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财务的会计制度

企业财务的会计制度

企业财务的会计制度

企业财务的会计制度范文第1篇

(1)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竞争益发的激烈,而以此为背景,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这种思想上的问题使得财务会计人员往往会采取很多会计手段进行钻营,一味追求资本收益,使企业的社会责任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2)相关法律不健全。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财会制度方面,虽然当前也有一些相关的法规,但客观来看,这些法规中的内容往往比较的笼统,而且整体的可操作性比较差,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尚没有对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处罚进行明确说明。

(3)社会责任财会核算内容不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话题,本身内容就并不是很明确。传统的财会制度多是以企业利润作为核心内容,而社会责任财会制度则主要是对企业社会成本以及收益进行计算和记录,进而对企业的社会贡献及损害进行反映,整体的出发点存在差异,因此核算的内容也必然不同。

(4)计量方法体系不健全。当前,企业社会责任财会计量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计量方法体系,这也是导致这一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的一个直接原因。

(5)社会责任财会报告多以非财快基础型。具体来看,当前企业社会责任财会报告的形式多属于文字型,也就是使用大量的文字进行描述,没有对具体的会计方法进行量化,使得整体会计专业信息比较少,不仅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非常不利,也很难满足报告使用者的要求。

二、完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意见

(1)转变传统思想。对于企业财会制度来说,其实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促使企业对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更好的履行,并对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进而实现对资源的最佳配置,提升社会总体效益,使社会经济能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摆脱传统财会观念的束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优势进行大力宣传,使企业意识到其履行社会责任财会制度不仅对于社会有益,对于其自身的发展也很有帮助,这样才能够使企业自发的对这一制度进行执行。

(2)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对于我国目前来说,关于企业财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法律规定尚比较缺乏,使得很多企业并不会公开其社会责任信息。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务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法律建设,强制性要求企业对这方面财会信息进行披露。

(3)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财会准则。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对当前企业财会准则的制订方法进行参照,进而成立相关的小组,吸收企业界、会计、财务以及一些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讨论,对有效社会责任财会准则进行协调和补充,并对社会成本及收益的具体内容、财会报告形式等进行明确的规定,进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地控制监督体系、核算报告体系、预测计划体系、分析考核体系等,为这方面工作提供助力。

(4)构建社会责任财会核算体系。对于不同的行业来说,其社会责任的内容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其社会责任财会信息的比较很不利,不过对于统一行业不同企业来说,其社会责任往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采取这一措施是完全可行的。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确保计量单位以及计量方法的灵活性,使其实现多元化。

企业财务的会计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制度;财务管理;会计政策

新《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我国会计模式和会计框架体系的转换和变更上,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初步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此次改革所遵循的是统一性的原则,以及体现会计要素的质量特征、与税收的适当分离的原则。此次改革也给会计核算内容与方法带来了的很大的改变,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新《企业会计制度》稳健性原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这也是顺应会计稳健性原则的要求,不仅对不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进行了全面修改,而且还对不符合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内容进行了完善。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如下规定:企业必须对不实资产提取减值准备。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为企业的盈亏不实、短期行为和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促使企业对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

现代财务理论认为衡量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是现金流量,财务学家们认为利润是财务工作者或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制度规范计算出来的,而会计意义上的利润一般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原则假设前提下的,而不是收付实现制的原则上。如果排除他人操纵利润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仅仅只能作为账面的结果,即通过以下方式来确定当期的损益:某一期间记录的账面收入减去账面成本费用,当期账面收益所反映的并非是等同于现金流入的真实实现,而是该会计期间应计的现金流入预期。现金流量是企业随时可以运用的资金,它不单单表现在账面上,而通过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量所体现出来的,并且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企业的银行账户中。利润和现金都是企业所需要的,若只能二者选其一,则应该首选现金净流量。因为企业维持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持有足够的现金。

企业的经营活动始终是围绕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进行的,而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实现最大利润化的重要手段。企业的财务或会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变化进行关注,但是企业的市场价值只有通过一定方法进行估算才能得出,通用所使用的估算公式是:企业的价值等同于预期未来现金流量除以其折现率。由此公式可得知:在折现率不变的情况下,对现金流量的估算是企业进行理财决策的关键。但在权责发生制下,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是在交易行为发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存货作为企业价值载体的流动资产,只要是能进入交换过程就可以直接表现为账面收入、摊配成本费用,于是导致了应计现金流入量与实际现金流入量不一致的情况,应计现金流入量与实际现金流入量的不一致就造成了本金配置等相关事项的内在秩序发生混乱,而大量减值准备又使混乱情况更加加剧,这就使得财务或会计人员在对现金流量进行估算时要对各种减值准备的数据进行调整,这从一定程度上不仅增加了评估工作的难度,而且也容易造成数据的不准确。

二、会计与税收的适当分离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会计与税收保持一致是新《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财务或会计人员需要采取纳税调整的方法对不一致地方的适当分离进行有效处理。为保证纳税筹划实施的成功,企业有必要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完善其理财环境,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则需要一定的财务理论、方法和手段作为实施依据,进行纳税筹划的可行性分析一般都是建立在财务策划的基础之上的时。纳税筹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避税筹划、节税筹划、转嫁筹划、涉税零风险筹划等。会计与税收差异的扩大对企业的纳税筹划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会计改革步伐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为企业避税的情况,会计制度改革后,企业可以采用更多的方式进行避税,避税筹划实质上违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精神的各种手段,它是纳税人采用表面上符合税收立法条文规定,采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中的不完善之处获取纳税收益的筹划行为。依据法律精神,避税筹划虽然不违背税法但不能被看作是合法行为。目前,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尚不健全,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给避税者进行避税提供了条件,而《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差异的扩大又为避税者的避税行为提供了更有利的的实施基础。比如,新《企业会计制度》对非货币易有如下规定,如果其非货币易不涉及补则双方均不确认收益,如果涉及补价,收到补价的企业则要确认部分收益。而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中对其他形式的资产置换没有作明确的规定,而只针对企业整体资产置换作出了相关规定,这种差异就导致了企业通过虚减利润来少缴税款的情况时有发生。又比如,对于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摊销期限,在有关的税法中有明确的规定,而有关税法又没有明确规定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的具体事项,这就导致企业可以尽可能地摊销,为保持成本最大化,税前利润最小化而进行避税。

会计与税收差异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涉税风险。企业涉税零风险筹划在一定意义上是说纳税人要清楚了解其在日常经营中的账目,要正确的进行纳税申报,并保证及时交纳税款,这样就能有效避免税收违章方面的处罚,这就使企业及纳税人处于零风险的状态,或者是在一种风险极小的状态中。涉税零风险筹划状态虽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可以为纳税人带来一定的间接经济利益。比如,按时交纳税款可以有效提升公司的整体形象,保持在公众面前的良好信誉,而且还能有效避免因逃税而带来的罚款。会计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涉税零风险的筹划的难度,就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而言,《企业会计制度》与《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处理方法就不一致,前者规定应提取折旧,而后者则不允许提取折旧;新《企业会计制度》还有如下规定,对采用权益法的企业,应按在被投资企业所占份额分享或分担被投资企业当年的盈亏,并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对投资损益进行有效确认。而税收制度明确规定,投资方不得确认被投资企业发生的投资损失。通过上述表明,企业为有效减少涉税风险就要仔细研究会计与税收的差异,准确计算并及时纳税。

三、结束语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达到企业经营目标而制定的会计策略,企业会计政策的制定是基于其经营管理目标的,在制定会计政策时要对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定性、定量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从而拟定出其会计政策。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是新《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大大增加了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自由裁量权。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即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能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动情况作出系统的分析和评价,而其分析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和资源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赵 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实施[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曾繁荣: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企业财务的会计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措施;改善;财务管理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煤炭企业要加大对财务的管理力度,并且保证科技同企业共同发展,进而缩减生产资金投入,增加企业经济收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新会计制度在经济发展、企业进步的要求下应运而生。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对企业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有适应新会计制度才能对企业有良好的发展,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

一、财务管理中的缺陷

1. 财务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现代企业中都会设置财务部门,但对财务部门其存在的意义并不了解,认为财务部门只是简单对企业收支及账面资金情况的一些记录整理,对于企业的发展不参与其中。财务机构的设置也只是简单的几个工作人员,没有明确的分工,而一些小企业甚至连会计人员都是无证上岗,缺乏专业的人才,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毫无帮助。很多企业更爱聘用老会计人员,认为有工作经验,不需要再花时间精力进行培训,上手快,但却忽视老员工惯有的工作思维模式,在新会计制度下,在社会发展下都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公司也缺乏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这个概念,对会计专业人才不重视。

2. 企业的不重视。从古至今在所有人的思维印象中财务属于一个国家、企业及家庭相对隐蔽的地位,因此到现代的企业财务部门也是出于这种地位。而企业在重大经济决定中则会选择不公开,隐蔽执行,有些甚至都是个人决定,导致一些财务动向都是武断决定的,对企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社会也无法进行监督,一些股民也无法了解公司的动向。不少企业也只是把财务部门当做资金进出的地方,只注重当下利益,没有将财务部门与各个部门相结合,以长远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没有考虑到企业的财务预算,只关注当下的资金流量,这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都是不利的。

3. 缺乏透明度,信息化弱。企业财务部门都是相对隐蔽的,企业也会刻意掩盖一些资金活动,面对一些查账检查甚至都会提供虚假信息。企业在对财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更是缺乏主动性,甚至内部的信息化系统都不会及时更新,忽视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信息化系统的工作培训,这对工作的进展,企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 影响财务管理理念,推动企业改革。实现价值最大化是新会计制度中对财务管理规定的最终目标。在新会计制度中对财务报表列表、中期财务报告等具体会计准则做了详细规定,同时对职工薪金福利、政府补贴等进行了利益协调,保障了政府、企业和职工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2. 影响财务管理目标,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传统的会计制度中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等各种利益相关的最大化为目标,新会计制度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改变了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导致了企业对财务管理的改革。新会计制度要求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要求对财务信息的公开,增强了企业的财务透明度,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动向的了解,维护自身的权益。

3. 影响财务风险管理。新会计制度规定了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房地产投资和进行衍生工具等各项具体的会计制度中的使用,这是新会计制度实施的一个重点,更是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的表现。新会计制度在对维护企业政府等部门财务工作的稳定和增强风险防范上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可转换债券在股价中的上升情况下损失的确定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三、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改进对策

1. 完善财务管理部门,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在新会计制度下,要将财务部门与各个部门相结合,每个部门的资金流动,资金预算等都有明确细致的分工,严格要求,将企业资金通过财务管理发挥最大优效。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运转合理科学的有效工作机制,将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各个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多有利价值,指导企业的各项工作,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最大化实现企业的利益。

2. 提高财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新会计制度的实施除了对企业财务制度有影响,对财务人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企业要组织财务人员进行新会计制度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加深对会计制度的认识,以会计职业道德为准则,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企业要求新会计制度落实到各部门,与财务部门相结合,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运行方案,要适应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3. 转变财务管理理念。企业管理者至企业员工,从下至上,都存在对财务管理的误区,认为财务部门只是对资金进出的登记管理,这种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一些中小企业中,忽视了财务管理的真正用处,这种传统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更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因此企业必须随着新制度的颁布,市场的运行转变这种观念,优化财务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正确认识企业的资金情况,发展动向。

四、结语

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目标,财务风险都有影响,企业必须重新认识财务部门的地位,通过改革以适应新会计制度,将好的影响发挥到最大化,实现价值最大化,将最不好的影响降到最小化,不断努力配合创新,实现最好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宁.试论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J].管理观察,2014(30).

企业财务的会计制度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F2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5-0072-04 收稿日期:2007-03-01

随着全国统一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保险三大支柱为主体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这必将对我国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与审计等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总结回顾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具体分析该制度对我国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的重要影响。

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历史进程回顾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是以我国部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为基础,由国务院于2000年12月将原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并从制度上加以规范。为总结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发展16年的历史进程,笔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阶段(1991-2000年) 1991年6月。《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首次提出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问题。该文件规定: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所需费用从企业自有资金中的奖励、福利基金内提取。1995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主席令第28号)在法律上明确了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的政策。1995年3月,国务院在其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中再次强调企业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本单位经济效益情况,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为贯彻落实上述法律、法规精神,加快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步伐。国家劳动部通过总结各地区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试点经验及借鉴国外做法,于1995年12月提出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主体和条件、决策程序和管理组织、资金来源、记账方式和计发方法、享受条件和待遇给付、经办机构和委托程序、投资运营、基金转移等九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从而初步构建了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框架。

(二)企业年金制度试点阶段(2001~2003年)在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实践的基础上,国务院于2000年12月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国发[2000]42号),第一次以“企业年金”术语取代了以往规定中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该法规规定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企业年金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等政策。并且,国务院确定辽宁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工作。作为配套措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就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中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于2001年3月发出了通知。其中,针对企业年金进一步明确了税收优惠政策,即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缴纳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在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也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

在2001年7月实行的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中,对企业年金进行了原则性规定。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经济贸易委员会等部门于2002年9月联合颁布并实施了《辽宁省城镇企业职工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辽劳社发[2002]102号)。该制度明确将企业年金定义为“企业为职工建立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并详细规定了企业年金建立、资金筹集、待遇支付和资金转移、管理运营机构,以及企业年金基金的类型、管理与运营方式、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等内容,为制定全国统一企业年金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企业年金制度全面推行阶段(2004年~)以2004年5月《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0号)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第23号令)的与实施为标志,我国统一的企业年金制度已初步建立。随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相继制定并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运作流程》、《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专家评审规则》等一系列相关规章。2005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第一批认定的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这表明我国统一的企业年金制度已进入实质性市场化运营和管理阶段。

到2006年底,全国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陆续制定了本地区企业年金实施方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还专门针对中央企业制定了《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的指导意见》(国资发[2005]135号),企业年金总规模已达到900亿元。

二、企业年金制度对我国财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年金制度的全面实施,将引起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参与企业年金基金运营管理的各种专业机构在财务管理诸多方面的变化,以及导致企业年金基金财务管理的产生。

(一)设立企业年金计划对企业经营成本、所得税、净利润及现金流的影响根据企业年金制度的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计划,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每年缴费的上限为本企业上年职工工资总额的1/12,约为8.33%:企业每年缴费可列入成本在税前扣除的标准,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优惠政策规定。从现有26个省、市、自治区及国资委新出台相关政策或原有政策延续情况看,各地区及中央企业准予企业每年缴费列入成本的比例在企业工资总额的3%~12.5%的范围内,其中规定4%比例的接近一半,其政策依据是国务院国发[2000]42号文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针对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还需按每户(含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每月不超过5元人民币,另行缴纳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费。

各地区企业年金政策中有关企业缴费的具体列支渠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规定比例内的部分由企业成本列支,二是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由企业福利费或自有资金列支。企业年金的缴费时间通常是分期(按季度、半年度)缴纳或年度缴纳。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执行上述企业年金制度规定,将直接导致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经营成本增加、所得税费用减少、净利润下降及现金流出量增加等,还可能使企业福利费和自有资金(留存收益)减少。

以马鞍山钢铁公司企业年金计划为例,该公司为6.7万名在职职工每人月平均缴纳年金费用118元,另为3.1万名离退休职工每人月平均补贴80元。仅以该公司为在职职工建立企业年金费用粗略测算,公司全年需缴纳年金费用及账户管理费共计9889.2万元。企业年经营成本(假设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将增加9889.2万元,企业年所得税与年净利润将分别减少3263.436万元(所得税率33%)、6625.764万元,企业年现金流出量也将相应增加6625.764万元。

设立企业年金计划对相关企业经营成本、所得税、净利润及现金流量的上述影响,需要企业在成本控制、纳税筹划、利润目标确定和现金预算安排等财务管理方面采取新的对策与措施。

(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对我国各种专业机构财务管理的影响我国现行企业年金制度以劳动法、信托法、合同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为基础。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运营与管理,具体采用信托及分拆管理模式。

所谓信托管理是指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及其职工(简称委托人)与企业年金理事会或法人受托机构(简称受托人)签定书面信托合同,由受托人根据合同约定对确定的信托财产――企业年金基金进行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形成信托法律关系。

所谓分拆管理是指受托人与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机构(简称账户管理人)、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保管机构(简称托管人)和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投资管理机构(简称投资管理人)等签定书面合同,由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根据合同约定分别对企业年金基金的账户、财产、投资运营进行专业化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之间形成委托法律关系。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经受托人委托可为企业年金基金提供管理咨询、绩效评估和财务报告审计等管理服务活动。

在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信托及分拆模式下。各种基金管理当事人中,除作为委托人的企业与职工,以及作为受托人之一的企业年金理事会外,其它的当事人通常是养老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顾问公司、信用评估公司、精算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这些专业机构一般都是营利性的企业法人。

在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运营与管理过程中,受托人(法人受托机构)、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等专业机构为企业年金基金提供管理服务可提取或收取管理费。其中,受托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每年提取的管理费最高可达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1.6%,账户管理人每年可收取每个账户60元的管理费。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经委托为企业年金管理提供咨询、评估和审计等专业服务活动也可按规定收取相应的费用。

按照我国目前企业年金900亿元规模及预计今后每年新增1000亿元的发展趋势测算,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将为参与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化运营与管理的各种专业机构带来数额庞大的经济利益,从而对它们的业务收入、成本费用、净利润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三)企业年金基金财务管理成为我国财务管理的特殊类型根据我国《信托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年金基金属于信托财产,应存入企业年金专户,并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企业年金基金虽然与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等企业法人或自然人密切相关,但与上述各种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当事人的固有财产及其管理的其它财产必须严格区分开。按照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制度的特殊安排,企业年金基金的资金筹集、投资运营、收益分配和待遇支付等构成了独立、完整的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活动体系,对这些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形成了我国财务管理的特殊类型――企业年金基金财务管理。由于企业年金基金并非是企业法人,因此,企业年金基金财务管理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财务管理,两者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性。

三、企业年金制度对我国财务会计的影响分析

企业年金基金作为信托财产的法律特性,决定了与企业年金相关的会计存在两个界限分明的会计主体:即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会计主体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主体。在我国现行企业年金制度安排下,所谓企业年金会计实际上是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会计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的总称,具体应分为两个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并非单一的企业年金会计。

为规范企业年金制度实践过程中的相关会计行为,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两项新制定的有关企业年金的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一)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会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第二条规定职工薪酬包括养老保险费。该准则应用指南在解释养老保险费项目时,明确将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为职工缴费部分列入了职工薪酬的范围。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会计主体关于企业年金的会计行为主要包括:企业年金的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关企业年金的会计行为属于日常的、永续的行为,而非特殊的、一次性或阶段。

企业年金的确认、计量的具体内容有:根据企业年金计划方案,企业以设定的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或每个职工一定的金额,计算会计期间内企业年金缴费总额,将应付的企业年金确认为企业负债,并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把企业年金费用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及期间费用。如果企业年金缴费总额超过了国家或各省级政府规定的比例(3%~12.5%),超过部分则冲减企业当期计提的应付福利费或减少企业当期留存收益。另外,有的省份还可用返还企业多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冲抵超过规定比例的企业年金。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是指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中须披露企业为职工支付的企业年金费用及期末应付未付的企业年金金额等信息。

(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属特殊行业的具体会计准则,它赋予了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会计主体的地位。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主体是会计主体的特殊类型,它应当与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等相关企业法人会计主体保持形式与实质上的独立。严格意义上讲,企业年金基金是一种信托财产。本身并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也不是企业法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列入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范围是一个特殊的制度安排。

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的规定,企业年金基金会计的主要行为包括企业年金基金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及财务报表列报。

企业财务的会计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财务风险 会计 内部控制

财务风险与电力企业的经营相连接,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中的一些不稳定状态,进而影响企业经济发展。但从客观的角度而言,财务风险也是企业发展中所不能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进行调节,而降低财务风险,尤其是在电力企业中,降低财务风险,进而推动电力企业发展。

一、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不足

(一)缺少内部控制,管理能力较弱

在电力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缺少落实,进而造成财务风险较大,资源缺少利用,经济问题时常发生。在管理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电力企业中,财务关系定义较为模糊,进而导致在风险评估上较为困难。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乐观,企业管理方法正在大力推广中,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引入企业发展中。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体制改革正在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在一些管理方法上,较为松散,管理理念落后于时展,在内部控制上,有待进一步完善。而在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电力企业在内部控制上,能力较弱,进而出现企业资金私自分配、挪用、透支等情况,将企业发展推向风口浪尖上。

(二)管理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一些企业为了跟上市场发展步伐,而进行改革,一些电力企业将传统的体制改变为企业制。体制的改革,也使企业不得不适应这一改变,同时,也需要管理力度的提高。目前,电力企业处于哦系匚唬使得电力企业没有风险意识。在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管理者多数是从技术人员而转变的,没有专业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知识,对财务风险缺少认识,使得企业在风险意识上较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电力企业在财务问题上,却漏洞百出,而想要改变这一状态,企业必须进行会计内部控制,提高防范意识,进而推动企业长久发展。

(三)资金缺少规划

受经济和管理因素影响,使得电力企业在资产结构上较为繁杂,容易发生经济纠纷,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甚至会造成企业负债经营。现阶段,国家基础设施趋于完善,资源多样化,使得电力企业业务范围扩大,从企业发展上而言,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机会,但由于市场环境的特殊,也使企业发展受到了冲击,例如:缺少相应的投资,盲目投资,导致企业经济亏损,随之而来的财务风险逐渐增加。

二、电力企业风险评估控制方法

(一)设置财务评估指标

电力企业建立相应的财务评估指标,从某种方面而言,能够折射出企业存在的不足以及风险,同时挖掘企业存在的经济价值。在电力企业决策上,缺乏全面考量,避免出现错误决策的现象,能够真实的反应企业财务指标,提高资金回收的风险控制。资金回收,成为财务风险的核心力量,而应收账款则能够影响资金回收。其主要原因是:应收账款使企业资金流出,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但不能增加资金,并且,推动流动资金垫付利税开支。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认为:电力企业要提高应收账款的管理,第一,完善客户资信级别和销售业务管理制度,应用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客户的资金状态,以及信用做出评估;第二,整理应收账款,根据企业发展,从正面的角度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第三,进行安全管理、优化管理、减小企业经营风险;第四,创建销售责任制,做好资金回收,对应收账款进行核对。

(二)提高管理人员风险意识

在电力企业中,财务部门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财务部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更好的进行内部控制。电力企业中,每个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作用,衡量企业地位,将工作职责落实到个人,相关人员也要做到在其位谋其职的工作态度,负责好自己所再职能范围内的工作。在企业经济上,尽量做到利益最大化,进而帮助企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相关管理人员也要控制好财务内部联系,提高工作热情。提高财务者的专业知识,顾全大局意识,为企业发展做全面考量,同时,提升管理人员风险意识。

(三)财务风险防范

电力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长远发展,降低风险,就要科学、合理分配管理职责,在确保企业顺利发展的前提下,拓展业务范围,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控制好财务风险。

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所以,电企业在相关管理上,要遵循国家政策制度,协调内部控制。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多数是通过国家电网的支持,而这与企业资产相关联,在资产充足的状态下,企业没有资金投入,在技术上较为落后,这样一来,使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电力企业在初步发展阶段,就要做好资金分配,进而在经营中减小财务风险。

电力企业也要进行监管、控制,在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方法,进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对资金进行分配,并根据分配制度使用资金,进而实现控制管理风险。

三、会计内部控制

电力企业发展中,需要做好会计人员管理,进而实现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在企业内部,会计作为直接掌管财务人员,是最先了解企业资金支出、活动经费的人员,会计的信息评估,能够左右电力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建议,虚假上报企业财务信息,就会造成管理人员作出错误的决策,进而酿成经济损失。

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素养与信息质量,能够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而言,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一,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与信息质量,进而帮助企业降低风险评估;第二,进行会计人员审核,只有通过审核的会计人员才能上岗工作,这也是确保人员的专业性,对企业经济发展负责,进而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四、结语

电力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影响着经效益的实现,因此,企业各财务部门要实行完善的管理方法,降低风险,进而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