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签约医生论文

家庭签约医生论文

家庭签约医生论文

家庭签约医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社区居民;签约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046-02

一、家庭医生式服务相关概念界定

家庭医生式服务又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通过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自愿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的健康责任制管理[1]。其借助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纵向协作服务平台,通过签约式服务,因地制宜地为签约对象提供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全面健康管理服务,逐步引导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服务格局。我国自2006年起开始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探索工作,首先在北京、上海、青岛、深圳等地开展试点工作。2011年7月2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将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落实到医生个人,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

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有以下几个理念:一是该项服务以社区居民与家庭医生建立的契约关系为基础,通过良好的服务关系,循序渐进地引导居民改变就医理念,改善医患关系,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管理服务互动体系。二是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核心,做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资格认定工作、逐步提高全科医生的专业素养与服务意识是关键。三是健康问题涉及个人、家庭与社会三个方面,要强化个人的参与意识,提高医生的责任意识,全面推进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发展。四是做好家庭医生服务与日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衔接,明确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形成预防保健为主、医疗服务为辅的健康管理模式。

家庭医生式服务往往由一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来负责,该团队主要包括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预防保健及护理康复人员等3到5名医疗工作者,其中全科医生是该团队的核心,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团队人员针对签约居民进行健康诊断评估、制定个性化健康服务计划并保证实施、服务计划后续追踪及调整等工作。团队工作人员分工协作,医生做好签约患者的病情诊断的首诊工作,对于超出自身治疗范围的患者进行转诊治疗,预防保健人员负责签约居民的常规体检及普及健康保健知识工作,护理康复人员负责患者日常科学运动、健康饮食、慢性病护理等内容的指导,这样即充分利用了社区卫生医疗资源,同时也提高了社区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保障社区居民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一是加强了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建立的契约服务关系可以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家庭医生可以通过对签约居民的定期走访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并有针对性的提供健康指导,而居民也可以随时与自己的签约医生进行健康咨询,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将病症控制在初发阶段。二是促进社区健康教育功能的实现,家庭医生可以利用与签约居民之间的融洽关系这一有利条件,不仅可以了解辖区居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居民的健康素质。三是合理的分流了患者,家庭医生式服务主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对辖区居民进行签约服务可以促进社区首诊工作的开展,也促使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工作向社区医院的转移,优化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减轻了患者的医疗支出负担,有助于“首诊在社区,康复在社区”的合理医疗格局的形成。四是促进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全,通过家庭医生与群众建立的签约服务关系,将群众的健康档案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对签约居民的档案进行及时更新管理,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可以有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二、我国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较晚,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试点更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广泛推行,因此难免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一)医疗服务人才缺口较大

当前我国全科医生数量相对不足,尚不能满足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进而也影响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从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标准来看,全科医生需要经过5年的专业理论学习以及3年的临床学习才能够取得全科医生执业资格,培养周期长、数量有限,导致很多社区卫生服务站临时聘任大中型医院退休医生担任全科医生岗位,甚至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具有相关资质的全科医生,其服务质量可想而知。

(二)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存在误区

限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我们当前开展的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免费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还不足以满足大多数居民的医疗需求。同时,家庭医生式服务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社区人民群众对其服务模式、内容、流程等还不熟悉,在社区推广该服务时就存在很多居民对其持怀疑态度甚至是抵制态度的情况,还有部分居民将家庭医生等同于私人医生,认为既然已经签约,家庭医生就应该满足自己的医疗需求,随叫随到。由此可见,群众对家庭医生的认知仍有待提高。

(三)资金支持不到位

当前大部分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支出,也有部分试点向签约居民收取少量服务费,但总体来说,这部分资金无法保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质量完成。一方面,部分社区卫生机构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购买配齐;另一方面,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工作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也需要不少的资金补贴,因此,如何解决好资金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四)缺乏长效机制

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试点初期,社会各界对此比较关注,相关医疗卫生部门也高度重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各项工作包括签约居民常规体检、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开展及家庭医生上门走访等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后期工作的跟进却动力不足,缺乏长效机制,导致家庭医生式服务流于形式,损害了签约居民的合法权益。

三、推动我国家庭医生式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

当前家庭医生式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广大的社区居民甚至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人员对家庭医生还不是十分了解,同时,群众中间还存在迷信大医院,不信任社区医院的风气,要想使社区居民逐步认可社区医院,了解家庭医生并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离不开我们政府和相关医疗卫生部门的大力宣传。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理念及内涵,并重点讲解与私人医生的区别,避免因认知方面的缺失而导致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误解,另一方面,也要在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的宣传工作,引导居民自觉的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保健意识。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它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政府的公共卫生经费支出尚不能够完全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汇聚我们社会和个人的力量来保证其良性发展。一是可以适当降低社区卫生服务的准入门槛,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引进社会力量办社区医疗,优化社区卫生医疗资源配置;二是将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经费支出加入医保报销范围,北京等地已经开始了该项工作的试点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三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收费机制,向签约居民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用以弥补公共卫生资金缺口。

(三)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

家庭医生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方面要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充分利用好上级医疗机构的医学专家资源及离退休医学专家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现有医务人员的培养,通过全科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进修以及继续教育等形式扩充家庭医生队伍,提高家庭医生队伍服务水平,培养家庭医生在患者、家庭和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面临复杂医学问题时敏锐的判断和处理能力[2]。

(四)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科学的绩效考核是促进家庭医生式服务发展的关键措施,要顺利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就必须有一套规范的绩效考核体系及严格的奖惩机制,有考核、有评估、有奖惩,才可以让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高效的运转起来,切实的做好本职工作,保障签约居民的健康权益。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将签约居民数量、服务治疗及群众满意度等因素综合纳入到考量中来形成量化积分考核标准,将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与绩效考核结果联系起来,对服务水平高、签约群众满意的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考核不达标的人员采取扣发奖金甚至退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惩罚措施,保证家庭医生的整体活力及服务水平。

(五)拓展服务方式

积极推行便民利民的服务方式,让家庭医生真正走进社区居民的心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实际,探索适合我们自己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式。例如可以改坐诊为巡诊,考虑到社区医院家庭医生数量不足的情况,可有针对性的选择巡诊对象,对孕妇、婴幼儿、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上门服务;针对一般签约群众,可实行电话随访服务,通过电话联系实现家庭医生与签约群众的交流沟通,为群众提供健康指导;建立家庭医生网络服务平台,将现代通信技术与家庭医生预约服务相结合,方便签约群众获得快捷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家庭签约医生论文范文第2篇

1.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广东深圳 518100; 2.深圳市福田区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公共卫生科,广东深圳 518100; 3.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广东深圳 518100

[摘要] 目的 探寻家庭医生服务路径的分类依据。方法 于2011年4月—2013年3月间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深圳市福田区现有的201名家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实施家庭医生服务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当前福田区家庭医生专业技能及居民家庭医生服务现状。 结果 目前家庭医生的专业技能仍有差异。以福田区家庭医生为例,存在从事全科执业时间不等(1~2年为67.16%,3~4年为32.84%)、专业背景不同(内科医生44.28%,儿科医生21.39%,其他34.33%)、技术职称不同(初级31.84%,中级39.80%,高级28.36%)等区别;存在专业背景不同、从事全科执业时间不等、技术职称不同等区别;已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居民中老年人占6.61%、儿童占6.8%,两病病人占7.36%;在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的服务中,老年人占21.9%、两病病人占18.86%、儿童占16.22%。结论 根据重点人群进行分类,并且采取规范的服务路径,能够实现良好的服务效果,促进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家庭医生;服务路径;分类依据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51-02

[基金项目] 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服务路径研究(JCYJ20130402163036370市科技创新(2013)171号)。

[作者简介] 裴宇慧(1962.11-),女,广东深圳人,本科,全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全科诊疗及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管理工作。

老龄化、慢病海啸及不断增长的医疗负担促使我国医疗服务模式发生转变,家庭医生服务应运而生。家庭医生是以全科医生为责任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技术依托、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为工作内容、建立契约关系为服务形式的新型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该种模式发展迅速,并且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该项目针对于家庭医生服务路径的分类依据进行具体的研究,于2011年4月—2013年3月间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深圳市福田区现有的201名家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深圳市福田区现有的201名家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201例家庭医生中,男医生112名,女医生89名,年龄在29~40岁之间,平均年龄(34.2±1.4)岁。参与家庭服务的时间1~4年不等,平均时间为(2.1±0.1)年。

1.2方法

对201个家庭医生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庭医生的年龄、专业技术背景、现有技术职称、从事社区工作年限以及签约对象的构成比,不同类签约对象的服务需求比。发放调查问卷201份,回收201份,回收率为100%。依照调查的结果,从供方与需方两个角度来探析家庭医生的服务路径[1]。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家庭医生从事全科执业时间、职称等及签约对象性别、年龄构成等数据均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Z检验。

2结果

由表1可知,参与该次调查的201名家庭医生中,从事全科执业时间1~2年者明显多于3~4年者;初、中级职称明显多于高级者,内科医生明显多于儿科医生及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医生在从事全科执业时间、技术职称和专业背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表2可知,签约居民中中老年人、两病病人、孕产妇、健康及亚健康人群、儿童所占比例与提供家庭医生服务中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提供家庭医生服务中的中老年人、两病病人及儿童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签约居民中相应人群所占比例。

3讨论

3.1分类依据分析

对201个家庭医生的调查问卷以及福田区家庭医生服务两年来的相关数据分析显示,两年内201个家庭医生团队共签约76 646户,签约人数达225 324人,其中老年人占6.61%、两病病人占7.36%,儿童占6.8%,健康及亚健康人群占48.14%,孕产妇占1.76%。提供家庭医生服务364 528人次。其中老年人占21.9%,两病病人占18.86%,儿童占16.22%,孕产妇占4.09%,健康及亚健康人群占38.15%。结果显示签约对象的构成比中,两病病人、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超过半数,而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比中,两病病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需求明显超过健康及亚健康人群。因此,需要根据签约对象的这个特点,采取针对重点人群的家庭服务流程及措施,提高服务的质量[2]。

3.2家庭医生资质分析

针对于对家庭医生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的平均年龄(34.2±1.4)岁,专业技术背景内科医生占44.27%,儿科医生占21.39%,其他34.34%,从事社区医生工作平均(2.1±0.1)年,由于家庭医生服务的主要人群是老年人,两病病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规范及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技能。①家庭医生在上岗前应该接受规范的培训,要具备全科医生的理念及技能,以免发生其他的安全问题[3]。②建立家庭医生双向转诊平台,为家庭医生服务提供有效的转诊途径[4]。③制定家庭医生服务指南、规范、路径等,引导规范并督促家庭医生服务工作。

3.3家庭医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从该次调查分析来看,当前福田区家庭医生服务存在着家庭医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和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从调查结果显示,中级职称家庭医生在家庭医生中所占有的比例最高,低、中级家庭医生人数明显多于高级医生(P<0.05),导致家庭医生整体能力较低,无法对患者展开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5]。由于具有低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医生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临床经验较少,对于一些疾病的诊断缺乏充足的经验,很多的患者疾病类型较为复杂,并且患者常常伴有多种疾病,因此,导致在对家庭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误诊的情况,耽误了患者最佳的治疗时间,严重的阻碍了患者疾病的良好康复[6];其次,从与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和提供家庭医生服务的人群情况及结构来看,提供家庭医生服务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儿童所占比例较签约居民中所占明显更高,家庭医生服务的供需不平衡,造成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

3.4家庭医生服务路径

针对当前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现状及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当前家庭医生服务应当以有需求的重点人群家庭开展约定式服务,为中老年人、儿童、两病病人提供约定式服务,为此类人员提供随访、预约及健康干预服务,并积极引导此类人员的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到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中,加强对重点人员的卫生服务工作。葛敏《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进路径、服务模式和制度架构的探讨:以长宁为例》一文中提出在急停医生制度的实践路径中,应当立足于人群依从性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按照时间路径和程度路径,按照”按需服务、分类服务”的原则,以“四医联动”对象、慢性病家庭为签约服务重点,依次向老年人群、有需求人群家庭扩展,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利用社区卫生服务[7]。王陵等在《特区家庭服务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中提出,深圳特区家庭医生服务应以考虑居民年就诊次数、类型等对老年、妇女、儿童及其他人群开展相应的生命周期健康干预[8]。张玮的《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研究》文章中更是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路径分析的极为透彻,该次对家庭医生服务路径的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9]。进而通过对其他学者的文献研究,并且结合该次研究的实际情况,能够实现良好的研究效果。

综上,根据重点人群分类,并且采取有效的临床服务措施,能够实现良好的服务效果,促进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睿,王夏玲.家庭医生式服务助力社区卫生发展[J]. 中国社区医师, 2011,13(24):213-214.

[2]张新建,胡睿,王天鹅,等.时代呼唤 家庭医生式服务应运而生[J]. 中国社区医师,2011,3(21):490-491.

[3]顾旻轶.家庭医生取经欧美[J]. 中国医院院长,2011,10(13):152-153.

[4]张玲.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工作的体会[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15(4):359-360.

[5]薛锦花.推行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存在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125-126.

[6]李瑞杰,马其波.电子家庭医生:一种新型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模式[J]. 中国医院院长,2012,11(23):350-351.

[7]葛敏,江萍,芦炜,等.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进路径、服务模式和制度架构的探讨:以长宁为例[J].中国卫生资源,2012,15(5):420-422.

[8]王陵,宋书仪,周小平,等.特区家庭医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4(10):1241-1243.

家庭签约医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管理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4-0045-03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family doctor signing service on family management of diabetic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

ZENG Guoqing1, GAN Baoan2, PENG Lei1, ZHU Huixian1(1.Xujiahu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0, China; 2.Wuj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02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amily doctor signing service on family management of diabetic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forty cases of community diabetes mellitus registered in the manage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with 120 cases and the average age was (63.93±7.26) years old;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120 cases and the average age was (66.67±8.33) years ol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epted family doctor signing service and added the family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level of self-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including diabetes knowledge, diet management, exercise management, drug management,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blood glucose contro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P

KEY WORDS family doctor; signing service; family management

⒋1.35亿人增长到3亿人,糖尿病患病率将增长27.0%[1],而糖尿病在我国的严峻形势更是发人深省,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翻了近两倍,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2],然而,目前我国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仍很低[3],所以,糖尿病的慢性病各类管理方式及效果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创新举措之一,且在慢性病管理上优势明显。本研究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家庭管理的效果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中心的糖尿病在册管理库中选择24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且糖尿病家庭成员数具备2人及以上。纳入标准:(1)符合WHO 1999年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2)空腹血糖(FBG)≥7.0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2hPG)≥11.1 mmol/L。排除标准:(1)严重心脑肾并发症、肿瘤、老年性痴呆的患者;(2)接受能力差,不愿配合、难以完成全程观察者;(3)1型糖尿病及特殊型糖尿病患者。已入组患者终止和剔除标准:(1)观察期间入组患者出现排除标准情况之一者;(2)未接受管理干预及干预记录缺失者。另外,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加,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12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为(63.93±7.26)岁,其中,男性54人(45%),女性66人(55%);病程1~15年,平均(7.0±1.6)年;文化程度:小学23人(19.2%),初中46人(38.3%),高中以上51人(42.5%)。对照组平均年龄为(66.67±8.33)岁,其中,男性为57人(47.5%),女性63人(52.5%);病程2~18年,平均(7.2±1.8)年;文化程度:小学25人(20.8%),初中41人(34.2%),高中以上54人(45.0%)。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构成比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管理方法

1.2.1 团队建立

在中心6个社区服务团队中每团队选2名全科主治医师以上家庭医生,共计12名家庭医生接受统一的培训,掌握研究方法,为实施管理准备。

1.2.2 干预措施

对照组常规管理干预18个月,主要为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讲座、饮食治疗宣传、教育,建立定期随访和检查(包括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体重指数等客观指标检查),两组患者接受的讲座课件,内容必须全部一样。观察组接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家庭医生进行6次入户,通过每季度面对面家庭访问,与患者及家属建立朋友式关系,对患者及家属同时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在家属的支持与帮助下,改变患者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自我监测血糖,由被动的“治病”转为主动的参与“健康管理”。在家属的监督下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进餐,做到定时、定量、有规律,坚持规则有氧运动,按时按量服药。嘱咐家属细心、耐心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耐心开导患者。

1.2.3 自我管理评价

参考Deborah的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5],包括糖尿病知识评分、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药物管理、遵医行为、血糖控制6个方面,单项最高分7分,总分为42分。

1.2.4 监测指标

每月监测血糖、血压、体重指数,每季度监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另外,患者入选后测量各项指标作为基线值。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指标评分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亦逐年上升,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6]。2型糖尿病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可使患者致残或致死,因此社区防治是非常重要的[7];而社区防治的关键在于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近年来,在医疗观念和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变下,一种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运而生,即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家庭医生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源及优势成为社区慢性病管领导的主体。家庭医生和社区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固定联系,这种“朋友式”的照顾关系能更好的使全科医生由被动变主动,通过干预、咨询以及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方式,帮助或教育患者及家庭成员改变不适当的生活行为和角色,与家庭一起制定健康计划,扩大家庭内外资源的利用,有效地控制和解决了患者的健康问题,同时,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8]。从而患者及家庭切实感受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特点和重要性,放心把自己的健康交给家庭医生,使家庭医生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守门人”[9]。本研究结果提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家庭管理效果明显,值得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d Health Report1998--Life in the 21st century: A vision for all[R]. 1998: 91.

[2] 韦莉君, 金岚, 鲍勇. 家庭医生制度在糖尿病管理中的路径及效果评价[C]//第八届健康产业论坛暨第五次全国健康管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北京: 中华医学会, 2013.

[3] 刘国仗, 马文君. 胰岛素增敏剂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8, 31(10): 625.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art 1: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M]//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n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9: 58-59.

[5] 花霞, 杨永年, 高鑫, 等. 糖尿病教育模式探[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0, 12(10): 470-472.

[6] 孔灵芝.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策略[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2, 10(1): 1-2, 19.

[7] 程鑫.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方向-社区防治[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0, 14(8): 489-490.

家庭签约医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浅谈;家庭医生;服务

家庭医生在美国医疗史上被称为“全科医生” 。1988 年,世界家庭医学会将全科医学模式引入中国,国内逐渐形成了家庭医生的概念。上海在改革三级医院为二级中心的基础上于2005年建立了超过6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此时,为慢病患者建档并定期回访、为空巢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等小规模的家庭医生服务探索,已悄然兴起。 2010年,北京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和深圳市 首批22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试点家庭医生服务模式;2011年年初,北京市和上海市分别开始向全市推广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在几年的试点中,国内逐步形成 了符合国情的“中国式家庭医生”权责定义。2012年北京市全面铺开。健康规划、慢病管理服务是各地家庭医生服务的共同点。我们单位2013年便开始布置这项工作,现在处于考察摸底阶段,目的是为下一步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一项利民政策。他作为大院居民的保健医生,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巡诊、送医送药等方式对居民进行健康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减少小病演变成大病的风险,而且通过给院内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治疗,大大减少误诊可能性,家庭医生责任制使门诊部医生深入到家,主动为居民提供更多便捷的预防保健服务,也缓解医患关系,满足居民对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有力促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医疗格局,面对提前到来的老龄化趋势,必将大大减少居民的就医负担。

经过调查分析,结合我院实际,我们的初步工作目标是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家庭医生责任制,形成以“契约式”、“全科医师团队式服务”为特点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促进大院卫生机构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与大院居民建立健康稳固的医疗卫生合作关系。

1 具体规划是:

1.1首先要健全组织。选择了解或熟悉此项工作的医护人员参加,这里主要是指曾经参加过全科医师培训的同志,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办公场所,尽快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也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升团队的业务水准,提前进入角色,专心致志的搞好基础阶段的工作。

1.2做好健康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我们单位的服务对象住得比较分散,分布在三个大院内,所以我们要逐家逐户上门考察、分析,对具备条件的绝不能遗漏,对签订服务协议的家庭,不定期收集家庭基本信息及每位家庭成员既往病史、近期就诊信息等动态健康信息,完善家庭健康档案。

1.3制定健康计划。将搜集到的情况综合分析,根据家庭结构与家庭成员个体情况,首先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再并根据服务情况及时更新。

1.4搞好健康教育。这里包括我们的医护人员和签约家庭,提供签约家庭健康咨询,普及健康知识,促进签约家庭树立健康意识,引导家庭成员学习并掌握心理卫生、膳食搭配、疾病预防等相关知识,指导处理家庭健康应急事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但我们的医生事先要做功课,更要加强自身的相关知识的教育与提高,方能做好对服务对象的指导。

1.5对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给予与指导。我们了解,目前大院需要家中照料的主要是生活方式病即慢性病,培养签约家庭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促进其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所以,对家庭成员实施健康管理风险评估很重要,对亚健康状态及抽烟、酗酒、大吃大喝、肥胖等不良行为,制定计划,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促进签约家庭成员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1.6做好医疗服务。为签约家庭按要求和规定,根据并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供社区基本诊疗护理服务;定期清理家庭药箱并指导合理用药,一定要提醒患者,服药前要详细阅读说明书。

1.7做好设立家庭病床的准备。对需要连续治疗又没条件住院,又需依靠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患者,根据家庭病床收治标准及要求,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协议,设立家庭病床。

1.8转诊.对医疗技术及水平不能满足需要及病情危重的患者,一方面及时组织会诊,增强治疗手段,但为防止耽误病情要也要考虑及时转诊,以便获得及时救治。

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2.1但我们目前的情况是,经过训练的全科医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国的家庭医生是新生事物,医学院缺乏对全科医生人才的培养,只有对现有的医生进行培训,我们先后有5位医生参加了北京市全科医师培训,与工作量相比,取得相关资质和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医生数量明显不足。所以加强这方面人员的培训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我们正在着手准备。

2.2再就是对家庭医生的认识还有误区,很多观点认为家庭医生就是基层医生、社区医生,这会引起很多优秀的医生不愿意成为家庭医生,认为没前途、没搞头。我们在普及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也在着力掺入这方面的常识,以增强医护人员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便于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3现有的家庭医生在培训和执业经验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基础理论薄弱,临床经验不足,有待强化培训和在工作中提高。

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从自身健康教育入手,着力解决,以尽快适应形势的需求,尽快投入到家庭医生的实施阶段。

参考文献:

[1] 胡睿;王夏玲;;家庭医生式服务助力社区卫生发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24期

[2] 北京明年将实现家庭医生服务全覆盖[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1年07期

家庭签约医生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目的:观察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对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签约的148名高血压病患者,采用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在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后,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治疗4个维度评分均较签约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有利于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家庭医生责任制 高血压病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1/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2-0050-02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service on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LIU Deqi, SHI Tingzhang, WU Ping

(Sichuanbeil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Hongkou District, Shanghai 200080, China)

 

高血压作为一种疾病,不仅危害健康,更是脑卒中、心脏病及肾脏疾病等致死、致残性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血压,更多的是高血压带来的身体、心理、生活各方面的相关问题,与基本医疗的服务模式也有密切的联系。为探讨家庭医生制度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我们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在家庭医生签约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2年7月试签约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血压病患者,根据自愿原则和对身体状况和服务体验有独立判断能力者,共入选148人。

1.2 方法

1.2.1 测评工具

参照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iabetes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DSQL),根据高血压病特点进行修改。共有4个维度,22个条目,包括:①生理功能(7个条目) 了解高血压引起的躯体不适情况、疾病对感官功能的影响以及并发症的影响;②心理/精神(8个条目) 了解高血压对患者心理总的影响、患者的不良心理问题以及对治疗疾病的信心;③社会关系(4个条目) 了解高血压对人际关系的损害程度,对经济、社会和家庭地位的影响;④治疗(3个条目) 了解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情况。每道题评分从1分至5分:1分代表无影响或担忧,总体满意;5分则表示影响很大,从不满意;得分越低说明糖尿病对其生活影响越小,生存质量越好。

 

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担任调查员,在提供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前及提供服务8个月后分别对入选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两次分别回收有效问卷量表148份,回收率为100.00%。

 

1.2.2 家庭医生服务的内容

①建立健康档案 入选的患者均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管理,记录就诊情况;②预约门诊 签约患者可预约门诊,方便就医;③上门诊疗 行动不便者,责任医生随叫随到,提供上门服务;④转诊 责任医生诊疗后,认为需进一步诊治者,责任医生联系转至上一级医院;⑤慢病管理 定期随访,记录病情变化;⑥健康宣教 定期发放宣教资料,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⑦咨询服务 患者有任何疑问可随时咨询责任家庭医生。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48人中男69人(46.62%),女79人(53.38%);高血压病分级:1级106人(71.62%),2级34人(22.97%),3级8人(占5.41%)。在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过程中,提供预约门诊960余人次,上门诊疗350余人次,双向转诊13人次,接受电话咨询300余人次,满足了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血压控制率为97.30%。

 

2.2 患者生活质量及各维度前后对比

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理功能维度、心理/精神维度、社会关系维度、治疗维度,在提供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后的得分较服务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个体根据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价值系统对自身生活的主观感受,它受个体的目标、期望值、标准和个体的关注点等因素的影响[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患者对自身健康也日趋关注,高血压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觑。

 

从此次的调查中可以看出,高血压病患者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8个月后,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治疗以及总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改善。

 

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即是由家庭医生负责对一定数量的人群开展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3]。本中心的家庭医生为高血压病患者建立疾病相关信息档案,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血压水平的变化,适时调整药物及其用法用量,血压控制率达97.30%,从而明显减轻了患者的躯体不适症状。同时,医生还跟进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本身及疾病对生活的影响,让患者客观看待疾病,解决疾病为患者带来的心理问题,进而减少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心理/精神影响及社会关系的损害。在家庭医生提供责任制服务的过程中,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更加融洽,形成了良好的医患沟通方式,患者更加信赖医生,治疗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在本次调查中,家庭医生提供的预约门诊、上门诊疗、电话咨询等服务满足了高血压病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

 

家庭医生责任制改善了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让患者病有所医、就医方便,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同时家庭医生对患者的疾病实行全程管理,患者的病情变化也可以随时掌握,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在家庭医生与患者的互动模式中,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客观,对治疗的依从性也更加良好,当然生活质量也就能够得到改善。

 

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是落实医改政策,也是承担居民健康“守门人”职责的现实要求[4]。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家庭医生必将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成园. 潍坊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效果调查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12): 1784-1785.

[2] WH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strument[R]. General: WHO, 1993:1-8.

 

[3] 上海市政府. 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EB/OL]. [2011-05-14]. http://sh.eastday.com/qtmt/20110316/u1a864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