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美术课堂教学体会研讨

美术课堂教学体会研讨

在新课标实验与实施的这些日子以来,我们从最初的怀疑到学习到尝试到全身心的参与。体会最深的就是它不再是少数教师公开课上的做秀,而是做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了每一位教师的身上,落实到的我们每一个教学行为上。它把闷住了的青年教师解放了出来,把闷住了的日常教学解放了出来。最突出的表现在以几个方面:

一、教学观的解放

一线的美术教师都知道,多少年来在我们的教学中总离不开一本厚厚的教参。那里面有现成的教材分析,教学目的以及本课重难点。甚至有现成的教案和教学效果。本来美术教学在旧课程里就是小三门,副科,没有什么考核标准。因此当一个无经验的新教师上岗时它便是不出教学失误的保证书。当一个老教师教“疲”了的时候,它便是最现成的“午餐”。在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紧紧围绕教材,重难点突出……”。大胆的创新对一个年青的教师来说最直接的陷阱可能就是公开课上的脱离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不利的惨败。在旧的讲台上当我们成熟起来的时,也许同时也发现我们失去了工作的创造力。试想一个发展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美术学科,由一个没有创造激情的人来执教的话,后果会如何。

当然改变也就意味着摒弃我们过去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因此新课程教学观的解放无疑在为我们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它重新定义了教材的含义,把它从权威的指令变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媒介。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在是执行者和接受者。教学内容只是一个支点,至于能辐射出多大的能量就靠教师和学生的创生与开发了。在体会艰难的同时我们也渐渐感到了自由的快乐。教学的过程即是激发我们再创造的过程。课堂可以随时变成实验的田地,将我们的每一个想法和灵感付诸实现。以教学中的一课《奇妙的音乐》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依靠听觉感受,提高捕捉画面的能力”。备课时我反复思索,在日常教学中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欣赏在小学一直是个空白。那么我能否利用本课教材的特殊性,结合音乐与美术这两门艺术学科的通性为学生提供基础性,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学习变的更有趣更容易呢?在这课中美术应该成为学生表达音乐感受的媒介而不是部分学生表现的障碍。基于这一思路并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将表现手段改具象为抽象的符号。来达到让学生自由表现的目的。之前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点线面和色彩的表现力,并结合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让学生用自由联想的方法谈论对作品的感受。正处在无拘无束的年龄段的小学生接受的很快,不久他们就很乐意地开始尝试用线条表达欢乐与悲伤,用色块表达酸、甜、苦、辣。并为这种全新的表现手兴奋不已。第二课时我直接由音乐导入,选取了,《江河水》、《庆丰收》、《杜鹃圆舞曲》、《野蜂飞舞》等音乐情绪比较鲜明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旋律之中,并通过自由联想来表达音乐带给他们的不同感受。充分活动后用音乐填充法让学生找出与之相适合的美术作品。由于有了上一节课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地完成了两学科的跨越。开始愉快的利用各种材料手段并摹仿现代派大师的手法来表现乐曲《口哨与小狗》传达给他们的感受。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兴奋着。课后反思时我发现在这一课的学习中虽然涉及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知识领域却没有一个学生因为技法障碍而放弃。我用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和有趣的艺术活动打开了他们所有的感官。激起了每一个孩子表现的欲望。我想这已经足够了。正如新课标中对学习者的定义中讲到的,“学习者学习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当其全部感官活跃起来的时候”。

二、学习方式的解放

过去我们在备每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总是离不开“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似乎那就是一节美术课的目的。而作业效果就是本节课学习效果的反馈。我发现这种单一学习方式导致最终的一个学习结果就是那些细心的基础好的孩子就一直好,那些基础差的孩子就一直差。我曾一度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为什么在那些孩子的学前印象前显得那么微弱。因为无论我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他们脑子中的绘画模式。一定要画太阳、画房子,再要么没眼珠、没耳朵的画人。我用尽了方法,成果总是不大。当我重新审视自己时,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教画画”的怪圈里。我是一个美术教师,更是一个教育者,单一的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被动。学生是有差异的,美术培养的不只是他们画什么的能力,而是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的能力。我的作用也不是教会他们画什么,而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正像皮亚杰说的那样“只有当所教的东西可以引起儿童积极从事再创造的活动,才会有效的被儿童接受。”由此我开始在平时的课堂中一点一点的改变。就拿《火车快跑》一课为例,教学设计时我抛弃了让学生画火车的原教学模式,做了几个大的改变:首先调整了教室布局,将座位摆成车厢的格局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情境;二、让学生搜集所有表现火车的作品,包括音乐儿歌谜语,以便让学生更充分的感知对象——火车。三、找到一切你可以用来表现火车的物品,以发挥每一个孩子的特长激发参与学习的欲望。通过改变,我发现学生们变了,课堂气氛也变了。在感知的过程中通过听歌,看模型,表演和小组开火车游戏让每个学生都兴奋的参与着。表现的过程中学生都拿出了自己准备的各种材料投入的干着。平时闹着的他们有秩序的参与着。最后作业展示时我也惊喜的发现这些孩子还真是能干,找的材料五花八门。有彩纸贴的火车,有蔬菜做的火车,有个人画的火车,有玩具插的火车,有废易拉罐、纸箱做的火车,还有几个学生创编的小舞蹈《火车开啦》。做出的火车也是各式各样,充满了创造与想象。通过这次实验我发现把自己解放出来,把学生解放出来,乃至把学习方式解放出来是多么重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去学,他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教学也才是最有效的。之后,我又在平时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单项的调整,收效也不错。如《去太空旅行》一课。我在课堂上大谈太空知识,试图吸引他们。结果一个孩子小声在下面问同学“这是什么课呀?”它像一根小针泄了我所有的气。我在下一班上课再也没劲讲。只问了学生一句“宇宙是什么?”谁知学生一下炸了锅,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我突然灵机一动,顺水推舟的问学生谁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宇宙给你的印象。这群二年级的孩子们煞有介事地说了许多,诸如“可怕、奇妙、美丽、奥秘、无边无际、神奇......”我将它们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由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想象,并讨论其中一个词,然后发言。结果学生将已知经验加上自由想象,讲得非常好,我临时把作业调整为作业利用手边的材料,做个旅行汇报,递交上来,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小组完成,可以画,可以写,形式不限。一节课下来,我轻松的几乎没说什么,可学生很兴奋,我也很兴奋。这样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交上完美的绘画作品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向我呈现他们内心更多更精彩的东西。这难道不是我们教的目的吗?我想学习方式的解放不应只限于专门的实验课,我手边的每一节课、每个环节都可以改变,变成是给学生松绑的机会。只有这样,教学才会让所有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不只是交上一张成功的绘画作业。

三、评价体系的解放

本次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强调了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选拔,而是为了被选拔者的发展,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从考察学生学会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等进行考察和综合评价。

美术课程是最重视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目的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更应该在美术课堂上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我认为新课程对评价体系的解放仍应在学生的每一次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如每一次作品的展示,我们就交给学生来进行评价,教师帮助引导他们客观地看待自己,友好地看待别人。通过评价学会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评价学会互相学习。在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的心灵都是最纯洁的,它们毫不掩饰地把对老师的爱表现出来。因此作为一个小学教师,作为一名美术学科的教师,仅仅靠一个“优”字来激励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把赞赏和关注时时刻刻洒在学生每一个学习的过程上,可以是他的一次发言,也可以是他的一个创意,可以是他勇敢的第一次......而不是把表情仅仅挂在学生交作业的时候。实践中我还发现,评语的使用在美术课堂评价上就是很有效的。我经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上几个字的评语,或表扬,或激励,或提醒,虽说只是不多的几个字却总能让我在学生后一段学习积极性的转变上见到成效。我想评语真的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专利。评价对于一个幼小心灵地保护,对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都是积极有效的。解放了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教师不拘一格的创造与发展,只要对学生有促进的我们都可以用。

在这场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而日常教学则是实施这场改革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尽快地完成角色的转换。让改变真正落实到我们每一天的工作中,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