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质量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第1篇

该项目需求管理难点在于,其一,项目建设过程中,人员配合极性上需要他们高层领导给与督促,否则就会出现调研无人对应,有人对应也是敷衍了事的现象;其二,需求确认时无人签字,一个原因是由于害怕承担责任;另一个原因是业务处置规范化上,无明确的政策法规及相关经验参考。这样就造成需求调研、需求确认工作难度较大,可如果需求调研不清楚,需求无人确认,项目建设就会出现项目成果偏移实际需求,或者项目出现无效反工,严重影响建设成本,延期建设周期。对此特采用几种手段,提高项目需求管理质量。

(一)要求对方高层领导参与,通过项目委员会加强督促针对需求管理上的难点,笔者向项目委员会反映,每次调研时通过客户方高层领导110处长及一个分管项目工作的副局长给与签字发文。主要目的是,针对具体模块,安排具体人员接待对应。这个效果比较明显,笔者拿到这份文件找到需求调研单位,客户看到文件上的副局长签字,十分积极配合。

(二)需求确认工作细化,引导客户理解针对客户害怕签字,害怕承担责任的现象。笔者认为是因为他们对业务到底该怎么规范怎么建设心里没有底气。笔者采用:一、引导,将类似项目给与演示;二、采用界面模型,结合他们的理解和自己的设计,将其需求直观地反映下来,挖掘出直观需求及隐性需求,让客户更确认地理解。当深入了解后,一部分客户也敢于签字了。

(三)签字确认工作,由整个项目委员会及客户一同确认针对无人签字的需求,笔者提交给项目委员会。一部分是他们强行要求需求调研对应人签字,一部分需求召开会议,经讨论后由委员会签字确认。

(四)需求变更管理这也是该项目需求管理中一个难题,首先笔者制定需求变更处置流程。客户要项目委员会提交变更需求,对于小的需求变更,定期由笔者方技术人员帮客户整理,然后提交项目委员会;经过评审,再赋予实施;经测试、风险分析,再。

二、性能、并发性、稳定性、容灾性管理

这些是本项目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其难点在于:其一,如果一个重大火灾发生时,将会同一时刻有很多火警电话打入;同时还有110,122也要正常接警,系统要有较好并发处理能力和快速反映能力。其二,系统必须保证7×24小时全天稳定运作,停止工作1分钟都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系统必须要很高的稳定性及容灾性。

(一)采用技术设计手段、技术专家会议评审、多种验证测试手段来保证项目质量1.设计手段,使系统在建设时,达到理论目标。对性能、并发量方面,系统在设计时,采用支持高性能、多并发量的模式。在业务系统服务器上,采用DOTRE-MOTINGSingleCall机制,该机制可以支持多用户并发,并且每一次请求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无影响。呼叫中心服务端,采用多线程机制,也要每一次请求独立,相互之间无影响。服务器采用双机机制,一能做到负荷均衡,二能做到故障热切换。2.专家评审,集思广义。笔者所在公司是一个上千人的软件公司,笔者将设计及性能指标做成议题。召开专家会议,将有类型经验的人集中到一起,评审方案。商讨验证测试指标和方法。3.多种验证手段,保证技术设计达到与其目标。笔者使用专业测试工具SilkPerformer来验证性能、并发量、稳定性、容灾性。按照业务预算,模拟50到300个用户登入,执行查询、接警、处警等操作,观察服务器内存、CPU使用情况,以观察其压力测试。在高压环境下,手工创建接警单,验证其并发性等。人为关闭服务,测试其容灾性、故障热切换能力。系统上线后,还坚持在客户配合下,做一个月实地模拟演示。组织上百人不停地打电话,报警。按照实际业务运作模式,执行模拟演练测试,以保证项目质量。以上是笔者针对本项目特点,做的质量管理过程。对于一个完整的项目质量管理过程,其远远不够。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政府引导;质量环境

一、引言

笔者认为无效的企业质量管理包括两种,一种是粗制滥造的产品。另一种是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第一种,每年的“315打假晚会”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有些企业产品的质量严重不合格,已经严重危害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种,以汽车行业为例,我国的汽车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差。以上两种在我国都十分常见,反映出我国企业的质量体系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的研究的内容是如何建设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改善我国企业的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现如今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

二、文献探究

质量管理从早先的质量控制到工业时代的全面质量控制以及之后变种而生的全面质量管理到最终的ISO9000认证,这是循循渐进的过程。在质量控制与全面质量控制时代,质量仅仅只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到了全面质量管理以及ISO9000的时代,社会各界都参与到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并且他们的作用日益明显。同样对于我国来说,建设企业质量体系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包括政府、行业、企业自身与消费者。建立以企业为核心,政府为主导,行业为引导,消费者监督的有效质量管理体系。近年来,有许多关于社会各界参与到质量管理过程的内容。笔者将研究的论文的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企业自身如何建设质量管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适应市场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要不断优化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第二,政府方面的作用文献研究。程虹,范寒冰,罗英(2012)从基础理论的方面介绍了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并提出了对中国政府质量管理的借鉴。第三,行业方面的作用,程虹、陈昕洲(2016)研究了我国古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并认为古代政府在质量管理方面依靠了牙侩、行会等多方社会主体。综上述文献,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关于社会各界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和理论。本文基于我国形势,分析日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并根据相关理论浅谈我国建设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行为措施,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现存问题

1.企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出了许多巨型的民族企业,它们享受着改革开放初期供小于求的红利,但同时也为这些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其中突出的隐患是企业产品质量得不到国际认可。而这些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产能过剩(见下表)。国内生产的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产品严重过剩,但国内需求不足,使得不少企业仍处于去库存状态,影响了企业自身的活性。另一方面,过剩的产能不具有竞争力,产品的品质受到质疑。国内的一些大型建筑商更意愿从澳洲进口更具有性价比的钢铁;前年春节期间,数十万国人奔赴日本买一个马桶盖,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2.行业问题我国各个行业的行业内监控并没有做好。一方面,行业组织过于依赖政府的支持。以北京市为例,多数行业协会政会不分,行业代表性差,官办色彩浓厚,对政府部门依附性强,内部民主管理意识差。这种问题在全国各个城市均十分常见,行业协会对于强势的政府更多的是采取依存的方式,政府将自身渗透进各个行业组织,并掌握主导权。另一方面,我国的行业组织起步时间晚、发展缓慢,对企业的影响力较低,企业更加看重与政府的关系,行业组织对本行业的影响力也比较低。对企业来说,当行业领头企业无法不注重自身的质量管理。一方面,本行业的中小企业会效仿领头企业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长期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会降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弱化消费者的质量保障与维权意识。长此以往,会带坏整个行业的风气,甚至影响社会上的风气。3.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无论315打假晚会、政府所扶持的社会上的法律志愿服务社,还有政府所开展的一系列法律进社区的活动。无疑都在不断强化国民的法律维权意识,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的法律维权意识不强。国民遇到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常常是得过且过,自己咽下这份苦果。这一方面助长了不良企业的歪风邪气,另一方面进一步削弱了自己的维权意识。

四、可发展的大环境

我国企业现在所处的质量管理大环境整体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这依赖于党中央以及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2015年,党和政府分别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张志元(2016)认为供给侧改革可以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企业创新环境、落后企业改革升级等多方面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从而改善我国产品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力的问题。政府实施质量管理为我国社会各界带来许多好处,提高了政府组织的执行力,加强了对政府内部的控制,提高决策质量,优化政府支出模型等。而对于企业来说,高质量的政府,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现有的315打假活动加上中国一系列的质量奖,便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原理,对我国的质量体系起到辅助完善的作用。我国的315打假晚会开始于1991年,至今已有26年历史。其次便是我国现有的质量奖,这些质量奖不只是中国质量奖,还包括各个省政府下设的质量奖,严惩与奖励双重措施有利于我国质量体系的健康发展。

五、日本质量管理体系的借鉴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迅速增长的经济也为我国的质量管理带来巨大的隐患。我国的质量管理远无法比拟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日本是以制造崛起的大国代表。由于国家的地理限制,日本本国资源缺乏、市场需求不足,使得日本不得不从国外购买资源、将产品销往世界。1.日本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日本从二战后的战败国,到50年代引进质量管理,70年代戴明教授在日本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因此使得八九十年代日本的优质产品震惊世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培养了日本企业的质量文化,以及日本社会各界的质量意识。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日本政府对质量管理巨额财政支持,这些经费支出培养了大量的质检方面的人才。(2)同时对质检部门进行改革,现如今日本的每个行业的质检主体是中央各省厅,做到了术业有专攻。(3)日本各个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4)日本将全面质量管理推广到社会的方方面面。2.丰田汽车的质量管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公司,是日本企业实行质量管理的伟大结晶。汽车行业作为复杂的制造业,对于技术、管理、质量等一系列方面均要求很高。丰田通过自身的多年实践,总结了丰田管理模式。丰田管理模式涉及到丰田公司的方方面面,如产品设计、生产线设计、产品生产、员工工作标准等,将每个方面都精确化、标准化,并且精确实施。丰田模式的目标是零库存、生产可视化、低成本。在低成本方面,丰田采用的方式与传统低成本策略不同,丰田降低的是非生产成本。丰田管理模式是一个复杂的行为准则、操作系统,等同于人的脊椎,支撑着整个公司的骨架。在产品质量方面,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了全员质量管理,重视中层管理人员,要求总经理、中层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从实践出发,与工人们一起学习,全员共同负责的模式。

六、结论

我国的企业质量体系仍不完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力量予以支持。仅针对以上依旧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1.外界力量的作用(1)政府与行业联合作用我国现有的质检体制过于以来政府的作用,我国产品的质检是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单个行政部门负责的,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使得有些不良企业的低劣产品可以蒙混过关,对社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政府可以加强与社会组织、行业组织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两者的不同作用。政府的质检机构着重监控重点企业,如食品、药品等。而像一些非重要的行业,可以交给高信誉度的社会组织负责。这样一方面减轻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降低企业质量管理的成本。(2)打造中国质量奖建立健全我国质量奖是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质量奖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不亚于奥斯卡对美国影星的吸引力,能够不断推动着企业的质量模式的改革。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是中国质量奖,首届质量奖在2013年,我国的质量奖还处于婴儿状态,远远无法与世界三大质量奖相提并论,对于政府来说打造世界第四大质量奖--中国质量奖势在必行。2.企业自身对于企业来说,首先一点便是观念的转变。市场在转变,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者也在变化,大众消费者向小众消费者转换;渠道在转变,传统市场向互联网市场转变,等等一系列的转变体现出了现代人对品质的追求,依然坚持重“量”不重“质”的企业必将被时代所替代。其次是管理模式的转变,现在我国有许多二三十年相对较老的企业,从普通的小作坊慢慢发展成本市、本省乃至我国的优秀企业,但这也是这些企业的限制所在。他们秉承家族式发展的模式,家族成员牢牢控制企业的一切决策,企业会慢慢僵化,生产经营模式严重落后。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然后是技术的提高,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一些企业与国外的企业竞争时,技术方面常常是一大劣势,不得不采用进入相对低端的市场,避开国外的竞争对手。对于企业来说,做种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注重研发、注重技术。最后是积极参与国家的质量认证,打造自身的品牌,我国国内的消费者在消费方面更加偏向于有国家认证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张碧辉.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天津造纸,2011,33(2):30-33.

[2]程虹,范寒冰,罗英.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及借鉴[J].中国软科学,2012(12):1-16.

[3]程虹,陈昕洲.我国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32-48.

[4]黎念青,温春娟.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北京的发展和不足[J].北京社会科学,2004(3):131-137.

[5]张志元.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高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12).

[6]赵颜.浅谈丰田模式下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之创新[J].江苏商论,2014(5):116-117.

[7]宋晓清.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关系的重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30(5):45-52.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以人为中心;质量管理;管理策略

随着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在任何企业,人都是经营生产活动的核心,因此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以人作为中心开展管理工作无疑将使企业的质量管理策略得到更好的优化。

1构建以人为中心的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对与质量相关的企业行为、活动等进行协调,保证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对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活动包括建立质量方针与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与改进等工作。由此可知,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指导和控制功能的活动,其实施过程包括与质量相关的全体流程,而且该项活动必须遵循系统的管理思想,通过相互协调的方式保证管理工作达到对应的目的。在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中,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服务,但是所有的产品及服务都是人通过对应的活动产生的,而且也是为人提供的。所以,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整个过程中人的功能和作用,只有切实做到“以人为中心”才能够保证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满足预期的质量要求。在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中,相关的管理活动必须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并严格遵循相应的生产工艺标准和作业规程,这样才能够保证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人、机器设备、工艺方法、生产材料、作业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与稳定性,并且在所有这些因素当中,人的影响是最为关键的。所以,以人为中心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2当前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客户第一的质量管理意识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和消费预期的不断提升,国内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这种预期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加。尤其是近些年来一系列的产品质量问题引发了社会大众对产品质量的广泛关注,让人们意识到企业的生产现状与顾客之间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过分追求产量而不重视质量,面对客户投诉时不是认真对待,而是试图隐瞒真相,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因此常常陷入困境。

2.2没有深刻认识员工的人性特征

当前,依然有大量的企业认为只要把员工置于严苛的管理体制下,通过给予其足够优渥的工资待遇就能让他们忠于企业,并把企业利益当作自身利益,以企业的战略发展为自身的工作目标。但是,随着当前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及人员构成结构都发生了对应的变化,表现出了多样性的人性特征,这其中既包含有知识经济的主流意识,同时又具有传统经济和社会的意识形态。例如,当前员工更加重视工作背后的平台以及为自身提供的发展机会,追求工资和报酬已经不是企业员工唯一追逐的目标。

2.3员工培训缺乏针对性,质量管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企业在质量管理培训时都存在着走过场、走形式的问题,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成本,而且浪费了员工的时间,这也是员工对培训工作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在开展培训过程中也缺乏必要的规划,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岗位需求和个人素质各不相同,在开展培训工作之前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导致所培训的内容不能够满足员工的实际工作需要,因而使他们缺乏参与培训的愿望。同时,培训过程中采取的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培训方法也不恰当,培训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足,单纯的理论灌输使得员工缺乏对质量管理培训的兴趣。这些因素导致企业的质量管理培训整体效果不佳。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及时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通常是在质量月到来时集中进行培训,做个样子,但是却不注重效果。

2.4缺乏高效的质量管理激励措施

传统的企业所采取的激励措施及手段通常较为单一,主要以物质激励措施为主,没有针对物质激励之外的相关措施进行有效研究和应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人们的个人追求除了必要的物质因素之外,开始重视个人空间的提升和发展,这些“软性”的需求迫使企业必须采取除物质激励措施除外的相关措施,这样才能够让企业员工更加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当前企业大多数采取了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但是由于结合方式不够合理、科学,通常采取直接照搬的方式,因此收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员工的责任感并不强。由此可见,如何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需要和员工的实际工作特点,采取合适的激励措施是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3以人为中心的质量管理策略与建议

3.1重新审视企业对员工的认识

传统企业对员工特性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员工工作态度、工作动机和需求等客观方面,缺乏人性化的关怀。员工对企业来讲是企业的基础分子,而传统的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中往往只是以企业的管理目标为出发点,采取了“任务式管理”的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情感,更加没有了解员工在工作动机、工作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改善产品质量的意愿。所以,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身对员工的认识和态度,将之置于企业的核心位置,通过采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策略,提升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与意愿,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当中获得质量管理方面的支持。

3.2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注重人员培训

以人为中心的质量管理培训工作更加重视通过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式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根据员工的工作岗位需求、工作层次、个人素质和个人发展需求等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从而保证培训工作能够充分挖掘员工的工作潜能,调动员工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最终营造出一个关注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对客户至上的理念进行持续的强化,结合客户满意度调查等考核指标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自主提高其质量管理意识。

3.3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更加专注于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理念一个重要方面。从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内容来看,质量管理工作并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机械死板的,在管理过程中要设法让全体员工更加快乐、更加专注,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以快乐的哲理来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效果,让他们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创造出自己是的价值。在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当中,员工可以相互感染,可以更加专注于产品质量的控制工作。当前,部分企业已经将员工的“快乐指数”作为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志,让员工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快乐起来已经成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

3.4提升员工的创造与创新能力

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充分激发员工的质量改进与创新热情,是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并信任他们,将他们培养成为完全具有产品服务质量意识和知识技能的现代产业人员,这不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的责任。在具体的培养工作中,应将员工的思维及行为能力向以质量为导向的模式转移,使得他们更加富于创造性,跟随企业一同成长。同时,要鼓励员工进行大胆的创新,突破常规,在将他们最深层、最本质的需求与价值充分地激发出来的同时辅助以一定的物质激励,员工的创造性和价值必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企业在今后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沛浩.质量管理必须以人为本[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3).

[2]曾向东.以人为本是质量管理之道[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3(10).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第4篇

1.质量成本是企业的无形成本对象。在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资源的投入不仅产生了有形的经营成果——产品,而且也培育了无形的经营成果——质量水平、效率水平、人力资源水平、市场网络和增值作业水平等。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经营成果,就是所谓的有形和无形成本对象。

2.质量成本属于企业的管理不善成本。质量成本是由于存在的或潜在的质量问题而投入改善的资源消耗。因此,它属于企业的管理不善成本。所有处理质量问题的过程都是非增值作业。这些非增值作业是不可能消灭的,而只能不断地减少和提高其效率水平。

二、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1.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质量成本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定量管理,同时也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顺利和有效地运行的保证。质量成本管理目的之一是使投入于质量管理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当如果质量成本投入过大或得不到控制,质量管理体系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本效益效果。

2.对企业总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质量成本是企业总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持续性经营中不断发生的动态成本。通常而言,质量成本与企业总成本的关系是:当质量预防成本投入后,由于次品率和赔偿金额的减少抵消了质量成本的增加,企业总成本相应的减到最少;而随着质量预防成本的不断投入,由于次品率和赔偿金额的减少不能抵消了质量成本的增加,企业总成本体现了相应的增加。因此,企业也不可能无休止地追加质量预防成本而导致企业总成本的增加。质量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出企业总成本控制的好坏以及相应的利润大小。

有资料显示,在2001年,全球发生了日本的三菱汽车和东芝笔记本电脑的两大质量问题诉讼案。其中,三菱汽车公司在全球大规模召回280多万辆轿车,造成3300万美元的直接费用损失。东芝公司则在2001财政年度(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由于质量问题的影响,第三季度净亏损849亿日元(6.38亿美元),而2000年同期公司税后净利润高达111亿日元。由此可见,质量内部和外部损失不仅给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也造成直接的非正常效率损失。

三、质量成本控制

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是一个综合系统。质量管理是过程,目的是成本控制。对于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企业内部仅采用增加内部相关设备或增加人力或只重点改善容易看得见的现象等方法是不能解决长期问题的,并且由此增加的成本有可能损害企业潜在的利润。而忽视了软失误(如产生和处理质量问题人员的工资、管理不良仓品的所有支出等),损失将会更大。具体如下:

1.如果缺陷产品是由顾客发现的,那么成本就最高(给客户赔偿并进行售后服务维修等,并且客户的宣传效应会比任何其他形式的广告更为有效)。

2.如果企业内部自己发现缺陷并改善,那么成本损失的影响就会相对减少,但损失往往无法挽回,还是通过公司内部补救。

3.如果企业自身建立预防措施并对问题持续改进,那么缺陷所造成的经营成本就能够最小化。

客观地讲,所有对利润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应划在质量成本中。为了防止随时在激烈的质量和价格竞争中被淘汰,必须积极地改进企业的质量和成本环境,全方位的以新视角审视现有的工作质量并加以改善和管理。在企业中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建立质量成本体系,将对企业降低成本、减少损失、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管理制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质量成本是一种不易被“看见”的成本,但是质量成本通常可由客户对企业的投诉或赔偿、报废返工处理、售后维修或其他有形的成本数值化和量化,通过分析汇总出来的数值就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软失误造成损失到底有多少。所以我们让每一个制造软失误的人能够引起注意,制定对策和改善措施,还是能够对软失误的质量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

例如,某一国内著名企业集团,自其成立30余年来,尽管集团在全国取得了各种各样的企业管理大奖,但集团内仍存在着影响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管理障碍,例如集团下属各企业的采购部门一直没有较好地改善原有的工作失误,要么采购件订货滞后;要么采购件入厂时发现采购错误;要么对于物资入厂的日期变更不进行跟踪和反馈……

可以说,这么多年,为了应对采购失误,该集团内部采取了要求生产制造部门定期主动向采购人员提交物资入厂需求申请,而采购计划管理人员也淡化了生产计划的重要性,而是依赖于生产制造部门的物资入场需求申请,这样就导致物资供应总是很被动,生产等待物资。但采购人员并不认为他们的这些失误对公司造成多大损失。对于这种状态,从2003年开始,集团内部开始全方面引入质量成本管理理念,对于采购出现的失误,由生产现场的待工工时和客户反馈的意见以及由于采购问题而造成的对客户的赔偿等相关费用进行量化,就把看似影响不大的采购失误用数字来体现。并进行考核,让每一位员工心服口服。面对这些数字,采购人员开始认识到了自身工作管理方法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工作方法和管理技能的改善,提高了集团下属各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虽然卓越的研究开发可使新产品导入市场,营销的多样化可使产品在短期内增加销售量,通过降低那些容易被抓住和容易被“看见”的成本与费用(如:物品采购价格、行政管理中的办公经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等)来降低企业成本,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效益。但是没有卓越的“质量”保证,就不能长久立足于市场。而这种“质量”汇集了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信息沟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工作质量。例如:指令下达错误、信息沟通不畅、工作交接不当、服务质量不好等等而导致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在制造行业,都存在着由于不符合性能标准而发生的操作,例如:加工现场的加工废品和返工等。质量成本管理正是为了解决这些被我们轻视的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各种损失。只有让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挖掘企业内部降低成本潜能,才能获取新的增长空间。所以必须实施质量成本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范文第5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开发平台、开发工具日益复杂,系统本身的功能日益庞大,软件开发越来越成为一个高风险的事业,随时都面临着项目失去控制而导致开发失败的危险。然而大量实践证明,软件工程项目的成败,通常是因为管理问题(协同工作的能力),而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要想做一盘“完美”的软件大餐,软件质量管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什么是软件质量管理

简单地说,软件质量管理即针对软件产品和研发过程质量的管理,其目标是保证软件产品的高质量。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包括三个主要过程:

1、质量计划编制。包括确认与项目有关的质量标准以及实现方式。将质量标准纳入项目设计是质量计划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IT项目,质量标准包括允许系统升级、为系统计划一个合理的响应时间、或确保产生一致和标准的信息。

2、质量保证。包括对整体项目绩效进行定期的评估以确保项目能够满足相关的质量标准。质量保证过程不仅要对项目的最终结果负责,而且还要对项目过程承担质量责任。

3、质量监控。包括监控特定的项目结果,确保它们遵循相关质量标准,并确定提高整体质量的方法。这个过程与质量管理所采用的工具和技术密切相关。

二、为什么软件企业要加强质量管理

1、软件质量管理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如果不能在管理上付出努力,就很难在竞争中有所作为。我们的企业管理落后于发达国家,致使为国际公认的我国人才优势和雄厚的智力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具有聪明才智的技术人员在非规范化的管理环境下不能为工程项目的大厦添砖加瓦,管理薄弱反而会使无序的活动成为无效的活动或者导致力量互相抵消。

2、软件开发必须靠管理来达到工程化。不少软件开发人员凭自己的经验,习惯了自己熟悉的一套开发方法和步骤,或者习惯了非规范、任意性很强的做法,不愿受规范化管理的约束。一些开发活动事先不作计划;活动过程中不作记录;项目临近结束补写资料,赶制文档。在开发进度由于各种原因延误的情况下,降低测试工作等等。这些不规范的开发行为要靠管理加以纠正。

3、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应体现在开发规范中。目前,不少软件企业并未建立自己的开发规范,使得项目或产品的开发工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有的项目或产品开发获得成功完全是因为参与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优秀,但他们的成功做法并未得到推广。特别是当他们由于各种原因一旦离开岗位以后,工作情况会发生很大滑坡。

三、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1、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目前,我国已有5000多家软件企业,从业人员约15万人,而且发展前景巨大。但是,从软件质量方面与国际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软件质量管理上的差距。无论是从产业规模、企业实力、技术水平,还是从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看,都还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我国的相当一部分软件企业处于不成熟阶段,质量管理制度和队伍不健全,质量管理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过程一般在项目进行中由参与软件开发的人员临时确定。有时即使确定了,可实际上在开发过程中并不严格执行。(2)软件机构是反应型的,缺乏风险分析经验,对软件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准备不足,管理人员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应付突发事件。(3)软件项目的进度和经费预算由于估计得不切实际,所以常常被突破。在交付时间急迫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削减软件的功能,降低软件的质量。(4)软件的质量难以预测。质量保证活动,如质量评审、测试等常被削弱或被取消。

2、现状分析。经过分析发现,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质量意识淡薄,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根深蒂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往往只重视技术,认为只要工具使用得熟练,精通程序设计语言,就能开发出顾客满意的软件。

(2)企业战略目标有偏差。企业上层领导对质量、功能、进度和成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缺乏正确认识,企业往往将经济效益放在突出地位,当经济效益与软件产品质量发生冲突时,往往是牺牲质量。

(3)企业规模制约着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由于规模小,加之质量意识淡薄和战略目标有偏差,企业难以或不愿组织专门力量开展质量管理活动,造成质量管理队伍不健全。许多企业只有测试人员,而无专门的质量保障机构,也没有负责质量管理的部门。

(4)员工知识结构单一。在软件企业中,往往是软件开发技术人员缺乏质量管理常识,而质量管理人员对软件开发技术又不熟悉,进而造成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之间难以沟通,阻碍了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5)软件开发队伍不稳定。企业常常是在签订项目合同之后再在人才市场上招募技术人员组织开发队伍,然而临时招聘来的技术人员往往既对项目环境缺乏了解又难以安心工作,甚至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途就离开队伍,无法保证软件质量。

(6)不重视软件测试。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评没有同步发展。长期以来,我国软件企业产品开发时,测试成本却常常是最容易被压缩,甚至被完全“砍”掉。这导致我国软件产品质量低下,无法创出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在国际上,开发成本中的30~50%用于软件测试。而国内有的开发成本远远达不到这个百分比。

四、加强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

目前,我国软件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既不来自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也不来自市场的竞争,而是来自企业内部管理的不完善和不协调,有相当一部分软件企业的质量管理环节薄弱。因此,软件企业的当务之急应该是苦练内功,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吸取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来规范企业内部行为,通过提高软件产品质量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具体途径有:

1、在有条件、员工在100人以上、管理问题较突出的软件企业开展ISO 9000质量体系实施工作。软件企业在实施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时,不能机械地照抄,认真研究和分析软件开发过程的规律和特点,找出现有质量体系需要完善和加强的环节;以ISO9000标准作为尺度加以衡量,进而找到完善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途径;建立有企业特色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强的质量体系。

2、借鉴CMM思想,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过程改进活动。对照CMM五个成熟等级,我国绝大多数软件企业处于二级以下,应主要针对项目计划、需求管理、配置管理、质量保证和项目跟踪及监督五个关键过程领域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3、企业领导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朱兰“8020”原则强调,产品质量问题有80%出于管理层,而只有20%的问题起源于员工。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认为,QC小组的作用充其量只能解决10%的品质问题,而90%的问题需要由管理层来解决。质量管理工作是自上而下的,尤其在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比较薄弱,这样,企业领导就成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最高领导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是下级各级负责人不可比拟的,也是下级负责人不可代替的。

4、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正确理解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质量管理的实践充分证明,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石川馨认为:“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组织培训是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素质的重要手段。

5、加强软件测试工作,确保软件质量。软件企业除了设立专门的测试部门外,可以借助于第三方测试,即运用专业软件测试管理机制,专业的测试人员运用一定的测试方法、工具对软件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测。软件测试和第三方测试服务的兴起意味着更多的机会。第三方测试服务将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