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课案例教学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精选

思政课案例教学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品监管科学;思政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药事管理与法规(以下简称“药管法”)是药学科学的分支学科,是药学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行为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以药品质量监督管理为重点,解决公众用药问题为导向的边缘性学科[1],是药学类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也是我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考试科目之一[2],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学习,学生掌握现代药事管理活动的内容、方法、法律法规、行为准则,熟悉国内外药事体制及组织机构;明确药品质量与管理关系和规律,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为推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根据国家思德教育精神,本课程于2020年起探索实践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法制建设相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案例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法制意识和科学思辨综合分析能力。笔者作为课程负责人,从课程教学理念与设计、教师团队建设、教材使用与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加强过程性考评、教研协同等进行实践与探索。

1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

教育根本是德育,为实现“健康中国”“服务大众健康”主旨要求,我们以人才能力培养提升为主线,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探索药品监管科学理论与法制建设相融合的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思路与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思政案例教学、翻转课堂主题演讲和培根育人教育理念相结合,设置建立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师生教研协同的药品监管法制化建设思德教学活动,搭建专业知识、代表性思政案例有机融合,辅以师生互动讨论与点评、过程性考核评价等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教学体系,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中华传统美德思想文化教育贯穿其中,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知法、懂法、守法,有社会责任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教材选择与使用

2.1主讲教材

2019年起,我国《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已重新修订颁布,教材选用重点放在新政法律法规上。为此我们选用了具有政策时效性、综合性较强的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药事管理学》为主讲教材[1]。该教材突出了新版《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专利法》等重点新规新政,且兼具案例导入分析、章节总结和习题练习与答案等实用性内容,适合学生预习及复习巩固使用。

2.2汇编补充教材

随着我国药品监管科学的不断深入,新的法律政策也随之更替完善中,新修订新出台的法律法规频率密集。为避免课程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失效与滞后,任课教师团队分工编写,以最新的法律法规全文形式呈现的《药事法规汇编》自编教材为补充,作为学生必备的参考资料使用,每1-2年更新一次,如2020年将新出台的《疫苗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2021年将《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办法》《药物警戒质量规范》和新修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22年将新修订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等替换或纳入其中。这些新政颁布实施均充分体现了实施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确保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并掌握国家最新政策与动态。

2.3思政教学案例集

课程任课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和主导者,也是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库的建设者和使用者[3]。为实现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库建设,本课程教师团队与全院各系教师共同积极参与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以下简称《案例集》)编写工作,其中有10例案例入选药事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章节[4]。该《案例集》已于2021年11月刊出,内容涵盖了药学各专业课程,案例思政元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应用的知识点和场合与学科、授课对象等关联度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教育指导意义。为此我们选择了《案例集》作为本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参考教材。药管法使用《案例集》中相关思政教学案例列举见表1。我们将主讲教材与思政教学《案例集》有机衔接,在学生中开展时政热点主题讨论,以增强学生为国为民学习信念,激发其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从中领悟我国制定医药政策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增进人民健康为福祉、以保证药品质量、实现药品安全有效的法治监管为宗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了解我国依法治国和药品监管科学在法制化建设中的发展进程。

3教学方式

3.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我们利用超星学习通搭建药管法网络课程,将课程与教师团队介绍、教学大纲、教材与参考资料、教学PPT与视频资源以及课中课后作业等内容上传分享,并逐一加强与完善。同时,我们还将与课程思想德育元素相关的思政教学案例搬上课堂:比如结合我国新冠疫苗获有条件批准注册上市成功事例,联系《疫苗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开展主题PPT演讲活动,让学生从中掌握我国有关疫苗研发、药品注册上市等法律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相融合思政案例教学活动,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得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3.2教学方法

我们有机运用思政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要点点评[5]、随堂提问与抢答、疑问难点讨论交流等手段,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查阅资料进行必要的前置性探索性学习,课中进行PPT汇报与互动点评,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过程性考核计入平时成绩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探索潜能,有的放矢地培养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如,根据新版《药品管理法》有关假劣药界定与处罚规定,与践行“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等相关联,有机进行药品监管科学法制建设思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确保药品质量重要性、制售假劣药危害严重性,强化依法管药、重视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我国特色药品法制化监管体系的重要意义。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可有效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

3.3教学反思与改进

为适应近几年药事法律政策高频次出台与更新,学系会于教学学期前召开任课教师集体备课会,共同讨论内容有:任课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和安排、听讲课制度、考务和教学文档等。如针对医院药房管理,我们增加特药管理、药品包装、说明书与标签管理等内容;强化近年出台的重点知识,即药品注册、上市药品许可人制度(MAH)、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等药品研发方面的内容讲解;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及时关注学生意见与反馈,并将教学总结与反思记录于各教学文档中,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过程性评价和期终试卷考试相结合。

4考核与评价

考核与评价内容以强化我国药品监管科学在法制化建设为主,如涉及新政的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MAH制度、药品注册、上市后监管、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集采以及医保改革等,并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的内容与比重上予以体现,增加学生课中与课后过程性考核比例与频次。学生最终成绩(满分100分)构成为:课后作业20%+翻转课堂互动问答10%+课程思政10%+期末考试60%。通过此测评标准来体现本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科学性与针对性,通过平时作业评阅、翻转课堂点评、课堂思政教育与期末试卷成绩分析综合测量学生科学思辨能力培养的学习效果。经过实践探索,相比2020学年,2021学年学生的均分成绩提高了4%,效果显著。

5构建教研协同培养模式

2019年起,我院实行优秀本科生指导教师带教制度,根据任课教师在研的各类教学改革课题,如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建设、本硕一体化的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等契机,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如学生按项目设计与要求查阅文献、撰写综述与论文、参加社会实践与调查等,与授课教师共同收集整理药学思政教学案例编写所需资料;指导学生参加药企资助的“精诚杯”演讲比赛共二届,其中蕴含药事管理思政元素与思想的“药物可及性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关于加快疫苗研发上市的政策分析”分获一、二等奖。由此可见,实行教研协同思政教育实践,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思辨能力,增强了学生共同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携手创造成果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从中产生获得感、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兴趣、学习主动性与参与度;同时教师有机地将教研心得与成果反哺于教学,协同提升药管法在药品监管科学法制化建设思政教学水平与效果。药品质量关乎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通过药管法与法制建设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在法制化建设思政教育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效果更加精准和有效,有力地践行了“三位一体”教育理念,让学生树立起忠于职守、以专业知识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辨与实践应用能力。今后,我们坚持将课程内容与药品科学监管法制化建设相融合的思政教育常态化,并贯穿教学过程,全方位育人,共同促进祖国药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歆,李锟.药事管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2.

[2]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药事管理与法规[M].8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1:5.

[3]韩俭,郭明宙,苗小康.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库建设思考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5):360-363.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区管委会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意见》的要求,紧紧围绕“抓推进、求实效、努力实现*区开发建设新跨越”的总载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其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促进*区开发建设发展水平、管理水平、建设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

按照“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机制体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进一步加深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区全体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整体素质,更加适应新形势下*区开发建设的新要求。

三、基本原则

按照“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紧紧围绕“解放思想、继承创新,完善政策、健全机制,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的主题,静下来潜心学习,走出去调查研究,敞开门分析总结,全方位建立健全制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新形势下*区的开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动项目投资、工程建设、政策处理和招商选资等的科学发展。

四、组织领导

*区管委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由*区管委会“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组长是第一责任人,办公室主任是具体责任人,各班子成员、科室负责人结合各自的领域分工负责,扎实推进。

五、工作内容

(一)准备工作

1、建立机构。建立*区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卢纪清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卓大巨同志为办公室主任。

2、制定方案。研究制定《*区管委会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意见》。

3、开展培训。参加市委的动员大会和专题培训会议。

4、宣传动员。召开动员大会,管委会党委书记作动员报告,邀请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到会指导。

(二)学习培训

1、学习内容。《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四本书;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关会议、文件及领导讲话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港口码头建设相关政策法规等专业读本;项目投融资、基本建设程序及相关知识。

2、党员述学。集中学习结束后,以支部为单位进行“述学”,对前阶段党员干部的学习情况进行评述,每位党员要自述,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党员领导干部要结合自身学习情况,每人认真撰写1篇学习心得,字数不少于1500字。

(三)调查研究

1、开展蹲点调研。管委会安排三个调研组,围绕“临港产业和区域经济”这个课题,分赴蒲岐华二村和中欧船业、澳力船业进行蹲点调研、现场办公。

2、撰写调研报告。围绕调研课题,认真梳理企业的意见建议,寻找破解难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积极研究对策措施,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四)解放思想大讨论

1、深入宣讲。党委书记上一节党课,邀请市委讲师作辅导报告,各分管领导下企业,开展政策宣讲。

2、研讨交流。召开好专题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进行解放思想专题交流,主要领导干在会上做主题发言,在讨论会后形成书面材料。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服务对可进行座谈,研究探讨*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各部门各单位研讨交流情况于4月30日前报市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3、剖析案例。选择一家企业存在的问题,组织案例分析。对照先进典型寻找差距,借鉴反面典型吸取教训,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字数不少于1500字。

这一阶段要重点开展三项专项行动:

(一)开展“科学发展聚共识”专项行动。

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宣讲,聘请专家精讲等方式,深化党员干部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广泛开展解放思想讨论,通过交流,升华思想,培养科学发展理念,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实现思想新的解放和新的统一。

(二)开展“蹲点调研”专项行动。

围绕“抓推进、求实效,努力实现*区开发建设新跨越”的总载体,集中开展蹲点调研活动,了解民意,掌握实情,找准问题,分析对策,走进矛盾,破解难题。

(三)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

通过组建“专家指导组”、“专题服务组”、“项目推进组”、“困难帮扶组”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把市委市政府有关金融贷款、技术革新、节能降耗、人才引进、安排就业和培训等优惠政策送到企业,努力做好解困、扶持、服务等工作。

六、工作安排

本阶段活动时间自2009年3月9日至5月上旬,共2个月。

2009年3月9日,中层以上干部参加市委学习实践科学活动动员大会,主要负责人参加全市学习实践活动培训会议。

3月10日,管委会党委召开会议,根据市委的要求,研究部署*区管委会的学习实践活动;研究提出学习实践活动总载体;建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上报市学习实践办。并组织党委中心理论学习组专题学习中央、省委、市委科学发展观的有关文件精神。

3月9日—15日,研究制定《*区管委会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意见》;一并制定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方案、蹲点调研专项行动计划、科学发展聚共识专项行动计划、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专项行动计划。

3月15日,召开*区管委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

3月下旬,组织中心理论组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学习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关会议、文件及领导讲话精神;参加市委科学发专管专题报告会;邀请市委讲师团老师专题辅导科学发展观学习;个人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开展评议自述活动。

4月上旬,组织蹲点调研活动,分三个组,分别由班子领导带队,到澳力船业、中欧船业、蒲岐镇华二村进行蹲点,梳理存在的难题,撰写调研报告;建立“专家指导组”、“专题服务组”、“项目推进组”、“困难帮扶组”等四个工作小组,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

4月中旬,举行党委中心理论组学习会,专题学习项目投资管理办法;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学习会议,专题进行学习港口码头建设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上党课;开展科学发展大讨论;召开区域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民主恳谈会、评议会;撰写案例分析,召开剖析会议。

4月下旬,组织到岭底乡泽基村参观革命老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按照蹲点调研情况,破解几个难题;制订为企业服务的措施制度。

5月上旬,开展“三对比”活动,即:对比中央、省委、市委和市委的部署安排,看学习调研是否做到形式活、内容实、效果好,党员是否全员参加学习培训;对比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看思想认识是否进一步深化,调研成果是否进一步转化;对比管委会科学发展的要求,看党员干部是否形成共识,边学边做是否落到实处。

5月上旬,参加市委转段动员会议,并召开管委会转段工作动员大会。

七、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学习调研阶段的重要性,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投身学习实践,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区开发建设实际,认真查找在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推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三)善于总结经验。要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交流讨论与教育培训相结合。争取多出经验,多出亮点,确保取得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的实际效果。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保险学;混合式教学

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在政策推动和实践探索中,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打造涉及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多元利益主体的思政教育生态圈。保险学是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金融类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通过保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保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能够对个人或组织的风险状况做出评估并根据纯粹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可以运用相关保险原理对实际的保险案例作出分析,并且规划人生不同阶段的保险理财计划。保险学课程受众面广,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培养青年学生风险意识、保险理念的需要,也是保险学课程教育理念适应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的需要。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以“两性一度”为目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经过三轮课程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可供借鉴和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一体化视域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全过程混合式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和实践模式。

一、“教改促进、教材辅助和评价推动”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教改促进了全过程、混合式的课程思政教学,2019年到2020年,成功立项的与课程思政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教改项目有4项,有力地推动了保险学实现以价值塑造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建设。教材保证了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主编教材从大学生求知规律和需求出发,系统设计,以保险学核心专业知识点为纲,确定专业理论结合德育主题的内容,服务青年价值观形成。过程性和结课论文考核保证了课程思政的产出评价,用分散的三次课堂考核代替期末的集中性考试;过程考核用云班课和雨课堂的集成数据代替单独的作业和考核勤考核,并用系数调节过程性考核成绩,用期末可选择的综合面试和补充性面试代替过程性考核和过程性测试可能有的考核偏差问题,用结课论文代替期末考试,并逐年探索可行和全面的论文评价方式。教改促进、教材辅助,配合课程评价的推动,有效解决了课程思政教与学的动力机制。

二、“目标融合、学科关联、教学环节”一体化视域的课程思政设计模式

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保险学课程思政从一体化视域角度进行设计,分别从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学科关联横向一体化视角和教学环节纵向一体化实践视角对其进行设计,解决了课程思政教学中系统性和嵌入性缺失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的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是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形式,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知识载体,教学过程与课堂设计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方法桥梁。三维目标相互衔接、嵌入并统一服务于课程思政教学。具体而言,保险学课程通过导论引入保险在守护美好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理解保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通过在理论章节引入我国保险市场的相关历史,实现以知识为载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触达;通过在保险市场产品和市场运行环节引入相关案例和政府监管政策,实现在实务技能提升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方向。通过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的设计,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二)学科关联横向一体化视角的设计

学科关联及其价值嵌入是课程教学的显著特点。各门课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除了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外,所学的具体知识也需要以一体化的视野来进行引导。任何课程都不是一个孤岛,在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详细陈述保险学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整体逻辑关联。保险学课程与数理统计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认识虽然大数定理是保险市场运行的数理基础,但是垄断的保险市场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案例说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于个人、于组织、于国家都要树立风险意识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保险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关系,通过金融危机案例,分析保险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示学生未来职业中可能会遇到的底线思维: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全民社会保障体系中,充当第二支柱的保险市场不可或缺。

(三)教学环节纵向一体化实践视角的设计

深入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的纵向一体化设计以教学目标为设计导向,充分利用各类开放型教育资源,以自主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为导向进行设计,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体化设计。保险学课程从教材、教学大纲、教案、课堂设计、课程考核全环节进行课程思政的一体化设计,重编保险学讲义并正式出版教材,教材以参考资料、新闻摘录、专家视点等形式,把对专业课程承担的学生价值引导作用的思考融合进了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中明确了保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在教案中注意相关思政主题的无声融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用课前阅读、课上讨论和课后实践的方式将相关思政主题融入专业课学习。改变课程考核方式,使过程形成性评价和基础测试相结合,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结课,平时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保险市场的一些热点主题,进行主动的思考,进而能够在结课论文中呈现这种思考。对风险意识培养、风险管理和保险市场监管等重点思政主题,结课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认识强化。通过教学环节的一体化思政设计,课程思政能够有落点、有保障、有产出,切实提高了课程的“两性一度”,实现了以学为中心并能持续改进的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

三、“大纲重构、内容重组和模式创新”的全过程混合式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混合式教学为课程思政带来新的思路,借助互联网带来的学习革命,课程思政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教师乐于开展、实施效果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

(一)混合式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实践系统化

课程思政建设是系统工程,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如何“适时”“适量”“适度”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是课程思政实践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当前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时出现随意化、碎片化、主观化等倾向,存在较为普遍的供需、传授形式和内涵的脱嵌性现象。为提升课程思政的适应性、联结性和社会性,要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课程实践的有机统一,以及课前、课中和课后相关教学设计的系统衔接。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通过重构学习流程,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学生在课前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络在线资源完成教学的“信息传递”,而在课中的“吸收内化”,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互动来完成,包括学生讲、老师提问、小组活动等形式的课堂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由于其特有的学习流程设计,使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开展课前课后的课程思政实践,为系统化课程思政实践模式提供了条件。保险学课程教学通过三种途径践行微主题的课程思政实践,其一是案例教学,课堂使用丰富的案例材料对原理展开讨论;其二是市场实践,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保险市场运行和实践的调查任务;其三是结课论文,引导学生结合保险市场实践,对市场相关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混合式教学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多维化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与价值的融合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混合式教学对“全程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能够充分体现思政课教学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是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教育部对课程思政的要求。高校学生作为互联网社会的原著民,面对媒介技术所构建的网络拟态环境,不断接受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冲击。因此,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建网络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是高校思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互联网耗散状态的学习背景中实现育人目的,必须创新多维教学模式,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混合式教学为创新多维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从提升“价值引导能力”的课程大纲重构、增强“互联网赋能”的课程资源重组和促进“内化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三方面入手,解决了课程思政整体构建的融合障碍、来源障碍以及能力障碍。

1.课程大纲重构———提升“价值引导能力”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广泛开展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保险学课程总结针对经管类学科的“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变革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结构。从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入手,重视基本文件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塑造作用;针对混合式教学的特定环节,设定具体的思政内容。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对价值塑造目标达成的描述,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三方面入手进行重构,提升专业课程的价值引导能力。

2.课程资源重组———增强“互联网赋能”

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接收的信息具有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特征,且经常以零散且不完整的方式呈现,通过对课程的线上线下资源、教材教辅资源进行系统化重组,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在混合式教学中,线上资源在课前预习中发挥重要作用,教材资源要体系完整,观点明确,教辅材料要能追述历史,融合时政。保险学课程云班课中的教学资源超过100个,每年动态更新,分为论文类、网络资源类、教案课件和案例类资源,按照教学进度分别以课前阅读材料、延伸阅读材料和学术类材料按节点进行发放。课堂的小组活动和开放式任务资源近30个,动态更新,按需取用。从2020年开始,使用雨课堂和云班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进一步增加了课程的慕课资源。

3.教学模式创新———促进“内化融合”

教学中最难改变的是老师,混合式教学大背景下课程思政的转变要从老师的教学模式创新入手。要求老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树立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主体的思想。以“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发展”为思路,创新教学模式,使教育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微主题”思想,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细化,从知识传授向思想影响转化,教学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合理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形式,注重因材施教,课后实践促进品德内化。

四、“总分式、滴灌式和模块化”的课程思政实践模式

保险学课程思政形成了“总分式架构、滴灌式设计、模块化教学”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模式,实现保险学专业知识的工具理性和思政教育价值理性的统一。作为风险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保险学课程思政通过挖掘保险学课程的隐形教育资源,引入时政热点,培养青年学生风险意识和保险理念,帮助学生理解保险是守护美好生活的重要金融工具,以道德教育同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要讲授的内容呈现出来,向学生传授有温度、有厚度的风险和保险相关知识。保险学课程思政形成了“总分式架构、滴灌式设计、模块化教学”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模式。

(一)“总分式”课程思政架构

“总分式”中的“总”是指保险学从导论开始,以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图景中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弱有所扶”为切入点,总述保险在守护美好生活中的作用;“分”是指在保险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以课前阅读的方式,推送专业教育相关的思政主题材料,并在课堂分享。通过云班课向学生推送了21次课前阅读材料,内容涉及保险政策、保险市场、社会保障等重要主题。

(二)“滴灌式”课程思政实施

课程思政不是一个标签,要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为目的,因此灵活施教润物无声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原则。保险学课程思政设计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其成长规律,“术道结合”,以保险学核心专业知识点为纲,确定德育主题,导入经典案例情境,深度拓展教学内容,教学重心下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地位。

(三)“模块化”课程思政教学

根据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在专业知识推进的逻辑中,风险-风险管理-保险原理-保险市场-保险产品,设计了风险教育模块、道德教育模块、市场教育模块和政府政策教育模块,在课堂使用视频教学和专家观点,增加案例讨论,用实例和数据实现保险学专业知识的工具理性和思政教育价值理性的统一。风险教育模块从企业风险管理入手,对各种风险类型和新型风险作了分析,通过课堂讨论深化学生的风险意识,树立风险管理理念。道德教育模块从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保险利益原则和损失补偿原则入手,对保险市场中的道德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市场教育模块从保险市场展业入手,结合保险市场的关系和“双核”业务,对市场中投保人和保险人的保险业务活动进行分析,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市场准则的行为规范理念。政府政策教育模块从保险市场监管和社会保障体系入手,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风险监管和社会风险保障系统,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保障系统和风险监管系统,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点和推广应用

(一)保险学课程思政的创新点

1.在动力机制上,创新了教材建设中的思政主题和考核机制中的阈值评价

教材突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内容,在课前课后的推送材料中系统谋划,并在平时成绩考核中设置阈值系数进行调节。

2.在思路设计上,提出了一体化视域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的设计、学科关联横向一体化视角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纵向一体化实践视角的设计,使课程思政能够有落点、有保障、有产出,切实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实现了以学为中心并能持续改进的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

3.在实践路径上,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微主题”和“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实践重点,着眼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传授融合障碍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路径。

4.在实践模式上,创新了导论思政和模块化思政的专业课程思政模式

在导论中重点说明保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中设计不同模块对其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二)保险学课程思政的推广应用和实践意义

1.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滴灌式”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保险学课程结课后学生完成思政主题的调查问卷。从问卷结果来看,70%~90%的同学对相关社会主题达成了一致的价值认同。保险学课程以论文形式结课,从学生结课论文的研究主题来看,显示了其对社会相关热点的关注。从论文主题中截取的一部分关键词可以看出,学生在专业知识之外,也在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公益保险、保险扶贫、老龄化等。学生的结课论文经修改完善后发表在核心期刊。

2.在经管类其他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价值

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用爱来创造,用保险来守护》在校教务公众号平台作为课程思政案例被推送,并被高校教师服务工作室公众号“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合集”中经济学科的保险学收录,可能被相关的课程思政教学借鉴。相关的课程思政思路在团队成员的其他课程,如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中有进一步应用。六、结束语保险学课程从2018年开始以保险守护美好生活为主题,安排2学时的思政导论课,与同学分享保险市场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从这一轮实践出发,深刻体会到课程思政对提升课程整体质量及教学育人的意义,也意识到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一节课,更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教学设计,课程思政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2019年的课程开始,结合保险学课程思政的教改项目,保险学课堂形成了“总分式架构、滴灌式设计、模块化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课程思政可以使课堂更紧密地贴合时政,也可以帮助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课堂环节中主流价值观念的传递。正如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教育性教学”思想中强调的,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要把德育与智育通过手段和目的的方式统一起来。课程思政是“教育性教学”的一个很好载体。课程思政不是一节课,也不是一个知识点,课程思政是一个教学体系,它可以重构教学关系。

参考文献:

[1]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33):60-64.

[2]李丽红.基于网络拟态环境再造的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基于保险学课程思政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1(3):148-152.

[3]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教育学研究,2019,2(17):114-119.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

1课程思政的内涵

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由此,课程思政的理念也应运而生。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课程中,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有助于发挥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在课程思政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修养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思政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专业知识为基准,找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合理的切入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利用课堂情境巧妙导入思政教育的内容,比如是以家国情怀、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基础,深入挖掘思政文化中的德育元素,把职业精神与修养文化相结合的企业文化采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在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发展和职业规范,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建立健全的职业价值体系,把传统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为企业输送复合型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1]。

2当前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

2.1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缺乏融合

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一套为全球用户实时提供精确的导航定位等服务的国家重要基础设施。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其在我国各行各业中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巨大动力,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北斗卫星导航技术是高校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然而目前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教学大纲中没有加入思政元素,针对这门课更没有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在教学实施中趋向于教学理论与实践,而不重视育人,教师总以传授技术知识为核心,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政治意识、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的培养。高校教师都是引领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在专业课中挖掘富含思政教育元素,并有选择的嵌入到专业课程中,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提升自身修养、促进思政理论相结合,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最终实现德技并行、强化立德树人。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健全育人格局的形成[2]。顺应了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育人的案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2.2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存在偏见的看法

针对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这门课程,专任教师往往更侧重于技术性的研究,而对于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缺乏发掘。专任教师对于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产生了不解,有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的课时很紧张,平时除了上专业课的内容之外还得加上思政内容时间,必然会影响教学进度;有的教师认为教师平时教学备课工作量很大,如果课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寻找与专业课相关的思政点进行教学,增加了备课的时间,影响教师其他工作的进度[3];有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程中很难找到专业课与思政点相结合的育人元素,二者很难有机融合。以上这几种情况表明,在当前的专任教师队伍中,教师的综合能力尚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在“育人”这个维度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2.3高校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路

由于任课教师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思维局限于如何上好专业课,在思想观念中还未能把思政教学与专业课有机的结合,思政教学理论水平有限,未能及时参加提高自身修养的素质培训,政治思想觉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谓课堂思政教学也仅限于用简单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只停留于表面,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兴趣,而且面对来自网络世界的诱惑充满好奇,如果还用传统的说教方式进行思政教育,而不挖掘新型思政创意点来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话,那么课程思政将难以开展,不能循序渐进将思政教学得到推广。

3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虽然高校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新的尝试,找到思政切入点并非易事,但是只要有目的地深入挖掘探索卫星导航技术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点与卫星导航技术的专业内容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将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素养,激发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提高综合国力,体现爱国主义情怀[4]。为此笔者选择本校军工专业大一年级的两个教学班,在这两个班级的专业技术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元素,以寻求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3.1大力加强组建高校教师思政团队教育模式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中,将学生素养与技术研究、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培养一批新时代的德才兼备的领军人物。思政教育并不仅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单个领域,而应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为所有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校应该建设一支专门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对该队伍进行思政教育培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该队伍的人员不应是某个专业,应是跨系部、跨专业的教师组成,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思想政治头脑,还要具备学生管理能力和思想引领的作用,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专业的思政教师,结合人文专业、具有良好的礼仪和有效的沟通能力优势,发挥工科专业的技术优势,结合辅导员团队的学生管理能力,择优选一批优秀指导教师作为学生的思政导师,构成“新媒体、思政导师、辅导员”为一体的全方位思政导师队伍。

3.2修订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大纲基础上,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目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围绕“创新教学、优秀教材和职业道德修养三者融合”的课程目标,找到将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与思政切入点,严格选取思政教学案例,既要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思政素材,又要考虑到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确保在完成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同时,确保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进行。北斗卫星导航技术是操作技能类课程,如果采用传统的喊口号进行思政教育,不是真正的课程思政,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发扬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将针对性的案例对应思政点进行教学讲解。通过对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的教学单元进行梳理,加入了一些案例,用于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实现了教学设计的创新[5]。如表1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3.3优化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措施

除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创新外,笔者对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也进行了创新,大幅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阶段所占的比重,并将思政考核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赋分点。具体来看,平时成绩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出勤率和课堂表现,二是评价学生在实验环节的操作技能及其“思政”表现,三是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写一篇结合思政内容的总结,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心得,由本班同学评价该生的总结报告并打分作为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评价(占10%)。经过一个学期的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学生表示对于这样课程思政教学,感觉颇具有新鲜感,把之前只是单纯地讲解专业操作课转化成带有思政色彩的专业课,将学生灵感有效地激发出来,促进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更愿意进一步钻研专业知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课程思政作为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政治教育的熏陶,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政治觉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达到了思政育人的效果。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有效途径。但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目前高校已经对于课程思政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在具体的课程思政中,还有更多的细节等待我们去进一步地发掘和研究。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的一项德育工程,高校教师应本着“德技并行、因材施教”的初心,努力备好课、讲好课、更要育好人。通过加强日常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宣传学校“师德先进个人”“最受欢迎的老师”先进事迹[6]。推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并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国家发展需要与社会和谐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婕,杨霞.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1):249.

[2]张竹梅.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以《Java程序开发》课程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7):168-169.

[3]孙翠翠.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18-21.

[4]宁晓青,赵红霞,杨瑞.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3):95.

[5]胡常乐.基于案例的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思政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6):229.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一、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明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这份纲要的核心精神旨在要求高职院校不但要培养具有过硬专业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要为国家培养有正确价值观且富有民族复兴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1]。汽车工程材料课程在汽车类专业教学体系中是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涉及汽车制造及运行过程中所用到的材料、材料质量分析、材料组织与性能检测、材料制备与成型等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内容,是指导汽车生产工艺的理论基础,强调实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或者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和技术工作岗位打下必要的坚实基础。为应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课程在线平台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团队重新凝练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深度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收集各种思政教学案例,在组织课堂和校外实践等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了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爱国精神、责任感、使命感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力求专业知识智育与思想政治德育的融合[2-3]。

二、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课程思政元素凝练不足

目前汽车工程材料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课程思政元素凝练严重不足,未能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凝练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突然从知识点讲解切换到思政内容,让学生对课程思政摸不着头脑,达不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效果。二是教师未将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授课内容上进行重新编排和梳理,只是将课程思政部分与专业知识生硬而机械地对接,导致思政部分和专业知识仍然泾渭分明,两者起不到深度融合效果。三是与本课程知识相关联的其他专业课程使用了同一个课程思政案例,让学生在多门课的课堂上听到的都是同样的思政案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在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基础上精心编排和大胆创新思政教学案例,组织好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

(二)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育人合力不足

在以往的教学安排中,学生只有在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的课堂中才能学习到思想政治相关内容,而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解专业知识内容,似乎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这两个领域本毫不相关。而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意见的出台,让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阶段。专业课教师只擅长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并不如辅导员或思政教师。因此,要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的育人效果,就需要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课程思政的教研团队,集体备课过程中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另外,由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制定专业课程大纲,编排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重新设计学习内容,使课程实施做到有章可循,提高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上途径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虽然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初见成效,但也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当前二者合力育人还存在着思想、平台、制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增强二者在思政教育工作上的协同性,还必须为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不但要为备课提供共享交流平台,而且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开发的热情,以此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为有效发挥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开发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需要教师依据专业背景和科研方向,以及与汽车工程材料教学内容的相匹配度,组建一个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关爱学生、爱岗敬业、综合能力强且优势互补的课程思政开发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但要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年龄、教龄进行组合,而且要根据教师的政治和道德水准加以考量,在教学团队成员的组成上针对性地引入辅导员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辅导员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扮演思政育人支持者的角色,参与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内容设计以及教材的二次开发,与专业教师通过相互研讨、共同备课加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另外,在学校及学院层面上,需要为教学团队中的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措施,如不定期的专家讲座、教师课程思政培训等活动[4]。

(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

课程思政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红色文化的理想信念融入学生思想。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从设计课堂教学开始,将思政教育引入汽车工程材料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具体实现思路为:1.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课堂教学的思政氛围。以往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将思政元素导入专业知识点的过程较为牵强,受制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和有限的理解能力,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实现学生在认知、行为、感性和理性等全方位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和育人手段,着重营造思政育人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设计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要选择贴近实际生活的思政案例,让学生分工合作,在“课堂舞台”上通过角色扮演以通俗易懂的话剧表演形式让师生无需有过多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就能理解专业知识中蕴藏的思政内涵,或者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专业知识点背后有关的思政元素,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氛围,真正实现专业课程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相辅相成。2.发挥企业育人功能,扩大课程思政的影响范围。汽车工程材料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生产设备资源的价值,师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能够体验新型设备、接触专业人才、学到先进技术、接受企业良师的指导、体会企业文化,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耳濡目染职业精神,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工匠精神。汽车工程材料实践内容的设置以企业具体的项目流程为载体,比如,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金相制备与组织观察、金属材料热处理、铸造、锻造、焊接、表面处理等,将这些必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以及以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不断整合课程内容,构建专业理论、实践操作、职业精神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有效扩大了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思政的影响范围。3.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增强“课程思政”的影响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以往的课程考核评价注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学习态度等,而对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评价有所欠缺。为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果,需在评价环节增加对思政理念掌握的考查。这对改进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课程思政”经验,促进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具体而言,一是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不仅要将学生出勤率、课堂发言情况或者是学习任务掌握程度纳入课堂评价,还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纳入课堂评价体系中。思想政治意识这个评价指标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态度、创新思维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投入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的考核评价中要从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动态、职业规划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赋分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再综合这三个方面的赋分情况客观地给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分值。二是教师要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上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考查点,尤其是在主观题的设计上要把专业知识点的考查内容衔接进课程思政内涵考查中,如在设置金属结晶和晶体缺陷的主观题考查内容中引入课程思政的考查点,可以在题目中表达教育研究课题国内20世纪60年代的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教授研究团队面对国外的尖端技术封锁攻克了国内飞机发动机耐高温合金铸造工艺难题,体现出我国科学家有哪些精神品质,这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但由于这种课程的考核形式只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还应结合课堂教学的学生思政意识评价指标合理给出该生课程思政分值。

(三)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

欲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汽车工程材料课程内容中,让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相得益彰,提升课堂教学思想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通过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另外,思政元素在融入的过程中,既不能过度植入,又不能生搬硬套,导致专业课程内容和授课目标难以完成。本课程的思想政治内容建设尤其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科学融入,这需要努力寻找合适的教学切入点,通过视频演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之中,达到课程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式浸透的效果。以下是汽车工程材料第一章内容“材料的力学性能”为项目化教学任务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案例。1.基于材料力学性能试验,融入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环节着重讲解硬度试验、拉伸试验、冲击韧度试验的操作过程。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要求学生做科学实验要认真,规范地完成每一个实验过程,比如,低碳钢拉伸试验之前要对样品表面锈斑用砂纸打磨处理,保证该测试过程不受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试验的准确性、科学性,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每次试验的数据整理是难点,比如,洛氏硬度试验的一个试样要测试至少5次,每次测量间距要大于1mm,整理数据时需要先淘汰误差明显较大的测量数值,再将其余多次测量数值取平均值求解方为该试样的有效硬度值,培养学生严于律己、知难而进的意志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良好职业素养。2.基于材料力学性能知识点,融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生活中制造起重机绳索、铁轨连接螺栓、汽车传动轴等零件主要利用了金属材料的哪些力学性能指标?”引出材料力学性能的概念包括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的概念,进而揭示出材料存在“强度越高硬度越大,而塑性和韧性越差”的一般规律,说明材料强度和塑韧性是一对矛盾体;同时金属材料又存在通过细化晶粒的途径实现“强度和塑韧性共同提高的”的实验现象,这又包含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念。通过讲解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哲学意识,站在哲学高度运用辩证统一的理念解释材料中的理论本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学习意识。3.基于高强高韧金属材料研发的人物故事,融入“爱国、务实、律己、勤奋、奉献”的精神。在材料力学性能内容拓展的讲解中,引入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涂铭旌先生生前的事迹,他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强度与断裂、稀土钒钛功能材料及纳米材料等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数十年潜心科学、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对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理论与应用、耐寒高强钢的低温脆断规律、机理、判据及安全评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治学严谨、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对我国材料领域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其爱国、勤奋、务实、律己、奉献的精神为后辈树立了学习的典范和楷模,以此激励学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是教师团队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在知识的熏陶、文化的浸染、思想的升华中塑造学生的“三观”,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本文以汽车工程材料这门课为例,探讨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路径,结合校企合作创新适合学生学习特征的教学模式,分享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课堂的相关案例,旨在为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香成,赵军,王自柯.新型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31):2.

[2]张江娜,刘芬霞.针对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实践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1

[3]史同娜,朱冰洁,杨伟,等.在材料专业实验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初步探索[J].科教导刊旬刊,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