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工业旅游

企业工业旅游

企业工业旅游

企业工业旅游范文第1篇

家——这个温馨的字眼,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我们的心灵归宿,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地方。对于员工来讲,企业也像一个家。工作是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而企业,就是助我们走向成功的家。我们一生之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在工作中度过,所以我们更有理由去重视它。要真正做到爱企如家,爱岗尽责最好的表现就是“微笑服务、真心关怀”。

作为旅游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我热爱民族文化,热爱旅游工作,一直以企业为家,公司的一草一木、一静一动都牵动着我的心。工作中我谨记“传承文化,引领欢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行走在公司的每一个角落,路上、绿化带里出现的垃圾,我都会将其拾捡到垃圾桶;景区中有什么安全隐患,我会及时向管理部门反映。因为假如我是一名游客,我希望在一个安全、卫生、环境优美的景区里悠然自得地参观、游玩。在景区里只要与游客相遇,我都会以微笑相对,向游客说一句我们的民族问候语“玛达咪”;遇到游客有困难,无需游客求助,我都会积极主动为游客解疑答惑。因为假如我是一名游客,来到陌生的城市旅游参观,我希望得到友好的接待;遇到困难我会更加着急,希望能够得到帮助。企业员工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的形象,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感受到民族村的美景、丰富的人文环境,更感受到民族村人的友善,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作为一名后勤工作人员我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践行“团结、务实、创新、奉献”的度假区精神。在管理过程中,我要真心诚意地对待基层员工,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急,去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因为民族村距离市区路程较远,很多退休老职工需要办理一些事宜,打电话来咨询时,我会耐心地详细讲解办事的流程,指导他们具体办理步骤,避免老职工白跑一趟。因为假如我是一名基层员工,对于各种政策、办事流程等等不甚了解,没人指导,会常常走弯路,白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与基层交往、沟通时,我一定要做到热情礼貌、要带着感情做工作、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微笑服务的优势。因为假如我是一名基层员工,也许因为我年纪稍大,听力不好,希望办事人员能多重复几遍让我听清楚;也许因为我文化程度偏低,理解能力不够,希望办事人员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该怎么做;也许因为我年龄偏小,不够成熟,做事欠考虑,希望办事人员能多提醒几句。作为后勤工作人员要加强与基层员工的交流和沟通,以平和的态度,对基层员工做好耐心解释,以礼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企业工业旅游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员工流动;外部因素;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168-02

引言

旅游业作为快速成长的服务性行业,稳定高效的员工队伍尤为重要。旅游业员工流动问题在中外研究中都是重点,其中讨论较多的是员工流失的原因,不利影响、员工流失引起的成本及留人策略等,对于员工流动的外部因素作用则不够重视。本文以江苏省为例,从行业发展阶段、劳动力市场需求、职业就业稳定性等角度对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区(点)业员工流动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旅游行业员工流动在旅游业不同部门具有不同表现方式,并对江苏省旅游企业人才管理提出相应对策。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数据主要参考江苏省旅游局组织对全省13个省辖市的旅游业核心企业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以表格和问卷对全省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点)等旅游行业核心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进行了调查,并结合了访问、座谈。涉及全省906家旅行社,占总数的69%;旅游饭店607家,占总数的84%;旅游景区260家,达100%。调查覆盖率比较高,资料较为准确。依据旅游企业员工现状、辞职与招聘状况,选用离职率(又称流动率,为离职员工人数占现有员工总量的百分比)、招聘率(招聘人数占现有员工总量的百分比)来表征人才流动状态。

二、江苏省旅游业发展与员工流动问题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从业人数呈逐年增高趋势。旅游业从业人员在2001―2005年间增长了22%,至2005年,江苏省旅游总就业约占全省就业总数的9%,接近旅游业发达国家的水平(10%),远超过中国平均水平5%。随着旅游业从业人数不断增加,旅游业正成为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重要产业部门。

抽样调查数据表明,2001―2005年江苏省旅游企业新招聘员工10.2万人,而从业人员总量仅增加3.4万人,2001―2005年间江苏省旅游企业员工离职率达45%,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一方面从总体上显示从业人员总数不断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旅游就业的高进入率和高退出率,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和流动性大是目前江苏省旅游就业的主要特征。

三、江苏旅游企业员工流动的部门差异

旅行社、旅游酒店、景区景点是旅游行业中最为重要的部门。员工流动问题在江苏省这三个旅游部门中呈现不同特征。

1.旅行社人员流动问题分析。由表1可知,江苏省旅行社员工离职率最高者为导游员、领队,离职率为19%,同时,导游员、领队的市场需求量最大,招聘率高达54%。相关研究表明,江苏省旅行社业经过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其组织机构已基本成熟,重要岗位的人员配置也趋于稳定。旅行社在规模扩大期间,活跃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的一般员工、导游和领队的需求量相对最大,其离职率和招聘率也最高。那些业务熟练、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的导游、领队在流动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行业内部的流动也最为频繁。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与国际接轨,迫切需要业务熟练的优秀中高级外文导游员。而目前江苏省此类高素质人才不足千人,小语种导游人员严重缺乏。从业经验丰富且具有语言优势的导游、领队等人员行业前景十分看好,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利益条件使得此类担当业务骨干的高素质人才在行业内部流动频繁。另外,由于业务骨干行业内部的频繁流动,聘用企业往往不愿对其进行技能培训或其他技术投入,从而限制了核心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升和发展前景,制约了行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导游、领队等核心技能人才,并加以培养和利用,以带动行业整体人才素质提升,是江苏省旅行社行业员工管理的艰巨任务。

2.旅游饭店人员流动问题分析。与旅行社行业相比,旅游饭店管理人员与一线员工流动均超过旅行社业与景区景点,尤其是一线员工流动过于频繁是旅游饭店人才流动的最突出特征(见表2)。

统计数据表明,江苏省旅游饭店已达722家,约占全国的星级饭店总量的8%左右。且高档次、高星级、高薪酬的外资饭店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从客观上为人员流动提供了外部条件。不少企业用人机制不完善,不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各项福利待遇的改善去吸引人才,却专注于抢挖高素质人才,形成了少数的职业经理人被挖来挖去的怪现象。

在旅游业中,旅游饭店一线工作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最多(几乎占旅游总就业量的1/2),但饭店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人员的工资水平是旅游行业的同层次人员中最低的,员工流动的边际成本很低。且由于旅游饭店业属于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学历和专业技能要求不高,就业门槛较低,逐渐成为学历不高的女性以及青少年等低文化素质劳动力选择的主要行业。初入社会的青年人往往将旅游饭店基层岗位视为获得经验的以谋求发展的“跳板”,一旦条件成熟,则另谋高就。导致江苏省旅游饭店行业基层人员的高流动率,基层人员素质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这种现象对饭店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3.景区、景点人员流动状况分析。景区景点的人员流动状况与旅行社、旅游饭店的情况有所不同,景区景点总体流动率偏低,低于旅游业人员流动平均水平。这一方面是因为景区、景点旅游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质带有地区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因为部分景点景区管理受计划经济影响,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营销意识有关,从业人员虽收入不高,但工作还算稳定。景区景点人员总体离职率、招聘率相对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景区景点管理体制不够灵活,相关企业缺乏活力。

四、对策与建议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吸引各个层次和类型的劳动力加入的同时,旅游业劳动力市场构成十分复杂,劳动力市场也非常不稳定和易变,一旦旅游业发展出现波动,相当部分员工又将退出旅游业,造成旅游业员工的离职率、招聘率均较高,员工流动频繁。纵观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点)员工的离职率与招聘率,不同职能部门的员工流动模式反映出劳动力市场需求、职业就业稳定性的差异。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此种状况:

1.旅游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福利待遇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最基本条件。旅游企业应完善绩效评估体系,改变薪酬结构,岗位薪酬与绩效薪酬之间的比例可以适当调整,兼顾保障性和激励性。

2.实施人性化管理,树立以员工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平时要多和员工沟通,多为员工创造适于其发展的空间和不断成长的机会。对于那些员工多年不变的过于稳定的企业而言,也要采取措施促进适当的人才流动,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重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设计和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工作。旅游企业应着手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并且根据员工的特点为其设计职业生涯。

4.旅游企业应转变用人观念。一方面,要转变观念,适应这种形势和现实;不能单纯地看企业走了多少人,要看走的人是不是企业想要留住的核心人才,是不是在内部或外部人才市场上能够找到替代的人。另一方面,为保持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性,采取有效措施留住人才。要鼓励内部轮岗,培养全面了解本企业的人才,进行战略性的人才储备,如建立“饭店人才库”、“导游人才库”等,促进人才双向选择、有序流动、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 Ann Denvir,Frank Mc Mahon. Labor Turnover in London Hotels and the Cost effectiveness of Preventative Men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2,(2):143-154.

[2] 杨钊,陆林.基于职业特性驱动的旅游劳工转移比较研究[J].地理研究,2006,(6).

[3] 陆素杰,等.江苏省旅游业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企业工业旅游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就业 用工 对接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53

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也是最适合开设的专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专业建设越来越完善。但近几年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方面,该专业的学生对口就业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出现明显的招工困难。本来应该顺理成章地进入旅游企业的人员没有进入,旅游企业对进入的毕业生也觉得不尽如人意,只好下大力气自行培养人才。按理说高职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应该是适应旅游企业需要的,他们比本科以上层次的更能融入企业,比中职层次的在理论水平上更胜一筹,应该在进入企业后能更快成长并有所作为。为此,本文试在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企业招工状况的基础上,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企业招工状况分析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困难不同于某些专业由于需求不足而引发的就业问题,而是有供给也有需求,但不能实现对接的矛盾。一方面,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人才需求的猛增。旅游业作为低消耗、高产出的朝阳产业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持续快速增长最为显著的产业之一。而且,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届时,我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同时,我国目前的旅游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可以用“饥渴”来形容,尤其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极其缺乏。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达1000多个。旅游人才的供应赶不上需求的快速增长,呈现明显的供不应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低加剧了矛盾的激化。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空间,希望能尽快成长为管理人员,不愿到基层一线工作。而旅游业的惯例是管理人员要从服务员做起,酒店管理人员既需要学历、理论知识,也需要实际工作经历。要做好酒店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有服务员、基层管理者的经验,否则,很难管好酒店。在国外,酒店部门经理和总经理这一类中高级管理人才一般都需要5~10年的一线服务经历,在我国,虽然没有这样的硬性规定,但从一线选拔人才也是重能力甚于学历。这样看来似乎大大限制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空间。如果对此认识不清,就会出现酒店中高素质、高学历管理人员缺乏的局面。

此外,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到旅游企业工作,是源于对自身的不自信,原因来自社会、教学过程和学生自己。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一拥而上的局面,教师很多是从别的专业转行而来,在旅游专业知识方面有较大的欠缺,特别是实践经验较为缺乏,难以了解企业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要求,无法有的放矢,对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中,由于定位不清,课程中基础性、理论性课程比例太多,实践性课程、实习偏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别对管理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上,学生普遍欠缺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指挥能力、应变能力,因此,他们进入企业后熟悉基层工作需要更多的时间,甚至多年都无法晋升到管理岗位,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评价和工作岗位的喜好。

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企业已经从暴利行业转化为微利行业,在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已经没有了以前的比较优势。同时,一部分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较高,对收入的期望值较高,希望尽快取得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回报,但现实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却在不断下降。加上我国轻视服务行业的传统观念,学生又不明确现在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不肯放下架子进入企业一线工作,就更使旅游管理专业对口就业率下降。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较适合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今后各高职院校发展的中心工作。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既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又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特别强调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充分调动企业、学校、个人诸方面的积极因素,围绕人才供给和需求两个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培养创新型教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提高其创造能力,增强就业能力,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才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一)深入旅游企业,了解人才需求,改革课程设置,提升学生能力

以笔者在旅游企业多年的工作经验,旅游企业特别欢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强,有亲和力、愿意在基层锻炼同时又具备基本管理能力的学生,这些学生沉得下去也浮得上来,他们在企业中的成长是非常快的。同时,旅游专业的学生大多愿意在酒店前台工作,但前台对员工的外形条件有一定要求,在招生时应该有所考虑。

在课程设置上应处理好几个关系,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基础理论和应用型知识、课堂训练和实践环节以及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关系,应适当兼顾并有所侧重。高职院校应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准,具体到旅游管理专业,就应弄清楚够用的标准:是就业够用还是发展够用?另外,应明确高职和本科、中职的区别,理论课程要有一定的深度,但要注意拓宽广度,实现知识的扁平化。做旅游管理工作,知识再多也不为过,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士,知识面越广、对顾客的了解越多就越容易做好服务工作。当然,3年的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管理知识和工作技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完全可以的。我们既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更要培养他们走得更远、更好的本领。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有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基础知识,但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都没有开设相应课程。一个不懂经济、不懂管理的是难以尽快成长为管理者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理论课教学中应开设经济学原理、旅游会计、管理学基础等理论课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而不仅仅是操作能力。

世界著名旅游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不仅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同时也能让他们熟悉管理工作,培养管理能力。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非常强调实践教学,边教边做,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力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饭店工作的技能。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广受世界知名旅游企业的青睐,很多学生都成为业内翘楚。

当然,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可以弥补实践环节的短板。一方面,可以从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从事专职或兼职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把课堂外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的培养上,还需注意能力的提升,如外语教学要改变目前多数学生的“哑巴”英语的状况,培养他们的开口能力、英语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接待过程的情景教学实现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中文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多让学生锻炼,如让学生熟悉企业相关文书的起草并练习。给学生开口的机会,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在对案例的分析中熟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环节,全方位培养学生

目前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建设有自己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熟悉旅游行业是大有裨益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实习实训基地质量不高、仅仅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注意对他们的指导和教育,过度使用实习生,使他们对企业乃至行业心存恐惧,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另外,部分实习指导教师不熟悉企业情况,无法有效跟企业沟通,给予实习生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实习过程中困难重重。

为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建立继续教育机制,让教师以进入企业挂职、调研等形式补上实践这一课,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在实习期间可以尝试聘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虽然都在服务一线,但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观察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分析判断吸收其中的养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可尝试在学生第四学期安排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后回校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对课程产生共鸣,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顺应市场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快速提升。如果把人才的培养作为特殊产品的生产的话,我们不但要注重生产过程,还需要把好原料关,即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同时,我们不能把生产过程作为全部,还要研究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也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帮助其尽快成长。校企合作,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与用工的“无缝”对接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而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学校和企业仍任重而道远。

企业工业旅游范文第4篇

世界著名旅游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不仅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同时也能让他们熟悉管理工作,培养管理能力。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非常强调实践教学,边教边做,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力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饭店工作的技能。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广受世界知名旅游企业的青睐,很多学生都成为业内翘楚。

当然,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可以弥补实践环节的短板。一方面,可以从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从事专职或兼职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把课堂外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的培养上,还需注意能力的提升,如外语教学要改变目前多数学生的“哑巴”英语的状况,培养他们的开口能力、英语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接待过程的情景教学实现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中文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多让学生锻炼,如让学生熟悉企业相关文书的起草并练习。给学生开口的机会,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在对案例的分析中熟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环节,全方位培养学生

目前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建设有自己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熟悉旅游行业是大有裨益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实习实训基地质量不高、仅仅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注意对他们的指导和教育,过度使用实习生,使他们对企业乃至行业心存恐惧,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另外,部分实习指导教师不熟悉企业情况,无法有效跟企业沟通,给予实习生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实习过程中困难重重。

为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建立继续教育机制,让教师以进入企业挂职、调研等形式补上实践这一课,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在实习期间可以尝试聘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虽然都在服务一线,但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观察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分析判断吸收其中的养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企业工业旅游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旅游英语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63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构建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2013年6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的讲话,他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依靠深化改革,以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职业教育改革红利。要努力在产教融合、职普沟通、中高职衔接、行业企业参与、“双证书”制度等方面取得突破。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统筹管理,打好组合拳,推进教育与生产过程相衔接、教育与市场评价相结合、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良好格局。

当前,国外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非常成熟。广为人知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这些国家的旅游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高层次的合作办学模式,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设定科学、经济研究方向,然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企业主动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双方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纵观我国的发展现状,校企合作仍处于由低浅层次向中层次发展的阶段,校企合作的主方是学校。一方面,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主动向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和物力参与到旅游院校的专业建设之中。他们对旅游院校的支持也仅限于项目资助、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员工培训等方面。有的企业甚至为了廉价的实习生而被动地与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可以说,我国旅游教育的校企合作只是一种后期的操作实务的合作,一种简单的劳务合作。

2 我院旅游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校企合作层次浅、形式单一

我院旅游英语专业与西双版纳金孔雀旅游集团、普洱茶博苑、大理银都水乡、勐泐大佛寺、勐腊望天树旅游景区、古道旅行社和嘉盛华美达广场酒店等旅游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形式不外乎以下三种:学生到企业参观、节假日到企业兼职以及在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学校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形式单一、内涵不够丰富。

2.2 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需求脱节

其一,由于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周期性,学院在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与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其二,课程体系设置未能与当地旅游发展现状很好地结合起来,缺乏地方特色。其三,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仍停留在知识本位上,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重视不够,造成学生高分低能,难于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2.3 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在专业组教师中,从一线企业聘请的实习指导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13%,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教师岗位,他们在一线企业工作的时间短、经验少,因此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2.4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多数老师的授课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考核也以期末笔试为主。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台上讲得辛苦,学生在台下也听得很累,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用人单位对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甚满意。

2.5 校内实习实训条件有待提高

学院目前尚未建成校内实训室,因此部分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以及一些实训课程未能按计划顺利开展,影响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3 改进措施

3.1 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为基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途径

学校应积极与政府旅游部门联系,并依托相关部门与旅游企业建立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形式。除常规的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兼职之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项目创新,通过大量的课题研究,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成为企业发展的智囊团。同时,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积极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招生人数、实习时间等,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3.2 以校企合作培养旅游人才为基础,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是一个专业培养人才的根本。首先,为使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向更深方向发展,专业组可以定期到企业、行业进行调研,收集旅游企业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素质的需求,为旅游专业建设改革方向及专业课程调整提供参考数据,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其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我院主管教学的领导、旅游英语专业组教师、政府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管理者。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专业实训等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使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最后,旅游英语专业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更新教学内容等,把旅游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和人才培养的长期性联系起来,主动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游客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3.3 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为基础,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旅游院校的教师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活应变的课堂组织能力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首先,学校除了聘请有一定的学历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到校任教外,还可以从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聘请具备教师基本条件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提升旅游英语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其次,在完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学校可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到旅游企业、酒店、旅行社和景区工作,通过岗位培训、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了解以上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等,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最后,鼓励教师以课题研究、技术创新和科研等方式积极为企业服务,解决企业高级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丰富教师的能力。

3.4 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为基础,改进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模式

针对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对专业实践课和核心课的教学法进行改革,鼓励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将导游带团的工作过程分解成几个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些项目,实现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传授及实践能力的反复训练。在此基础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采用实地实践教学法,引入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5 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为基础,建设校内实训室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强调能力的综合与使用,而专业课程的实践部分和一些专业实践课程主要依赖校内实训基地来完成,它不仅承担着学生岗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的训练、操作,同时也是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熏陶中心。因此,建立旅游英语专业校内实训室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建设校内实训室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本着开发的态度,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积极寻求企业的资金支持,同时聘请有资质的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实训室的管理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等。

参考文献:

[1]赵鹏,汤利华.北京联大旅游学院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理念与实践[A].旅游高等教育研究[C].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27-32.

[2]马勇,舒伯阳.“三位一体”旅游教育优化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1997,(S1):42-44.

[3]黄文.中国旅游迅猛发展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EB/OL],20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