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

在新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不应再用大量时间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而忽略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应采取多种途径,充分挖掘教材,在课堂上慢慢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国家的文化,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帮助他们拓宽国际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思考以下几点:

一、讲解词汇,丰富文化背景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词汇作为渗透文化意识的“切入点”注意对词汇文化涵义的介绍。如在教学“dog”时,讲授狗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多为贬义之用,“走狗”,而在外国人的知识文化大背景下,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有着恰恰相反的寓意。在是我国最敬仰的神物,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却是邪恶的象征。通过简单的词汇游戏介绍,不仅使学生对所教的词汇有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更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民的印象,丰富了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背景。

二、学唱歌曲,渗透文化内涵

儿童们喜欢歌曲,强烈的节奏感使得它们成为理想的语言学习工具。大多数语言教程都可能使用歌曲,从中可以帮助学生们更能简单有效地理解。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挑选了几首歌曲,让学生听听、唱唱、动动、演演,在学习唱歌、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在演唱《Merry Christmas》”一歌时,我先学生们介绍圣诞节的背景:圣诞节(Christmas),译名为“基督弥撒”。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在圣诞节,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耶诞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学生的兴趣悄然而升,通过了解西方的节日文化,融入歌曲教学之中,轻松欢快地学习了语言,并能感受文化的内涵。

三、搜集资料,加深文化理解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主要以课文教学为主,有许多隐形的教学内容教师缺少挖掘。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窄,对于了解西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理解障碍。因此,我们应正确的引领孩子们,积极利用身边的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并开展交流,从而做好课本以外的内容做好铺垫。如:在教小学牛津英语6A unit 2 《Ben's birthday》一课时,通过搜集和对比中西方过生日这一话题进行搜集材料,辅助本课的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通过老师试行布置的作业提前进行思考。为课文中的人物Ben过生日,应该准备哪些东西。对比中西方过生日的区别在哪里?这样把时间都归还给了学生,加深文化理解。

四、激活教材,进行文化对比

学生在使用英语时经常说出符合英语语法,但与英语国家文化相违背的表达,原因在于用英语表达意思时,占据他们意识的仍是中国文化。这就说明,对于学习者来说,语用能力不是习得的。在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随处都可见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等,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年龄尤其是女性的年龄是一种侵犯,因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见面时问别人哪里或是否吃饭都是不合适的,而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的表达方式以示礼貌,而西方人随即表示感谢。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会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这些内容在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凡是遇到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句子结构或习惯用语,教师应该适当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

五、走近生活,提升文化内涵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教育;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批外语教师出国深造,亲身体验到掌握语言不懂得对方文化很难顺利交际的问题;而且语言知识的逐渐普及促使教师更自觉地注意语言的使用环境和场合。近十年来,外语教学的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在教学中增加了对文化差异、文化理论的研究。 

1文化差异问题 

在校园里只要我们稍一留心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尽管英语语音,语法学的不错,说话却往往不得体。例如:上课铃响,教师进教室,学生起立,齐声说:“Good morning,teacher.”这在汉语中可以说:“老师好!”“老师早!”,但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在英语中teacher却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只是一种职业。在英语国家,中、小学生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正如Woifson所说:“在与外国人接触当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和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的规则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大会认识到语言学的相对性。”所以说,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并且反映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那么,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深入推广文化教育呢?本文试图从文化教育方面做些探讨。 

2文化教育的范畴 

首先,不要将汉英词汇一一对等,认为英语词汇在文化内涵、外延上完全等同于汉语。汉英两种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词素和语意结构,分别表述不同的概念系统。然而这一点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学生尽管用英语同本族人交流,却存在着编码和译码的错位。其次,尽管大多数学生已不在用“No,no. It’s really bad.”来回赞扬之语,然而他们常误认为字表意义相同的汉英语言,其功能也完全相同,尤其对言外之意理解不够透彻。最后,应该给学生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由于学生没有适当相关的背景知识,常表现为阅读速度缓慢,复述时丢三落四或添枝加叶,歪曲原文。 

3几种具体的文化教育方法 

3.1 开展文化比较活动开展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的是否得当。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注意自己的角色,对于语言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或场合的问题应该指出来,使学生逐渐获得“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敏感”。在句型教学中学生容易只顾形式忽略内容,机械地操练,教师尤其需要不断地从旁提醒。

3.2 利用教具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例如,讲解house在英美一般指什么样的房子的时候,不如让学生看一幅图片。其次,电影是了解西方社会的一种有效手段。有些是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记录电影,自然十分有用。好的故事片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提供丰富有用的材料。在美国,有的教师使用不同时期的电影使学生对各时期的社会习俗有所了解。电影《卖花女》是研究不同社会阶层的语言特点和礼仪的一份绝妙教材。教师如能加以适当的指导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电影还是观察、研究姿态表情、动作等语言以外的交际手段的十分有用的材料。 

3.3 适当地选用辅助教材在教学中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外语教材,或在自编材料中多用一些“真实材料”。有些英美出版的质量较好的课本采用了不少文化上的差异,有的单列一项,称做“Culture comments”,有些对话也是研究文化差异的好材料。所谓真实材料指从实际交际活动中选取的材料,并非编教材的人自己撰写的。 

3.4 引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或报道时留心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我们的学生能到英美留学,在当地人民中生活较长时间的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就是从文学作品和日常新闻报道中来。问题在于如何选择这些阅读材料。如果学生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那就所得甚少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了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各阶

[1] [2] 

层关系,各种社会问题,各种深层次的人物性格剖析等方面,从而养成在自学文学作品时探究文化常识的习惯。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往中,产生不愉快结果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社会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包括语言行为的方式。这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问题:社会文化教育是否应列入教学内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应该如何在文化教学中提高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社会习俗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并了解目的语文化中的人们在平常情况下和紧急状况下的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例如,在日常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喜欢谈论天气、地理位置等话题,而把年龄、工资、婚姻状况等作为禁忌的话题。再如,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习惯推辞几次才接受,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英语国家的人则习惯当场把礼物拆开,并且要赞美几句。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及发展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交流的日益深入和扩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经常与不同文化群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而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这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

在我国,受传统的外语教育观的影响,一直以来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跨文化教育是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

三、在口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是只强调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在交际中的运用能力,而没有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摆在应有的位置,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教学中揭示词汇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在外语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词汇,词汇教学的难点是要揭示词语蕴藏的文化内涵。对高校学生而言,困扰他们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恰当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的不对应现象。如介绍有关”dog“这个词的文化含义时, 因为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里有”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贬义词来表达人们对狗憎恶的情感,学生难免会误解。于是教师应抓住机会向学生解释:在西方文化中,狗是非常受人喜爱的大众宠物。人们常常在它们身上花费大量精力并视之为家庭成员。报纸上有时刊登文章,说一些聪明的狗如何拯救小孩性命,如何在走失后不远千里找回自己的主人。狗的形象是正面的.与狗有关的词语也是褒义的,或是中性的。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lucky dog“意为”幸运儿“。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某些词、句经常使用的场合,如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之间模拟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做出表演等,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此外,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教师都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

(二)创设听、说的文化语境

教师还应在口语课堂上设置不同的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化因素放到有意义的交际场合中使用,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即在交际中,由于说话方式不妥.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说话人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失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日常英语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懂得交际规则。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的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口语教学的课时虽然非常有限,但是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体、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的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汲取文化知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业余时间让学生们听外教做报告或讲座,或者通过举办英语角让外籍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等不同的形式,使得外教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多数中国人学英语都不可能具有母语学习时的环境,而充足的情景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需要口语教师在课堂内设置不同的情景,如打招呼、问路、面试、帮助别人等,或者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或播放一些反映国外文化的大片电影,让学生观看并参与讨论影片所反映的文化知识;此外,还可以举行各种英语竞赛、英语小晚会或邀请学生进行短剧表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第4篇

为深入贯彻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氛围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全系统增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意识,养成爱惜粮食、文明餐饮习惯,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创建节约节能型机关,**县教科局“五措并举”积极开展“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专项行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中央部署落实到位。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成立“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系统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落实党中央关于过“紧日子”的要求,深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

则精神,与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结合起来,与整治“四风”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坚决清理整顿“舌尖上的浪费”“酒桌上的应酬”等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确保中央部署在我县教育系统落细落实落到位。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勤俭节约良好氛围。

各级各类学校安排部署“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专项行动,多形式、多载体大力营造勤俭节约良好氛围,动员全体师生以老师带动学生、让学生影响家庭,推动节约的餐饮文化形成社会风气。通过手抄报、板报、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班会和学校公众号、校园网、班级微信群等新媒体向师生广泛宣传光盘行动的文明风尚。组织学校对校园及师生就餐场所文化氛围进行补充完善,在学校食堂等醒目位置做节约宣传标识,张贴悬挂反对铺张浪费、倡导节俭用餐的相关提示牌和标语,宣导节约精神。积极发挥学生会、班级作用,动员全体师生以老师带动学生、让学生影响家庭,推动节约的餐饮文化形成社会风气。利用“开学第一课”,认真宣传科学饮食新理念,自觉抵制铺张浪费,提倡绿色消费,人人自觉争做中华礼仪文化的宣传者、实践者、监督者,在全县教育系统营造勤俭节约的良好氛围。

三是严格餐饮管理,自觉践行节约消费理念。

加强学校食堂、餐厅管理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强化节俭自律意识,将节约理念贯穿到采买、加工、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坚

决制止食物原材料采购加工过程中的浪费行为,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操作流程,诚实守信,维护好就餐师生的饮食安全。教育全体师生弘扬传统美德,践行文明新风。勤俭节约、珍惜粮食、遵守餐桌礼仪,礼貌用餐,礼让他人,遵守用餐秩序,爱护用餐环境,谈吐文雅,不吵闹,不喧哗。讲究科学饮食,注重营养。追求健康,不偏食,不挑食,养成健康合理的就餐方式。坚持理性消费,摒弃“爱面子”“讲排场”陋习。珍惜粮食,杜绝浪费,适量取食,加入光盘行动,做到锅清、碗清、盘清,不随便剩饭。充分发挥“明厨亮灶+互联网”作用,各校尽快推进“明厨亮灶”设备并网工作,公开透明学校食堂食品加工制作的全部过程,方便职工、家长及社会监督。积极开展节能改造,提高水、电、煤、气使用效率,减少厨房垃圾,推进餐厨垃圾集中化处理。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减少照明设备能耗。完善校(园)长陪餐工作机制,对有浪费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并对饭菜进行单餐分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督促主厨提升饭菜质量,引导科学文明就餐,及时劝导、制止用餐浪费行为。认真落实垃圾分类要求,切实提高厨余垃圾处理效能。党员干部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单位食堂、社会餐厅、家庭餐桌等场合时时处处践行“光盘行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细则,公务活动用餐推行简餐和标准化饮食,科学合理安排餐食数量,原则上实行

自助餐。严格控制接待用餐陪餐人数,严格公务活动用餐预算标准,严禁以会议、培训等名义组织宴请或大吃大喝,推动粮食节约在公务接待活动中全面落实。

四是创新服务模式,积极践行餐桌文明用餐。

着力提升食堂餐饮服务水平,从食材选购、操作加工、膳食搭配等方面做起做实,强化责任,细化管理,坚决遏制各环节可能出现的浪费行为。食堂事务长在食堂动态监测每日就餐人数,精打细算,严格落实控油、控盐、控糖指标,详细制定周食谱,按需采购食材,吃多少买多少。对食堂就餐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自助就餐的学生进行“少打勤加”和“流动打饭”,让学生吃饱、吃好;对自主点菜就餐的,学校要提供“半份、小份、适价”服务,学生要适量选餐,做到人走桌清。采购员从采购食材的质量着手,必须保证采购物品新鲜、无毒,采购食品时看清食品名称、保质期等,减少损耗和不必要的浪费。保管员要对进库的食材遵守“先进先出”的原则,避免食材浪费。主厨对食材进行深加工,粗粮细作,降低成本,提高学生饭菜质量。合理搭配菜品,科学营养配餐,注重膳食均衡。

五是强化监督管理,坚决遏制“

舌尖上的浪费”。各学校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将“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专项行动落实到学校工作各个环节,全面推广实施“光盘行动”。加强日常监督管理,设立学校餐饮浪费监督检查员,

及时监督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形成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确保师生吃的健康、吃的节约。把专项工作有机融入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结合培育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最美人物等,发掘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让勤俭戒奢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建立关于餐饮浪费行为的举报投诉、专项检查等制度机制,重点加强全系统党员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在婚丧嫁娶红白事等餐饮过程中浪费行为的监管,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大力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坚决制止攀比摆阔、奢靡浪费等不良风气,对陋习不改、造成餐饮浪费严重的现象予以追责。

要求各中小学、幼儿园健全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有力的组织保障,对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务、建立工作台账,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校园餐饮浪费行为。把厉行勤俭节约、制止餐饮浪费作为践行“两个维护”、履行主体责任抓好落实。各学校设立专项行动意见箱,接受广大师生举报投诉。县教科局将采取检查、督查和明查暗访、考核通报、回头看等形式进行专项检查,对陋习不改、造成餐饮浪费严重现象进行通报,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第一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各学校要将“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专项行动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和常态化工作,抓长抓细抓实抓到位。

某学校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情况工作汇报

为深入贯彻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氛围的重要指示精神,**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专项工作通知》精神,迅速在全校开展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工作热潮,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宣传引导,迅速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浓厚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日前又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提出明确要求。对此,学校党支部将深入学习贯彻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通过组织召开党支部会议、党员会议、全体教职工会议,层层进行传达学习,引导广大教职工带头增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的政治自觉,不折不扣把中央、省、市、县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带头增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的政治自觉,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自觉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珍惜每一餐饭,节约每

一粒粮,主动投身“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动,把崇俭抑奢作为一种责任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

二、扭住重点关键,全面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

按照县教育局《关于做好学校食堂饮食节约管理的通知》要求,围绕学校食堂“节约粮食,文明就餐”,利用“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开展多样的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倡文明用餐“光盘行动”。在学校食堂明显位置张贴宣传标语或宣传画、摆放提示牌,提醒师生适量点餐,节约粮食。持续开展国情县情、中华美德、优良传统等教育,广泛传播“爱惜粮食,“健康生活”、“科学用餐“等口号。

三、推行学校食堂精细化管理

强化学校食堂生产计划管理,依据就餐人数变化规律,制定原材料采购计划,做到数量准确、品种齐全、安全可靠,避免原材料采购过剩。

开展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精细化加工专项培训,配菜过程中要称料下锅、合理配比,荤料和素料集中加工,最大限度提高成品率。在保证膳食营养前提下,推广一料多菜、一菜多味,对边角余料进行二次精加工,确保物尽其用,避免原材料浪费。

推广应用学校食堂电子库管系统,实行精细化存储。有条件的学校要建设食材冷藏库,防止食材腐烂变质,降低库存损耗。

四、开展节俭节约校园行活动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将节俭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和中小学德育课程,融入各学科课程,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培养学生节俭节约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结合“10.16

世界粮食日”“农民丰收节”等纪念日、节日,坚持

每学期集中开展节约粮食专题宣传月活动,举办主题班(队)会,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

引导学生以

光盘

为荣,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中小学要以“拒绝浪费、节约粮食”为主题,组织学生到循环经济园区、粮食主产地、节水科技馆等参观学习。高校要结合“新时代、实践行”主题系列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节俭节约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志愿服务,强化节约意识。

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作用,广泛开展“节俭节约、抵制浪费”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学生成立以节俭节约、

低碳绿色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社团,

组织学生志愿者担任校内

文化礼堂汇报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英文报刊;延伸阅读;课堂授课;摘抄

培根说过,“阅读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阅读对于一个人综合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英语学习中,阅读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言学家许国璋大师讲得好,“单纯为提高外语而学外语是学不好外语的,而用外语去吸取知识,在吸取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外语,这才是学会外语的最好途径。”因此学习英语就是要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语水平。阅读是重要的语言输入途径,可以说阅读能力决定着英语语言的综合使用能力。

英语报刊阅读是英语阅读的一个分支,分享着阅读的重要意义,但是英语报刊阅读明显不同于其他形式和内容的阅读,报刊的形式决定了它的特点和优势,即时效性,实用和有针对性,新颖,趣味。英文报刊阅读的优势可以表现为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及时提供有效的时事资讯,让学生可以了解天下事;扩大词汇量。

为了落实英语报刊阅读,许多学校将它纳入了英语教学,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这样也就有了相应的监督阅读机制。以下是我近几年从英语报刊阅读的授课中总结出的一些想法。

(1)开始可以采取比较传统的上课方式,即教师选定几篇材料布置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同时进行生词查阅,找出常用词汇和短语。上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还可以让学生讲述文章的大意或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或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以此检查阅读效果。

如第37期第一版的时事之窗,Spotlight on the UK,讲述威廉王子和凯特的世纪婚礼,从这场婚礼又引申出当代的英国形象。这是一个全球瞩目的婚礼,学生多少有所了解。因此首先我进行导入思考,从英国的英文缩写到其全称,讨论它的国土构成,结合历史知识,为什么现在英国人更愿意分解成各自独立的区域?请学生畅所欲言,What other things do you know about the UK?学生谈到了gentleman和lady,在英国必须要做的三件事和不能做的三件事(three dos and three don’ts),牛津和剑桥大学以及两校的划艇比赛,新任首相卡梅伦等等。接着指导学生阅读文章,获取相关的信息,提出三个问题进行检测,有哪些客人受到了邀请?这场婚礼对于英国意味着什么?什么增加了英国人的英国意识?学生不仅了解到婚礼的细节,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当代英国的社会形态和文化意识有了更深层的接触。

(2)当学生逐渐熟悉并开始适应,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改变阅读课的形式。如允许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篇目,写出文章大意,或对某个话题的看法,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3)对于有能力的班级,积极尝试去发掘学生的能力和主动性,可以采取让学生进行授课的方式。学生授课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学生授课时所选取的角度和教师有明显不同,他们更容易选取适合学生心理和学习的方式;第二,课堂气氛轻松融洽,学生之间充满好奇与鼓励,没有了平日上课的严肃和拘谨,更利于能力的发挥;第三,充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解释的能力,充满新鲜感的同时具有挑战性,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英语的兴趣;第四,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建立自信。

尝试初期,我鼓励自愿报名,但几乎没人,缺乏勇气和信心是最大的障碍。于是我指定了几个学生,鼓励他们,同时给与指导,授课的篇目任选,对于上课的方式也没有进行任何限制,这样他们可以完全放开。这节课上,第一个学生选择277期的fairy tale(张含韵的‘一人一梦’),她的特点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之后以这首歌‘一人一梦’结束讲课。第二个学生选择under pressure(如何应对压力),她的亮点是一上台即刻展开讨论:你平时感觉有压力吗?你如何缓解自身的压力?课堂气氛随即活跃起来。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总体气氛还不够热烈,授课学生的声音较低,自信心不足,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等等。但是每个学生的授课都有亮点,这足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尝试的勇气。每节课后我都会进行点评,主要是鼓励,并提出建议。几节课之后,学生开始慢慢放轻松,授课的方式也开始多样化,重要的是开始有学生主动报名进行授课,对于这一点我非常激动,这是学生积极尝试和兴趣被激发出来的表现。我将会继续坚持这种授课形式,给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后,为了巩固学生阅读英文报的效果,我还布置摘抄的作业。摘抄是巩固英语语言输入的有效方式之一。积硅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摘抄有利于记忆,手、脑、眼并用,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所抄的东西印象就比较深,正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摘抄还有助于理解文章,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以及文化背景。摘抄所积累的资料能够扩大词汇量,提升语感,丰富知识,提高英语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