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专业就业

医学专业就业

医学专业就业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第1篇

1、县级及以上医院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从统计结果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县级及以上单位就业率从2010年的10%以上下降到近两年不足10%。这符合大医院对医学专业毕业生学历要求逐渐提高的趋势。与本科生相比,专科生在学历上处于劣势。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县级及以上医院未来对医生的需求主要侧重本科以上学历,所以专科生应当将就业目光转向基层医疗单位。

2、医学相关行业就业比例较高

医药营销、药房等医学相关行业就业率达40%以上。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投入的逐年增加及投入力度的加大,使得整个医疗、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医药销售、医疗保险、医疗器械及设备营销等行业人才需求旺盛。这些行业虽然入行门槛低,但由于与业务对象交流的需要,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需要从业者除具有吃苦耐劳和较高的自律性之外,还要求其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这些行业人员目前收入较好,从而吸引了众多的临床医学专业的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

3、学历深造者比率基本持平

近3年参加专升本考试并被录取的学生约占毕业生的10%左右。许多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意愿,但录取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近几年各大医学院校减少专升本学生录取数量,致使整体专升本考试录取率较低;二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本科生就业也很困难,部分学生认为通过专升本不能增加就业机会。

二、我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1、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

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培养目标和对应就业岗位,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社区门诊等基层医疗单位。二是引导学生转变“铁饭碗、金饭碗”就业观,目光不能停留在有财政编制的公立医疗卫生单位等,要主动了解新兴社区、民营医疗机构和医学相关衍生领域的发展与需求状况,在新的领域寻求发展空间。三是引导学生转变“进大医院、要高收入、怕工作苦”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到西部偏远地区、到基层乡村就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四是引导学生转变“高学历一定有好工作”的观念,避免盲目用升学来逃避就业压力。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认真学习、积极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二是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紧扣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三是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鼓励学生选修多项技能,考取多种职业资格,如针灸推拿师、营养师、育婴师、美容师等,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

3、把握机遇,提高基层就业率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量急剧增加,需要大量的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如2011年,河北省实施“千名大学生村医”计划,依照当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总和确定其工作补贴标准,并为其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对于服务期满的村医,另有一系列优惠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我校临床医学系在毕业生中积极宣传,组织报名学生达300多人次。

4、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第2篇

医学大专生就业是一项关乎社会稳定的重问题,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变得更激烈。医学类大专生毕业就失业的问题的原因、如何采取有效的提高就业水平是本文所关注的内容。

【关键词】医学大专 就业 失业

医学大专毕业生毕业就失业的问题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引发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其内在关系,以便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1.医学大专毕业生就业率第的原因分析

1.1 医学毕业生扩招、毕业生教育质量下降。随着国家队医学毕业生的急剧扩招及民办医学类院校的参与,毕业生的教学质量下降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扩大规模的辅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资源和生活条件的约束、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等因素是造成造成医学大专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的原因之一[1]。

1.2 大部分医学大专毕业生择业心理和价值观存在误区。医学大专毕业生对地域的选择中,首选的因素的经济收入,只有少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加注重企业发展空间和个人发展空间。面对大城市、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的经济条件,地区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竞争环境,只有少部分的学生愿意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和不愿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

1.3 用人单位对大专毕业生学历及能力的高要求。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增强,单位用人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既希望毕业生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够胜任单位安排的各项工作。

2.解决低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的策略

2.1 转变就业观念。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是就业观念的转变。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是单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而是综合能力的高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2.2 政府较大对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管控。政府应引导和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并将各项政策切实落到实处。扩大内需,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通过各种经济杠杆,刺激国内经济发展,竟可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2.3 高校多方位为学生就业创造就业平台。加强就业指导教育、端正学生心态的同时,针对市场未来的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及时教授学生市场所需的各项专业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从造成我国医学专业毕业生①就业困境的三点体制原因分析,给出了医疗体制需要完善和改革的方向。本文的特点是撇开费用成本,单纯从医疗服务的供需角度对中美两国进行比较,由现象看本质地讨论如何改善我们国家对医疗这种特殊商品的供给。

关键词 医学专业 就业困境 医疗体制 就医观念 垄断

一、引言

我们国家学习医学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一个困境,医学学生就业率下降是“就业难”最直接的体现。根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麦可思公司日前“2009大学生就业能力排行榜”,本科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中,医学类专业占了3个。中医学失业率排在第一位,毕业半年后有30%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传统就业较好的口腔医学就业率也不尽如人意,失业率达29%。临床医学的失业率也有24%。这种局面是否正常呢?我认为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更深入的考察。

二、医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并非供大于求

综合来看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大环境不好,另一个原因就是岗位供需的差距。但是,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情况可以从其他专业当中挑出来,医学院毕业生供大于求是一个“伪命题”。至于为什么说第二个原因不能用来解释医学毕业生就业困境要用下文的一组数据在说明,我们可以先考察一下如何来否定第一个原因。

(一)从医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特点分析

医学院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是不同的,因为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般来说,社会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量是随着居民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而且是一种近似正比例的增加。但社会对其他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却不是随着人口增加正比例增加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比如说社会对汽车的需求增加了,但不一定成比例的反映到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上去。因为汽车厂可以用前期的库存来满足这部分增加的需求,还可以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而人口的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近似正比例的增加,因为医疗服务没有那么多的可替代途径,它不能被库存也不能通过进口。也就是说,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一种刚性需求。因此我们可以说,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好的原因中应该不包含这种经济波动的系统性影响因素。

(二)与美国比较分析

然后我们再考察一下第二个原因为什么不成立。这里主要通过我们国家和美国之间的一组数据来说明问题。在给出数据之前也很有必要对美国公民的医疗状况做一个介绍。

美国的医疗机构中,州及以下政府所办的非营利性医院仅占医院总数10%,民间非营利性医院占60%,民间营利性医院占30%,而私人诊所遍布全国所有社区,几乎都是营利性的机构。美国始终不是全民公费医疗,美国医疗保险体制是一种“雇主主导制”。即没有一个全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保险都是由各家公司去买,鼓励各家公司买保单,不需要政府插手,美国的医疗体制是全世界作的最市场化的。但它所受到的批评也不少,由于美国保险主要是由私人保险机构提供,美国的医疗服务主要是由私人医院提供,增加了成本但是没有增加价值。在这个庞大的体制下,每个利益团体各有其经济利益的考量,全面性的体制改革将难以实现,而且成本控制仍将是首要课题。

医疗体制建设的首要目的是什么――公民患病可医!总体地看美国的医疗体制,只能说它的运行成本偏高或者过高,从医疗服务在供给是否能满足需求的角度上看,它基本不存在问题。而我们国家的医疗体制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是否产生了巨大的运行成本,而是如何提供足够的、公民所需的医疗服务。因此,在对下面一组数据进行对比时,我们只着眼于对供求数量的考量,对于体制运行的成本问题先暂时不予以讨论。下面将给出一组中美两国2008年的一组数据: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算两组数据:平均每万总人口所分配到的医学毕业生人数中国为2.7,美国为1.3,平均每万农村人口所分配到的医学毕业生人数中国为5.0,美国为6.4。这两组数据可以说明,我们的毕业生数量平均后和美国的差距并不大。可能前一组数据还不具有完全的说服力,那么后面一组按照农村人口作为标准的数据更加实际和具有说服力。因为农村医保制度缺位、生活条件相对低要低、保健设施和保健的观念更缺乏,因此他们才是医疗服务应该重视的群体。另外假设我们能够剔除教改扩招的外部影响的话,医学人才供过于求的论断就更不会成立了。

三、造成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公民就医习惯

在我们国家,普通公众的就医观念就是:需要治的病就大治,无论是什么程度的疾病,小医院根本不值得相信,只要去大医院才能治好病。但根据相关统计,每年到大医院就诊的人群,有80%左右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不会上大医院就诊,社区全科医生会及时发现需要转诊去大医院的病人。大医院根本不设门诊,只有转诊。我们国家的乡镇医院、村级诊所和社区医院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它们只发挥了药房的作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医疗水平越低,公众就越依赖大医院。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这种资源调配的错误思路在我们国家的改革过程中并不少见。比如说第一阶段的教育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只放在了高等教育层面上。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应该是类似于金字塔式的、有层次的配置。县级以下医院应该有对一般疾病的治疗能力,当超出其医疗能力时应该及时的建议病人转向高一级的医院。这样,金字塔底部的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就需要大量的医务人员从事对常见病的处理。由于我们国家和美国的行政划分不太一样,而且国情也不一样,所以在美国没有很明显的乡镇医院、村级诊所和社区医院划分。但美国医疗体系中有一股相类似的力量――私人医生。首先美国医疗保险覆盖了大部分私人诊所,老百姓患一般的疾病必须首先看私人医生,经诊治如果认为有必要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则通过私人医生联系相应的医院办理相关手续,这样在医院发生的费用才能通过保险公司支付。与我国相反,美国技术好的医生在私人诊所较多,因此私人医生和病人之间关系非常融洽,也比较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其实,新的医改应该学习新教改,吸引人力资源的流动,建立起这种医患的信任关系。另外,在保证和满足广大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一些高档次的医院,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

(二)政府对医疗服务的垄断

私人资本在医疗行业的处境非常艰难,一直困扰私立医院的三大问题――国民待遇不平等、市场竞争实力悬殊、公私税收两条线。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医疗市场就已经引入市场机制,但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民间力量似乎“有负众望”。据卫生部统计,2008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总数中,私立医院部分仅占医院总数的9.5%。在我们国家的医疗行业,国家居于垄断地位。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于垄断行业,要么政府对其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实行限价或者引入竞争者来打破垄断,提高社会福利。也就是说――要垄断就监管,不垄断就竞争。反观我们国家,一方面国家没有完全开放私人资本在医疗行业的权限,另一方面有鼓励医疗行业走市场化,让公立医院转为私立医院,自负盈亏。这其实是个矛盾。国家的垄断力量使得医疗行业的规模过小,而且医疗成本偏高。在美国申办医疗机构比较自由。政府审查所办医疗机构资质的合法性,只要符合规定的办医标准和行医者的执业资格即可。因此,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在美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尽管美国政府采取的是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然而在立法和监督方面是非常严格的,任何市场行为都不能超越其法律框架之外。因此,我们国家的医改应该在做好立法和监督的前提下放开私人资本参与医疗行业的通道,将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市场没动力解决的或者没能力解决的才交给政府。政府应该创造更适合私人资本运作医疗机构的环境,释放更多的医疗服务岗位。

(三)医疗保险体制

医疗保险也具有保险的两大职能:风险转移和补偿转移。即把个体身上的由疾病风险所致的经济损失分摊给所有受同样风险威胁的成员,用集中起来的医疗保险基金来补偿由疾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虽然说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刚性的”,但它仍然也要受到价格信号的刺激,这和其他商品或者服务市场是一样的。而医疗保险体制的健全合理与否直接决定医疗服务市场的价格信号是否合理。由于我们国家没有健全的医疗保险体制,巨大的医疗成不使得患者不得不消极治疗,特别是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村居民更是如此。我们应该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医保资金划拨体系,建立全国一体化的公民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在医保资金的来源方面应该发挥我国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增加医保资金在大型国企和矿产资源中的持股和分红比例。让全民共享国家福利。总之,医疗价格偏高就打消了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就相对减少了对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我国医疗保险体制仍然不健全是造成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又一个原因。

四、结论

本文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考察我们国家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而是借助这个角度来审视我们国家医疗服务的供给面和需求面的问题所在,透过这个表象来看本质。我们国家医疗服务的供给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仅是数据上可以说明,如果综合考虑到我们国家居民的饮食饮水卫生、生活环境、保健水平和相对庞大的农村以及城市低保人口等因素,医疗服务供给的缺口就显得更大了。医疗体制改革已不仅仅是我们国家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而是关乎整个民族素质和国家的竞争力,乃至是一个国家对人性的关怀。因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跟健康连在一起。就像本文说过的一样,医疗体系存在的首要目的就是让公民患病可医!

注释:

①本文所述医学专业是指包含临床、牙医、骨科等所有能够提供医疗服务的相关专业.

②美国教育部统计的学生数是按骨科、牙医等细分后的数量,表中数字已被作者合并.

参考文献:

[1]陈伟,叶俊,沈绍武.对美国医疗服务体制的考察与思考.北京悬壶平衡针灸研究院.2005.

[2]丁林.公私结合――普通移民眼中的美国医疗制度.新华网.2005.9.22.

[3]刘北辰.美国医疗制度的几个特点.新思路.2008(5):55.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第4篇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需要学:《病理解剖学》、《生理学》、《精神病学》、《医学影像学》、《手术学》、《临床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耳鼻喉科学》、《呼吸治疗学》、《超声诊断学》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儿科学、口腔医学、老年医学、全科医学、生殖医学、眼耳鼻喉、重症医学。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新能源;

5 美容/保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护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医药代表;

2 销售代表;

3 护士;

4 内科医生;

5 产品经理。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城乡基层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2.具备对危、急、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判断、处理和转诊的能力;

3.掌握临床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4.掌握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社区卫生保健与管理、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第5篇

摘要: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与卫生部门没有沟通明确,使得毕业生们在寻找工作中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甚至陷入困境。本文根据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寻求解决的方法,以期促进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就业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050—0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根据社会改革现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借鉴西方国家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先进经验,经教育部审批而开设的管理学二级学科,自1998年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率先创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至今,全国有300多所高校纷纷创办该专业,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进一步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原来医学院校中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划归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本科培养中取消,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医学人才。然而由于受到体制因素的制约,这种划归超前于人才的实际需要。事实表明,划归之后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甚至陷入了困境。针对以上情况,本文通过对医学院校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促进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对于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专业发展必须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正是根据社会发展、公共事业管理变革、高等教育专业改革需要而设置。国家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厚基础、宽口径”,具体内容为培养具有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教育部的培养目标,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于要培养出不仅能在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专业医学人才,同时也能在企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工作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从理论上拓宽了就业的渠道,开阔了学生的就业视野与范围。

二、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就业的现实问题

1.教育部门的宽口径培养与卫生部门的窄入口招录之间的矛盾

从社会需求方面,相对于不同的工作领域,用人单位在专业知识结构、素养、能力方面有不同的需求。以医学院校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为例,根据调查结果,医院、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有需求的,只是在专业知识结构比重上略有不同。从现实看,由于在专业设置上,教育部明确规定专业不允许带有小方向,统一改为大专业,即医学院校培养的原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专业统一更改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且不允许夹带小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这个括号是不允许再添加的。然而江苏很多卫生部门在招录人才时,大多用人单位则看是否为卫生事业管理或者是否为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这与教育部所规定的只能标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不符的。

2.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认识

然而由于社会大众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普遍不足,加以不清楚公共组织和政府机关的具体分工,所以无法以绝对的界线将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相区分。如医学院校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医疗卫生用人单位却因为毕业证书上没有标注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从而拒绝引进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学生。相对于医疗卫生单位,社会其他用人单位则往往会思考医学院校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不足以担负管理这一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处于弱势,影响学生的就业出路,加之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企业管理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等的竞争,使得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极为尴尬的困境。据调查,苏北医学院校毕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仅为三届,然而就业情况十分窘迫,就业前景使得专业前景不容乐观。

三、促进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对策建议

1.明确专业定位,逐步拓宽专业培养方向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定位于培养出不仅能在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还能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工作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应该结合高校自身行业的优势,以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和依据,然后根据高校的发展实际,进一步拓宽专业发展方向。同时,根据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社会基层医疗服务的现实情况,为加快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医学院校可以依托自身医药专业优势,进一步创办出具有医药卫生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种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出面向农村公共卫生事业领域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符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水平也越来越高,健康产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种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应根据社会现实进一步拓宽培养目标,进行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引导学生拓宽就业途径,自主创业或者进行健康管理咨询服务等,有针对性地推动专业学生就业。

2.以专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影响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医学院校尚属新兴专业,目前社会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接受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学校要大力发展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专业特色;同时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提升专业实习基地级别,促进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和联系,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影响力;促进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用人岗位上发挥真实才学,以此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一些职能管理部门就业,树立该专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进一步扩大该专业的就业领域。

3.以考研促就业

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带动毕业生考研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考研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就业的平台,有效地规避现实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专业需求的限制,使得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自己的兴趣改变原来的专业领域,根据市场需求重新选择主攻方向,从而加入考研的大军。

4.转变就业观念,紧跟时代要求,全方位促进就业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将进一步被开发, 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也随之出现,如社区服务、全科医生、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以及临终关怀等,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医学相关行业也随之飞速发展,许多与人的生命健康有关的预防、保健、康复、咨询等单位蓬勃兴起,成为医学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也进一步拓展到药品推销、医疗保险、医疗咨询、医疗器械推广等方面。同时,医学模式的转变引起学科建设的转变,医学人文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整个社会对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经济学和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医学毕业生自然是首选对象。

[参考文献]

[1]玲,鲁汉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