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思政课教师在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导作用

思政课教师在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导作用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向群众宣传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场和纲领、让更多的群众对党认同和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先进者启发和带动后进者的形式展开,教育者要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教育者在思政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思政课教师线下的教育者的权威身份可以在线上延伸,教师思想的先进性和语言的说服力是其主导性的核心因素,教师要以亲切平和的话语表达严肃的内容,其语言的亲和力是网络思政教育主导性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主导;挑战;实现路径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开放、互通的互联网平台有着去中心化的功能,互联网碎片化语言与思政教育的系统性有着直接的矛盾,互联网话语环境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

一、保持教育者主导性是思政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

无产阶级经典作家非常重视无产政党阶级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宣传教育群众,才能使群众了解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政党是由人民群众中先进分子组成,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学说,无产阶级解放的路径是无产阶级解放理论和群众的相结合。对于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来说,他们能够探索到社会发展规律并意识到自身承担历史使命,但大多数普通群众却做不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对革命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在认为在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中,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共产党一分钟也不能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和对立。”掌握着先进理论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通过理论教育,在无产阶级队伍中树立的革命信念,清除无产阶级的头脑中的错误认识,才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阶级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并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产生只能依靠这个阶级先进分子外在灌输。列宁提出了“灌输论”,他认为工人的整体觉悟程度是不高的,工人阶级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一线工人没有机会掌握人类历史中优秀文化成果,也无法掌握自身解放理论,在工人中只能自发形成“工联意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是由无产阶级先锋队中理论和政治素养较高的人最先接受并在工人中广为宣传。列宁的“灌输论”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靠教育树立工人阶级队伍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边,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由先进分子对阶级同盟进行思想领导,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对革命者进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中国革命成功的前提,说:“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也是中国共产党未来和希望。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工作,时刻关注着青年一代政治觉悟的培育,并在党建工作中形成了“党管青年”的优良传统。要求全党同志都要关注、关心、关爱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明确了党在青年教育中的所承担的重要责任,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还是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向群众宣传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场和纲领、让更多的群众对党认同和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先进者启发和带动后进者的形式展开。在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

二、网络时代教育者主导思政教育活动面临的挑战

总书记指出:“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权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自动获得的,是要通过不断地进行争取和斗争获得的。如何发挥教育者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是当前教育活动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这里所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指“自觉承担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意识地编辑、转发、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教育、引导和影响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者。”网络的话语权是争出来的,要保证网络教育中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要有一批立场坚定且专业知识丰富的网络教育活动参与者在掌握网络语言的话语权,从而主导网络教育。这个主体可以是政府机关的宣传部门,也可以是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或者其他政府背景的教育主体。在本文中,只涉及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在网络教育活中的问题。网络思政教育者担负着在网络上对学生和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这个活动具有阶级性和斗争性,要完成使命,网络思政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处于主导地位。网络是一个有着众多主体发声的空间,是一个开放性、互通性的交流平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教育者在思政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网络去中心化的特性与保持教育者的话语权威的矛盾。在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和其他的教育活动参与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消解了传统思政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可控稳定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和接收的节点,每个互联网用户在网络上表达意愿的身份和能力是平等的。开放、互通的互联网平台有着去中心化的功能。思政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的引导和规范,去中心化一定程度弱化了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威,这二者的矛盾影响着教师在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互联网碎片化语言与教育者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的矛盾。由于网络信息者的水平高低不一,导致互联网信息者各说各话,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在海量互联网信息中,对某一个理论和现实问题很难产生系统和统一的认识,互联网语言和理论碎片化的特征明显。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互联网碎片化语言特征与教育者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产生矛盾。互联网话语环境下多元价值观的充分表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地位的矛盾。构成社会元素的多元化形成人们价值多元化根本原因。互联网的互通性给有着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以相对自由的表达的空间,因而互联网也就成为各种价值观冲突交融的发生地。进入网络交流的受教育者不仅可以接受教育者给其提供的宣扬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内容,同时也可以接收到偏离甚至否定主流价值观的负面信息,这类不良信息的往往以一种与受教育者更为平等的姿态呈现出来,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互联网为参与者表达个人意见和展示个性提供了平台,这样的功能一方面能够培育人的个性,催生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肯定个体价值,另一方面却有着极端个人主义的隐忧,极端个人主义者是集体主义和公共价值论的反对者。

三、教育者主导网络思政教育的现实路径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人类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技术革命,这个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互联网介入下的思政教育是当下社会治理中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话题。要使网络思政教育行之有效,必须保持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身份主导。思政课教师能控制思政课堂,主导线下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成功的网络思政课教育的基础。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主阵地,教师直接的课堂授课有着连续性和内容系统性的特点,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思政课堂上教师直接接触学生,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坚定的信仰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并深刻地影响学生成长。思政课教师依据在课堂教学中的威信和影响力,积极地参与和主导网络教育,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能够产生更为良好的效果。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界限,为教师和学生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使交流更加顺畅。思想先进性主导。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育者思想的先进性和语言的说服力永远是其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核心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有没有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能否抓住理论和现实的关键问题进行详尽讲解,给学生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解释力,语言是否具有亲和力等因素对于思想课能否深刻地影响学生至关重要。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信仰的坚定来自于理论的自觉,网络教育者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能够用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工具解释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为受教育者答疑解惑,随时随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语言亲和力主导。互联网环境下发声主体复杂,参与主体地位平等,就要求网络教育者的语言表达必须具有亲和力,否则就会处于“失语”状态,被受众抛弃。在互联网环境下宣传理论,教育者要以亲切平和的话语表达严肃的内容,将学术语言化为大众语言。互联网语言不是单向灌输性的,而是双向对话性的,这种模式下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被充分尊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平等氛围中对话,二者感情更加贴近,心灵沟通更加顺畅,教育者主要靠思想力量的感染学生。教育模式从单向运动转向双向互动,从话语权专有转向平等对话。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形成一个共在的共同体,受教育者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思政课教师首先把思政课的政治性和网络平台的生活性结合起来,用和具有气息的语言描述政治问题,激扬公共精神,弘扬正气,既坚持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又要保持语言的活泼性。其次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以理论来解释现实,对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进行政治解读,引导受教育者的网络对话活动。

作者:张立人 单位: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