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的内容

创新意识的内容

创新意识的内容

创新意识的内容范文第1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经济成分和利益群体、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道德失范现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大众传媒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纷纷涌入我国,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主流文化受到冲击,人们的精神归属显得无所适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不但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许多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创新价值的方法,如以“启发式”、“渗透式”、“隐蔽式”取代“填鸭式”教育;以有的放矢的理论联系实际,讲真话、实话,取代“空谈”、讲“官话”、“套话”;注意运用“情感陶冶法”、“心理咨询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红色网站,等等。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要求我们不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创新,内容也要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方法创新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关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目标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是导向性内容,思想教育是根本性内容,道德教育是基础性内容,法纪教育是保障性内容,心理教育是前提性内容。这些内容涉及了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从根本上说,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目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党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坚决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教育内容中的中心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既要具有超越性、又要体现现实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塑造出理想的人格是提高整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不仅要关注现在,更要关注未来,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理想性、超越性。但是这种理想,这种超越,必须建立在现实之上。我们的教育内容只有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符合实际,才具有科学性。再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内容“过高”、“过空”,跟他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和实际的精神需求反差太大,就会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要深深扎根于现实之中,真正挖掘出体现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东西,创新出既具有超越性又充分体现现实性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应该对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关注,注意研究个体现在到底需要什么;对合理的需要予以满足,对不合理的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如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义利统一观念等,这些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又能满足个人价值实现的内容,就应该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体现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情况错综复杂、千差万别,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层次性。从年龄上看,教育对象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四个层次。我们应该根据年龄结构,合理地确定出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从文化知识层次上看,教育对象有知识比较渊博、知识水平较高、知识水平一般、半文盲、文盲之分。从思想道德状况上看,教育对象有思想先进、思想道德素质一般、思想落后、思想道德素质差之分。如果我们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刀切”,势必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另外,从地域上看,教育对象有城乡差别,东、中、西部差别,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差别。这同样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体现层次性。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具有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及时解决人们思想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人们的思想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保证社会的精神主流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针对社会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教育对象施加教育,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比如,针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注意培养教育对象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义利统一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法制观念等;针对目前网络化引起的负面效应,我们应该注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针对现在青少年的性罪错行为,我们应该注意加强性道德教育;针对现在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针对现在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实际,我们应该注意培养教育对象的开放意识、国际意识、国家意识等等。

创新意识的内容范文第2篇

    一、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含义和特征

    1.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内涵。就文学编辑行业而言,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可简单理解为包含打破原有文化氛围的“框框”和构建新型文学氛围或模式两方面,这里的“打破”和“构建”即是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行为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评判一个文学编辑是否具有创新意识,须建立在“不自主”体现的基础上,即在文学期刊或稿件编辑过程中创新意识的自发体现,任何故意或是刻意地想在文学作品编辑过程中实现差异化的观念,都不能被称为是创新意识。作为文学编辑的内在属性之一,创新意识本身是抽象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具体来说,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处于编者、作者和读者三者之间,是以语言学、文学、编辑学、心理学和新闻学五大学科为基础,针对文化热点或已有文学观点在文章内容、编辑策划、文化思考及编辑决策方面的创新思维的体现。那么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具体是通过哪些方面实现的呢?

    文学编辑创新意识包含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四大方面。首先,文学兴趣是创新意识实现的前提,浓厚的兴趣使得编辑对文学产生极大地发掘和研究的行为趋向,这能大大提高文学领域新奇事物及现象被发现的概率;其次,当一种新奇的文学现象被发现时,创新动机就成为持续这一发掘,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动力;再次,创新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文学编辑需具备基本的创新心理素质,即创新意志和创新情感。任何形式的编辑活动最终的理想效果是对读者在情感上有所感化,将作者和编辑的顽强性、自制性传递给读者。因此,编辑情感和意志上的创新也是保证编辑活动圆满完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2.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特征体现。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以下加以分别介绍:(1)对文学信息要敏感。我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倡导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学信息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编辑出版行业是新闻行业的一个分支,新闻的及时性在文学编辑领域同样重要,那么编辑如何能在短时间内为期刊或其他相关出版物筛选出有效的、敏感的、关注度高的文学信息呢?这要求文学编辑对文学信息要敏感,尤其是最近更新的文学信息,因为读者对于更新的文学内容的关注度要显着高于普通文学;另一方面,对文学信息的敏感性有助于编辑发现新的文学题材,及时最新的文学动态以及更好地把握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2)文学意识的转换。实践证明,编辑的文学意识成不变时是无法实现创新工作的。所以,新时期文学编辑的文学意识要适当地转换,比如在新形势下,编辑自身要开拓文学视野,以文化产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指导,勇于不断打破保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意识,试着在编稿、审稿、版面设计、内容组织形式、栏目策划等方面加入新元素。另外,在文化知识导向方面,文学编辑的意识形态也要由原来“选择型”变为“引导型”。之前的文学编辑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两项:稿件选择和出版发表。新时期,随着文化产业转型,现代文学编辑需要承担起“文化建构”的重担,即在作者投稿的选题上加以初始化的引导和限制,只有进行主题引导,文学期刊等出版物才不会显得内容散乱。(3)善于批判怀疑。文学编辑通常都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从本质上来说,一个合格的文学编辑需具备作家般的文化内涵。能够发现并提出原有文学观点的弊端或不知之处,并用其他材料来证明自己的新观点对原有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是可取的,这也体现了编辑对出版物负责的态度。(4)具有创新思维。即基于文学的发展方向思考出别人没有想到的模式或观念。在读者看来,该模式或观念具备一定的新颖感。文学编辑要具有在原有稿件的基础上,创造出既保留原作者主体观点,在内容或思想层面又有相应的提升的新稿件的能力。

    二、新时期文学的创新分析

    1.编辑的创新意识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创新意识甚至可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发展能力的代名词,这种理性的推动力量,是唤醒和激发文学潜在内涵的重要工具。

    2.文学作品选题的创新。文学作品关注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作为文学编辑,需及时了解文化发展动态和趋势,对于国内乃至国际上的文学热点和文学新秀要密切注视,在选题上推陈出新。积极新颖的选题利于文学事业的建设,选题上的创新是编辑对新事物、新现象研究激情和研究动力的最初体现,也是作者创作上创新的“指南针”,同时,新颖的选题会为编辑在和读者的互动中赢得主动地位。

    3.文学作品内容上的创新。笔者认为,从现代视角下去发现和解读文学,这并不是反对或推翻传统文学精髓的行为。对于传统文化,编辑人员要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具备现代意识和精神的文学解读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宣扬。需注意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编辑,弘扬真善美是文学内容创新的原则,编辑在内容的标新立异方面要确保不陷入创新的误区。

    三、如何构建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

    1.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的文学创新含义是不满足于现有的文学成就,勇于寻找新机会和新题材,进而为我国文学事业赢得更好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文学编辑,需不断反思自己的作品,勇于打破原有文学观点的框框,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否定自我,进行自我修正,不断追求新颖、创新,开拓文学的“处女地”。

    2.文学编辑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实际上,“发现”本身就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发现并抓住文学的中心思想和闪光点对于编辑进一步的创新性研究是极为有利的。文学编辑“慧眼”的发现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善于发现已有的具有创新题材或内容的作品,并将其中优秀的作品筛选出来呈现给读者;二是自己发现文学上的创新之处,撰写文稿表达创新见解,或是对一些在已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有崭新的认识,并借用自己的文学功底进行学术性的评论,要知道,作家不一定要有编辑的素质,但编辑定要具备作家的功底。

    3.锻炼快速的敏感分析能力。编辑的职业素养要求其应具有快速理性的判断力,这也是编辑正确创新的方向支撑,如果文学编辑对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出错,那么基于此的创新将是徒劳的。人们对事物或现象作出判断之前通常需要完成分析步骤,不通过分析而达成的判断在学术上被称为“猜测”。因此,文学编辑需具备对文学现象敏感的分析能力,需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逐渐锻炼形成。

创新意识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内容 创新方式 创新手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08

在时代迅速发展的大潮流下,我们发现小学数学的教学进展难以跟上社会对于孩子和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因此开展创新教学势在必行。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民族进步的阶梯,更是我们教育者和小学数学必须贯彻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详细论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学。

首先,创新教学内容,这是开展创新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开端。只有在内容上推陈出新,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维结构和发展趋势,为学生今后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创新教学内容?从哪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呢?很多教师对于创新教学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透彻,以为创新内容就是简单的改变教学内容而忽视创新目的性的实质追求,上课的时候过于关注内容的新颖。例如引进课外教学辅导,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应该以教材为主导,致使学生对于数学基本知识和概念掌握不够,产生混淆,不利于创新的进一步开展等等。对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在开展教学内容创新的时候,应该以当前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实际情况为总的指导,在此前提下,深入学习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和宗旨,认识到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出发点达到对创新能力的提升,那么就可以有效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负面教学效果出现。

第二,新版教材中为我们准备了很多思考拓展和一题多解型的题型,可以很好地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还是走在传统模式里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一节课下来就是以教师的讲课为中心。学生无法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意识,致使创新思维发展从开端就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关注教材中的各个模块,充分利用起拓展类题目进行创新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创新内容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拓展,也就是不能局限于课本,而是要从具体的知识延伸到学生的生活问题,继而以具体的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实现数学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在内容上实现全面融合,逐步建立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小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创新教学的目标之一。

其次,创新教学方式是开展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内容。内容虽然重要,但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才能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第一,开展启发式教学过程。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对于数学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依赖于教师,这是走向创新的重要支撑。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很明显的不足就是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给学生讲知识点,并不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和理解模式,虽然最终学生听懂了,也会做题,但是并没有享受自己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一开始就养成依赖性的学习模式,这种方式严重阻碍创新能力的提高,导致很多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应试教育产生绝对性的依赖,养成思维惰性。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有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建构,自己思考或者小组之间互帮互助,在交流和讨论中获得知识,建立其主体性和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学习乘法的时候,不要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机械式地背诵乘法口诀,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公式让学生进行比较,例如2+2+2+2=8,2×4=8,让学生经过讨论自主发现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并且让学生自己举一反三,找出类似的算式并且进行比较,从而理解乘法的定义和内涵,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通过学与玩的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压力越来越大,并且难度也在不断提高,小学生每天作业很多,甚至有不少学生产生厌学和畏难的负面学习情绪。在课堂上学生只是被灌输知识的被动个体,无法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其实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很爱玩的,甚至很多孩子都还坐不住,经常被外面的事情所吸引。因此,我认为教师开展学与玩的创新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爱玩的天性,而且可以减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对于数学的恐惧和困难感逐步减弱,从而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在玩的过程中,学生甚至会收获其他方面的知识,或者有意外的发现,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引导,使学与玩相互为促进和激发。例如,在学习数学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图画的方式画出生活中的相似形状的事物,并自己设置谜语让同学和老师猜,这种独特新颖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最后,创新手段是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和物质保障。创新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数学教学的创新密不可分,只有进行完整全面的创新才能达到最好的创新效果。那么如何来推进创新手段的开展呢?

第一,教师应该注意到教学手段包括哪些。毫无疑问,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电脑的互联网应用已经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但是很多教师自身对于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准确,这方面素养不够,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和要求,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为学生开展新型教学的课堂形式,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等新手段制造新型课堂。

创新意识的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问题,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出有效的创新意识培养策略,对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在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之前,追本溯源其真正的来源是生活实践。人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和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人们逐步从这些应用中发现了它们蕴含的数学知识,渐渐的这些源于生活实践的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也要从数学知识的本源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认识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的内在规律,通过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认识数学的定理、法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实践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教学情境中,体悟到看似抽象的数学知识其实是来源于具体生活实践中的,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中学会发现数学问题,学会提出数学问题,学会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授圆的知识时,这部分数学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要开展好这部分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出示与圆这部分知识紧密关联的动态教学内容,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熊猫的动画形象,让熊猫骑着自行车前进,熊猫所骑自行车车轮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熊猫骑的是三角形的轮子,而有的熊猫骑的是椭圆形的轮子,还有的熊猫骑的是五边形的轮子,最后一个出场的是骑着圆形轮子的熊猫。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提问学生,你们看看哪一个熊猫骑得最快,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在彼此的合作与探究中,将抽象圆的知识通过生活实践情境的创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了,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机械讲授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乐于探究,乐于思考,乐于创新,通过探究兴趣的有效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在浩如烟海的数学知识中,有的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掌握,而有的数学知识则较为深奥,需要付出艰辛的探索才能探寻出它的答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看似不难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却是难度非常大的,要解决好这些疑难问题,就要求教师备课伊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断拓展教学思路,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寻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这些疑难问题的内在规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疑难问题的解决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举这样两个例子,一个是540÷73,另一个是95÷25。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被除数与除数而言,二者的试商情况有什么差别?”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探究热情会一下子被点燃起来,学生针对这个问题会不断思考,踊跃发言,提出各不相同的创新观点与创新发现,在彼此的合作探究中疑难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重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工作,对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创新意识的内容范文第5篇

首先,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包含着一定的能力成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它与其他各项能力一起,共同构成了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同时,历史教学中的各项具体能力培养里,又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例如,记忆力是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培养的能力之一。但是,历史的记忆力是以对所记内容的理解为前提条件的,离开了对内容理解的记忆,对历史学习而言,没有多大的意义,而对历史内容的理解本身,就应该包含着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再如 ,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培养的又一重要能力。如果采用一般思维的智力品质分类方法的话,完整意义上的历史思维可以划分为历史再现性思维和历史创造性思维。因此,在中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应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其次,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与历史知识相互依存。大量的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已知的知识和信息为前提条件的。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发明家、大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有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是与其具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经验分不开的。离开了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就没有发明和创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历史“一度性”的特点所决定,在史学研究中,任何一种接近科学的结论的得出,都是以充足而翔实的史料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史家对许多历史问题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则往往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依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材料。但是,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仍然大量存在着用采取忽视和削弱历史知识教学的方式,去培养所谓的“历史创造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调动学生“思维”;设计大量超越学生水平、难度很大、脱离基础教育目标要求(非常专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却不给或不可能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须的知识和材料。这种做法,违背了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因而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历史创造能力了。

再次,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不仅同教学目标联系密切,它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测量和评价之间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真正要做到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就必须从历史教育的整体改革入手,全面解决当前历史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史实加结论的教学内容模式不变,创新的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就只能流于形式。因而,在教学内容方面史料和观点的取舍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怎样的教育、教学思路来选择材料,创建历史知识结构。非常遗憾的是,当前不少同行仍将精力放在史料和观点取舍的问题上,而对中学教学中历史知识结构的改造和创建问题却鲜为问津。而这正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再如,在怎样搭配教学组织形式,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哪些教学测量和评价方式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僵化、教条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些都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