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范文第1篇

景观的构成要素包括景观建筑(小品)、山体、水体、植物、道路、铺地等,它们是景观文化的外显部分,是其审美意象的载体,作为景观文化设计的物质化层面,其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旅游受众的第一感受。而景观构成要素,尤其是景观建筑的选择与设计,应该力求准确、全面地反映其所在地区的相应文化特征,而不是人云亦云,否则很难吸引视野越来越广阔的旅游受众。如目前不少地方的景观设计中的建筑都采用了明清时候的官式做法,因此带来风靡大江南北的明清严正规矩、略显拘谨的风格,而并未将秦时豪放、汉时古拙、唐时舒朗、宋时纤丽的时代特色给予足够笔墨。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雷同景观建筑,已经很难吸引逐渐将旅游作为日常休闲生活的大众,在重复多次的视觉疲劳中,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心理抵触。其实,各地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景观设计,其相关景观要素本身有着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下文试以冀南地区说明。冀南地区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以(第一至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邯郸市拥有34处、邢台市拥有21处①,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多个方面,时间体系上溯至石器时代,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绝大多数都与传统建筑发展密切相关,它们构成了景观要素丰富的内涵.如赵王城、午汲城、王郎城遗址和朱山石刻等景观主要体现先秦及两汉文化,其景观建筑特点是“高台榭美宫室”,这种高台建筑是以一组小空间木构架建筑围绕着两至三层的巨大夯土台而成,其体量巨大,但技术较原始,建筑单体简单,屋顶平直,斗拱形式杂而多,很多构件远未定型化;沿平寺石塔、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等景观主要体现盛唐文化,其景观建筑特点是开朗舒展,屋顶出檐深远,内部空间阔敞,斗拱构件硕大且有着不可替代的结构作用,以版门和直棱窗为主的门窗朴实无华,土朱、白、黑灰搭配的色调简洁明快;大名府城、武安舍利塔、白家庄摩崖造像等景观主要体现宋代文化,其景观建筑特点是装饰华丽,装修精美,色调以金、蓝绿、青绿为佳,建筑构件做法精致细腻,琉璃面砖、瓦等常被使用另外,冀南地区特有的屋顶脊饰、斗拱假昂、门楣装饰等也都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将其作为文化遗产旅游景观的构成要素,无疑增加了景观文化的独特性。

二、审美意象的多样性

景观审美意象是在景观审美活动中产生的认知与情感,是通过景观设计的实体形象认知,将之加以想象与理解,从而得到情感的满足与共鸣。审美意象作为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重点,它既关心形象的创造,又关注精神的满足,真正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文化遗产旅游的审美意象,为景观文化的设计提供思路与依据,它使公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从而在旅游景观体验过程中达到感性世界美的愉悦。审美意象是景观文化“形而上”的部分,涉及景观文化的规范制度、人文意识、价值观念、哲学理念、思维方法等各个方面。由于其综合性,因此在某个文化遗产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尽可能多的内容,否则有可能流于单调与空洞。以冀南地区邺城遗址景观审美意象为例,可概括为:城市营建之礼制规范;建安文学之人性觉醒;佛教兴盛之文化交融;山水园林之无为隐逸;典故传说之人生智慧等如城市营建之礼制规范的审美意象是邺城首创了一种全新的棋盘格式城市格局,其功能分区明确,宫城位北居中,听政殿前至南城广阳门有着一条笔直的御道,御道两侧分设衙署,这种将宫城中轴线设为都城御街、皇城布局力求规划严整的城市营建,直接影响了后期北魏洛阳、南朝建康等的南北都城的设计,是隋唐长安、北宋东京、明清北京等都城规划的蓝本。其实,邺城的城市营建正是体现了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礼制规范,它强调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规定人与人之间特定的道德伦理关系,其影响渗透到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领域之中;而建安文学之人性觉醒的审美意象,是源于在邺城曹氏父子与王粲等“七子”开创了建安文学,一改两汉时颂功德、美育化的儒学宗旨,而将关注点集中于对人生的思考与感叹。他们吟咏“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年寿有时而近,荣乐直呼其身”“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感叹生命之短暂、悲凉人生之苦难、哀伤欢乐之易散,放纵身心之享乐,这种看似悲观、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却恰恰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时期人们对于人生强烈的追求与留恋,其强调个人存在意义与价值,主张充分把握个人命运的人生主题,标志着中国文化人性的觉醒,它使人之个体和其内在的才情、品貌、精神等成为这个历史时期审美的重点;至于佛教盛行之文化交融的审美意象,是因为邺城及其周边地区的佛教,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这既不同于丝绸之路上有着浓郁古印度风格的藏传佛教,也迥异于唐之后中原地区盛行的汉地佛教,而是兼收并蓄,在绘画、雕刻、装饰等各方面,不但有着希腊、波斯等地区的艺术特色,而且更多彰显了印度曼陀罗文化与中原传统的“河洛文化”、算数文化的的呼应与融合

三、环境规划的生态性

目前,生态的概念已深入人心,景观设计人员对此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可以说,每个景观的环境规划都会将生态的概念加以强调,但是在实际工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误区,如将景观的生态设计等同于大量绿色植物的种植;忽略地区区域环境特点,片面强调与国际接轨,盲目照搬国外已有生态设计实例;或者对地区文化传承脉络认识不足,仅对文物建筑本体予以保护,而对其周边延续日久、有着不同时期文化烙印的大量一般性建筑视而不见甚或一拆了之.等总之,景观环境规划的生态设计仍有不少需要设计人员深入推敲的问题。关于冀南地区建筑文化遗产旅游景观环境规划的生态性设计,建议可从哲学思想、策略原则、技术手段等三层面给以思考:

1.与西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想不同,中国的哲学思想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它秉承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念,认为人与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等万物均从属于物质世界的体系,强调综合气候、地理、人文等各种环境影响因素,加之丰富的心理效应、独特的审美意境,因地制宜地构建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将人与天地万物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哲学观念,可说是人类最早的生态观念。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有着对于处理景观生态非常得心应手的方法,就是以“相地尝水”的堪舆术来创造“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景观模式,安徽的宏村、山西的丁村、福建的客家土楼等都是其中颇具盛名的的成功案例。直至今日,挖掘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景观生态性的深刻内涵,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当前能源、环境、人口等危机之下,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在各领域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景观环境规划领域亦是如此,只有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才能取得景观生态的平衡,使其得以长期生存与发展。在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之下,应着重从降低能耗与提高环境利用率、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环境的耐久性和适应性、使用对景观环境影响较低的构筑材料、综合考虑景观环境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发掘景观环境的场所精神、延续景观所处区域的文化脉络方面进行策略研究。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长春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系统;保护与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风景园林遗产为城市旅游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形象和特色的形成。人们对风景园林遗产的认知,也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原有的导示方式和方法已难以满足人们的认知需求,特别是在风景园林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很多区域的文化导示系统具有通用性,导致各个区域文化导示系统千城一面,不但阻碍了风景园林遗产自身特色的彰显,难以形成知识产权层面的保护优势;同时,文化导示系统的相对滞后,会影响风景园林遗产的特色性保护,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阻碍人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消费和体验价值的实现。

基于这样的原因,以长春风景园林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导示系统建设的研究,探讨符合城市发展需求,利于彰显风景园林遗产特色的文化导示形式。为其他城市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参考,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1 长春风景园林遗产现状调查

《佛罗伦萨》指出“历史园林应是以其历史性和艺术性被广为关注的营造兼园艺作品” [1],同时它应被视为历史古迹。长春仅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其风景园林遗产历史相对较短,但其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按照类型进行分类,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权时期建立的风景园林遗产;第二类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发展时期的文化景观;第三类是长春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景观。

1.1时期建立的风景园林遗产

1.1.1 时期的历史建筑及景观在保护与再利用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争论的焦点。作为警示性文化遗产,时期的风景园林遗产备受关注。长春的净月潭是日伪政权为溥仪修建的人工园林,距城市中心12公里,景区面积为96.38平方公里。净月潭森林面积逾100平方公里,潭水面积430公顷,50年以上的人工林约8000公顷,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林场[2]。净月潭1934年始建,是为了迎合溥仪建立政权而人工修建的园林。由于净月潭保护较好,现在成为长春旅游的重要景点,长春本地人更是将净月潭作为休养地点。

图1 时期建立的水塔(南)

1.1.2 御花园是政权设立皇宫基础上配建的园林。处于原“部”,即八个政权分设机关轴线的末端。占地规模较小,园区内绿化丰富,园林内的建筑物为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的修复建筑,御花园向公众开放,目前作为城市公园进行使用。

1.1.3 时期在城市建设中建立了的水塔、标志物也成为城市景观中的内容(如图1),这些景观作为警示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1.2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文化景观

长春电影制片厂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被现代人所关注的是长影世纪城、长春电影城等人文景观。这些借助老长影声望而发展起来的人文景观,凭借老长影的影视文化积淀,运用现代技术,实现对特殊需要的景观环境的营造。有关数据表明,长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电影节期间,人们参观长影系列文化景观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过亿元。

1.3 长春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景观

尽管长春城市历史较短,但在自身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景观的形式比较丰富。以宗教性质的文化景观为例,长春清真寺是晚清时期进行修建的,其景观雕塑及庭院布局都保持原汁原味的晚清时期风貌。除此以外长春的文庙、天主教堂都是晚清时期进行修建的,在孔子纪念日及礼拜日,都会有大量游人对其文化景观进行参观。每年孔子诞辰,文庙会举行大型的祭孔仪式,挂满仿刻碑文的文化墙、孔子雕刻石墙等一系列文化景观展现在参观者面前,成为长春城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工业性质建立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文化景观,以商业性质建立的长春鼎丰真的文化景观等等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景观组成(如图2-3)。

图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文化景观 图3 长春鼎丰真文化景观

初步统计,长春风景园林遗产两处,文化景观十余处,每处遗产各具特色,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 国内外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系统的借鉴

对于风景园林遗产及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再利用已经得到专家和社会的关注,但是对于其文化导示性的内容,却没有随着风景园林遗产及文化景观的保护意识的提升得到更多的重视。在文化导示的应用过程中,甚至出现多个城市,多个风景园林遗产的文化导示形式与内容趋同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结果会制约风景园林遗产在文化产业层面的提升,限制文化知识产权的优势。针对这样的问题,国内国外已经有了探索性的研究,通过国内外相关文化导示系统的研究和借鉴,更好地进行风景园林遗产在文化导示系统建设及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文化产业大展。

2.1国内文化导示系统的借鉴

2.1.1 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图册

风景园林遗产一般规模比较大,需要相应的文化导示图册进行导示。对于一些具有文化背景及文化故事的遗产,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性说明。北京在进行风景园林遗产导示的过程中,由清华大学专家编制了《北京颐和园》系列导示类图册,满足参观风景园林遗产的游客在文化认知涉猎层面的需求。图册附带导示地图,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导示。

2.1.2 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地图

文化导示地图是文化导示中的重要内容,区别与以往形式的地图,现代通过电子数码等技术,通过手机、网络等便捷形式就能够实现多功能的文化导示地图展示。电子版的文化导示地图需要有实体的地图进行配合,并具有便于识别、易于携带等特征。哈尔滨历史建筑旅游地图是比较早进行制作的地图,其内容和形式可以为其他城市的风景园林遗产导示地图的设计和制作提供参考。

2.2国外文化导示系统的借鉴

2.2.1 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标志物

1.导示标牌

进行风景园林遗产的形式很多,步行、自驾以及观览车的形式都成为主要的交通形式。与交通形式相结合,导示性标牌也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设计。以巴黎和德国为例,无论是驱车还是徒步,都会有详细的说明导示需要导示人所在的位置及目标位置。标牌便于识别和判定方向,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导示。

2.导示网站

建立健全完善的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的网络系统,增强网络导示的文化辅助功能以及其他文化导示产品的使用说明。欧洲国家在进行风景园林遗产开放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面向大众的官方网站,能够有效地为风景园林遗产的参观提供文化导示支持。

2.2.2 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组织

1.预约制度

对于重要的风景园林遗产,为了保护其风景园林风貌,法国采取了一些列保护措施。对于风景园林遗产观赏的游客需要提前进行网上预约制度,没有预约不得参观。并严格限制参观的人数,对于孩子和老人需要进行特殊说明,以此来保证风景园林不被过多人数的参观而受到破坏,或者由于管理的疏忽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

2.文化纪念日

根据风景园林遗产的纪念日组织相应的文化节日活动,如德国的葡萄酒庄,在每年葡萄成熟的时节会举行葡萄酒节。参观者不但可以参观百年历史的酒庄、葡萄种植园,还可以亲自参与造酒,赤脚踩碎葡萄等多种活动。这种形式的纪念日组织,能够在保护风景园林遗产的同时,增加人们对其文化的认识,并促进多次旅游的动力,扩大风景园林遗产的知名度。

3长春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导示系统建设

3.1 文化导示系统中的保护与再利用形式建设

索尔在定义文化景观时认为非物质的文化是文化景观产生发展的原动力,他对自然载体产生作用,从而形成了文化景观[3]。保护文化景观的景观文化是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中的内容之一,文化导示系统在建设时,须将文化性进行着重保护。文化路径的组织、文化背景的挖掘、文化资源的利用都是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文化导示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将区域位置较集中的文化景观进行靠近组织,例如长春建设的长影世纪城,位置与净月潭相靠近,便于人们进行净月潭和世纪城的顺序游览,及多次重复游览。

3.2文化导示系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建设

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文化景观的文化导示形式在便于流通,易于推广的条件下,也容易被复制和模仿,导致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基于这样的原因,应在风景园林遗产及文化景观保护的文化导示系统建设过程中,增加通过体验所带来的价值,如旅游护照,每参观一处景点可在护照上进行特殊图案的文化景点LOGO盖章,这样旅游过程结束,各人行为的轨迹能够比较好的进行保存,其导示意义也能够得以实现,使侵权行为失去或降低模仿的意义。

也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的手段,对风景园林遗产及文化景观参观的具体内容进行串联。比如参观了若干文化景观景点,电子地图上进行了记录,参观完成后,到指定地点可以将参观的地图打印到T恤上。这样不但能够增加游览的乐趣,也使游览具有独特性,保护文化导示知识产权不受破坏,促进风景园林特色性保护和再利用。

3.3文化导示系统中的文化导示内容组织建设

文化导示系统中的导示内容组织应具有多样性。仅仅通过实物进行导示的形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文化导示的需求。加入二维码技术、自动定位跟踪技术、网络传输等技术进行配合,给需求者多种形式和内容上的选择,才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导示行为的需求。

借助多种多样的文化纪念日和节日,组织文化导示特色性的内容,实现文化导示系统的完善,支持风景园林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4 结论

区别于其他形式的保护与再利用,风景园林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缺少文化导示系统的协助,会使文化景观在组织和游览过程中出现混乱或者文化阐释不深入的现象。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原有的文化导示系统需要新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完善。事实证明,越是能够突出风景园林遗产及文化景观特色的文化导示系统,越能够得到推广和应用。只有风景园林遗产自身特色得到彰显时,才能吸引大量游客进行城市旅游,通过城市城市旅游的消费,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得好,文化产业便会得到发展,才能更好地支持风景园林遗产的文化导示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 /

[2] http:∥.cn

[3] 邬东. 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J].文化景观,2011(3):2.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大运河

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这一重要的遗产种类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中尚不包括有关区域战略性的内容。这一体系由于缺少这部分内容而产生的弊端已经凸现在包括大运河在内的一些重要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同时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路的保护措施。本文认为,重视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一 遗产保护区域化的历史趋势

在历史保护领域中,对历史环境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早在1931年由国际智力合作所通过的《雅典宪章》就提出“要着重保护它风景如画(pictur— esque)的特征”。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要保护“城市的或乡村的环境”。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加入到遗产保护领域中,人们开始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认识。《马丘比丘宪章》、《内罗比建议》、《华盛顿宪章》等重要文献的制定,表明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实际上已经扩大到整个历史城镇。

遗产保护区域化趋势表现在把自然和文化遗产合二为一。早在1968年,美国就召开了“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呼吁保护世界的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这是官方公开发表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合二为一最早的文件之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起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遗产加以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合二为一是这一权威公约的突出特点。公约中有一条“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后来作为“文化景观”单独列入遗产地范畴。在1984年的世界遗产会议上,人们曾就这个问题做过讨论,许多专家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上,纯粹的自然地已经十分稀少,更多的是在人影响之下的自然地,即人与自然共存的区域,这些区域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重要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西方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化的遗产保护。以法国为例,在1983年法国就制定了《建筑和城市遗产保护法》,对包括建筑和城市在内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1993又在该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法》,提出了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的概念,对包括建筑群、自然风景、田园风光在内的区域加以保护。

同时,在我国,运河作为工业文化遗产(industri— al heritage)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产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为此组织了专门的研究 (1996),并形成报告提交给ICOMOS。

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作为一种遗产形式正在因为其崇尚的“交流和对话”理念而进入人们的视野。1993年,西班牙的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单。1994年,在西班牙政府的帮助下,在马德里召开了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研讨会。现在,ICO— MOS下边设有专门的机构CIlC(The ICOMOS Inter— 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ultural Routes,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负责文化线路类遗产的研究和管理。

遗产廊道主要发展于美国,是一种在遗产保护区域化进程中采取的方法。该方法在保护中强调遗产的文化意义和自然价值,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保护并举,是一种追求遗产保护、区域振兴、居民休闲和身心再生、文化旅游及教育多赢的多目标保护规划方法。

二 绿色通道与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的出现和绿色通道的发展成熟紧密相关。绿道在美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其概念由 Whyte于1950年代首先提出,1987年在美国户外空间总统委员会上官方首次使用这一概念。这一委员会认识到几年之内美国将有80%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心,而远离自然,因此提倡把自然引入城市,以方便市民游憩之用。保护基金会(The Conservation Fund)在同一年发起了美国绿道计划,现已经发展了或正在修建的绿色通道加起来有600条之多。

不同的研究者对绿色通道的定义不尽相同。其中Little认为绿色通道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廊道。包括五种基本类型:城市河边绿色通道;以道路为特征的游憩绿色通道;生态上重要的廊道绿色通道;风景或历史线路绿色通道;综合的绿色通道系统或网络。可以认为,绿色通道是连接开敞空间、连接自然保护区、连接景观要素的绿色景观廊道。它具有游憩、生态、美学等多种意义。而 Little绿色通道定义中的第四种主要就是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是绿色通道和遗产保护区域化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线形的文化景观,在这些景观中人与自然共存,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尽管其价值未必能够突出到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因其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体现着一地文化的发展历程而具有文化意义。一般来说,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遗产廊道首先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它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可以是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也可以指能够把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线性廊道。它对遗产的保护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概念。它又是一个综合保护措施,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是一种多目标的保护体系。

一定尺度上的遗产廊道同时也可以成为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lnfrastructure)。遗产廊道不仅保护了那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线形遗产区域,而且通过适当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旅游开发手段,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使得一些原本缺乏活力的点状遗产重新焕发青春,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为城乡居民提供游憩、休闲、教育等生态服务。这一点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落后、人地关系危机严重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除了像一般的绿道规划那样强调景观生态过程,强调土地覆被、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适宜性等因素以外,更重视的是对文化因素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组织。就文化因素来讲,它强调对具有历史意义的植被如古树名木的保护,同时也注重历史气氛的烘托。

三 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的必要性

1.问题分析——从大运河的保护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目前,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类工程遗产和遗产廊道,大运河的保护基本处于失控状态。造成大运河保护现状的本质原因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法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其次还有一些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这些法规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三个层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文物保护单位。后者针对单体文化遗产,前两者针对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这种体系架构实际上未涉及区域性的遗产保护。像大运河这样长达上千公里且价值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待显然是不适宜的,更不可能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来对待。现行文化遗产保护的正式架构中实际上没有此类遗产的地位。

目前针对大运河的保护仅仅是区段性的,地方政府出于旅游开发的目的,对个别河段进行厂景观整理。这样的保护,对大运河这样的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若要从根本上保护好大运河这样的文化遗产,还是需要引入遗产廊道式的区域保护体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改革相关的保护架构,最终实现多目标的多赢保护。

2.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的必要性

(1)以此保扩大量珍贵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

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或类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是极为丰富的一个种类。在这些遗产中包括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大运河,更有着像剑门蜀道等为数众多的在地区文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线形文化遗产。然而大量的对这种线形文化景观的保护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保护这种线形文化景观,就需要建设我国的遗产廊道。

(2)以此建设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

在人口负重与土地资源贫乏的背景下,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是危机四伏。正如区域和城市开发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前瞻性与高效兼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一样,区域和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取决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是区域和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区域及其城市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Na— ture's Services)的基础。这些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遗产廊道是构成生态基础设施的内容之一,无疑将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以此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

建设遗产廊道,将使原先零散的文化遗产成为区域性的整体,通过系统的解说、游道组织,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一点已经被大量的事实所证实。美国很多地方遗产廊道带来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亮点之一。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必将使得大量的文化遗产焕发活力,必将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我国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应如何进行,本文就大运河为实例做简要讨论。

四 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简要探讨——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的初步理论框架

1.遗产廊道建设的理论基础——大运河的价值认识

(1)大运河的文化意义

大运河北起中国首都北京,南至杭州,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开凿于中国诸侯割据的公元前 5世纪(春秋未),拓展于中国封建王朝即将走向强盛的7世纪(隋),贯通于少数民族统治的13世纪 (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里,它一直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南北物资运输通道,并同时作为区域水系骨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该地区形成众多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运河是中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历史,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历史的重要记录、见证和载体。其文化意义不仅体现为构成运河各遗产元素的文化意义,更体现为作为整体的大运河文化线路的文化意义。其价值载体不仅包括实体型的文化遗产,还包括构成运河文化线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大运河的当代区域景观生态战略意义

大运河的当代景观生态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对区域生态结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第二,它是运河区域城乡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大运河有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存留,这些湿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景观生态战略意义。

2.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的初步理论框架

(1)分析问题——大运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大运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另一方面是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就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而言,主要有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对遗产廊道保护的不利影响。包括对构成运河之各遗产元素及组成本身的影响,对其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各元素历史空间关系的影响等;同时,还包括对运河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作为景观基质的农田的影响、对运河及其支流廊道功能和景观结构的影响、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等。其机遇则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城乡居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需求和经济发展本身必将促进遗产保护上的投入,为大运河遗产廊道的保护提供了有利机遇。

南水北调给大运河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更带来了保护的机遇。大规模调水使得建设高效和具有前瞻性的遗产廊道成为可能,不仅能够有机会对断流和生态功能瘫痪区域进行系统的生态修复,而且有可能对作为遗产廊道的大运河进行系统的保护。

(2)解决问题——大运河整体保护战略对策

在必要的历史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研究的理论框架见表1)的基础上,提出大运河整体保护战略对策,并在以下两个层次上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战略与实施导则。

第一个层次是遗产廊道宏观尺度上的保护战略,包括遗产廊道范围的划定、廊道区域内诸遗产元素的判别、廊道遗产元素空间关系的重建等;同时制定所涉及的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战略,包括已列入或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与历史文化名城等。这一层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运河文化线路的价值认识和评价,以此为基础进行运河诸遗产要素历史空间关系的重建,即运河文化线路的识别和判定。

第二个层次是遗产元素尺度—亡的保护设计导则,包括如直接涉及的单体和群体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导则的制定,并结合具体运河道提出断面保护设计导则、护岸设计导则、游道设计导则等。这一层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诸遗产元素的价值认识和评价。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五 结语

在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我国的类似遗产还远远没有得到重视。借鉴遗产廊道这一历史与自然保护并举的遗产保护思路和方法,完善和建设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保护我国以大运河为代表的丰富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简介]

李 伟(1972—),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景观规划设计;

俞孔坚(1963—),男,汉族,浙江金华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生态等;

李迪华 (1967—),男,汉族,湖南湘潭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景观生态。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台北:台湾博远出版公司,1992:10-25

2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沦——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0

3 Little,C.E.Greenways foT America.Baltimore,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

4 王志芳等.遗产廊道——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一种较新的方法.中国园林,2001(5):85-88

5 王景慧.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规划师,2002(6):9—13

6 Costanza and Daily·Natural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nservatlon Biology,1992(6):37-46.

7 俞孔坚,李迪华,潮洛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2001(6):9-17.

8 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8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感知、重游、世界文化遗产地

1 引 言

世界文化遗产地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壮观的自然景象为世人所倾倒,而较之自然景观,文化更是其灵魂所在。目前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大都未从景点文化方面进行阐释和表现,使游客产生"游千山如游一山,游万水如游一水"的感觉,对当地旅游资源造成一定浪费,也严重影响了游客的重游意愿,不利于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重游意愿相当于商品营销中的再次购买,体现了游客对旅游地的忠诚度,在旅游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游客忠诚度势必成为各旅游景点方大力发展的一个方面。

文化感知作为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整体感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而这种影响程度的大小以及影响的方式正是本研究所关注的。

2 研究综述

世界遗产是指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为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吴必虎、李、黄国平针对目前我国世界遗产地在保护和旅游开发中的矛盾,从人口压力、遗产地的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压力、潜在市场需求以及世界遗产地保护的资金需求角度,运用空间结构、计量地理学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问卷调查等技术手段,证实中国世界遗产地面临着旅游开发的巨大需求,进而论证了在我国对世界遗产地加强保护的必要性[1]。卢松、陈思屹、潘蕙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研究其可持续发展,在库构建的旅游可持续评估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其可持续性做了评估模型及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从宏观和具体指标上看宏村均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中[2]。张成渝、谢凝高从自然和文化因素两个方面把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于三个方面:自然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3]。

感知是个体对信息的获得与使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得以对事件和相关方面的信息加以吸收和组织,从而认识世界[4](约翰费斯克等编著,李彬译2003)。本研究所指的文化感知就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旅游景区文化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游客已有文化与旅游地文化的碰撞协同过程,也包括游客对旅游地文化的个人认知。学者对于文化感知的研究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感知的研究,具体表现在:旅游地形象感知、旅游地居民感知情况、跨文化感知、感知价值、服务质量感知、真实性感知等方面。

重游意愿是指旅游者已经对某个旅游地、旅游项目或者旅游产品有过一次或者一次以上的旅游经历,是否有愿意再次到访的意愿。游客有重游意愿或者重游行为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者自身需求:旅游者为了降低旅游行为可能发生的不愉快事件等而选择的重游,以及由于年龄的增长等原因而产生的再次旅游行为;

(2)满意程度的影响:Schmidhauser认为喜欢与重游之间还存在一系列的影响因素[5]。同时一些研究成果证明旅游者满意程度与重游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3)重游决定因素模型:Petrick提出了一个重游意愿决定因素模型,即之前的游憩体验、感知价值、满意程度对重游意愿都有影响,游憩体验和满意程度影响游客的价值感知水平[6]。KHMarles(2006)通过文献综述和深度访谈,认为影响澳大利亚有蓬卡车营地旅游者重游的因素有旅游者个体因素、情景因素、场所依恋、社区依恋、部族依恋这五类大的因素集合[7]。

3研究区概况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于2011年6月份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景观遗产,肇始于9世纪、成形于13世纪、兴盛于18世纪、并传承发展至今,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该景观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10多个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成为景观元素特别丰富、设计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特征、突出的精神价值以及潜在的世界突出普遍价值。

本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西湖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旅游者对其的文化感知情况,其次得出旅游者的重游意愿程度,最后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不仅对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进一步文化建设得出建议,更是对文化遗产建设的全面补充。

4研究设计及分析

4.1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的五级量表设计而成,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问卷主体部分: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在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景观特色基础上设计文化感知量表以及重游意愿选项设置,并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对问卷进行反复商讨,最终确定量表。

(2)游客基本信息:旅游者来自哪里、年龄、性别、学历、收入等问题。

(3)开放性和复选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旅游者对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意见和看法,设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询问旅游者对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旅游的建议;设置两个多选问题,询问旅游者认为重游有利产品和对其最具吸引力的因素。

4.2问卷调查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景观;旅游游憩;文化景观保护;旅游游憩发展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129-03

1 引言

旅游游憩是人们生活的客观需求,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旅游游憩的需求量日益提高。旅游游憩的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改善与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旅游的发展也相应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资源、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在城市化进程速度高速发展、旅游开发高度发展、基础设施快速建设的情况下,文化景观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与破坏。因此,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游憩的需求形成客观矛盾,需寻求统筹兼顾两者的策略与方法。

2 文化景观的特性

2.1 文化景观的定义

文化景观体现了人、土地与自然相联系而产生的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人类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的长久而亲密的关系。有些文化景观遗产地反映了特殊的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技巧;有些文化景观遗产地与强烈的信仰、传统的习惯和艺术有关,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精神纽带[1]。人类对他们所处环境的反映是独特的精神、物质和工艺的综合体,从而构成了文化景观的特色。这种综合体强调了有形与无形的文化以及自然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文化景观,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中表述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的选择应基于它们自身突出的、普遍的价值,其明确划定的地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在“保护原则”中指出:“乡土建筑遗产是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这种关系在保护方法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予以考虑。乡土性不仅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空间的实体和物质形态,也包括使用和理解它们的方法。以及附着于其上的传统和无形的联想。”可见文化景观遗产地的保护不是作为历史遗存的背景而保存,而是作为一个附着文化观念和社会价值的自然与文化的有机体被保护。

2.2 文化景观的时代性

文化景观的时代性,亦可称之为历史性。无论是从文化景观的产生来说,还是从文化景观的功能来说,文化景观都具有时代性。文化景观的产生在时间上存在先后顺序,不同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景观,因此具有时代性。我们今天看见的各种文化景观都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是不同时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

文化景观功能的时代性是指产生于人类社会某个时期的文化景观,因为具有特定时期的特定文化功用而产生,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其原先产生时的功能将不断削弱并将最终丧失。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景观,往往是由于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对人类施加了某种压力,人类为克服这些压力采取的某种积极或消极活动的结果,而这种文化景观的出现,又能起到缓解、消除自然或社会环境对人类的压力的作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对于特定时期的人们来说,该文化景观既有克服压力的功能,又有现实的需求,因为它的出现不仅给人类提供现实效应,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起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作用[2]。这种压力在经历时代的变迁后,又会因为社会进步或技术变革,原先对人类产生的压力不再成为阻碍人类生产生活的制约因素,于是这种文化景观的原始功用就会丧失,使得这种文化景观仅具有当时的特殊功用,反映了其功能的时代性。

2.3 文化景观的继承性

文化景观的时代性使得不同时代产生的文化景观呈现出差异性。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虽然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化景观,但是每一个前后相继的时代所具有的文化景观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3]。文化景观不仅受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其前代相应文化景观的影响和制约,文化景观的制约作用既是其先验作用的结果,也是其具有存在价值所造成的。文化景观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文化景观的先验作用来看,文化景观具有继承性;从文化景观的存在价值来看,文化景观具有继承性。

2.4 文化景观的叠加性

文化景观的叠加性,往往与其时代性和继承性相联系。这里所说的“叠加”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改造、破坏或毁灭原有文化景观,形成新的与前代相同、相似或相异的文化景观,从而形成文化景观的叠加;二是继承和保护以往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景观,再建造或添加新的景观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不同时期的文化景观的叠加。每一个时期的文化景观都是对历史上形成的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果[4]。由于每个时代的文化景观都是当时人们价值观的体现,而且又因为其先验作用和价值得以传承下来,使得这种文化景观不仅反映了之前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也反映出此后时代人们对该文化景观的态度――认可和赞同,也即反映了前后时代人们的共同价值观。

2.5 旅游游憩对文化景观的冲击

旅游游憩对文化景观的冲击最为明显的是在遗产地中,有些遗产地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飞速发展的旅游业成为其支柱产业。即使是位于发达地区,遗产地具有的优秀旅游资源也成为其一个新的发展点。旅游业的发展对遗产地社区带来了无可比拟的经济发展机遇,一些城市由此提高了知名度,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江南古镇周庄镇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经济的发展保证了遗产维护和修缮的日常运作所需的资金[5]。地区地位的提高更使遗产地受到社会各方关注,资金筹措的渠道更多了,遗产保护有了实际操作的经济基础。

有一些遗产地和预备遗产地缺乏合理的规划,随意开路建房。这些旅游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不妥设置带来了对景观的破坏和干扰,造成原有景观价值的降低。有一些地方由于技术水平和人员素养的欠缺,一些针对遗产地的规划设计,包括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特别是有些旅游发展规划,不能符合遗产保护的要求。旅游设施的增设及游客的增加出现了新的污染:废水、废气、噪音、垃圾等,造成对环境的干扰。过度的使用使环境容量过早达到饱和,处在超负荷运转状态,原来的优美环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肮脏的垃圾场。

文化与地域特色是文化遗产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留原有的文化地域特色,才能更多地吸引游客。否则,只能使旅游内容索然无味。如中国各地的抬轿子、舞龙灯、挂大红灯笼等,几乎成了所有旅游地的节目,这使当地的特色被湮没了,逐渐出现了文化蜕化的现象,导致缺乏吸引力[6]。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游客和旅游经营的活动过分干扰了原来居民的生活。原有社区受外来游客和旅游经营者的影响改变了组成成份、原有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导致其原来具极大吸引力的文化资源产生退质,其价值则打折扣。

3应对旅游游憩冲击的措施

3.1 树立正确的文化景观理念和认识

首先让人们真正认识什么是文化景观,怎样的行为是保护文化景观?怎样就会造成破坏?这样人们对如何进行旅游发展和怎样发展就有了评判标准。如江南古镇,首先让居民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房屋的价值,这样在利用为旅游设施时,居民自己就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利用行为是被禁止的。其次,让人们认识到遗产保护是第一位的,当旅游发展与文化景观保护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应首先满足文化景观保护的要求。要广泛树立正确的理念,最重要的工作是教育。人的行为是决定保护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大家懂得了保护的重要,如何做好保护,就可以避免方向性的错误[7]。首先要提高领导官员的认识,认识文化景观的价值和它赋予的职责;教育好具体参与保护遗产的技术人员;教育好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以及教育文化景观地的居民,特别是青少年,这是保护工作得以持续的重要保证。

3.2 建立和完善管理法规制度

有了正确的理念后,随着社会理性的提高,法制化是必须的。政府制订完善的、操作性强的文化景观保护法规条例[8]。当前,制订一些必要的法规是当务之急,现已出现了文化景观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私人投资,由于缺少相应的法规,无法规范开发经营者的行为,难以确保遗产的安全[9]。当然短时间内要形成全国性的完善的法律也是不现实的,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地方性法规,以控制和引导当地的文化景观保护和旅游开发行为朝有利文化景观的方向发展[10]。最终国家应在各文化景观地的地方性保护法规的基础上,将保护文化景观方法条例进一步法制化。

从事文化景观保护和旅游的专业人员应很好地结合,文化景观保护规划和文化景观旅游规划应尽量同时进行。文化景观能否保护好,重要的是要制定好合理的、科学的保护规划,并使这个规划成为所有人共同执行的蓝图,要使全体居民知道,这个文化景观地保护什么,怎样保。保护规划要对旅游发展做出规定性条文,如可以做什么、严禁做什么,旅游发展规划则应明确保护的要求[11]。总之,要在保护规划的前提下,再做旅游发展规划,或做旅游规划的时候同时考虑文化景观保护的因素。

3.3 建立文化景观管理者和旅游经营者良好的合作方式

在创造收入的基础上,旅游经营者应尽可能地利用旅游收入进行遗产保护。文化景观管理者则应创立文化景观保护的各项基金,保证长期的保护资金充足,或通过对历史建筑的再利用产生的收入进行历史建筑的修缮和改善,以及创造其他新的创收机会。在支出安排上,文化景观管理者应提高遗产地公共设施的档次和水平,进行基础设施的改善,激活社区功能,提高文化景观地对社区内居民的吸引力。旅游经营者应在进行旅游设施安排时,尽量考虑对文化景观社区带来益处[12]。

文化景观地管理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应及时沟通,及时解决保护与旅游的矛盾。文化景观管理者应持积极态度,及时管理由于矛盾而带来的当地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如旅游带来的外来从业人员进入当地社区引起居民组成的变化等[13]。管理者可建立社团保护机构,提高公众个人对于保护与发展文化景观的积极参与,支持并激励个人对文化景观的保护,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保护管理体制,完善“自下而上”的保护体制。

4 结语

在旅游游憩的发展过程中,给文化景观带来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关键问题在于认清问题的根源。充分认识文化景观,探求旅游游憩发展的科学合理模式。通过确立科学合理的文化景观观念,提倡健康的旅游游憩观念,通过法定法规的制定,建立文化景观管理者和旅游经营者良好的合作方式,以实现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游憩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 赵 荣.论文化景观的判识及其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5(6):723 ~726.

[2] 李占昌.试论建筑在人文景观中的地位[J].唐都学刊,1995,4 (4):20~25.

[3] 李玲琴.浅谈文化景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0):28.

[4] 张仁开.小城镇文化景观及其设计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4(4) :38~40.

[5] 鲍世行.保护世界遗产的新平台[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1(2):7 ~10.

[6] 刘家明,陶 伟,郭英之.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J].地理研究,2000,19(3):51~ 54.

[7] 陆 林.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J].地理学报,1994,49(3):236~ 246.

[8] 谢凝高.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复兴山水文明[J].中国园林,2000,16(2):36~38.

[9] 谢凝高 .索道对世界遗产的威胁[J].旅游学刊,2000,16(6):57~ 60.

[10] 陶 伟,田银生,吴 霞.世界遗产中古城研究方法与内容初探[J].地理研究,2002,21(2):210~218.

[11] 郑孝燮.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个性[J].中国园林,2001,16(3):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