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思政课和谐教育

思政课和谐教育

一、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

《爱心与教育》中,李镇西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一位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爱是教育的前提,全世界都知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实施“和谐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需要进行双转型;为此,教师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

二、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达到“同步和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是靠后天培养形成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是由于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而发展对学习内容和结果感兴趣的。古代大哲学家、思想家朱熹在当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很多学生是他的后裔,对祖先很崇敬,在学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时,我带领学生去朱熹的祠堂参观,介绍了他的一些事迹,帮助学生了解他的有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他,这样培养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愿望,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和谐”与“共振”。在教学实践中,我还把“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作为自己工作的基点,以自己对知识的热忱,促使学生勤奋学习,激发学生对哲学知识的探求。“和谐教育”要求教师要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追求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之间的和谐性。也就是说,教师要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即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需求;二是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要提高学生素质,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上下工夫。

三、“投其所好”,增强时代责任感,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迎合”学生心理,“投其所好”,使之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学会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注重时空知识的融通性,拓展他们的视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讲初三前言“增强社会责任感、肩负民族使命”这个问题时,可引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及明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名言警句来鞭策之,当然有效果,但有点人人亦云之感,同时这两句话对学生们来说听得太多了,兴许还有些麻木感,怎么办?跑题呗!这时可通过克服教材滞后性的特点来达到目的。“开学初,我们不是经常听到轰鸣的飞机声吗?大家知道那是什么飞机?客机还是战斗机?”我的这几名话,作用还真大,大家目光刷的一下子集中到了我的身上,盼望之极可想而知,因为近几天确实有许多飞机飞来飞去,声音之大,搅得大家无心上课,为了集中大家注意力,索性煞有介事地提出来。于是,我就告诉大家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歼10,在进行军事演习。然后从台湾问题到美国令人愤慨的行径,再谈到美国单边霸权主义肆意妄为(边讲边观察学生们的表情)。果不其然,他们越听越气愤,越听越义愤填膺,有的甚至大声骂起美国来。此时,最好趁热打铁,另辟蹊径,继续深挖。冷静了一会儿,我给大家说:“同学们可反之想象一下,假如我们现在国力比美国还强盛,科技实力比美国还发达,它还会如此霸道吗,还会派飞机三番五次地侦察吗?”静下来了,都在深思,不,是反思,不一会大家纷纷举起了手———热点问题是大家最关心的,可教材在这方面就显得相当滞后,及时有效地选取一些时政问题来克服教材的滞后性,与时俱进,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当教育节奏比学生发展的速度慢时,它很难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效能;只有在二者达到“同步和谐”时,课堂的各种“教”,才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的目的,进而为学生“学”做好准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之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关键,也是其本质的具体体现。“和谐教育”、激励教育、创新教育,这三个都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教育模式。它是从满足社会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积极调控教育领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教育节奏与学生发展规律合拍的同时,促使“教”与“学”的“共振”,使学生基本素质得以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