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建设

思政建设范文精选

思政建设

思政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美术基础;思政建设

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不仅要锻炼学生表现美的能力,而且要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内涵,促使学生由感知作品的形式美到体会作品深层次的精神美、文化美,从而推动学生全面提升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美术基础是建筑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应该注重文化素养教育,在绘画练习中注重引导学生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建筑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塑造学生正确的美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体会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的精神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1.培养正确的美学价值观

美术基础课程教学需要锻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中体会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理解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审美意识,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美、感悟美、理解美,进而传播美。

2.提升美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塑造个人品格,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手绘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认真务实、实事求是、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提升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内容,选取具有民族特色、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作品供学生赏析和练习,以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建筑类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实现课程教学大纲中设立的教学知识目标,将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并重,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并落实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特色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科学设置考核内容,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在评价环节融入思政元素,运用报告、技能测试、作品等科学多样的考核方式,综合考查课程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程度。

1.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建设渗入整个教学体系,使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这样可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领会专业知识的文化内涵,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动态,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逐渐提升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如:在建筑素描的绘画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开展案例示范,让学生在描绘传统建筑的过程中深化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礼制的理解;在手绘建筑景观平面图效果图的过程中,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现代居住区项目,让学生感受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在人居环境方面的设计理念,让学生不仅可从设计手法、功能以及美学价值的角度理解设计,而且可从人文生态的角度理解专业[1]。同时,在课程的考核体系中,教师也应系统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在考核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考核内容,定期收集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优化方案,不断完善思政教育。

2.将课程思政渗透课堂教学实践

美术基础是一门融合了艺术与技术的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以实践为主的综合性课程。在实训练习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耐心细致、积极克服困难的职业精神,为学生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打下坚实的基础。绘画是一种艺术行为,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基本表达方式,也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方案的初始环节。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起稿开始就不断追求完美,把每一张作业打造成艺术品,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课程思政建设难点

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枯燥无趣。如果教师采用固有的教学方法,可能会让部分学生觉得乏味,久而久之会对课程产生厌倦情绪[2]。因此,教师切不可生硬地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而应灵活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生动有趣地开展专业课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在课前先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点和现有的能力水平,实行分层引导教学,利用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练习,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四、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1.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理念

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并充分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在美术发展史、美术理论以及绘画练习等教学单元内容设置中,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传统建筑和现代经典建筑、艺术流派、大师经典作品的案例赏析,激发学生对于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技术的热爱。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激发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同时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美术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在绘画练习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练习,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在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创作中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塑造良好的专业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方法

教师应将课堂讲授、自主练习、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将思政育人元素渗透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全过程[3]。课前,教师通过微课学习、素材收集与整理,使学生初步了解知识重点。课前的预习与素材整理工作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建筑,通过梳理素材,引导学生理解、传承传统文化。课中,教师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观察能力、手绘表达能力和基本的设计能力。在案例赏析环节,教师分析国内外艺术流派,赏析经典绘画作品和优秀建筑景观设计案例,使学生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艺术素养。教师与学生共同建设绘画作品和设计素材资源库,以此培养学生发现、感知、表达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课堂实践练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通过描绘细节,塑造学生专注的品质,这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工作中不断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课后,教师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景观建筑设计拓展资源的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绘画表达能力,在课后的拓展资源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园林文化,提升绘画专业技能水平,学习行业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职业自豪感。

3.将课程思政融入考核评价

课程思政元素除了在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也应在课程考核评价中得到体现。以往的美术课程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的绘画技能,现在,教师应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内容包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职业素养考核包括学生对专业文化、职业精神的理解与表现,将思政建设元素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学习评价。

4.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以美术基础课程建筑素描为例

学生可以运用素描基础理论开展建筑素描综合训练,把握建筑的外立面组成、构成关系、材料、质感,以及虚实、明暗、阴影关系等,使图面构图合理、比例准确、建筑形体结构表达准确、透视准确、建筑细部刻画生动,虚实结合,层次丰富,建筑意境表现完整。学生进一步掌握铅笔渲染技法的原理,学习、掌握多种画法以及工具的表现手法等基本技能,可提升综合表达能力。在建筑素描训练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建立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的价值观,提升审美能力,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升艺术素养;同时,培养观察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加深对美的理解,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增强审美判断能力,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感,培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五、结语

建筑类美术基础建设将思政元素通过教学理念的渗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让学生在一笔一画的描绘中感受传统建筑园林之美,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探索精神,领悟工匠精神,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园林文化。

参考文献:

[1]卢聪,黄能朗,英姿.建筑设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0(2):115.

[2]覃振华.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史课程的教学策略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0(3):83-84.

思政建设范文第2篇

1.1高职校园文化现状分析

高职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但是,人们往往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以方便管理为目的,体现出来的是“管理”的校园文化,而不是“育人”的校园文化。

1.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迫切要求

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主导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高职院校全体成员的心智、体质、思想、创新等素质的全面提升。鉴于此,应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

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审美导向,这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支持。

2.1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

校园文化在学校培养人的过程中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半自觉或完全不自觉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正确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等意识和观念影响学生;否则,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就可能在不自觉中侵蚀学生的头脑。而要保持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列主义思想理论、道德教育人、引导人,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化为自觉行为,将这种自觉行为形成精神氛围,进而形成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思想政治教育抵制校园内不健康或亚健康的文化传播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尤其是互联网,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泥沙俱下。曾经一段时期,校园内的追星热、麻将热、算命热等,再有类似于“宁愿坐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坐在单车上微笑”的拜金主义等,使涉世不深、缺乏分辨能力而又渴求新异的青年更添了几分困惑。校园生活的事实告诉我们,校园文化离开了强有力的、及时的、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势必造成一些青年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错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理想信念的动摇,完全被腐朽思想俘虏。总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生命。

3思想政治教育主导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3.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主流意识形态在高职校园内占据主导地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不仅是社会主义高校性质使然,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由于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以及高职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导致高职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不管校园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如何具有多元性,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须是在包容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占据主导地位。

3.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校风、学风,找;隹高职校园文化的坐标。高职院校不是简单的人力资源的“加工厂”。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认知水平,强化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师生中形成共识,以此端正校风、学风,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找准高职校园文化的坐标,实现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与市场接轨,为行业经济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同时跟踪研究社会经济情况,尤其是有关行业、企业情况及社会环境对育人的影响,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沿着健康、有益的轨道发展。

3.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合在高职校园文化中我院是_个依托石化行业的高职院校,与石化企业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有很深的渊源,石化企业的企业文化,尤其是长炼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深深地渗透到我院的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中。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不忘传播石化人“爱我石化、振兴中华”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传承石化行业的“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传统,推崇长炼“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用石化行业先进的文化铸造现代石化人的灵魂,着力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品德、坚定的职业信念、高尚的职业情操、严明的职业纪律、规范的职业行为,这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通过反馈调查发现,学生到企业后,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很高,适应很快,对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深度认同,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3.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载体,保证高职校园文化的思想性随着高职院校对学生社团的不断重视,大学生社团越来越呈现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化、影响效果大等特点,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社团组织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精神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精神世界。在传播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日益陶冶自己的性情,增强集体观念,训练和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社团创造性地规划设计学生社团活动,举办社团文化节、社团活动展等大型社团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团活动层次,满足学生内在的需求,更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思政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德育元素

2021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肩负推动学科融合、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使命。新文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创新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模式,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文科视野下,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1]。由此可以看出,新文科建设对卓越新闻人才的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甚至是最关键的一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何在理论和实务上改善和创新我国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需求,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是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长期以来西方某些国家在对外宣传中“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形象,在国际传播中没有塑造“真实”的中国形象。新闻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增强对塑造中国形象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主动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顾明思义,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2]。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新文科建设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契合点在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价值导向,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将专业知识点与德育元素相融合?是迫切需要回应的现实诉求与理论问题。本文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内容为蓝本,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总结概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关于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原则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特别是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了解其历史经验及理论成果,充分吸收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育人目标。知识目标表现为: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党性,掌握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来源及其内涵,领悟新时期新闻舆论思想的重要性;能力目标为:通过知识层面的学习,深刻了解新闻宣传的党性与人民性一致原则,明辨是非,提高政治站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党的新闻事业的接班人及代言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新闻传播现象,在对外传播中掌握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思政育人目标为:恪守专业伦理和新闻职业规范,承担社会赋予的社会责任。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内容个案来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策略,该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自觉运用总书记的新闻舆论思想引领新闻教育的方向,牢记社会责任,让学生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的政治认同、心理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课堂教学中,找准课程思政融入点,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德育内涵、德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新闻舆论思想进课堂,进头脑,以了解我国的国际传播现状,主动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品质。加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自觉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孝、悌、勇、忠、廉”等思想精华。继承发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弘扬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在课堂讨论及课堂实践中,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融传授知识、能力培养、爱国教育于一体。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思政不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生硬的嫁接,而是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认识、观察能力,通过“认知认同”达到“情感内化”,最终实现“行为转变”。促进学生把理论融入实践,感受自己在理论知识、理想信念、人生实践三个层面的提升,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表1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设计,把挖掘的思想政治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内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种融合设计把“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选择合适的、多元的教学方法作为辅助,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以达到深入了解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背景、明确在对外传播与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以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深入阐述总书记智慧讲述“中国故事”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自主树立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责任。

三、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

价值塑造目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传播实务教育的根本立足点[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属性,其目标是塑造个体的价值观,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4]。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价值目标塑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及要求。增强对党的新闻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主动树立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课堂上的“讲中国普通人的故事”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3.以“讲中国道德故事”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孝、悌、勇、忠、廉”等中华传统思想精华,践行“自律”精神。以“讲中国民主法治故事”为契机,提高学生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纠纷的意识。

4.以“讲优秀品牌故事”中的“华为”品牌“不怕气馁、砥砺前行、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爱国情怀。

5.通过课堂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引导,使学生自觉认知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党的新闻事业接班人所必备的职业品格,增强职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操守。

6.以“智慧讲述中国故事”为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及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素养。

四、结语

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新闻传播教育的始终,深入挖掘新闻传播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合理建构专业课程的知识层面、能力层面与价值层面“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新闻类专业教师要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自觉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充分挖掘实践场所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实践教学中做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考察红色教育基地、美丽乡村等实践基地提升爱国主义热情;通过红色旅游景点APP导游软件、新农村旅游开发宣传手册等实践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了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新闻类专业学生不仅要将课程思政内涵铭记于心,更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专业实践中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这样才能达到课程思政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根本目的,才能为未来的新闻行业输入卓越的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石磊.全媒体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从1.0到2.0[J].青年记者,2019(1):59-61.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张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20-23.

思政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2019年03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深入挖掘其他课程、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见,加强建设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的实效性,实现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之间相互结合与完美统一,在一定程度上,让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相互促进,最大限度提升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结构中,《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作为一门具有较强政治性和较强思想意识的课程,在对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以此提高行政法课程教育教学实效性。高职院校在组织开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育教学活动时,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对教学大纲和教学教案进行不断完善,加强改革《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等方式,对该课程自身的特色给予充分认识,通过深入挖掘、分析其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其育人价值。通过改革创新行政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探索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书育人教育功能,寻找行政法种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借助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组织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行政法课程的育人功能,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有担当讲奉献,并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一、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缺乏思想政治元素。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结构中,与其他高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德才兼备方面,通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职业技能,法学知识结构合理,具备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如依法执政、公正执法、科学执法等),熟悉并能熟练运用我国的法治体系,能够在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法律服务机构中,开展与法律职业相关的工作,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从行政法学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欠缺这些因素。

2.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教材内容缺乏思政元素。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一些高职院校的法学人才培养方案普遍是2015年前后修订的,在当时环境下,对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进行了充分的调整和优化,无论是格式,还是要素高职院校都对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提出新的要求,但是,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教学大纲、课程教案等方面,行政法学课程任课教师普遍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自由度,没有对课程思政提出明确的要求。对于行政法学课程任课教师来说,受行政法学教材缺乏统一性的影响,任课教师可以在教务处的行政法学课程教材征订要求范围内自由选择课程教材,没有考虑行政法学对课程思政的明确要求。对于行政法学课程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教案,普遍存在思政元素缺乏的现象。

3.行政法学任课教师课程思政观念薄弱。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组织开展行政法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观念较为薄弱,难以激发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与热情。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行政法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课程思政观念比较薄弱,普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讲好行政法专业课就行,课程思政与自己无关,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范围之内的事。由于行政法课程思政意识薄弱,无法正确认识教授行政法知识与价值指引之间的关系,导致课程思政方面缺乏经验积累,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热情,认为行政法课程思政不属于专业课,没有必要在行政法课程思政方面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只要考试通过,不影响毕业就行,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找到对口工作才是关键。

4.行政法学教育教学课程没有融入思政元素。高职院校在组织开展行政法教育教学活动时,由于存在缺乏对应的法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思政元素,教学大纲、课程教案缺乏思政元素,任课教师课程思政观念薄弱等问题。以及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没有充分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不足,存在限制行政法课程思政实效的瓶颈等。另外,没有行政行政法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无论是行政法教学内容,还是行政法教学方式等,没有融入思政元素,影响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课程思政不具备培养行政法学实践的能力。高职院校开展行政法学教育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主要措施是校内模拟法庭或者在公检法等部门进行实习。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无论是校内模拟法庭,还是参加公检法等部门的实习,一方面注重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培养自身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但是,从行政法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普遍缺少课程思政方面教学内容,在学生正确价值取向方面没有给予相应引导,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帮助学生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6.缺乏完善的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在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从社会到高职院校,对于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并且缺乏完善的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地位、作用等并没有给予过多关注。并且,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教案、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观念等方面普遍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如组织管理机制、教学评估督导机制、教学激励机制等。

二、实施《行政法与行政诉讼》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措施

1.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当前,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高职院校侧重培养德才兼备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职业技能,以及对法学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实施行政法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需要高职院校一方面注重帮助学生丰富法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重塑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说,高职学生不仅德才兼备,更重要的是德法双修。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课程思政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法学专业人才。

2.将思政元素融入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案中。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必须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中,只有这样才能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整个行政法学课程教学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在编制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时,一方面严格遵守高职院校事先制定的格式和提出的要素要求,另一方面以章、节为单位,合理设计课程思政内容,确保课程思政元素体现在每次的课程教学中,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元素的育人效果。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材作为重要的依托,高职院校需要严格规定教材的选用和建设,严格遵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求,践行行政法学教材,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师示范培训活动。另外,将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进行统筹,丰富行政法学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增加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强化行政法学任课教师课程思政观念。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是一个最为神圣的职业,因为作为教师首先需要自己明道和信道,才能实现真正的传道和授道。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要秉承育人者先育己的理念,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作为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引路人,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自身的育人意识、育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行政法学任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时,需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学生成长树立良好典范。在育人能力方面,行政法学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巩固和强化课程思政内在亲和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只要在专业知识、课程思政方面对任课教师充分认同,那么任课教师才能真正发挥传递正能量的作用,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般的影响,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高职院校在组织开展行政法学课程教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帮助任课教师强化行政法学课程思政观念,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另外,在教学实践中,行政法学任课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接受课程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4.挖掘行政法学课程思政元素。在行政法学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教案中。另一方面需要强化行政法学科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观念,借助任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激发课程思政的学习热情。并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行政法学实践能力培养计划中,建立健全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深入挖掘行政法学课程思政元素,在行政法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因素。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开展行政法学课程教育教学活动时,需要综合分析行政法学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之间的结合点,将思想政治因素融入行政法学知识教学体系中。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法学职业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等内容融入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将法学专业知识和价值引领进行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把课程思政元素与行政法学教学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巧妙融合,确保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活动与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同步进行,实现1+1>2的效果以及高职院校法德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需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为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行政法发展史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融入行政法历史发展进程中。将职业素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结合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等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培养依法行政意识,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结合行政救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在行政法学教学模式方面,通过对行政法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借助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探索多媒体等数字化、网络化等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政法学课程课堂教学内容中,采用线上(网络教学)、线下(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并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其他课程相比,行政法学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明确政治立场,强化政治意识,在讲授教学内容时,融入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分析、解读现实生活问题,利用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社会事件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另外,行政法学也具有较强实践性,借助行政法学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行政法学教学活动,将思政元素(价值观、政治信仰、职业道德等)融入案例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思维模式,为后期正确价值导向的形成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

5.强化课程思政教育。高职院校在帮助学生培养行政法学实践能力时,要不断强化课程思政教育,通过开设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的方式,帮助学生将行政法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进行衔接,做好全程、多环节育人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通过强化课程思政教育,一方面通过模拟法庭角色和参与公检法的岗位实习等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强化法律意识和法律价值观。另一方面借助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双创活动等,开展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深入基层实践,对行政法进行大力宣传,组织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基层解决行政法律问题等,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借助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同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帮助学生培养社会责任和敢于担当的精神。高职院校严格遵守行政法学实践课程思政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借助社会实践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增强爱国情怀,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为了提高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高度重视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的作用,提升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地位,建立可量化、可执行的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机制。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明确,重新调整和优化行政法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案,选择科学规范的行政法学教材,强化行政法学任课教师课程思政观念,将课程思政融入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践能力培养活动中。通过优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机制,细化评估制度,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全方位、多角度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

三、结论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行政法任课教师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学科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积极关注时事政治,全面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理论水平,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教育说服力,提升行政法教学实效性,帮助学将知识与价值进行结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法学专业技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法治建设的实处。

【参考文献】

[1]王玮.立德树人视角下建筑施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21-03-22.

[2]阚媛,马文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讨与实践——以陆军军事交通学院为例[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21-03-25.

思政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专业教育;德育

课程思政是指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大连大学旅游学院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1],要求全体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引导教师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提高旅游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为此,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正确的政治导向、科学的思想路径做指导[2]。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深入发掘和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在思政元素的选择上能够体现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时代性,第一时间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内外热点时事,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素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思维品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思政要素融入课堂教学,将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与理想贯穿课程始终。结合旅游管理学科特点,构建以学科平台课程为支撑、以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以个性化发展课程为辐射、以实践环节为补充的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协同的课程思政体系,做好新生专业教育,做深专业课程教育,做精第二课堂教育,做优实践教学教育。

2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

2.1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从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特点以及人才需求角度,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思想动态,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融入德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之中,形成“知识传递”和“思政教育”双轮驱动,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使核心价值观浸润和专业知识传授同频共振,让学生从专业成才达到精神成人[3],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2.2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要进行周密、细致地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工具,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应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融会贯通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是简单做加法,要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遵循专业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因材施教,恰当嵌入思政元素,避免牵强附会,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遵循“盐溶于水”的原则,把思政元素的“盐”,溶入专业教育的“水”,以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的方式,使知识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水乳交融。

(2)画龙点睛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准时机,见缝插针,见机行事,适时精准导入思政元素,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有声有色,让干涩的知识变得有滋有味,让寂寞的课堂变得有说有笑,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水到渠成、油然而生。

(3)以身作则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及对学生成长耐心指导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的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人格魅力能够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礼、有爱的过程。2.3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是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讨论、善于展示、勇于实践。课内,通过讲(教师课堂讲授)、演(学生课堂展示)、论(课堂研讨辩论),让思政元素内化于心。课外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创活动[4],通过创(创新创业实践)、做(义务志愿服务),让思政元素外化于行。坚持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采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用协同等实践育人形式,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时间和空间。

3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操案例

《城市游憩学》是以休闲学、旅游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城市游憩资源分布、项目策划、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个性化顶峰课程。在《城市游憩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照教学大纲,梳理各章节知识,确立思政教育目标,设置课堂讲授、课堂展示、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课程考核等教学环节,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挖掘思政教育素材,查找、分析、讨论课程案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设计思政教育方法,实现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的有机融合。在课堂讲授环节,以教师讲解、启发和引导学生为主,配合恰当的知识点、融入思政教育元素[5]。城市游憩产品设计应该遵循社会导向原则(SBP)、资源导向原则(ABP)、市场导向原则(MBP)、环境导向原则(EBP)。在讲到“社会导向原则”时,教育学生应该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市游憩产品的公益性和共享性。在讲到“环境导向原则”时,教导学生应该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休闲游憩产业实现低碳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跳出教材,将学科最前沿、社会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指导学生运用环城游憩带理论进行城市游憩空间布局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城市休闲游憩产业、关心城市休闲游憩服务质量、关爱城市休闲游憩生态环境,鼓励学生选择理论有意义、实践有价值、自己有兴趣的主题开展研究,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行业自信心。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精心设计,将全域旅游、文旅融合、非遗文化、城市更新、智慧景区、夜间经济等热词纳入讨论题目中,引导学生运用课程知识点思考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问题和挑战,让学生对“十四五”时期城市游憩资源开发、游憩产品策划、游憩消费行为、游憩服务质量、市场宣传营销、文创商品研发等领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课后作业环节,针对“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立足新发展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宣讲和解读《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分析和思考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科技引领、数据支撑、业态创新、跨界融合如何赋能城市游憩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课程考核环节,将课程思政模块纳入课程考核方案,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考核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课外实践表现、日常生活表现等进行更为全面的道德考量[6]。从人文通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考虑,结合旅游行业发展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的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在掌握城市休闲游憩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价值观。

4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教师能力提升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评价反馈激励机制、组织支撑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课程思政建设任重而道远,每位教师都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深入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技术与艺术,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强文化自信、坚守社会责任、坚实综合素养,让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光辉、精神光彩、智慧光芒引领学生茁壮成长,使学生成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优秀践行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窦群.旅游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支撑与典型案例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0(4):39-43.

[3]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32-34.

[4]李雄鹰,冷文君.MOOC背景下大学生跨学科学习模式变革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7(4):101-107.

[5]崔广彬,郑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7):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