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传统体育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性;传统体育文化区;深层结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功能

中图分类号:G85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48-03

本文从人类学视角结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性、生态适应性以及结构功能论等相关理论,探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与功能,希望能扩展视野,发现问题,增补与完善相关理论。

1民族性与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区

关于我国民族的认同问题,费孝通曾提出并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其主要观点阐述如下:1)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实体,并非把这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这56个民族已经结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可以说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2) 形成多元一体有个从分散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而汉族正是这样的一个核心,它发挥着核心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为一体,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3) 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2]此观点表明,中国56个民族在整体合一、密不可分的前提下,自身也存在着文化多元性的问题。

民族性可以很好地解释文化多元性的存在。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有效适应生态环境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整套意思连贯的符号体系。然而,实际生活中人类在处理不同的生态环境、或在处理同一生态环境中的不同的具体内容时,总会有意识地选择某些有用的符号来能动地构建自己文化系统。在此过程中,人类在总是无法穷尽与把握现存的所有符号体系,只需对自己认为有效的符号内容加以选择就可以了。因此,这些处于文化界限内的符号所构建出的群体化过程,就是民族性。[3]

人类能动有效利用符号构建出各种文化系统的活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在此过程中,新的系统会产生,旧的系统会消亡,但也有的一些系统保存下来。能够保存下来的系统,足以说明它们是人类在生态适应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语言、服饰、建筑乃至传统体育运动等,都是这种文化系统的具体表现。

探讨民族性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必然涉及对我国的民族区域划分的问题。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分布地域广、各民族间关系错综复杂,如何才能理清个头绪?为此,费孝通提出一个很好的思路:“从宏观的研究来说,中华民族所在的地域至少可以大体分成北部草原地区,东北角的高山森林区,西南角的青藏高原,藏彝走廊,然后云贵高原,南岭走廊,沿海地区和中原地区。这是全国这个棋盘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这个棋盘上的演变来看各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进行微型的调查"。[4]

以上所提及各个民族区域,实际上包含了两种类型:一种是板块类型,如“北部草原"、“东北高山林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另一种是“走廊"类型,如“藏彝走廊"、“南岭走廊"等。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三种生产方式是对生态环境的最有效适应:狩猎(渔猎)型,如处于“东北高山林区"鄂温克族;畜牧(游牧)型,如处于“北部草原"、“青藏高原"等地的满、蒙古和藏等民族;农耕型,如处于“走廊"地带的汉、彝、白、纳西等民族。

从这三种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出发,可以有效地考察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相关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地理、历史与文化融合等原因,很少有民族呈现出单一模式,很多民族总是兼有两种或以上的生产方式。例如,锡伯族和克尔克兹族兼有狩猎、游牧(畜牧)两种生产方式,彝、藏族兼有畜牧(游牧)和农耕两种生产方式等等。因此,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我国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分为大体三个区域,即狩猎(渔猎)-畜牧(游牧)传统体育文化区,畜牧(游牧)-农业混合型传统体育文化区,和农耕传统文化体育区。

2生产方式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

不同的生产方式,必然对个人体质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决定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例如,从事狩猎(渔猎)型生产方式的民族,由于猎物踪迹飘忽不定,猎手不仅面临丛林或野外中种种潜伏的危险,还需长途跋涉、外出数周才能猎取猎物回来;因此,除了拥有高超的狩猎技术(如投掷的力度、准度与箭术等)以外,还需良好的耐力和体力加以保证。此外,如果猎物体积硕大,猎手将其背负回家时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气力。因此,对于狩猎(渔猎)型的民族而言,耐力、体力、气力从来都是猎手应该拥有的良好品质。在此观念下,能够训练或测试这些方面能力的体育运动自然倍受青睐,典型的项目有长跑、举重、抱石头、拔河、弓箭和投掷类等运动等。

对于从事畜牧(游牧)型生产方式的民族而言,拥有稳定数量的牲畜使的生活获得了一定的保障,但所面临的危险依然存在。例如,防止野兽的袭击,预防敌人的突袭与掠夺,需要经常外出寻找丢失的牲畜等等。另一方面,在迁徙的过程中,个人除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外,还须当机立断地做出种种抉择,如迁往何处、何时启程、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抵达目的地等等。因此,强调速度、位置移动、克服障碍的体育活动往往受到欢迎,典型的项目有爬山、跳越、赛跑、赛马、赛骆驼、赛牦牛、叼羊、射箭等。

对于从事农耕型生产方式的民族而言,由于住所固定下来,与土地概念有关的精耕细作型农业生产活动主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人们企求风调雨顺、土地丰沃多产与人丁兴旺,为此取悦神灵、禳灾祈福的愿望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协调众人共同参与生产劳作成为当务之急,团队精神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此外,随着宗教观念的发展、生活的稳定与安逸,导致 “运气"型的体育活动的诞生(如掷色子,麻将和骨牌等)。总之,在农耕型社会中,与宗教、节日庆典与团体精神有关的体育活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典型的项目有对歌、舞蹈、秋千、赛龙舟以及各类活动等。

此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长期以来,各民族比邻而居、关系错综复杂、对抗亦张亦弛,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不是训练有能力从事掠夺性活动的“社会成员",就是学会保护自己、抵御侵略。因此,具有军事性质的体育活动在三种生产方式的民族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典型的项目有摔交、骑马、射箭、射弩、射击、武术等。

结合图1更为直观地说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种类繁多,但许多项目却异常地相似,说明各民族间接触频繁、相互间文化发生了传播。这也是对“中华民族多元统一格局"理论所提供的一个很好的佐证。然而,一个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引进,归根到底离不开引进者的选择,一个社会需要什么,排斥什么,是受自身条件(特别是它的生产方式和观念形态)和外部条件共同决定的;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引进内容作必要的修改,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2) 我国各民族之间各种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尽管表层结构殊异,但深层结构基本一致:对于单一的狩猎(渔猎)型民族而言,强调耐力与体力的运动得到体现;对于单一畜牧(游牧)型的民族,强调速度、位置移动、克服障碍的运动项目被彰显出来;对于单一农耕型的民族,与宗教、节庆与团体精神等内容休戚相关的体育项目取得了的发展。

3) 不同生产方式社会之间的互动,对土地资源的占领与掠夺,导致民族之间关系紧张关系。训练拥有能力从事掠夺或捍卫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成员的活动,成为具有阶级性社会的政治任务。于是,各种来自于生产劳作的体育形式逐渐形成,被用于军事训练,并最终演化为最具有代表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此,带有军事性质的体育运动,成为三种类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共有的核心。

4) 生产方式种类愈多的民族,其体育运动项目必然愈多,反之则愈少。在上图中,按照我国三种传统体育文化区的划分,狩猎(渔猎)-畜牧(游牧)传统体育文化区的体育项目区域为D+F;畜牧(游牧)-农业混合型传统文化区为E+F;农耕传统文化区为C+F。

第五,如果把狩猎(渔猎)-畜牧(游牧)、畜牧(游牧)-农业混合型和农耕传统文化三区看成一个由动态逐步转为静态的过程,其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系统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也随之增强。

3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基本功能

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还必须了解它们所具备的功能。马凌诺斯基从文化功能论的角度,认为“文化各部分间原密切地联系着的;知识、巫术和宗教,就是文化的几种大框架,靠着它们填满文化所造成的鸿沟,消除内在矛盾和社会混乱;并且,由促成有机体的完整性,使人们在困苦、灾难、疾病和死亡时,能够有效地一致地应付。"在他看来,文化体系中游戏、游艺、运动和艺术正好充当起这样的桥梁,它们除了娱乐的功能,即“把人从常轨故辙中解放出来,消除文化生活中的紧张与拘束"以外,对于“社会组织,对于艺术、技巧、知识和发明的发展,对于礼仪的伦理规律、自尊心理及幽默意识的培养,也都有很大的贡献"。[5]

从马氏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文化体系中发挥着5种重要功能:

参考图2以更为直观地说明问题:

3.1教育功能人类除了生产资料的生产以外,还要承担起人口生产的任务,即种族的延续。个体成员从小就要训练出适应生态环境的能力,把生产和生活的技能传授给下一代,是维持集体生存的必要条件。由于集体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教育活动从远古时代时期就已具备社会性。然而,这一时期教育的手段主要是靠言传身教、大量的模仿练习,反复进行各种蕴含着体育萌芽的游戏。目前许多少数民族中流行的传统体育活动中,依然可以看到各种具有教育性质的体育运动的存在,如哈尼族的爬树、景颇族的景颇刀、么佬族的老鸡护蛋等等。此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很多时候还同政治、宗教、艺术等活动结合起来,如利用集会、祭祀、游戏、竞技和歌舞等活动来对个人进行教育,同时充当起传承民族历史、传统与文化的任务。

3.2认知功能人类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对各种自然现象的理解与把握。这些理解与领悟是从认识与模仿自然开始的,如游泳、飞行是来自从大自然中观察得到的动作,包含着人类渴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此外,色子、麻将和骨牌等游戏的产生,也与人们的认知能力有关,因为参加这些 “运气"型的体育活动人深信:自己可以得到“上天"或“神灵”的眷顾,可以无往不利。因此,民族体育运动中的某些动作中,无不包含着自然环境中各种各样的认知能力,代表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与水平,为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活动作好准备。

3.3生存功能在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中,人类总要面对各种自然现象,如气候变化、寒冷温热、干旱交替和风、雨、雷、电等等。这种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单一的过程;相反,人类总是能动地适应自然环境:一是改变自然环境条件,如制造衣服抵御寒冷,建造房屋防日晒雨淋等等;二是加强人类自身的适应能力。体育运动能够赋予个人强壮的体质以适应环境的需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壮体格,增强个人机体的协调能力,而且能够抵抗各种疾病的侵犯,从而为各种生产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4整合功能社会可看作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的交互场所,个人不仅同他人打交道,还与社会(村落)发生联系。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鸿沟,可以通过民族体育运动来填补。考察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可以发现,许多项目都与节日庆典有关,如藏历新年的赛马、锅庄舞,蒙古“忽力勒台"所举行的“那达慕",以及傣族的“泼水节"和划龙舟等等。这是一个连接个人与集体和重温历史与传统的重要时刻,届时个人与个人间发生交互作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得到加强,个人的族群或民族认同感亦得以强化。

3.5娱乐功能诚如马氏所说的“把人从常轨故辙中解放出来,消除文化生活中的紧张与拘束",体育运动的持久存在,得益于它的娱乐功能,使得参与体育活动的人身心愉悦、乐此不疲。体育活动所具有的 “精神娱乐性",也许不是导致民族体育运动起源的直接原因,但却是维持其得以进一步系统化、竞技化以及表演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体育运动所衍生出对生活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内涵。体育运动的娱乐功能,很多时候是与教育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寓教于乐",成为了推动体育活动向个性化、职能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值得指出的是,从静态方面考虑,这五个功能并非单独存在;相反,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圈",并通过向心力作用共同构造出我们称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东西。另一方面,从动态方面考虑,如图2中的箭头所指,五种功能相互间形成相辅相成的作用:如教育功能强化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增强生存功能,生存功能发展整合功能,整合功能衍生娱乐功能,娱乐功能反过来助长教育功能。

4结论

从民族性以及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客观事实出发,我国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分为大体三个区域,即狩猎(渔猎)-畜牧(游牧)传统体育文化区,畜牧(游牧)-农业混合型传统体育文化区,和农耕传统体育文化区。

从结构论的视野来看,三种体育文化区产生了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尽管表层结构殊异,彼此间却拥有共同的深层结构,其核心内容正是来自对各自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适应。

从功能论的角度来看,这些体育运动项目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得益于五种重要的功能:一、教育的功能;二、生存功能;三、认知功能;四、整合功能;五、娱乐功能。它们互相协调、紧密合作,构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圈。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791.[2]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0 (1):7.

民族传统体育功能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但是,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时,对农村农民健身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农村农民健身工程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索不够。如果农村全民健身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么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是一个空幻的影子。

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功能

1.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据统计,仅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有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6项,共计977项。它是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区域性和娱乐性方面的认识,学者们较为一致。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它所具有的传承性、地域性、稳定性、健身娱乐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有些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体育科技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征及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学者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地讲,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表演功能、竞赛功能等方面。这些功能在丰富群众生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2 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根深叶茂,开展优势明显。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传统,因此,开展优势明显。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追求人的“形、神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上——生产实用性,民族、民俗性,宗教信仰性,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等)也是促进其在农村广泛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2经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开展赋予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增多,他们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那种“干活、吃饭、看电视、睡觉”的枯燥乏味的生活,对文体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大军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健康。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农民们迫切需要既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又能提高人涵养的体育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同时农村的这些变化,从物质基础、时间保证、思想重视和活动阵地等方面,为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农村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可能性。

3 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3.1促进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和目标,而身体健康、体质强健则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目标。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状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已经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起列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健康的身体,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人的体质、增进健康的最佳途径。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并积累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方式。因此,在农村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进农民的健康、增强体质,还可使人们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和美的教育。

3.2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活动内容的文化类型,是一种从逻辑上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它在劳动教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它将精神的愉悦与充实作为其主要目标。农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进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可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有益的民族体育活动,如扭秧歌、耍社火、舞龙舞狮、武术等项目,既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地区,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该地区农村的社会治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来、打架等现象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这说明在农村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3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体育消费在农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地增加。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农村的广泛开展,一方面可以扩大农村体育人口的数量,增强农民群众的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这必将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客观上为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具有广阔的、天然的健身场所,各地区可根据附近地形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的民族体育项目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参与的同时,又能加快当地体育附属设施的健全,加速农村体育产业、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一方经济。 "

3.4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的反映民族自然观,有的反映民族宗教观,有的反映民族历史观,有的反映民族文化史……这些都凸显了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体育文化的主观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如果把这种精神贯穿于国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经济建设中,那将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动力。

农村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祥地,在广大农村开展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激发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进取、创新精神,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得到继承和弘扬的同时,也得到更好地发展与创新。

4 促进农村积极、健康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对策

4.1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农村群众转变思想,增强健身意识。

相比较而言,农村的信息不足、经济还落后,农民的健身意识还很薄弱。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体育宣传,增强其体育健身意识。同时,广泛开展《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学习和社会宣传活动,主动地向广大农民朋友介绍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及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使农村群众逐步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奔小康”的新型体育观。

4.2加强农村群众体育科研工作。

加强对农村群众体育的系统调查研究,了解、把握农村群众体育的现状,分析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特点,探索农村体育发展的独有特征、难点和重点及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使农村体育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农村基层体育工作如何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研究,为充分发展农村体育,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科研,通过“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大胆创新,选择积极健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农村开展。

4.3统筹规划、积极引导,促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

把农村体育工作作为省市县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政府相关部门和组织要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出点子、想法子”,在农村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要提高对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意义、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加大对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扶植和检查、监督力度,多渠道筹措经费、改善体育设施、扩大宣传,树立民族传统体育的“品牌意识”,充分挖掘出民族传统体育的显性价值和潜在价值,促进农民的健康和农村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5 结语

5.1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精神活动和健身活动的主要方式,它对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都有深刻的影响,其功能和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及物质支持。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增进农民身体健康;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

5.2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点应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以业余、自愿为原则,开展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就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农村群众转变思想,增强健身、健心意识;加强农村群众体育科研工作;统筹规划、积极引导,促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2]张玉生.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30-32.

[3]王丽丽等.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社会意义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58-59.

[4]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

[5]王建欣.开展农村体育重要性的几点认识[J].体育文化导刊,2003,(8):18-19.

[6]陈至立.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R].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7]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90-106.

民族传统体育功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及差异性特征,其体育文化具鲜明特征,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将体育实践、民族精神等相互结合,体现我国的文化内涵。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及应用有利于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及完善发展,有利于学生凝聚力及民族自信心增长,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体育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传播,故此上可知,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仍是现代教育界及体育界需注重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

1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背景

陕西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遗存颇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陕西本土文化及地域文化在民族文化发展基础上不断发展及完善,从而形成现如今多样化的历史文化资源及民族传统体育资源。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托于当地固有的经济、文化、气候及历史等多因素逐渐形成了以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为背景的体育文化[1],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对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以及学校体育文化相互之间的研究是陕西省体育及文化等相关内容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以及学校体育文化的有效建设,有利于体育教学改革、学生体育发展观念的转变。因此,在此基础之上,该文主要以大量传统体育相关资料及文献为研究背景,对陕西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及民族传统体育相关内容进行基础性研究,为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及研究提供客观真实的理论依据。

2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功能及重要性分析

2.1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道德观念养成现代教育教学中,德育教学始终是各阶段学校教学的核心思想及中心内容。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长期建设及发展中形成,因此,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影响学生良好思想道德观念及品质养成。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拼搏发展、坚持不懈以及公平公正等的民族发展理念,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及团队意识的养成[2]。体育活动属于竞技类活动,因此,多数体育项目均需多人参与,学生在体育项目参与及活动开展中便可体现相关团队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建设与良好品质养成。陕西省文化悠久,历史源远流长,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建设与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密切相关性。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跳绳、腰鼓、秧歌等若表现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便可将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各具有积极意义的思维及品质逐渐渗入学校体育文化,各学生通过参与各项传统体育活动便可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促进自身正确价值观养成,促进自我良好道德意识建设,实现自身完善发展。2.2有利于学生心智建设与培养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对于学生的心智良好建设与养成其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民族传统体育及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神经的发育,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智力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生物基础;第二,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自身的机体如听觉、平衡等各器官及功能统一调动,各种信息不断输入学生大脑皮层中枢[3],从而可有利于学生大脑细胞供氧量改善,促进学生思维敏捷、心智成熟发展;第三,校园体育活动在开展中具有一定开放性,学生在参与体育项目开展中会逐渐实现创造性活动开展,提升自我能力,从而不断提升了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促进学生创造力及想象力完善建设。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多种具有不同功能开发性质的体育项目,如:智力项目则主要包含如跑马城、六子冲以及丢方等,而在身体功能锻炼等方面则包含陕西省特色的炮锤、钩镰枪、春秋大刀、翻子拳、通背拳等武术项目,武术是陕西省各区域内所普遍开展的活动项目之一,人们在现有武术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开发与完善,便有了以上具有机体锻炼功能的各武术形式,因此可知,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对学生心智及身体功能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3有利于学生美育教育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由于其自身功能的特殊性,因此,对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悟及鉴赏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的美育发展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健康身体以及知识技能美的培养,在校园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体育教师可采用具有艺术性的动作及语言改善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体育技能[4],实现美育教育,从而实现自身思维意识良好发展。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应用于学校体育文化中可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功能的完善性发展,如:将腰鼓、秧歌、踩高跷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引入校园,并对其进行编排、组织及训练,使学生在体育项目活动开展中充分感知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及体育良好教学。

3陕西省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开展现状

3.1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开展缺乏完善性一般而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主要包含武术、民间民俗体育及传统养生体育三部分内容,目前就以陕西省各校民族体育教学开展现状而言,陕西省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项目多以武术为主,而其他两项内容相较于武术课程而言所占比例较少,其中具有陕西省民族特色、互动性及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如腰鼓、秧歌、踩高跷等未能实现体育课堂教学,除此内容之外,具有养生、健身等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现阶段的陕西省体育教学课程中也未显现[5],大多数学校在进行武术类体育项目教学时,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传统性及落后性,难以促进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的高效发展。3.2学校领导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缺乏重视性在实际调查及研究中可发现,大多数学校领导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并不熟悉,对其相关内容缺乏完善性认知,在学校内并未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对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活动进行教学及管理。政府部门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缺乏一定的认知,在相关政策及资金等项目中缺乏支持,因此,导致陕西省学校内部民族传统体育缺乏完善性教学及有效性发展。除此之外,陕西各区域各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只重视对武术课程的开展,而对各自区域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活动缺乏重视性,现阶段,随着我国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重视,部分体育文化及体育项目得到一定的传承及保护,但该项保护力量有限,因此,各学校需要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实现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及人才培养,使更多的学生对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相关理论等实现继承及研究,从而不断促进陕西省民族体育资源及文化的良好发展及建设。

4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功能措施研究

4.1科学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长期发展中的优秀文化积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历史及应用价值。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观赏性等特征,但随着民族传统体育的不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虽存在众多优秀体育形式,对人类的社会及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资源应用价值,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也逐渐出现社会不适应性,因此,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在继承及应用中[6],应根据现展需求,不断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实际发展现状,借鉴外来体育文化实现文化融合与文化形式、文化内容的创新,不断促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其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功能的应用及开展。4.2组织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艺术节民族体育文化艺术节是学校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该形式的开展可有效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承,不断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容及形式,促进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增长体育学习兴趣,促进体育发展。在体育文化艺术节开展中,陕西省各学校应注重对自身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培养,表达当代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意愿,以传统文化自身的历史性及文化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实现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陕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艺术节中包含陕西内各地区不同的民族体育项目,因此,该体育形式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民族体育活动的学习[7],不断促进陕西省各地区之间的民族交流,促进各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的建设,不断实现现代化体育建设要求及建设目标。4.3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需注重对传统体育理论知识及体育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主要从以下途径实现人才高效性培养。首先,各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育科目范围的扩增,尽量在现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其次,加强各体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定期对各教师予以培训,定期举行各类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研讨会,增强教师自身的理论及技术能力,同时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科研工作,建立完整及适用性较强的评估体系,不断促进各体育工作者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加强教学资金投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具有更高资格的教师任教,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完善性教学。最后,还可借助各体育组织,充分发挥其重要建设及发展功能,不断组织学生参与相关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类型,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4.4坚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改革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及重要形式,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陕西省应立足于自身民族传统体育,打破条件及规则限制,不断进行创新,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生社会实践等形式有机结合,增强赛制、比赛规则及方法等创新及改革,不断促进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由于陕西省独特的地域文化及资源优势具有一定特殊性,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现阶段,陕西省应注重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不断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优越性实现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实现我国体育文化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国强.论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

[2]姜霞,马玥.立足陕西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理论导刊,2010(3):99-101.

[3]翟晓英.陕西省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4]张文娟.面向学校的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库的构建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2.

[5]李爱琴.河南嵩山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6]辛锡灿.民族文化生态村模式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SWOT分析和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民族传统体育功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贵州高校;水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7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3-0177-05

一、问题的提出

贵州是多民族的高原贫困省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致使贵州的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相对滞后。针对当前贵州高校体育教育师资不足,经费紧张,场地器材设施较差和教学内容单一等现状分析,如何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丰富多彩的、资金投入小的、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具有独特的教育、健身、娱乐、竞技功能的水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贵州高校,融入体育教学课堂,这样不仅能解决高校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从参与活动中去享受民族体育带来的乐趣和领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贵州高校体育教育办得更具民族特色,以此来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这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经济价值,是高校体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贵州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体育经费与场地器材缺乏

调查发现,贵州高校体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其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针对国家出台的有关学校体育的政策和法规,有的学校领导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即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但是实际上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上,宣传力度不够,具体实施不得力,资金投入不到位,组织竞赛墨守成规,学校体育流于形式,上级检查,下面应付。据统计,在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标准,但有的学校领导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过分强调困难,依赖国家,消极等待,对高校实施“健康第一”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严重地阻碍了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造成贵州有的高校(特别是地区高校)一年只有几万块钱的体育维持费,没有正规的400米田径场,体育教学设施落后,运动场馆缺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的体育经费和场地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贵州高校体育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由于学校领导体育观念及意识的淡薄,至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贵州部分高校中没有得到更好地贯彻实施,体育的价值功能在学校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改革目标不明确,观念陈旧,新的教学理念尚未建立

调查发现,在贵州高校,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试行数年,但现实告诉我们,体育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目标“运动参与、运动能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有一定的了解,但多数体育教师对其内容和实质并不十分清楚,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明显反映出传统教育思想的痕迹,教学内容陈旧,组织方法简单枯燥,教学模式僵化,培养目标单一,其原因是我们没有把改革的目标与具体操作的内容结合起来,至使以技术为中心的旧课程体系至今尚未彻底摆脱,而以体育与健康,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结果使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

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堕性心理增强,意志品质薄弱。据2006年贵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2006年与2002年相比,大学生在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及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量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体能下降、肺活量降低、肥胖比例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不足,其中既有学校场地不足和体育活动时间与内容安排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怕苦怕累、缺乏刻苦锻炼的毅力问题”,同时也存在我们对学校体育新理念的片面理解问题。

(四)忽视对学生弱势群体保健教育

调查发现,贵州民族地区高校对残疾学生上体育课的处理意见均为免修或见习,基本没有为他们开设专门的体育保健课。笔者认为不妥,因为残疾学生的身残心不残,他们不仅需要加强保健运动,提高身体素质与病魔抗衡,而且更需要在运动的广阔的天地里与师生共同沟通和交流,得到更多的关爱,使他们人残志坚,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五)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调查发现,现代多数大学生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社会实践能力较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师范院校毕业生面对当前课改,如何在国家三级管理体制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地方课程,编制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材;如何制作教具;如何设计教学情境;如何组织教学等知知甚少,无从下手。贵州高校学生在申请国家专利方面更是寥寥无几,这说明我们在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待加强。

(六)选用教材不合理

调查发现,现贵州高校基本试行体育选项课。其选用教材内容依次为:A、项目:篮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足球、健美操、排球、武术等;B、理论:各项运动基础理论知识、体育卫生保健常识、健身的手段与方法、竞赛规则、世界杯、国际大赛、奥林匹克知识等。而具有丰富多彩、简单易行、适应性较强、经费投入少,教育、娱乐、技击、健身价值高的民族传统体育在贵州高校没有得到广泛开展而令人深思!

三、水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功能

(一)教育功能。

水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是最本质的功能。水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教育族人在参与的活动中要相互较量,切磋武艺、顽强拼搏,领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获得共同进步和愉快的心理体验,起到磨练意志、启开心智的作用;水族武德教育人们要谦和忍让、立身正直、见义勇为、尊师重教、武林正气。

(二)健身功能

水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要求人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如打格螺、板腰、打鞋、狮子登高、翻桌子、踩高跷、耍纲花等都要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来完成,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水族人民在体能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水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健身价值,不仅让人们从参与的活动中享受运动的乐趣,而且能使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三)娱乐功能

由于水族在长期的生活中保持相对封闭的自然状态,致使致该民族人民在特殊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地理环境中通过田间地头的扭扁担、随地而战的水族棋、男女青年打情骂俏的对歌、丰收狂欢的铜鼓舞、传统节庆的舞龙耍狮等民族体育文化活动来表达和宣泄内心的情感,得到身心的快乐。水族的传统体育具有较高的娱乐价值,自娱自乐、闲暇消遣、沟通情感、美化生活是水族传统体育文化 娱乐的表现形式,人们通过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传统体育活动,自觉接受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从而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

(四)竞技功能

超越自我,向极限挑战是每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水族的赛马、武术、骑颈马、板腰、搬手劲、打格螺、抢花灯等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竞技价值功能。特别是赛马场上骑手的斗智斗勇的对抗性竞赛,骑马人的精湛技术;水家武术的技击对抗;骑颈马和板腰的激烈竞争,将激励水族后代形成努力奋进、勇于竞争、顽强拼搏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水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贵州高校体育的必要性

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协成立大会《要大力发展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贵州是水族的主要聚居地,水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此,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贵州高校对挖掘整理和继承发展水族传统体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贵州高校的体育教育应把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有机结合,突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以此来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水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健身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文化等价值功能,特别是对素质教育有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思想道德、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水族传统体育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从参与的活动中去享受运动的乐趣和领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提高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使贵州高校体育教育办得更具民族特色。

五、对策与思考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倡导以民族体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要构建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作为教育职能部门和学校领导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按照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大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监管力度,从推动贵州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入手,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特点,加快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倡导以民族体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要站在发展的高度,树立全新的体育教育观,注重教材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民族性、趣味性和效应性。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在行动上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实现“运动参与、运动能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教学目标,构建和谐校园。

(二)加大挖掘整理和研究水族传统体育的力度,引入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族传统体育项目

贵州高校体育应在抓好近代体育项目的同时,加大挖掘整理和研究水族传统体育的力度,引入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水族武术(水家拳、水家太极拳、板凳拳、水家棍)、打陀螺、骑颈马、扭扁担、踩高跷、扳手腕、抢花灯、狮子登高、翻桌子、打地老鼠、耍纲花、打鞋、水族棋、铜鼓舞、斗角舞、芦笙舞、花灯戏等等直接引入体育课堂。其中有的可以作为基本教材,如水家拳、打陀螺、踩高跷、芦笙舞等。有的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成为课的基本部分的辅助教材,如水族棋、抢花灯、狮子登高、翻桌子、耍纲花、打鞋、铜鼓舞、斗角舞等,又有的可在分组轮换时运用组织教学。如骑颈马、扭扁担、扳手腕、水家太极拳、板凳拳、水家棍、打地老鼠等。而踩高跷、骑颈马、扳手腕、扭扁担等可作为身体素质练习。水家太极拳、水族棋和丰富多彩的水族游戏可成为残疾学生锻炼身体的内容和形式,要培养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喜爱,加强宣传力度,让我们的大学生了解中华水族灿烂的文化历史,掌握水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方法,并从参与的活动中不仅得到身体锻炼,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努力奋进、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的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通过教会学生动手制作简单易行的水族传统体育器材,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相信,有如此众多的水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支撑,贵州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将更丰富多彩,课的形式更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涨,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完善,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更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教师对水族传统体育教材的整合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贵州高校在实施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等方面充分反应出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特色,增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根据目前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师资不足,经费紧张,场地器材设施缺乏和教学内容单一,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弱势群体保健教育开展不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现状分析,作为体育教师,要加强对水族传统体育教材的整合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培养,要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资金投入小、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简单易学,具有较高教育、娱乐、技击、健身价值功能的水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通过教材化处理,融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强化残疾学生的保健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暂时解决学校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华水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并从参与的活动中去领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学校体育教育办得更具民族特色。

(四)要注重水族传统体育教材的编写工作

在贵州高校引进水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要注重组织人力、物力对水族传统体育教材的编写工作。其对水族传统体育各项运动的历史渊源、动作名称、运动特点、学习目标、动作要点、技术分析等进行深入研究,写出操作性较强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使教材突出民族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同时体育工作者应结合实际,深入实地到水族山寨,虚心向水族的民间体育艺人请教学习,学会水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并掌握其器材的制作方法,为高校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有利的条件。另外,建议在历年的贵州省大学生运动会上,增设水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在普及提高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水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发展。

六、结论

(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贵州是水族的主要聚居地,水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前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状态面临严峻的困境,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全国横向相比呈严重的落后状态。为此,贵州高校对挖掘整理和继承发展水族传统体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民族传统体育功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云南高校 体育教学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目前云南除汉族外,共有彝、白、哈尼、傣、壮、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景颇、普米、阿昌、怒、基诺、德昂、蒙古、水、满、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云南的各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少数民族创造、继承和发展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开展较为广泛的有武术、赛马、斗牛、摔跤、打陀螺、射箭、射弩、过溜索、霸王鞭、划龙舟、秋千、爬竿等250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目前调查所知,云南高校除少数几所开设武术项目外,大多数高校只是以游戏的形式引入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及功能

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决定了其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综观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以下主要的特点及功能:

1.地域性。

环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民族的生存、发展及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与其民族的生存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生活在怒江峡谷的怒族,传统体育“过溜索”是特定地理环境里人们生存的需要和谋生手段,有较强的力度和难度。生活在坝区的白族、傣族等民族的传统体育如霸王鞭、划龙舟等则娱乐性较强。

2.季节性。

在我国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是人们的生活节奏。以农业为主的云南少数民族,由于受到高原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因而生产、生活都与一定的季节相关。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往往源于某一农时节令,并在该节令中开展,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节等活动中都有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从而使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呈现出鲜明的季节性。

3.娱乐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突出的娱乐性,它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以自娱自乐的、消遣的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可以直接得到令人愉悦的情感抒发和宣泄。由于这个特点,民族体育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一次体育活动的举行,往往成为一个民族的盛会。

4.健身性。

民族体育是各民族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促进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它对改善民族体质,提高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

5.传播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这具有传播功能。举办大规模的民族运动会,可以把各民族的传统体育及其文化传播出去,扩大影响,提高各少数民族的知名度,最终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增强各民族的大团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功能将越来越强,民族传统体育已成为经济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平台。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云南高校的必要性

西方体育文化在中国短时间内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因为其是以学校作为进入中国的突破口。从鸦片战争时洋务派开办的学堂开始,西方体育文化以学校教育为输入口,形成了体操、田径、球类、游戏等西方体育项目在中国学校体育项目中的主体地位,其影响延续至今。可见,我们要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就应当重视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的内容,并且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也有着广泛的意义。

1.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各民族的习惯和风俗,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自尊,使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而且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容易使学生萌发民族认同感,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转变现今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为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存的模式。并且民族传统体育以个人修身养性为主,重在强化和优化个体的生命功能,这种根植于中国传统的体育,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身体机能,适应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工作习惯,能最好地达到健身的目的。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民族体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其背后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宗教等各文化深刻的内涵,具有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并且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4.促进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体育教育的目标是要实现终身体育,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民族体育对场地、时间等没有特殊的限制,并且绝大部分内容为终身性的和民族文化接轨,没有明显的年龄限制,符合终身体育的目标。

三、云南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势与困难分析

1.优势。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边疆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和发展是在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发展进程、宗教、习俗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云南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生长在这种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民族传统文化和独特的体育活动、游戏等深深植入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之中。他们在课余、闲暇、聚会等时间中,会自发地、尽情地、欢乐地举行传统活动以衬托活动气氛、抒感、愉悦身心、陶冶性情。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在高等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轨和高校体育改革的形势下,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在云南高校体育改革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终身体育思想的普遍建立。目前中小学生从小接受大众体育、终身体育的教育,从小就培养起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这对开展有趣的民族传统体育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外,人们对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体育项目越来越关注,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

(2)在当前进行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对教学内容未作硬性规定,各高校可以根据地区、民族特点和学生兴趣来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这为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教育体系中提供了教育改革的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增加,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开始回归,这为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提供了社会心理背景,这种情况为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3)高校有较完善的场地、器材设施,完备的体育教学体系,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4)云南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占有相当的比例,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5)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改革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材陈旧、教学形式单调的现状,丰富高校体育内容,体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的特色和地域特点。

2.困难。

我们注意到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在教学上没有得到重视,目前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客观存在着一定困难。

(1)目前高校普遍欠缺成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校场地、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某些特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斗牛、过溜索等。另外,目前高校教师欠缺教授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全面开展有较大的难度。

(2)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从小接受的是西方体育文化教育,体操、田径、球类等西方体育项目深植学生内心,要从观念上接受民族传统体育尚需一个过程。

四、云南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构想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系统化、专门化,随着学科的设立,人们将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知识体系,使之成为一门系统化、专门化的学科。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其体育方式仍为各民族人民采用,开发这个蕴藏量极大的资源,可以为其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1.构建云南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理论体系。

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理论体系,发动体育理论界、民族宗教界等相关学者组织讨论,编排适用于云南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材。教材的编写要适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性、健康性、兴趣性、发展性原则,力求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体现出多样化和本土化。选择有基础的云南高校作为试点,根据运动项目的地域特征、季节气候、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确立适宜在不同民族地区高校实施的运动项目。对试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实验进行研究和总结,使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从而进一步推动云南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

2.改革云南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

(1)转变观念。摆脱西方竞技体育模式的束缚,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功能性、民族性、实用性,以及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这一项目在高校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

(2)打造学校特色体育。走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路子,优选适应于本地区高校特点的传统项目进入高校体育课堂,并对其进行适当改造。其中包括器材的改造、组织形式的改造、竞赛(游戏)规则和竞赛方法的改造,通过对原有的活动项目进行适当改变、包装、重组,以适应教学对象和教学场所的需要。应注意的是改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应尊重各民族的,实施时教育学生遵守民族习惯,把安全放在首位。

(3)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它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更适合在校外开展。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内外文化氛围,利用各种民族节庆、艺术节、体育节、游戏节等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将课内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4)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宣传栏,利用黑板报、专栏、专家讲座等形式,介绍不同民族的体育项目,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5)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派教师进修学习,邀请国内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专家学者讲学授艺,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赵静冬.云南省特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2]云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3]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