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目标论文

课程目标论文范文精选

课程目标论文

课程目标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过程控制;评价体系;持续改进

一、引言

2016年6月,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正式与国际接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积极申报并通过工程认证,通过实践OBE理念,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监控闭环,持续改进专业建设。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是总结检查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评定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也被作为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达成的强支撑课程,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要求是否达成。毕业设计是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串联应用,也是学生解决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综合体现。确定毕业设计课程目标,合理对目标进行分解,贯穿毕业设计各主要环节,并能有效评价,形成持续改进意见,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促进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途径。

二、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毕业设计质量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

(一)导师拟题缺乏严格标准

毕业设计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自拟题目来源主要是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软件系统。由于部分教师专业领域研究不足,导致所学知识的优先运用和规范化工程训练不足;课题内容陈旧,新工具新技术的锻炼不够;科研项目侧重于理论研究,不符合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软件系统又存在重复率高,难度系数低的情况,导师掌握的知识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方向,设计出来的软件系统相对简单,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二)毕业设计缺乏过程控制和合理的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的课程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缺少过程管理,开题到答辩,中间环节对学生的控制存在较大的自由性;学院层面缺乏合理、可行的质量保障机制,完全依赖于师生的自觉;对企业实习代替毕业设计的学生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导致4个月完成的毕业设计集中在最后一个月完成,质量可想而知。以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为例,毕业成绩主要包括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成绩和答辩成绩,比重分配为:3:3:4,答辩环节成为毕业设计成绩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成绩无法体现面向产出,比重的分配缺乏合理性。

(三)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撰写论文时不清楚主题,不按规范撰写,对遇到的问题不用心研究和实践;每周例行检查时存在“捉迷藏”和“临时抱佛脚”的情况;答辩时缺乏自信,条例不清,问题描述不明确。

(四)毕业设计缺乏持续改进机制

毕业设计结束后,只是简单地对文档材料进行归档,未对本届毕业设计各指标点达成情况的分析总结,缺乏持续改进意见,导致类似的问题在几届毕业生中重复出现,毕业设计质量很难提高。为此,需要对毕业设计各方面有清晰认知,并在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和规范化建设,才能在实施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措施及内容

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专业首先应对毕业设计教学目标进行严格的论证,明确毕业设计的各支撑能力要求;其次从选题到最终论文提交,应有合理的面向产出的标准要求和评价机制;最后应能对毕业设计能力达成的情况进行有效分析,作为持续改进依据,不断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一)明确认证标准下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课程目标,明确支撑能力要求

新版认证标准毕业要求提出毕业生应具备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标准中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非技术要素要求。对照认证标准12条毕业要求,院教指委会同相关行业专家,讨论确定了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课程目标和相应的指标点分解,设置的8个子目标作为毕业设计的纲领性指导,贯穿毕业设计各个环节,通过对每个环节设置质量要求,从而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二)选题应复合标准要求

根据认证的通用标准,毕业设计选题应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毕业设计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得到解决;必须涉及多方面技术、工程和其他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的冲突;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要体现创造性;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的,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为了对毕业设计选题过程进行严格审查,选题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期中进行,不再由教师单一出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选题阶段改为三种模式:导师自拟课题、学生申报课题、校企联合指导课题。教师在申报课题时应对课题的来源、性质、内容、工作量等方面做相应的描述,课题应能检验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在“知网毕设管理系统”上提交论文题目,专业负责人对所有题目进行初审,筛选重复和“假大空”的题目,实时查阅题目的重复率、新颖性以及研究价值;学院教授委员会确定课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是否遵循工程认证通用标准,题目内容是否符合补充标准,对于不满足认证标准的题目,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教师整改,整改不合格者不纳入学生选题范围。针对本科生科研基础薄弱,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降低了科研课题的比例,计算机专业2019届毕业设计选题100%来源于工程实践,保证毕业设计选题符合工程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完成课题的申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为将来胜任技术岗位做准备。

(三)面向产出的过程控制和评价机制

为了促成毕业设计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专业应建立有效的过程控制机制。在导师和学生完成双选之后,在大三下学期期末,开展毕业设计动员大会,讲述毕业设计相关流程、每阶段工作要求及相关学术道德规范,重点解读毕业设计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毕业设计课程对应的目标,各阶段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让学生知晓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毕业设计采用过程评价机制。根据专业特点,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过程分为5个阶段: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系统验收、答辩。针对每个阶段的工作,将毕业设计的评价分为8个环节,分别支撑8个毕业要求指标点,8个环节包括:1.选题的意义和价值。选题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能很好地反映社会和外部环境的影响。2.知识能力。系统开发过程质量正确,方案可行,最终结果能够反映系统需求,图表符合相关标准;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能力强,能够对设计的问题能作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设计总体方案合理、完整;能对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选择并进行论证。3.查阅文献能力。主动应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阅相关文献。4.软件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应用相关软件完成毕业设计。5.工作态度和学习能力。对导师的指导要求及时响应;保持工作认真、态度严谨;是否具有较强的拓展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6.外文文献翻译能力。外文文献的选择与毕业设计关联度高;外文翻译与原文一致;英文摘要表述准确。7.毕业设计写作水平。论文内容充实;论述层次清晰;语言表述准确等。8.答辩表现。答辩陈述及交流能力较强;回答问题准确等。通过对各支撑环节的细化,明确学生各环节应掌握的能力目标,为指导教师的日)常指导指明了方向,也让学生对照能力目标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能力。

(四)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

答辩结束后,在院督导的组织下进行质量评价,根据每个学生前期各阶段的完成情况,按照《毕业设计管理办法》对各个阶段成绩进行汇总,最终得到每个学生的毕设最终成绩。同时根据毕设过程管理统计数据,抽样计算毕业设计能力目标达成度以及毕业要求指标达成度。根据达成度抽样计算情况,分析本年度毕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撰写毕业设计成绩分析报告,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四、结语

课程目标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幼儿园课程建设园本课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发现我园的园本课程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在学习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我园决定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对原有课程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深人改革。

一、措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园制定了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了区域活动系统操作模式,创建了多元、丰富、开放的教育环境,建构了一套幼儿发展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案,并创建了课程资源中心。下面主要就区域活动和评价体系进行介绍:

(一)提供多样化的区域活动

1.区域活动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设立了展示区、语言区、运动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数学区、建构区和角色区,并创设多元、丰富、开放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自主活动。

2.区域材料的投放。我们坚持适合、丰富、实用、安全、卫生的原则投放区域材料,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以物代物的办法,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与教育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材料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孩子提供不同水平的材料,以促进孩子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

3.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通过观察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估,了解幼儿的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我们构建了幼儿发展评价方案,从多方面考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全面衡量幼儿的发展状况,真实反映儿童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

2.评价视角的全面性。每个主题活动都制定了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评价量表,在主题活动结束时逐个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主题活动中教师就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个幼儿各方面的表现,也为学期结束时的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访谈法和档案袋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

4.评价者的广泛性。评价除了关注教师描述幼儿在园表现外,还将家长作为幼儿发展评价的重要方面吸纳进来,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请家长在集中培训后一对一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评价。

二、成效与思考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构建园本课程实现了幼儿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是幼儿多项智能得到和谐发展。关注幼儿个性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和谐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幼儿的成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身体素质、审美情趣、探究学习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各级各类才艺展示、竞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2004年以来,课题组成员近百篇论文和活动方案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研究成果《幼儿成长记录册》在市教研室协助下出版,并在吴江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多名教师在市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奖,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

三是幼儿园的办园内涵不断丰富。与研究进展同步,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办园水平、保教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年年获得市幼儿园年度考核一等奖,并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等光荣称号,幼儿园通过幼儿发展、教师发展提升声誉和品位。

通过研究,我们形成如下思考: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应把幼儿的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课程目标应注重全面性。首先,课程目标必须诈重每个幼儿的发展、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扬长补短,全面发展”是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基本追求。其次,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幼儿,在认识和关注不同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要在保证全体幼儿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2.课程内容应注重生活化、经验化和多元化。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中课程内容的挖掘、选择和利用,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学习主题必须贴近幼儿日常生活,渐进地贯通整个幼儿学习阶段。经验化是指课程内容必须建立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的认知经验。多元化是指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还来源于家庭和社区,且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动物、植物,只要是幼儿感兴趣并有发展价值和操作性的,都可作为课程内容。

(二)创设多元、开放、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幼儿智能个性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1.让环境成为引发幼儿探究的天地。首先,应优化有利于幼儿智能发展的整体环境。我们根据园内建筑的分布,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各景点,园内水池、沙地、草坪、绿树一应俱全,使幼儿园的一墙一角、一草一木,均能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其二,开辟不同教育功能的专用活动室,发挥各专用室特有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其三,充分利用场地设置活动区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班班设立八大区域,且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丰富区域内的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以自主探究的活动形式探索学习,亲身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课程目标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过程控制;评价体系;持续改进

一、引言

2016年6月,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正式与国际接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积极申报并通过工程认证,通过实践OBE理念,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监控闭环,持续改进专业建设。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是总结检查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评定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也被作为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达成的强支撑课程,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要求是否达成。毕业设计是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串联应用,也是学生解决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综合体现。确定毕业设计课程目标,合理对目标进行分解,贯穿毕业设计各主要环节,并能有效评价,形成持续改进意见,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促进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途径。

二、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毕业设计质量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

(一)导师拟题缺乏严格标准

毕业设计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自拟题目来源主要是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软件系统。由于部分教师专业领域研究不足,导致所学知识的优先运用和规范化工程训练不足;课题内容陈旧,新工具新技术的锻炼不够;科研项目侧重于理论研究,不符合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软件系统又存在重复率高,难度系数低的情况,导师掌握的知识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方向,设计出来的软件系统相对简单,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二)毕业设计缺乏过程控制和合理的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的课程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缺少过程管理,开题到答辩,中间环节对学生的控制存在较大的自由性;学院层面缺乏合理、可行的质量保障机制,完全依赖于师生的自觉;对企业实习代替毕业设计的学生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导致4个月完成的毕业设计集中在最后一个月完成,质量可想而知。以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为例,毕业成绩主要包括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成绩和答辩成绩,比重分配为:3:3:4,答辩环节成为毕业设计成绩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成绩无法体现面向产出,比重的分配缺乏合理性。

(三)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撰写论文时不清楚主题,不按规范撰写,对遇到的问题不用心研究和实践;每周例行检查时存在“捉迷藏”和“临时抱佛脚”的情况;答辩时缺乏自信,条例不清,问题描述不明确。

(四)毕业设计缺乏持续改进机制

毕业设计结束后,只是简单地对文档材料进行归档,未对本届毕业设计各指标点达成情况的分析总结,缺乏持续改进意见,导致类似的问题在几届毕业生中重复出现,毕业设计质量很难提高。为此,需要对毕业设计各方面有清晰认知,并在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和规范化建设,才能在实施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措施及内容

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专业首先应对毕业设计教学目标进行严格的论证,明确毕业设计的各支撑能力要求;其次从选题到最终论文提交,应有合理的面向产出的标准要求和评价机制;最后应能对毕业设计能力达成的情况进行有效分析,作为持续改进依据,不断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一)明确认证标准下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课程目标,明确支撑能力要求新版认证标准毕业要求提出毕业生应具备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标准中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非技术要素要求。对照认证标准12条毕业要求,院教指委会同相关行业专家,讨论确定了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课程目标和相应的指标点分解,设置的8个子目标作为毕业设计的纲领性指导,贯穿毕业设计各个环节,通过对每个环节设置质量要求,从而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二)选题应复合标准要求

根据认证的通用标准,毕业设计选题应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毕业设计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得到解决;必须涉及多方面技术、工程和其他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的冲突;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要体现创造性;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的,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为了对毕业设计选题过程进行严格审查,选题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期中进行,不再由教师单一出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选题阶段改为三种模式:导师自拟课题、学生申报课题、校企联合指导课题。教师在申报课题时应对课题的来源、性质、内容、工作量等方面做相应的描述,课题应能检验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在“知网毕设管理系统”上提交论文题目,专业负责人对所有题目进行初审,筛选重复和“假大空”的题目,实时查阅题目的重复率、新颖性以及研究价值;学院教授委员会确定课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是否遵循工程认证通用标准,题目内容是否符合补充标准,对于不满足认证标准的题目,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教师整改,整改不合格者不纳入学生选题范围。针对本科生科研基础薄弱,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降低了科研课题的比例,计算机专业2019届毕业设计选题100%来源于工程实践,保证毕业设计选题符合工程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完成课题的申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为将来胜任技术岗位做准备。

(三)面向产出的过程控制和评价机制

为了促成毕业设计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专业应建立有效的过程控制机制。在导师和学生完成双选之后,在大三下学期期末,开展毕业设计动员大会,讲述毕业设计相关流程、每阶段工作要求及相关学术道德规范,重点解读毕业设计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毕业设计课程对应的目标,各阶段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让学生知晓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毕业设计采用过程评价机制。根据专业特点,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过程分为5个阶段: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系统验收、答辩。针对每个阶段的工作,将毕业设计的评价分为8个环节,分别支撑8个毕业要求指标点,8个环节包括:1.选题的意义和价值。选题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能很好地反映社会和外部环境的影响。2.知识能力。系统开发过程质量正确,方案可行,最终结果能够反映系统需求,图表符合相关标准;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能力强,能够对设计的问题能作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设计总体方案合理、完整;能对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选择并进行论证。3.查阅文献能力。主动应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阅相关文献。4.软件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应用相关软件完成毕业设计。5.工作态度和学习能力。对导师的指导要求及时响应;保持工作认真、态度严谨;是否具有较强的拓展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6.外文文献翻译能力。外文文献的选择与毕业设计关联度高;外文翻译与原文一致;英文摘要表述准确。7.毕业设计写作水平。论文内容充实;论述层次清晰;语言表述准确等。8.答辩表现。答辩陈述及交流能力较强;回答问题准确等。通过对各支撑环节的细化,明确学生各环节应掌握的能力目标,为指导教师的日)常指导指明了方向,也让学生对照能力目标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能力。

(四)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

答辩结束后,在院督导的组织下进行质量评价,根据每个学生前期各阶段的完成情况,按照《毕业设计管理办法》对各个阶段成绩进行汇总,最终得到每个学生的毕设最终成绩。同时根据毕设过程管理统计数据,抽样计算毕业设计能力目标达成度以及毕业要求指标达成度。根据达成度抽样计算情况,分析本年度毕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撰写毕业设计成绩分析报告,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四、结语

课程目标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过程控制;评价体系;持续改进

一、引言

2016年6月,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正式与国际接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积极申报并通过工程认证,通过实践OBE理念,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监控闭环,持续改进专业建设。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是总结检查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评定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也被作为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达成的强支撑课程,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要求是否达成。毕业设计是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串联应用,也是学生解决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综合体现。确定毕业设计课程目标,合理对目标进行分解,贯穿毕业设计各主要环节,并能有效评价,形成持续改进意见,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促进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途径。

二、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毕业设计质量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

(一)导师拟题缺乏严格标准

毕业设计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自拟题目来源主要是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软件系统。由于部分教师专业领域研究不足,导致所学知识的优先运用和规范化工程训练不足;课题内容陈旧,新工具新技术的锻炼不够;科研项目侧重于理论研究,不符合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软件系统又存在重复率高,难度系数低的情况,导师掌握的知识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方向,设计出来的软件系统相对简单,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二)毕业设计缺乏过程控制和合理的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的课程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缺少过程管理,开题到答辩,中间环节对学生的控制存在较大的自由性;学院层面缺乏合理、可行的质量保障机制,完全依赖于师生的自觉;对企业实习代替毕业设计的学生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导致4个月完成的毕业设计集中在最后一个月完成,质量可想而知。以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为例,毕业成绩主要包括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成绩和答辩成绩,比重分配为:3:3:4,答辩环节成为毕业设计成绩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成绩无法体现面向产出,比重的分配缺乏合理性。

(三)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撰写论文时不清楚主题,不按规范撰写,对遇到的问题不用心研究和实践;每周例行检查时存在“捉迷藏”和“临时抱佛脚”的情况;答辩时缺乏自信,条例不清,问题描述不明确。

(四)毕业设计缺乏持续改进机制

毕业设计结束后,只是简单地对文档材料进行归档,未对本届毕业设计各指标点达成情况的分析总结,缺乏持续改进意见,导致类似的问题在几届毕业生中重复出现,毕业设计质量很难提高。为此,需要对毕业设计各方面有清晰认知,并在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和规范化建设,才能在实施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措施及内容

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专业首先应对毕业设计教学目标进行严格的论证,明确毕业设计的各支撑能力要求;其次从选题到最终论文提交,应有合理的面向产出的标准要求和评价机制;最后应能对毕业设计能力达成的情况进行有效分析,作为持续改进依据,不断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一)明确认证标准下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课程目标,明确支撑能力要求新版认证标准毕业要求提出毕业生应具备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标准中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非技术要素要求。对照认证标准12条毕业要求,院教指委会同相关行业专家,讨论确定了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课程目标和相应的指标点分解,设置的8个子目标作为毕业设计的纲领性指导,贯穿毕业设计各个环节,通过对每个环节设置质量要求,从而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二)选题应复合标准要求

根据认证的通用标准,毕业设计选题应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毕业设计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得到解决;必须涉及多方面技术、工程和其他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的冲突;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要体现创造性;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的,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为了对毕业设计选题过程进行严格审查,选题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期中进行,不再由教师单一出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选题阶段改为三种模式:导师自拟课题、学生申报课题、校企联合指导课题。教师在申报课题时应对课题的来源、性质、内容、工作量等方面做相应的描述,课题应能检验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在“知网毕设管理系统”上提交论文题目,专业负责人对所有题目进行初审,筛选重复和“假大空”的题目,实时查阅题目的重复率、新颖性以及研究价值;学院教授委员会确定课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是否遵循工程认证通用标准,题目内容是否符合补充标准,对于不满足认证标准的题目,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教师整改,整改不合格者不纳入学生选题范围。针对本科生科研基础薄弱,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降低了科研课题的比例,计算机专业2019届毕业设计选题100%来源于工程实践,保证毕业设计选题符合工程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完成课题的申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为将来胜任技术岗位做准备。

(三)面向产出的过程控制和评价机制

为了促成毕业设计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专业应建立有效的过程控制机制。在导师和学生完成双选之后,在大三下学期期末,开展毕业设计动员大会,讲述毕业设计相关流程、每阶段工作要求及相关学术道德规范,重点解读毕业设计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毕业设计课程对应的目标,各阶段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让学生知晓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毕业设计采用过程评价机制。根据专业特点,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过程分为5个阶段: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系统验收、答辩。针对每个阶段的工作,将毕业设计的评价分为8个环节,分别支撑8个毕业要求指标点,8个环节包括:1.选题的意义和价值。选题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能很好地反映社会和外部环境的影响。2.知识能力。系统开发过程质量正确,方案可行,最终结果能够反映系统需求,图表符合相关标准;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能力强,能够对设计的问题能作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设计总体方案合理、完整;能对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选择并进行论证。3.查阅文献能力。主动应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阅相关文献。4.软件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应用相关软件完成毕业设计。5.工作态度和学习能力。对导师的指导要求及时响应;保持工作认真、态度严谨;是否具有较强的拓展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6.外文文献翻译能力。外文文献的选择与毕业设计关联度高;外文翻译与原文一致;英文摘要表述准确。7.毕业设计写作水平。论文内容充实;论述层次清晰;语言表述准确等。8.答辩表现。答辩陈述及交流能力较强;回答问题准确等。通过对各支撑环节的细化,明确学生各环节应掌握的能力目标,为指导教师的日(下转第65页)海外华人作家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如时下最火的严歌苓,她所著的小说在被翻拍为影视剧后都广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其文学作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在她的《陆犯焉识》中,讲述了五十年代作为上海大户人家公子的陆焉识由张扬的花花公子生活沦为劳改犯的生活以及这其中蜿蜒曲折的爱情故事;再如张慧雯的《完美的生活》中所讲述的在新加坡留学的青年们的生活,都很容易引起留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以及内心深处的共鸣。

五、结语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先布置好这节课所要学习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去进行资料收集并思考,这样在教学时才可以进行互动,所学习的内容才更容易被吸收。在课堂中,可通过课堂辩论、剧本创作、影视表演等方式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此过程中也促进留学生队文学作品的吸收和理解,增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结束后,可以带领同学走访所学习的文学作品中真实存在的地点或者生活环境,让留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文学以及其背后的历史、经济、政治背景。还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影视作品来进行衍生,利用留学生们独特的语言文化背景优势,将网络上广受群众欢迎的影视作品进行翻译甚至自己进行演绎,增强趣味的同时也提高了其文学素养,从而加深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陈申,崔永华,郭春贵,等.后方法理论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11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汇辑[J].世界汉语教学,2014,28(4):435-448.

[2]孙德金.“后方法”理念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程目标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4(4):442-443.

[3]张飞祥.任务型教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378-379.

[4]冯锦程.浅析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时代”和“后方法时代”[J].学理论,2011(29):195-196.

课程目标论文范文第5篇

首先,课程目标要体现全球精神。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它体现着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虽然世界各国应对全球化的课程策略并不一定是开设具体的、特定的全球化科目,但却无一例外地都规定了全球化的课程目标。以荷兰为例,培养公民的“国际素质”已成为荷兰义务教育重要的课程目标,要求公民必须掌握适应国际化倾向、多元文化社会和全球经济以及与劳动市场相关的知识技能,在未来的社会里,能够适应国际化生活环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公民。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到中学,至少在学习荷兰语和英语之外,再选2—3门外语,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律用英文撰写,籍此扩大荷兰的影响,努力确立“荷兰是世界知识中心”的国际形象。

由于我国课程目标的全球化取向不清晰,所以在课程内容的体现上就比较散漫、随意,全凭教师对原有内容的阐释和新的可用于全球教育资源的开发,如果对教师的上述行为再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那么所谓的“全球化课程”就会流于形式甚至落空。在全球化时代,不加强全球化教育,培养国民的国际素质,使我国现有的素质教育向新素质教育扩展,中国就会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影响我国全球开放战略的落实。所以,在我国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应明确提出对学生的国际素质要求。学生的国际素质可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全球意识,诸如相互依赖意识、世界一体意识、和平发展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国际正义意识等;二是全球知识,诸如世界地理、世界历史、国际时事、国际语言、国际经贸等;三是全球技能,诸如国际理解、国际交往、批判创新、信息处理、对话合作、终身学习等;四是全球价值观,诸如关心地球、维护人权、尊重生命、公正和睦等;五是全球行为,诸如参与一切有利于全球正义事业的行动等。以上目标虽然要明确地提出,但却可以与传统的社会目标相结合,以期达到由近及远、由地方到全球的有序延伸。

同时,要合理摆正课程的全球目标与国家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学会对地球负责、获得全球竞争能力,课程目标中必须要有全球取向;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形成社会主义精神,课程目标中也少不了国家取向。尽管我们不能用意识形态的单一标准去审视全球教育背后所蕴含的西方价值观念,但也不能丢掉意识形态维度,毕竟任何知识都在受“权力之手”的操纵。中国并不只是全球课程的消费者,更为重要的我们还是全球课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参与和创造的过程本身必然要体现民族和国家的意志。实际上,全球目标与国家目标之间的关系就像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样,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我们应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则去寻求两者之间的整合,同时也要警惕过分的商业主义倾向对全球目标的侵害。

其次,课程结构要保证均衡发展。全球性知识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要带来课程负担的加重,如何在保证全球性知识的获得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是中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难题。在我国,课程负担过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延性的课程负担过重,即学生课业门数过多,容量过大所造成的负担过重,它是线性思维的结果,即在课程改革上只有加法而无减法,把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一一对应起来,觉得什么都重要,什么都不可少。另一种是内涵性的课程负担过重,即前后知识之间跨度太大、坡度太陡所造成的负担过重,它是“学术中心”的结果,即在课程改革上只注重知识的逻辑顺序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顺序,没有把知识的序列与心理的水平统筹起来,造成课程太深、太抽象,学生缺少直接经验的支持,难于理解。全球性知识的引入,可能会加重这两种课程负担过重的现象,解决的出路之一就是从“结构”人手,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统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