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会计制度规范

企业会计制度规范

企业会计制度规范

企业会计制度规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化

一、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薄弱。首先,每人只能做自己份内的工作,无法掌握其他会计的工作,这样不利于出现问题时工作的开展;虽然这样分工比较明确,有利于平时高效率的工作,但如果岗位上有临时缺席的情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顶上这个岗位的职责,这样就会耽搁工作的进度。其次,建账不规范,费用报销常有违规操作;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规模并不算小,可是在费用报销这一环上并不是严格遵守流程来的,公司的业务员有很多个,有些时候一到月底就会有人带着自己私人的发票来报销说是公费支出,但由于财务人员毕竟是办公室人员,并不能跟着他们了解是不是真的是公费支出,有些时候也会给他们报销。最后,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上许多资金方面的问题都需要经过董事长的审批。这种做法其实有些时候是不必要的,如果事事都需要经过董事长的批准,这样公司其他的领导层的权力就会有所下降。而且从办事效率上来说这种做法也欠妥当。2.重核算,轻管理。大多数公司内财务部的会计人员大多数只负责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与公司其他部门相互间的交流较少,也没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所提供的盈利、销售方面的数据较多,而面对这些资金该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通过怎样的方式使成本降低、如何使盈利能力增强等企业管理深层次问题研究的较少。即并不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会计的角度对公司的管理提出建议,对公司有进一步的帮助。只是在做一些他们已经熟能生巧的工作,对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及分析基本为零。3.会计机构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设有会计机构,聘请了会计人员等,并没有招聘专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员工,当然这也是普遍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但是财务管理其实处于公司管理的核心地位,原因有二:其一,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由购、供、销等几个环节环环相扣的,而财务活动作为公司经营活动的基础则整个贯穿于这些活动之中。通过对公司资金方面的掌握,财务管理的良好执行是公司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先决条件;其二,通过为公司创造各种各种有利的条件,财务管理也是公司目标能够实现的基本保障。公司内部没有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会导致财会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不明确,缺乏内部牵制制度和考核制度。严重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4.制度不完善。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还是公司创建之初的会计制度,并没有随着公司的发展,新的问题的暴露而对会计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这种做法其实是有欠妥当的,因为公司是在积极地向前发展的,而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相关的配套设备及内容是需要随着公司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如果出现问题不去解决和完善的话,这样其实是对公司的发展不利的。

二、原因分析

1.会计职能的发挥遇到了障碍。由于公司的规模仍属于中小企业,生产力肯定无法比拟相对较大的公司,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许多时候有些问题的出现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也会对其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2.企业负责人法规意识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受公司负责人的学历水平及年龄的限制,其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意识较为淡薄,并且对财务方面的了解知之甚少,关于财务方面的问题就全权交由财务经理解决,一点也不对其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这样其实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是很不利的。3.单位负责人管理理念较为陈旧。受制于社会主流观点和惯例,先进的管理思想难以立足。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主管聘请的是从大企业退休或离职的财务主管,领导层认为他们经验丰富,能够带领公司更好的发展。但这其中也存在弊端。因为主管往往全套照搬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而忽视了这些管理条例是否符合目前所在的中小企业。4.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差。财务人员除了听从领导的安排进行工作,本身并不会从自己身为财务人员的角度对公司的发展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工作,也没有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目光较为短浅。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企业文化没有特点,员工在企业中找不到归属感。

三、会计制度规范化的建议

1.企业自身不断完善。只有企业的发展好,才能促使会计工作做得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要想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制度规范化方面的问题,应该先把解决企业自身的问题放在首位,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公司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财务机构和会计制度、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归属感等措施来不断完善本企业。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中小企业目前存在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对会计核算机构的重视不够等问题,这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人才业务培训班,广泛宣传新出台的会计法规、会计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使企业的领导者了解会计知识,能够看懂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并作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同时,让给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会计工作中的职责,绝不仅仅是有需要时签字就行了,更要判断自己和会计人员的行为那些时合法的,那些是非法的,真正担当起会计责任主体的重任。提高相关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我国中小企业应该强化公司相关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也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够顺利运行的首要条件。第一,要加强会计人员对国家政策的关注、明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严重性以及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企业也应适量的给专业人员开展一些相关技能方面的培训,使会计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能够工作中坚守立场、保持应有的工作原则。第二,公司可以配合当地的财政局积极开展对本公司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同时,需要拟定一些相应的考评制度,增加制度的规范化,严格把关;第三,公司财务部门的相关会计人员还需掌握自身岗位所需专业方面的知识,使其通过正确的专业的方法实现公司的目标。公司应该要对财务部门和内部的会计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可以通过对现有的财务部门的完善,提高财务部门的整体水平,使财务部门不仅仅作为一个职能部门,更可以通过其专业的角度来为公司的管理和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对内部亏埃及制度进行完善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公司的逐步发展,应该要不断的升级相关的配套设施(不论软件方面或硬件方面)。这样才不至于成为发展中的漏洞,反而能够促进公司的积极发展。2.优化企业外部环境。在促进公司内部优化的同时,外部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论是从社会乃至国家的角度,考虑到中小企业的数量以及地位。国家也应该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扶持和共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公司外部的监察力度。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自身的企业特点来说,只靠我国中小企业这类中小企业的自觉性来约束会计工作还是具有相对的困难度的,如果可以通过提高公司外的监管力度达到约束内部的会计工作,这样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提高公司外部的监察力度。可以通过财政、税务、银行、工商等相关部门来监督。

参考文献

[1]张旭,郭鑫.浅谈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中国科技投资,2013,(2):4-7.

[2]林惠红.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及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5-8.

[3]周勇.浅析中小企业会计制度[J].商情,2015,(2):1-3.

[4]陈火根.我国医药电子商务模式—“珍诚模式”的探讨[J].电子商务,2009,(1):1-4.

企业会计制度规范范文第2篇

一、财务信息影响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10年来,对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筹集建设资金,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西方国家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无论在投资品种、市场规模、管理机制、法律环境和市场规范等方面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资本市场和完善和发展与企业财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企业财务通过筹资和投资功能联系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成为企业或投资者相互投资和筹资的链条,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市场实质上也就是财务市场。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运作要借助于一定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财务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务信息与资本市场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财务信息来源于会计核算的初始产品——会计信息。经过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佐以财务指标和文字说明,便成了财务信息。财务信息的内容包括财务报告(以会计报表为核心内容)、财务指标说明、财务预测资料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近10年来,经济理论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是信息经济学,它的一个基本假设认为每一个人掌握的信息都是不完全或非对称的,这一假设与现实中的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完全吻合的。一般而言,信息供应方有完全的信息,而信息需求方仅有不完全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能通过输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使自己获利,而获得较少信息的一方则通过各种手段去猎取信息,这种现象可以形象的喻为“欺诈”和“偷窃”。“欺作”是指信息提供方用掩盖真实信息、或故意制造虚假信息的方式损人利己:“偷窃”则是想方设法从供应方取得信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这种“欺诈”和“偷窃”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如此下去会使信息使用者怀疑财务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和有用性,最终动摇财务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与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顶指出,信息不对称下的财务“欺诈”与“偷窃”行径,会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逐渐显示出“害人害己”的本质(虽然在短期看来是“损人利己”),财务信息失真不仅掩盖了企业经济活动的真相,同时也对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造成误导,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扭曲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极为不利。

二、新企业会计制度将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有效的规范的资本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基础上的,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确保资本市场交易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之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关系到他们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证,更关系到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我国股市上之所以存在过度投机的风气,上市公司业绩之所以虚假成分较高,股价波动幅度较大,公司亏损严重,就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会计标准不能及时顺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纵观世界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证券市场的发展无不伴随着会计标准的提高和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规范和发展

1.夯实企业资产、挤出水分

新企业会计制度提升了资产确认的理论标准和资产计量的实务操作标准,令资产的含金量提高。首先,新制度将资产定义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定义明示和强调了资产的本质是一种能够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反之,已经丧失了创利能力的财物,由于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则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如,已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不能作资产列示。上市公司猴王股份有限公司在2001年3月初公告称,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该公司原第一大股东——猴王集团公司已于2001年2月27日宣告破产。但在随后公布的猴王股份有限公司年报中,依然显示其帐面应收原第一大股东及其子公司的帐款5.9亿元,并计入了公司资产总额,严重地误导了消费者。资产定义的界定,解决了我国会计实务中,对资产总额确认和计量的实际问题。其次,对“待处理财产损益”、“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中的开办费等项目,在新制度颁布前一直作为企业的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如此操作使企业资产虚增。新制度明确对上述各项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既:“待处理财产损益”帐户借方余额实为企业的盘亏损失,不是资产,不论是否报经批准,在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应计入当期损益,不得列示于资产方。对于“待摊费用”新制度规定:“如果某项待摊费用已经不能使企业受益,应当将其摊余价值一次全部转人当期成本、费用,不得再留待以后期间摊销”。而对于长期待摊费用中的开办费的列示则明确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外,所有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也就是对开办费中除购建固定资产予以资本化外,其余各项费用一律计入损益,不得计入企业资产总额。再次,新制度还针对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资产虚列现象,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关于企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将企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由原来的四项扩大到八项,增加了对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委托贷款的计提项目。并要求企业填报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作为资产负债表的附表。新制度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的扩大,不仅适应了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企业设备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现实需要,而且有效地防范了企业资产风险,确保股东权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除此之外,新制度对企业资产评估特别强调了以资产帐面价值为依据,抑制使用公允价值。现代财务理论认为,在一个有效地、完善的经济体制和良好的经济环境下,对企业资产的评估使用公允价值是合理的,因为公允价值能够动态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但是用现实的观点看问题,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始阶段,法律建设滞后、法制观念淡薄,受利益驱动企业间的关联交易盛行,超前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势必被一些企业用来做为利润操纵的手段。如某上市公司从关联方用极低的价格收购部分实物资产,然后一转手又以较高的价格卖出,由此“创造”利润。如果强调以资产帐面价值进行核算,就可以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同时应该指出,关联企业之间用低买高卖增加的“利润”,不具有有效性,而且通常在财务处理上只是反映在帐面上,而不购成现金流量,因此并不能反映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客观上是散布虚假的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

2.提高收入稳健性和有效程度

新企业会计制度严格规范了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收入实现的标准,大大提高了企业收入的稳健性和有效程度,给投资者提供真实反映企业创利能力的财务会计信息。财政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标准规定为:“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或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新制度规定:“企业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当在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一规定的进步有三点:第一,明确了销售的实质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和销售方向供应方收取货款,所以商品销售确认的首要条件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不是商品是否发出。第二,提高了收入实现的标准,将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为确认收入实现的标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是指商品所有者承担商品价值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如商品由于贬值、损坏、报废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报酬是指商品中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某项商品发生的任何损失都不需要由本企业来承担,带来的收益也不归本企业所有,那么就意味着这项商品所有权的风险和报酬已经从本企业转移出去了,即可认定收入已经实现。第三,强调收入的可收回性。经济利益的获得体现直接和间接注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新制度把销售收入是否有把握收回,作为收入确认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再采用原制度中“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也可以确认为收入的规定,因为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并不能保证凭证上所记载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从而使收入实现原则大打折扣。收入确认标准的提高,可以避免有的企业在明知购买方无力承担付款责任的情况下仍然确认收入,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三、新制度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奠定基础

企业会计制度规范范文第3篇

新中国建立五十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转变,而后又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这两次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会计改革,特别是企业会计规范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发展。本文拟就我国五十年来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进行评述,并就如何发展现行企业会计规范提出我们的意见。 

一、1949—1978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逐步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调控,新中国在会计建设方面的第一个重大举措便是着手建立统一会计制度。1950年7月1日,新中国的第一个统一会计制度《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统一会计制度》开始施行①,而后,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燃料工业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贸易部、农业部、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和出版总署等部门的统一会计制度也陆续颁布施行。统一会计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会计规范建设成果,它在中国会计规范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首先,统一会计制度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完成制定和审批工作并予以颁布施行,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果,它为新中国整顿会计工作、建立会计工作秩序提供了依据;其次,统一会计制度一直是我国解放后五十年来会计规范建设的基础,如它规定的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从凭证到账簿再到会计报告的会计工作流程等一直沿用至今,统一会计制度虽未明确说明所采用的记账法,但从它的会计科目说明、账簿格式和分录举例来看,它是主张采用借贷记账法的,而借贷记账法也一直沿用至今;最后,统一会计制度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成本计算表是四种主要会计报表之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信息主要供上级主管部门使用,并不向社会公开,故不存在成本保密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1950年统一会计制度的实行并不十分理想②。苏联专家马卡洛夫认为,统一会计制度存在着本质上的缺点,它不适合于监督计划完成这个任务,……阻碍了苏联先进经验的采用①。于是,1952年开始施行《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及会计科目》、《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办法》和《国营企业提缴折旧基金及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些会计制度力图克服1950年统一会计制度末能注意与计划配合的这一弱点,它不仅注意运用将实际数与计划数进行比较这一普遍适用的方法,而且将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及其项目分类方法的设置也从有利于监督计划完成这一任务出发进行变更。因而,它们得到了广泛的好评。1952年年底,财政部陆续颁布施行了国营工业企业、国营企业建设单位和国营包工(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国营供销企业、农业企业、商业、铁路、交通等企业的会计制度在此之后也陆续颁布施行。这些制度改变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分部门制定的状况,实现了会计制度按照国民经济分类的统一制定。 

为了进一步学习苏联,财政部于1955年对1952年的国营企业会计制度作了彻底的修改,并于1956年1月开始施行《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和《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统一会计报表》。前者按照账户的经济内容将账户分为30类,后者包括14种会计报表。这两大方面的变化,充分表明会计核算业务全面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会计形式的最后消灭②。此后,财政部于1956年2月颁布了《中央主管部所属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标准账户计划及会计报表格式草案》,1957年9月颁发了《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简易会计制度》,1957年12月颁布了《地方公私合营企业基本业务简易会计制度》。这样,企业会计制度根据企业规模、所有制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克服了所有企业适用一套会计制度的“一刀切”的现象。 

1958年中国开始进入“大跃进”的时代。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以“彻底放权、大力简化”为原则,当时的会计制度受到了普遍的指责。虽然其中不乏有许多合理意见,如会计报表太复杂、会计科目数量过多、会计程序冗繁等,但最终结果还是会计制度遭到废止。直到1959年8月,财政部为贯彻中央提出的加强经济核算的精神,颁布了《关于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若干规定》;1961年11月,国务院批转同意试行财政部拟定的《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程(草案)》。它们旨在建立会计秩序,加强会计工作,健全会计机构,充实会计人员,其内容涉及对财产和资金的会计核算、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会计制度制定和执行、会计人员职责等。1962年1月,财政部颁布了《国营企业会计凭证、账簿的格式和使用办法(草案)》以及国营工业、建设单位等会计制度。1963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第一次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会计人员的任免和奖惩作出具体规定,这对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充实会计人员起到了重要作用。1966年1月1日,财政部颁布试行《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草案)》,该草案充分体现了精简的精神,将会计科目删并为26个,会计报表减为6种。至此,“大跃进”时期被废止的会计制度重新得到建立。 

从1966年起,中国开始经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在这十年间,企业会计制度遭到空前的浩劫。虽然财政部于1973年12月颁发了《国营企业会计工作规则(草案)》,并附发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报表》和《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但它们离1966年之前的会计制度已有很大的差距。 

1949—1978年间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30年的曲折经历,给下一阶段的会计规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会计虽然遭受到空前的浩劫,但会计工作毕竟还是坚持了下来。综观这一时期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它具有如下特点:(1)企业会计规范都属于行政制度,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2)企业会计规范经历了由分部门制定到按照国民经济分类的统一制定,由所有企业适用一套会计制度到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企业执行不同会计制度的过程;(3)企业会计规范的内容由单独的会计业务核算规范发展到会计业务核算和会计人员职责的规范。 

二、1978-1992年: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它是社会主义中国交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会计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①。为了迅速恢复会计工作秩序,国务院于1978年9月12日颁布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它是在修订1963年《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条例首次规定总会计师制度和会计人员技术职称制度。1980年9月18日,财政部开始施行新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而后又分别颁布了国营供销企业、国营施工企业、建设单位的会计制度。这些企业制度从加强经济核算要求出发,在1973年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必要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其中,会计报表主要恢复了生产费用表,该表实行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流动资产和流动基金、专项资产和专项基金三段平衡,它充分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为国家调拨资源、测算国民经济总值服务的职能。此后不久,轻工业部、农垦总局、水利部、机械部、电力部、商业部等都结合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会计制度。1984年4月,财政部颁发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对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和办理会计交接进行了详细规定,其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改善经营管理素质对会计工作的要求”。至此,应经济建设需要的企业会计制度,从规范会计业务、明确会计人员职责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等三方面着手,不仅再一次得到恢复,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加强。 

然而,企业会计制度事实上很难发挥作用。会计数字不清、账簿不全、违法乱纪、贪污舞弊等已成为严重的社会现象。忠于职守的会计人员往往遭到打击报复,因而不少会计人员放弃职守,放弃监督,甚至同流合污。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全国六届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并于1985年5月1日开始施行。《企业法》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它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着重解决保证会计工作质量和加强会计监督这两个突出问题。《会计法》作为会计的基本法,它的颁布施行是我国会计规范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建设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 

为了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财政部于1982年12月颁布了《国营对外承包企业示范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1983年3月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同年4月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试行草案)》。1985年4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两项会计制度经修订后正式颁布施行。这两项会计制度吸收了大量的西方会计实务中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与以往的会计制度形成本质的区别。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职能首要的不是为国家调控全国经济服务,而是作为一种商业语言,用以沟通合资经营企业的中方与外方。1992年5月,《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颁布施行;同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它们在更大范围内吸纳了国际会计惯例。上述会计制度的出台为下一阶段我国会计规范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1978-1992年是我国企业会计规范建设的历史转折时期,其间的发展同样验证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综观这一时期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它具有如下特点:(1)企业会计规范包括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两个层次,并开始向体系化方向发展;(2)企业会计规范的内容在保留并加强原来的会计业务核算和会计人员职资规范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关于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3)企业会计规范开始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 

三、1992—1999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财政部于1992年11月30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从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使我国的会计发生了重大改革,它不再按所有制、行业和部门进行区分,并采用国际通行的借贷记账法、会计要素分类法、会计等式和会计报表体系,实行国际会计惯例中的谨慎性原则、制造成本法、资本保全原则等。《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基本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财政部陆续颁布了工业、商品流通业、建筑施工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对外经济合作业、旅游饮食服务业、农业等行业会计制度;同时,财政部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至今已正式施行了9项具体会计准则。这样,《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规范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基本上得到了确立与体现。 

1993年12月29日,修订后的《会计法》颁布施行。这次修订主要是因为1985年《会计法》的部分内容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因而,1993年《会计法》将会计的作用改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突出了法律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保护,并将其使用范围由国营企事业单位扩大到所有企事业单位。①同时,1993年《会计法》针对当时造假账、假报表问题愈演愈烈的具体情况,要求单位领导人“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正确、完整”,并明确了违法责任人、执法人,区分了违法程度,减小了违法的可能性②。 

为了满足股票市场发展的需要,证监会于1993年4月22日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公司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和申请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交易时应披露的会计信息以及上市公司在期中、期末所应披露的会计信息作出了基本规定。证监会从1996年6月12日开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至今已了7号,它们是对《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具体化。1993年12月2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它要求公司须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然后须经审查验证,并在召开股东大会年会的20日以前置备于本公司,供股东查阅;1998年12月2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并于1999年7月1日起施行,它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作了基本规定。至此,我国已基本上建立起上市公司会计规范体系,为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还应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再一次强调会计基础工作;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颁布施行,它是对1992年《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提高。 

总之,1992-1999年是我国企业会计规范建设的重要发展时期,是企业会计规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综观这一时期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它具有如下特点:(1)企业会计规范突破所有制、行业和部门的界限;(2)企业会计规范由法律规范和准则制度规范两个层次构成,包括专业性规范和相关性规范两大部分内容;(3)企业会计规范开始形成以《会计法》为统帅、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则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是企业会计规范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四、关于加强我国企业会计规范建设的若干意见 

五十年来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虽然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但如何加强我国企业会计规范建设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下文就其中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我们的意见。 

(一)有关《会计法》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会计法律规范一般散见于其他法律规范之中,世界各国并不单独制定专业性法律《会计法》,其原因在于会计行为作为企业行为之一,与企业其他行为具有密切的联系,对企业任何行为的规范,都将会涉及到企业会计行为。笔者认为,相关法律规范虽然已涉及到企业会计,但它并不能代替会计的专业性法律,原因有二:(1)企业会计的某些内容,如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等,是无法纳入到其他相关法律之中的;(2)相关法律规范可以涉及部分会计核算及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但这些规定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是分散的、不完整的。因此,制定专业性法律——《会计法》是完全必要的。以《会计法》为统帅是我国企业会计规范的一大特色,不仅应该坚持,而且应使其不断得到加强。一直困扰着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应该说,它与《会计法》本身及其执行不无关系。因而,修订《会计法》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关于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问题 

考察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政府机构;另一类是民间机构。由民间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能否得到实施,还取决于其能否得到政府的认可或支持。从这一角度看,由哪类机构制定会计准则并无本质区别。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政府机构制定的,很多人认为这不恰当,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不妥,其关键在于制定人员的构成和充分程序的运用。而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在借鉴世界各国已有的会计准则研究成果时,如何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有待于会计学界的进一步研究。对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并存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既然西方国家会计规范体系中没有行业会计制度,中国也应废除行业会计制度。早在1995年4月我们就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及会计实践,行业会计制度不应废除①,而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行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其原因在于:(1)具体会计准则只对必需的会计政策(包括备选会计政策)作出规范,不涉及各行业的账户设置、使用和账务处理,这些问题仍要借助于行业会计制度。(2)行业会计制度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并非简单重复。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既包括通用业务准则,也包括特殊行业、特殊业务、特殊经营方式准则,它是跨部门、跨行业的横向会计规范;而行业会计制度则是针对某一行业的特点,规定这一行业中每个企业应当设置的会计科目及其使用方法,以及如何编制会计报告等,它是一种纵向会计规范。(3)行业会计制度的存在并非否定具体会计准则的作用。行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人员处理会计实务的直接依据,而具体会计准则是行业会计制度制定的依据,只有通过具体会计准则对行业会计制度的约束,才能使不同行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因此,我们认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存在将使会计准则得到更好的执行,当前最重要的是,随着会计准则的颁布,应不断修正现行行业会计制度,使两者在实践中珠联壁合,协同一致。 

(三)有关会计委派制问题 

企业会计制度规范范文第4篇

中小型国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体系具有结构性、功能性以及开放性等性质。现行中小型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在会计法律体系、会计理论及规范下设计的含有中小型国有企业特色的会计实务准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框架等部分。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对稳定社会、解决就业起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中小型国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规范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所以后危机时代中小型国有企业必须设计规范的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为利益相关者决策服务。 http://

一、中小型国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现状

(一)内部会计制度体系不健全

中小型国有企业大多数没有科学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负责人习惯把整个企业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甚至喜欢事必躬亲。认为规范的会计制度没有必要,只有好好把握钱财不被外人占用,所以在会计人员的任用上也是任人唯亲,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作用的发挥。控制程序不规范,在内部管理体制的设计和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运用上不能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中小型国有企业一般以家庭制模式经营,其内部的现金管理制度、稽核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会计制度残缺不全,企业不重视会计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会计制度的建设,更没有把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致使大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未能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目前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主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按照企业自身情况的差异设置适合会计科目,但从会计准则施行情况看更适合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适合中小型国企的会计制度还未确立,这也就导致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随意性大。最主要的是,很多中小型国企负责人对设计的内部会计控制视而不见,认为是对其他人的约束而不是对自己的约束,一把手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合理保证本单位经营效率效果实现、财产安全完整、会计资料真实性的作用,导致整个会计控制环境薄弱,控制环境差,也会导致中小型国企会计程序失效,会计核算不真实、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等现象。

(二)内部会计制度意识淡薄

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取最大的利润同时尽可能逃税, 企业主不愿对自己进行控制,决策和经营管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内部会计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人的控制意识和行为, 管理者对自我控制的排斥使得内部会计控制无法有完善的控制环境。财务管理的控制权在经营者的手上,这样也不利于权责分开的实施。税负重、费用多,中小型国有企业故意不完善会计制度的设计。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对企业管理着力不够,使内部会计制度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得不到应有发挥,有的中小型国有企业虽然有财会规章制度,但只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切实的贯彻执行。会计制度也只是很多中小企业挂在墙上的摆设,中小企业基本按老板的意思做事,会计科目设置要么随意,要么照抄大企业的会计科目,很少注重会计科目的统一性与合理性,报表也是种类不全,制作简单,手工记账在中下企业屡见不鲜,确实要有的会计科目只是为了检查,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只是在老板的心里,基本不会再财务报表中披露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更何况真正需要中小企业所披露真实公允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人数并不多。

(三)内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中小企业由于受经营规模、财力、人力、经验等因素的限制,组织体系通常采用垂直管理模式,内部会计控制机构、岗位设置、职责划分容易产生交叉重叠现象。会计核算不健全,会计核算的主题界限不清, 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不明显,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尚未建立起规范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机构简单,使内部控制制度缺失。中小型国企会计岗位没有设置好或者过于简单,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中小型国企 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和发展预期都比不上大企业,很难吸引到更多的人才,甚至原有的人才也会被大企业挖走,而这些企业管理者又忽视对已有本企业人员队伍的培养,这样造成企业高素质人才断代,导致企业无法采用先进的会计制度,设置规范的会计科目。所以中小型国企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会计账目混乱是普遍现象。会计人员的互相牵制工作没有做好,虽然有了一定的规章制度,但是没有真正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中小型国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失效原因分析

(一)中小型国有企业自身治理结构不健全

中小型国有企业自身体系设置的缺陷,大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领导人因为成本因素不愿意建立严格的控制,或不遵守业自己设立的控制,经营者也没有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自我控制。为了节约人力资本支出,中小型国有企业可能会雇佣素质偏低的会计人员,这种做法的后果会使会计账目混乱,会计系统准确性降低。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会计系统没有合理的账务处理程序,会计信息披露滞后,有些往来账户长期挂账,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会计处理,没有准确进行会计核算,披露的会计信息相应的缺乏相关性、可靠性。目前在很多中小型国企中,管理者与会计人员之间,纯粹是一种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会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不依法对中小型国企进行会计监管,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国企主要是为了应付税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需要,才不得不设置账目;另一方面,还有些中小型国企的会计人员多为兼职,对企业深入了解的机会不多,不经常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所报送的各种单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无从核实,导致会计核算与生产经营活动脱节,难以进行与实际相符的会计核算。部分中小型国企随意堆放会计档案,需要这些信息时搜寻成本非常高,没有形成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可靠性的良性循环。而且很多中小型国企还和企业管理者及家庭发生大量的经济往来业务,这种业务不象上市公司那样可以定性为关联方交易进行资产负债表后披露。这些企业业务和管理者自身的财产、权益混淆在一起,更加剧了中小型国企会计核算的不规范性。

(二)中小国有企业缺乏规范内部会计制度的动力

中小型国有企业在人事政策上重忠诚、轻才能,经营管理不规范。政府约束对这些中小型国企鞭长莫及,没有各级政府部门对中小型国企的约束导致这些企业缺乏设置规范的会计制度动力。有一些中小型国企干预会计工作,而有些会计人员为了自身的岗位,听命于管理者的权威,无法按照规范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规定办事,造成会计监督空白,缺乏真实、公允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必然造成中小型国企经营管理混乱,同时也给外部监管造成重重困难。目前我国的《审计法》规定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审计有权力对大中型国企、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岗位设置进行检查监督,而没有硬性规定对中小型国企进行检查,审计资源有限,就算是这些中小型国企内部会计控制失效也不会被发现。而且很多中小型国企民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经营活动中违规违纪现象较为普遍,对其进行审计,事务所要承担很高的审计风险,所以很多会计师事务所都不愿意对其进行审计;同时,中小型国企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大多也不愿接受社会审计。此外,由于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身的短期经济效益和扩大客户源等因素,就算是对这些=中小型国企进行审计,也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审计质量,没能有效发挥社会审计对中小型国企的监督作用。所以对国有总小型企业来说,外无压力,内无近忧,没有规范的会计制度设计也无所谓,更何况设计规范的会计制度还要花费成本。由于人力成本的限制,中小型国有企业很少设置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有时候不但不能为中小型国有企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建议,相反可能会对中小型国有企业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会计制度形成障碍。中小型国有企业中少部分管理者大权独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会使内部控制不能很好的得到监督,会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内部控制失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没有严格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会计处理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例如中小型国企都是小规模纳税人,基本上不存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和转出多交增值税的会计科目,但是很多中小型国企按照大企业的规定也设置了这个会计科目,导致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会计科目核算的信息缺乏重要性,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利用这个信息时得不到需要的会计信息,所以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象在国有中小企业内部屡见不鲜。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无法再中小企业会计报表中得到公允的反应。

转贴于 http://

三、中小型国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应当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基本规范,体现国家对中小型国企设定的财政经济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要求。会计制度是中小型国企处理会计事务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体现本企业作为合法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与企业内部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因此中小型国企在设置规范的会计制度时必须符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制度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同时规范的内部会计制度一定要靠制度进行规范,保证会计人员及相关的人员遵守这一要求。

(二)有效性原则

规范的中小型国企会计制度应该约束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制度规定的权力。而这需要有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同时单位负责人应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对本单位规范的会计制度的重要性,单位负责人也应当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氛围,注重单位从上到下形成统一意识,重视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内部会计制度应当涵盖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以及相关岗位,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重视会计制度的核算功能的同时重视会计核算的监督效果。形成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合力的监督局面,共同为本单位服务。中小型国企规范的会计制度设计虽具有稳定性,但必要时也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小型国企的适当情况变化而变化。所以在设计会计制度的时候一定要遵循有效性原则,同时也要留有余地,保持弹性,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减少因规模扩大和业务发展而带来的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大幅度修改。

(三)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会计制度应当具有经济性,即产生的收益要大于消耗的成本,以合理的监督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这里的收益是指规范的会计制度运行后产生的收益,包括减少利益相关者利用会计信息的损失,成本是指设计规范的会计制度所耗费的成本。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制度应该能够为大多数利益相关者提供做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但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多,权衡利用规范会计制度产生的收益和消耗的成本,尽量做到在消耗少量成本基础上做到会计制度设计的客观、科学、有用。在设计规范的会计制度时,一定包括规范的会计制度满足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合理保证中小型国企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会计岗位的设置即满足需要,也符合经济性原则,使会计部门真正成为中小型国企发挥核算监督作用的职能部门而不是附属部门。

四、中小型国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一)建立健全中小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任何一家中小型国有企业都包含资金运动,所以必须设置规范的会计制度藉以核算和披露资金运行状况。包括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机构责任机制、会计岗位责任制等,并且在设置会计岗位时,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明确财务会计岗位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经过授权,尽可能地减少不合法或不合规、不合理的经济业务的发生,从而保证决策的正确执行。明确规定涉及财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经办人员,包括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要在内控制度建设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把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作为内部控制的枢纽,通过财务会计披露的信息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中小型国企现金支出的随意性比较大,收入审核制度不规范,所以中小型国企的会计制度设计时必须严格进行现金支出、收入的监督核算制度,合理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销售、采购、投资、筹资活动都是与现金收入、支出联系的很紧,只有建立健全现金收入、支出制度才能进行其他的经济业务核算。中小型国企的总业务活动包括销售与收款活动、购货与付款活动、投资与筹资活动,在这些活动注意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这种互相牵制的局面能够确保会计实际核算过程中,少犯错误,诚信做账。经过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尽可能地减少不合法或不合规、不合理的经济业务的发生,从而保证决策的正确执行。规范的会计制度明确规定涉及财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经办人员,包括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例如在采购环节,中小型国企要做好对材料采购的市场发展做好前期预测工作,对价格上涨或下跌的情况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也可以寻找更好更新颖的材料代替价格增长太大的原材料。通过招标的方法确定最佳供应商,签订合同的人和询价的人不能为同一人,付款、记账、保管实务的人要分离,通过数据采集可以采取经济订货量,确保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最低,企业内部要明确采购业务涉及到的各个职能部门权限。

(二)强化外部管理,引入审计监督机制

社会审计监督机制是外部监管的重要手段。中小型国有企业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外部会计监督可能会出现“真空”现象,从而使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游离于外部审计监督之外。引入社会审计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外部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作用,发现和纠正中小型国有企业的各种不规范会计行为,保证其中小型国有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合法具有重要的鉴证作用。也让中小型国企会计人员有压力,如果会计核算的不真实、不合法将会曝光,而这将损害本企业的声誉。任何理性的活动都有其目标,因目标而起,至目标而终。事物的发展也是内外因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正是这种曲折性要求中小型国企在设立会计监管目标时,既要有最终的规范的会计制度对中小型国企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又要考虑到外部会计监管、审计监督对中小型国企的约束力。在完善中小型国有企业的会计制度设计的同时,对中小型国有企业的外部会计监管工作也不能忽视,从目前我国中小型国有企业的现状来看,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应该更多的借助于外部监管,帮助中小型国有企业会计制度实现规范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政府部门直接进行中小型国有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管,其监督成本相对较高,监督的有效性也比较差,易引发腐败等社会问题。而且政府审计资源有限,除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审计监督外,再加上对中小型国企的审计监督,根本无暇顾及,所以中小型国企必须强化自身的内部监督工作。但是政府监督虽然有限,但也不是对中小型国企放任自流,政府转变监督方式,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上,重点去监管那些监督中小型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通过对事务所的监控对中小型国企披露的会计信息真实性。不断加强社会监督,使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中小型国有企业外部监督的主导力量。当然,外部监督是促进中小型国有企业的会计规范化工作是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但也不能忽视企业自身的努力,会计规范化工作只有在内外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实现。

企业会计制度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企业会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必须要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中继续生存与发展。而企业的会计核算是一个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的基础,也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重要措施,更是企业的管理层与决策层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及时查漏补缺、做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程度,在企业市场竞争中,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实现企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下,必须要进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的建设。

一、会计核算体系的基本原则

企业中的会计原则是为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处理会计事务的重要依据,能够保证企业会计的核算质量。而企业中会计假设则是企业会计原则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会计假设,那么会计工作就无法顺利进行,会计原则也就不会存在。但是,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具体表现就是:会计假设是企业会计工作的基础,而会计原则是对企业会计工作的一种规范。企业中的会计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起着指导性作用。

有关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有几方面的概括:首先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原则。会计信息必须遵循可比性、明晰性、客观性、一贯性、及时性、相关性的原则,做到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其次,企业会计要素要满足计量和确认的要求原则。企业会计要素的计量和确认要符合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原则、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再次,企业会计惯例的修订原则。企业会计惯例修订要严格遵循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二、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够健全。会计是任何一个企业必须配备的一个管理人员,但是,由于受到我国很多企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规模影响与制约,有很多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置都不够健全。而层次不清晰和分工不明确是造成企业会计人员经常进行重复劳动或者忽略工作中细节的根本问题,会计人员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作用,全面地对企业资产状况进行核算,这严重影响了企业在决策时的准确性。从我国目前会计的从业队伍来看,兼职会计所占的比重明显地高于专业会计所占的比重,并且,兼职会计存在着学历较低,同时有职称的会计数量非常少。这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的情况。

第二,对于电算化的会计资料在管理上还不够规范。首先,实行会计电算化这是时代的发展潮流。很多中小企业,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开始在企业中实行会计电算化,其实行后,导致了企业电算化会计的档案管理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因此就造成了会计电算化的资料遭到各种各样的损坏。其次,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够规范。监督、核算是会计行业的基本职能,制定内部监督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国目前有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都存在着不规范现象,从而导致了企业会计核算效果的不顺利。甚至还有一些企业的会计工作存在着跨级的现象,致使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只流于形式。另外,还有部分企业的领导干扰了企业会计工作,导致会计人员无法正常工作,从而降低了企业内部的控制效果。再次,与会计有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相关律法的执行力度和宣传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有效的、完善的法制环境。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对会计核算的不规范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但是,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根本无法满足如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对会计核算信息、会计行为的质量要求。

三、对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的优化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我国企业财会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管理。其一,企业要按照自身的发展需求来设置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并聘用具有会计从业资格与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来从事企业会计工作。其二,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财务人员合理的福利待遇,大力支持财务工作者开展工作。

其次,企业要完善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在时刻变化着。对于从事财务的人员来说,要不间断的进行后续培训与教育工作,保证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要与时代同步前进。

再次,要大力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建设。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一般包括财务处理程序、财务会计的分析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稽核制度等。只有不断地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内部监管,才能够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最后,对企业外部的执法与监管情况要加强检查。只凭借企业自身规范会计工作,这显然是不够的。外部的有效监督也是促进与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方法与途径,所以,企业要多借助外部的力量,才能帮助企业更好的完善与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结语:

总之,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建设是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长远任务,这对企业的自身长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建设中,要从企业的内、外两方面着手,对能够影响企业在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深入地研究和了解,然后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系统的、科学的规划和统筹,并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积极有效的策略,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孟锁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探究[J].时代金融,2011(6)

[2]杨瑞青.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

[3]王小冬.浅析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4]张祖彬,张琼.关于企业单位核算体系规范化问题初探[J].中国外资,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