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范文精选

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范文第1篇

中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体制下教育观念的盲目性、功利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教育领域也被纳入市场经济的范围。为了提高重点高中升学率,初中开始片面追求排名和分数,思想政治课也只是被当作增加分数的工具,致使其作为培养道德成熟的人的作用丧失。这也导致我国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名首实不在”的非实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未得到充分的实现。

2.课程教材内容落后、单一。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内容、形式跟上世纪80年代基本上没有本质的变化,基本上还是由《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地理》三种教材组成。其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比较宏观,晦涩难懂,而对个人道德培养的内容却很少。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另外,由于处在价值观确立的不稳定期,初中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致使其在价值观确立的过程中会出现两难选择。

3.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时间极不合理,通常集中在下午,而且一周只有三节课,这完全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这也是由于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教育的功利性造成的。与此同时,学校只开设了理论课堂,而忽视了“第二课堂”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4.教师队伍非专业化,教学方式落后。中部基础教育刚刚发展起来,由于教育环境恶劣,专业人才并不愿意从事相关的工作。初中的思政教育往往由各级行政领导或者是其他学科的老师来代授。虽然也有从事多年思政工作的老师,但由于其没有良好的专业功底和系统的知识,其在授课的过程中更多依赖的是个人判断和个人经验,这显然不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初中教师学历较低,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新教学方法和教育媒介的接受能力往往比较迟缓,这也给我国思政教育造成了一定困扰。

5.家庭、社会、学校教育脱节。由于中部家庭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家庭往往把孩子的教育寄希望于老师,致使学校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另外,随着信息媒介的发展,初中学生可以从各种取得获得社会的信息,在筛选的过程中,往往会被一些恶性事件影响,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产生偏差。媒体的歪曲报道和错误引导往往会使未成年人误入歧途。因此,社会、家庭并没有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对策研究

1.国家要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淡化应试观念。国家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初中升高中的指标体系更加完善,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争取把中学生培养为道德上成熟的人。山东省素质教育给中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到2015年,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市域内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7%。这项确实在根本上解决初升高时的升学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淡化人们的应试观念。另外,山东省还规定这个时期的教学发展目标,即初步形成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保障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这也是山东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机制创新,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2.实地调查研究,丰富教材内容。现阶段,我国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是教育部根据党中央的精神编写的,其在编写的过程中并未考虑到中部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中央应该与地方相互配合,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充分地融入地方特色,把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乡土资源教育等统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这样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以课本的形式呈现,国家还可以通过课外读物、电子期刊、动漫等方式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3.科学进行课程安排,适时进行课程改革。国家要适时进行课程改革,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通过汇集社会的热点,对课程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地方要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的实际,对所管辖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安排给予一定的指导,从而形成合理的课程安排。另外,地方教育机构要提倡各个学校进行第二课堂教育,山东省在这方面的举措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例如,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各类青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对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予以扶持。

4.培养专业教师,进行后期专业化培养。国家教育部应该结合地方实际,选拔适合思政教育的专业教师,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另外,学校要加强对中学思政教师授课技巧的培训,定期进行计算机技能的培训,使其适应新时期教育载体的转变。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以接受新的教学方式。

总结

思政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有机融合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已经是校园中不可或缺的两项,其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有了扎实的思政教育才能让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路走得更稳。教师教书育人,除了要夯实学生的学识基础外,更应该做好学生的指路人。指路人的一大重要前提就是为学生引导正确的“三观”与人生轨迹路线方向,这就需要在教育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

一、高职思政教育与“双创”融合的重要性

会议指出,要切实有效地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践行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基本准则,始终贯通于高校各部门。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始终维护党中央统一领导的战略部署。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始终不可替代,思政教育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高年级学生的课堂中是除了形势政策以外,学生在学习上用时最多、影响最广的一门课,是一门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愫;加大了思政教育对于学生人生态度的感知力。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思政教育初试阶段,各种思政教育短板开始频频出现。例如在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低下,对于思政教育没有更好、更直接的理解,在进行课堂思政教育过程中会出现依葫芦画瓢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自身对于思想政治觉悟的感知能力。在对学生进行上课普及知识前做好准备工作,教书育人的前提首先是要将自身的知识量储备到位。教师不仅要在教育学生前先储备自身的知识量,更重要的是要以自身为榜样。高职教师在留任过程中往往都会受到各方面的考验,如必须要求是研究生、党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意识并不弱,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更应该在原先的基础上自觉学习,始终维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在长时间的教学观察中发现,大部分大学教师在教书时具有强烈的利益心,有的教师甚至身兼数职,当教师只是其一份“兼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所在,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身份,先是教师再是其他的职位。要时刻将教书育人这一任务放在首位,心系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课堂教学质量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去取代一些落后老套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教学时充分运用新兴事物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运用新型技术、短视频进行思政教育。央视频道入驻短视频媒体短短几天便粉丝过亿,这意味着网络的发展已经开始将时代提升到新的阶段。高职思政教学与“双创”融合在此过程中也不应该落后,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添加一些新型的时代产物,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加大学生与课堂的互动力度。高职课堂本就应该是充满活力和青春的课堂,时代在发展,学生越来越注意自身形象、性格的个性化。在高职的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课堂辩论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态度。例如:针对“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的题目进行课堂辩论,并将此融入之后的创新创业生涯中。考虑到学生知识储备量不足的问题,可以倡导学生在课下做充分的准备。而教师在最后的评分结果中不能仅仅以哪一方的观点犀利作为评判标准。观点的犀利只能当作评判过程中的一部分,最终的成绩还应当结合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表达是否流畅、是否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等作为综合评判。在这个辩论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量,检验了思政课堂教育的成果,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也为学生之后的创新创业生涯打好基础。

(三)倡导学生进行课后思政学习

在高职的思政课堂学习中,一周的有效学习时间仅仅占到学生一周时间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课堂时间中还要进行知识的传输教导,这就使学生思政教育的时间大打折扣。为了更好地普及学生的思政教育观念,教师应当倡导学生在课下时间及时进行思政学习,及时了解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及时进行反思自省。减少课下玩手机、玩游戏的时间,将娱乐时间转化为课下思政普及的时间,不仅能加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碎片时间不等于无用时间。在课堂间隙,如下课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思政教育的短片教育。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碎片时间,在五到十分钟内进行思政科普,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到放松,还能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对思政产生记忆。可以在抖音等平台上寻找一些官方号进行视频浏览;也可以下载央视App一类的官方软件进行科普浏览;还可以在知乎一类的高质量App上有选择地进行放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事物层出不穷,有的平台疏于管理便会让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这就需要教师在挑选教育短片时要辨别信息的真假,避免出现“乌龙信息”。

三、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创新途径

(一)利用现下环境中的热点事件进行思政与“双创”融合

现今在高校的教育发展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与教育的新兴化。传统的创业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需求。适时地更新创新创业方式,将用新型事物与思政教学相融合,让思政教学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显现,不仅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运用当下最火的短视频进行创新创业。在教学PPT展上适时添加一些时下最火的思政型“单品”。短视频、音频、表情包一类都是当下在学生圈子里呼声最高的网络思政型“单品”。在讲解一些创新创业实践理论知识点时结合思政概念进行教学。随着学生年级越来越高,教学压力和难度也越来越大,教师就可以在此运用“穿插教学”法,将创新创业知识与思政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添强课堂趣味性。

(二)创新创业与思政结合贵在实践

当下是一个媒体横向发展的时代。要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与当下时代热点相融合。微信群、QQ群一类的社交平台成为现下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平台。在高职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建立一些类似的相关平台,进行高职课上课下监督指导。例如建立创新创业交流群,学生如果有什么在课堂上不方便提的问题或者忘记询问的问题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留言。在闲暇时间,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自由进行思政知识分享,积极探讨学习交流。这类平台不仅能够分享教学,还有一个极其强大的功能,可以上传教学过程中的教案、课堂重点、社会热点一类的群文件。在学生对于知识点或思政教育题目存有疑惑或者没有全方位进行消化时,可以自主打开文件夹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不仅省去了线下咨询、查询的时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复习阶段也可以及时巩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

(三)在生活中发现创新创业的机遇

在时展的热潮中,生活中随处可见创新创业的新机遇,有利于加强团队教师以及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敏感度。通过对创新创业课堂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相关环境,加强学生对生活中机遇的感知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时刻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只有对生活有了基础了解才能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有更多的感悟。与此同时,要加强日常生活中的思政普及。扎实的思政基础是成功创新创业的桥梁。归根结底,创新创业离不开正确的“三观”和法规。只有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快捷有效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幸福指数。在高职思政课堂,与创新创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不断地探索,急于求成只会以失败告终。教师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时刻谨记以自身为榜样,当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和谐、生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欲望,带领学生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徐健,付丽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思政”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4):129-130.

[2]赵新宇.“双高”背景下高职学院思政理论课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4):230-231.

[3]郑雅菲.“互联网+”背景下构建高职“思创融合”生态圈的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2):39-41.

思政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艺术教育;协同关系

高校思政教育是推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承载着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任务;艺术教育是指师生共同赏析艺术作品的活动,通过灵巧、真实的艺术形象陶冶身心、滋养性情,最终达到教育目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协同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推动了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锻造当代高校学生意志品质和理想信念。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协同关系

(一)艺术教育中运用的优秀艺术作品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

艺术作品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育人内容,其承载的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有着生动而深刻的启示。如高校思政教育中最具标志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通常位于校园内,通过雕刻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伟大人物及英雄人物事迹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生动演绎着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作品自身含有的浓厚精神文化可以充分唤起学生情感,丰富其认知和情感体验;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性,借助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启发大学生情感,引导高校学生将思想情感融入艺术作品中,鼓舞高校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和高尚品德,将高校思政教育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对高校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丰富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资源。

(二)艺术教育采取的多样化艺术形式有助于拓宽高校思政教育路径

艺术具有多种存在形态与特点,独特的存在形态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同时拓宽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利用音乐作品具有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激情和情感,洗涤学生心灵,消除负面情绪;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结合音乐作品可以消除教育过程的枯燥乏味感,生动灵活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强化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绘画作品引导高校学生分析其元素与符号,并将审美认知与思想情感相结合,培养高校学生艺术修养,锤炼其意志品质,铸就坚定理想信念;利用舞蹈艺术唤醒高校学生内心深处蕴藏的情感,体会舞蹈动作感受蕴含其中的美感,使学生通过舞蹈的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体会生活内涵和思想要义;舞蹈艺术作品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可以营造独有意境和形式美,触及高校学生灵魂深处,对其进行思想洗礼;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坚定着高校学生的思想信念,鞭策着高校学生不断前进。

(三)艺术的渗透作用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效果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极易对枯燥乏味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产生排斥感,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稳定发展。艺术渗透则是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情感,相比之下,艺术教育具有愉悦性、长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充分利用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如电影传达的积极正能量在无形之中调动着高校学生的情感,并将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悄无声息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引导着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使高校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悟真理与正确人生价值观。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协同路径

(一)开放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思想认为艺术教育是特殊的教育方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可艺术教育对人审美力、观察力、思考力等多方面的培养,艺术教育的独特地位也随之被确立。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放教育理念:其一为将艺术教育与其他科目相融合,保持学生情感的丰富性和思维活力;丰子恺曾指出:应将学校的艺术教育融入其他各科,并在各科的教学中采用各种手段实施,而非机械的进行绘画或音乐教育。其二为用先进理念与态度实施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如设置公共艺术选修课,在赏析课中引导学生赏析中国古典诗词,在实践课中,鼓励学生吟唱诗词,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体验激发高校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融汇道德情感,以此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

(二)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教育高质量实施的关键,要做到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协同发展,首先应打造一支思政教师与艺术教师相互协同的师资队伍,有效缓解思政教育师资力量不充足的问题;在师资队伍相融的过程中还可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的突破,促进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中,深入学习高校思政课程,深刻领悟艺术教育。通过组建高校思政艺术师资队伍、组织课程开发应用研讨会等形式为高校思政教师与艺术教师搭建交流互动平台,拉近高校思政教师与艺术教师之间的距离,提高两者在教学中相互协同能力及教学水平。积极创新课堂形式,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融入高校思政艺术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强化课程中的实践活动

在开放教育理念,打造优秀师资队伍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实践优势,将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充分衔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同时利用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拓宽知识广度,深化艺术教育的育人功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会贯通。除此之外,可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汇演、主题演讲等,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还可以借助新时代社交媒体,进行趣味性推广教学,进一步扩大教育影响力,提升和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在学生中的关注度与认同感。

(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育人、牵制、引导和协调等功能,优化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环境,其主要价值为通过环境影响和塑造学生,培育优秀人才。通过艺术教育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方法:其一,促进“高雅艺术融入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可以使高雅艺术充分发挥其育人优势,传递和发扬高雅艺术积极乐观的思想追求。在高校中促进“高雅艺术融入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首先对艺术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认知进行深化理解,帮助高校学生在高雅艺术的熏陶下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推动大学生艺术教育育人环境的建设和持续发展。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艺术教育相关文件,以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严格审核高雅艺术质量水平,举办高雅艺术活动。其二,创新优化校园艺术社团建设手段,积极组织各类艺术活动。高校艺术活动是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具有传播广泛,深入细致的特点,使其更易被高校学生接受。因此,高校应对校园艺术社团的建设手段进行创新优化,由艺术社团组织常态化艺术活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如:设立校园艺术节,并在每年固定月份举办相关活动;定期组织艺术讲座,拓展高校学生艺术文化知识,为高校学生搭建艺术类实践平台,提升高校学生艺术感悟力及综合素质,开创高校育人工作新局面

三、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艺术教育以其丰富的内涵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审美观、信念感、创造性和思想情怀,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协同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协同关系将两者的育人方式进行融合,不仅能拓宽育人途径,还能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更好地推动高校学生卓越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曲春波.“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等教育专业课教材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编辑学刊,2021(1):108-111.

[2]郝文捷.“课程思政”背景下欧洲音乐史课程的教改探索[J].四川戏剧,2020(11):150-152.

思政教育范文第4篇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倾听,教师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学会倾听,不仅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和修养,而且是一种睿智机巧的教育艺术。“倾听”不仅要用耳去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倾听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向对方表达尊重、友善和理解,全神贯注、耐心细致地听取对方的心声,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始终让对方感到自己的谈话是重要的;在对方谈话的间隙,适时地进行参与,关键、要点做好记录,及时、主动地做出反馈或说明看法。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把教师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得教师始终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教育学生。有些教师仍然习惯于用“我说你听”的旧思维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有的愿意听,却听不出情况、把握不了要点、抓不住关键;还有的态度不诚恳,在听时有上下、亲疏、好恶之分,甚至听到赞扬之词就沾沾白喜,听到批评就满腔怒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在教师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囚此,思政教育要走向对话。所谓对话,是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对话平台的两边分别是教师和学生,对话要从了解对方的意图开始,这就需要倾听对方的话语,从中寻找共同的话题,决定讨论的方向和内容。不去倾听,就失去了对话的基础,失去了对话的意义,对话可能成为“独白”,甚至是单方的“训话”。因此,我们可以说,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是对话的前奏,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思想教育。因此,教师要做善于倾听的人,并从倾听开始学会教育,这不仅仅是对思政工作者的要求,也应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

二、中职学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引入倾听理念

(一)当代中职学生的现状和特点

1、他们的思想日益趋于成熟,但具体到某一个问题又显得单纯。现在的学生都知道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但他们往往哀叹的是自己所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不好;而不是经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为日后的毕业就业做积极准备。

2、喜欢自我表现,参与意识在加强,但合作意识在淡化。他们渴望被大多数人所了解,渴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在淡化。

3、他们更多地追求效率和实惠,缺乏奉献精神。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日渐发生变化,现在的中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愿意承担社会工作,不愿意为班级、为集体服务,他们认为承担社会工作得不到什么实惠,甚至还影响了学习,从而忽视了对自身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4、具有较强的个性,往往以个人为中心,集体观念淡化。从近年的在校生统计上看,独生子女所占比例逐年升高,他们更多地表现出有个性、有主见,但同时忽视了他人,更多强调自我,对同学缺乏关心,对班级集体荣誉感淡漠。

5、在基础教育学段,他们的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水平从而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和自卑心理。这种挫败感和自卑心理往往导致他们的情感和心灵闭锁,不愿意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从而形成了敏感、多疑、高度自负和极度自卑等多重矛盾交织的心理特征,使他们难以被理解也难以被说服。

(二)中职学生迫切需要被倾听

面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复杂现状,简单的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传统教育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要求。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必须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的需求。中职学校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需要教育者尤其是思政工作者以倾听的态度和方式去了解、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倾听”才能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性位置。思政工作者从一个说教者、规章制度制定者和维护者,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的聆听者、成长成才的陪伴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以及“倾听”的行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学生的尊重关爱。教师耐心专注的倾听,常常给学生以鼓励、支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受尊重和被信任的内涵。而且“倾听”教育渗透着教师把自己当作受教育者的理念,折射着虚心听取意见的品质。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对于普遍自卑敏感、迫切需要被理解被尊重的高职生而言,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中职学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倾听

“倾听”便于思政工作者深入、有效地开展工作。传统的思政管理工作往往是以维护规章制度为准则。重视问题的普遍性,却忽略了产生问题的个体差异性。由于过分强调普遍性、代表性,缺乏针对性,往往使思政管理工作无法深入有效地开展。教育者常常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一切以标准化的规章制度为准绳,而忽略了每一个“违反纪律者”犯错误的动机、原因、个性等个体差异性。所以,在遇到问题时,教育者往往苦口婆心、f舀滔不绝,受教育者表面唯唯诺诺,内心却多有抵触。“倾听”这一教育理念,强调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其着眼点不在于问题或规章制度的本身,而在于如何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以最终帮助引导学生成长。中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缺乏纪律观念和集体意识,他们具有很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采取倾听的教育方式才能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因材施教。有效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为高职思政工作深入有效的开展提供一条可行性途径。从倾听的结果而言,在思政工作中多种形式地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从表面上看,倾听是被动的,而对于有教育意识和教育智慧的教师而言,倾听则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他们把倾听当作自己的责任、当作教育的契机,因而,从表面上看,倾听是接收过程,但对于善于倾听的教师,倾听则是接收和输出相融合、相交替的过程,倾诉者在倾听者情绪感染下也会成为倾听者。这种倾听、倾诉的互置,形成了对话的平台,此时,倾听真正成为心灵沟通的桥梁。这种对话与沟通就是倾听的最高境界和目的。在倾听交流过程中,教师从被动地解决问题到主动地觉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工作思路和策略,预防问题的发生,这种主动探索的方式使思政工作具备了先见性和前瞻性。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倾听策略与建议

(一)“倾听”态度与习惯的培养

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修养、一门艺术。事实上人们听话的能力比说话的能力要差。作为教育工作者,因为教育职业“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性以及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大部分的教师变成了说教高手,班主任更是如此,“板起面:fU,Jl1人”似乎成了一般教育工作者的代表形象。如此以来,学生不愿对老师说真心话甚至对老师的苦口婆心产生强烈的逆反、对抗心理。所以,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思政工作者更应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养成倾听的态度和习惯,“走近”学生进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引导。

(二)“倾听”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这里所说的“倾听”,不仅指对教育个体内心声音的聆听,还包括对群体意愿的关注;不仅包括言语行为方式上面对面的倾听也包括书面的文字沟通。所谓语言行为上的倾听,是指教育者通过个体访谈或群体座谈的方式和教育对象之间进行面对面沟通和交流。而书面文字式的倾听,则包括设立学生信箱、网络咨询平台以及对学生群体进行的问卷调查等方面。其实,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倾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把办公地点放在教室里是对学生的一种倾听;设立班主任咨询日,组织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倾听。总之,只要活动结果不偏离了解、把握教育对象内心世界的目的和主旨,都可以视作对教育对象的倾听。

(三)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实现师生之间保持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对象并及时发现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是思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倾听固然重要,但倾听之后如何采取必要的行动和对策,有效地促进、帮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是思政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思政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导;挑战;实现路径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开放、互通的互联网平台有着去中心化的功能,互联网碎片化语言与思政教育的系统性有着直接的矛盾,互联网话语环境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

一、保持教育者主导性是思政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

无产阶级经典作家非常重视无产政党阶级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宣传教育群众,才能使群众了解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政党是由人民群众中先进分子组成,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学说,无产阶级解放的路径是无产阶级解放理论和群众的相结合。对于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来说,他们能够探索到社会发展规律并意识到自身承担历史使命,但大多数普通群众却做不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对革命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在认为在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中,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共产党一分钟也不能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和对立。”掌握着先进理论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通过理论教育,在无产阶级队伍中树立的革命信念,清除无产阶级的头脑中的错误认识,才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阶级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并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产生只能依靠这个阶级先进分子外在灌输。列宁提出了“灌输论”,他认为工人的整体觉悟程度是不高的,工人阶级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一线工人没有机会掌握人类历史中优秀文化成果,也无法掌握自身解放理论,在工人中只能自发形成“工联意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是由无产阶级先锋队中理论和政治素养较高的人最先接受并在工人中广为宣传。列宁的“灌输论”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靠教育树立工人阶级队伍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边,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由先进分子对阶级同盟进行思想领导,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对革命者进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中国革命成功的前提,说:“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也是中国共产党未来和希望。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工作,时刻关注着青年一代政治觉悟的培育,并在党建工作中形成了“党管青年”的优良传统。要求全党同志都要关注、关心、关爱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明确了党在青年教育中的所承担的重要责任,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还是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向群众宣传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场和纲领、让更多的群众对党认同和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先进者启发和带动后进者的形式展开。在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

二、网络时代教育者主导思政教育活动面临的挑战

总书记指出:“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权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自动获得的,是要通过不断地进行争取和斗争获得的。如何发挥教育者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是当前教育活动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这里所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指“自觉承担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意识地编辑、转发、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教育、引导和影响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者。”网络的话语权是争出来的,要保证网络教育中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要有一批立场坚定且专业知识丰富的网络教育活动参与者在掌握网络语言的话语权,从而主导网络教育。这个主体可以是政府机关的宣传部门,也可以是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或者其他政府背景的教育主体。在本文中,只涉及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在网络教育活中的问题。网络思政教育者担负着在网络上对学生和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这个活动具有阶级性和斗争性,要完成使命,网络思政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处于主导地位。网络是一个有着众多主体发声的空间,是一个开放性、互通性的交流平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教育者在思政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网络去中心化的特性与保持教育者的话语权威的矛盾。在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和其他的教育活动参与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消解了传统思政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可控稳定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和接收的节点,每个互联网用户在网络上表达意愿的身份和能力是平等的。开放、互通的互联网平台有着去中心化的功能。思政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的引导和规范,去中心化一定程度弱化了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威,这二者的矛盾影响着教师在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互联网碎片化语言与教育者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的矛盾。由于网络信息者的水平高低不一,导致互联网信息者各说各话,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在海量互联网信息中,对某一个理论和现实问题很难产生系统和统一的认识,互联网语言和理论碎片化的特征明显。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互联网碎片化语言特征与教育者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产生矛盾。互联网话语环境下多元价值观的充分表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地位的矛盾。构成社会元素的多元化形成人们价值多元化根本原因。互联网的互通性给有着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以相对自由的表达的空间,因而互联网也就成为各种价值观冲突交融的发生地。进入网络交流的受教育者不仅可以接受教育者给其提供的宣扬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内容,同时也可以接收到偏离甚至否定主流价值观的负面信息,这类不良信息的往往以一种与受教育者更为平等的姿态呈现出来,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互联网为参与者表达个人意见和展示个性提供了平台,这样的功能一方面能够培育人的个性,催生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肯定个体价值,另一方面却有着极端个人主义的隐忧,极端个人主义者是集体主义和公共价值论的反对者。

三、教育者主导网络思政教育的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