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素养培训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精选

文化素养培训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富阳市农民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通过认真抓好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组织农技干部送科技下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农民实施全方位的科技培训,截止2004年已累计培养大中专(涉农专业)毕业生516名,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463人(次),“绿色证书”学员12830名,每年举办农业短期适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尤其是去年,市委、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印发〈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并安排了专项资金,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从而培训力度更大,全年培训农民20470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当前,富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1)需培训人数众多。一是农民多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根据《2004年富阳市统计年鉴》,至2004年末,全市农村实有劳动力33.48万人,其中从业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1.98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1%,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过培训。二是农技人员需不断更新知识,广大乡镇农技人员由于调动过于频繁,许多专业不对口的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对农业专业知识缺乏了解;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不很合理,存在着“只懂粮棉油、不懂名特优”的情况。(2)思想认识不足。少数部门对培训工作缺乏认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核,导致被动培训者参加多而急需培训者参加少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农民由于知识程度低对培训存在畏难情绪。(3)形成合力不够,存在着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4)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够,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技培训中应用面不广。(5)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投入机制缺乏创新,还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对策措施

2.1明确目标任务

根据《杭州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杭州市农民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培训实施计划》、《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和《富阳市新型农民培训规划(2004~2010年)》的要求,从2004年至2010年共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绿色证书工程和农函大培训1万人(次),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培训300人(次),绿色农业科技培训3万人(次),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4万人(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

2.2强化工作措施

2.2.1大力拓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

我们一定要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还需要对高新技术的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需要不断拓宽与丰富教学内容,除选用统编教材外,需编写适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乡土教材。

2.2.2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形式

只有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各培训单位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有效性,注重带头性。教学中需做到五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二是理论讲座与现场传授相结合;三是传统教学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四是经验交流与专业考察相结合;五是技术培训与科普宣传相结合。

2.2.3充实农技培训师资队伍

在现有富阳市农业适用技术培训讲师团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不断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聘请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充实讲师团。要认真开展师资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师资素质。

2.2.4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要求以市农广校为基础,抓紧建立富阳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原则,建立以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龙头、各业务站为骨干、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体系网络。要增加投入,加强对培训基地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培训条件。要扩大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实习基地。

2.2.5有计划地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

市农广校要以农村初中毕业生为主,面向社会招生,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和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满足各层次人才的需要。

2.2.6加强宣传教育

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术、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确立自谋职业、竟争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各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科技致富、培训创业等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第2篇

科技素养是农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科技素养不断提高,但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成为其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不高、基层组织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农民科学素养水平低下,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向城镇流动的重要障碍;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偏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一成,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不足1/20,绝大多数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这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提高农民科技素养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息息相关,是培育新型农民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基础。科技素养是现代农民素质结构的核心,科技素养水平高低决定着农民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高低。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有助于农民学习先进文化、掌握先进技术、运用先进经营方式,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然选择。首先,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提高农民科技素养,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的行业选择机会,有效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其次,它是涵养文明乡风的基本前提。科技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精神追求、思维方式和思想面貌。提高农民科技素养,能够帮助农民确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建设繁荣和谐的乡村文明。第三,它是推进民主管理的必要条件。科技素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有助于农民主动维护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科学、民主、法治、有序的现代农村社会。

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有效配合。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当前应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并相应改革教育模式、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同时,建设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建立农村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二是加强科技培训,满足农民的生存发展要求。一方面,顺应农民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新期待,建立完善的科学技术培训体系,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促进农业劳动力专业化、非农劳动力职业化、后备劳动力技术化,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另一方面,整合城乡科技教育资源和各种培训力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立体式、能互动的科技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信息站、图书室等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作用,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服务。三是加大投入力度,提供相关政策支持。政府应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制定扶持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让更多的农民有机会接受科技教育培训。四是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激发农民的科技需求。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大众传媒对农村社会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观念、推广科学技术。同时,通过大众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能够有效刺激农民的科技需求,调动农民提高自身科技素养的积极性。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人才;职业化;职业素质模型

一、职业素质模型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1.素质及职业素质

素质一词来源于心理学的定义,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天生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特点。心理学把素质解释限于通过遗传获得的遗传素质。广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的内在品质和质量,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体验认识和实践磨炼,从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体格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是广义上的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强调职业性,是职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个体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学习职业规范、掌握职业技能、形成职业意识及职业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职业素质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性:表现为不同的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2)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培训,以及在长期从业实践锻炼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3)内在性:职业素质是主体对其内涵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内化、积淀和升华的结果,它的作用的发挥是一种自觉。(4)整体性: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要求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它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胜任本职工作,不仅要有好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素质,还要有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等。(5)发展性: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职业和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对从业者提出新的职业素质要求。因此,从业者要不断地培养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

2.职业素质模型结构

职业素质模型主要用于描述职业化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与通常的员工素质结构或者能力素质模型相比,它的视觉更具体、针对性更强。另外,职业素质模型描述的是与特定职业相关的通用素质,并且它与企业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职业素质模型的两个特点是职业相关性和企业文化相关性。职业素质模型主要有三个模块构成:思想素养、专业素养和行为素养。

(1)思想素养。思想素养是指职业素质模型的基础。思想素养从员工价值观念出发,描述员工与特定岗位和特定行业相关联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动机、职业兴趣、职业态度等。思想素养与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价值高度一致,如诚信敬业、学习创新、认真负责、忠诚求实等。

(2)专业素养。专业素养重点描述作为职业人员顺利完成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分为通用素养和专业素养。通用素养是所有职业员工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如时间管理技能、有效沟通技能等;专业素养与具体的职位相联系,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心理学知识等。

(3)行为素养。行为素养描述的是员工在办公场所和面对顾客的时候展现出来的行为风格、精神风貌、言行举止、职业习惯等。行为素养的核心是职业习惯,塑造职业习惯,并在职业习惯指引下展现职业行为,是行为素养与通常所说的商务礼仪的本质区别。

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构建

构建一个完整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需要对旅游人才的各个职业种类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作大量的问卷抽样调查和访谈。本文作为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研究系列工作的开端,仅基于旅游业的产业特点,运用归纳的方法,尝试构建一个通用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

1.旅游人才的思想素养。

根据旅游业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特征,所以在价值取向上要求旅游人才以为他人提供服务为根本,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而要求他们热爱旅游业,并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

(1)客户中心意识是旅游人才首先要树立的基本职业意识,旅游人才要求能够区分“顾客”与“消费者”之不同,“消费者”以商品为导向,“顾客”以满意为导向,职业化的旅游人才能够引导并且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仅仅完成安排顾客旅游的任务。

(2)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业人才的根本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性,从而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例如,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中要讲究文明礼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讲解中用语要文明,不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不讲低级庸俗的故事,不带领游客到“黄、赌、毒”场所等。遵守职业道德还要求他们不得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不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不得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3)诚信敬业是旅游人才思想素养的根本。旅游业属于综合性产业,具有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对其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要求高,尤其是要诚信敬业,这是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根本。

2.旅游人才的专业素养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求对人文地理、艺术宗教、民俗文化、建筑摄影等知识有所涉猎,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在能力要求上重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旅游从业人员首先要讲好普通话,语音要准,语调要好,词汇要丰富,表达要准确。随着我国逐渐成为旅游大国,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学会一门甚至几门外语。

(2)人际交往能力。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是游客,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各种各样心理需要的人,他们的处事态度、个性特征往往差异很大,为了做好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同他们广泛的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此外,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还要同旅游接待单位的人员打交道,处理好同他们之间的关系。

(3)组织协调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在整个旅游行程中担当着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每一次参观游览活动,都离不开导游人员的组织以及和饭店、景点还有旅行车司机等方面的协调。为使整个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紧密衔接,旅游接待计划的内容顺利得到实施,导游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3.旅游人才的行为素养

行为素养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应该气质高雅、语言文明、平等待人、举止大方等,既要有美好的职业形象,又要有良好的职业习惯。旅游业从业人员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企业和个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和下次购买的决定。

三、旅游人才职业化素质模型的应用

1.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制度建设

首先,职业化素质模型的两个输入变量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要求旅游企业职业化模型能够起到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的目的,至少不能背弃企业战略;企业文化贯穿整个模型,是模型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企业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企业制度,所以,以旅游企业的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将是企业推动员工职业化素质提升的手段之一。

其次,员工的职业化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由思想到外在行为的锻造过程,思想是基础,行为是表现形式,是企业的直接要求和最终目的。在职业化内化阶段,要求企业加强与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强制推行,结合企业文化的推动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

2.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培训

职业化培训是旅游人才职业化的直接手段。旅游人才的职业化素质模型在培训课程开发和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1)课程体系的开发。旅游人才职业化培训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模块:思想素养课程、专业素养课程和行为素养课程。思想素养课程旨在引导员工建立旅游价值观和旅游职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所提倡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道德。专业素养课程旨在向员工强化具体岗位员工顺利完成工作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根据岗位的不同应该包括以下子课程:旅游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业务、酒店管理、客户服务等。行为素养课程包括社交礼仪、习惯塑造等课程。

(2)培训效果的评估。旅游人才职业化模型为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参考,评估问卷等都可以根据该模型来制定。当然,该模型最主要的贡献是提供了一个标准,通过差异化比较培训效果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温卫宁,林增学,黄国良.酒店管理人员专业人才素质观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103-105.

[3]杨秀丽,颜萍.刍议旅游人力资本与旅游业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3-74.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第4篇

当前,社会各方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的学历学位层次得到明显改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开展思政工作的经验欠丰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不足。

(一)部分辅导员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文化底蕴不深,综合能力不强辅导员若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思政专业的知识外,还应了解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目前,高校辅导员趋于年轻化,大部分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在专职的78名辅导员中,年龄在20-30岁的有67人,占总人数的85.9%;30-40岁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14.1%。他们之中,大学期间主修思政专业仅3人。大部分辅导员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展现出了较强的实力,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却略显不足。有的辅导员老师鲜有读书的习惯,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似懂非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辅导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管理、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在思政教育中和人文素质教育中力有不逮。

(二)部分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不高

政治敏感性不强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和指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目前,部分辅导员对党的理论知识、重要思想的学习不够深入,较少关心国家时政,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缺乏理论基础,进而造成工作的被动;有的辅导员政治敏感性不强,面对突发事件组织协调和处理能力不足,易造成严重后果。

(三)部分辅导员行为示范作用差

缺少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辅导员若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必须在个人行为方面做好表率,展现出良好的人格魅力,以真正感染和引导学生。目前,有的辅导员为人师表意识淡薄,在工作中不注意个人形象,举止轻浮;有的辅导员过于看重利益得失,自我评价偏高,自控能力不强,角色定位不准确。这些行为均严重损害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部分辅导员缺乏敬业精神

育人意识淡漠“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对敬业精神最好的诠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辅导员缺乏职业理想和立业意识,过分注重自身利益,强调个人发展,仅把在高校工作当做是职业跳板或谋生手段,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个人“第二职业”上,没有真正认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有的辅导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上敷衍懈怠,遇事只一味抱怨,不讲奉献;有的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耐心和爱心,对学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有的辅导员工作经验不足,创新意识不够,工作方法欠妥。这些表现,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高校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辅导员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人文素养是其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辅导员只有展现出过硬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人文素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阳光积极的心态,才能触及学生心灵,深深感染和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系列人文教育,使学生能吸收有益知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完善自我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仅靠专业知识参与就业竞争已日显单薄,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目前,辅导员的人文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智能品质和情绪调控能力较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亟待增强。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坚持以生为本

建设服务型高校的需要辅导员的人文素养,对于坚持以学生为本,建设服务型高校,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成都文理学院强化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儒学推崇的“仁爱”思想,对于辅导员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高校管理者,这要求其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关爱每一名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把学生利益和学校、国家的整体发展作为工作的中心。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探索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

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积累。在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探索方面,首先要转变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尊重知识、人才的前提下,将内在努力与外在支持相结合,才能逐步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顺利开展。

(一)高度重视辅导员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建立健全辅导员管理和培训机制

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从事辅导员职业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特征做了规定:“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高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把好入口关,在辅导员的选聘和考核上,不仅要考察其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还要考核其人文素质。同时,建立起人文素质考核选拔机制,将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上岗的要求之一。

2.管理机制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辅导员管理机制构建问题关系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全局。因此,要提升辅导员的人文素养,首先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文件要求,结合高校自身实际,逐步加快辅导员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例如,高校可制定《辅导员选拔条例》、《优秀辅导员评选办法》、《辅导员奖励实施办法》、《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等,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科学合理规定薪资标准,做到工作量与待遇挂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对考核优秀的辅导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增强辅导员的荣誉感、成就感。

3.高校要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培训机制推动辅导员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老带新、召开交流会、举办学术讲座、专题培训、外出培训和学习深造等途径,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学校每年组织新进辅导员参加全省高校师资岗前培训,定时选派辅导员参加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轮训,定期组织校内学生工作专题培训。由于该校辅导员承担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为拓宽辅导员的文化知识,提高其教学水平,学校素质教育教研室还专门为辅导员开设了人文知识的专业培训,邀请各类专家学者为辅导员授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辅导员队伍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同时,为了增强辅导员的能力建设,学校开展了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开设主题演讲、学生辨识、主题班会和基础知识测试等,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辅导员自我认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多措并举提升自身修养

1.坚定信念,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辅导员要明确自身职责,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坚持政治立场和信念;具备较高的从事思政教育的理论、政策水平,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乐学勤思,提高文化水平。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辅导员须自觉学习文、史、哲、教、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完善人文知识结构。同时,还应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一些人文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经典,从而丰富自身文化底蕴,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增强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高校辅导员应把学生工作当做学问去研究,创新工作理念;把学生工作当做事业去发展,立志成为思政教育管理的专家、行家。

4.增强责任意识,展示人格魅力,强化敬业精神。辅导员要培养和建立健康完善的人格、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力求以自己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5.心态阳光,心理素质过硬,增强心理辅导能力。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辅导员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辅导员要心理素质过硬,找准自我定位,做到心态阳光,兴趣广泛,意志坚强,这样才能发挥好自身的作用,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其次,通过借助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积累心理辅导经验,增强心理辅导能力,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干预。

(三)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氛围

潜移默化地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辅导员的成长变化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身修养的提升,离不开外部良好环境的推动。大学校园浓厚的文化环境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它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人文精神,促使辅导员将人文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

1.加强校园人文环境资源,营造浓郁人文氛围。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在校园内悬挂为人图像,修建名人雕塑,建设文化长廊,展示传统文化、风俗人情。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该校校园内有多座名人雕塑,教学楼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名言警句,有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文化艺术墙,有广集古今书法大师精品的书法长廊,有特色鲜明的音乐楼,有供教职工休闲娱乐的阅览室、音乐展示室等,是一所集“书香、墨香、花香”为一体的现代园林式学府。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人才;职业化;职业素质模型

一、职业素质模型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1.素质及职业素质

素质一词来源于心理学的定义,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天生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特点。心理学把素质解释限于通过遗传获得的遗传素质。广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的内在品质和质量,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体验认识和实践磨炼,从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体格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是广义上的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强调职业性,是职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个体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学习职业规范、掌握职业技能、形成职业意识及职业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职业素质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性:表现为不同的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2)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培训,以及在长期从业实践锻炼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3)内在性:职业素质是主体对其内涵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内化、积淀和升华的结果,它的作用的发挥是一种自觉。(4)整体性: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要求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它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胜任本职工作,不仅要有好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素质,还要有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等。(5)发展性: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职业和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对从业者提出新的职业素质要求。因此,从业者要不断地培养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

2.职业素质模型结构

职业素质模型主要用于描述职业化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与通常的员工素质结构或者能力素质模型相比,它的视觉更具体、针对性更强。另外,职业素质模型描述的是与特定职业相关的通用素质,并且它与企业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职业素质模型的两个特点是职业相关性和企业文化相关性。职业素质模型主要有三个模块构成:思想素养、专业素养和行为素养。

(1)思想素养。思想素养是指职业素质模型的基础。思想素养从员工价值观念出发,描述员工与特定岗位和特定行业相关联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动机、职业兴趣、职业态度等。思想素养与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价值高度一致,如诚信敬业、学习创新、认真负责、忠诚求实等。

(2)专业素养。专业素养重点描述作为职业人员顺利完成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分为通用素养和专业素养。通用素养是所有职业员工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如时间管理技能、有效沟通技能等;专业素养与具体的职位相联系,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心理学知识等。

(3)行为素养。行为素养描述的是员工在办公场所和面对顾客的时候展现出来的行为风格、精神风貌、言行举止、职业习惯等。行为素养的核心是职业习惯,塑造职业习惯,并在职业习惯指引下展现职业行为,是行为素养与通常所说的商务礼仪的本质区别。

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构建

构建一个完整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需要对旅游人才的各个职业种类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作大量的问卷抽样调查和访谈。本文作为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研究系列工作的开端,仅基于旅游业的产业特点,运用归纳的方法,尝试构建一个通用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

1.旅游人才的思想素养。

根据旅游业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特征,所以在价值取向上要求旅游人才以为他人提供服务为根本,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而要求他们热爱旅游业,并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

(1)客户中心意识是旅游人才首先要树立的基本职业意识,旅游人才要求能够区分“顾客”与“消费者”之不同,“消费者”以商品为导向,“顾客”以满意为导向,职业化的旅游人才能够引导并且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仅仅完成安排顾客旅游的任务。

(2)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业人才的根本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性,从而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例如,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中要讲究文明礼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讲解中用语要文明,不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不讲低级庸俗的故事,不带领游客到“黄、赌、毒”场所等。遵守职业道德还要求他们不得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不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不得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3)诚信敬业是旅游人才思想素养的根本。旅游业属于综合性产业,具有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对其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要求高,尤其是要诚信敬业,这是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根本。

2.旅游人才的专业素养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求对人文地理、艺术宗教、民俗文化、建筑摄影等知识有所涉猎,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在能力要求上重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旅游从业人员首先要讲好普通话,语音要准,语调要好,词汇要丰富,表达要准确。随着我国逐渐成为旅游大国,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学会一门甚至几门外语。

(2)人际交往能力。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是游客,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各种各样心理需要的人,他们的处事态度、个性特征往往差异很大,为了做好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同他们广泛的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此外,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还要同旅游接待单位的人员打交道,处理好同他们之间的关系。

(3)组织协调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在整个旅游行程中担当着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每一次参观游览活动,都离不开导游人员的组织以及和饭店、景点还有旅行车司机等方面的协调。为使整个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紧密衔接,旅游接待计划的内容顺利得到实施,导游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3.旅游人才的行为素养

行为素养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应该气质高雅、语言文明、平等待人、举止大方等,既要有美好的职业形象,又要有良好的职业习惯。旅游业从业人员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企业和个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和下次购买的决定。

三、旅游人才职业化素质模型的应用

1.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制度建设

首先,职业化素质模型的两个输入变量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要求旅游企业职业化模型能够起到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的目的,至少不能背弃企业战略;企业文化贯穿整个模型,是模型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企业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企业制度,所以,以旅游企业的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将是企业推动员工职业化素质提升的手段之一。

其次,员工的职业化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由思想到外在行为的锻造过程,思想是基础,行为是表现形式,是企业的直接要求和最终目的。在职业化内化阶段,要求企业加强与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强制推行,结合企业文化的推动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

2.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培训

职业化培训是旅游人才职业化的直接手段。旅游人才的职业化素质模型在培训课程开发和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1)课程体系的开发。旅游人才职业化培训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模块:思想素养课程、专业素养课程和行为素养课程。思想素养课程旨在引导员工建立旅游价值观和旅游职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所提倡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道德。专业素养课程旨在向员工强化具体岗位员工顺利完成工作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根据岗位的不同应该包括以下子课程:旅游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业务、酒店管理、客户服务等。行为素养课程包括社交礼仪、习惯塑造等课程。

(2)培训效果的评估。旅游人才职业化模型为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参考,评估问卷等都可以根据该模型来制定。当然,该模型最主要的贡献是提供了一个标准,通过差异化比较培训效果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温卫宁,林增学,黄国良.酒店管理人员专业人才素质观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103-105.

[3]杨秀丽,颜萍.刍议旅游人力资本与旅游业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3-7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