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育论文

人才培育论文范文精选

人才培育论文

人才培育论文范文第1篇

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工学并行、岗能一体、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校企融合,使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零缝隙”对接,学生从学校到岗位“零距离”直通,充分凸显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如图1所示。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设网上商店进行独立经营,亲身感受电子商务运营的真实过程。在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结合实际的岗位和工作任务来开展教学和实践,真正实现“工学并行”。其次,通过学校与企业携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实施“工学并行”,让学生既可在企业现场完成项目任务,也可借助校内实训基地远程进行项目运作,实现学校和企业远程互动、双向渗透。再次,以全省、全国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为依托,鼓励学生进行网络营销创业方案的策划、设计、组织和实施等综合实训,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网络营销、网络客户服务等专业策划和应用能力。最后,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围绕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结合最新技术组织教学,实现与电子商务应用的零距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企业的工作实践过程,通过不断的应用、总结,了解电子商务的真实内涵,积累经验,从而达到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相适应。

“工学并行、岗能一体、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实际工作中电子商务岗位的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以确定该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再结合本区域的发展特点,挑选相关的职业岗位,认真调查,系统科学地分析该岗位的职业技能,以便重新构建培养学生该岗位职业能力所需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为主,第二条主线以商务运作为主,第三条主线以数据库应用为主。电子商务中的“电子”实际上是指“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中的“商务”是目标,对于任何商务活动都要了解其商务流程。将信息技术融于商务活动中则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使命。在商务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基本上是闲置的,如何将这些数据提取出来进行分析为商务决策服务,这是数据课程要完成的目标。

(二)推行工学并行、校企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经营网店和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工学并行,确保学生能够以实训、实习等形式上岗训练,而教师以企业部门经理或顾问的身份融入企业和企业专家一道参与教学,实现企业和学校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建立电子商务协会,并聘请许多行业专家和一线的工程师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在课程改革阶段聘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的设置,形成方案后经过教学过程的实施和验证并反馈给行业、企业专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同时,聘请更多的一线工程师和行业专家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兼职教师,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和电子商务协会之间的联系,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安排上,应单独设置实践性课程,应改革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实际,使学生能接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训练。同时,要改革教学方法,使每门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都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在网络环境中实习、实训,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搞好“电子商务实训中心”建设,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是完善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但仅此并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必须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谋求新的突破。要保持与企业良好的关系,开发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产学合作的特色,逐步实现“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的特色实训模式。

人才培育论文范文第2篇

湖北省石油化工产业的人才需求的特点

为深入了解湖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对化工类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工程大学牵头,组织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所属企业和高校,对湖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100余家相关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整理并分析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石油化工产业对化工类人才培养的建议主要有:1.高校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在线仿真模拟训练等形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2.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沟通和社交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吃苦奉献、任劳任怨的良好职业道德,成长为高素质全面人才,为毕业后快速融入工作、适应工作、胜任工作奠定基础。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以现代企业需求为导向,注重专业内涵建设

按照企业和市场的双重需求,通过对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理顺知识体系,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该专业在竞争中具有自己的制高点和旺盛的生命力。[5]例如,针对武汉石化“80万吨乙烯工程”及武汉化工新区对石油化工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05年新设石油炼制与有机化工专业方向,并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学校培养人才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该专业方向毕业生现拥有较为宽阔的就业空间,处于较为有利的就业竞争态势。学校于2006年实施“E+化工”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通过实施“英语+化工”(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批英语扎实、专业过硬、英语和化工专业都是强项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2010年到现在,该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化工工程师人才的需求,学校自2010年以来积极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申报工作,获批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制定了该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企业培养方案,并与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大冶铁矿等企业签订了共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协议,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教育全球化与国际交流的趋势日益明显。为了适应化工国际化的趋势,学校在保持原有化工专业方向和特色的前提下,于2011年新开设了化工国际特色班,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实施与国际化本科教育接轨的培养方案,适应国际市场经济下的人才需求。学生在武汉工程大学学习2年,成绩合格符合要求者,可申请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密苏里大学等学习2年,完成学业可获得武汉工程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及路易斯安那大学学士学位。

(二)改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化学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工程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学校为学生开设教授(博士)论坛、创新性实验计划,开展学科竞赛、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设立校长基金项目、校友基金项目等,学生可获得创新学分。

人才培育论文范文第3篇

轻化工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环节缺乏连贯性与延续性

轻化工类专业大学四年实践课程基本分为四大化学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与课程设计、工厂实习及毕业设计等三大类。学生大一、大二期间所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有机合成等实验内容与实验技能在大三、大四年级后续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得不到继续实践的机会,造成学生一方面所学实践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脱节,另一方面在做毕业设计时已经遗忘基本实验技能。众多教师发现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时缺乏实验基本操作规程与规范也正是基于此。

2.实践教学内容长年不变

工学专业实践教学,尤其是针对拔尖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应本着“夯实基础、贴近实际、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但实际上,近年来,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改革等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渐凸显。以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为例,目前通常更新周期为4年甚至8年,但新补充的实验内容所占学时仍较少,实验大纲中循规蹈矩的内容较多,固定模式及固定结果类实验较多,而开放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较少,所在专业领域新的生产工艺、新的分析手段在教学中体现得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轻化工类拔尖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1.构建“四阶段———三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我校轻化工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采用“2+2”分段培养模式,即大一、大二期间进行化工材料大类通识教育培养,大三、大四期间进行分方向专业能力培养,包括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分流专业。本科四年总体实践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化学化工基础实验训练”基于无机、分析、有机、物化等四大化学基础实验以及化工原理实验,基础训练阶段以强化实验班学生化学基础理论,基本化学反应及合成,常规化学及仪器分析方法,化工单元操作原理以及基本应用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大化学化工”意识与技能。“综合实验设计初步训练”在第四学期进行,通过开设实验方法设计及综合实验以及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实现。学生在已进行完基础化学实验训练,具备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及素养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方法构思、设计,数据处理以及中英文文献检索,文献引用与分析、科学论文撰写规范的诸方面的学习,并在实验方法设计综合实验这一环节,采用课题小组的形式,进行3-4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验的设计、研究、撰写实验报告等。“科研能力训练及课程设计”在第五、六学期进行,该阶段训练包含两部分内容:①基于“导师制”的综合科研实践训练。该实践训练通过课题研究方式进行,做到师生“一对一”辅导,整体实践过程包含导师学生双向选择,课题的确定与开题,课题第一阶段研究,中期检查,课题第二阶段研究,课题结题汇报答辩等6个步骤。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工艺参数摸索、实验方法创新的训练。要求学生以“结题报告以及一篇研究论文”的形式作为课题结题形式。②各类专业综合实验与课程设计。针对实验班三个分流专业的特点,分为植物纤维化学综合实验,高分子基础综合实验,化学工程与工艺综合实验等综合实验环节以及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聚合物成型模具课程设计,制浆造纸设备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环节。通过上述实践环节的进行既夯实学生扎实的专业实验基础与工程设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课题规划,查阅文献,独立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毕业设计与实习实践在第七、八学期进行。在学生大三年级跟随导师进行综合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将研究或者设计课题继续延伸发展成为毕业设计课题。学院还将毕业设计课题选题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开学,将学生按照继续深造与求职两种意向分为两大类,分别从事以实验研究为主和以设计应用为主的课题,与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将学生直接送入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或者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学生兼职导师,为学生的就业打好铺垫。通过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上述四阶段的实践训练,意在使拔尖型人才在轻化工专业领域具备下列三个层次的能力。

2.联合多学科实验教学资源,建立平台化实践基地

(1)校内轻化工实验教学平台

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卓越人才实验班依托学校化工学院、海洋学院、理学院等轻化工类学院组建,具备鲜明的轻化工教学科研特色及雄厚的实验教学条件,拥有包括天津市制浆造纸重点实验室、原轻工业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海洋化工行业技术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化学实验中心等在内的多层次实验平台。运用校内实践平台可实现如下实践内容:包括基础实验层次的四大化学实验和化工原理实验;提高实验层次的仪器分析实验和设计类开放实验;综合实验层次的制浆造纸、天然生物质资源、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海洋化工等分专业方向的五大类创新研究型实验。针对拔尖型人才“厚基础,显特色,强能力”的培养需要,平台化实践基地实现两个共享。一是教学师资力量共享。在一年级开设由各专业方向名师共同任教的化工导论课程进行轻化工类大类通识教育;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实验方法设计开放实验,设置木质资源提取、高分子化学合成与表征、精细化学品合成、海洋无机盐分提纯与分析等模块,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打好铺垫;在三年级综合科研实践期间打通专业界限,设置一定比例的跨专业、跨学科类型实验课题,实验班学生可跨专业选择导师进行项目研究。二是实验室资源共享。在各实验班参建学院大型仪器平台的基础上,根据仪器类别与属性进一步细化,构建色谱、红外、紫外、热分析、流变分析、颗粒分析等具备轻化工行业特色与分析工作实际需求的通用仪器分析平台,通过仪器分析与实验、实验方法设计及综合实验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上述各类通用仪器使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三年级时的综合科研实践训练,全面应用仪器分析方法解决科研问题。

(2)校外轻化工行业实训平台

实习实训是工科专业必备实践环节,作为培养轻化工行业拔尖科研与技术工程人才的需要,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实验班以建设多范围、多层析校外实训平台作为实践教学重要一环。轻化工行业是天津市及周边省市重点发展行业与优势特色产业,众多业内优势企业与学校、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学院目前已与玖龙(天津)纸业有限公司、河南江河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天塑科技集团、天津军星管业有限公司、天津顶正包材有限公司、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等近20家造纸、材料、化工行业领域龙头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实习课程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类。针对实验班,一方面扩充认识实习企业类型与范围,变一家实习企业为多家,使学生加深对轻化工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背景、特点、优势的了解;另一方面继续实施学院特色专业“入企业、入车间、入工段”,与企业员工共同参加生产的生产实习办法。在学生入企后,由带队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技术骨干组成若干指导小组,由一名企业技术骨干带领若干学生在熟悉整体生产流程之后,进行对某一生产工艺工段的工艺原理、操作流程、设备仪器、质量控制的详细学习。

3.依托各类科研项目开展实践训练

我校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以培养“基础扎实,具备较强科研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行业技术领军人才”为目标,将实验班学生引入教师科研团队,针对真实科研项目,“真刀真枪”地参与项目研究,对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以及勇于创新的科研意识十分有益。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实验班在实施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要求专业教师全员辅导,实验班学生全员参与。

(1)学生进入特色科研项目团队

以科研项目促实践教学是我院长年坚持的学生实践能力培育方法,卓越人才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和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使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科研团队成为可能。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下辖天津市制浆造纸重点实验室、原轻工业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等实验平台,均以轻化工方向研究为特色,近三年来学生毕业设计课题依托各类横向、纵向科研项目比例达到近70%,学院教师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在清洁制浆技术、生物酶废纸纸浆降解、林产生物质资源提取、聚烯烃催化等领域开拓适合本科生科研实践活动的子课题,近两年来学院本科生参与发表科研论文近60篇,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实践水平与研究热情。

(2)充分利用各类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实验室开放基金是高校进行实验室开放,吸引本科生参与创新实验的重要举措。实验室开放基金种类多,研究形式灵活多样,以我校实验室开放基金为例,包括实际应用、科技活动开放、实验项目研究、仪器设备开发等多类课题,涵盖实验设计、工艺开发、产品应用、仪器使用等多个领域,是锻炼本科生动手能力的良好平台。基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以3-4名学生组成团队作为研究主体,形成“负责人+成员”的模式,教师作为辅助指导,给学生以充分的实验项目设计自主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二是课题类型应贴合轻化工专业教学内容以及实际应用,如木质资源提取、清洁制浆技术、高分子合成工艺、催化剂制备与应用、精细日用化学品合成等,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轻化工行业的了解与兴趣。

人才培育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海洋人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海洋人才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与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海洋高层次人才短缺。缺乏关键领域和前沿领域的海洋领军人才,尤其是国际海洋产业的带头人。②海洋人才结构性矛盾凸显。传统海洋产业人多,高新海洋产业人才短缺;同时,还存在着海洋人才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③海洋人才发展环境尚不完善。海洋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海洋人才重使用、轻培养、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存在。④海洋人才培养的政策机制尚不完善。如对于支持海洋一线地区、海洋艰苦专业、海洋基础学科的人才倾斜政策还不健全。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洋人才队伍的总体发展。

我国海洋人才发展的对策

1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

青年海洋人才是我国海洋人才队伍的生力军,是海洋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处于创新活跃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一般年龄在35~45岁之间[8]。我国海洋人才队伍中,青年人员居多。因此,应该加强对我国青年海洋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构建有利于海洋青年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社会环境,促使更多的青年海洋人才尽快成长,为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要完善青年海洋人才的科研经费资助体系,向青年海洋人才实行政策倾斜。设立青年海洋人才资助行动计划,重点资助优秀青年海洋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加大对青年海洋人才的使用力度,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实践中成长的条件。启用具有发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研人员担当部级、省部级等重大涉海科研项目负责人,增加海洋青年人才在重大海洋科研生产项目的比例。逐步消除项目申请、课题承担等课题管理中的论资排辈现象,放宽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申请国家海洋重大项目的申报条件,增加青年基金项目数量和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定期选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出国参加学术会议、研讨和学术访问,提高其业务能力。在青年海洋人才的聘用和评价中,鼓励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注重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淡化论文数量和职务职称等外在因素,改善青年海洋人才的成长空间和环境。

2加强高层次海洋人才的引进工作

综合分析我国海洋人才发展现状,掌握海洋事业发展对海洋人才的需求以及重点领域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制订实施海洋人才引进计划,增强海洋人才引进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住、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课题申请、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科技研发条件、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建立统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海外人才需求信息平台。健全运行机制,研究解决海外高层次海洋人才引进工作中政策性、机制性、服务性等问题。在创业扶持、成果转化、事业平台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引进人才干事创业,发挥人才作用。

3发挥重点工程的引领带动作用

应树立全局观念,着眼于解决海洋人才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海洋领域自身特点,制定实施海洋人才发展的重点工程,发挥重点工程的引领、带动和保障作用,促进海洋人才队伍建设。明确各项海洋人才重点工程项目的工作重点和目标,更好地体现海洋人才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战略定位。要以实施海洋重点工程为载体,做好海洋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流动、保障和引进等工作,引领海洋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8]。

4强化公民海洋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书籍等多种宣传媒介,在全民中广泛开展海洋教育,强化公民海洋意识,在全社会中形成关心海洋事业、重视海洋人才的舆论环境和良好氛围。构建全国性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9],开展海洋国土观念教育和海洋科普教育,定期举办大型的海洋科普宣传活动,实现海洋观教育和海洋知识普及教育的常态化和日常化[10]。

5加大资金投入

要做好海洋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工作,为海洋人才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人才投入规模。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战略方针,确保国家海洋教育、海洋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8]。各级政府要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构建人才投入与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资金协调使用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团队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保障重大人才项目的实施。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设立一定比例的经费,专门用于人才培养、培训以及出国交流。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优先投资海洋人才开发项目。同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开发投入机制,拓宽投入渠道。

人才培育论文范文第5篇

确立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基于人才培养的经济性,人才培养的方向、数量和结构由社会需求决定[5]。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满足现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的市场需求。目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分化和纵深发展,要求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专业化,而土木工程学科各专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又要求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为此,通专结合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予以体现,具体表现为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其次,基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单纯的“经济人”,而是具有全面及较高素质的公民[5]。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且协调一致,讲求社会公德,注重群体意识,这要求人才培养具有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健康的体魄,在培养目标中体现为对政治思想、德育及身体素质的要求。综上,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特点。在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的前提下,根据各高校自身的专业条件和现状,结合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从政治思想、德育、身体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几个方面明确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土木工程大类专业明确提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即“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强体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分四个方面[4]。第一,政治思想和德育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热爱科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和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第二,知识结构。课程学习包括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结构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与工程实践结合的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各个环节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的现代科技人才。第三,能力结构。具有进行土木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合理选择常规工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正确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对土木工程进行监理的基本能力,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鉴定、加固、维修、检测及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初步能力;具有在工程技术工作中正确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查阅各种文献获得信息,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并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能顺利阅读专业外文书刊和技术资料,初步具有听、说、写的能力;了解土木工程的相关法规。第四,身体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要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加强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改革

教学计划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学生基础是否扎实,专业口径是否宽广,教学计划是关键。在四年学制下,仅增加专业课程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既会造房子又会修路、架桥、挖洞的“通才”。拓宽专业并不意味着增加专业选修课的范围,而应当以加强基础为根本原则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时为实现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应改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和融汇贯通的能力。

(一)及时修订教学计划

美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数、理、化等课程和部分基础课(必修)比例一般占30%左右,部分学科基础课和学科方向课的比例约占40%,设计和实习的比例约占10%。例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要求学生完成数学33学分,物理16学分,化学10学分,占总学分(180学分)的33%;斯坦福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占总学分的36%;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数学16学分,自然科学20学分,占总学分(125学分)的29%;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数学15学分,物理8学分,化学4学分,占总学分(128学分)的21%。此外,美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特别注重力学类课程的学习。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力学类课程17学分,占总学分(128学分)的13%;佛罗里达大学,力学类课程26学分,占总学分(131学分)的20%;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力学类课程21学分,占总学分(135学分)的16%。总体来看,美国高校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数理化和部分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例大都在25%~30%[6]。可见,教学计划的修订应在“强基础、宽专业”方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目前国内开设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的院校四年内的总学时一般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公共平台课(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人文社科选修课)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80%,约2000学时,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较为充裕。能较好地满足强基础的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基础课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重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础教学不仅应从专业教育的需要来考虑,还应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为宽专业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能满足、适应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的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外土木工程大类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的设置大都由公共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组成,专业方向课由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和工程法律四类课程平台组成。总体来看,在土木工程大类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特点是:国内院校专业课比重相对发达国家专业课比重小、专业基础课比重大,存在重基础、轻专业的趋势。从培养体系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相关院校工程技术类课程相对较多,工程管理和工程经济类课程相对较少,工程法律类则更少。这与传统的“重技术、轻管理”思想有关。另外,国内的培养计划及体系中的实践环节是专设的,有别于国外实践融于课程教学的方式,实践性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鉴于各部属院校大都划归教育部或地方政府管理,具备较强的行业办学特色、专业课程围绕某一特定行业设置。如原铁道部所属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以铁路工程为主,原交通部所属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分别以公路工程和水路工程为主,原建设部所属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以城镇土木工程建设为主等,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还不充分。最后,课程体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也应有所体现,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目前的状况下,各高校应在课程体系设置及其优化上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化、创建具有特色的、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三)选取合适的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教材大都偏重于纯理论,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够直观。其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与国际接轨,一些国际通行的做法,如FIDIC、QS、CM的规范惯例在现有教材中少有体现,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水平,及时引进新规范、新理论和新观点,将科研成果补充到教材中,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可视技术(多媒体)进行教学。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组织学生参观设计和施工过程然后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既可以用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土木工程大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至少应在某一专业方向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在未来从业范围内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反映土木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能否符合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大多数高校对专业实践教学十分重视,并构建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在35周左右,且按认知规律大致分3个层次:专业启蒙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综合实践。为更好地培养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应从专业基础课开始,将实践融于课程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因为专业课是保证培养效果的重要途径。此外,为保证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基地的类型也应配备完善,同时教学过程中应配备齐全的教学资料,如现场录像、专业软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