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文化常识

民族文化常识范文精选

民族文化常识

民族文化常识范文第1篇

我从年月担任县政府副县长以来,一直分管教育、卫生、药品监督、医药公司、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地震、档案、史志工作。在县委的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认真完成县长交办的各项任务,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目标。现将任期内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较好地完成了分管工作任务

⒈教育工作实现历史新突破。

“普九”成果得以提升。组织制定了控辍保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辍学率控制在省定界限以下。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某年省政府复检合格。

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争取和筹集寒窗基金、扶贫资金,县乡救助大、中、小学生万人次。

提前普及实验教学。从年开始多方筹措资金万元对全县中小学装配实验教具,某年被省政府确认为“普实”达标县,使本应是下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提前实现。

标准化初中建设效果明显。启动于年的农村标准化初中建设工程今年可全部达标,实现了现代化教学的第一阶段目标。

职业教育进入新阶段。组建职教中心,为农业产业化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农村中学农业科技示范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已经启动。

填补了特殊教育的空白。某年特殊教育学校开班,弥补了“普九”欠帐。

教师进修学校不达标问题得到解决。今年为其置换校舍,面向社会选聘教师,结束了不达标的历史。

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五年内共争取和吸纳社会资金万元,新建校舍万平方米,维修校舍万平方米,撤并学校所。利用政策引导成立民办华弟高中。重点高中与北大附中开通远程教育信息通道。

实现了教师工资县统筹。

实施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从年开始,组织制定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教师实行全员竞聘制,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理顺了教育管理体制。今年月份制定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将乡镇的中小学管理权上收到教育局,重新聘任了所有校级和中层领导,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⒉卫生医药工作在改革中快速发展。

全面实施了卫生体制改革。从年开始进行了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当年收到明显效果,全系统业务收入上升。

实行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止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开展了医疗医药市场整顿工作。先后组织制定了《整顿医疗市场实施方案》和《整顿医药市场实施方案》,规范了医药市场。

完成了卫生区域规划。界定了营利与非营利医疗机构。某年制定了《乡镇卫生机构设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规划》。

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预防保健与疾病控制工作成效显著。年以较高标准通过了省政府初级卫生保健达标验收。某年通过了联合国妇幼保健保偿项目扩展县验收。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年启动农村改厕工作,某年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确定为农村改厕项目扩展县。农村卫生厕所占农村总户数的。

组建了中兴医药公司股份制企业,解决了职工的再就业和保险难题。

实施了医疗扶贫工程。某年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医疗扶贫工程,确定农民康复脱贫对象户,诊治病人人。

兑现了市政府四年卫生工作责任状。在市政府四年卫生工作责任状考核评价中被认定为医疗卫生工作甲等地区。

⒊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市位次前移。

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明显进步。为个乡镇增加了节育员编制,变县技术服务中心的自收自支为全额拨款单位。配齐配强全县个中心户长。建立了督查考评制度,实行“一票否决”。

组织制定了城镇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完善了城镇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体系。

建立了计划生育兼职委员制度。对个职能部、委、办、局建制立状,实行计划生育工作齐抓共管。

全面完成了市政府责任目标。连续四年实现了市政府下达的工作目标。

⒋文化体育工作处于鞍山各县(市)区前列。

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引导全县民间常年自发开展秧歌、高跷、地方戏、京剧、电影喜庆场等多种文化活动;多次举办春节文艺晚会,庆“国庆”、庆“七一”歌咏赛会,以及元宵节灯展、灯谜、高跷、戏曲系列文化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出版了《满族节日民间故事》、《中国成语故事画册》、《中国民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概览辽宁省。。分卷》等文学艺术作品二十余部。出版了《中国瑰宝岫玉》画册和《中国“国石”精品》画册。

体育工作成绩突出。在年的市八运会上,我县仅参加一支少年队,即获得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第一名,创我县参加上级比赛最好成绩。连续五年被市政府评为“实施国家体育锻炼达标先进县”。某年成功地举办了第七届“岫玉杯”全民运动会,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和省、市电视台都进行了专题报道。此外,还向马家军输送两名运动名。

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

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率从提高到,有线电视用户由年的万户,增加到万户。

广播电视播出质量明显提高。更新了县级转播台的专用设备,开辟了无线电视专用频道,开播了县电视台当日新闻节目。

⒍民族宗教工作全省领先。

民族经济示范工作得以拓展。某年月,全省民族经济科技示范工程表彰会在我县召开,推广经验。今年有个项目被列为全省个民族经济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项目。

运用民族政策,发展民族经济。经过争取,获得全省个民族贸易县待遇之一,每年都能争取到民族地区补助资金多万元。

宗教管理积极稳妥。依法制止了“真耶稣教”的非法传教活动,转化了近万人的盲目信教意识。解决了基督教的房产遗留难题,排除了教会的内部纷争,维护了宗教的秩序稳定。

⒎防震减灾工作超前到位。

成功的防震措施减轻了灾害损失。年的“·”偏岭级破坏性地震发生前,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组织防震抗震和救灾准备工作。在名工人的采矿区内发生处塌方的情况下,无一人伤亡。震后及时做好系列宣传工作,消除全县群众普遍存在的恐震心理,维持了生产秩序,稳定了社会。

成功地开展了救灾工作。建立了红十字医疗站,救治患者上万人次。一周内使学校复学,建设和抢修校舍平方米。

⒏档案史志工作正常开展。

接收破产企业档案万余卷。

完成了《年鉴》、《鞍山年鉴》、《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岫玉》、《党史英烈人物》、《当代人物》、《中国瑰宝岫玉》、《国宝大观说岫玉》的编撰工作。出版了万字的三部旧志。续修县志工作已经启动。

二、多项工作处于全国和省、市先进地位

年我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某年获省民委“”科技致富示范工程先进集体称号。

某年获省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名优特产品优秀展览奖。

某年被省爱卫会授予农村改厕先进县。

连续四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

年被省人事厅和广电厅评为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

年获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集体。

某年获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最佳设计、优秀展品、优秀陈列三项大奖。

先后参加国际、全国、省、市书画、艺术、皮影、剪纸、摄影大赛,获成果奖余个。

获市政府千山国际旅游节满族舞和彩车制作四项奖励。

其中医疗市场整顿、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电影、民族宗教、防震减灾等工作在全国和省级会议上介绍经验。

本人某年被全国爱卫会授予“全国农村改厕先进工作者”称号。

某年获省委宣传部和省地震局授予的“地震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某年获省妇儿工委“贯彻‘九五’‘两纲’先进个人”称号。

三、向全县承诺的“办实事”工程全部按期兑现

县政府每年在人代会上向全县人民承诺的“办实事”工程当中,我承担的件,全部如期完工。

年:新建二高中平方米的教室和宿舍楼。完成了平方米的满族博物馆续建工程。

年:争取资金万元为县医院购置机。争取万元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建实验小学平方米教学楼。增建岫光小学平方米教学楼。

某年:争取资金万元进行了震区所平方米校舍重建和维修。

某年:争取资金万元建县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争取资金万元建成平方米体校综合训练楼。争取万元续建平方米的聋哑学校。

某年:新建职教中心教学楼平方米。争取资金万元,改建险危校舍所平方米。

任期内共向上争取资金多万元,用于事业建设。

四、思想作风和廉政建设从未松懈

在县政府任职近五年来,平时注重学习,能自觉遵守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日常谨言慎行,注意影响。工作上尽职尽责,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

民族文化常识范文第2篇

我从年月担任县政府副县长以来,一直分管教育、卫生、药品监督、医药公司、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地震、档案、史志工作。在县委的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认真完成县长交办的各项任务,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目标。现将任期内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较好地完成了分管工作任务

⒈教育工作实现历史新突破。

“普九”成果得以提升。组织制定了控辍保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辍学率控制在省定界限以下。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某年省政府复检合格。

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争取和筹集寒窗基金、扶贫资金,县乡救助大、中、小学生万人次。

提前普及实验教学。从年开始多方筹措资金万元对全县中小学装配实验教具,某年被省政府确认为“普实”达标县,使本应是下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提前实现。

标准化初中建设效果明显。启动于年的农村标准化初中建设工程今年可全部达标,实现了现代化教学的第一阶段目标。

职业教育进入新阶段。组建职教中心,为农业产业化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农村中学农业科技示范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已经启动。

填补了特殊教育的空白。某年特殊教育学校开班,弥补了“普九”欠帐。

教师进修学校不达标问题得到解决。今年为其置换校舍,面向社会选聘教师,结束了不达标的历史。

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五年内共争取和吸纳社会资金万元,新建校舍万平方米,维修校舍万平方米,撤并学校所。利用政策引导成立民办华弟高中。重点高中与北大附中开通远程教育信息通道。

实现了教师工资县统筹。

实施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从年开始,组织制定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教师实行全员竞聘制,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理顺了教育管理体制。今年月份制定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将乡镇的中小学管理权上收到教育局,重新聘任了所有校级和中层领导,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⒉卫生医药工作在改革中快速发展。

全面实施了卫生体制改革。从年开始进行了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当年收到明显效果,全系统业务收入上升。

实行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止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开展了医疗医药市场整顿工作。先后组织制定了《整顿医疗市场实施方案》和《整顿医药市场实施方案》,规范了医药市场。

完成了卫生区域规划。界定了营利与非营利医疗机构。某年制定了《乡镇卫生机构设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规划》。

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预防保健与疾病控制工作成效显著。年以较高标准通过了省政府初级卫生保健达标验收。某年通过了联合国妇幼保健保偿项目扩展县验收。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年启动农村改厕工作,某年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确定为农村改厕项目扩展县。农村卫生厕所占农村总户数的。

组建了中兴医药公司股份制企业,解决了职工的再就业和保险难题。

实施了医疗扶贫工程。某年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医疗扶贫工程,确定农民康复脱贫对象户,诊治病人人。

兑现了市政府四年卫生工作责任状。在市政府四年卫生工作责任状考核评价中被认定为医疗卫生工作甲等地区。

⒊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市位次前移。

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明显进步。为个乡镇增加了节育员编制,变县技术服务中心的自收自支为全额拨款单位。配齐配强全县个中心户长。建立了督查考评制度,实行“一票否决”。

组织制定了城镇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完善了城镇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体系。

建立了计划生育兼职委员制度。对个职能部、委、办、局建制立状,实行计划生育工作齐抓共管。

全面完成了市政府责任目标。连续四年实现了市政府下达的工作目标。

⒋文化体育工作处于鞍山各县(市)区前列。

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引导全县民间常年自发开展秧歌、高跷、地方戏、京剧、电影喜庆场等多种文化活动;多次举办春节文艺晚会,庆“国庆”、庆“七一”歌咏赛会,以及元宵节灯展、灯谜、高跷、戏曲系列文化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出版了《满族节日民间故事》、《中国成语故事画册》、《中国民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概览辽宁省。。分卷》等文学艺术作品二十余部。出版了《中国瑰宝岫玉》画册和《中国“国石”精品》画册。

体育工作成绩突出。在年的市八运会上,我县仅参加一支少年队,即获得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第一名,创我县参加上级比赛最好成绩。连续五年被市政府评为“实施国家体育锻炼达标先进县”。某年成功地举办了第七届“岫玉杯”全民运动会,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和省、市电视台都进行了专题报道。此外,还向马家军输送两名运动名。

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

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率从提高到,有线电视用户由年的万户,增加到万户。

广播电视播出质量明显提高。更新了县级转播台的专用设备,开辟了无线电视专用频道,开播了县电视台当日新闻节目。

⒍民族宗教工作全省领先。

民族经济示范工作得以拓展。某年月,全省民族经济科技示范工程表彰会在我县召开,推广经验。今年有个项目被列为全省个民族经济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项目。

运用民族政策,发展民族经济。经过争取,获得全省个民族贸易县待遇之一,每年都能争取到民族地区补助资金多万元。

宗教管理积极稳妥。依法制止了“真耶稣教”的非法传教活动,转化了近万人的盲目信教意识。解决了基督教的房产遗留难题,排除了教会的内部纷争,维护了宗教的秩序稳定。

⒎防震减灾工作超前到位。

成功的防震措施减轻了灾害损失。年的“·”偏岭级破坏性地震发生前,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组织防震抗震和救灾准备工作。在名工人的采矿区内发生处塌方的情况下,无一人伤亡。震后及时做好系列宣传工作,消除全县群众普遍存在的恐震心理,维持了生产秩序,稳定了社会。

成功地开展了救灾工作。建立了红十字医疗站,救治患者上万人次。一周内使学校复学,建设和抢修校舍平方米。

⒏档案史志工作正常开展。

接收破产企业档案万余卷。

完成了《年鉴》、《鞍山年鉴》、《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岫玉》、《党史英烈人物》、《当代人物》、《中国瑰宝岫玉》、《国宝大观说岫玉》的编撰工作。出版了万字的三部旧志。续修县志工作已经启动。

二、多项工作处于全国和省、市先进地位

年我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某年获省民委“”科技致富示范工程先进集体称号。

某年获省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名优特产品优秀展览奖。

某年被省爱卫会授予农村改厕先进县。

连续四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

年被省人事厅和广电厅评为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

年获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集体。

某年获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最佳设计、优秀展品、优秀陈列三项大奖。

先后参加国际、全国、省、市书画、艺术、皮影、剪纸、摄影大赛,获成果奖余个。

获市政府千山国际旅游节满族舞和彩车制作四项奖励。

其中医疗市场整顿、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电影、民族宗教、防震减灾等工作在全国和省级会议上介绍经验。

本人某年被全国爱卫会授予“全国农村改厕先进工作者”称号。

某年获省委宣传部和省地震局授予的“地震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某年获省妇儿工委“贯彻‘九五’‘两纲’先进个人”称号。

三、向全县承诺的“办实事”工程全部按期兑现

县政府每年在人代会上向全县人民承诺的“办实事”工程当中,我承担的件,全部如期完工。

年:新建二高中平方米的教室和宿舍楼。完成了平方米的满族博物馆续建工程。

年:争取资金万元为县医院购置机。争取万元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建实验小学平方米教学楼。增建岫光小学平方米教学楼。

某年:争取资金万元进行了震区所平方米校舍重建和维修。

某年:争取资金万元建县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争取资金万元建成平方米体校综合训练楼。争取万元续建平方米的聋哑学校。

某年:新建职教中心教学楼平方米。争取资金万元,改建险危校舍所平方米。

任期内共向上争取资金多万元,用于事业建设。

四、思想作风和廉政建设从未松懈

在县政府任职近五年来,平时注重学习,能自觉遵守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日常谨言慎行,注意影响。工作上尽职尽责,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

民族文化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创新;大众化

Abstract:ItissignificanttomakeastudyonsinicizationofMarxism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e.IfthesinicizationofMarxismintendstomaintainitsvitalityandbecomesthemainstreamcultureofChinesesociety,thekeyistopersistinthreebasicprinciples.Firstly,itmustcombinewith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MaoZedongThoughts,DengXiaopingTheory,Thoughtsof“ThreeRepresents”andthe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aremanifestationsofthiskindofcombination.Secondly,itmustpersistininnovationofsinicizationofMarxism,mainlyintheoryandform.Thirdly,itmustpersistin“popularity”ofsinicizationofMarxism.Toachieve“popularity”,thefollowingfiveaspectsshouldbecarriedout:topopularizethecontentoftheory,tocombinewithpublicpractice,toapproachthedailydiscourse,toapproachthedailysignificance,andtoaccepttheintegrationofultrageneralknowledge.

Keywords:sinicizationofMarxism;traditionalculture;innovation;popularity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狭隘化的理解,过多注重它的政治意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始终同政治斗争、政治实践联系起来,忽视了其文化过程。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由文化过程开始,然后才是政治过程,因而从文化的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坚持什么原则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从文化的视角看,任何文化体系的外传,都必须有其文化“知音”,即文化的共通性,才能被另一种异体文化认同、吸收和同化,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新的文化形态,这种外来文化才会在相对于它的另一异体文化土壤里生根并结果。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模式下的产物,具有西方文化的内在气质和文化品性。从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历史积淀性等特性来看,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谱系”关系和“家族相似性”,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深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中华民族来说,确确实实是一种异体文化。这种异质文化传到中国,必然要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交锋、碰撞、对话与沟通,否则它难以得到中国人思想上的认同。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接受并发展,就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这可以称为文化传播的本土化规律。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首先必须解决文化的认同与重构问题,即首先找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同的契合点,然后再以中国人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

无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观、社会理想观、人本观等方面有契合之处,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但这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就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它只能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的可能性。使马克思主义以中国人接受的形式出现,这一重任就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而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契合点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马克思主义以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形式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从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可明了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和很深的造诣,在他转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后,成功地解决了关于中国革命道路机体中最为关键的农民土地问题、革命道路问题、工作重心问题以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和军队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质的飞跃,产生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下,思想不可避免打上传统文化的印记。就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来说,均可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它的根源。实事求是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河间献王传》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用“实事求是”四个字概括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并对“实事求是”进行了新的辨析。群众路线是中国传统伦理政治中“贵民”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发扬光大。继承了中国历来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水君舟”、“载舟覆舟”等一系列光辉的民本思想,主张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独立自主是及中国共产党人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升华,表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而自尊自强是中国传统道德中重要的伦理规范,也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此外,思想中的实践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认识辩证发展过程的理论同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视习行践履和强调主观能动性的思想结合起来,矛盾论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学说与和谐统一思想结合起来,创建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而的爱国主义思想、“农业基础”经济思想、军事思想、道德伦理思想等无不折射出受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痕迹。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质的飞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对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比如,邓小平理论中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传统的务实求真思想之间,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传承关系;传统社会中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已被落实在“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部署之中;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传统,已被生动地体现在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各项方针政策中;传统的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已反映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的传统,已被吸收在“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之中,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这二者的有机结合,使邓小平理论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开放精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必须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面对我们的文化传统,从民族文化资源中寻找展示、振奋、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容,诸如民族的情感、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特征、民族有号召力的人物,等等;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归根结底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对传统文化中富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等等,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思想;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囊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方方面面的问题,是对传统贵和尚中及天人合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征途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这主要表现在不顾中国实际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生搬硬套地在中国运用。实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既脱离中国实际,又脱离了中国传统。如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时期党的“左”倾领导人照搬前苏联的革命经验,抛弃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攻打大城市,结果使党的革命事业受到重创。再如我党从建国初期的、实行农民个人土地所有制,到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再到农村实行运动,实际上是在生产关系方面促使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从私有到公有的转变,去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然而,“乡村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但没有根本改变大多数农民的传统的价值观念”[4]430,“尽管公社日复一日地向农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我们也没有理由对农民的所谓‘世界观转变’作过高的估价。公社长期存在着家庭本位的价值观与集体本位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4]432。这实际表明我们不顾传统,强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损失。还有最为典型的“”,将所有传统的东西都作为“四旧”给废除掉,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来对抗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在与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对抗中败下阵来,传统文化在这场运动中也受到严重的打击。

历史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而且是当代中国走向世界、争取民族富强的坚强保证。

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时代,其中重要的是文化的创新。这是因为,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没有文化的创新,没有思想、理论和精神上的创新,也就没有其他实践领域内的创新。而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缺乏创新的意识,那么这个民族就会缺乏生机活力,僵化而停滞;而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在当今各种文化的激烈竞争中,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也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肩负着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文化的不断创新过程,是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不断整合、扬弃的过程。缺少了这种文化的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就会因为缺少生机而僵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会因此而停滞。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种崭新文化秉承了民族文化创新的重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首先表现在理论的创新。

党的十七大号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文化。文化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体现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升华。时代在变化,实践主题也在变化。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主题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时代性的目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所面临的中心问题。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体制和完善制度,再到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要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创新思想理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实践性特质。实践是理论创新不竭的源泉,任何一种理论的真正价值和生命力都深藏于现实社会实践之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成为不断与时俱进的典范,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坚持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并能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直接根据或本质根据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另外一种创新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的具体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才能得以中国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离不开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民族化特质。文化首先具有民族性的特征。民族文化是该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维系该民族的纽带和凝聚力,它在世代传承中积累和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是无法割断的历史链条。人类文明、世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以各国、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作为载体和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也一样不能回避这一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5]马克思主义落脚中国及在中国的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阐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产生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族化的表现形式。为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必须体现民族的特性,否则就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还表现在形式的创新。

一定的文化形式是任何一种文化生存、传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创新不仅需要内容创新,而且需要在形式和手段上不断创新。作为一种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它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新的表现形式。

前文说过,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必定要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得以中国化。因此,它的表现形式既不可能是以马克思主义原有形式出现,又不可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原有形式出现,而必定是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而这一新的表现形式必须是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以大多数中国人能接受的文化语言与文化表现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而支撑“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因为先进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深厚根基。

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依据中国时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正如上文所述,这些表现形式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又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切合时展需要,又形成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并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必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要有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内容,又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二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只有真理性的内容而无恰当的民族形式,理论就会被束之高阁、远离群众,但若只有一定的民族形式而无真理性的内容,这样的理论毫无用处,也就不能称之为真理。因此,创新必须坚持和遵循二者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从真理性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确把握了时展的脉搏,深刻揭示蕴含于时展变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真理性的内容只有具有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易学易懂、易于接受,才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真理性的内容和鲜活的民族形式相统一的典范。其语言风格都极具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都极易使广大人民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产生共鸣和认同感。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奥秘所在。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既要依据中国实际需要,面临时代的发展需求,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又要善于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长处,充分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精华,辩证取舍,择善而从,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

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

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向社会生活全面渗透的时代,对我们来说,文化的大众化是不可回避的,也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而对于异质文化来说,要想在中国扎根并传承,一是中国化,二是大众化。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扎下根来,并代代传承,一是佛教能中国化,二是与佛教在弘教中总不忘贴近世间、贴近人生、贴近日常生活分不开的。远离人间的佛教,是没有生命力的,也难有大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已实现了中国化,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成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涉及大众化的问题。也就是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再仅仅是“论坛”上或“讲坛”上的,而是真正成为“生活中的文化”、“大众的文化”。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前的“学院化”或“学理化”读本转换为“生活化”或“大众化”读本,进行再创造。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足以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必要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注意采用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及知识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有两层含义:一是通俗化,二是现实化。指出:“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一个最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论内容常识化。理论内容的常识化,正如科学的常识化,是以理论或科学去变革和更新常识。具体地说,主要是以理论的或科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去变革和更新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也就是使理论和科学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和普遍遵循的常识。在现代社会中,非常识的常识化对于人和社会的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对于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最基础性的和最普遍性的规范、协调和支撑的重大历史作用。而特别是对在思想文化及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讲,理论内容的常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在理论的表述方式上必须摒弃过于繁琐的逻辑论证;在思想内容上必须贴近大众的现实生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并把理论原则转化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另外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融入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脉中去,与民族文化中的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资源相结合。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方面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

二是与公众实践相结合。前文说过,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就在于它不断解决人类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了这种理论品质。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实现大众化就不仅要解决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实际问题,还要与中国公众自身的日常实践结合起来。就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因此,在公众日常实践中,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自己的实际工作起指导作用,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检验日常工作成效?又如何使公众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体会到作为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也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也就水到渠成。

三是走进日常话语。这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要采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话语表现方面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由经典化向通俗化转变。对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在话语表达上应该使之具有通俗化的表达形式。《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的代表之作。第二,由抽象的理论向具体化的生活世界转变,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理念实现对大众文化的整合和引领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向具体的现实生活世界回归,即应该从一般的原理层面的研究转向对当下中国人生活世界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理论思考,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性文化。第三,由比较单一的文化资源向多元的文化资源转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来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然而时代的发展使得我国处于多元文化包围之中。单一文化资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难解决“一元与多元”、“一元”与“多样”的矛盾,这就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差异的文化中,通过多元主体的精神交往、协商和话语实践,扩大自己的文化资源,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大众化。

四是走进日常意义。所谓日常意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大众个人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意义。以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的宣传,往往将其置于很高的位置,抽象地描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具有的意义。如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诸如此类的论述,对大多数民众来说,与他们有很大的距离,或者说他们中有的根本难以理解,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不利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使民众知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其具有的日常意义,使民众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个人生活幸福所具有的意义。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才具有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五是接受超常识的整合。经济全球化使我们正处在多元化社会,相应地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多元、多样和多变的状况。文化的多元必然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带来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整合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经过整合成为自己的内容。这就存在一个超常识的整合问题,就如当年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整合为思想一样。超常识可能在当时不为多数人理解,但今天的超常识也就是明天的常识,重要的是要将超常识引领成常识。而引领常识的方式方法也要为公众所能接受,如通俗易懂的语言、心理习惯,等等。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一步一步自上而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实现大众化。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依照上述环节稳妥进行。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从当前的“学院化”或“学理化”读本,转换为“生活化”或“大众化”读本,也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具有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海荣.从文化认同到实践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过程[J].学术论坛,2002(3):1-2.

[2]王伟,李成增,刘莹,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初条件及历史启示[J].思想研究,2006(1):137.

[3]陆源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J].船山学刊,2002(2):82-83.

[4]张乐天.告别理想:制度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5].选集:第2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6]张国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十大辩证要求[J].探索,2008(1):19.

[7]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05.

民族文化常识范文第4篇

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心态,它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在广采博纳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自知。所谓“自知”,即是对本身(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客观的认识,这一点是必须通过文化普及的手段———学校教育来实现的。通过学习,我们先对自身的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即自知,知其利弊,明其长短,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如果我们对自身的传统文化都知之寥寥或者是知之片面,又怎样去继承和发展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呢?有了对自身文化的自知,并认识到其价值,才会有对自身文化的自信,遇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既不会固步自封、通通抵制,也不会人云亦云,丧失自我。在自信的基础上,充分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并自觉承担,合理地把握它、运用它,取长补短,不断发展自身的文化,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这是我们学习文化、掌握文化、发展文化的一个必经历程和轨迹。广义的文化如此,具体的音乐文化也不可能例外。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青少年对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知之不多,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生态的改变,许多的民俗活动规模日益缩小甚至消失,民族音乐文化失去了原先肥沃的生存土壤。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缺失了民族音乐文化这一块。这就造成了民族文化传承断裂的客观事实。根据我们对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不完全调查,会唱本民族民歌的仅占17%左右,对本民族民歌有所了解的也仅有32%,这一数据到了城市,可能会更低。而在开展了“民族音乐(或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学校,这两项数据分别达到了64%和86%。由此可见,学校里教与不教,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有的孩子甚至成人在听到过民族音乐后为之痴迷,为之感叹,并从此喜爱上民族音乐文化,投身于保护与传承工作93中,问其原因,他们的回答是:民歌太美了,不是我们不喜欢,是我们原来不知道、不了解……由此可见,文化的“自知”,对于文化的发展传承是多么的重要。假如没有自知,何来自信与自觉?

二、对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认识

各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识别标志,是一个民族的“魂”,其中音乐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音乐是文化因子中流传时间最长、受众面最广、涉及面最丰富、最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选择,流传到今天的各民族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各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聚合体,这是各民族传统音乐的特征和共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就是史书,音乐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在许多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中,各种音乐文化事象承载着其自身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民间习俗、社交礼仪、生活常识等,在歌(乐)声中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民间音乐口传心授、师徒相承的自然传承方式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各种民俗活动,是民族民间音乐流传至今的主要渠道和传播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原先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文化选择也随着视野的开阔与转变而悄然变异。一些与民族民间音乐水乳交融的民俗活动,逐渐被外来强势文化冲击甚至取代,民间传承这个主渠道已面临断裂,各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已处于濒危的境地。许多孩子已经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不会唱本民族的歌曲,更不了解本民族发展的历史和各种风情习俗,也更谈不上去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粹。我国各民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将何去何从?音乐是文化因子中流传时间最长、受众面最广、涉及面最丰富、最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选择,流传到今天的各民族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各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聚合体,这是各民族传统音乐的特征和共性。因此,在贵州省榕江县(国内最早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地区之一)的车民小学,在20世纪80年代自行开始试行的教学试验中,首先开展的就是“侗歌进课堂”试验,他们自编教材,聘请当地的文化干部和民间歌师任教师,采用“双语”教学法,每首歌除侗语外,均译配有汉语歌词,可以用两种语言演唱。学生既学会了唱歌,又提高了汉语的阅读能力,学生非常喜欢,积极性颇高,并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团进行表演、宣传。一经亮相,就得到了领导、专家和家长等各方面的高度认可。逐步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在政策、资金上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其影响力逐渐从榕江县到周边,从地、市到省城,乃至首都和国外。同时带动周边的地区,纷纷效仿,掀起了一阵“民族文化进课堂”的热潮。侗歌进课堂实验带动了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实验,吸引了更多的适龄儿童入学。比如栽麻乡田榜小学20世纪80年代只有50多个学生,引进侗歌后,第二学年就吸引了很多辍学儿童复读,还有不够年龄的孩子要求入学,在校生猛增到140多名。归柳小学自1992年以来,把民族歌舞引入课堂,聘请民间艺人上课,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把一些原来可能流失的适龄儿童吸引到了校园里。许多学生通过学习侗歌,得到了到州里、省里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机会,得到了到首都的、国际的舞台展示侗族文化的机会。哪怕是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也多了一技之长。侗歌进课堂实验受到了当地侗族群众和家长的积极支持,这些不正是音乐价值的体现吗?

三、对传承方式的认识

而现今的情况却是,面对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已不是年轻人所能接受的唯一选择。许多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程度大打折扣,兴趣转变。笔者在2012年4月随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考察时发现,部分的“部级传承人”在家里带学生,对没有“生源”这个问题而深感头疼。有的不得不采取买糖果、点心;冬天买炭烤火等方式“诱惑”孩子们来学习唱歌,真可谓煞费苦心!这种部分回归过去自然传承94的方式,能够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吗?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民间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被改变之后,学校教育应该成为民间文化传承最有效的主渠道。正规学习环境和非正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状态,会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价值取向。所谓传承,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有“传”无“承”抑或是有“承”无“传”,都不可能使文化流传下去。在国家大力推进对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的政策引导下,在“传”的方面,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比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对民族文化的大力宣传,“传承人”、“传习所”的设立,各方资金的投入等,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看起来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实际上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笔者认为,这正是“承”的方面做得不够而造成的窘境,也就是没有解决好由谁来“承”、怎样来“承”的问题。学校教育是人们学习文化、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文化普及、文化教化的功能,是通过选择文化、传授文化、创造文化等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而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应该发挥引领的作用。让各级学校的艺术教育承担起民族民间文化普及教育的传承职能,这对培养学生从小了解、吸收本民族文化的精粹,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营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国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民族音乐进课堂纳入国民教学大纲,进行民族音乐的普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够知晓自身的传统文化,培养一批各民族文化自己的、对本民族文化具有相当了解和认识,并深深热爱的、愿意把它发扬光大的传承人。因为文化的传承不能靠别人,要靠我们自己。

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持续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民族音乐进课堂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目前大多数学校仍然停留在教学实验、业余时间学习、摸索尝试的阶段,许多地方难以坚持与发展壮大。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一)缺乏一个固定、长效的民族音乐文化进入国民音乐教育课堂的政策法规民族音乐进课堂应该成为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实验,中小学校应对此进行普及教育,而不能仅仅是兴趣教育。民族音乐进课堂应有一个长期的制度和标准、目标,而不是靠各个学校自身实验,摸着石头过河。要想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并发扬光大,建立一个与之相关的长效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下多大的力气,决定着将来取得多大的成绩。只有当我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各项教学制度和用人制度,集各方力量,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编写出相应的统一教材,拟定教学大纲,并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从办学经费上予以一定的倾斜和保障,形成一种长效的运行机制。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文化进课堂”将真正的从教学实验转变为教学目的,各级学校将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地继承并弘扬下去,我们也不再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后继无人”而担忧了。关于促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发展,从鼓励、激发孩子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来说,笔者有一个建议,即能不能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来促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教学。现在的中考、高考都有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一说,那么能不能把掌握了一定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考生也同样以“特长生”来对待?在中考或高考时对通过相关考核的考生进行一些政策上的照顾,以鼓励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切实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一项措施。甚至应该在奖励的条件上高于其他的特长生。或者在有条件的专业艺术院校中,从附中部起就开始设立民族音乐专业,放弃普通院校的部分课程而加入民族音乐方面的学习(如普通音乐院校的音乐专业,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是只学文科不学理科的),并且对各民族地区是定向培养,以保证学成之后回到地方能专门从事民族音乐的传承工作,即学有所用,学能所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来自加拿大的马丁在2011南京国际教育高层论坛的发言中指出:“音乐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现时的学习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是否有作用。”这一点,笔者深以为然。

(二)现在的情况是“各自为政”,以当地的某类民歌作为教材交给学生,不分年龄和程度,不分内容和形式,仅仅是为“唱”而唱。得其形而未得其神,有的可能所得之形也未必是之根本,这样的教学确实也只能是一种试验。因此,编撰一套由浅入深、经过分析提炼、有较科学的方法巩固并掌握所学知识的标准教材,是民族音乐文化真正进入课堂的保证。当然,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都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传统音乐都要进国民音乐教育的课堂,这容量就有多大?作为民族主体的汉族地区又怎么体现?国家的统编教材该怎么编?各民族地区(省份、自治区)各民族聚居区的教材又该怎么编?民族混居区(一个地区几个民族)的教材又该怎样编?九年义务教育的初小阶段、高小阶段、初中阶段的民族音乐教材又怎么编?真是复杂至极。若这样来考虑,全国有多少个地、州、市?有多少个民族,就该有多少种适应不同地、州、市和不同民族的国民音乐教育教材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民族音乐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也不是什么都适合引进课堂的。传统的歌词繁琐、冗长,缺乏时代感,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共鸣与兴趣。是否可以在选编教材时进行一些创新或改编,以顺应时代潮流,吸引青少年(包括他族人)的喜爱。民族音乐文化中,哪些可以进课堂?哪些应该进课堂?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绝不是某个人、某个单位、甚至某个地区能够完成的,这需要一个统一、科学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即以什么样的思路、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内容,由什么部门来选编一套相应的教材。因此,以省为单位,组织有关学者编写一套专供民族音乐教学使用的统一教材是一条可行之路。只要方针定下来,责成专人去做,也能完成。但问题在于,怎么处理这个自编教材与国家统编教材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在内容的比例设置上如何做到科学可行?当然还涉及一个不太难的技术问题就是民族音乐进国民音乐教育的教材还不只是选几首民歌,还应有国家统编教材的每个纲目的内容,比如“欣赏”、“音乐”、“常识”、“音乐游戏”等等。总之,必须得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教材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学习的,应该怎样去学习,也就是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同时也具备了一个统一量化的评价标准。国家统编教材和地方民族音乐教材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这应该由教育部专门研究解决。有了教材,实际上就是有了实施的标准、教学的标准和评估的标准,甚至对教师是否胜任,怎样教学等也有了一个实在的标准,这也应该是民族音乐进课堂是否能通过教育部门的认可而形成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只要解决好了上述两个方面,那么其他的问题应该是迎刃而解的,因此,笔者认为,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统一教材的诞生,是民族音乐进课堂持续发展的最大保证和动力。

五、结语

民族文化常识范文第5篇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事关革命和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从根本上说,民族工作的宗旨和追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完全一致。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要高扬“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为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打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要素中,经济是首要因素。经济发展可以带来一连串的发展,经济落后就会引起一连串的落后。当前,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一些群众的生活还处于贫困状态。民族地区吃饭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艾滋病问题等等,都与贫困问题相联系。有贫困就不可能有和谐,有贫困就不可能有稳定。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但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加以解决。切实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位置上来。加大感情投入、政策投入、人才投入、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在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中,加快每一个民族的自身发展,实现各民族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得到各民族衷心拥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实行这一制度绝不是权宜之计,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既不能因为现在民族关系总体比较和谐,就否定这项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也不能因为贯彻落实这项制度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怀疑这项制度的科学性。任何怀疑甚至否定这项制度的行为都是危险和错误的。“”中是有过深刻的教训。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一要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国家机关要切实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充分尊重并切实保障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明确监督主体,完善监督机制,使《民族区域自治法》发挥应有作用。

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民族文化体现着民族的心理,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国之大,不仅在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还在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是维系中国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坚强纽带。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努力形成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存共荣的生动局面。

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文化问题十分敏感。每个民族都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首先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民族文化,前提是正确认识民族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的价值,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

要继承、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经济上处于劣势的民族的文化正受到巨大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在消失。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要正确处理继承、改革、发展的关系,让现代化内容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让民族文化再现时代特征。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紧密相关。少数民族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不断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通过振兴、繁荣民族文化,最大限度发挥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各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切实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是人组成的,人是分属不同民族的。如果搞不好民族团结,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安宁和社会的和谐。当前,我国民族关系总的形势是好的,但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摩擦和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演化为群体性事件,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常识的宣传教育。认真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继续深入开展“三个离不开”和“四个维护”(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宣传教育。要根据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新特点,建立和完善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要紧密结合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继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干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