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市管理讲话三

城市管理讲话三

同志们:

这次全省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我省近年来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全省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探索搞好城市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部署。上午,全体参会代表学习考察了宜春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情况,亲身感受了宜春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刚才又听取了宜春市、修水县、大余县的经验介绍。这次会议放在宜春市召开,即是一次工作会议,也是一次现场会,就是要通过总结学习宜春市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全省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下面,我受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胡柏龄同志的委托,讲几点意见。

一、宜春经验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宜春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率先在全省通过国家园林城市的考核验收。宜春的城市管理建设工作很好地回答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建设能不能加快发展,怎样加快发展,城市管理工作能不能搞好,怎样搞好这样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宜春市委、政府领导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江西中部崛起的战略高度,把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列为市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并在实践中逐步创新和完善了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和机制,基本实现了长效管理的目标。其基本做法可以概括为"综专结合、长短结合、政民结合、网络化联管"。

综专结合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将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相统一,这是宜春市城市管理的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正是由于管理与执法的统一、综合和专业的统一,使宜春的城市管理工作较好解决了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的老大难问题。

长短结合就是长效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长效管理,但在城市化高速推进,人口急速增加,各种管理难题不断出现的形势下,必须有计划、有目标的针对城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并从控制源头入手,抓好常态管理,逐步建立了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宜春市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政民结合就是政府主导与市民力量相结合。城市管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仅靠我们职能部门,靠我们的少量的专业队伍是远远不够的,也是管不过来的。在政府强有力推动的同时,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公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是宜春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宜春市始终坚持"市民呼声第一,市民利益第一,市民满意第一",向市民发放"三卡"(告知卡、服务联系卡、跟踪问效卡),建立"三线"(12319城管热线、手机短信和城管网站投诉台),设立"三奖"(市民行为美德奖、公众参与监督奖、队员工作委屈奖),极大激发了市民自觉参与城管、主动维护城管的热情。这种做法,不仅把城市管理的重心下移到了区、街,更把这个点下到了人民群众之中,把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面扩大到了最广泛的范围,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网络化联管是宜春市城市管理的重要经验。宜春市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派驻街道模式,并成立了城市管理公安分局。城管公安参与配合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派出警力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共同执法;同时,完善、明确了街道主要工作职责就是抓城市管理。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城市管理委员会,协调处理城市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为组长的城市管理督查领导小组进行严格的督查考核。并实行干部交叉任职的管理体制,即城市管理机构与公安、区、街办之间相互交叉任职,形成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管理网络和城管、公安一体的高效协调、整体联动的系统。

前面谈到的"三个结合、一个联管"是宜春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运行模式,值得各地认真研究和借鉴。但我认为,学习宜春市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甘落后、勇于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善于管理的精神,这就是宜春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二、充分认清全省城市管理工作的形势

2001年8月,新的一届省委在井冈山召开了全委扩大会议,在全面分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明确了我省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就加速推进我省城市化进程,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作了重大部署。此后,全省城市建设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作为城乡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城市管理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5年来,全省各地努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城市功能大为改善,市容市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级建设、城管部门在创建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的发展、品位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无不凝聚着全省建设和管理者的无私奉献、丰功伟绩。同时,人民群众对城管部门的满意程度有了新的提高,各级政府对城管工作所取得的成绩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全省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服务于全省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有所创新。在面对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管理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各地从本地实际出发不断推进了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摸索新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近几年来,有半数左右的市(县)都组建了城市管理专门机构,初步形成了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机制。二是城市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是适应城市管理体制和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全省各地已初步建立和完善了与城市管理体制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加强制度建设,各地先后出台了涵盖城市供水、公交、燃气、市政、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境等方面的政府规章,先后制定了"门前三包"、渣土管理、车辆清洗、城市排水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在作业管理方面,各地还制定了一系列市政、园林、环卫设施标准化管理的配套方案和措施。在监督管理方面,建立了市政设施、公用事业、市容环卫三大监管工作机制及日常巡查制度。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各地正在抓紧制定城市燃气、供水、桥梁等处置突发性事件的预案。这些政策、制度、标准、方案的出台和实施,从各个层面和角度保证了城市管理的统一、有序,使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有8个设区市开通了全国统一的12319服务热线,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三是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得到加强。各地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组织开展行风整治工作,加大了各方面的监督力度,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在加强作风建设的同时,许多城市采取公开招考的方式,择优选拨的一大批思想作风过硬、业务水平高的同声进入城管队伍,使城管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比较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十五"期间全省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5年来,全省城市基础设施投资473.8亿元,是"九五"期间完成总额的4.73倍。城市供水、公交、燃气、环卫、绿化等行业的设施水平全面提前完成"十五"计划的目标,其中城市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跃升至中部地区首位,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处于中部地区前列。创建园林城市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宜春市、景德镇市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的考核验收,有11个市、县被省政府授予"江西省园林城市"称号,15个市、县通过了省厅的考核验收。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南昌、上饶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先后投入运行。环卫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垃圾中转站、水冲式公厕等基础性环卫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五是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稳步推进。5年来,全省各地按照建设部和省厅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步伐,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各地积极探索通过招标发包方式,选择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非经营性设施的日常养护作业单位,如宜春市对道路养护、绿化养护和环卫保洁实施"三位一体"综合承包,取得明显效果。城市供水、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股份制改造、合资公司、BOT融资等模式蓬勃发展。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如南昌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积极推进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建设了大型的洪城客运站和昌南客运站,进一步方便了农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南昌市、万载县等水司积极推进城市供水向乡镇延伸,乡镇供水质量明显提高。公用事业价格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建设厅的要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取得突破,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均开征了污水处理费,上饶市等5个设区市开征了垃圾处理费。六是城市市容环境面貌日新月异。各地加大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如九江市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实施了十项专项战役,通过专项整治,市容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全省共清理占道摊点21万余个,拆除违章建筑2.4万处,面积800多万平方米,取缔非法营运的"五车"1万多辆,整顿各类占道市场219个,整治小街小巷1230条。同时,各地在街景改造、夜景亮化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积极组织实施老城区主干道"穿衣代帽"工程,并将整治重心逐步向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拓展,南昌市、宜春市、九江市、武宁、奉新、玉山、修水、大余等县相继组织了大规模的小街巷改造工程。市容环境面貌的改善,使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切实感受到了城市环境所发生的变化,直接分享到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的实惠。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全省城市管理的现状,总体上看,全省城市管理工作的水平可以用三个三分之一来概括,即管理比较好的占三分之一、中等的占三分之一、比较差的也占三分之一,有的城市在建设和管理中出现了明显的"毛病",城市面貌多年来"涛声依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城市建设地上搞得不错,马路比较宽,高层建筑也不少,绿化也比较美,可地下设施差距很远。发达国家城市底下管沟可以开汽车,还作为城市景点参观,什么管线都在一个地下管沟敷设。我们的城市没有做到城市地上、地下统筹规划、统筹发展,今天加个通讯管子、电信管子,明天加个自来水管、煤气管子,后天刨开马路再加个其他管子,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差距很大。规划监管不到位,违章建筑泛滥成灾。二是管理体制机制不顺。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城市政府各部门之间、市政府与区政府之间职责不清,不少事情无人管,相互推诿,不少事情又多头管,管理合力没有形成,整体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部门配合联动机制仍不健全。三是管理还比较粗放,效率也比较低。目前,城市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措施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忽略了经济、法律、技术、教育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方法手段粗放单一,科技含量不高。执法不严、"以罚代管"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管理方式上还比较依赖运动式管理,长效管理机制亟待进一步建立。我们的很多城市搞集中整治是专家,研究长效管理还远远不够。由于缺乏对城市管理的系统研究,局限于就事论事,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往往是"检查前掀高潮,检查后就回潮"。五是重城市形象轻基础设施。全省城市形象在近几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是一年一小变,两年一中变,三年一大变。但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很低,比如污水处理,有的城市没有建,有的虽然建了但没有办法使用;再比如供水,我们城市自来水跑冒滴漏严重,漏损率高达20%以上;还有的城市在燃气管道上搞了不少建筑物,非常危险。尤其是一些县城,道路建设滞后,公共交通还是空白,城市交通混乱,"三小"车辆横行,垃圾中转站、公厕不足,严重影响垃圾收集和清运,影响了人居环境质量。六是城市管理的投入严重不足。城市管理资金不足和历史欠账太多是影响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比如市政、园林、环卫的养护维修经费,许多城市不能足额到位,设施完好率低。队伍经费不足,装备比较简陋,导致执法效率不高。七是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管理水平比较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要求。粗放的东西多,可持续发展的少。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废弃,根本不考虑循环经济。过去我们搞修旧利废,很有成效。现在强调可持续发展,更应该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在正视问题的同时,城市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一是省委、省政府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建设事业非常重视和关心,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组织政策保障。二是"十五"期间全省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加强城市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三是多年来各地在城市管理创新方面积极有益的探索,为城市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城管再上新台阶的良好平台。四是人民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改变城市面貌愿望更加迫切,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更加关注、更加支持,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三、积极探索我省城市管理的模式

城市管理必须具备层次思想。其原因是:首先,城市人口众多,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其次,城市公共事物管理的繁杂性、关联性和高危性(如污染问题、就业问题、生态建设问题、规划不合理问题等);再次,城市管理领域宽,职能部门多。城市层次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层次要素组成的,并依靠因果关系链连接在一起的管理模式。那么城市管理的模式有哪些类型呢?

(一)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的类型。从管理层面的角度可将现代城市管理模式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的紧密结合,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并在社区设有派出机构,社区管理的行政性较强、官方色彩较浓。二是社区自治模式。社区自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去规范社区内的行为,协调社区内的各种利益关系,并为社区成员的民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而社区内的具体事务则完全实行自主自治,与政府部门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三是混合模式。在混合模式中,政府对社区发展的干预较为宽松,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特点在社区发展的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

从管理方式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后置管理模式。即把重点放在城市问题发生之后进行治理的城市管理思路。二是前置取向模式。即把重点放在针对问题产生根源上的城市管理思路,实际上就是一个建立长效机制的问题。

(二)我省城市管理的具体模式。我省的城市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尤其是政府机构改革以后,城市管理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11个设区市中南昌市、九江市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另有5个设有城市管理局,其余为建设局承担城市管理的职能,一些县(市)也相继成立了综合执法局或城市管理局。虽然各地都基本确立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两级政府管理体制,但几乎每个地方城市管理模式都不相同。总体上我省的城市管理基本属于政府主导型和后置管理模式。具体来讲,从管理内容上可分为:一类是综合执法类,如南昌市、九江市、新余市、宜春市,这些城市的管理机构除承担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执法之外,还被赋予了部分公安、工商、民政部门的执法职能;一类为单纯的针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执法,我省其他城市基本为这种模式。从管理方式可分为:一类为间接管理型,属于单纯的行政执法,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如南昌市、九江市;一类为直接管理型,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基本合一,宜春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一类为不完全直接管理型,这些城市具备了部分城市管理的行政职能,我省多数城市为这种模式。从建设和管理的角度可分为:一类是建管合一,如景德镇市、萍乡市等,由市建设局统一负责全市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一类是建管基本分离型,如吉安市、抚州市、赣州市,这些地方的城市管理机构只承担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能。

从全国来看,多数城市大体上与我省的这些模式类同,还存在另外一些模式:一类是监督检查、组织协调型。如福州市,市政府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对工作交叉、职责不清的工作进行协调裁决,具体行政行为由专业职能部门实施,监督执法也由各职能部门的监察队伍执行。一类是协调与管理结合型。如南京、合肥等成立城市市容委员会,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督、检查,下设办公室,由市政府授权处理某些具体管理行为,设有监察队伍,进行综合执法工作。各专业职能部门设专业监察队伍,进行专业执法。目前,建设部正在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一是运用多项信息技术,在管理手段上实施"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二是对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以"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为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制。

这些管理模式可以说各有千秋,都具有自身优势,也存在一些不足。前面讲到了,直接管理、建管合一的,执法力度大但管理范围相对较窄,对涉及城市建设之外的一些城市管理问题难以进行有效的协调,权力集中但制约机制弱;实行专业管理、综合协调的,管理范围大,却又往往失之于执法力度和配合不力;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是今后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但是投入较大,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各地要积极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适时启动。此外,即使在相同的管理类型里,还有一个块块与条条的职责划分和条条权力下放的程度问题。

(三)我省城市管理模式的选择。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管理对象的种类、数量日益纷繁复杂,管理问题层出不穷,必须对现行城市管理的模式进行转型:实现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方向转变,构建"政府-社会-公民"合作型城市管理模式,该模式要求:整体与层次、层次与层次、同一层次之间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做到整体统一、层次清晰、各负其责、紧张有序。要切实改变目前疲于应付的后置管理模式,努力实现向前置取向模式转变,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四、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城市管理中的各种关系

城市管理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包含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关系。正确理顺和处理好城市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关系。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是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城市建设是基础,为城市管理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技术条件,同时也对城市管理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由此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没有城市的建设,就谈不上城市的管理。另一方面,城市管理是巩固城市规划建设成果、营造良好城市秩序、发挥城市功能的必要手段;城市建设发展了,城市功能增强了,则要求城市有序管理,充分发挥城市的服务功能。实践证明,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财富。如果只抓建设忽视管理,就会浪费财富和资源,城市建设往往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一些城市发展陷入"越发展、越赔钱"的怪圈,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疏于管理。因此,正确认识城市建设和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但能促进二者共同进步,还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正确处理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的关系。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集中式整治是治标,对于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难点、焦点问题,集中整治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是如果集中整治搞一阵风,走过场,就会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实现长效管理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治本的手段,从两者的关系上讲,实际上长效管理也可以说是集中整治的常态化,是集中整治在手段、机制和目标上的延续,在建立完善长效管理的同时,对于一些突发性、群体性的问题,仍然需要集中整治来"重拳"治理。有关长效管理的问题我下面还会着重谈一些意见。因此,把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科学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长效管理为核心和主体,以集中整治为重要手段的模式,城市管理就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三)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公众管理的关系。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社会和公民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我前面已讲过,目前我们还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方式,这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在目前市民的自律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存在着你管我做,你不管我不做的现象。城市管理在提高城管部门自身效能的同时,要善于通过并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党工团妇等群众组织以及各类群众代表、市民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社会的合力,营造出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氛围。

(四)正确处理文明执法与严格管理的关系。构筑和谐社会,对管理部门尤其是执法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因而,要正确处理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不管是文明执法还是严格管理都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上,必须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前提。文明执法并不等于放松管理,不去管理,去"不作为";严格管理也并不意味着执法者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是粗暴执法。严格管理是文明执法的前提和基础;文明执法就是执法理念中要体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情、理、法的合理运用,是严格执法的表现形式和最高境界。所以两者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五)正确处理市容与繁荣的关系。市荣与繁荣的矛盾是目前城市管理中一个较为突出的棘手问题,城市管理工作要面对市容和繁荣的矛盾,解决矛盾,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使市容环境和经济发展朝着相互促进的方向发展,实现城市市容和繁荣的统一。要坚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坚持堵疏结合,做到工业进园、居民进区、商业进场,以利于规范管理。城市的繁荣不能是表面的,必须是深层次的,必须是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而这种提高又必须有一股推动和承接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城市管理,我们即是载体又是承接点,最终只有把经济发展与市容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处理好城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市容与繁荣的辩证关系,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

此外,在城市管理中处理好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的关系、处理好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弱势群体的具体利益的关系、处理好集中领导和分级管理的关系等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五、确立城市环境的长效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着力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城市环境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沉淀,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城市市民素质的集中体现。有鉴于此,城市环境应当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良好的城市环境也应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应有之义。城市环境长效管理机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相应的管理途径与体制,一个城市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城市环境,还可以使良好的城市环境得到可持续维护。我们必须以系统的观点构建城市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当前要按照"建立三个体系、实施四个推进,完善四项保障"的思路,全面推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建立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城市环境评价标准目标体系。创建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绿色交通示范城市以及人居环境奖等等,这都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这些目标在凝聚群众意志,振奋市民精神,传播城市形象等许多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每个城市,甚至一个城市的不同阶段,也都要有自己的管理目标。各地要结合实际,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管理工作目标,以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建立城市环境管理执行责任体系。城市管理工作,必须要建立主体明晰、职责明确、权责统一的执行责任机制。要按照"统一领导、综合管理、分工负责、协调高效"的原则,从纵向上,落实和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监督"的工作体系,明确市、区、街、居四级的职责,建立起科学的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实现区、街道、居委的职能转换;从横向上,要充分发挥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和监督约束机制,做好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同时,要坚持条块结合,统筹协调,通过合理的分工,提高执行能力。三是建立城市环境管理考核监督体系。城市管理工作的日常性、反复性、动态性都比较强,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考核监督体系。要建立城市环境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同时要制订出一个科学的考核方法,包括什么时候考核、谁来考核等,都要拿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实施细则,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检验城市长效管理的实现程度。建立城市管理工作监督制度,形成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督相配套的监督体系,由市、区、街三级城市管理部门和专业机构、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构成全市城市管理监督检查系统,同时配套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和城管问题整改反馈制度,通过推行听证制度、公示制度、问询制度、巡视制度、跟踪制度、通报制度等,使城市管理全过程透明、公开,扩大考核监督过程中的民主和透明度,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二)实施四个推进。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必须要积极推进管理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的创新,在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等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加强法规建设,推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必须依法进行管理。要加强城市管理立法工作,制定操作性强、权威性强的法规、规章,使城市管理工作由过去的"行政约束型"向"法制约束型"转变。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一批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尽快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使城市管理真正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健康轨道。各城市要从工作需要出发,对已有的管理法规、规章进行调整、完善,同时尽快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城市管理工作标准、技术规范。要把这些规定、标准和目标等内容,向社会公布,方便群众办事,规范政府行为,逐步走上规范管理的路子。二是创新行业运行机制,推进城市管理的市场化。城市管理工作涉及很多的行业,这些行业的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着城市管理的水平。要进一步推进市政公用企业改革,建立和实施特许经营制度。目前,我省在市政、园林、环卫等事业单位改革上的突破还很不够,各地要切实加快市政设施维护、城市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垃圾清运保洁、公厕管理等作业工作的市场化进程,通过招标发包方式选择作业企业或作业人,签订作业合同。在落实养护经费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和实施以道路为载体的道路养护、绿化养护和环卫保洁综合承包制度,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三是加大公共参与力度,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城市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日常生活,群众最关心,也最有发言权。城市管理中的重大决策的制定、重要活动的组织、骨干项目的实施等,以及日常的具体管理工作,都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没有公众参与,不走社会化的路子,就谈不上长效机制。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要发挥他们在社区管理中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夯实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建立社会市民与管理部门之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交流机制,开通便捷通畅的信息反馈流动渠道,通过媒体、上网、信件、公开电话和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收集公众的意见,并定期公布政府对公众反应比较强烈的问题的处理意见,实现政府与公众间的互动。要进一步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大造声势,强化群众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激发广大市民自觉维护好环境卫生、爱护家园、美化环境的主人意识,努力实现人人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风尚。四是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工作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常规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的重点,也是实现城市长效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2005年7月,建设部在北京召开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总结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全省各地要因地制宜,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应用主导、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打造"数字城管"的基础性工作。要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数字技术,建立城市管理的数据库,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活动的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增加城市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完善12319热线服务系统,增强其在城管工作中的管理、监督、服务、协调与信息共享功能。

(三)建立四项保障。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高效能管理提供超前保障。我前面已经将过,城市规划建设的低水平给城市管理带来严重后果。抓城市管理工作,必须要重心前移,从规划和建设上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提高详细规划的覆盖率和规划设计水平,对新建绿地、各类停车场、集贸市场、交通枢纽建设等实行超前控制。要科学编制城市管线综合规划,在空间上、时间上对各类管线实行合理布局、科学实施。要做到规划建设一个项目,提升改善一片环境,规范管理一个区段。二是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为城市管理提供资金保障。城市管理需要投入,这个观点我还要强调一次。城市管理资金不足和历史欠账太多是影响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要结合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城市管理经费,切实解决城市管理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主渠道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收入应主要用于城市维护和管理。要按照建管并举的原则,确保城市管理的投入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同步增长,确保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要结合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把城市管理行为中应属于市场运作、社会承担的行为和作业剥离出去,实行政府监管下的市场化运作,降低政府直接操作的成本。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为城市管理提供执法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管理执法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城管执法队伍的思想、纪律、作风整顿,积极推行"阳光城管",教育引导城管执法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认真搞好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其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大业务考核力度,做到工作有标准,作业有质量,检查有记录,奖惩有依据。进一步完善城管行政执法机关以及执法队员的检查监督机制和纪律约束制度,规范执法行为,自觉接受监督,提高城管行政执法队伍的依法行政水平。四是加强领导,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各级建设、城管部门是城市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也是主要的责任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各城市的建设、城管、执法部门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得到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开展城市管理工作,是对我们执政能力、工作水平的全面考验,我们应当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在工作中,我们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策划,为市委、市政府出好主意,当好参谋。要打头阵,挑重担,以创造一流的精神,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要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与市直各部门、各区政府搞好配合与协调,共同搞好城市管理工作。

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城市管理的目标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城市管理工作的关键之年。我们要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明确城市管理工作在"十一五"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改善全省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努力为构建和谐江西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全省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全省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管理工作全局,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和完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责任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推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实现城市管理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环境优美、结构合理、社会文明的目标。

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市场化、队伍建设等问题,这些都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工作,我前面已经讲过,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管理提供更为硬件的支持。各设市城市要在完善城市道路、供水、供气、公共交通和环境卫生等公用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和加快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把这两项工作做为重中之重,由主要领导亲自督办,狠抓落实。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情况良好。对已经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确保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效益;已经启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城市,要坚持厂网并举的原则,加强对配套管网的建设,尤其对BOT项目必须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确保工程项目建设和今后运行不带来隐患。各设市城市要切实提高垃圾填埋的无害化处理水平。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有关技术标准予以实施,目前一些城市存在的简易处理方式要加快改造步伐,达到国家规范的设计要求。

全省县城建设工作的重点仍然是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供水、供气、公交和环卫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设施水平和服务承载能力,重点要加快城市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路网布局;大力发展县城公共交通,要适应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需要,逐步确立公交在县城交通中的主导地位;着力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垃圾中转站和公厕的达到指标要求;要研究解决县城的污水和垃圾处理问题,有条件的县城要逐步推广经济高效适用的简易污水处理技术。在城市密集的地区积极推行区域性的污水、垃圾处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的统一调控下,按照合理布局、规模经济的原则,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辐射作用,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接纳并处理不同区域的污水和垃圾,对垃圾和污水实行统一处理,以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各地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紧落实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保障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二)深入开展创建园林城市工作,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创建园林城市工作开展5年的实践证明,凡是创建工作取得成效的城市,城市管理水平都有了大的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创建园林城市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深化创建园林城市工作,实现省政府到*年所有设区市和三分之一的县进入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着力于提升创建工作层次,大力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县城工作,扩大国家园林城市、县城的数量,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力争在2010年实现我省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零的突破。按照这个总体目标的要求,南昌市、赣州市和新余市作为全省明年申报国家园林城市的重点市,要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申报和评选的要求,倒排时间,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对照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广丰县、武宁县和大余县作为全省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的重点县,要在确保绿化指标达标的前提下,抓紧启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年是第二批申报国家园林城市的时间,应当说还是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补课,省厅的目标是要力争在*年实现我省国家园林县城零的突破;已经取得省级园林城市的,要不断巩固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强绿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管理,做好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规划,为实现更高的目标奠定的基础;尚未进入省级园林城市的,要对照标准要求,找准存在的差距,发奋努力,迎头赶上,力争早日进入省级园林城市的行列。同时,全省有条件的城市,要认真抓好并组织实施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申报工作。去年赣州市古城墙保护和南昌市青山湖治理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今年全省至少要组织申报三个人居范例奖的项目。什么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目标,我看能够进入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行列,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三)坚持城乡统筹,推动城乡管理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统筹安排城乡的规划与建设,建立起城乡一体相互推进的体制和机制,逐步改变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要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实现管理重心下移,促进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整体改善,让乡村也能接受到城市文明的辐射和熏陶,使农民也享受到日趋成熟的城市管理的延伸服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力度,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在镇容镇貌管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试点,稳步推进,务求在城市管理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按照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行城乡垃圾统筹处理,构建辐射乡村的垃圾清扫、收集、中转体系,以县(市)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合理布置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城乡垃圾的集中处置。垃圾分类收集是垃圾处理由末端治理走向源头减量的必要措施。设区市要以城乡统筹为重点,指导督促县(市)、区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县集中处理"的城镇生活垃圾收运管理体系。

同志们,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管理的任务日趋繁重,城市管理在城市经济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上再统一、再深化、再提升,工作上再鼓劲、再努力、再落实,措施上再创新、再完善、再提高,努力开创全省城市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