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修养论文

文化修养论文

文化修养论文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方金秋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老年人学习数码摄影的弱势与优势

(一)1.不了解数码相机的成像机理这是一般老年人初学数码摄影时存在的共同问题。 许多老年人有一种潜意识,总以为数码相机与传统的相机是一样的,都是由镜头与快门构成,只要按一下快门就可以了。其实,两者从成像上是全然不同的两种机理。传统摄影借助于感光胶片作为载体,通过对胶片的感光作用,把事物场景记录在底版上,再通过冲洗成为相片。 而数码相机首先是通过光电转换设置的图像传感器(CCD 或 CMOS)来实现由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过程,再将电信号贮藏下来。 了解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后才会在拍摄的实践中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学习数码相机摄影理论的第一步。 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摄影活动,才能使摄影活动有活水之源,不断拍出好片来。2.不知道数码相机的内存卡功能一位初学数码摄影的老先生拿一台数码相机外出拍照,刚拍了没几张,相机就 “罢工”了。相机显示屏上显示出“卡满”字样的提示,其实这是存储卡存储空间已满,就像在传统相机中胶卷用光了一样,所以相机不工作了。 必须换个存储卡或删除一些照片才能继续拍照。由于不了解内存卡,这位先生没有事先做好准备,导致拍照无法继续进行。另外,老年人开始用数码相机后,总爱尽快冲洗出相片来。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使用传统相机的惯性思维与还不习惯于将所拍的相片输入电脑硬盘中保存使然。 其实这是不必要的。 数码相机的成像结果是电子信息(它表现为像素),是被记录在相机的储存卡上的,可以通过读卡器或相机的数据线将储存卡上的数据存入电脑硬盘中。当储存卡上的数据存入电脑的硬盘中之后,可删除储存卡上的数据,以便重新使用。 这是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最大的区别。还有,用数码相机照相时,如有拍得不理想的相片,可立即删除,避免占用存储空间。3.缺乏数码相机拍摄的基本知识老年人学摄影有必要按部就班地、由浅入深地学习数码相机的一般构造、成像原理。 还必须补上使用数码相机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感光度、白平衡、焦距、光圈和景深、拍摄模式、曝光等。更加之数码摄影是通过数码相机快门以现代电子技术知识作为其依托,将物像记录下来的一种操作方法,它需要人们了解很多的电子知识。4.普遍存在电脑操作水平低的问题传统摄影的后期处理是通过人工修版,而数码相机摄影的后期处理则是使用电脑软件修版。可以说:电脑是数码相机的仓库与加工厂。 拍摄数码相片绝不是拍完就万事大吉了,拍摄过程只是完成了摄影任务的一小半,多半工作是后期处理。因此,对于那些电脑操作水平不高的,乃至于电脑盲的老年人而言,这将成为他们学习数码相机的一个很大的缺憾。 老年人要想学好数码摄影,非要补上电脑操作这一课不可。 只有学习了电脑的基本操作,才能为进一步学习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打好基础。5.思维反应较慢,手的操作的灵活度低老年人的电脑操作基础差,接受能力与掌握鼠标不灵活的弱点给学习照片的后期处理帯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要补上电脑操作这一课。在此基础上学习照片后期处理软件。目前有很多软件可供后期处理之用。 笔者认为,根据老年人的电脑操作基础差,接受能力与掌握鼠标不灵活的弱点,必须选择简单易学的软件,如从“光影魔术手” 软件入手开始学习照片的后期加工为好。学好了“光影魔术手”软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更高深的软件, 如 Photoshop 软件奠定了实践基础。(二)老年人阅历丰富、理解能力强和时间充裕是学数码摄影的优势1.老年人经历了数十年的人间沧桑,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人说,老年人走过的桥都比年青人走过的路还长。 这对于他们学拍摄人像,能较深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他们容易把儿童的天真、少年的顽皮、青年的活力、壮年的奋斗与老年的睿智表现得入木三分。 由于他们阅历丰富,他们也能将城市的建筑、道路的车流、人际的交往、货物的交换与世间的冷暖细致入微地收入镜头。我们经常能看到在老年摄影者的镜头中展示人的成长、人际关系以及人的内心活动画面,这是与他们人生的阅历分不开的,也是他们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2.摄影作品的精髓是对美的追逐,摄影的过程是对美的捕捉,摄影的灵魂是对美的理解与表现一般而言, 老年人对美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对人事景物之美的理解也比较深刻。 从而在他们的摄影作品中,喜爱表现、收藏与传播自然之美、人类社会及历史文化之美。 他们也爱用最靚丽的色彩表现客观事物的外在之美;用最地道而简洁的构图展现事物的主体;用独有影像形式展示个人观念与强烈的内心感受;用最精道的形式表达出时代的脉动。 老年人在摄影时,由于审美能力强,善于捕捉美的影像。 他们用手中的相机,把春天的鲜花、盛夏的荷塘、秋日的红叶与严冬的白雪收入镜中; 又能把秀美的山川、绮丽的风景、繁茂的树木与俊秀的园林纳入收藏的视野;从而产生许多好的摄影作品来。3.时间充裕是老年摄影者的一大优势由于他们没有工作的压力,加之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因此,他们可以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学习数码摄影技术,从而弥补了他们在学习摄影中的弱点。 另外,他们还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外出采风,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在日复一日的拍摄中,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拍摄水平,从而加快了他们前进的步伐。由于有以上的优势,老年人学摄影可望步入艺术摄影作品的高级殿堂。作为数码艺术摄影的目标,不仅要有深邃的思想理念,独到的个人视角与见解, 还蕴藏有一定的美学观与审美理念。数码艺术摄影作品是把数码摄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结合,这一切都是学习摄影过程中的一种长期的历炼。老年人从开始的取景、构图,直到灵活抓拍,以至后期加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文化艺术水平。 事实上,确有不少老年人经过执着的坚持与不断艰辛的努力,在摄影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摄影是提高老年人修养的一项活动 ,意义重大

笔者认为,绘画、雕塑、书法、戏剧等都是传统的艺术。摄影技术是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产物,摄影具有上述艺术的共同属性,也属于艺术范畴。 摄影活动是一种艺术的实践活动,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由于笔者所在的摄影组组员均为学院退休的教职工,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文化底蕴, 因此学习数码摄影的进度自然会快些。艺术活动的过程,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艺术创作。 艺术实践活动的结果是艺术作品。 摄影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它的活动过程始终表现为一种艺术创作过程。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在活动中能使老年人深感自己在艺术领域中需要不断实践与摸索,只有这样,才能去占领艺术高地。在活动中,还要让老年人觉得参加摄影活动能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它不仅使老年人在艺术修养上得到提高,而且在身心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实践中笔者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认识:(一)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数码摄影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位是一种对当代文化的表达与传播,是一种新奇独特的艺术行为,它对于展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 因此,老年人学摄影肩负着一种历史的使命,是逐步提升自身的艺术与文化素养的过程。(二)提升老年人的审美观有鉴于以上的理解与认识,笔者以为在老年人摄影活动中的涉及审美范畴主要有: 自然美、社会美。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还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心理愉悦属性的认知与构建。在现实中,离开特定审美关系和审美主体,离开特定的审美环境,客体便无所谓美或不美。 在摄影的审美系统中,摄影者是审美主体,被摄对象是审美客体。摄影过程是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认知与建构的过程。审美主体既要体现自然的山水之愉悦人们感观属性,也要捕捉社会生活中的人的行为特征,用摄影者审美观,以电子像素这种载体艺术地表现出来。它既有赖于拍照过程摄影者审美观支配下的精心取景、构图,又要依赖于摄影者主观审美理念驱使下后期的 PS 加工。 在拍摄与后期电脑处理的日积月累过程中,将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手段、审美表现与审美情趣。(三)提高老年人的创新能力摄影活动不仅具有提升审美观的作用,而且也能提高老年人的创新能力。 一张好的作品,其艺术性与摄影者的精心创作是分不开的。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一样,需要有灵感的驱使与精巧的构思。 同样是一个景点,不同的人可以拍出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来,这是什么原因? 自然是摄影者对客观的认识与思维加工所致。摄影组每学期均组织外出采风,对同一景点与场景进行拍摄,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主客观的审美关系有别,会拍出不同的照片来,这体现的是个体创新能力的不同。 组员们在集体现场拍摄中,可当场切磋技艺,交流在不同审美观指导下的取景角度,表现手法,影像取舍,从而在实践中提升摄影水平。另外,同样一张片子,用不同的后期处理后,效果迥然不同,这些都表现出创新能力的差异。 实践是提高创新力的一个必要条件。 而在摄影实践中熟练掌握相机结构与功能, 用心思考,提高艺术的理论水平与主体的审美观,也是提高摄影创新能力的补充条件。(四)摄影活动可以让老年人强身健体走进大自然是学摄影的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 通过出外拍摄(雅称“采风”),定然锻炼了身体。 外出采风,既开阔了视野,又练就了拍照技艺。 通过拍摄过程的操作、取景、构图、后期处理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升老年人掌控相机和电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身体,延年益寿。(五)培养老年人热爱生活的情趣老年人珍惜夕阳下的美好时光。他们以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来安度晚年,让晚年的生活更加美好绚丽。摄影活动是一项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高雅活动,投身其中不少老年人乐此不疲。 有不少人时常把自己得意之作上传到“图友网”,或“北晚新视觉 图友园地”上,既可互相交流,又是展示自己新作的最佳方式,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与活动空间。 许多老年人说,他们只要一出门就想带上相机,处处充满美景与乐趣,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所见,仿佛将自己融入新时代的洪流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六)锻炼老年人的思维显而易见, 学习数码摄影对于活跃思想,锻炼思维,强健大脑,大有好处,是难得的一条强身健脑的康庄大道。可以说,如今数码摄影技术以其快捷实用而迅速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了当今文化发展的取向。它以崭新的电子介质为载体,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异军突起,与传统的绘画技艺并驾齐驱,以不同的文化时空样式对传统文化发起挑战,并对文化艺术内涵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历史性的影响,同时造就并赋予影像艺术以新鲜的灵魂。无论就摄影器材还是摄影理论与实践, 数码摄影技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文化与艺术在 IT 层面上的急速提升。这就给当代人的生活赋予了一个崭新的活动空间与审美领域,也给离退休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与智慧的广阔空间。笔者以为老年人学摄影,不但丰富了精神生活,逐步从摄影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并能在摄影取景构图上充分展示其深厚文化积淀与风采,还可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它是老年人的一种与时俱进的绝佳的一项脑体兼备的活动,具有文化性、艺术性、健康性、实用性价值。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群众文化工作者;修养

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民族文化建设的发展,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革新、社会的和谐前进等注入强大的动力,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更好的建设祖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要求文化工作者在进行基础群众文化建设的工程中,必须要明确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积极的进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正确的世界观的树立是群众文化工作者进行群众文化工作的前提条件。世界观对人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对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工作中的观察、认识、表现以及评价生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群众文化工作者进行文化建设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会有世界观的摄入,决定着其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的思想倾向,对整个的文化创作活动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者必须要明确正确的世界观在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够创作出能够将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进行明确反映的作品。另外,正确的世界观的树立对指导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艺术创作以及艺术指导都有着重大意义。中国画论中指出:笔墨之高下亦如人品,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鄙吝满怀,安得超逸之致,矜情未释,何来冲穆?古人亦有云:心正则字正。人有高尚的情操,则其作品亦然。如此说来正确先进的世界观对于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才是根本之所在,没有这一点,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只会贻害百姓、误人子弟,所以在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修养中这一条是重中之重,也是首要的一条。

2 对生活的热爱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群众文化工作者进行群众文化建设的前提,而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要热爱生活。热爱生活这以素质不只是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要求,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只是在一点在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身上显得尤其重要罢了。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热爱生活的素质,热爱生活是从事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的源泉和不断创新的动力,只有具备热爱生活的前提条件,才能够在文化工作中产生出创作的灵感以及对所从事的文化工作的热情;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够使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富有感染力和影响人的能力,才能够催人奋进、积极向上,才能够称之为优秀的文化作品。西方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相信生活,它给人的教诲比任何一本书籍都好。”在生活中仔细品味、提炼和不断地学习,才会使文化创作永葆活力。

3 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了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及要具有热爱生活的素质之外,作为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还应当具备个人对生活的感知和体悟,在工作中部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生活中总结丰富的人生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文化建设工作中,在群众文化工作领域,普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生活”,这代表了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要有的基本素质和创造的基础,优秀的文化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归于生活,通过大脑的加工以及自身体悟的融入才能够创造出来,只有对社会实践生活以及生活的真谛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够创造出直抵人心的优秀作品,才能够更好的服务群众。如果没有长期社会实践与日积月累的丰富的生活感受,离开了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和个人的经历等客观条件,即使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创作能力再强,也不能凭空创造出文化作品来,即使勉强创作出来,也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文化工作者从事文化活动,总是要以本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成年后到伦敦谋生,曾做过剧场杂务人员、演员、编导等许多工作。由于生活经历丰富,接触了很多人和事,使他对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说话方式等都十分了解,也很了解英国社会的风尚和习俗,当然这也是因为他具备热爱生活的基本素质,对上述这些时常揣摩、分析和研究,才会使其对生活的体会达到这样的高度,所以他创作出了几十部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剧本。

4 广博的文化知识

当今的时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在这样的时代中群众文化工作者想要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吸引人的作品就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因为只有当知识的广博达到一定的程度,群众文化工作者才能在作品中更准确、更到位地表达生活。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文化修养越高越好,知识结构越复杂越好,知识浅薄、单一的文化结构不可能在文化创作上有什么太高的造诣。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上,群众文化工作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了解社会文化发展动态,社会新闻、民生动态、基层文化发展等,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掌握的基本文化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多了解一些文史知识和当地风俗文化,以便更好的开展当地的群众文化工作。

5 熟练的文化艺术表达技巧

随着社会的繁荣,各种艺术的技艺也不断地在发展,技术越来越复杂,技巧也更加高深。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十分重视艺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努力学习艺术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创作中得心应手地进行艺术创造,群众文化才会变得丰富多彩。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是高尚的,是通过文化作品体现自己的道德文化理想,指导群众文化生活,告诉人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先进的、什么是落后的。所以每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都要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更好地贯彻个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目前一些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口头表达和人员交际等方面还相对较弱,尤其是一些年轻文化工作者,总是抹不开面子,拉不下身份,不能同群众打成一片,这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文化工作者要积极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表达技巧,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群众文化工作。

结束语

各级文化工作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着眼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推动文化队伍建设取得新进步,唱响文化建设主旋律,促进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国范围内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支撑,为中国梦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晨.浅谈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J].华章,2012,25:303.

[2]刘小云.试论如何构建群众文化队伍[J].群文天地,2012,19:136+138.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儒家道德文化;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08

基金项目:2015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2015SSK18)最终成果。

儒家道德文化是指由孔子开创,经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发扬,后经董仲舒、程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继承和发展的,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主要道德规范,对天道、人道、社会和人性做出深刻的阐释,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价值系统。儒家道德文化是中国道德文化的主流,在一定意义上,儒家道德文化是“道德中国”的代名词。儒家道德文化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精神资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固然可以从中国革命和改革的实践中汲取价值资源,但是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尤其是儒家道德文化丰富的资源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

自从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几乎每年都有修改或者提供教参补充说明。但是无论怎样修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都占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通行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包括了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因此内容十分丰富。如果排除儒家道德文化资源,那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内容就显得十分单薄。

儒家道德文化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为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带来价值和意义。儒家道德文化认为,“仁”是人生最核心的价值规范。什么是“仁”?在儒家最基本的经典《论语》中,孔子向不同的学生解释了“仁”的内涵,但是“仁”最根本的价值就是“爱人”。兹引《论语・颜渊》孔子关于“仁”的回答。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由上可知,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仁”的内涵,但是,“仁”最根本的内涵是“爱人”。可以说,“仁”贯穿在整个儒家道德文化传统之中。它最根本的道德维度是成就人、发展人、实现人、超越人,让人人不断由自我走向他人和社会。孟子提出的“仁义”“浩然正气”;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

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这是更高层次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入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完整的文字记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在三千多年的儒家道德历史文化传统中,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这种道德文化传统,成为当代人进行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品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必然要加入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否则,对学生讲授当代社会道德建设就游谈无根。

美国著名学者希尔斯认为,传统是现代社会秩序的保证,是现代文明进步的质量保证,同时传统和其他道德文化资源一样,均参与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传统是活着的现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当前高校的重要的政治理论课之一,必然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和领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的重要体现。

根据现代社会道德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关于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内容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应当在许可的范围内增加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比例,这样才能真正显示传统儒家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二、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

尽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一般来说,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兴趣比其学习专业课相对要低得多。一些学生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去听课。上课的时候,人到心不到。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低头玩手机,或者记英语单词,或者看所谓的专业书。同时,一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于师资缺乏,开设大班,一个班上百人,全挤在一个教室里。这必然影响听课的效果。

但是,如果加入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内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视频、图片或者经典的儒家道德故事,再配以理论分析和引导,或许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会提高。比如,讲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节,我们可以借用戚继光、林则徐等故事来说明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再进行理论阐释,这样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就会比较深刻。再比如,讲到“家庭美德”这一节,教师可以采取引导的方法。比如,老师问:为什么表哥不能和表妹结婚?学生基本上会做出爱情功利主义的回答:因为这样生出的小孩可能会畸形。老师再问:假如表哥和表妹结婚不生小孩,做丁克家族,是否可以结婚?这样追问也许会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候教师可以借用儒家道德文化资源的道德伦理来做出问答,让学生明白,人不仅仅是功利的存在物,更是价值和道德的存在物。

这样引入儒家道德传统文化理论,也许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课后,有兴趣的学生,也许会去图书馆找些儒家关于婚姻道德方面的资料来看。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

三、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高校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是培养高校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最基本的文本载体。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候,可以采用理论讲授、视频教学、师生讨论等方式。但是如果在采用这些教学方式的时候,仅仅是进行现代道德伦理的阐释和解说,会缺乏理论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儒家道德历史和道德理论就会被埋没。这样,不仅不能从理论上说服学生,而且在实践上就很难让学生变成一个对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有兴趣的人。

道德理论固然需要理论的阐释和论证,但是道德理论不仅仅是理论阐释和论证。儒家道德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儒家道德实践的典型案例布满整个儒家道德文化史。

中国的“二十四史”几乎是另类的儒家道德文化史。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因此,在对待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上,我们不能带着现代人的自负,傲慢地审视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资源,应当老老实实地阅读儒家道德文化经典,然后才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说出让人信服的道德结论。

不过,我们应当明白,儒家道德文化强调道德绝不是脱离人类社会之外的一种抽象的理论存在物。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密切联系在一起。道德与人密不可分,离开人和人的实践来谈道德,道德就成为一种虚无主义。

所以,儒家经典作家在阐释儒家理论的时候,总是与天道、人道和人性等结合在一起。通过人们的理论和实践,如“仁”“理”和“功夫”,来阐释人的德性和德行。儒家道德文化始终是围绕人而存在,使人通过人的实践或者道德修养的“功夫”,做到“学贵自得”,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担当精神的人。在儒家看来,人的价值或者成人的标准,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人的德行和德性达到道德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家的这种理念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至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果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能够将儒家道德伦理和儒家道德修养的“功夫”理论说透,那么,这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无疑是有裨益的。

总之,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作为当代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无法绕开的存在,它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院校顺应时展需要、面向农村小学教学所设立的一个全新的专业方向。本文对学生文化修养的结构层次及途径作了分析。在教育中应本着以美术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和涵养人文精神的建构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关键词:课程设置;农村小学;文化修养;综合培养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指示,计划培养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湖南地区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于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该项任务。

从培养目标上讲,本专业方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农村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胜任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规格上讲,本专业方向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在使学生接受全方位培养、能承担农村小学教育及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要特别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因此,该专业方向的美术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符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1文化修养构建的层次

围绕美术文化这个核心把与此相关的文化修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美术文化素养、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人文社会知识素养。而这三个层次是既分主次又相互相联系的。

1.1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是一种文化,它用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对于以基础美术教学为职责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建构自身的美术文化。美术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美术学知识,即要认识并掌握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本质特性,作为造型艺术的特殊性在美术语言上的体现,如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色彩学等。美术语言是美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基本形态,美术的其他种种价值都必须依附于这一基本形态才能体现,所以也被称为美术本体。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较深入地理解美术的本质。美术包括不同的门类,如绘画、工艺、书法等,要掌握不同门类的基本常识及创作特点。中西美术有共同点也有许多差异,要掌握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这些既是美术文化的基础,也体现着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特殊性。二是美术史知识。中西美术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术时潮,涌现出无数著名的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一部美术史就是人类美术文化的全部精英史,它构成了美术文化深厚的基础,也是美术文化的具体的视觉体现。因此,美术学和美术史论虽然不同于美术技能和具体的美术作品,但它们是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经验积累和对美术理性认识的结果,是美术学科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

1.2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种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范畴、审美理想等。艺术是美的最集中体现。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指导人从审美的高度创作和鉴赏美术作品。艺术理论是关于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以及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规律研究。艺术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艺术本质及其艺术规律从而指导自我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论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分析作品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性质,阐释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意义、艺术风格等。它的学术性、价值判断的倾向性、必须符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美学及艺术理论素养是学生文化修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果按学科来划分,包括哲学、宗教、历史、政治、伦理等,它们都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具体体现。美术与这些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美术作品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诞生的,优秀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在中国,唐宋以来由于众多文人介入美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的精神性特征得以强化,对文化修养的强调,凸显了中国绘画独有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绘画被提升到与科学并立的精神生产的地位。要达到对艺术的真正了解,我们就必须懂得,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视觉呈现,一切艺术创作都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积极的实践性。如果我们不否认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这种密切关联性,不否认艺术精神性特征的话,就应该将艺术放到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中加以审视。而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有了一种更为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入的融合。因此,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部构架必须有人文学科的支撑,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对于美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必须的。

2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

实现学生文化修养的完整系统建构,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在于认识到建构什么样的文化修养体系,更在于如何建构的问题。

2.1调整课程结构,具体落实《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这一指导方案是根据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提出的新的要求而制定的。“方案”把课程分为六个学习领域,加强了“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与人文教育”两个领域,增设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教育法规学”、“ 小学美术教学论”等课程,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上面所述的文化建构的三个层次。总体上看,“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丰富了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案的实施对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较高文化修养的基础美术教师具有积极意义。

通识教育是一个柔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式化模式,应该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学校里面的课程可以横跨多个学科,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这种弹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的需求,加深自我的文化积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都大有益处。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减少专业化课程设置的数量,为学生学习业余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有了充分的时间,有助于学生依靠传统的读书方式,提升自我修养。文化修养是靠每天的积累,积少成多,由小江汇聚成溪流。因而高校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更多时间空间。拥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2.2合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的人文课程

院校在学科门类上的设置比较齐全,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学科皆有设置,这一方面为美术学习构建了一个特有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也是美术学习加强文化修养培养的课程资源。因而在加强美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拓展其文化艺术视野方面,使美术专业学生广泛接触其他人文学科成为可能。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打破各专业的封闭状态,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选修其他系部的人文学科,实行学分制计入学生学分中。在这个资源共享和学科融合的平台上,建构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开设人文学科的讲座

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既具有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具有该学科的学术前沿性,对于学生了解某一人文学科的现状,涵养其人文素质,培养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学院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是建构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增加文化类讲座和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依靠必修课和选修 课,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角度进行。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历史传统、学术风尚、管理风格、社团生活、景观布置、建筑特点等诸多要素。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重视人文类活动的开办,科研项目的投入,名家讲座更是必不可少,用科研活动和名家思想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当然,光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学生自我的努力和吸收。书读的多少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只有学生根据所学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自我吸收和升华,才能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修养。

2.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态度

人文学科的资源极为丰富。除了博物馆、美术馆、大型画展等可视的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外,图书馆有大量的人文学科书籍。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态度,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式,为他们开列书目,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了解其所学知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的受授都靠教学过程来完成,自学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为灵活有效的方式之一。

2.5文化修养类选修课,为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拓宽渠道

部分高校对于文化类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选修课数量不多,关于文化修养类的选修课更是屈指可数。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选择选修课,最先考虑的是选修课是否容易通过,上课是否轻松等问题,其次才考虑选修课内容是否感兴趣,质量好不好。缩减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文化类选修课的数量,拓宽文化修养教育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另外,保障选修课的质量,提高审美层次,增加吸引力,也是加强学生文化修养的一大关键。

3结语

跟上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及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文化素养及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只有解决了这些最为根本的问题,高师美术教育建构学生完整全面的文化修养,从而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保证和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詹小平.普通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村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一师学报,2005,5(2):3033.

[2] 陈黎明,田刚.从源头输送农村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客观上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J].瞪望,2007(7):24.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修身 培育机制

修身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儒家先贤的共识,也是儒家提倡的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之道。在现阶段,大学教育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德育教育的培训来进行,而德育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价值观等方面。在高校实施和构建大学生的修身教育体系,是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文明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修身一词的思想来源和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现实意义

“修身”一词的文字记载来源,最早出现在《墨子・非儒》篇中:“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修身”一词作为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文化代表性的词汇,此词可以直译为修饰自身。从词义而言,“修”引申为“装饰”、“修饰”之意,“身”解释为“身躯”之意。通过字面的理解可以解释为“通过某种方式方法去修养内心,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的意思。古代的先贤常以“正身”、“省身”、“诚身”等词语表示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可以指一种道德行为修养的方法。一方面侧重于经过长期道德和思想的修养形成的一种情操,另一方面侧重于对于道德理想进行实际外化的一种工夫论。

“修身”一词其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就出自《礼记・大学》篇中,里面讲到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段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礼记・大学》篇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典籍,其内容一直以来受到重视。此段论述通过对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逐渐递进,提出了修身的重要性。这种修养方法也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正如学者陈伯君指出:“所谓修身,就是“克己”,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境界,做一位符合中国文化设计的、具有最高人生价值的中国人。修身,作为目标,是人的完善,人格的自我体现;作为手段,是实现最高人生价值的道路和方法,是为齐家、治国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在儒家的另一部经典著作《论语》中,曾子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槿四倍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认为,做人应当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划的事不尽心尽力吗?和朋友交往不诚心诚意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这些经典的语句都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意义。

在现阶段,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改善,从社会的结构、社会的日常生活、社会文化、民众的精神需求等诸多层面都发生着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古代人所提倡的修身之道是否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呢?现代社会是否也需要修身之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代文化中的精髓经过了数千年的洗礼,其内核是符合国人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的。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如何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塑造个人的品质是每个人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是解决当前物质发展与精神需求、心理预期、人文与社会发展如何能协调发展、统一的思考。

二.大学生修身培育机制过程中产生的突出问题

在大学阶段,如何塑造学生的品行,如何使他们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行、良好素养的合格学生,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当前大学生道德品格修养方面,有一些突出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和思考。

1.重视专业理论课程,忽视道德修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在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中,专业课程往往是学生最重视的课程,他们花在专业课程上面的时间较多,而对于选修课程和公共基础类的课程往往被大家所忽略。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类课程,在课堂上往往是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模式,且过于重视书本的理论,忽视了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道德、行为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和价值取向问题的实质性探讨和研究。在修身实践方面仅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面,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和对修身理论的认识深度的挖掘。

2.重视学生短期修身效果,忽视长效的修身机制的建立和培育。

部分高校在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培育和实践的过程中在内容上缺少整体性,在方法上缺少具体的实施步骤,仅仅重视修身教育的表面形式和简单重复性,往往出现出虎头蛇尾的过程。如何加强修身机制的长效性、如何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全方位融入修身机制和人才培养的衔接性、一致性的科学发展理念、做好整体和局部的科学衔接、建立起符合各自高校特点的修身机制、真正使大学生的修身意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大学生修身培育机制的构建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总纲,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论断。这种价值观方向的提出,为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作为当前阶段国民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的教育工作中来,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和汲取传统文化中各种丰富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资源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建构。这种科学的培养方式体系,在现在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并得以实施。

在传统的修身理论中,主要是以内心自省的方法论实现对于道德规范的要求。比如在《论语》中提到的关于“吾日三省吾身”的经典论述,通过重视道德主体“人”的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焕发出主体意识对于亲情、友情、学习观念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基于魍忱砺鄣奶氐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充分借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修身理念,融入到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明构建中来,使得儒家的修身理论作为一种具有规范意义、实践目的的行为标准,充分发掘具有道德主体意识的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可塑性的发展。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修身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活动开展

大学生的修身教育是一种可持续的、连续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要抓住几个关键点进行引导和沟通。比如在新生的入学活动教育、实习实训教育、毕业教育过程中,此三种教育教学活动是实施修身阶段教育的关键时期。从修身教育融入到阶段教育,可以使大学新生了解到修身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内容,使得大一的新同学在迈入高校课堂,接受到修身意识和修身观念,为今后的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面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修身教育,可以鼓励他们在毕业以后树立自身形象,为母校争光,为社会做出贡献,为国家争得荣誉。这种全方位的修身教育可以使得大学教育工程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其次,通过树立典型人物模范的事迹、树立先进榜样、树立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弘扬传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通过大学生的学习模仿,使得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说服性、号召性。这种修身教育的过程以典型的引导为中心,以点带面产生一种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比如在高校中开展文明班级、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标兵、先进班集体、先进党组织、评选优秀青年学生、优秀青年学生干部等典型事例,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大学校园的良好学习观、生活观、成长观的健康理念,以突出大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突出大学生道德自觉性为前提,切实把修身教育活动融入到实际活动中去开展。

3.大学生道德修养课程由重视理论改为重视实践,以实际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深入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传统美德、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活动。比如,可以经常性的开展学习经典、朗诵经典、撰写读书心得的活动;开展中华好诗词的诵读活动,开展乐于助人、树立新榜样的评选活动;开展学习身边榜样、自己找差距的活动;同时,要重视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德行教育、明事理教育,以修身养德为目标。大学生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方法性。按照修身的内容和范畴所提倡的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我修养的能力。通过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孟子云:“人不可以,之耻,矣。”借助荣辱观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心存善念、洁身自好的优良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德行观,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对道德追求的自觉,使之能够主动地、自发的确定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完成生命的价值追求。通过培养德兴观,从而彰显人的道德品质。大学生要培养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心,内心长存“积善成德,神明自德”的修身思想,同时要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敦厚之心。同时要奉行忠恕之道的道德观。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境界。这种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的道德准则,其来源于人心,形成与实际,是对自我观念理性思考,从而提出的一种处理自己与他人,群体与个人的良好道德行为准则。这种修身思想强调的是以为他人着想,求诸己而非求诸人的道德思维模式。

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的明事理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懂道理、讲道理”的良好习惯。高校通过开展礼仪教育、礼仪规范等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努力培养自身的良好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通过运用这个载体,强化大学生规矩意识、原则意识、方法意识,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孔子曾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也。身有所忿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为修身在正其心。”大学生修身的根本目的在于端正自己平和的内心状态。如果内心有所愤恨,心态就不能使其端正;如果内心有所恐惧,心态就不能端正;如果内心有所好恶,心态就不能端正;如果内心有所顾虑,心态也不能端正。孔子所说修身之正,在于端正自己内心的心态,平衡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修养自身的品性。

四.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在高校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对于道德修养方面的主体意识的加强,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结合高校教育工作中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贯穿于大学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建立教育机制、反馈机制、学习机制、评价机制、宣传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修身机制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要借鉴传统典籍和文化中有关修身教育的言行和思想内涵,通过学习、教育、宣传、实践、反馈、评价、激励等长效机制和手段,以大学生“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把大学生的修身教育机制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培养的行为模式中去。修身教育应当细水长流、常抓不懈,切忌一蹴而就、急功近利。高校相关部门通过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规范的、长期的规范体系,使得修身教育活动达到知行统一、持之以恒、落到实处,为新时期培育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做好必要和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静坐在儒家修身学中的意义[J].陈立胜.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2]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J].徐宁.南京社会科学. 2014(06)

[3]王阳明《传习录》知行合一说新探[J].汪学群.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2)

[4]王阳明哲学的实践本质――以“知行合一”为中心[J].董平.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途径[J].姜秀玉.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2(06)

[6]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研究[J].郑凤.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

[7]浅议儒家修身论对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作用[J].魏苏.党史文苑.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