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实践教育

思政实践教育

思政实践教育

思政实践教育范文第1篇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高校设置过于专业化,除了国防类高校外,其他高校对国防教育的体现不充分,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国防教育的内涵,但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国防教育的效能不突出。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对国防教育认识的不到位,不能充分认识国防教育的独特教育价值。在现实中,还有不少人简单地把国防教育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这既是对国防教育的缪见,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化理解。现代高等教育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特别是在教育的方式、技术、功能和实践模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的综合服务功能较之从前大大强化了,社会化服务能力强是其时代特色。高等教育与国防教育的教育切合是时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课题,但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同一的教育内涵,其教育特性有许多相似和相通的方面,而它们的教育构成和效能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它们进行简单化的教育处理,必然导致片面化的教育收效。认清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的教育属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准确定位二者的教育关系,对有效开展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全面的认识和实践明晰意义。

在高校存在着二者教育的重叠和雷同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效果,也反映了教育实践中对二者教育定位的不准确。只有科学定位,找出差异,才能使二者的共同教育收效和特别教育收效都得到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爱国主义、安全观、国防观等方面与国防教育在内容上是直接重叠的,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国防教育也是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处理二者的教育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实践和效果,这是教学中必须有效应对的现实问题。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多方面的教育共性,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共同的教育属性和要求,但不能将国防教育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兼顾各自的教育特点和要求。现实中就存在着较普遍的把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加区别的简单化教育对待,使二者的教育收效都受到直接影响。只有从高校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协调好国防教育内涵与其他教育内涵的关系,统筹国防教育发展与其他教育内涵发展的关系,才能充分实现国防教育的教育发展价值,有效实现国防教育的培养目的。

创设新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

教育整合实质上是发展的整合,通过对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整合实现直接的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强化,也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而科学有效的教育整合本身就是对教育实践的改革创新,实施对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整合就是直接的教育实践创新,其目的在于创新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促进教育和谐,实现高等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创建新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是教育整合的直接目标,而促进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和谐是教育整合的根本目标。强化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效能,积极创新教育实践模式,提升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教育效能。通过整合高校教育资源,科学定位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使其教育价值得到全面实现,使高校的教育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特别是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效能得到提升,离不开高校对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强化,只有创新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涵和功能,协调好不同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通过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实现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使其教育创新效能得到强化,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首先,实施课程创新为教育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现行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新组织设计课程的知识构成,协调好二者的课程关系,实现科学化的教育分工,对课程知识构成进行多元化改造,提升课程的知识化、科学化水平。

课程知识的整合实际上是对课程的再创造,要参照社会发展需要对课程知识进行适时改造,为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提升打好知识基础。其次,注重教学实践的改革创新,强化教育的创新培育功效。课程实践的创新既是课程知识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创新的有机构成,创新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时代性要求。现代教育理念对创新精神有着强力的时代诉求,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体现创新的时代精神,使其在教育内涵和教育形式上得到全面体现,在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创新精神并实施积极的创新举措,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育手段来实施课程教学,使课程教育的创新效能得到强化。再者,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创新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教育氛围,激发教育创新的热情,为教育创新提供有效保障。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离不开有利环境的支持,特别是新体制机制的激发和保障。高校要积极倡导创新、鼓励创新,给予创新全面的教育支持,既包括人财物的支持,也不能缺失了制度和环境的支持,在激发出创新动力的同时为创新实践创造有利的平台,提供便捷的条件。当然,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也是确保教育创新的必要条件,通过加强管理、科学引导来保障教育创新的有序进行,真正实施有序创新。只有全面的创新,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到真正加强,实现对高等教育服务效能的提升。实施全面的教育创新,统筹发展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加快建设和谐的高等教育。

思政实践教育范文第2篇

    一、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又超越实践,源于实践的理论,不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和实践都是教育的内在属性,然而在传统教育中,长期把理论与实践对立,把学校与社会对立。二元论思维模式的影响使我们对实践和教育产生了片面理解,认为实践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对于实践对人自身的改造功能重视不够,片面强调实践的主体性思维特点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实践育人理念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这种教育观不是重理论轻实践,也不是重实践轻理论,而是寻找二者的平衡点,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教育对象不断变化的必然要求现在的教育对象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就一路长大,享受着前人从未享受过的物质条件,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质和文化的影响,在前所未有的关注下长大,优点非常突出,缺点也十分明显。他们个性张扬但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关注社会热点却缺乏奉献精神,享受生活但心理承受力较差,面对挫折也容易走上极端。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教师要更加理性和成熟,能够真正地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地理论灌输。

    (三)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老师、粉笔、书本为主,注重的是老师的单向理论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信息。受二元思维的影响,仍有人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学院式教育,更多的还是书本理论的讲解,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再加上很多职业院校的设备较差,老师仍然是靠一张嘴、一个黑板、一支粉笔来传授知识,没有办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寻找更新的、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合学生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高职教育应改变纯理论的学院教育模式“,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出发,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的。”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的改变使高职教育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即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这是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最突出特点之一。高职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岗位服务的,以培养具有一定动手操作能力的技术性工人为其主要目标,学生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不仅会动脑,而且要会动手操作。因此,高职教育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要体现实践性要求。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够,经费短缺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深,认为应该给予专业课足够的重视,但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用于思想政治研究的费用短缺。而且与理论教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需要的费用更多,没有经费支撑,师生就很难走出课堂。各高职院校一般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但数额相对较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教师人数不足,缺乏实践经验21世纪前十年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十年,现在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已经过半,但教师队伍的扩充远远跟不上高职教育的发展,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工作后外出学术交流、实地考察、进修学习的机会又比较少,自身的提高速度不快,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三)实践模式过于单一,或者形式化,效果不理想对于实践教学,有些教师认为就是改变教学手段而已,例如增加教学案例、课堂活动,或者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调查作业,而不是真正地去进行指导,对调查结果作追踪,并且进行科学分析。实践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把实践的内涵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且需要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配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目标。

    三、构建高职思想政治实践育人体系初步设想

思政实践教育范文第3篇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

2.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作为政治教师不仅应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政治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3.创新教育方法。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辅导者、合作者。素质教育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会技能,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眼前发展,更要着眼于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意学习方法培养,更要注重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这一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1.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因而高中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同时,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因而政治教学如果过于理论化容易导致学生在认知上产生障碍,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实现认知水平上的更大跨越。所以,政治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阐释相关的政治理论,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在教育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而综合实践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成长,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溶入社会,在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中发展并成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要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高中政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

3.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必将大大优化政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思政实践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293-02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价值。人们接受理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是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增强行动的自由自觉程度[1]。理论联系实际内在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实践的发展相结合而进行,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2]。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的理解,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改造人自身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以人自身为实践对象的,而不是以自然或社会为实践对象的,尽管它对自然和社会都有很大的能动改造作用,但都是通过培养人、发展人和调动人来实现的。只有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发展需要得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才有坚实的基础[3]。因此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能得到实现。

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关注的大问题。“每一个单独的个人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2]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全面发展人的才能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全面丰富和改善人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

3.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而社会进步是永无止境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专门培养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

1.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具有客观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客观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客观存在性和可感知性。从本体论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效益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价值认识主体或评价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认识论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是感性的存在,是可以感知的。

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具有社会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社会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个人、自身价值而呈现出的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价值是通过社会关系而表现出来的,人也是通过社会关系而认识自己的[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是具有社会性的。

3.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主体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是受主体本身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有无和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利益和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体本身来说,不是一种消极的受动关系,而是始终起着主动和积极的作用[4]。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产生取决于主体的能动创造性。正是主体自觉地、有目的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倡导和组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得以产生和实现。

4.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具有发展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发展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拘泥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简单解读,而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时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实现

正如马克思所言:“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实现,是认识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目的和逻辑的归宿,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提高实效性的关键环节[5]。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前提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认知上,应将教育对象视为主动者,把提高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要强化享用。思想政治教育要使每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和愿望,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再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上,要重视教育对象个人发展的需求,把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同时,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注重人文关怀的思想,也要求我们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2.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现实化和具体化,实践教育是理论教育的延伸;理论教育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教育则要以理论为方向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实现这些教育目标不仅需要理论引导,而且需要实践锻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最终要靠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鼓励人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教育客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影响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这两者在一定的思想观念、原则的指导下借助于一定的手段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和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因而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不可忽视的,只有调动了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教育才是成功的。只有当教育对象能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主动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才算实现了。

4.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其主旨在于“育人”。所谓“育人”除了教会人们知道更多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多的道理,还要教会人们懂得更好地生活。理论知识从来就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来的,是人类生活的衍生物。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研究教育对象生活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对象的各种生活环节,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和规范教育对象的行为,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有机融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其实践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我们的时代[6]。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言,只有将其与生活这相结合,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不断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42.

[3] 闵绪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与实质[J].思想教育研究,2012,(7):7-9.

[4] 项久雨.利益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J].思想理论教育,2008,(1):15-19.

思政实践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党的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D2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2-0020-02

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是贯穿于基层党组织工作始终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深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党员队伍及广大党员自身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传统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而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

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认知活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必须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的作用、活动运行规律以及内外环境条件等进行全新的认识。

1.党员思想观念的主要来源。人的思想不是先验的,不是一出世就有的,也不是外部授予的,而是在对外部信息的理解中构建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通过人的内在的矛盾运动起作用的。强调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在党员教育实践中,党员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改变,往往是在个人要求的基础上,对某种思想观念加以选择判断,并进行内化与提升,从而接受并形成个体稳定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从某种意义而言,人的思想的形成,不完全取决于思想信息源体的权威性,而更在于接受主体的理性检验,也就是说,思想的形成要靠个体的判断与选择才能最终完成。

2.党员的主体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人的主体性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主、自觉、自为的能动的特性。在任何情况下,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人之所以以自我取舍生活,关键在于其有自我需要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这是人的本能。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科学、教育日益发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的主体性、创造性高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的保守、愚昧、驯服、盲从已经一去不复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者自身的思维、个性、能力、需求等主体性因素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人的思想的形成越来越依靠人的主体性的自我觉醒,按照自我需要去设计自我、实现自我的自觉意识使人们对思想世界有了选择的愿望,有了选择权力的要求,有了对选择后果承担的自觉。党员主体性的凸显,决定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定、载体搭建、方式选择等必须以党员的主体性为基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体、受体的影响与地位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3.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一切事物的演化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环境下开展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各种观念、思潮、文化共存互融,相互碰撞,使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性目标向综合全面性目标转化;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党员的生存、竞争、发展等本性需求得到释放,思想政治教育受体的思想基础发生了变化;再一方面,随着网络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党员信息来源渠道增多,信息的新陈代谢加快,思想接受的需要性、主动性都在强化,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定向性受到干扰、灵敏度钝化,这一切都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

4.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作为教育者的各级党组织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但也并不影响其在当前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两个主动:一是发挥引导教育方向的主动。作为教育者的各级党组织应在倡导组织意志的同时,充分满足党员个体的需要,两者结合得越是紧密,教育内容被党员认同与接受的可能性越高,教育的效果就会越好。二是选择教育方式的主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体验、自我提高的作用与影响不同,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应尽量选择最能激发党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体验能动性的教育方式。

二、实践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

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思想的学习过程、验证过程、巩固过程,也是人的思想的外化过程,是党员思想接受的必要过程和最终体现。实践教育方式对现阶段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关键作用,从而对于促进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意义重大。

1.实践能够增强党员的认知基础。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物质活动即实践活动所获取的成果。实践是认识产生的直接根源和一切理性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体验中,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党员可以在生动实在的客观成果中深切地感受党的理想,深刻地理解党的价值观,从而对党的使命、自身责任的认知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形成与组织意志一致的人生观、世界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与发展观。这种认识本源上潜移默化的认知积累,是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基础,也是党员思想政治观念产生或转变的重要认知基础。

2.实践能够激发党员的接受活力。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实践主体的主观思想活动,使实践活动强烈地体现着主体的意志、欲求、愿望、目标,体现着主体要求把握客体、作用客体、实现实践目的的趋向,体现着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实践目的实现与否也依赖于客体的现实状况、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以及主体的实际能力。在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也必须不断调整自我意识,激活内在感觉因素,自觉地从互动过程中吸收丰富营养,并产生最大化的认知效果。

3.实践能够促进党员境界的提升。实践活动的一个特征,在于它的直观性和可感性。理论通常是普遍的、抽象的,实践活动则往往是个别的、生动的。理论和观念性的东西,一旦进入实践领域,就会变得具体、丰富和感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党员亲身实践,可以提供更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心灵碰撞、感情交融的机会,使党员与实践中的其他群体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并从中不断感悟,使思想有了升华,心灵得到净化,不断促进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4.实践能够实现教育的目的性与过程性的统一。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党员具有应该具备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等观念意识,掌握科学的、高效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将这些观念意识及方式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实现既定的实践目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不仅使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强化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使党员在具体实践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的性与过程性的有机统一。

三、构建支撑机制促进实践的充分作为

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是充分发挥作为教育者的党组织的教育功能的有效方式,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组织与控制,通过建立有效的支撑机制促成实践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

1.精心设计规划实践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必须从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总体要求出发,根据不同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及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任务出发,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精心谋划实践教育活动。要保证实践活动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能够起到帮助群众、促进发展、利于工作等实际成效,否则实践活动难以得到现实认可。要保证实践教育活动主题与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吻合,与党员个人发展愿望和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组织意志、党员意志和社会需要高度契合。同时,要使党员明确实践教育活动的目的,促使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加强自我体验,真正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