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专业基础知识

美术专业基础知识

美术专业基础知识

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计色彩;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创新改革

前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当前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设计色彩教学还相对落后,学生无法及时掌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设计色彩标准,由于设计色彩是美术艺术中最基础的语言,学生只有掌握色彩才能在美术专业中创造更大的成就,因此在当前设计色彩教学状态下,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就应该积极进行创新,实现有效的教学改革。

一、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教学现状

美术不仅是一门讲求个性的艺术,而且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鉴别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由此可见,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做好设计色彩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只有做好色彩这一基础课教学,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到美术专业的艺术语言。然而当前在高校美术专业的设计色彩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淡薄[1]。同时也缺少对该课的理解重视,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性学习该方面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二是设计色彩教学脱离学生生活。设计色彩教学也应该以生活为基础,在该种状态下,学生无法以生活为基础展开美术创作。

二、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创新改革策略

在上文的分析后,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到设计色彩在当前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基于此,高校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实现设计色彩基础课教学的创新改革。

(一)改进单一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虽然在传统高校美术课程中设计色彩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色彩的客观能力,但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存在着一些不足,为了使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到设计色彩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该色彩学习中发挥出自身主体作用,教师在实践该课程创新改革时,就应该改进单一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以引导学生实现举一反三为教学目的,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2]。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班级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的有效学习手段,寻找到更多与设计色彩有关的美术知识,使学生能够真正自主的投入到设计色彩学习中。

(二)更新美术专业教学理念,创新设计色彩教学思路

造成当前高校美术专业设计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基于此,在新改革设计色彩教学时,就应该全面分析当前教学不足、社会发展对美术专业学生的要求,从而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使教学理念能够更好地支持设计色彩教学工作,让美术专业学生能够真正在设计色彩学习中培养出良好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主要环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让学生融入到设计色彩学习中,这就要求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并合理将色彩运用于创作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色彩教学课堂活跃程度,让学生产生形成的创新思维。

(三)重视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创新

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对色彩的分析、理解以及运用也是不同的。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在进行设计色彩教学时,就应该重视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创新[3]。这就要求高校美术教师应该改变自己长期以来固定的教学思维模式,并引导学生突破自己对色彩的认识,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发挥自身对色彩的想象能力,从而思考色彩在自己思想中的真正内涵,鼓励学生实现对色彩理解进行创新,使学生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美术风格。

(四)创新设计色彩教学内容,实现色彩教学生活化

虽然美术课程对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色彩本身就源于生活,因此要想实现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创新,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创新设计色彩的教学内容,使设计色彩能够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让学生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了解色彩的美感,使学生不仅能够从教材中学习到有关于色彩的知识,也能够从生活中获取到更多生动、灵活、真实的色彩知识,通过实现色彩教学的生活化,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色彩,而且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美术教学效果[4]。

(五)采用创作加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创作中学习

通过对高校美术专业的分析发现,美术教学会先为学生讲授设计色彩知识、基础素描知识,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虽然该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打好基础,但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因此为了使学生更灵活的运用设计色彩知识,在创新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时,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采用创作加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创作中进行设计色彩知识的学习[5]。

三、总结

总而言之,设计色彩是高校美术教学专业中基础知识,在美术专业基础课进行创新改革时,教师就应该积极改进单一的设计色彩教学方法、更新美术专业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将美术贴近生活、完善教学模式,使每一名美术专业学生都能够将自己的精力更好地投放于设计色彩学习中,在学习到基础色彩知识后,为后期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茜.如何进行高职院校设计专业色彩课的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5,(23):211.

[2]聂世忠.设计专业色彩风景写生课程教改录[J].美与时代(中),2015,(08):96-97.

[3]葛华东.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教学现状探析及对策[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12):158-160.

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美术基础课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 中职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年级刚入学便开始美术基础方面的学习,但往往是纯粹绘画技巧方面的学习。学生刚入校时对专业的认识是白纸一张,他们很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此时他们所学的就是今后要用的。但中职教育特点决定学生如果不继续升学则很少能成为职业画家,我们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平面设计、装潢设计和动漫设计方面的技术人才。最近教二三年级室内设计课时,我发现了问题,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美术基础训练后,很难在后面的设计课上很好地应用,如我们要求学生对一个电视墙进行设计,即便是在一再提示之后,他们也很少有人能把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知识很好地运用起来。要对卧室进行颜色搭配,他们对色彩的运用也往往差强人意。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一些学生一年级时对画画有极高的兴趣,到了二年级开始电脑软件还有后面设计类专业课的学习时,他们无法接受,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们不学画画了吗?”他们在专业课课堂上无精打彩,更有甚者对学习产生怀疑和逆反,自暴自弃。我们要花上更大精力才能把他们重新引导到专业学习的道路上。针对以上种种现象,结合自身并不丰富的教学经验,我就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美术基础课(绘画类)和专业课(设计类)如何更好地结合、融合,帮助学生一入学就有清晰的学习目标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把专业特色融入美术基础课,帮助学生及早认识专业

一年级绘画类基础课都是为后面的专业课打基础的,此时不应该只是教授单纯的绘画技巧,而应在刚开始时就进行专业学习。但这不是说简单地把专业课调到绘画类基础课之前上,如果学生没有美术功底,缺少素描、色彩等课程知识,最终反映在作品上就会缺乏美感、缺少创意。设计专业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够运用色彩、空间体现作品的设计理念。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合理地把美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融合在一起,对具体课务有细致安排。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我校一直进行积极探索,如通过刚入学时的专业介绍会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但是我认为这并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建立专业概念,还需要对美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做大胆改革,让美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相融合。比如,一年级的色彩课在进行了基础教学后,就可以针对动漫、平面和装潢的不同要求进行分方向教学。对他们进行卡通画色彩、卡片色彩设计、室内色彩搭配等实用性色彩训练,学生可以在实际训练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同时,因为是一年级基础课,我们不能对课程方向的划分过于明确以至于成为毫无联系的不同课种,而是分而不离,目的只是通过基础课的学习为学生找到兴趣点,也为以后的专业课教学做好准备。让整个中职学习变成一个整体,各个阶段相互联系,无需过渡,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制定清晰目标,集中全力进行专业学习。

二、改变从教师做起

很多教授素描、色彩等美术基础课程的老师都是纯艺出身,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决定了进行美术基础课教学时往往从纯粹的绘画技巧出发。他们对设计知识知之甚少,专业引导无从谈起,甚至有的老师尽心尽力地把学生引导上了职业绘画的道路。要改变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就要从改变教师的知识架构开始。教师的专业不能有清晰的分类,而要求教师全能全通,绘画出身的老师要补充设计方面的知识,设计出身的教师要加强美术基础。如教素描的老师应该清楚掌握各类造型艺术对素描要求的不同,装潢设计需要理性介入,在素描训练上更注重理解与分析,对形体的比例、透视、空间的理解更重要。而动漫设计则注重在素描训练时对人物表情和动态的刻画,侧重稍瞬即逝的灵动的情绪的捕捉。又如教速写的老师要根据将来的专业方向分阶段分类教学,既要学习理性的建筑速写,又要让他们为动漫打基础,练习远比建筑速写复杂得多的人物速写,其中人体的内部构造,肌肉和骨骼,身体四肢的比例都是学习动漫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所教的学科放在整个中职教学安排中进行考虑,要对中职的所有课程都有所了解,做到精一方面,懂全大局。

三、穿插任务安排,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

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寻找体现各专业特点的实际任务,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我们在上平面构成和图案课时就可以穿插欣赏一些优秀的标志设计,让他们利用现有的平面构成和图案方面的知识设计自己的班徽,从而接触标志设计。让他们利用三大构成知识布置教室,从而接触室内空间设计。让他们在速写课上先画模特画像,再试着把模特卡通化,还可以试着画一些学校里大家熟知的某人的卡通形象,看谁画得最像。通过初期的简单任务训练对他们进行专业启蒙,让他们及早树立起专业概念。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实际任务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有更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实际任务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及早探索自己的兴趣点,做出清晰的职业规划。

四、编写专门教材,使教学规范化

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美术基础教学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有选用高中课本的,也有从其他教材或网络上收集的,只要教师认为能够较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就可以。如我们学校的素描色彩就是选用的高考应试类书本,但这些教材根本无法满足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

要使中职美术基础教学为专业教育服务,就必须编写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使教学规范化。广大一线教师要把中职美术教学好的经验整理起来,编写校本教材、专门教材,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此外,信息技术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优势非常明显,尤其在平面设计、广告装潢创意、产品包装设计、环境设计及影视制作等方面有着传统美术手段不能比拟的长处,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把这些专业知识融合于美术基础教育中是我们在计算机平面设计美术基础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问题。

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39-02

我国高等高专师范美术教育主要为了培养“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合格美术教师。然而,许多高职高专培养的师范美术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理论方面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技术技能即动手能力上又没有太大的优势,也很难成为专业艺术家和专门的工艺设计人才,处在“似是而非”的尴尬状况。以致高职高专师范类的学生论专业水平,比不上专业及本科院校的学生,论文化知识和职业素养也难以达到基础教育的培养,高师美术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对这样的局面,本文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高职高专师范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我定位模糊、职业导向不明确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美术教育同学的自我价值和就业方向的定位不明确,大多数同学仍处于盲目状态,甚至有少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在今后的职业调查中,只有少数同学表示非常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更有个别同学表示今后不再从事与美术有关的任何职业。在学校本身来说,学校往往鼓励、指导学生参加画展或书画、设计比赛,而几乎没有学校进行专门的学生教育教学比赛,如美术教案撰写、现场授课赛等。因此,客观上造成高职高专美术学生从踏入学校校门,学生的思维定式就是画好画,作一名知名的画家或者艺术家、设计师,而不是一名教师。很多人认为当美术教师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地位。这些直接影响到其职业意识的确立与追求,以及自身定位的不明确。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设置美术教育、培养师范类学生的院校并不多,很多培养目标级培养方向也不明确、没有正式的明文规定,因此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多年来基本上沿袭了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结构与教育模式,造成了美术课程计划中出现显而易见的缺陷。

1、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我国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院校一样,受前苏联教育教学体系的影响很重,学校长期以来注重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中的教育专业课的比例不到10%的份额。师范类的美术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是由公共课、美术专业课、教育专业课三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对公共课和教育专业课不感兴趣,也不专心,而专业理论课零零散散不成系统,专业技法忽视审美意识培养,常常停留于僵化琐碎的课堂练习,费时很多,实际效果不好。

2、课程所涉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在课程设置中,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涉及面太窄,现在的大学教育,还停留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意识形态较重,缺乏社会学、文学、文化史论、人类学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科目,缺乏文化感和人文色彩;还有教育专业课程历年来都是由教育学、心理学、美术教育法等组成,而这些课程与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联系不紧密,内容陈旧、空洞,不能很好地紧跟现代形势;在上课过程中,很多教师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教学手法、模式单一,任课教师大都是凭借个人的理解和经验来授课,课程内容狭隘、随意,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提高高职高专师范美术教育质量的思路和对策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针对上述我国高职高专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提高教师文化水平,加强教师职业意识教育

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主要培训的是小学美术教师,因此,这专业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在这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职业修养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俗话说:“有其师必有其徒”,要想培养出未来教育行业具有精湛专业水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作为培养他们成为教师的教师,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有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别人。

(二)注重人文素质的提升和酝酿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专业技能,更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修养。较高的人文素质,能够对学生有关爱之心;另一方面,人文素质对美术教育者来说,也有利于创作灵感的激发。

(三)重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各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综合作用。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的专业技能、美术理论知识等等,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在将来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岗位上用于实践,全面培养美术师范生的德、识、才、学,使之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熟悉其教学内容与程序,学会独立从事教育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规范。高职高专院校中,动手实践能力应该是优势,在这一问题上,学校应做好实习动员工作,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学校资源学生进行上课实践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职高专美术教育学生在强调专业技能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让学生不定期地参观和接触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请一些中小学优秀美术教师作专题报告,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特点和现状,联系实际,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这种互动关系,可以弥补学生教学能力的不足,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注重自己的职业修养,也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另外,要充分发挥艺术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的作用,利用博物馆、各种展览及社会文化教育资源,使学生的职业训练和人文素养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随时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增长他们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识。

三、总结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变,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也是应这一背景产生的,在这一大环境下,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而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职业素养突出、人文修养高”的小学教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稿),2004年.

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改革 美术教育专业 创新美术教师人才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北师大教授林崇德说:“研究创新教育、培养开拓人才。”这也是所有教师的愿望,在教学改革中发掘美术学术优势,培养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迎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浪潮。

一、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我国传统师范教育模式也正经历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如改革师范专业教育课程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开展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构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适应有利于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的美术专业课程设置是高师美术教育整体改革研究的核心,它涉及到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人才规划和为基础教育服务等问题。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应配合好基础教育改革,才能逐步培养具有创新理念的美术教师人才。

1.纠正课程设置中“重专业”“轻教育”的倾向

以往高师的教育,有的是“重美术家”“轻教育家”的培养模式,高师学生也是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理论课。显然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是难以适应今天的美术教育形式的。如今,我国的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从事基础美术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人才”。现在的高师美术课程,有的偏重技能训练,过于专业化,不大讲究知识的综合性、多样性的学习。这样,只适合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而与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式相疏离。新型的美术教师人才应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有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有创新的教学理念。所以,完善课程设置,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及措施转变学生的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淡化传统教学的专业化教育模式,重视综合性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美术教育人才。

2.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改革的一个关键。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各课程所体现的任务也不一样。高师美教专业的课程应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课、专业技能课、公共文化课、选修课、实践课等。每部分都有各自的任务,目的是加强学生美术理论修养、专业技能的训练、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和对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

新课程体系要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需求,这就要求特别注意整体优化的综合性,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体内在联系,注意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互相渗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构成美术教育的合力,促进整体教育效应的实现。

二、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改革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堂教学,培养能胜任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美术教师人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其实质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内容的改革,还是改革教学方法,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态度。而在这里,教师理念的更新最为重要。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学生观念的形成,教师应先确立创新的教育观,构建新型的师生观和加强教师自身修炼观。因为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及方法能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要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美术教师人才,高师美术教师应积极学习、研究、转变新理念、新方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应是平等的、朋友式的相处,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个性,树立创新思想。

其次,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树立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主宰的现象。在高师美术专业课堂上,教师应是艺术的引导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了解各种美术技能知识,去研究各种艺术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大胆摸索、创造出更多的有思想、有创新理念的美术作品和教学方法。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其生存的基本能力。教学能力是要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因此,改变培养方法,必须从头、从早抓起,并长抓不懈。如,学生在大一时就开始早晚自习加强言语表达水平训练;从大二下学期设置一个月的教学见习(观摩教学录像或实地教学观摩);大三通过教学教法课程的开设,进行模拟教学训练,锻炼学生初步的教学能力(能较完整地完成教学步骤),培养学生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课堂掌控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设置、言语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在教育实习前,充分掌握美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所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加实践时间和实践形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书法”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新增设的一个学习模块——也是首次作为一门正式课程纳入基础教育系统,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并研习中国传统汉字艺术的同时,逐步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并规定了高中书法教师最基本的条件:第一,必须是美术专业出身,能开设包括书法在内的3个以上美术教学模块;第二,不仅具有较强的书体临摹、创作能力,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要有较深的了解。

“书法·篆刻”模块推出以后,开设此模块的学校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具备书法教学能力的教师。开设此课程的中学,大部分教师是以兼职为主,其人员构成主要有四类:一是书法爱好者,二是语文教师,三是书法家,四是书法专业高校毕业生。其中前三类是主体,他们或者不懂书法理论与实践,缺乏系统的书法专业知识,或者不懂书法教学,第四类科班出身的书法教师所占比例很少,而且缺乏书法之外的美术知识和能力,视野较狭窄。这四类人都不是理想的高中书法教师,均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书法教学。

从理论上说,高等师范教育的目标指向应该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创新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要求与高师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成为一个互为促进、互为验证、双向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只有这样高等师范教育才更有针对性。

二、我国高校书法专业课程开设概况与高中书法师资匮乏之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院校都开设有书法专业。从人才培养目的上看,其课程结构主要有三类:一是培养书法篆刻创作人才,二是培养书法篆刻理论研究人才,三是培养书法篆刻教育人才。前两类以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第三类以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为代表。大部分院校的书法专业课程都是这种类型,只是各院校因师资不同略有差异。这是目前科班出身的高中书法老师的主要来源,所以,考察这类课程对本选题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师范大学的书法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其课程兼顾到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应该说这类课程培养出的人才足以胜任中学书法教学,但因缺乏书法之外的美术知识和能力,面对新课标中的其他模块便显得力不从心。

我们知道,书法仅仅是新课标9个模块中的一个,而且只是一个选修课,对绝大多数中学来说不可能为一门可开可不开的选修课引进一名教师。也就是说,一方面高等院校从书法学科出发培养一批又一批可以“胜任”高中书法教学的教师,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学又不接收他们,这就形成了用人单位缺人、培养单位人才过剩的悖论。这种悖论的症结源自于高师书法专业“学科本位主义”的自恋,而不是立足于中学用人实际。

三、美术新课程对高中书法教师的要求

美术新课程和以前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更加注重素质教育。这就要求高中美术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能仅仅局限于我国传统美术以材料分类的学科界限,局限于某一科目的学习,而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绘画、雕塑、版画、建筑等),要使学生知道运用不同的美术手段能够传达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他们自身情感美的观念。同时,还应该站在宏观的立场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美术科目所负载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建立多元的文化观念。高中书法课教师——美术新课程9个模块之一的一门选修课教师,当然无法独立于新课程而自行其是,而是必须从美术视角下看待书法教育。也就是说,书法只是若干视觉造型艺术中的一种,也是用以传达情感和观念的许多视觉造型手段之一。所以,作为一名新课程模块的高中书法学科的教师,必须具备美术学科的综合理论及实践能力,应善于将书法理论知识和实践与美术其他相关理论和实践相融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师书法专业应该是高等美术教育主要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或者就像侧重于油画的油画方向、侧重于设计的设计方向一样,是高师美术专业侧重于书法特长的一个培养方向。

四、新课程背景下高师书法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现有高师书法课程主要是指为培养高中书法教师而开设的书法课程。主要包括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的书法课程和美术学(书法方向)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的书法课程。

前者在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作为培养高中书法教师而开设的书法课程,因为美术学(教师教育)《方案》中的书法课只是“美术表现与创造”模块中的十几门选修课之一,一般教学单位在执行这一方案时常把它作为国画基础课(主要为题款)开设20—32课时,只能解决最基本的入门基础,根本无法具备能胜任高中书法课所应有的系统的书法理论知识和全面的临帖及创作能力。但《方案》并无问题,它首先是为适应新课程而制定的改革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方案,基本上能够满足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事实上,《方案》指导下的课程体系,个别有一定书法基础的、侧重国画方向的毕业生也基本上能胜任高中书法选修课教学。但这对于高中书法师资队伍建设来说存在太多的可变系数。核心问题就是课时量少,无法进行知识和技能拓展,书法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和技法实践能力的全面性都无法保障。

而后者却只是立足于“学科本位主义”。有不少这类专业甚至都是开设在文学院、历史学院等非美术院系。这类课程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必要的培养学生美术学科综合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毕业生无法应对将书法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与美术其他相关理论和技能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改革形势,无法适应高中美术新课程。

有鉴于此,笔者对现有高师书法课程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第一,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为基础,增设书法专业方向课程。

第二,以美术学(书法方向)本科专业课程为基础,增加美术基础、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表现与创造等课程模块。从培养目标上看,增加这些模块的课程,就意味着增加了美术创作实践能力培养系统、美术理论研究能力培养系统和美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系统,从知识和技法实践能力上趋同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培养目标,就能够全方位地适应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

结语

从理论上说,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是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生态系统,其中高等师范作为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单位,理应走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并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如果高等师范教育不顾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只沉浸在“学科本位主义”的自恋中,那么人才的产出过剩与需求难以满足的悖论便会永久存在,这样的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便是失败的。所以,从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改革现有高师书法课程体系,使之适应高中美术教学改革发展实际,适应高中对书法教师的需求,对于高等师范书法专业教育发展的持续性、长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忻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基金资助项目(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