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储备方案及计划

人才储备方案及计划

人才储备方案及计划

人才储备方案及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储备;环节把握;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42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232-1

土地收储是一项创新的工作,同时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的工作,只有坚持规范运作,才能不断提升土地储备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虽然有土地收储的法律和政策依据,但还不够健全,我省目前针对土地收储也没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土地收储的关键在于对土地收储工作的理解和对每个环节的认真执行。从申请收回、权属调查、征询意见、确定补偿标准到收回方案报批,签订协议及费用计算、交付土地、资产管理等,每个环节都要求经办人员具有理论、政策水平,还要有实践经验,才能降低收储成本,避免收储风险。九台市自2007年成立储备机构以来,累计收储土地80多公顷,从整个过程取得了部分经验,下面就如何做好土地收储环节工作谈几点肤浅认识。

1 申请收回

申请收回是指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人向土地收储机构提出收储申请的行为。当申请人提出申请时,土地收储部门要认真作好两个工作:⑴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的申请文件:申请书、委托书、法人证书、营业工商执照、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主管部门意见以及其他资料证明;⑵做好相关申请文件的真伪核实。

2 权属核查

权属核查是指土地收储机构对申请收储的土地进行实地核查的行为,内容包括:产权面积、四至范围、用途和地上建筑物、构筑物产权、面积等。要做好权属调查工作要注意下面几点:⑴核实收储土地的相关手续文件合法性:土地使用证或有效批准文件;⑵核实土地产权以及其他权利;⑶核实产权界址,是否有争议,要求四邻认界;审查相关资料所示面积和实际测量面积是否符合,是否存在面积共有,共有面积分摊情况;土地相关证件是否与实际用途相符合,是否存在改变使用用途的情况;审查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结构、面积、新旧情况,建筑物产权人与土地使用权人是否一致;另外,对于土地附带继续使用的建筑物,重点审查建筑物的质量安全稳定性,对于缺少质量安全保证的建筑,拒绝收储,应拆除。

3 征询意见

征询意见是指针对申请人的申请,土地收储机构进行核查后向规划、建设部门征求规划设计条件,取得土地收储红线以及与其规划设计要点或开发建设意见书的行为。在征询规划、建设部门意见期间,土地收储机构要经常和规划、建设部门沟通,交换意见。另外,土地收储机构在收到规划设计要点或开发建设意见书后,对于各项指标要认真研究,重点是用途和容积率及其他特殊要求,为测算收储费用打好基础。在收储工作中,土地面积、界址是特定的,以收储现状界线为准,但土地在最初出让时是依照城镇总体规划定界定线,因此收储土地形状经常与收储土地界线不符,而对于收储界线以外的土地要重新做权属调查,为以后土地使用权的公开出让打下基础。

4 确定补偿标准

收储费用测算是指土地收储机构依据核查事实及规划、建设部门意见结果,与相关单位针对要收储的土地进行评估测算补偿所需费用的行为。收储费用测算是否精准,是收储工作的关键,作好收储费用测算才能做到征收利益最大化。所以,对于测算费用,要有相关政策可依,才可操作。测算标准各地存在差异,针对多种情况的收储主体及土地取得方式,采取不同的补偿方法,多种方式并存。几年的实践显示,补偿费用的合理确定应以具备土地,房产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评估结果为依据,多个部门集体合商而定。

5 收储方案报批

收储方案报批是指收储机构在土地产权审查,收储费用测算之后拟订的土地收储方案,提请国土资源部门审核、批准的行为。各地土地收储部门在制订《土地收储方案》时,注意几点内容:收储单位、收储依据、收储方式、范围、被收储土地情况、收储费用测算、收储资金来源及收储的可行性结论等。

6 签订收储协议及补偿费用结算

签订收储协议是指土地收储方案批准后,土地收储机构与被收储土地产权人签订土地使用权收储协议并按协议约定支付土地收储费用的行为。土地收储协议应包括:收储土地的位置、四至、面积、地上建筑物、附着物以及地下埋设物面积、名称、数量,附着物产权依据,收储补偿费用及支付方式、期限,交付土地的期限及方式,共同约定的其他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及处理,费用结算,一般都是分期支付的方式,也可直接支付被收储单位或被收储企业的主管部门。

7 交付土地

交付土地是依照收储合同约定,原土地产权人将被收回的土地及其建筑物交付给土地储备机构,附着物以及相关土地,房屋产权材料,视收储土地和资产情况,确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领取土地,房产证书的行为。一般来讲,补偿款结清后一周内,原土地权利人向土地收储机构划交土地,在土地交接时,土地收储机构办理交接手续,完善记录,双方签字盖章。交接记录应注明:现场交接人员,交接现状,计划交接的要有计划清单、外水、外电等列入情况及费用情况。

8 资产管理

人才储备方案及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交通规划;电子档案;存储载体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Storage Carrier Selection of Electronic Transport Planning Files

HONG Quan

(Guangzhou Urban Development Archives,Gguangdong Guangzhou 510030)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planning;electronic file;storage carrier

近年来,各地交通规划研究部门为提高城市交通规划水平,解决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交通拥堵问题,创建宜居城市,引进了不少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从而形成了大量城市交通规划电子档案。这些档案是在交通规划、设计与预测过程中形成的真实记录, 它凝结着交通规划研究人员为解决好城市交通所付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无论是为解决眼前的交通困境还是为今后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体系及研究城市交通发展历史都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永久的保存价值。永久有效保管和利用好交通规划电子档案对于加快城市交通规划事业的发展, 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有着深远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目前电子档案存储载体及技术进行比较,提出交通规划电子档案载体的选择原则,并给出推荐性意见。

1 交通规划电子档案存储载体的种类及其性能比较

目前,交通规划电子档案等数字信息的存储载体的种类很多,按其读写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磁存储载体、光存储载体两大类型。

1.1磁存储载体

在诸多存储技术中,信息大容量更方便的存储,还是主要由磁技术来实现。正是由于磁记录技术的存取最方便、最容易实现、成本价格也最低,所以磁存储技术发展迅速,而且在存储市场占据重要的位置。

磁存储载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1)磁盘

磁盘是广大用户最为熟悉的存储载体,在目前所有的PC中硬盘都是必不可少的设备。

在外存储器中,硬盘存储的存取速度最快,因此它比较适合于存储那些需要经常访问的和需要快速访问的信息。由于交通研究规划部门需要存取海量的数字信息,除了要求硬盘有更高的速度、更大的容量之外,对硬盘的容错能力和安全性也有很高的要求。

市场的需求就是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当代硬盘技术的发展方向正是向着高容量、高速度和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作为保证电子信息长期存取的载体,一般是需要脱机保存的,即可移动载体。于是在传统硬盘基础上产生了活动硬盘,活动硬盘是可盘片的硬盘技术,它集固定硬盘与软盘的功能于一体,由于它具有了可移动性,因而比普通硬盘具有更多优势。活动硬盘以大容量、传输速度快和良好的兼容性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存储载体之一。

(2)磁带

磁带可以说是最古老的电子存储载体之一。从1952年第一台13mm(0.5英寸)磁带机在IBM公司问世以来,它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使用经验和可靠性数据。据统计,目前,在全球的电子信息中,有90%的电子信息被存储在可移动的存储设备上,磁盘中存储的信息量只占10%,而可移动的存储设备主要是指磁带设备。另据Millward Brown IntelliQuest 2001年的调查数据,目前,有85%的公司采用磁带作为备份设备,大约有15%的公司出于对速度的考虑,把磁盘当做其主要的备份设备。

目前磁带的发展方向是提供高完整度、高速度、高密度、低费用、大容量、操作系统独立、文件系统独立的数据存储与访问。

1.2光存储载体

从磁存储到光存储是信息记录的飞跃,光存储是利用光学原理读/写的。光存储载体有光盘、光带、光卡等,其中以光盘应用最为广泛。

光盘是继胶片、磁性载体之后产生的又一种新型的信息存储载体。它具有容量大、存储密度高、同计算机联机能力强、易于随机检索和远距离传输、便于拷贝复制、影像还原效果好、记录信息形式多样、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光盘不仅可以记录各种原件的图形或文字信息,而且可以记录载有声像的活动画面,在适应不同形式信息存储和满足人们对信息利用的各种要求等方面都显示出了无以伦比的优势,因此,它越来越受到档案部门和信息机构的青睐。

按光盘信息读写方式分类,可将光盘分为以下几种。

(1)只读型光盘(CD-ROM)

只读光盘,又称视频光盘或电视唱片,该光盘在出品时已经将信息刻录在盘上,使用者只可以读出信息而不能追加记录和擦除重写。因此不适合档案部门存储信息。

(2)只写一次型光盘(WORM)

只写一次型光盘又称作写后直读型光盘。这种光盘可供用户写入信息,写入后可以多次读出,但只能写一次,信息写入后不能修改。只写一次型光盘不仅可以进行电视活动画面影像的记录,也能进行数据和文字信息的存储。目前这种光盘主要用于档案信息的存储。

(3)可擦写型光盘(CD-RW或DVD-RW)

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可擦除记录信息,并能重新写入信息的新式光盘。可擦写型光盘类似于磁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计算机辅助存储器。主要有相变光盘(PD)和磁光盘(MO)两种类型。

(4)刻录盘

市面上正在流行,价格便宜。可以通过刻录机多次追加数据,但不可更改已经记录的数据,产品有CD-R、DVD±R等。

1.3磁存储与光存储之比较

硬盘作为在线存储的一种选择,它的优势是能够迅速提高有效数据的获取时间和具备较高的可用性,缺点是不便脱机保存信息;磁带存储是离线进行的,在对可靠性需求高和有灾难备份需求的应用环境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但读写速度较慢;光存储是近线存储的一种选择,比较适合查询类的应用,缺点是稳定性和容量都不如磁带。表1列出了上述几种数字存储载体的应用领域及特点:

下表2对常见的磁存储载体和光存储载体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比较:

寿命问题是选择存储载体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载体的寿命是指载体对所记录信息的保存时间长短,在这段时间内,信息可以完整准确地从载体内读取。载体寿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载体的物理寿命与技术寿命,二者就像“瓶颈”效应,载体的寿命是由这两个寿命中最短的一个决定的。

物理寿命可以通过人工老化等试验的科学实验方法来估计,对于长期保存文件而言,当然是存储载体形体越经久耐用、对保存环境与使用条件要求越低越好。技术寿命是很难科学预见的,往往该载体所依赖的技术发展越快载体的技术寿命就越短。技术寿命越短的载体,更新频率越高,更新过程中丢失数据的风险也就越大。为了长期、安全地保存信息,存储载体的技术寿命也要尽可能地长。由于各种载体的寿命相差较大,为便于比较,将其单独列出。见表3。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存储容量看,磁带容量最大,大容量的活动硬盘次之,光盘再次之;从读写速度上比较:活动硬盘第一,远远超过光盘与磁带;从载体使用寿命比较:光盘用树脂做盘基,采用光学无接触读取,数据可保存时间长;磁带和硬盘采用磁记录方式读写,在耐用性方面不尽人意,易于损坏。

2 交通规划电子档案存储载体的选择原则

根据交通规划电子档案的价值与利用率的不同,所选载体规格与要求可以不同,但载体选择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1)存储载体的耐久性

这主要从载体的物理寿命方面考虑。如果载体对外界环境敏感,就很容易由于存储环境、外力等因素影响而丢失数据,因此应选择对环境要求低、不易损伤的、耐久性能高的载体。

(2)载体容量适当

存储载体的容量应当与所存储的数据量大小相适应。载体容量过大,造成存储空间浪费,增加存储成本;反之,存储容量过低,将不利于维护存储数据的完整。

(3)性价比高

存储载体的价格总是与其本身的性能(如寿命、容量、存取速度等)成正比的,选用载体时要根据所保存的数据量大小和重要程度,在价格和性能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尽量选择性能优良、价格相对低廉的存储载体。对于移动存储设备来说,不能仅仅考虑载体本身的价格,其驱动设备的价格也不容忽视。

(4)广泛的可接受性

应选择具有广泛、稳定的市场支持与应用前景的载体,以便于延长载体的技术寿命,减少信息频繁迁移所带来的风险。

(5)所选存储载体能满足相关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

只有符合一定标准的载体才具有较长的技术寿命和市场支持,才能保证数字信息的安全保存与完整存取。

3 交通规划电子档案存储载体推荐

3.1直接存储载体

直接存储载体是电子档案产生之后直接进行记录的载体,包括硬盘、DVD±R、CD-R、MO盘、WORM盘等。对于重要数据建议使用WORM光盘。

3.2备份载体

大容量的数据备份建议选用磁带载体,数据量较小或预归档的存储载体可选用DVD±R、CD-R、硬盘(含移动硬盘)等。由于备份数据保存期不会太长,CD-R价格低廉、性能稳定,且不可擦除,比较适于非海量数据的备份。

3.3用于数据交换的临时存储载体

电子档案的移交与物理归档时,移交部门需要将信息存储在临时载体上以便数据的传递与交换。由于存储时间短,载体的耐久性不是主要问题,更应该考虑都是载体的标准化和共享性能。应选择通用性好、较为稳定的载体。CD-R、CD-RW、DVD±RW、DVD±R、移动硬盘以及U盘等都可作为数据交换的临时存储载体。

3.4归档载体

用于归档长期保存的载体除满足上述原则之外,还应满足如下要求:

(1)保证记录数据的不可更改性;

交通规划电子档案需要长期保存,对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要求很高。为防止非法变更数据,归档信息应采用一次写入且不可追加的存储载体。

(2)可以脱机保存;

(3)具有较长的寿命(包括物理寿命与技术寿命);

据此,建议选用WORM光盘或WORM磁带等载体。也可以采用DVD±R、CD-R,但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禁止使用软盘、U盘等作为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归档载体。

同时,对于长期保存的归档载体,应根据载体寿命,定期对归档信息进行迁移或转存。对于重要的需长期或永久保存的数据,可将其打印至纸质载体或转换至缩微胶片载体上,形成电子载体与纸质、缩微胶片同时保存电子文件的"多套制"保管模式。

参考文献:

[1]郭莉珠.影像档案数据的保护研究综述[J].档案学通讯,2003,(6).

[2]张华.不应把“只读式光盘”列作归档电子文件的存储载体[J].档案学通讯,2005,(4).

人才储备方案及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产技改大修;精益化;前期计划管理

一、生产技改大修项目前期计划管理现状和特点

工程管理一直作为公司企业管理重中之重,自2009年12月份ERP成功上线以来,项目管理作为ERP重要一部分也是工程全过程管理中出现的新内容,笔者就结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编写了《生产性专项技术改造、大修、电网技术改造工程全过程管理手册》,该手册适用于电网技术改造工程涵盖35千伏及以上电网一次系统技术改造工程(包括一、二次系统同时改造工程)、10千伏及以下电网新建和改造工程;生产性专项技术改造、大修工程涵盖输变配电一次设备、信息系统建设技改工程、大修工程以及大修备案、技改零购、生产应急等项目;该手册保证每项电网、专项技改、大修工程合规、合法性;提升工程全过程管理的水平,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确保新上任的项目经理能够尽快适应角色,投入到工作中;规范“十一五”以来的电网、专项技改、大修工程全过程管理,形成全过程管理长效机制,并一直沿用至今。

项目管理中的前期计划管理在整个工程管理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只有在项目前期储备中严把立项关,合理估算工程投资以及工程规模,才能使项目在下达正式投资计划后按照工程节点进度顺利实施,并保证计划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严谨性、准确性等。

二、生产技改大修项目前期计划管理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目前生产技改大修前期储备的流程是通过输变配、安监、通信、调度自动化、继保等专业上报项目,专业审核项目可行性通过后计划专业对项目上报的规范性进行审核,通过后录入项目储备库形成转年的储备项目。现阶段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项目前期储备可研深度广度不够。

进行可研设计的项目比较随意,没有严格要求哪些项目必须进行设计;进行设计的项目往往与施工现场差别较大,预算与施工后结算金额相差较大,造成工程项目缺乏计划严肃性。

2.项目可研审核缺乏规范性。

可研审核目前是由项目评审单位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评审,评审完成后出具批复报告。项目的评审往往都是本单位编制人员审核本单位储备项目,重点关注项目的可实施性、必要性等,但是对于项目的规范性审核较粗,上报国网后容易影响项目填报质量,造成项目多次退回审核。

3.项目储备时间比较随意。

项目储备时间往往一二季度储备较少,三季度突击进行项目储备,集中录入项目储备库,造成项目上报质量以及与现场设备现状差别较大,不能及时反映设备突出问题。

三、加强生产技改大修项目前期计划精益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基于上述生产技改大修前期项目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加强设备技改、检修工作整体谋划,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实现储备项目常态化审查和均衡入库,提升储备项目质量,提高技改大修规范性管理水平,笔者提出了几点提升项目精益化管理的措施建议:

1.编制项目前期计划。

对达到资金额度、需要进行可研设计的项目提前编制项目前期计划,计划资金为前期可研设计费用,由财务部门将生产技改大修项目前期费纳入年度预算,对生产技改大修前期费进行专业管理。参与技改大修储备项目可研评审,负责技改大修项目立项后前期费用科目调整工作。

2.结合三年滚动计划。

实现项目常态化储备,加快项目储备进度,年度技改大修项目储备与三年滚动计划编制同步开展,技改大修项目储备纳入设备专业的日常管理,杜绝项目突击审查和集中入库,做到项目常态储备、均衡入库。

3.加强可研设计深度,实现可研评审、项目储备入库分级管理。

技改项目可研应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项目前期工作应取得具备可实施条件的前期工作成果,应包括:施工设计图纸及概算、物资材料清册、拆旧物资清单。其中,物资材料清册应严格按照协议库存中的标准物料名录选取;可研评审单位统一分专业、批次,提前按月安排年度评审计划,并于月底前评审批次计划。项目实施单位根据评审计划批次安排,提前一周将拟报审项目清单、可研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估算书、图纸等相关材料报送经研院,由评审单位按照审批权限,纳入相应评审计划批次,并组织开展评审工作。年度储备库项目编制上报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可研批复后一周内,在储备项目系统中进行项目编制上报,项目实施计划专业人员进行项目填报规范性自查,从而提高项目填报质量,提升生产技改大修精益化管理水平。

4.加强规范项目概预算编制和管理。

在可研设计保质保量并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设计图纸,对项目可能产生的费用进行概预算的有效编制,以控制项目造价,增加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最大程度减少项目设计的变更次数,特别是技术方面的变更,以免增加额外的预算费用,确保设计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制定出集功能、技术、经济于一体的设计方案,最大程度满足项目概预算概预算编制的要求,避免项目超概算现象的出现;加强预算审核力度,综合分析研究各类经济指标,减少预算的失误,提高概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促进项目的经营管理。对已编制完成的项目预算内容进行完整、合理地审查、核对,以杜绝虚假的编制数据,缩小概算与实际投资的误差,保证概预算编制质量水平,有效控制项目的造价。

人才储备方案及计划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盘活存量土地资产,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利用土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昆明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昆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储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土地储备,是指依照本办法规定,将需要盘活的土地以收回、收购、置换或征用、划拨等方式,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予以储存,通过前期开发整理后,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年度供应计划,以出让、划拨等形式配置土地资源的行为。

第四条本市的土地储备工作,在昆明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昆明市人民政府土地储备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为常设办事机构,设在昆明市国土资源局,与昆明市土地储备中心为两块牌子一个机构。市土地储备中心在市土地储备委员会的领导、监督和管理下,代表市人民政府具体实施土地储备工作,并负责对储备的土地进行前期整理和开发。

第五条市土地储备中心应根据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供求的实际状况,编制年度土地储备计划。

土地储备年度计划经市土地储备委员会批准后,由市土地储备中心组织实施。

第六条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擅自转让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囤积或炒买、倒卖土地。

第七条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财政局、规划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房管局、监察局、法制局等部门应各司其职,配合做好土地储备相关的各项工作。

第二章土地储备

第八条下列土地应当进行储备:

(一)为社会公共利益需要使用的土地;

(二)因实施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需要调整土地使用功能的土地;

(三)因单位撤销、迁移或其它原因调整出的原划拨国有土地;

(四)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无主地;

(五)被依法收回的荒芜、闲置的国有土地;

(六)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未申请续期或者虽申请续期但未获批准的土地;

(七)土地使用者未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约定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被解除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土地;

(八)人民法院裁定处分的土地;

(九)土地使用权人申请市土地储备中心收购的土地;

(十)市政府指令需要进行收购储备的国有土地。

第九条企业因破产、关闭、搬迁或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处置的国有土地,暂不列入土地储备,但其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必须在市土地交易中心进行交易,其净收益的分成办法由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与企业主管部门共同商定。

第十条土地储备实行预报制度。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凡符合本办法规定储备条件的国有土地,用地单位或其主管部门应提前向市土地储备中心申报。

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昆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已依据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暂不列入土地储备预报的范围。

第十一条对需储备的农村集体土地,必须依法办理土地征用手续。

第十二条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评估地价20%的,由市人民政府委托市土地储备中心优先收购。

第十三条市土地储备中心收购土地使用权的程序如下:

(一)申请收购。凡符合本办法规定土地储备条件的国有土地,由原土地使用权人持相关资料向市土地储备中心申请收购。

(二)权属核查。市土地储备中心对应当收回或收购的土地和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的权属、面积、四至范围、土地用途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核实。

(三)确定规划条件。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城市规划方案,提出储备地块的具体规划设计条件。

(四)方案报批。市土地储备中心根据土地权属情况和规划设计条件以及收回、收购费用测算的结果,提出具体实施方案,报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审批。

(五)签订协议。市土地储备中心按市土地储备委员会的批复,与原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收购协议。

(六)收购补偿。市土地储备中心根据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或收购协议约定的金额、期限和方式,向原土地使用权人支付土地收购补偿费用;实行土地置换的,进行土地置换差价结算。

(七)权属变更。市土地储备中心根据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或收购协议的约定支付补偿费后,市土地储备中心和原土地使用者按规定办理土地、房产权属变更或注销手续,原土地使用者向市土地储备中心交付土地和地上建筑物、附着物。

第十四条土地收购补偿费按收购土地的开发成本计算,并参考地产评估机构依据土地基准地价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的评估。出让的土地使用权补偿费应包括对土地使用权人已支付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补偿,但应扣除原土地使用权人已实际使用土地年限应付出的出让金部分。

第十五条以土地置换方式进行土地储备的,按前款规定确定置换土地收购补偿费,并由市土地储备中心与原土地使用权人结算差价。

第十六条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或收购协议签订后,协议双方当事人应当全面履行协议的约定。

第十七条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辖区内国有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对符合储备条件的国有土地,应及时告知土地使用者按本办法规定,到市土地储备中心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储备手续。

第三章储备土地使用权的供应

第十八条市土地储备中心对收回、收购储备的土地,负责组织实施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开发工作。

第十九条经市土地储备委员会批准,市土地储备中心可通过对该储备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的有效利用,保证储备土地的保值增值。

第二十条储备土地前期开发整理与利用中,涉及土地使用权或连同地上建筑物、附着物出租、抵押、临时改变用途及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拆迁的,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持有关用地批准文件及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收购协议,到有关部门依法办理审批或登记手续。

第二十一条对拟出让使用权的土地,由市土地储备中心负责进行土地收回、收购、征用、前期开发成本的测算。

第二十二条市土地储备中心应将储备土地的信息以公告方式向社会公布,并抄报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第二十三条除国家法律规定可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用地外,凡须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用地,必须统一由市土地储备中心集中供应。

第二十四条用于商业、旅游、娱乐和商业性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项目用地,应依法采取招标、拍卖方式供应土地使用权;其他项目的用地,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协议的形式供应土地使用权。

以协议形式供应土地使用权的,必须在地价评估的基础上,经市土地储备委员会集体审核确定协议价格,并向社会公布后,才能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应土地使用权。

第二十五条储备土地使用权供应的程序如下:

(一)确定供应地块。市土地储备中心根据土地储备方案及规划条件,确定拟出让土地的坐落、四至范围、土地面积及用途。

(二)土地供应方案的报批。市土地储备中心将储备土地使用权供应方案报市土地储备委员会批准。

(三)土地供应信息。根据储备土地的实际情况,对条件成熟的土地公开土地使用权供应信息。

(四)储备土地使用权的供应。根据市土地储备委员会批准的土地供应方案,由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办公室(市土地储备中心)委托市土地交易中心以招标、拍卖、协议等方式确定符合条件的用地者,经市国土资源局与用地者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收缴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款后,市土地储备中心向用地者供应土地。

第四章土地储备机构资金管理与运作

第二十六条市政府建立国有土地使用权储备资金专户。

土地储备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其他借款、预收定金、土地储备风险资金、社会融资和其他收入。

第二十七条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储备土地使用权的供应,所增值资金可按一定比例,逐步充实土地收购储备周转金。

第二十八条土地出让收入经市财政部门审核并扣除土地开发成本后,全额上缴市财政,专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储备。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或挪用土地出让收入。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土地使用权符合储备条件,土地使用权人未申请进行土地储备而擅自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的,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相关审批和登记手续。

第三十条市土地储备中心未按协议规定支付土地收购补偿费的,原土地使用权人有权解除合同,并按协议约定追究市土地储备中心的违约责任。

第三十一条原土地使用权人未按协议规定交付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的,或者在交付土地的同时,擅自处理其地上建筑物的,市土地储备中心有权责成原土地使用权人限期改正,并按协议约定追究原土地使用权人的违约责任。

人才储备方案及计划范文第5篇

(一)安徽应急物流管理的成功经验

1.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省本级共编制总体预案1部以及专项应急预案19部,市本级依据省预案编制本地区的应急预案16部,应急预案体系规范了应急处置程序。发生自然灾害后,省、市、县人民政府视情启动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有序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3]。2.应急物流资源保障力度不断加强(1)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安徽省制定了《安徽省省级救灾储备物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省级救灾储备物资的技术标准、储藏方式、采购计划和应急购置计划的制定主体、物资核查流程、管理经费的使用以及物资使用与回收流程。要求市、县级救灾储备物资,除代储的救灾帐篷外,以衣服、被褥、粮食、油品等生活物资为重点[2]。(2)人力资源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安徽近几年一直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原则,已基本建成以公安队伍为骨干力量,以专业应急队伍为基本力量,以驻皖、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安徽注重与省内高校合作,对应急管理相关人员定期开展理论知识培训;抓住“11.9”消防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时机,组织相关应急管理部门开展抗洪抢险、地震逃生、矿难救援等应急演练活动;同时规范应急志愿服务内容。3.初步搭建了应急物流信息专业平台安徽是全国第一家成立省级社会应急联动服务中心的省份。安徽省社会应急中心作为应急联动服务中心,负责安徽省社会应急联动网的组建和运行。应急中心利用GPS、GSM、GIS和Internet等信息化技术,不仅在自然灾害发生的前中后期,通过应急联动网,对灾区提供全天候灾情信息提醒服务;在日常运营阶段,应急中心还是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可全天候向单位、商铺、社区、家庭、个人、车辆等提供安全警报,向社会各界提供防盗、防劫、防火、防地震、防煤气、防急病等紧急救助服务[4]。4.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网络已基本形成安徽已根据各区域自然灾害类型、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合理规划建设省、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以及各类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仓储条件、设施和功能,形成较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其中合肥储备库属于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可应对汶川大地震等灾难性自然灾害引发的应急物资需求[2]。在战略层面,安徽已逐步完善其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但在操作层面,还存在不少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二)安徽应急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应急物流管理的法律支持机制尚不健全目前,安徽省虽已制定了《安徽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一系列法规规章,但对具体的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治理缺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支持机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领域,还没有完善的分类操作指导性文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现有应急管理体系运行仍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缺乏规范化、专业化的操作制度。对于自然灾害下多源头救灾物资管理、应急通道建设、临时救助站建设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法规性文件。缺乏应急物流动员及救援设备征用流程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这些均降低了应急物流的运作效率2.指挥层与作业层的工作协同性有待提高安徽省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网格化、多元协同的管理体系。从静态管理角度看,各职能部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可以做到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共享。但应急物流管理对象是动态变化的,容易导致作业层面的各部门间出现多头应对、各自为政、管理脱节的状况,进而造成应急物资供需信息不畅,物资调度困难,严重影响了应急物流管理的时效性。3.信息管理及共享能力有待加强安徽虽已搭建应急物流信息专业平台,但仅局限于具备信息模块,提供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的单方面接收,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共享模块,使得自然灾害发生时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灾情变化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流各环节的运作情况,容易导致救灾物资容易出现供需失衡现象。完整的应急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应该具备应急物流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应急物资采购或征用、应急物资调度、应急物流能力预测与规划、应急物流能力调度等功能,可以涵盖应急物流的采购、储存、运输、配送等各活动环节,同时还可提供应急物流的事前准备、事中决策、事后评估等支持服务[5]。4.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不合理目前,安徽省应急物资实行多部门管理,衣被、帐篷等生活类应急物资的储备由民政部门负责,而药品、粮食等其它应急抢险物资分别由卫生、粮食等各主管部门负责储备。应急物资的专业化管理在日常情况下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但在自然灾害情况下,应急物资的分散管理、分散储备容易导致应急物流过程中应急物资需求信息传递速度慢、物资供应调度困难、应急物流成本高。5.应急物资配送方式以单一推动模式为主安徽省应急物流配送方式主要以灾区被动接受各类应急储备物资为主,使得在自然灾害发生初期,出现救援物资短缺;而在自然灾害后期,灾区物资出现总量上供应过多、结构上供应不足的现象。而依据灾区不同 阶段的物资需求变动情况配送应急物资才是时效性、经济性的配送方式。灾区应急物资的发放,也主要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分发给灾民,此种方式效率较低,分发面较窄,容易出现分配不够合理、配送方式欠灵活、应急物资未优先配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等现象。

二、安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管理体系结构示意图

在构建安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过程中,我们综合参照了应急物流系统、应急物流体系及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文献。曾文琦认为应急物流管理系统由决策与指挥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与预警系统,计划与评估系统与行动系统四大要素组成[6];王旭坪等认为应急物流系统包括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环境层四个层次[5];黄洪涛认为应急物流管理系统由系统本部与加盟物流中心组成[11];王宗喜认为应急物流系统由指挥系统、物资系统、设备系统、信息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8];余朵苟等认为应急物流体系由指挥中心、运作体系、保障机制三大要素组成[9];程琦等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主要从分级和分阶段管理、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协调机制、应急物流公共平台与风险预警管理四个方面展开[4];周广亮认为应急物流体系包括保障系统、储备系统、指挥系统、技术支持平台、应急物流中心五个子项目组成[10];宋爱华认为应急物流体系包括指挥中心、储存系统、信息平台及监测预报系统四大要素组成[11];李从东等从人员与组织、物资、信息、运作环节四个维度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12];何梅芳从基础设施、物资储备、机制合理性、预案管理、风险管理五个方面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13]。综合可知,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与应急物流相关的指挥协调系统、物流运作系统、应急保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要素的综合。本文将这些要素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层、控制层、操作层。由此构建安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政策法规系统:与应急物流管理全过程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构成。它明确了应急物流管理的指挥协调机构、责权划分、动员依据与物资来源,为应急物流提供法律与政策支持,使应急物流管理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指挥协调系统:包括应急物流决策机构、应急物流指挥协调机构与应急物流监控反馈机构。其中应急物流决策机构由省市、地县、乡镇等若干层级的应急物流上级主管部门(分级应急管理中心)、应急物流决策部门、应急物流预警管理中心等组成。预案管理系统:包括快速反应能力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政府协调机制、绿色通道机制、预警管理机制、演习机制等各类型运作机制。系统建立应区分不同自然灾害的类型,区别省市、地县等不同系统,依据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不同阶段,为应急物流阶段管理设计不同预案。预案管理系统是提高应急物流运行效率的稳定器。信息管理系统:它以应急物流技术平台为主体,一般应具有三大功能模块:(1)通信模块。可为应急物流管理各环节提供电话、无线通信、传真、可视电话系统等多种通信方式,它是应急物流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基础;(2)信息共享模块。为应急物流管理过程中提供信息传播、交流和反馈,灾害处理方案、措施的征集与灾情信息等服务,它是应急物流管理工作能否高效完成的支撑;(3)物流技术支持模块。包括应急物流物资养护技术、包装技术及装卸运输技术等,它协助指挥中心领导机构实现应急物资调配的高效运转,如可为调配活动完善标准化运作体系与安排标准化运输流程。应急保障系统:它是以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运作所需的各类物资、人力资源、设施设备、运载工具、运输通道等有形资源组成的资源储备系统。应急保障系统是实现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物流运作系统:涵盖应急物流中心网络布局、中转站网络布局、救助站网络布局以及应急物资在运输、中转、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分发、回收等一系列物流操作活动。物流运作系统是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