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之花

民族之花

民族之花

民族之花范文第1篇

贵州蜡染,亦被称作“贵州蜡花”,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贵州蜡染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俗称“冰纹”。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

贵州蜡染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副业,由于贵州地域和民族多样性的特点,使贵州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形成较强的区域性,即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工艺特征。贵州蜡染主要流行于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为劳动人民所创造,也为他们所使用和欣赏。有的具有较为原始的工艺形态,如用动物血液、杨梅汁等直接填红,或用稻草灰混合锅烟煮染等;而有的工艺却比较精湛,如黄平、安顺等地区的苗族彩色蜡染,黔南、黔西南地区布依族的扎染等,其色调之调和,图案之精美、令人惊羡不已。贵州蜡染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蜡染的历史起源

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甚至更早。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在历史文献中有关蜡染的记载很少。《后汉书》、《临海水土志》、《新唐书》等虽有“染彩”、“斑文布”、“卉服鸟章”等记述,但都没有确指蜡染,到了宋代的文献中才对蜡染有明确的说法。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问答》说:“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其中叙述的蜡染工序,显然并非从南宋开始。后来的《贵州通忐》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可见蜡染已由以蜡灌刻板印布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

从传世的和出土的蜡染实物看,蜡染是在唐代开始盛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三色蜡染、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对树象羊蜡缬屏风”,都是唐代遗物。在贵州省平坝县下坝的棺材洞里,前些年出土了宋代苗族点蜡幔及鹭鸟纹彩色蜡染衣裙,这些都是蜡染流传悠久的历史见证。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艺术”,贵州民间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岁时节日住房的装饰还是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也不管是民间宗教信仰祭祖敬神还是服饰佩带织绣花样,各式各样的蜡染工艺织染活动,都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息息相关,使得蜡染工艺和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傩戏等活动一样,具有某种“全文化”的功能,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强大的中心文化辐射挤压的边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符号形式。

贵州各少数民族的蜡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蜡染图案有的还沿用古代铜鼓的花纹和民间传说中的题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而布依族则喜用几何图案。各民族的蜡染都有独特的风格。

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有关蜡染的传说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故事:

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

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愣,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

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

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的地域分布

贵州大多数县、市都有蜡染流传,而且还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苗族、布依族、水族居住的地区更是蜡染盛行的大本营,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少量蜡染出现。蜡染流传的地域广,不同地域和民族间蜡染的风格有着或多或少的区别。总体来看,贵州民间蜡

染在不同地区的风格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得妙趣。

安顺、镇宁一带的苗族、布依族蜡染

安顺、镇宁一带地处黔中腹地,为古夜郎国的中心地区。这里居住着许多苗族和布依族同胞。安顺的苗族蜡染和镇宁的布依族蜡染各有特色。安顺一带的苗族喜欢在袖口、襟边、衣背脚、背扇(即儿童背带)上面装饰蜡染花纹,以背扇上的蜡染最精美。

蜡染的传统纹样分自然纹和几何形纹两类。自然纹取材于花、鸟、虫、鱼等自然物,但又不拘泥于自然物的原形原貌。几何形纹样一般采用四面均齐或左右对称,力求整体效果的统一。点、线、面组成的图案纹样配合得当,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多见的是点子纹。制作者们还喜欢在蓝、白相间的基础上涂上红、黄两色,称“笔彩”。

古老的方法是红色用杨梅汁,黄色用黄栀子碾碎泡水,红、黄两色与蓝靛相碰,则成草绿、赭石等中间色调。这就形成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蜡染中并不多见的多色蜡染,或叫“五彩蜡染”。这种多色蜡染色彩对比鲜明,如锦似绣,十分艳丽。镇宁一带布依族的服饰比较独特,妇女穿的长裙及脚背,头包条纹头帕及肩,胸系长围腰,未出嫁的姑娘头上盘两条粗辫,已出嫁的头上则戴笋壳衬里的长形头帕,称“假壳”。她们服装上的蜡染多为几何形纹样,有螺旋纹、圆点纹、光芒纹、网纹、花叶纹等。其中以螺旋纹多见,它从圆心往外打圈,粗细一致,若用双线,双线不并轨,衔接无痕迹。这些纹样结构严谨细致,对称统一,虚实相应,刚柔相间,颇为美观。色彩除深蓝色、白色外,又添浅蓝色,使层次更为丰富。

黄平一带的蜡染

黄平在黔东南北部,这里的妇女服饰也很独特,穿着起来很像着盔甲的武士。她们的衣服有挑花和蜡染装饰,十分醒目。

传统蜡染纹样为几何形的螺纹、云纹、回纹、太阳纹、踞齿纹、三角纹、带纹、光纹、雷纹等。自然纹也不少,有山雀、蝙蝠、鱼、花草、石榴、葛藤等,鹰纹多有出现。其显著的特点是自然纹中又套几何形纹,使图案更为丰富。对自然纹的描绘似乎比其他地区更大胆,有些动物只见轮廊或部分肢体,有些互不相干的动物、植物又奇妙地组合在一起。

榕江一带的蜡染

榕江地处黔东南南部,为侗族、苗族聚居地。这里兴华乡的苗族蜡染极有特色,多见龙的纹样。

龙纹主要绘在3年举行一次的“鼓社祭”庆典的鼓藏幡之——卜,龙形似蛇体,或盘旋,或舒展,头部有锯齿纹。有的鼓藏幡上的蜡染分为12个方块,表现出12种不同的几何纹图案,如鱼、蝶、蚕等。迎灵时每户人家都要挂幡,走在仪仗队前,渲染出一派庄严、肃穆和神秘的气氛。“踩歌堂”时有些男性穿的花袍、戴的头帕、系的腰带,也用绘有龙纹的蜡染布制作。近年来,也有人将吹芦笙跳舞的场面绘入蜡染之中。

丹寨一带的蜡染

丹寨地处黔东南南部,丹寨一带苗族地区的蜡染造型粗犷,除用于衣服外,还多用于面积较大的床单、门市、包片上。蜡染的纹样朴实生动,多变化,主要取材于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等物,但却不是对自然物的如实摹拟,而是通过对它们的观察、体验、提炼,并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创作出来的。

这些纹样常见夸张、变形、奇妙组合的手法,充满了天真烂漫的童稚之趣。如将锦鸡的尾巴画成一束蓓蕾,将公鸡冠画成一朵花,或一株石榴,或一只桃子;将鸟的身躯画成鱼的身躯,将鸟的翅膀画成蝴蝶的翅膀,等等。此外,也有几何形纹。在点蜡时有些制作者在上浆的白布上安排底样,简单的纹样用指甲画出轮廓,复杂的纹样用细针刻画,圆形以反扣的碗作样。有的还用竹片、稻草作尺子,用竹筒作圆规,将花鸟剪成剪纸作样,然后再用细针刻画。在此基础上画出的蜡画,便相当整齐规范。

贵定、龙里、开阳一带的蜡染

贵定、龙里、开阳地处黔中,居住在这一带的苗族将蜡染与刺绣结合在衣裙、背扇、帽子等服装的显要部位上,加上一块挑绣图案,而在头帕、包帕、背扇上,则保持着蜡染的固有风貌,其纹样构图严谨,线条生动,层次分明。在小孩子的口水兜上,纹样更出现多种造型。

织金、纳雍、六枝、黔西一带的蜡染

织金、纳雍、六枝、黔西等县地处黔西北,这一带的苗族妇女的装束与其他地区的苗族妇女有明显区别,比较粗犷豪放。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其蜡染制品

描绘很工细,画面也很饱满。

纹样主要是几何形纹,其中有一些是自然纹的变异,以蝴蝶纹多见。自然纹主要出现在小幅蜡上,鸟纹较多,画面疏朗。

这里点蜡没有底样,传统的纹样靠记忆传承,点蜡时不借助剪纸或别的工具,只凭手绘,真是不用规矩自成方圆。蜡染能手们夸耀:她们画的线可以用直尺量,圆形可以用圆规量,分毫不差。织金的珠藏和纳雍的弯子寨一带,纹样的线纹细如毫发,堪称一绝。六枝梭嘎的苗族蜡染别具一格,纹样无大花,均为几何图形的细碎花,多于细格中绘圆点。

贵州蜡染走向现代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贵州少数民族蜡染在全省各地的重新发现和研究,一向被文人文化视为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的贵州民间蜡染,逐渐从山川、河谷、坝子走向市场,进入了城市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与此同时,庸俗化、商品化的危机也困扰和阻碍了蜡染作为一门高品味的、独立的艺术样式的发展。对此贵州艺术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思考,并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富于成果的探索和实验。

民族之花范文第2篇

多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和落实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全县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得到进一步加强,一些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性、得到了妥善处理,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的政治社会稳定,唱响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旋律。

2008年,经省公安厅调查显示,松桃的群众安全感为95.8%,居全省第十二位、铜仁地区第一位。2009年春节期间,省公安厅对全省各地社会治安状况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明查暗访中,松桃名列全省第一。2009年5月,松桃被授予“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

铜仁地委书记廖国勋曾问一位来松桃投资办厂的外商,“为什么要把项目放在资源和区位并不占优势的松桃?”这位外商毫不犹豫地说,“眼下松桃安定团结的良好环境让我有家一样的感觉。”

如何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如何托起苗乡腾飞的翅膀,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我认为,不通过发展,脆弱的稳定就不能守住。现实表明:松桃需要用发展鼓舞各族人民的士气,用发展凝聚各族人民的人心,用发展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问题,从而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当前,松桃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各民族群众之间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正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正确认识民族团结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是松桃的首要工作任务。

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松桃苗族自治县总人口68.8万,全县共有少数民族22个,其中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达32.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48%;少数民族聚居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0%以上。多年来,全县境内23个民族的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间也相互离不开”思想,不断发展和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满怀信心地按照县委既定的发展思路建设自己幸福的家园。

作为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县,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尤其重要。在新形势下,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对做好民族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年来,松桃县决策层始终致力于把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县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始终把改善生存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腾飞的重要举措。自2003年以来,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在民族工作方面,2006年,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意见》,明确规定:自2006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70万元作为县级少数民族发展基金,预算100万元作为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基金,两项基金随着县财政收入的增长每年分别递增10万元。同时,我们注重抓好少数民族资金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民族扶贫。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我们注重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通过扎实有力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长治久安。近年来,全县没有发生一起涉及民族关系和影响民族团结的事件,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矛盾和利益纠纷而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许多民族乡村连续几年社会治安事件为零记录。

加强学习研究,努力提高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能力。我们要求地方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有关法律法规,熟悉民族政策,自觉执行民族政策。认真研究民族团结工作的历史经验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了解民族团结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努力掌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组织协调,形成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的合力。民族团结工作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协调、抓好落实,推动民族团结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积极发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与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建设,提高民族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为地方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建设,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重视建立健全民族团结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把各级党委、政府对民族团结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基层组织健全、上下整体联动、通力协作的民族团结工作格局。

民族团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

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民族聚居地区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牢固树立自强意识和团结意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克服“等、靠、要”思想,坚定信心,苦干实干,把国家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而经济发展又是保证民族团结的第一位因素,只有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才会有社会秩序的根本稳定和社会家庭成员的和睦团结,才能有力地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正是基于各民族之间团结、拼搏的精神,才会有松桃今天的发展成果。

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

松桃民族成分较多,具有比较明显的大分散、小聚居特点,从全县的多民族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民族在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统筹兼顾,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充分照顾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和实际利益,维护和发展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加强团结、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措施来抓。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的少数民族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松桃三个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共提拔任用副科级以上的少数民族干部201人。2009年上半年,3名少数民族干部得以提拔为副县级。目前全县担任科级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共417人,占全县科级干部总数的51.5%。

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大力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历史证明,没有法治保障的民族平等是脆弱的,在这种状况下的民族团结也是短暂的、不稳固的。今后,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各种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从而达到长久地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目的。

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效巩固民族团结的纽带。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民俗节庆活动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民族文化艺术人才的交流及民族文化艺术团体的互访来加强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相互汲取和相互融合,从而达到以文化融合促进民族团结的目的。

民族之花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 授之有物 授之有法 授之有道

民族音乐是每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鲜明的民族代表性,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审美文化,具有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舒曼说过:“要留神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旋律的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睛,让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风格。”因此,只有让学生接触并学习民族音乐,才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拥有完美的人格,让民族音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扎根。

一、提高自身素养,让民族音乐“授之有物”

在小学阶段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占了“音乐欣赏”的绝大部分,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了解祖国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强化爱国主义情怀,又能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好地提高综合素质。

上面的目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自身民族音乐教学的施教能力。教师除了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民族音乐理论知识、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熟悉各种民族乐器以及代表作品,此外,还必须加强自己全面的知识积累,因为民族音乐都是在漫长岁月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产生并积累形成的,在音乐中可以找到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人文风貌,这些对于民族音乐的教学都非常重要,了解和掌握得越多,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民族音乐的内涵,也是进行民族音乐教学必须的准备。

二、创设良好条件,让民族音乐“授之有法”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之想学

相对于通俗音乐的浅显易懂,无数岁月的积累沉淀赋予民族音乐丰富的内涵,要让正处于认知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认识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基本动力。对学生学习音乐来说,兴趣就是打开音乐圣殿的钥匙,也是孩子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翅膀。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使之想学。对小孩子来说,学习音乐最大的难处就是声音是抽象的,无法给他们直观具体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中影、音的充分结合可以很好的弥补声音的这个缺陷,提供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更加直观、生动。例如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我用一块多彩的布围成一条漂亮的裙子装扮在身上,跟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跳一段舞蹈,是学一种小动物的动作,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猜一猜是什么动物?”音乐伴奏开始,我还没跳到一半,已经有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是孔雀,甚至有一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站起来,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兴致勃勃地舞动着……曲子放完,我提问:“大家都说老师学的是孔雀的动作,那么有哪些动作让你们觉得像孔雀呢?”学生们立即做出他们自己认为最像孔雀的动作,我适时加入优美的音乐,大部分同学都模仿我刚才跳舞的动作跳起来,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多媒体设备上出现了漂亮的孔雀图片、美丽的傣族风光,以及杨丽萍的《孔雀舞》,这些生动直观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傣族音乐、傣族舞蹈浓厚的兴趣,也打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接下来的新歌教学,我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变得特别融洽。优美的旋律,配上形象的舞蹈,学生们一下子就掌握了,这节民族音乐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唱上口动听的民歌旋律,使之易学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浩如烟海的民族音乐作品即使是对于专门的研究学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繁复的课题。小学阶段的民族音乐将要求只停留在欣赏上,就是让学生多接触、多积累,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唱上口好听的民歌旋律是一个好方法。

每一册音乐课本都有一课《环球音乐之旅》, “音乐之旅”每到一个新的国家,我都会让学生先听这个国家最有代表性、最为人熟悉的旋律。例如英国的《友谊地久天长》、澳大利亚的《剪羊毛》、日本的《樱花》、韩国的《桔梗谣》等等,当这些脍炙人口的旋律响起时,就会有学生非常兴奋地说“这首歌我听过”、“这首歌我会唱”。对于小孩子来说,老师上课的内容如果是他们会的或者接触过的,都会令他们特别兴奋,这种兴奋的状态也会让其他同学不甘示弱;加上这些歌曲朗朗上口,旋律非常地吸引人,只需听几次同学们就基本会唱了,“又学会一首新歌”的这种成就感让他们学习情绪分外高涨,接下来再学习教材中其它的相关内容,也就变得事半功倍了。

3. 自制简易乐器,使之乐学

自制简易乐器,就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用善于观察的双眼,结合生活实际,自己制作成可以发出声响的乐器(如在用过的塑料瓶子里装上米或沙子,就是一个简易的沙锤),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自制乐器伴奏对于非歌唱性旋律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曲《金蛇狂舞》时,这一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敲击各种打击乐器,在课前准备时,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寻找合适的材料制作打击乐器,上课的时候带到课堂上来。等到上课了,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超乎我的想象,带来了各式各样的自制乐器,除了简易沙锤之外,还有用嘴吹可以发出声音的折纸,玻璃杯里装水可以敲出悦耳的声音……在欣赏《金蛇狂舞》时,我让学生分组设计节奏型,为旋律进行打击乐伴奏,这一环节课堂的气氛空前地热烈,同学们用着自己创造的“乐器”,敲打着自己设计的节奏,那种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玩”得不愿意停下来。这样一来,很难掌握的旋律,孩子们在自己的动手创造中记住了。

三、播种爱国情愫,让民族音乐“授之有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的祖先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其独有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深远文化中璀璨夺目的明珠。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之花范文第4篇

一月的巴黎绵绵阴霾,时而飘下冷雨、雪花,而东郊的“格鲁斯”马戏团马戏棚却春意盎然。“决赛那天,我特别紧张,”十九岁的王虹坦率地对记者说,“我是第一次离开祖国,第一次离开老师参加这样大型比赛,而且马戏棚的地下是厚厚的锯木屑,上面临时铺着木板,蹬技座子只能三条脚落地,风刮得顶棚呼呼响,棚里一万八千观众热浪袭人,蹬伞、蹬毯很难把握,不如国内条件好。”她回味起出国前最后一场、也是最幸福的一场表演,是在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共青团十一大代表和首都青年联欢会上。“从人民大会堂到这马戏棚,你想得最多的是什么?”“我想自己是团的十一大代表,团代会刚闭幕,应该以崭新的面貌显示出中国青年的精神来。我要为祖国争得荣誉,还要为共青团争得荣誉。双重使命心头一压,我就不紧张了,只想演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来。”

荣誉感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吗?是啊,这荣誉感凝聚在王虹身上年深日久,就待这一天爆发出来。她十岁进团当学员,十二岁练蹬技,就抱着这一愿望。她并非出身杂技世家,庆幸的是有位母亲般的严师——顾雅玉。七年里,师生俩没停歇过一天,年三十和初一都在一起练功。无论在剧团,在宿舍,还是在顾老师十四平方米的家里,只要能躺下身子就练,处处洒下汗水。要想在技坛为国争光,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难奇高深的节目。顾老师从东北二人转和吉剧耍手帕得到启示,专门给她创新出蹬毯。这朵富有民族特色的新花,王虹整整练了四年。这是按正常班计算的,如果加上投入的业余时间,她足足练了十年时光。她每天只睡五个来小时,只有集体看电影、乘车才是她休息的机会。三天蹬破一双鞋,五天蹬烂一把伞,十天半月蹬穿一条毯。脖子和后背在蹬座上磨破了皮,结出了茧,脚趾甲磨掉了半边。本来,这个节目已经演出多场了,为了在这次比赛上稳操胜券,她又加大了训练量,累得尿血,每天打两针青链霉素还坚持练。顾老师心疼了,加上劳累,也休克了。师生俩搂抱在一起,流着泪互相鼓励……

祖国的荣誉,七年的心血凝结的这朵民族之花,终于在鸾翔凤集的国际赛坛压倒群英。王虹躺在蹬座上镇定自若,双伞单脚打,双伞单脚飞,彩轮般的杭州丝绸伞蹬得如玩耍掌上。接着是脱颖而出的蹬毯。105公分见方的玫瑰红镶金花毯子,在她足尖飞旋;忽地跃身倒立,卷腰探海,一脚蹬毯两手夺珠。只见她从身下又抽出一条90公分见方的毯子,双脚蹬双毯,突地一个倒立摇双毯。高潮一个紧接一个,双手双脚同时摇动四毯,四毯飘然对转,比神话中的飞毯还灵巧。神妙的技巧,瑰丽的造型,轰动了这座世界名都。王虹用智慧和力量创造了美的艺术,表达了中国人民征服自然的能力、愿望和理想。

法国报刊盛赞中国杂技富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轻松优美的表演,象梦境一般,令人神往、倾倒,回味无穷,象诗一样的美”。如果说王虹的表演把蹬技艺术带进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那么,吴民等六位杭州姑娘宛如六只美丽的孔雀,握扦转碟犹如抖动华丽的羽毛,把人们带进又一个神奇的梦幻世界。在《三潭印月》的优美旋律中,吴民双手抖动旋转十二个瓷碟,头和两只胳膊各垫一个圆木球,翻身倒立;五位姑娘各转动八个瓷碟,婀娜多姿。仿佛是在明媚春天,烂漫山花下,彩蝶翩翩,令人陶醉。尤其是吴民一面双手转碟,一面用牙咬托起莲花铁架,上托十二岁的刘青转碟下腰叼花,真是奇峰突起,引人入胜。欢呼声越过赛场,在巴黎夜空久久回荡……

这诗一般的美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吴民的老师、七十三岁的杭州市艺校副校长刘少山作了详细介绍。吴民十岁学艺,刻苦好学,小小年纪就能做出朝天蹬、拧腕、后探海等一系列动作。可是在十年浩劫中,她十一二岁竟被批判为“修正主义黑苗子”,不许练功。但她热爱艺术,执着地追求美的境界,坚守为国争光的信念,偷偷地坚持练功。七三年她一只手只能转三个盘子,七八年就能转六个。“十二块开全番”,是目前全国最高纪录。她还练就了球子顶、小顶圈、板凳面咬花等高难度真功夫。如今她才二十四岁。只要看看她双手手指磨出的象肉瘤样的大茧,头上磨掉一圈头发长出的老茧,就知道这美来得多不容易。美是靠奋斗来的。艺术的美、荣誉的美、心灵的美、思想的美,全凝聚在这一个个厚茧里……

民族之花范文第5篇

我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音乐分化遗产和优秀的传统,有独特的美学思想,理论体系和创作方法。由于民族音乐文化长期根值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为人民所喜爱,所以,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乐欣赏习惯的连续性,运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实施美育,就可以极大提高这种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曾说过:音乐艺术不在于对象的直接摹仿,而在于我们的心中唤起当看到这一事物时所体验过的情感。音乐作为22艺术所给予人的艺术感受叫美感,通过美感使人们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满足。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通过艺术所反映的生活美在欣赏者的思想中引起情感功名和情感体验,从而祈祷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最终达到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创造美,是人类一种主动追求没的实践活动。它要凭借相应的审美对象才能完成对象对于主体的意义在于对象上面所凝聚的生活和精神的实质。一方面,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形象,促进情感来理解和体察对象世界;另一方面,审美又是一种高尚的情趣,是一种自由的鉴赏,美作为一种理想与道德境界紧密项链。康德认为,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具有认识和道德的双重属性。审美教育,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没的教育,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即美育。通过审美的陶冶达到生命的和谐和思想的升华。

那么,作为审美对象的民族民间音乐究竟美在哪里?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精髓的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乐器曲何以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发展至今?并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民歌--朴实美、简洁美

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并在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的一门艺术。一般都短小精悍,易于传唱、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如蒙古族民歌《牧歌》、陕北民歌《脚夫调》、《兰花花》等这些作品,在音乐语言、音乐风格上都单纯朴实,清新自然,音乐没有繁复的地位,又没有浓重的和声,知识在独具特色的伴奏音乐的陪衬下,充分发挥旋律的美丽,整个音乐朴实无华而又充满生机,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又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

(二)戏曲音乐--特色美、精致美

戏曲音乐由于它是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既具有音乐艺术的听觉特征,又需要与剧情紧密结合,需要塑造人物形象,还得注意与舞台动作的配合;既要有戏曲的剧种特色、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有要有代表本剧种的声腔、语言的地方特点及时代特征。如《迎来春色换人间》就体现了上述特征,这一唱段,作品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根据唱词的格律、情绪,予以精雕洗琢,深刻地表达了剧情,塑造了完美的人物形象,运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段,通过剧中的人物与情节给人以麦的艺术享受,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三)、民族管弦乐曲--谐和美、创新美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并随着历史京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民族管弦乐曲就是常年过分重视、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情思深切、意味隽永、动人心魄的具有交响性的民族管弦乐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典优秀乐器作品之一,原以琵琶曲,后改编民族管弦乐曲,不仅保持了原有音乐的古雅情趣和幽雅闲谈的美感,而且运用民族管弦乐队,加上巧妙的和声、复调及配器手法,实现了丰富音色中的多声思维和立体感,使作品形象更加鲜明、色彩更丰富、感情更热烈,显示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为驰聘我们的想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不仅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可欣赏性和教育性。

但是,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未能听懂某一音乐作品,即使这一音乐是最美丽的、艺术性最高的,那么对于某一听不懂个体而言也是豪无意义的。尤其是对学生来讲,教师不断努力探索构建适合社会发展与学生需求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和艺术学科独特的功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道德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

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它对人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那么,作为审美教育为主导者的教师,他们的知识结构首先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体系,既要有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还有兼有社会道德、历史、地理、文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风俗学等辅助知识。因为,民族民间音乐的设计面非常之广,有地方语言与音乐结合问题,有民族音调及特殊唱法问题,有作品题材中描述的生活习俗、乡土人情、历史背景、自然景观等问题。教师只有具备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才可能把握住作品精髓之所在,做到言简意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分析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领略韵味,理解作品丰富的表现力,把握住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对民族民间音乐中不同题裁,不同风格的作品能从历史的、系统的、概括的角度去阐释,从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兴盛、发展与人民生活的角度去把握它的本质特征。对授课内容有个通盘设计,合理布局,色彩浓淡相宜,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所学音乐的内容美,同时也能体验到学习过程的韵律美。

其次,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审美的主体,他们受中华五千年古老深厚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