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的制度建设

企业的制度建设

企业的制度建设

企业的制度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玉柴集团,产权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实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与日俱增。企业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经济的活力。在“抓大放小、国退民进”的改革思想指导下,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民营企业的政治与法律地位有了显著改善,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WTO的框架下,外商投资环境大大改善,外资流入持续增加,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最积极的企业群体。国有、民营、外资经济已经在我国经济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在缺乏前人经验可鉴的条件下,30年来以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试错,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经过试点,全面推开”的大原则下实现了渐进式的制度变革,取得巨大的成就。今天,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名义GDP超过万亿美元的国家相比,中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一批通过改革改组改造,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新国企应运而生,它们顺应改革和发展潮流,不断突破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坚持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在体制和机制转型中不断成长壮大,玉柴集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国有企业实行国营企业制度。在国营企业制度下,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对企业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并统一支配其劳动成果。厂长或经理的任务就是按照政府的计划指令和相关政策负责生产;企业为完成生产计划所需的资金由政府财政部门按计划直接无偿下拨或部分通过银行信贷解决;所需物资由政府物资部门按计划和统一价格供给;所需劳动力由政府劳动部门统一分配;企业的产品由政府物资部门或商业部门按计划统包统配、统购统销;员工工资由政府按照统一标准发放;企业盈亏由政府负责,技术投入和设备改造由政府统一安排。企业惟一能做的和必须做的就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把政府配给的资源组织起来,生产出政府计划的产品。这种企业制度导致企业只有社会的统一目的,完全否定了企业和员工对产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使企业员工失去了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发展的动力。在建国初期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这种企业制度曾经表现出很高的效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环境的复杂程度提高,这种由政府统一决策的企业制度必然难以适应外界变化的要求,最终退化为政府行政体制附属物。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到中国考察后,宣布了一个举世震惊的观点:“中国没有企业”,实质上就是对当时实行的国营企业制度的大胆批评。

(一)国企改革早期经历曲折探索

1978年四川省宁江机床厂等6家企业的扩权试点揭开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1979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文件,标志着以放权让利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始。“扩权让利”早期,企业的积极性在利益的刺激下得到了释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关资料表明,1980年试点企业的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1.8%,上缴利润增长7.4%。但是,由于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从基数利润和留成比例的核定都是政府按照企业的不同情况一一核定的,这种不规范性再加上企业缺乏明确的责任约束,这导致了“扩权让利”后期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下降,企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与政府的利益博弈,通过加大实物补贴夸大成本等手段回避上缴利润等责任,明里暗里与国家争利。有关资料表明,到1981年,全国工业企业上缴利润下降8.5%,1982年、1983年造成连年的国家财政赤字。

为了扭转企业与国家争利的现象,就必须用一种规范的方法来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于是就有了两步“利改税”政策的出台。由于利改税忽略了国有资产所有权对企业经营权的约束,导致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盲目膨胀,实施效果和初衷背道而驰。第二步利改税刚推出,全国就出现了信贷、投资和消费基金的严重膨胀,引起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过度增长,物价上涨率从1984年的2.8%猛增至1985年的8.8%,国有企业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的资金来源有一部分被转化为国家财政负担,国家财政收入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连续两年的滑坡,1986年底利改税就以失败而告终。

为了解决企业增产、财政不增收的问题,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承包制办法是在总结前两轮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企业的责权利等方面的界定比以前更加完善,在实行初期效果显著。1987年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了14.5%,利税总额增长12.9%,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8%。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承包者与发包者漠视国家利益的串谋而导致的利益激励弱化和责任约束软化,1988年国有企业效益开始下降,1989年的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了16.6%, 1990年的利润总额更比上年下降了47.7%。到了1991年,国有企业已有1/3明亏估计暗亏即虚盈实亏者也在1/3左右,大多数企业已是负债累累,许多企业资不抵债,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二)明确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方向

经过十多年的行政性放权,国有企业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内在动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缺乏有效的约束、制衡和监督。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以明显或隐蔽的方式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国有企业已经从缺乏激励的极端状态走出来,到了缺乏监管的另一个极端状态。1992年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改革的总体目标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玉柴率先实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按照一位从事我国企业改革多年的资深人士的说法,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早期完全是进两步退一步,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许多不能适应的企业只能被大潮吞没。玉柴集团作为一家地方的国有企业,一直坚持顺应改革发展的潮流,为自己的命运奋力拼搏,30年来产销量增长100多倍;销售收入增长400多倍,被中国企业界誉为“玉柴奇迹”。玉柴集团地处广西边陲,没有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氛围,没有吸引人才的有利条件和区域优势;作为一家独立发动机生产企业,没有“背靠”任何汽车大集团,没有享受国家任何优惠政策,却能够在改革大潮中顺势而上,我们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玉柴抓住了国企改革的重要契机,成功地推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成为当初最早实践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之一。1992年玉柴进行了股份制改造,1993年玉柴股份实现了中外合资,1994年玉柴股份实现了美国上市,短短三年内玉柴集团实现的“三级跳”,为股份公司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扫除了产权障碍,也为整个集团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结合我国国情明确提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总要求。玉柴集团在实践中坚持遵照16字方针,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产权清晰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任何有效率的企业制度都应是产权清晰的,否则必然影响产权功能的发挥,导致企业效率低下。产权清晰不仅是一个法律概念,更重要的是经济体制的范畴,即表现为产权清晰不仅是静态的清晰,还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清晰。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一是指主体清晰,即谁是投资主体要清晰;二是结构要清晰,即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依其投资的比例享有相应的责权利要清晰;三是关系要清晰,即资产的归属、权益的享用等要清晰;四是作用要清晰,即投资者按其投资的比例,建立并规范以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监督与激励等机制。为了实现产权清晰,玉柴集团创造性地采用了“老树发新芽”的办法,将玉柴的资产一分为二,成立玉柴集团公司和玉柴股份有限公司。由集团公司以法人身份在原玉柴总厂基础上以募股设立方式成立玉柴股份有限公司,并持有存量资产折成国家股,同时代管从股份公司剥离出来的一些辅业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这样一来,既符合上市的股份公司产权清晰的规范,又解决了原有国有企业的股份由谁代表和管理的问题。最终使玉柴股份不仅在国内法人股市场成功上市,而且在纽约上市时也得到了国际专家的一致认可。

企业的制度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 建设

随着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本文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谈些粗浅建议。

一、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紧迫性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迫切需要加强企业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也出了不少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经验,如“两参一改三结合”、“强化班组核算”等,但由于社会和的原因,这些内控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在不少单位还没有认真贯彻执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和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合理的、严格的内部责任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近,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对法人治理结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财务报表管理等控制制度的有关都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对内部控制制度寄予厚望。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抓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二)保护所有者权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迫切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会计献策信息严重失真。据财政部日前公告的信息,80%以上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造成了一些单位会计杂乱无序,管理混乱,甚至出现“吃喝嫖赌、求神拜佛”也能报销的怪现象。凡此种种,一方面给贪污、挪用或侵吞单位资产的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直接侵害所有者权益,使国家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蒙受损失。这些问题波及到社会,严重公平竞争和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审计监督,已经成为解决经济秩序混乱,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之举。

二、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现状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既要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又要紧密结合我国企业的现状。首先,要学习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重视加强内控制度的观念。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完善。究其原因,一是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则会被市场淘汰。二是制度健全、规范,人们执法意识较强,如果不能尽职履行自己的职责,轻者被解雇,重者要承担法律责任。三是具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其次,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必须结合我国企业的现状。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化程度、法律环境、管理队伍、管理技术等方面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鉴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在我国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从基础层面人手,先抓薄弱环节,抓好财务会计管理。

(二)建立以财务会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赋予了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管理机制。企业作为一个“受托责任”的法人财产实体,经营者是在为完成投资者所赋予的“受托责任”而工作。这样,企业管理的目标从根本上是由投资者的收益目标所决定的。投资者投入资本金的维护,经营过程的风险控制以及通过实现税后收益增长股东权益,将构成企业管理最根本的目标。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要从落实财务管理目标入手,做到合理地筹集资金,有效地使用资金,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证在动态发展中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给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

,我国相当多的一部分财务状况不佳,信息严重失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现以财务会计管理为中心的模式已成为一项紧迫性的要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筹集困难。在商业银行企业化管理后,银行贷款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目标,改信用贷款为担保和抵押贷款,一些效益差的企业难以取得贷款,而资金缺乏会进一步导致企业效益下滑,甚至破产。(2)片面追求销售额的增长,造成成本失控,资金超量占用,所得盈利不够支付银行利息,企业在给银行“打工”,资金获利水平趋于下降。(3)资金结构不合理,债务比重大,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对称结构被破坏。(4)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造假账、做假报表隐瞒收入,扩大成本费用和损失,人为造成亏损,偷逃税收,侵害所有者权益。需要指出的是,会计信息失真很大程度上的责任在单位负责人。上述是长期以来财经纪律松弛,忽视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的恶果,也是我们强调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以财务会计为中心模式的现实原因。

当前财务会计管理应该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最重要的问题应抓好货币资金管理、对外投资管理、物资采购管理、成本管理以及销售和利润管理,因为这几个环节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经济违法、会计失真的问题出现在这些环节。

(三)建设具有操作性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政府财政部门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应当从方便企业实际运用出发,具有可操作性。为此,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上的规范性。在对控制的对象和内容的规定上,要体现共同性和个别性的差别,体现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要求。对各企业共同内容或环节,应当作出具体规范性的规定,即统一标准,共同遵守;而对有差异的内容或环节,则应当规定的原则一些,以便于各企业在制定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时有一定灵活性,使其内部控制制度更具有适应性。二是操作上的程序性。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在具体规范各控制点或控制环节时,要体现程序性的特点和要求,要明确与该控制点或控制环节相关方面的操作步骤,各步骤涉及的部门或岗位所应履行的职责权限。程序性的要求,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中心环节,也是一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可行和有效的关键。

内部控制制度在具体适用范围上也要有所区别,有所选择,要把握好两条原则:一是普遍适用原则,即对所有企业者具备的业务,如货币资金业务、采购业务、固定资产业务等。所有企业都具备这些业务,而且业务内容和操作程序也基本相同,与这些业务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则应当适用于所有企业。二是个别适用原则,即对一些不具普遍性的业务,如对外投资业务、捐赠业务等,只有部分企业有这类业务。相应的这些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就适用部分企业,而不能适用于所有企业。

企业的制度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我国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国外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借鉴意义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药行业作为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提升经济的重要动力,对建设又快又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制药行业不断发展,由此而给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逐渐引起行业内广泛的重视。在当前可持续发展成为各行业主流发展方向的背景下,建设环保制度对制药企业进一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重视制药环节的环境保护,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才能实现制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行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性。由于我国制药企业对环保制度建设的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国应借鉴国外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建设的理念和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制药企业在环保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制药企业环保问题的现状和特点

(一)制药企业环保问题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对外交流力度逐渐加大,交流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我国凭借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成为各国投资的主要市场之一。尤其对制药行业来说,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对制药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都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我国。[1]国外先进制药技术和优秀人才的引进极大地刺激了我国制药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原料业的迅猛发展。另外,国内也有许多企业加大了对医药行业的投资,导致制药企业数量急剧增长、产药量不断增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制药行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由于制药行业自身的特点,在进行药品生产和加工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如果不加强对制药环节的环境监控,就会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的困难。制药行业现已成为国家环保部门重点治理的行业之一。[2]目前,很多制药企业都存在超标排放和违反废物管理规定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环保的重视度不够,相关方面的整治措施不到位,环保制度建设不完善,而且很多问题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解决起来存在较大的困难,无论对企业还是国家来说都是较大的难题。

(二)制药企业环保问题的特点

1.制药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传统制药行业,大多采用天然的原材料,利用传统工艺进行药品生产。这种制药方法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安全性较强,但是生产效率较低、原材料较为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药品需求。[3]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合成药物逐渐成为制药行业主要的发展趋势,它是利用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进行药品生产,所以可实现原材料的不断生产,生产效率较高,现已成为制药的主要方式。使用化学物质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对环境上破坏,而且在现代医药生产过程中,要想合成一种药物,需要多种、大量的原材料,而最后真正可以使用的药品量较小,大部分的物质都成为废物排放到环境中。[4]另外,药品生产所需的化学物质种类较多、成分较复杂,治理较为困难,给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2.制药企业迁徙现象带来的环境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制药行业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受到了诸多限制,原料成本和人力成本都在不断增加。为了缓解成本增加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很多大型跨国制药企业都将污染最为严重的原料制药企业转移到我国,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也在不断加重。[5]国内制药企业也存在地域间的迁徙,这主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制药原材料的产地相关。传统的制药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上海等沿海城市,但是随着国家产业不断转移,各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制药行业在内陆逐渐发展起来,呈现由沿海向内陆迁移的趋势。制药产地转移必然会带来污染带的扩散,扩大污染面积,加大对环境的压力。

3.原料药生产工艺特点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大部分原料药的生产都呈现投入大、产出小的特点。一种原料药的生产需要几种甚至几十种原材料的投入,而且大都经过较为复杂的化学反应,但是最后产出药品的量较少。在这种生产工艺下,大多数原材料都被转化为废料排放到环境中,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根据目前原料药生产的特点,很多企业都采用间歇式的生产模式,在订单量较多时集中生产、集中排放,而当生产任务较少时排放量就会相对减少。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呈现出短时间内大量排放的现象,且污染物的浓度较大、不稳定性较强,对环境的污染严重。[6]相比于连续、稳定的生产模式,这种间断式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更为严重,治理起来也更加困难。

三、我国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责任规定不足

我国为了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污染者的责任。[7]但是,由于目前法律建设还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也不大,导致无法将法律落到实处。而且《环境保护法》中对污染者责任划分并不明确,只是简单的说明污染者应承担责任,相关部门应依法追究,但是具体应承受什么类型的惩罚及惩罚的程度都不明确,这就可能给污染者带来可乘之机。由于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环境的承载能力有所不同,所以《环境保护法》内容的设置应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将其作为确保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保障,而不应只是单纯地对环境污染进行预防。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合理

污染人所承担的责任大小应根据其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决定,这就需要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来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将会对环境治理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国外成功的经验,我国也逐渐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制度是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构建的,对改善我国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时还存在较多问题。目前,通用的流程为:第一,当发现有环境问题产生时,相关部门要组织专业机构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测评,并给出环境污染测评书。第二,将测评书予以公布,听取相关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对测评书进行相应的更改。第三,由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根据污染程度,对相关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当前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合二为一,导致环境影响评价部门在进行抉择的时候受到利益的干扰。而且很多地方的城市功能划分并不明显,公众对评审环节的参与度也较低,很难做到真正的公正。

(三)排污许可证制存在缺陷

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未制定专门的法律条文对排污许可证制进行明确的规定,而且也未建立总量控制制度。第二,现行的许可证制的确立与实际的差距较大,可行性不强,而且未建立专门的条例对实施步骤进行规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规模不大、各项设施不齐全,很多企业都未进行排污申报,而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又不够,从而导致企业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第三,缺乏公众参与机制。目前,我国所实施的排污政策都是由国家相关部门负责,而且在审查过程中都是较封闭的,公众很少会获取相关方面的信息。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社会活动,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加强公众对相关活动的参与度,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从法律上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四)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不严格

虽然我国建立了专门的“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但是政策的内容并不全面,只是针对清洁生产和水污染防治等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规定,未强制要求使用特定的技术,所以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防治内容所采用的技术也各不相同,从而使技术的先进性无法得到保障。由于不同污染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同,所采用的防治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别,需要根据污染物排放水平等因素进行科学评判。但是,目前我国所采用的技术并未针对具体的污染物进行明确的排污限制。

四、国外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建设的经验

(一)制药企业投入生产前的环境保护政策

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在正式投入生产前,需要对项目实施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提前评估并做出预防,当评估结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要求时就要终止项目的实施。该政策最早是在美国开始实施的,同时集中公众的力量对评估结果予以公示。由于制药企业在大部分生产情况下都会产生污染物,所以在企业生产之前要求其提交排污许可证申请,只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才能正式生产。

(二)制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政策

1.强制政策

美国环保部门对制药企业的生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制定了专门的排污指南并对各项排污指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另外,美国将环境保护的任务下达到各州,要求必须满足空气质量标准,当出现超标现象时各州自行解决。

2.制药行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

为保障环境保护政策落到实处,美国、欧洲各国都建立了专门的制药行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对制药各环节的生产流程进行明确规定,对产生污染的原因及控制策略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通过技术的改进减少废物排放量。

(三)对制药企业环境污染的公众监督措施

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民主政策都落实的很好,公众在公共事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制药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美国建立了《紧急规划和社区知情权利法》,要求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将具体情报公开,依法获得公众的监督。根据公众的诉讼请求,美国建立了环境公益诉讼法律体系,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诉讼,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五、借鉴国外的经验,改进我国制药企业环保制度

(一)完善制药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要想强化排污效果,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减轻制药环节对环境的污染,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引导,而不是事后追究责任。发达国家在环保工作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保护机制较完善。所以,我国也应完善对制药企业的环境保护机制,引入排污许可证和排污评价等制度,将环境保护法制化。另外,应赋予环境保护部门单独的权利,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真正将政策落到实处。

(二)制药企业应评估

项目实施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预测环境治理成本制药企业在项目开始之前,应先对项目实施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对环境治理所需成本进行预测,衡量项目收益与环境治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在保障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事实证明,提前预防所达到的效果远远高于事后惩罚。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还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制药企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从生产工艺入手,不断改进生产方法,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出比,减少生产环节产生的废物量。引导企业加强对生产技术的创新,并为产品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将“绿色生产”作为主要的目标。制药企业应加快转型,加大对技术的投资,不断创新生产方式和方法,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经营的重要部分,研发更多低消耗、高产出的产品。

六、结论

制药行业的发展在提高我国经济水平的同时,也给环境也带来了较大影响,需要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我国目前所实行的环保制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不断完善制药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提前预估环境污染程度并逐步调整产品结构,从而促进制药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宏,张文静.浅论制药企业的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12):201.

[2]李遮.浅谈我国制药企业应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62.

[3]刘伟,付余,李晶,蔡超男,鲁照明.浅析国外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C].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医药安全与科学发展”学术论坛,2013.

[4]纪冬霞,冯钰,蔡伟.浅议我国制药企业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23):108-110.

[5]杨松,李国峰.制药企业的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浅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1(S1):172.

[6]陈祖刚.国外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化工管理,2014(23):276.

企业的制度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企业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企业要长久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益。改进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快企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是实现企业高效健康发展的保证。

一、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构成”。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提高经营效果和效率,使财务报告真实可靠,使企业运行合乎规范。具体来说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五方面内容。因此,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不断创新完善,企业一般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成为大势所趋。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单单局限于财务控制,而已经渗透到信息管理、监督管理、风险评估等多个方面,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来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当前,我国很多造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较低,对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与经营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工作一直处于无序与混乱状态,最终造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活动成效不够理想。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坚决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来说,首要的是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是有时企业为了逃避纳税或夸大业绩等原因,财务信息中仍然存在财务数据失真,财务报表虚假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另外,有的即使建立了较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很多时候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使制度成了墙上的摆设。

(三)管理与监督工作不到位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主体是审计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对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但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的审计机构,并且在人员配备与相关职能定位方面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另外,企业的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很多都依附于财务机构,这就不利于其监督作用与功能的充分发挥。

(四)企业内部审计仍然薄弱

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一般主要是侧重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和生产经营的监督,内审定位还不够全面准确,对内审职能的认识还处于模糊状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再加上一些审计人员理论和业务素质不高,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不合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五是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利于调动经营者和管理者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把企业当作事业来干,不能勇于创新,勇挑重担,影响了企业发展的利益最大化。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提高企业领导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在企业领导者的引领与带动下,企业职工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才会不断提升,并逐步加深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的理解,从而自觉地用企业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相关内容指导与约束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进而大幅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最终形成企业全体职工积极参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良好局面。因此,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应从增强企业领导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入手,充分发挥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形成自上到下自主维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权威性的理想形势,从而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效落实奠定基础。

(二)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监管体系

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但是,在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中,只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各个内容被高质量执行后才能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持续监督与管理,努力构建出一套科学而全面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从而使得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活动顺利、高效开展。而将内部审计应用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各项内容的顺利执行。因此,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应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在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最大限度优化造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效,最终为企业赢得最大化的经济收益。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科学合理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使企业治理目标利润的最大化,因此要从供、产、销各个环节和步骤统筹考虑,做好制度的约束规定,要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的治理机制,要勇于打破陈旧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规范、合理和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要对每一项制度的履行做好监督、检查,要成立专门的监管监察机构,加强制度和规定贯彻执行的检查力度,对不能贯彻内部控制、违反法律法规影响企业发展的,严格追究管理者的责任,使管理者肩上有担子,心中有责任,确保制度的落实。必要时要聘请专家或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为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定规范的易操作的规章制度。

(四)要加强企业的内外环境建设

企业外在的大环境对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有一定的影响,要符合社会大环境的形势。同时,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营造符合企业发展的文化氛围,靠企业文化来渲染和教育企业员工,让文化的感召力影响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使他们能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为企业的发展扎实工作,为企业的内控制度的执行落实做出各自的努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储蓄动力和活力。

(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必要的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使管理者更注重企业长远发展,使管理人员更加坚守责任、履职尽责,使员工更加勤恳敬业、扎实工作,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形成和谐统一体,实现企业和员工的“上下同欲”,把企业当“家业”来精心维护发展,从根源上消除违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象。同时,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通过由“人管人”向“制度管人”的转变,来实现企业的人性化管理,促进企业高效发展。

四、结语

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也将不断的完善,尤其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制定出量身打造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更好适应现代企业的内控管理,使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合理化,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北方贸,2014(02).

企业的制度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化;权力;廉政制度;管理

再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廉政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也必须要不断强化廉政制度建设。那么,如何强化廉政制度建设,以及如何有效保障廉政制度与其他制度的高度契合协同,已经成为新形势、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必须要关注和重视的课题。

1.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化

简而言之,企业制度标准化主要就是将保障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的制度系统化、标准化、常规化,使得制度入心,切实促进企业员工制度认同,让行为符合标准,让标准成为习惯。长期以来的企业管理实践已经证明,管理制度标准化是一个企业制度管理水平较高层次的一种表现,制度的标准化以及改革创新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两个支撑。管理制度标准化通过一系列可操作性较强管理标准的明确,整合构建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多形式标准化管理措施的推进,保障企业实现更高层次的管理水平。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与设计,必须要考虑企业实际所处的生产型、经营型或者是战略型三个阶段,以及识别企业的人治、制度化、企业文化三个制度化层次。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两个方式予以实现。一是制度整合。具体而言指的还是针对引进制度的整合。首先,就是要确保不能不加变通地对外部制度或者是标准模式进行套用,而是要充分结合自身管理过程模式结构对相关制度进行编排,促进企业制度系统化。其次,针对相关的标准术语以及标准要求也不能够进行套用,要充分转化标准术语和相关要求,促进标准的企业化与行业化。最后,还要确保企业的外部引进制度和原来的制度之间存在关联,而且是要在原来的相关制度体系的基础上编制新的制度,不能够进行另起炉灶式的编制;总之,针对外部引进管理制度,要做好充分嫁接,确保服水土、能落地。另外,外部引进的制度经过理论上的整合之后,也并不能够代表这些制度能够直接运用在国有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当中。二是制度再造。国有企业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就是需要借助新思想与新方法,突破旧的制度体系,形成一个新的流程体系,且流程当中的人、物等各个要素也都能够实现有效控制;当然,新的体系也需面临新的标准化,需要根据MSCA,沿着“目标标准化检查总结”的思路,循环实施新的管理制度标准化。具体而言,在国有企业的实际综合运用过程当中,涉及的相关人员还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他们的行为、手法和方法的改变过程,实施比较平稳地过渡从而确保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目标。在一整套的过程当中,国有企业就应该组建一些规模大小不一样的再造小组,基于企业战略的层面出发,不断针对相关的问题开展深挖潜藏,同时还要不断改善以及落实新的行为措施。在全面推行新体系运行之后,还要进行总结并重新标准化。当然,还要引导国有企业的相关员工更不断学习学习标准化,为全体国有企业员工以及部门适应制度的标准化,不选创新提升对于制度的适应性,促进相关员工和部门正确履行职责,为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创新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国有企业廉政制度建设的特有属性

国有企业廉政制度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国有企业的重要位置以及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展开,着力于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断增加企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然而,党风廉政工作又显然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各种廉政制度必须保持一定的协调性才能够确保形成合力,维护制度权威,并且高效实现管理目标。基于国有企业的地位和属性而言,廉政制度建设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具有独特的方面:

2.1全局性的集中体现

国有企业廉政制度制定的站位是全局性的,着力于把握总体。而且从廉政制度本身出发,相关的各方面内容尽管非常广泛,但是有机整体的属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国有企业构建廉政制度,必须充分考虑企业以及行业的属性和特征,基于整体性的制度目标分析研究相关问题,提炼用于制度建设,决不能搞各部门的制度拼凑游戏。

2.2联系性的集中体现

国有企业廉政制度体系的各项组成并非割裂开来的,相互之间的联系有迹可循,必须要牢牢把握各项制度的关联性,抽丝剥茧,发现主线。如果仅仅依靠其中某一个方面的制度,是不可能实现比较理想的制度绩效,甚至是相互之间形成内耗,相互掣肘。构建国有企业廉政制度体系必须要紧紧围绕制度的关联以及制度体系的整体合力形成,着力于国有企业防范廉政风险各个层面的制度,充分分析研究廉洁自律、违纪违规处分、“一岗双责”落实、组织生活等各方面制度,构建整体性、一致性的廉政制度体系,如此才能够确保制度的高效,确保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各方面的协同。

2.3实践性的集中体现

我们在上述讨论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已经明确,制度的规范离不开对于企业所处生产经营、市场环境的实际把握,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所处的生产经营管理层次以及制度文化建设层次。构建廉政制度也同样离不开企业的实际情况,离不开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否则廉政制度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缺乏足够的针对性,也就没有了运用和存在必要性和生命力。因此,实践性也是国有企业构建廉政制度的根本性属性,国有企业不能单纯遵照各级党委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实践情况。另外,廉政制度建设是不断完善廉政惩防体系的基础,制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也是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廉政制度往往不会因为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调整改变以及相关管理者注意力的转变而出现调整和改变,能够确保维持国有企业正常的秩序。廉政制度还具有整体性,国有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员工都是处于它的约束范围之内,廉政制度能够确保预防因为管理层因为主观随意的决策而导致出现决策失误进而产生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情况。廉政制度还具有强制性,国有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和个人一旦会违反相关制度,就必然会受到比较严厉的损失。国有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不仅仅是自身需要借助于制度来规范,而且一些具体的工作落实上还要充分依靠制度来提供保障。单就国有企业的廉政惩防体系而言,也是一个制度体系。国有企业也只有不断强化廉政制度建设,才能够确保国有企业真正借助于制度规范来针对各种业务行为进行规范约束,确保真正能够形成依靠廉政制度办事、依靠廉政制度管人、依靠廉政制度管权的体制机制,才能确保从根本意义上解决腐败风险。而且,也还有将国有企业的防止腐败的目标与要求内置于国有企业的廉政制度建设当中,才能够确保廉政制度在国有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

3.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化背景下的廉政制度建设

国有企业将廉政制度建设高度融入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化背景下,与企业的其他各项制度产生深度协调效应,廉政制度将不断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对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生产经营流程、各个岗位以及工作标准都将实现覆盖。

3.1明确责任,落实廉政制度建设责任制

众所周知,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在于各级党委,监督责任在于相应的纪委。而对于廉政制度建设而言,也必须要明确责任,明确企业党组织廉政制度建设的主要责任以及党组织纪检部门的监督责任。固然,落实责任并非目的,而要形成一个制度建设的责任主体,促进廉政制度体系当中各项具体制度的出台和运行,也保证能够统筹协调各个有关部门出台包括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述职述廉述各方面的相关规定。因此,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化背景下的廉政制度建设,必须要明确责任,落实廉政制度建设责任制,构建以落实廉政制度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大力推动国有企业廉政工作体制机制的落实,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3.2规范权力,切实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

国有企业的地位和属性,决定了企业决策的重要性,国有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极度重要,构建国有企业廉政制度,就离不开对于企业决策的控制,要强化对于权利的规范。建立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推动借助制度实施国有企业规范管理,落实根据制度办事、依靠制度管人的制度化理念。规范权力,切实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落在实处还必须要构建相对完善的监督制约制度体系,坚决避免权力失控、决策失误以及行为失范的情况出现,通过不断分解细化干部管理、廉洁自律、违纪违规处理等一系列的制度。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日常的绩效考核当中,实施廉政责任的挂钩;另外,还是要重视企业职工民主权利的实现,让群众监督助力制度约束。

3.3完善内控,着力提升国有企业内在免疫水平

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属于构建廉政制度的重要辅助,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国有企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一方面,国有企业与其他各类主体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基于日常业务行为的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最为基本和常见的办法就是要不断规范财务以及招投标管理领域的业务流程,实施管理再造,在符合专业化的基础上着力构建系统化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防止国有企业领导及干部职工效能较低、不作为慢作为的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效能监察”,着力控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切实将效能监察深入到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线,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