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元素论文

思政元素论文

思政元素论文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第1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概念

要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进行研究,首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概念清晰明了。这些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多见于一些学术论文和著作中。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定义。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主导性这一基本含义。石书臣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这本著作中,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历史追溯入手,系统的研究了社会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的概念内涵、生成根源、历史发展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特征、价值表现、要素创新、实现方式等内容,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导性应包含两个层面的主导性:就其本质层面而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引导、选择的主要方向、方面和重点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具有主导目标、主导内容、主导方法等;就其功能层面而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保证作用、价值导向作用、目标激励作用等(1)。李辉在《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一文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的内容以及现代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和论述,并提出了应对策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主要包括思想主导、政治主导、文化主导、价值主导等。在这些概念中,目前石书臣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两个层面的阐述受到广大学者的引用认可。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

在此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即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主导性,但是不同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有不同的理解。王忠桥、张宏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一文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主体、客体、个体和环体四大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即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基本要素的主导性。石书臣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一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六个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为此,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即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五个内部要素。

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探讨,涉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许多方面,为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研究还在探索阶段,很多观点存在争议。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在不同背景环境中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多元化、后喻文化、信息现代化等这些背景下进行研究,其中信息现代化的著作偏多。李维昌、盛美珍在《论利益多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建设》中,从论述利益多元化的内涵入手,认为在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建设,就要分别考察利益观念多元化、利益活动多元化、利益关系多元化、精神利益多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别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益范畴实践形态诸变化中的主导性建设问题。陈殿林、吴晓霞在《后喻文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中认为我国社会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文化反哺的特点非常明显。在这一文化信息易得、文化传输渠道庞杂、教育对象主体性意识增强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角色定位准确以实现主体主导;增进主文化亲和力以实现内容主导;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实现功能主导,从而总体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2)。张小链的《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提升》、石书臣、唐海玲的《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主导性的影响及应对》、张俊的《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研究》等等,都提到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带来了机遇:开辟了新阵地、提供了新手段、增强了时效性、呈现了新特点。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带来挑战: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取向的主导地位,弱化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冲击了大学生的控制力和主体性。为此应当积极占领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③。微博作为新起的网络形式,其所具有的新颖性、快捷性、方便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也具有重要影响。梁启经在《微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中,通过对微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困境分析,提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应对策略。总之,将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置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较多,基本上形成了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的理论体系。但是对其它背景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不够深入系统,提出的对策相对比较概括理性,离实践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还有待于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所涉及的其他背景的研究探讨。

三、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元文化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对策研究。杨永清、景志明、唐仕琼在《论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举措》中系统的研究了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主渠道的影响,提出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思想上的一元性、引导方法上的民主性、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性。张国钧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文章作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的反思和批判角度出发,得出了如下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提高开放意识、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为基石的大学文化(4)。吕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王学风《论多元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这两篇文章都阐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流文化、青年道德观念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冲击,并提出了开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总之,这些理论都论述了多元文化背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对的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另外对于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同学者给提出了不同观点,可谓见仁见智,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提供了多样的研究视角。但是,这些研究大多着重于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对策研究,忽视了对多元文化的含义,现状的研究探讨;只重视了对受教育者和高校本身的影响,忽视了对教育者本身的影响,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人才 素质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在阶级社会里存在的意义在于运用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阶级利益。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学则公开声明它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它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全体社会成员,致力于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规定性决定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必须站在教育者的高度,以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构成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素质是指人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我修养和社会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主要素质

1. 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指“一种特殊的素质,是人们为实现本阶级根本利益而进行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必需的政治条件和政治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品德、政治鉴别力和和政治敏锐性的综合表现。

2. 道德素质: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而且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3. 知识素质:知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主要是: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的跨学科理论知识;根据教育对象改变而改变的相关知识等。

4. 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内容之一,思想素质主要以三方面构成: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想作风素质。

5. 能力素质: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是实践活动中的技能和艺术,是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

6. 生理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具有时空上无限量的特点,要求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与重任相称的强健的生理和心理素质。

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的因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及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所特有的内容,其所特有的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更应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等,这正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素质的显著标志。

(二)社会政治文化的多元存在

社会政治文化的多元存在导致教育主体出现政治文化选择吸收和内化的困难;西方国家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的强势传播,封建政治文化的积淀于现实政治生活之中,与主导政治意识形态交汇激荡形成政治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三)专业划分太细,知识陈旧

专业划分太细导致缺少相关专业的知识及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使得教育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也应该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更新,陈旧的知识只会阻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四)理论与实际脱节

“人才的成长必须经过实践活动的长期锻炼,人的才能来自实践,离开了实践任何人才都成长不起来。”教育主体与实践活动脱节就不能体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者的素质就形成没有实体的理论,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途径的探析

(一)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稳固政治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社会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首要具备的素质就是政治文化素质。而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政治素质必须通过运用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贯穿于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以坚定其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从而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二)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提升知识文化素质

随着学科专业划分得越来越细,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学科之间渗透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种学科孤立现象与当前社会多元文化交融渗透的趋势是极不同步的。因此,从社会整体文化的角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建立更宽的交流渗透渠道,扩大学科视野,创造综合性的理论文化环境和氛围,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开放知识体系,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文化素质,建构起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框架,更好的融会贯通多元文化,更好的内化多元文化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广度。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政元素;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育人元素

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2],积极探索理工类专业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是形成三全育人的重要格局。本文以高职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有效融合起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简介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是机电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项目训练,学生能够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在机电、智能控制设备中应用的基础知识,正确使用液压和气压元件、利用元件组装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系统的故障诊断排除等基本知识技能,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素质目标,为学生提升专业技术水平、适应职业岗位变化及学习新的生产科学技术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式学习,结合学生的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从认知→单一技能→综合技能,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快速、全面地学习,深入挖掘本课程的思政元素,与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有机融合,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三全育人,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滴水穿石,润物无声。

三、《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思政实施举措

(一)教学目标。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本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与价值引领进行有机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具体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系统地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掌握液压泵和液压马达、液压缸、液压控制阀、辅助装置的类别,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掌握液压基本回路。认识到这门技术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逐步形成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打下专业基础。2.能力目标通过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学生达到具备从事液压与气动设备开发设计及技术改造的能力,具备简单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的能力;从事液压与气动设备销售及售后等工作,并具备中、小型液压与气动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和调试能力;锻炼职业素养、理实结合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互助能力。3.思政目标根据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对企业、行业的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的思政目标调整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按照工程技术员职责,以及新时代职业教育思想,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将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素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与自主学习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互助、协同管理等能力,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推行课程思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用实际生产应用的案例引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图片、动画、仿真、演示等方式便于学生理解和反复学习,通过视频观看、学生分组讨论、协作等方式,把知识点、技能点转化为案例或项目,以团队合作学习,学做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虚实一体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法、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法等。本课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展示教学改革与创新。比如,利用智慧职教、有课等在线课教学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利用有课、云班课等教学平台进行在线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现场教学,利用微信、腾讯会议、QQ等进行课后答疑,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教学,利用教学反馈信息系统等开展教学评价和生师互动。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从思政目标着手,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团结互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整个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不同的阶段选取不同的思政载体和思政元素,与知识点巧妙融合在一起。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

五、教学效果

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为例,本课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3个班级进行了一学期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与感悟进行反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认为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与往届学生对比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更加积极主动,劳动意识明显增强,普遍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互助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加,心理素质得到强化,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授课班级在弘扬传统文化、树立优良家风、学雷锋、树新风、严班风和考风方面,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等方面多次受到学院及其他部门的表彰,多次被学院评为校级优秀团支部、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本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达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六、结束语

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还肩负着学生健康成长中引路人的重任。因此,高校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应从多元化、多角度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是高校课程改革的必要要求[3]。本文以高职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为例,展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育人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思政元素挖掘还不够充分,今后要不断完善和强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苏圣儒,刘艳君.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育人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2]邓晖.思政教育要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N].光明日报,2015(4).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系统 政治词汇 影响因素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政论文的有效翻译对于宣传中国的政治体系、政治思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了平台。然而,政论文翻译却一直被研究者所忽略,对于党代会报告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对于已有的研究更是缺乏理论支撑,作为政论文一部分的政治词汇翻译更是如此。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文化研究学院教授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作为整个翻译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政论词汇翻译可以从多元系统这个新的角度进行探究。

二、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势,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在整个翻译研究系统当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是其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由此出现了一词多异现象。

三、从多元系统的角度探究影响政治词汇翻译变化的因素

影响政治词汇翻译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赞助商、译者主体性等。通过阅读报告发现,前三种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较大,本文以不同的翻译实例具体阐述影响翻译的三种主要因素。

1.政治因素―党的先进性。2012年以前,该词一直译成the Party’s progressiveness,十报告中却译成 the vanguard nature of the Party。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来看,党的先进性意为“中国共产党是进步的先锋,人民应该学习”。《牛津高阶英语词典》中,“progressive” 意为“特别是在政治和教育方面,支持新思想新方法”。从这个解释可以明确看出,progressive重在通过新的思想或现代的方法来提高,而vanguard 一词强调的是党的领导地位。党的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更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先进性是我党最突出的特点。从我党所作出的各项成就来看,党的先进性正是党的本质体现。党的先进性建设可以更准确地表达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政治词汇的翻译应顺应新的历史条件,适时作出正确的翻译。由此可鉴,后者的翻译更符合当前的政治条件。

2.经济因素―民生。“民生”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报告中分别译为people’s livelihood 和 people’s well-being。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见,民生解释为人民的生计、生活。国家统计局已在2012年宣布中国已经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当中,livelihood一词解释是为了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去赚钱。而well-being指为了幸福和健康而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民生”的翻译变化正是中国经济变化的真实反映。正如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的发展与民生密切相关,必须注重社会发展以确保经济的增长和民生的改善,开展社会重组,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我党专注于社会建设和民生改革,并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可见人民幸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翻译应该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将翻译以外的因素纳入考虑的范畴。

3.文化因素―生态文明。该词在十七大报告和十报告中分别译为conservation culture 和 ecological progress。《现代汉语词典》中,生态意为在某种自然环境下,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也指生物体的特殊的生理特征和习惯。《牛津高阶英语词典》中,conservation意指自然环境的保护,该定义明确指出conservation更强调的是自然。在英语词典当中,“Ecological”不仅指自然,也指和植物、生物有关的东西。引起生态文明一词翻译变化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从字面意思,另一个是从社会环境。在中共中央编译局从事翻译与研究工作的刘仁胜博士曾说在过去的20多年间,国内外从事翻译专业的学者认为英语中的ecological正是汉语中生态的对应词。在Conservation所包含的解释当中就有保护自然资源。然而生态文明不仅指保护自然资源,也指调整生产关系。相对于conservation,ecological能更明确地表达“生态文明”的内涵。

四、结论

运用多元系统理论研究政治词汇翻译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政治词汇进行翻译,时间性、政治感性、翻译规范三方面的因素都应加以考虑。政治词汇的翻译要求译者应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沿,根据政治经济的变化适时调整翻译;政治词汇翻译要强调政治,这是根本;翻译规范更应着重强调,遵守翻译规范才能使国外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参考文献: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设计

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教会学生如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核心。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涵盖了一个人的道德、品德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新格局[1]。近年来,上海市“课程思政”改革提出了一套有价值的“上海经验”,并逐步推广到全国,课程思政改革已由上海区域试点探索上升为国家整体战略部署。然而,高校中还存在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误区,如何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误区

课程思政是通过发掘高等学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肩负育人职责的要求[2]。在理工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识上的误区:狭隘地认为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与专业课教师无关;二是实施上的误区:部分人认为“课程思政”是单纯的意识形态教育,即使将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课程中,也只是停留在课程内容导入部分,并没有深入到参与学习和最后对学生思想价值观认同的程度上,此外,没有对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系统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更不能把课程思政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真正实现引大道、启大志的教育目标[3]。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

在专业课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把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做到德智融汇,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被影响,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4]。作为20世纪近代物理学的支柱,量子力学不仅解释了微观世界里的许多实验现象和规律,而且还开拓了一系列新的技术领域。本课程具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不同的知识点具有不同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属性,根据具体知识点合并相近的思政元素类型,形成“思政线”,并在课程始末反复出现,在学生心中产生明显的思政痕迹,让育人工作变得有温度,有厚度,有力量,有亲和力,有可信度。(一)从经典物理到旧量子论——破中有立、破立结合。进入二十世纪,经典物理学在解释新的实验现象时遇8CULTURE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例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线状光谱等,这些实验现象有的用经典物理学理论解释不通,有些甚至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人们乐观的情绪被打破,有人甚至质疑经典物理学的普适性。普朗克大胆提出能量的量子化理论,宣告量子理论的诞生。基于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推导出了普朗克公式,理论结果与黑体辐射实验结果完全一致。并以此为启发,爱因斯坦和玻尔分别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和原子结构量子化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实验和原子线状光谱实验现象。后人将这三个理论统称为“旧量子论”。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一方面从实验现象出发,总结经验和规律,并提出新的理论,同时阐述先破后立的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从中体会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结合物理学家普朗克等人的生平故事,介绍物理学者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其中所渗透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破立结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创新精神就是教师结合知识点深入挖掘的思政元素。(二)从量子通信联想到航天工程名字的文化含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梳理新量子论,结合量子态叠加原理、量子纠缠等量子理论,以及基于上述理论发展的“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很容易会联想到中国航天工程的一个个伟大壮举。特别是从“神舟”飞船到“天宫”空间实验室,从“嫦娥”月球探测卫星、“玉兔”月球车到到“天问”火星探测器,从“鹊桥”中继卫星到“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再到“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还有未来有望实现商业化量子保密通信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中国航天工程美丽奇幻的名字令人神往,正是融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中国航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每一项实验蕴含的工匠精神,都体现了中国人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三)从量子力学开辟的前沿技术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信息技术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或称为电脑时代。从中兴到华为,中美贸易战的爆发暴露了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巨大弊端,此次贸易战也让国人意识到,发展国产芯片行业刻不容缓。教师通过知识点和技术短板的讲解,激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意识。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量子化概念的引入,开创了以激光为典型代表的光电子技术领域;基于量子纠缠效应开辟了全新的量子通信领域,实现了量子密码通信、量子远程传态等功能;基于量子相干性理论发展出彻底颠覆传统计算机概念的量子计算机,实现了高速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功能等。我国在上述研究领域一直保持着国际领先的地位,教师通过挖掘和梳理这些思政元素,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从而使学生建立思想价值观认同感。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对量子力学课程思政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反馈与评估的相互统一。基于对课程思政要素的梳理,探索适合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将思政要素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从而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构建基于“BOPPPS”的教学设计方案,即Bringin(导入)—Objective(课程目标)—Presentiment(预测)—Participation(参与)—Presentment(陈述)—Summary(总结)的教学方案。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激励学生积极探索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反思,教师则以提问的方式推进这一过程,最终使学生在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过程中理解知识,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课程思政实现了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有机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本文结合“量子力学”课程的特点和知识体系,从思政元素的发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等方面讨论了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保林,杨兵兵,李莎,宋丽平.“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机电教育创新,2020(1):194.

[2]李静.理工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9,1:29-30.

[3]孙志伟.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2: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