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常规教育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精选

家庭常规教育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第1篇

一、学生道德缺乏的分析

我们虽然一直强调“德育为首、育人为先”,但在工作中,重智轻德现象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居多

单亲家庭的出现导致家庭结构残缺,父母争吵、财产纠纷和责骂充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使他们感受不到家庭温馨的同时,形成了孤僻自卑的性格、压抑抵触的情绪和叛逆自私的心理。独生子女生活在“6+1”的家庭里,即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爸爸妈妈加上孩子组成的家庭,形成了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养成了孩子追求享乐、贪图私利、不思进取的坏品质。不懂得感恩、谦让和自立,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

2.学校中的晨会课、班队会得不到重视

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以走过场、应付形式而进行的,基本上是照照相片、写写材料就万事大吉了,而组织活动的目的意义、真实效果都被忽略了。

3.学校和教师的片面认识

部分学校和教师认为小学生只要成绩好就一俊遮百丑,道德教育不是硬指标,自然也就缺少创新、内容空泛、方法简单,以致素质教育喊得响,应试教育抓得紧。

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教师要立足于“德”对学生“人”的关注与发展,使学生生成“有道德”的“人”,要注重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让学生做到“学以明礼“”学以致用”,知道“百善孝为先”的道理。第一,以身作则,开拓创新。教师要以德为范,为学生做好表率。例如:升、降国旗的时候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不能讲话、随意的走动。教师首先要示范给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学。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第二,实行家校共建,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三结合教育网络。很多家长对学校依赖,把教育辅导孩子的责任义务均推给老师,为此一定要建立家校联系,通过家长会、家访和发放“家校联系卡”,将学生的表现、学业成绩、身心发展、行为习惯反馈给家长。教师与家长要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研究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有效方法,让家庭成为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一个良好场所。第三,积极发挥学校少先队的职能作用,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内容,以月主题教育、系列化德育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开展以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的“三爱”教育,以节粮、节水、节电为内容的“三节”教育。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民族情结,并开展“读好书、知传统、做好人”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优秀的爱国民族情怀。

(2)认真抓好“四个育人”的管理,进一步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抓好管理育人,完善德育管理机制。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选派思想进步、业务精良、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以“优秀班集体、班级文化建设”为主题,开展青年班主任培训活动。重点针对单亲学生、学困生、问题生和留守生等特殊个体,建立完善问题生档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个别帮教,解除学生心理障碍,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加强课程育人,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做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法制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学科教学,结合学科特点做到有意、有序、有机、有度、有效。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切实提高课程育人的实效性。抓实活动育人,丰富育人内涵。抓好“三个常规”的落实,日常规:重点规范学生仪容仪表、标志佩戴、礼貌用语、课间秩序、放学秩序和课堂常规等。抓好国学经典诵读和课前歌的落实,做到“明其意、释其理、践其行”,引导学生自觉地按要求安排好一天的学习生活。周常规:规范升旗仪式、以周评比活动为载体,做好晨会组织和周工作的布置与总结,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德育评价的针对性和指导作用。月常规:抓好主题班(队)会、综合实践的组织,做到有主题、有组织、有效果,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认真谋划好活动的组织,保证常规活动系列化、经常化,把德育活动抓实、抓细、抓出成效。突出环境育人,营造和谐氛围。以校风、教风、学风为引领,发挥班级展区、墙刊和板报的宣传教育作用,逐步形成班级文化、走廊文化、墙壁文化和校园文化,用多彩的文化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学生,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

三、结束语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同伴教育;支气管哮喘;病情控制;主观幸福感;自我管理能力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药物是主要治疗方法,而日常生活中饮食、用药等因素对病情控制效果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除了予以药物治疗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生活中不良行为降低病情控制效果,也具有重要意义[1-2]。常规护理是遵医嘱单方面的护理,未关注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上的提升,容易导致患者病情控制效果降低[3-4]。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能通过构建家庭式病区环境,让家属参与到护理中,使患者主观幸福感、配合度有效提升,也利于其主动学习相关护理知识技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对患者病情控制有显著作用;同伴教育在各种慢性疾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广泛,其能利用同伴影响力改变患者的行为,提高其认知和自护经验,也能一定程度使其获得精神支持[5-6]。本研究探讨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结合同伴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控制、主观幸福感、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以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27~59岁,平均(44.81±7.62)岁;病程1~9年,平均(3.89±1.21)年;文化程度:小学9例,初中至高中30例,大专及以上5例。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28~58岁,平均(44.37±8.14)岁;病程1~8年,平均(3.91±1.08)年;文化程度:小学10例,初中至高中29例,大专及以上5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7]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支气管哮喘;②接受规范化治疗;③具有正常的理解、沟通能力。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合并严重慢性病、血液病;③合并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④合并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⑤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⑥生活无法自理;⑦中途退出、失访。

1.2方法对照组予以患者常规护理。采取口头讲解、发放手册等形式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介绍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防治方法等相关知识;根据患者心理状态适当予以安慰、关怀、鼓励,同时为其提供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运动指导等基础护理干预;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门诊随访,电话随访每周1次,门诊随访每月1次。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患者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结合同伴教育。(1)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①构建家庭式病区环境: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与家属一起将其所居住的病房布置成与家庭相似的环境,根据患者年龄、爱好在病房内摆放物品,例如绿植、书本等,同时加强病房环境护理,定期开窗通风,保持温湿度适宜,减少病房探视,禁止在病房内出现吸烟等刺激呼吸道的行为。②家属参与到技术性护理中:护理人员每日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予以扣背、翻身等护理,促进痰液排出,做好口腔清洁护理,护理过程中要求家属观看学习,护理操作时介绍操作方法与技巧,让家属学会相关护理操作,对于患者能够自行完成的护理操作,护理人员为其提供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③构建家庭互助支持系统:护理人员定期与患者家庭进行深入交流,介绍患者症状发作时的处置方法和技巧等护理体验,引导其说出自身住院期间内心感受、情绪变化,家属也说出自身感受和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法等,若患者出现对治疗护理等操作方法的问题,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解释、演示。(2)同伴教育。①护理人员选择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强的患者为同伴教育组长,对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同伴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支气管哮喘长期治疗目的、康复期间饮食运动、治疗常用药物等,同时加强同伴教育者心理评估、情绪调节及沟通技巧培训。②同伴教育者讲述自身患病经历、感受,增加与患者的同理心,以切身体会帮助其了解支气管哮喘康复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建立治疗信心,与患者分享交流自我管理、自我防治经验和教训,强调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诱发哮喘的因素、坚持呼吸功能锻炼、合理饮食、遵医嘱用药等方面的重要性。③同伴教育者通过微信群等建立同伴教育网络化平台,健康宣教文章、用药提醒、相互监督自我管理控制情况等。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①分别在干预前、后(干预1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病情控制情况,主要通过哮喘症状评分来评价,包括日间症状、夜间症状评分。日间症状评分0~4分对应无症状至症状严重,夜间症状评分0~4分对应无症状且睡眠良好至症状持续且难以入睡。②分别在干预前、后(干预1个月后)采用牛津幸福感问卷[8]评价两组患者的主观幸福感,该问卷包括生活满意感(9个条目)、人际关系和谐感(10个条目)及效能感(10个条目)3个维度,共29个条目,各条目计分0~3分,得分越高提示主观幸福感越高。③分别在干预前、后(干预1个月后)采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该量表包括知识掌握(80分)、自我护理操作(50分)及自我护理能力(150分)3个维度,评分越高提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强[9]。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病情控制情况比较干预后,观察组的日间症状、夜间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主观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主观幸福感比较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满意感、人际关系和谐感及效能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2)。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干预后,观察组的知识掌握、自我护理操作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式,治疗目的为控制病情、避免其反复发作或进展,由于日常生活中吸烟、接触过敏源、不合理饮食、不遵医嘱用药等行为均会影响病情控制,因此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0]。支气管哮喘患者还普遍存在明显负性心理,主观幸福感降低,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低下会使患者配合度、治疗信心降低,导致消极应对,难以完成自我管理,故提高主观幸福感也是干预的重点[11]。支气管哮喘的常规护理尚处于护士遵医嘱机械式干预的阶段,未重视患者知识技能接收情况、行为变化及自我管理情况,且以生理上的护理为主,缺乏心理、精神层面的干预,整体护理效果有限[12-13]。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强调在医院模拟类似于家庭中的生活状况,将医疗、护理和养生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目的,该护理模式在慢性疾病疗护中已取得了确切效果[14]。同伴教育是一种互助式教育模式,其具有疾病相似性、文化适宜性、目标共同性的特点,通过相互支持、相互分享经验、共同激励等方式,构建一种相互给予和接受的互助系统,利于持续提高患者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15]。为弥补常规护理缺点,获得更全面的干预效果,本研究将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与同伴教育联合应用,并与单纯常规护理的效果相比,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日间症状、夜间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满意感、人际关系和谐感及效能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知识掌握、自我护理操作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结合同伴教育在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控制效果、主观幸福感及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究其原因在于,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通过构建家庭型病房环境,能缓解患者心理压力,降低陌生感、紧张感,提高主观幸福感,家属积极参与到护理中,利于患者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学习自我管理,该护理模式还强调患者和家属学习掌握相关护理知识技能,不仅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患者出院后在家属的协助下还能持续予以监督、指导和管理,改善其预后;而同伴教育通过选择沟通能力、责任心强、病情控制稳定、积极向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为同伴教育者,让其将自身治疗、自我管理的切身体会和经验分享给患者,能够有效激起患者的情感共鸣,使其获得精神支持,同时在互助下持续提高健康信息、信念和自我管理能力。两种护理模式结合应用能发挥各自优势,最终达到提高病情控制效果的目的。综上所述,临床对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结合同伴教育干预有助于提高病情控制效果,增强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宣朕.不同干预模式应用于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管理中的效果比较[J].安徽医学,2017,38(3):367-370.

[2]智喜荷,段淑敏,张贞.活页教育菜单模式下的医护患共同决策式健康教育在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5):105-107.

[3]乔春霞,朱爱华.以家庭为背景的自我效能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9):2634-2636.

[4]杨羚,潘岁月.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0,36(6):565-568.

[5]庄丛,危文锋,林白浪,等.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服务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22):1721-1726.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开放式病房;心理科;健康教育;依从性;精神症状;社会功能;生活质量

近年来,基于社会竞争压力加剧及生活节奏加快背景下,人们易受到来自社会及家庭多方面的压力,促使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呈增长趋势[1]。开放式病房是未实施封闭式管理的一种病房,隶属于医院“心理科”,也被称作“心理治疗病房”,相较于传统精神科管理而言,开放式病房设置趋向于家庭化与社会化,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上让患者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利于疾病改善与恢复[2-3]。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经系统性健康宣教与相关知识教育,可有效增强患者自身健康意识,提升其自我保护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相关治护工作,尽早恢复健康[4]。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医院心理科在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强化健康教育的价值,现展开分析汇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78例存在心理疾病的患者,分组方法为患者入院顺序,对纳入病例展开分组。在常规组纳入病例中,年龄与均龄值在20~68(45.30±11.45)岁,男女各18例与21例,病程1~4年,平均病程2.45±0.72年;在实验组纳入病例中,年龄与均龄值在22~70(45.47±11.58)岁,男女各15例与24例,病程1~5年,平均病程2.52±0.80年。对两组基础资料,采取统计学软件展开比较,检验结果显示P>0.05,差异较小符合临床研究要求。纳入标准:①满足ICD-10有关疑病障碍、躯体忧虑障碍、分离障碍、恐惧障碍、强迫障碍及抑郁障碍等诊断标准者[5];②患者家属知情且同意;③有齐全病历资料者;④经院内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与批准。排除标准:①认知方面存在障碍者;②存在严重躯体疾病者;③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④患者家属依从性不高者;⑤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常规组提供常规治疗与护理,在患者住院过程中,向其展开常规健康宣教,将疾病发生因素、治疗方法及预防复发等知识向其进行讲解;在患者出院后展开随访干预,掌握其恢复情况、饮食及用药情况。实验组则在上述基础上,强化健康宣教,主要分为3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在患者入院时,将疾病常识内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包括早期症状、干预方式及相关注意事项,增加其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②第二阶段。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基本上得到控制,因此在此阶段实施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稳定患者的情绪,以使用抗精神药物常识内容与情绪调控方法为治疗与护理重点内容,对其精神状态进行调控。③第三阶段。该阶段患者精神症状基本上已经消失,不需要继续住院接受治疗,可结合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办理出院;在此阶段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恢复患者角色功能,提升其社会能力。对于处在康复期患者而言,其病情大多不太稳定,复发率较高,故而需重视心理干预,主动和患者进行交流,叮嘱患者家属多鼓励患者,多关心患者,给予其家庭支持与温暖,以此来帮助患者康复及重返社会。

1.3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干预1周后用药情况,以Morisky-Green量表来评定[6],其中当患者感觉症状有所减轻时,仍然存在停药的情况,且经常忘记服用药物,无良好的服用状态,为不依从;在感觉症状较为严重时,患者并没有停止及忘记服用药物,同时还能维持良好的服药状态,然而在症状减轻时,却偶尔停止服用药物,为基本依从;感觉症状减轻或者加重时,患者都未停止服用药物,也未忘记服用药物,并且始终能维持良好的服药状态,为完全依从;②统计两组干预后满意度,以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ewcastlescalenursingsatisfaction,NSNS)评估[7],量表总分是95分,分为不满意(<70分)、满意(70~85分)与非常满意(>85分);③统计两组社会功能缺陷与精神症状[8],以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disabilityscreeningschedule,SDSS)来评价患者社会功能缺陷情况,量表中含有社会活动能力、对外界事物兴趣、婚姻状况、患者职业等10项维度,总分值为20分,评分越高则显示社会功能缺陷情况越严重;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分为焦虑忧郁因子、缺乏活力因子、思维障碍因子、激活性因子、敌对性因子,总分值在18~126分,总分越高则显示病情越严重;④统计两组生活质量[9],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qualityoflifeinventory-74,GQOLI-74)来评估,量表内包含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身体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越高则显示生活质量越优。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x2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则提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对比用药依从性表1可知,实验组用药依从性高于常规组(P<0.05)。

2.2对比满意度

表2可知,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

2.3对比社会功能缺陷与精神症状评分

表3可知,经分析干预前两组各项量表评分,差异较小(P>0.05);干预后实验组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且干预前后组内差异较大(P<0.05)。

2.4对比生活质量

表4可知,相较于干预前两组各项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实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P<0.05),且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较大(P<0.05)。

3讨论

本研究中,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强化健康教育工作,可有效提升心理科开放式病房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既能够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还能得到患者及患者家属认可,提升其满意度。基于医学模式不断转变背景下,医院精神科病房逐渐开始尝试展开开放式管理,对于精神病患者管理趋向于家庭化与人性化发展,通过实施开放式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治疗与康复效果,同时还能够满足专科领域的发展需求,符合患者身心需求,对提升患者自信心与依从性,促进其病情恢复起着积极意义[10-11]。为了降低安全隐患发生风险,提升安全管理质量,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不仅要建立并完善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安全检查工作与病房设置,还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予以健康宣教,以此来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了解,提升其治疗信心与依从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患者自护能力,帮助其形成良好、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疾病康复[12]。既往临床以常规健康宣教模式实施健康教育,但内容较为宽泛,且教育方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患者与患者家属需求,故而教育效果并不理想[13]。

3.1在医院心理科开放式病房管理中强化健康宣教的意义

健康教育指的是通过及时开展系统化健康知识的教育与咨询,进一步提升患者健康意识、心理承受能力与自我保健能力,促使患者能够更好配合相应治疗与护理工作,从而实现尽快恢复目的[14]。在整体护理中,健康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强化健康宣教工作,对促进临床护理模式转变起着积极意义。由于心理科患者具有病程长、显效慢等特点,因此结合患者特点,及时开展健康教育就很重要[15]。

3.2强化健康宣教的方法与措施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第4篇

1、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开展优秀班主任的带头、辐射、指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例会学习、经验交流、班队会的参观等,促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三心(爱心、耐心、恒心)一访,与家长常沟通,形成施教合力,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二、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以活动系列化、形式多样化、过程重体验、内容针对性为目标加强活动建设。德育活动要讲实效,重过程,力求每次活动都能让学生乐于参加、积极参加、获得体验、受到教育。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个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工作目标:

(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二)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期内无责任事故发生。

(三)深化少先队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四)坚持“三个加强”,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科研,调动校内各条线的育人积极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五)进一步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强检查力度。

1、加强值周工作管理。学校将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仪表仪容、红领巾的佩戴、迟到早退、乱买零食等情况的检查工作,加大对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的处罚力度,每天都有“文明礼仪小卫士”小组成员和学校值日领导站在学校门口监督,以保证学校良好的秩序和风气。

2、严格规范升旗仪式,进行富有成效的国旗下教育活动,有学生和教师代表讲话,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具有真实可信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继续进行班级量化评比,每周公布一次,具体项目有:早操、班纪班风、各班清洁区卫生评比。

4、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本学期,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六)抓好德育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主要是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正确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规范学生日常活动,不在走廊跑跳、不打架,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队列、早操、各种集会做到快、静、齐。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学校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专项检查评价,每周一评,每月一小结)。

2、加强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从小讲科学,爱科学的培养,开展好学生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知识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览、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4、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继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各月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将以争创文明学校为目标,严格常规管理,注重养成教育,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为构建和谐校园而不懈努力!

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2、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主持人:*培训者:*)

三月份

1、开展庆祝“三八妇女”节感恩系列活动。

2、大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四月份

1、召开主题班队会,演讲活动

2、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主持人:*培训者:*)

3、继续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4、迎接五、四青年节。

五月份

1、开展庆祝“母亲节”系列活动。

2、开展教育示范生评比。

3、开展纪念诗人屈原活动。

六月份

1、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

2、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主持人:*培训者:*)

七月份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第5篇

幼儿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对幼儿进行初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教育和训练,是幼儿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特制定此计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的要求,结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向幼儿渗透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班幼儿的思想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情况分析

1、我班有幼儿38名,整体思想品德状况不理想,主要呈现以下几点: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太差(如:有抢玩具现象;上课要插嘴;解小便要吵架,不排队。),

2、大部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

3、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不足,不会同情、体谅、帮助关心他人。

4、不爱惜劳动成果,吃饭掉饭粒,本子随意撕,自来水任其流。

5、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不认真,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6、文明行为习惯缺乏,没礼貌,不谦让,爱打架,说脏话。

三、措施、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进行纠正、改善,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对此,我们设计以下方案:

(一)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1、班级每天进行晨谈,根据周计划、日计划,切实际地开展,充分发挥晨谈的教育作用。

2、有重点围绕季节、时事展开、丰富幼儿的知识,指导幼儿了解初浅的德育知识。

3、开展系列活动,介绍先进人物(如:雷锋),引导幼儿学好样,做个守纪律、好行为的孩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常规活动,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品德、行为也得到同化。

5、有效发挥德育氛围的主渠道教育作用。

(二)学习标准,培养习惯。

1、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照本班幼儿水平,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2、学习先进园的德育工作经验,用于实践。

3、学习有关文章、理论,对照实践,寻找差距,不断做好本职工作,抓好思品工作。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一月份,

1、常规教育

让幼儿熟悉一日生活常规。稳定情绪,较快地适应学前班生活。

2、礼貌教育

进行初步的礼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早”“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二月份

1、常规要求:

教育幼儿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知道洗手的正确方法。

2、组织幼儿春游,进行季节教育,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月份

1、常规要求

(1)学习常规的培养:上课专心听讲,坐姿端正。(2)继续学做有礼貌的好孩子,评出小红花。

2、进行爱集体守纪律教育。

3、学习自己整理玩具,整理书包。

四月份

1、常规培养:

(1)养成幼儿爱护物品及节约勤俭的好品质。(2)三个轻:起路轻、说话轻、放下东西也要轻。

2、培养爱父母的情感。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

鼓励幼儿大胆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

五月份

1、常规培养:

(1)自理能力培养。进行自理能力比赛,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很能干,自己的事自己做。

(2)向幼儿进行友爱、谦让的教育。

2、进行总结。

六月份

1、常规教育

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上课不插嘴,积极举手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