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改变了课程管理的“大一统”局面,给学校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与落实是一个变迁过程,本文主旨在对其产生与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期望温故知新,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管理以国家管理为主,地方及学校在课程管理中基本没有发言权,呈现出权力较为集中的特点。但是结合我国国情——作为一个疆域辽阔、人口广大、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地域文化发达、各地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大一统的课程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各地的教育实际、教育情境、教育条件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各自的经济发展与现实需要,全球各国都在加强对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的探讨和研究,很快形成了世界性的课程改革热潮。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使三者有机地均衡发展,成为各国的共识,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相互借鉴。

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背景

(一)国外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许多发达国家采用的模式,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也并非是一成不变,取而代之的是各行其道,至于孰优孰劣,在此我并不做比较,仅将法美英几个较典型的国家的体制呈现如下:

1. 国家权力最大,地方权力次之,学校权力最小

这种模式要求在课程决策和课程设置中执行普遍性与功利性原则,每所学校都必须贯彻全国统一的、共同的、详细预定的课程。该模式最典型的国家为法国。

2. 地方权力最大,国家权力次之,学校权力最小

这种模式要求课程管理权在各州和各学区,课程纲要与学科标准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自定,教材选择、课时编排、科目设置由地方自主,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该模式最典型的国家为美国。

3. 学校权力最大,地方权力次之,国家权力最小

这种模式下各学校的校长、教师有着极大的专业自力,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发展的主流。该模式的典型国家为英国。

(二)我国的先前课程管理的特点及其问题

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教育课程管理呈现出权力较为集中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课程管理方面,实行的是以“四统一”(统一课程政策、统一课程设置、统一课程标准、材)为特征的集权型课程决策和管理,在建国初期这种管理方式对于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校教育本身的发展。一般而言,集权制能够保证政令畅通、标准统一,有助于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有利于保持各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消除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也容易达到国家对课程实施预期的效果,但其弊端是容易脱离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容易导致课程管理的僵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这种课程决策方式的弊端便日益暴露出来:统一性有余、灵活性及多样性不足,共性有余、个性不足,从而致使学校课程体系走向划一和封闭;另外,这种决策方式使课程决策系统和实施系统隔离开来,使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学校与教师无法清楚明了地了解新课程的改革意图,极易导致课程改革的效果不佳甚至失败,从而引起整个教育改革的失败。发现已有制度的问题所在之后,就应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所以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兴起与发展

(一)发展脉络

1988年,我国的中小学教材制度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开始实行编、审分开,提倡“一纲多本”。

1996年3月,国家教委制定并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明确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并在山西、江西和天津三省(市)试验,但这也只是在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阶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年,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颁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由“试行”到“实行”表明,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被正式确定下来,三级课程管理获得了合法地位。

由以上的基本发展线索,我们可以知道,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最初在学校层面对课程进行真正意义上决策和管理的只是极少数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即从部分学校试点到区域推广、从局部探索到逐步深化、从重点突破到整体推进。我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是一种渐进式的制度变迁。国外很多研究显示渐进的改革才是最有效的,参与改革过程的许多专家在检视研究后归纳出同一个结论:最有效的改革通常是领导者怀抱远大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理想。[1]正如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说,要提高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的适应性,就必须走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路子,因此,课程管理的权限应根据各级不同的责任与需要作科学合理的划分。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并开发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随着教师设计课程能力的提高,学校课程的发展将有更加多样和广阔的前景。(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定和落实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深层意义上这是对课程权力的再分配,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

(二)三级课程的表现形式

三级课程是作为一种课程政策提出的,它是一个层级关系的课程管理的分类概念,主要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3个不同的级别。

1. 国家课程,是指国家委托有关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程),是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这些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期望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2. 地方课程,是指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或特殊需要而开发或设计的课程。它反映了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也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特殊性。

3. 校本课程,一方面指的是在学校中组织与实施的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如本校执行国家与地方课程计划和必修科目的实际课程标准及具体内容。另一方面,它指的是学校本位课程,如本校开发、制定的具体选修课程及为此而编写、选用的教材。

地方课程是连接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桥梁与纽带,是国家课程在地方的具体化。而学校课程则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的具体化,它有利于地方课程资源和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

作为一种课程政策,三级课程的实质是对课程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权力进行再分配,课程管理权力的有无、多少和强弱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课程管理的效能,权力在课程管理过程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分权制有利于课程管理主动而富有针对性,有利于教育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有利于调动地方教育部门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却容易导致出现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课程管理的随意性。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利益冲突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难以落实的深层原因。

从制度变迁主体的主观意愿来说,任何制度供给都应该追求帕累托最优,即在全社会所有利益集团的利益整体提升的同时,没有任何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2]但是,帕累托最优在实际的制度变迁中却难以实现。由于任何新制度的推行实际上都是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所以,制度变迁的过程实质上更多的是一个“非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即每一项改革新举措不可能在不减少任何当事人的个人利益的条件下使整体社会利益最大化,一部分人利益的增加可能要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损失为代价。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往往就是由这种“非帕累托改变”引起的。很明显,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在于对原有课程决策和管理权力的再分配,权力的变动就意味着原有利益关系与利益格局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肯定会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因此这种权力的再分配也是一种“非帕累托改变”,从而使改革更显复杂。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中最难的难题,即利益冲突。随着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延伸,必然对权力不断地进行界定,这就会触及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如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必然要求教材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从而实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局面。但时至今日,依然难以见效:一些完全背离教材多样化初衷的“教材选用”现象在新课程实验区仍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材多样化政策使原来材制度下的利益既得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一些利益集团(如出版社等)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就阻止这种制度的实施。这样广来,改革中的社会成本就会加大,改革的阻力就会增大,从而影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四)解决途径

要保证课程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切实有效,现行的课程管理政策必须要朝着课程管理权力的“多极化”,即达到各课程参与者利益分配的民主和谐状态来进行调整。

笔者认为,在课程管理制度变迁的初期应以强制性变迁为主,即中央与国家行政及立法机关通过下达行政命令或者借助法律手段,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制度变迁。随着制度改革的推进,在宏观上形成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后,应适时转入诱导性变迁为主的阶段,即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实现学校及教师自发地参与和推进变迁。这是在落实和完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施的意义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不仅仅在于它对原有课程管理体制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它需要并要求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这种新的课程文化完全不同于以往“技术范式”主导的课程文化。新的课程文化要求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更多地利用儿童生活其中的生活环境进行教学设计,实现“科学世界教育”和“生活世界教育”的统一。从表面上来看,它是向“生活世界”的一种回归,但实质却是对“人”及“人性”的一种终极关怀。所以,在这样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下,“新课程改革”、“三生教育”等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应运而生,虽然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性,但核心是不会变的,就是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地从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中寻找“自我”,寻找分级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课程之中,使课程真正成为充实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注释: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范畴授课方式案例教学

《高级财务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级财务管理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由于学术界对高级财务管理范畴的界定不同,众多高级财务管理教材在内容上、理论基础上相距甚远,各高校在该课程内容选择上随意性较大;由于该课程大多在大四年级开设,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学习积极性不高,给教师授课带来困扰;在案例教学中往往存在案例难度大、学生难以把握、案例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问题

与中级财务管理不同,学术界对高级财务管理的概念和范畴看法差异很大,由此引起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内容选择上随意性强,差异较大。目前,学术界对高级财务管理范畴的界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高级财务管理应涉及财务管理的特殊业务,主要内容应包括企业设立财务管理、企业并购财务管理、企业分立财务管理、企业破产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垄断经营企业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以及物价变动财务管理等内容,如王化成主编的《高级财务管理学》。第二种观点是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是企业高级管理者的理财理念、理财理论和理财方法,其内容应该包括企业价值管理与评估、财务战略管理与规划、公司治理及财务治理、财务预算管理、风险管理、财务预警管理、业绩评价、税务筹划等,如汤谷良主编的《高级财务管理》、杨雄胜主编的《高级财务管理》等。第三种观点是以上两种观点的结合。从最近几年出版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的内容看,以上三类内容的教材都有,但以第三种为多。但由于一本教材不可能将以上所有内容都囊括进来,因此,即使同属第三种观点,教材所涵盖的内容差异也很大。第四种是以某一内容为主线的较专一化教材,如以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为主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也有以并购财务管理为主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如陆正飞的《高级财务管理》等。

由于高级财务管理范畴的界定和教材内容差异较大,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内容的选择上也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基本上是根据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财务管理专业其它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解来设置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专门开设风险与财务战略管理等课程的财务管理专业,其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偏重第一种观点;而对于专门开设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企业并购重组财务管理的财务管理专业,其课程内容设置偏重第二种观点。总之,高级财务管理范畴的不同观点与教材内容的巨大差异的确造成了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混乱和选择上的随意,学术界应尽快界定高级财务管理的概念和范畴。笔者认为特殊业务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补充或外延的扩大,其原理和方法主要应用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不称其为高级财务管理,而将其界定为特殊业务财务管理。对于财务管理中的高级管理者的理财理念、理财理论和理财方法,由于主要应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企业的理财问题,体现财务管理的社会过程,立足于组织结构和治理环境,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的角度来诠释财务管理功能,可以将其定义为高级财务管理。

二、授课方式问题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一般在大四年级开设,这一年级的学生往往面临着考研、考注册会计师、毕业实习、找工作等众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出勤率较差或人在心不在、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缺乏学习主动性。较之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等课程,高级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不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不投入到案例分析中,根本达不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就尤为重要。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其它相关理论,在教学中应从授课、案例分析及讨论、小论文、小组作业几个方面齐头并进。

随着我国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容和完善,各种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进和创新,企业财务管理也越来越趋向国际化,财务管理专业的内涵与外延也越来越多,老师即使整个学期在课堂灌输知识和概念,时间也是不够用的。由于高级财务管理及相关知识繁多,如果仍然采用“教师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老师的授课任务会很繁重,学生学了会忘记而且不会运用,并且缺乏自学和运用的能力的锻炼,即使走向工作岗位,也很难适合单位的需要。因此,授课应以引导为主,尽量减少授课内容,对课程的每部分内容可以专门进行设计。以公司治理为例,老师在课堂上仅仅讲授公司治理的整体框架以及重点、难点,提供公司治理相关最新并最具代表性的参考文献,提出目前各类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余时间指导学生重点掌握如何利用各种资源获取公司治理相关资料,并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案例教学问题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第3篇

如果您浏览报纸上的职位招聘信息,或在互联网上搜寻工作机会时,就不难发现这样的字眼:“优先考虑CFA特许证持有者。”

康考迪亚大学JohnMolson商学院下属的Goodman投资管理学院提供的投资管理研究生课程,同时具备为CFA(CharterdFinancial Analyst)考试作准备的课程内容。Goodman学院的课程设置可带您一步步顺利地通过CFA三级考试。学院结合了学术的严谨性与理论的实践性,完成投资管理学院的课程时,您将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并能同时准备参加CFA考试。

学习Goodman投资管理学院的课程可使学员和投资者双方获得最大的效益,学生可在学术的严谨性与理论的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学习中受益,投资者可以通过雇用学院培养的投资人才取得利润的最大回报及争取更多客户的目的。

由专业的投资管理专家执教,课程设置极具挑战性,培养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和高度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学院的教学目的是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投资管理人才。

学院的课程设置符合投资产业发展的需要,并可以达到CFA课程学习的要求。Goodman投资管理学院与投资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组建包括Goodman.先生和业内专家在内的顾问委员会。

在Goodman投资管理学院修完研究生课程,学生可以选择修不同的学分,同时获取学位和认证:

MBA――具备投资管理特长

MBA学位是最有价值的商业学位,为你获得商业管理地位做好准备。

该专业扩大你的管理方面的知识,提升你就业前景,扩展你的知识领域,让你在拥有MBA硕士学位的同时还兼备投资管理的专业知识。在三年的课程学习中就是使学员们达到国际MBA专业水准。

课程设计帮助你以英语学习此课程。

友好的办公室人员随时为您提供管理和行政方面的帮助。

所有的教授都是专家,大部分持有哲学博士学位,45%具有CFA认证

加拿大范围内筛选的最好的教授

要求;

・修满投资管理专业57个学分,其中包括三门CFA预备考试的课程。

・通过CFA一级、二级的考试

・取得MBA专业的3门课程

・五年内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

特证金融分析师(Chartered Financ:aIAnalysl――CFA)专业职称;

CFA认证是当今投资行业最严格的专业认证

投资管理是一个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行业,CFA头衔比任何其它成就更能说明了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努力追求的高度承诺。自1963年开始,CFA头衔就成为全球投资领域公认的专业素质标准。全球的投资者和雇主将CFA头衔作为衡量基金管理和投资分析人员专业水平和诚信的标准。

一一引自投资管理研究协会网站

要求:

・修定投资管理研究生课程

・参加CFA三级考试

・在相关领域工作二年后

CFA+MBA的优势

同时准备获得两项最棒的证书

获取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

提升就业机会

获取高回报率

从康考迪亚大学毕业后

工商管理硕士(MBA)

考取CFA一级与二级

同时准备参加CFA三级考试

Goodman投资管理课程主任答学生问

问:我对贵校投资管理研究生课程非常感兴趣,此课程看起来提供的正是我想发展事业所需的高级培训。我已经通过了你们的初步评估,但我不太清楚如何直接申请此课程。

答:作为大学,我们在初步评估你申请过程时,只收取大学申请费,而不需交纳服务费。然而,当地的一所中介机构,具备中国政府的认证资质,为你提供此课程相关的服务,工作人员为你提供相关信息,咨询并跟踪你的申请过程,并帮你处理签证、转入加拿大。这是一个主要的承诺。我希望你在以后会得到更多的服务,我鼓励你再次考虑申请。

问:我是一名中国学生我很关注你们的CFA+MBA课程。

答:很好。很高兴听到你这样说。祝你好运,希望你能够申请我们这项精彩的课程。

问:另外,你们的宣传上所写:“五年内修完所有的课程”是什么意思!

答,比如由于个人原因,有一年不能继续课程的学习,这样你可以离开一年。但是你必须在五年内完成课程。五年后,我们每学期多收取600加币。我建议你暂时不要考虑以这种方式学习,我们很少有学生出现这种情况。

问:通过你们的数据,贵校的CFA一级与二级考试的通过率都超过了90%,这是很振奋人心的数字。那三级考试的通过率如何?

答:我们还没有学生参加CFA三级考试。我们的课程刚刚开始两年的时间。今年我们将有学生

CFA三级考试。我们有信心CFA三级的考试率也能超过90%。

如果您想获取更多关于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的相关课程内容,请咨询以下联系方式:

Tel:(8610)84470991,(8610)84470992

Fax:(8610)84470987

免费咨询热线:800―810-1944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第4篇

(一)培养目标设置上的缺陷

培养目标是现代教育的定向标准,是选择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采用教学方法直至确定教育制度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指导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也不够准确,存在以下缺陷:1.目标设置过于笼统,不便于分层掌握和操作。2.不利于学生树立合理择业观念。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误以为自己经过四年大学学习,就是高级专门人才。选择职业“就高不就低”,使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状态不合理。3.将素质教育目标与专业技术目标相混同。大学是一种素质教育、通才教育,而非职业或成人教育。4.不利于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尽管我国已向市场经济转轨,但培养目标错位,导致教育观念落后,教师素质得不到快速提高。授课内容,不能结合我国企业改革实际,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水平不高,应用能力更差。

(二)课程体系设计上的缺陷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寻求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做出决策的复杂工作,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他知识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对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地理与自然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某些文学、艺术知识的了解,品德与修养,人际沟通与交往的能力等。涉及上述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课程设置上明显不足。

1.重技术教育,轻素质教育,忽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比例失调,很少有开设“职业责任”之类的课程。2.主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3.重实务类课程,轻理论类课程。本科教育是奠定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阶段。要求学生掌握财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较宽的相关专业知识,而基础课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4.不同层次教学内容衔接差,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抑制了学生的潜能。高校选用教材未能区别本科生与夜校,与研究生的层次;教学方法上是满堂灌”;教学手段上较少用电子化教学设备。这些都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专业课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均设置会计课程,恰恰财务管理与某些会计课程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从内容到方法体系存在着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现象。这种局面不利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优化,导致资源浪费,给教学带来困难。降低学生的专业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模式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例如,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在教学手段上,仍是“黑板加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深入系统地研究该专业的改革问题是我们作为财务专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基于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构想

(一)确立科学的财务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财务管理本科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反映本科教育特点、适应新形势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为此,财务管理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优良品质和素质、广博和精深知识结构及全方位能力结构,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应具备三个特点:其一,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其二,在就业导向上提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三者兼顾;其三,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注重培养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二)正确界定财务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1.财务管理与经济学的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表现为财务经济学,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社会再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的资本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综合性管理。2.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的关系。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会计是对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信息管理。财务管理是一种资本运作活动,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3.财务管理与管理学的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表现为企业财务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本进行配置和利用的资本运作活动。4.财务管理与财政学的关系。财务管理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微观价值管理,而财政学是在国家财政体系中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宏观价值管理,财务管理是价值管理中的基础环节。5.明确界定: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将财务管理分为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门课,这在各高校基本已形成共识。但是,如何界定这三门课的具体内容,还是没有定论。有关这三门课的教材很少,即使有些学校出了教材,但在内容上也是各式各样。特别是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内容划分较为模糊,如何既避免相互重复,又要能体现基础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很难把握。笔者认为,这三门课程之间要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又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具体表现如下:

(1)初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入门课,应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对财务管理这门学科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学习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应包括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但不应过于深入和具体,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财务管理概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财务管理的任务和原则、财务管理体制等。②财务管理环境,介绍企业组织类别、金融市场一般原理、有效市场假说与信息对称性问题、企业税收制度等。

③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详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及计算,系统讲解单项资产风险与收益、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收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④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阐述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简单应用。⑤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概括描述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如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筹资类型、资金成本、资本结构;投资环境、投资决策的分类、投资决策应考虑的基本因素、现金流量的计算等。

(2)中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基础上,更深入、系统、全面地介绍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为详细地阐述资金运动全过程的管理,即资金筹集管理、资金运用管理、资金分配管理。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有:①资金筹集管理,详细阐述权益资金筹集、长期负债筹资、租赁筹资、流动负债筹资等各种筹资方式的特征、具体操作过程并对不同筹资方式加以比较和评价。②资产管理,系统介绍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的各种方法。③投资评价,系统讲述长期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及案例运用,通过计算证券投资价值对证券投资进行评价。④股份公司盈利分配,主要包括:各种股利形式的比较、股利政策、股份分配理论、股票分割与股票回购等内容。

(3)高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开设的较高层次的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成果,并对财务管理的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使同学们对财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有更深的认识。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目前情况下,笔者认为高级财务管理应有以下内容:

①资本市场下的财务理论综述,系统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的主要财务理论,如有效市场理论、现值分析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学说等;②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针对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新的理财环境的变化,提出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③财务管理的特殊问题,着重介绍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企业购并财务管理、所有者财务、通货膨胀下的财务管理等。

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范文第5篇

(一)培养目标设置上的缺陷

培养目标是现代教育的定向标准,是选择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采用教学方法直至确定教育制度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指导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也不够准确,存在以下缺陷:1.目标设置过于笼统,不便于分层掌握和操作。2.不利于学生树立合理择业观念。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误以为自己经过四年大学学习,就是高级专门人才。选择职业“就高不就低”,使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状态不合理。3.将素质教育目标与专业技术目标相混同。大学是一种素质教育、通才教育,而非职业或成人教育。4.不利于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尽管我国已向市场经济转轨,但培养目标错位,导致教育观念落后,教师素质得不到快速提高。授课内容,不能结合我国企业改革实际,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水平不高,应用能力更差。

(二)课程体系设计上的缺陷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寻求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做出决策的复杂工作,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他知识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对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地理与自然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某些文学、艺术知识的了解,品德与修养,人际沟通与交往的能力等。涉及上述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课程设置上明显不足。

1.重技术教育,轻素质教育,忽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比例失调,很少有开设“职业责任”之类的课程。2.主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3.重实务类课程,轻理论类课程。本科教育是奠定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阶段。要求学生掌握财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较宽的相关专业知识,而基础课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4.不同层次教学内容衔接差,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抑制了学生的潜能。高校选用教材未能区别本科生与夜校,与研究生的层次;教学方法上是满堂灌”;教学手段上较少用电子化教学设备。这些都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专业课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均设置会计课程,恰恰财务管理与某些会计课程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从内容到方法体系存在着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现象。这种局面不利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优化,导致资源浪费,给教学带来困难。降低学生的专业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模式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例如,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在教学手段上,仍是“黑板加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深入系统地研究该专业的改革问题是我们作为财务专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基于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构想

(一)确立科学的财务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财务管理本科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反映本科教育特点、适应新形势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为此,财务管理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优良品质和素质、广博和精深知识结构及全方位能力结构,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应具备三个特点:其一,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其二,在就业导向上提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三者兼顾;其三,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注重培养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二)正确界定财务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1.财务管理与经济学的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表现为财务经济学,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社会再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的资本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综合性管理。2.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的关系。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会计是对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信息管理。财务管理是一种资本运作活动,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3.财务管理与管理学的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表现为企业财务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本进行配置和利用的资本运作活动。4.财务管理与财政学的关系。财务管理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微观价值管理,而财政学是在国家财政体系中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宏观价值管理,财务管理是价值管理中的基础环节。5.明确界定: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将财务管理分为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门课,这在各高校基本已形成共识。但是,如何界定这三门课的具体内容,还是没有定论。有关这三门课的教材很少,即使有些学校出了教材,但在内容上也是各式各样。特别是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内容划分较为模糊,如何既避免相互重复,又要能体现基础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很难把握。笔者认为,这三门课程之间要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又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具体表现如下:

(1)初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入门课,应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对财务管理这门学科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学习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应包括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但不应过于深入和具体,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财务管理概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财务管理的任务和原则、财务管理体制等。②财务管理环境,介绍企业组织类别、金融市场一般原理、有效市场假说与信息对称性问题、企业税收制度等。

③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详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及计算,系统讲解单项资产风险与收益、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收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④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阐述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简单应用。⑤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概括描述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如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筹资类型、资金成本、资本结构;投资环境、投资决策的分类、投资决策应考虑的基本因素、现金流量的计算等。

(2)中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基础上,更深入、系统、全面地介绍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为详细地阐述资金运动全过程的管理,即资金筹集管理、资金运用管理、资金分配管理。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有:①资金筹集管理,详细阐述权益资金筹集、长期负债筹资、租赁筹资、流动负债筹资等各种筹资方式的特征、具体操作过程并对不同筹资方式加以比较和评价。②资产管理,系统介绍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的各种方法。③投资评价,系统讲述长期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及案例运用,通过计算证券投资价值对证券投资进行评价。④股份公司盈利分配,主要包括:各种股利形式的比较、股利政策、股份分配理论、股票分割与股票回购等内容。

(3)高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开设的较高层次的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成果,并对财务管理的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使同学们对财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有更深的认识。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目前情况下,笔者认为高级财务管理应有以下内容:

①资本市场下的财务理论综述,系统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的主要财务理论,如有效市场理论、现值分析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学说等;②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针对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新的理财环境的变化,提出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③财务管理的特殊问题,着重介绍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企业购并财务管理、所有者财务、通货膨胀下的财务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