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元素论文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精选

思政元素论文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第1篇

1领导思想重视不足

由于当前收费任务较重,一些收费站管理者对收费站的管理,往往只注重行政管理,而忽视思想教育。有的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者过于偏重对具体业务的管理,而对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常常只在大会上讲一讲,而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没有形成制度化、长效化的收费员培养体系,导致收费员队伍建设的逐步弱化。

2收费站管理者与收费员交流较少

缺乏对高速公路收费员思想的系统性分析与评价有的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者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职工在想什么,对收费员思想现状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凭着老经验、老做法干工作;也有个别领导没有新思想,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没新意,缺少与收费员交流沟通的渠道和技巧,往往仅凭印象和经验去分析当前员工的思想状况,对收费员的思想动态不能做到及时了解和掌握。

3收费站管理机制不健全

对收费员的团队精神和个人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仅靠简单的物质利益、行政手段,或在考核奖惩及推优评先工作中没有做到公平、公正,使部分收费员价值观念失衡,以至个别收费员工感觉干得再多、再好也不会有上升空间,物质利益就是唯一的个人价值体现。

4收费站管理教育不力

部分收费站管理者对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未来发展走势认识模糊,对收费事业缺乏应有的信心和耐心,甚至将悲观茫然的情绪通过举止、言语、态度等悄然传导给收费员,造成收费员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心存疑虑,对前途信心动摇。

二做好高速公路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针对当前高速公路收费员思想政治的现状和原因,如何做好高速公路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主要可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全过程、全方位加强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

全方位加强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把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收费管理的全部工作中去,贯彻到各项工作的全部进程,使思想政治工作无处不在、无微不至。只有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覆盖,才充分调动全体收费员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巨大的动力。二是要把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全体管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思想政治工作重在落实,收费站领导要经常深入一线基层,对待收费员要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工作上给予支持,生活上给予关心,使他们身心愉快地投入到收费工作中去,同时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诉求,关心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的困难,并适时加以思想引导和化解开导,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实到位,进而促进收费站所目标的顺利实现。

2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载体教育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收费站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是收费员的思想道德、工作要求、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所以要牢牢抓住收费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载体教育。一是进行世情、国情和党情教育,让收费员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使他们明确公路通行费是在特色理论指引下改革开放的产物,明确收费工作的发展方向。二是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把收费员的价值取向引导在热爱收费事业、本职工作上,心系在提高服务上,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引导他们树立“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奉献交通”的职业道德精神,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是通过加强收费员综合素质、安全等多种教育形式,从着装、礼节、行走、坐立、说话、办事、安全等点滴抓起,逐步养成他们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形成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

3培养高素质的收费站思想政治干部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收费站思想政治干部队伍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直接影响着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收费站思想政治干部队伍,必须做到:首先在干部队伍的建设上,不能按资历搞任命,而是要推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从而使这些挑选出来的干部不仅有群众基础,敢抓敢管,善管会管,而且还善于做人的工作,在员工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其次要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培训干部队伍。为使干部的观念具有超前性,要重视干部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和岗位交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干部的“充电”和“造血”。让他们在学习中开眼界、长见识,同时还要通过对干部的考评,重视对干部在素质上的继续培养、扶持和教育,使干部在工作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4围绕提高管理效能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物化学;思政元素;混合式教学;新媒体技术

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灵魂,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鲜明[1]。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然而长期以来,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格局未能有效形成,主要原因在于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专业课程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知识的讲授,缺乏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也缺少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的主动意识。生物化学是用科学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生物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生物工程类和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素以“难、繁、杂”著称,概念多、内容杂,特别是大分子结构抽象难懂,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基础课程。同时,作为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生物化学课程也是思政育人主的阵地,其中天然蕴含着如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爱国情怀和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等丰富的思政元素,将它们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可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并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修订教学大纲,体现课程思政

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目标、范围、内容、体系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教学大纲也是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和评定学生学习成果、成绩的标准[3]。我校2018年在开展课程教学大纲修(制)订工作中,重点要求将“课程思政”内涵和教学目标有效融入教学大纲中,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为重点,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基于此,课程组经过认真研讨,在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注重课程思政。修改前的教学大纲只明确了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修改后则将各章节的教学要求分为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将相关教学内容与勇于创新、远大抱负、社会责任感等具体的思政元素进行了关联,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指明了思政的方向,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为主动地思政,让“隐性思政”变得更为“显性”,而不是以往常见的无意识或潜意识思政。

2认真梳理教学内容,发掘思政元素

生物化学内容繁杂,既有晦涩的生物大分子结构、错综复杂的代谢途径,也有与生活健康等联系紧密的各种代谢疾病。我们以重要知识点为线索,通过梳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提炼出如生物化学科学史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勇于创新和艰苦奋斗精神,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蕴含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辩证思维教育,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蕴含的诚信教育等思政元素。教学内容中涉及的诺贝尔奖是思政案例的重要来源之一。自1901年开始颁布以来,有关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共产生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合计70余项,是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一个学科[4],可见生物化学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地位。我们对重要知识点中涉及的诺贝尔奖内容进行了梳理,通过选择恰当的案例故事,既能很好地联系课程教学内容,又可以提炼出其中的思政元素,让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以1958年FrederickSanger因胰岛素序列测定获诺贝尔化学奖为例,Sanger从1943年开始研究胰岛素的结构,试图找到一种能鉴定出氨基酸自由氨基的试剂。为此,Sanger几乎尝试了当时所有的生化试剂,甚至还曾经因某种试剂污染了整个实验室的生物制品而遭到投诉,最终成功确定了一种名为2,4-二硝基氟苯(DNFB,Sanger试剂)的物质能和氨基酸的自由氨基结合,且能显黄色。他用蛋白酶将牛胰岛素切成多肽小段,再将DNFB结合到多肽段的末端氨基酸上,最后用纸层析分离法鉴定出氨基酸;这是一项操作复杂、枯燥的拼图工作,工作量巨大。Sanger凭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坚持,最终于1955年推断出牛胰岛素的完整序列。该成果一经公布,世界为之轰动,这是首个被解析出特有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也是人们首次知道蛋白质具有特有结构,为此,Sanger一人独享了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此外,Sanger还在1980年因发明DNA的双脱氧测序法再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唯一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这样一个诺贝尔奖故事就将“蛋白质”一章的多个重要教学知识点串联了起来,如胰岛素是教学内容“天然活性肽”的典型代表,而胰岛素的A链、B链通过二硫键连接才能形成有生理活性的分子,涉及了知识点“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氨基酸化学性质一节的知识点“α-氨基参与的反应”中,所涉及的正是2,4-二硝基氟苯,而纸层析技术则是鉴定氨基酸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深入挖掘该案例与这些知识点的联系,就能提炼出如不怕困难、敢于探索、严谨创新等思政元素,进而将其用于引导学生理解科研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要注重培养科研兴趣,同时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也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

2.1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理论课堂教学

理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授专业知识,但单纯讲授基础知识,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晦涩。将整理出来的思政案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拓展专业视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向往,从而提高教学质量[5]。如在讲授知识点“酶的抑制剂”时,以屠呦呦的获奖感言《青蒿素——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一文为切入点,介绍了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抗疟药研究团队从1969年开始,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后,工作重点集中到了中药青蒿。又经过多次提取失败后,从传统中医古籍文献中获得启示,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低温萃取法,获得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动物实验发现其疟疾抑制率甚至可达100%,并在此后的临床实验中疗效显著。1972年11月研究团队获得了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并在之后的研究中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明确了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此后,科学家们不断深入研究青蒿素的抗疟机理,发现青蒿素在亚铁活化后,可以与抑制恶性疟原虫钙ATP酶6(PlasmodiumfalciparumcalciumATPase6,PfATP6)不可逆结合并抑制其活性,使疟原虫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引起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疟作用。在该案例中,我们既讲授了抑制剂与蛋白质的关系,又向学生介绍了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青蒿素、解决疟疾治疗的难题的过程;其中蕴含了多种思政元素,如有抗疟团队的艰苦奋斗精神,有传统中草药和中医古籍文献的智慧所激发的文化自信,也有屠呦呦采用低温萃取法的探索创新精神等;让同学们在获得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勇担中医药现代化的使命感,无形中受到热爱祖国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又如在讲授第二章蛋白质的内容时,以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的相关故事为切入点。1965年,三个研究单位数十位科研工作者在前人对胰岛素结构和肽链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克服困难,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最终将A链和B链通过氧化重新组合形成二硫键,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虽然该工作最终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做出了杰出的工作,不仅学习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有利于激发爱国情怀,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2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实验课堂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课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6]。作为实验科学,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至关重要,所关联的实事求是精神和诚实守信则是职业道德素养中重要的思政元素。在第一次正式生物化学实验之前,需要讲解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我们以日本小保方晴子的学术造假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为思政切入点,介绍了2014年1月她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连续发表了两篇轰动性的论文,报道了在强烈外界刺激下,可诱导体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这种细胞被命名为STAP细胞,并将STAP细胞与胚胎干细胞进行了比较。然而,就在两篇论文正式在线发表的当天,有学者提出了关于实验可重复性的疑问,随后更多学者认为该论文涉嫌造假。2014年4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调查发现小保方晴子的实验记录质量低下,有修改电泳图片等行为,认定她在STAP细胞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并于2014年7月正式撤回STAP细胞论文。研究所还要求她自证清白,由于无法重复实验结果,小保方晴子只能辞职,其博士学位亦被早稻田大学取消。该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实验数据的真实可靠对于科学工作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必须重视学术诚信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当学生了解到同年8月,小保方晴子的导师,也是论文共同作者之一的笹井芳树因该事件自杀身亡时,更是感受到学术诚信对于科研工作者甚至贵如生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克服浮躁心理,遵守学术规范、摒弃学术不端行为。

2.3结合混合教学模式,融入思政元素

混合式教学结合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或网络化辅助教学的优势,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凸显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7]。本课程将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8],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讨论中,通过学生发言、小组讨论,结合教师点评,增进了课程互动的思想性。如根据药学专业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以“酶抑制剂药物”为主题,结合我国当前此类药物情况,完成一个专题报告,并要求制作PPT和上台进行答辩。有同学结合糖代谢一章的内容,选择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2型糖尿病的重要治疗药物——阿卡波糖为主题,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阿卡波糖的降糖机制是由于其可以竞争性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糖苷酶,从而延长对寡糖、双糖和多糖的降解,延缓葡萄糖和果糖的吸收,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早在1990年德国拜耳公司就研发出了阿卡波糖,并于1994年在欧美国家上市,次年,阿卡波糖即进入中国市场。此后多年,我国的阿卡波糖市场和技术完全被拜尔垄断,该药销售量巨大,价格昂贵,病人负担沉重。我校郑裕国院士带领团队从1999年开始了阿卡波糖的微生物发酵生产研发,通过多项技术创新,终于成功实现了阿卡波糖片的大规模生产,且制造工艺更经济、环保,进而实现了阿卡波糖的国产化和国际化。自2005年上市以来,打破了之前国外医药巨头的垄断局面,且售价比进口药低30%以上,迫使进口药价格下调,降低了糖尿病治疗成本,减轻了病人负担。由于该专题内容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在讲解和讨论时同学们均积极参与,同时,教师也补充介绍了郑裕国院士在菌株的培养条件优化、发酵调控、有效成分分离和制剂成形等方面所做的相关创新性工作。学生明显感受到,虽然我国在药物研发领域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但投身其中恰恰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大有可为,无形中渗透了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而且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科学家故事也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习完代谢生化的内容之后,教师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酶作为自己的“本命酶”,并结合该酶的特点和在代谢中的作用,对其进行点评。同学们纷纷以一首诗或几句话,表达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人生感悟。如有同学以磷酸果糖激酶1为“本命酶”,并作了一首小诗,把该酶的特点与工程师、科学家的“贡献、严谨”等精神相关联;有同学为肉碱脂酰转移酶制作了一份简历,既介绍了其催化性质和所涉代谢途径,还产生了成长过程需要互相帮助、即使平凡岗位上也可以发挥自我价值的感悟;有同学由DNA聚合酶Ⅰ的催化特点,联想到在成就自我的过程中应该学会改正错误,不断进步;有同学通过5-α还原酶与脱发的关系,提醒大家要关注身心健康;还有人对ATP合酶辛苦劳动,努力工作,日夜不停地合成ATP心生感慨。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发现学生能自发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内化,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上也无形中受到了正面、积极的启发。

3发挥新媒体特点,建设融入思政元素的线上教学资源

当前,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已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通过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端进行碎片化学习,表现出明显的便捷性和开放性等特征[9]。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人际交往、表达自我的新方式和新平台,高等教育开展移动教学与学习已经成为未来的教育趋势[10]。然而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性和开放性,学生容易受一些不正确的信息渠道和内容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更应该重视线上专业资源的思政,既要坚持传播专业知识,也要结合现代形式,引入思政元素,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利用本课程的移动学习平台——课程微信公众订阅号“ZJUT生物化学”,我们在“生物化学科学史”、“生活中的生化”等栏目蕴含思政元素的文章。“Krebs的完美报复”一文通过讲述了诺贝尔奖得主HansKrebs在1937年向Nature投稿关于发现柠檬酸循环的研究论文时,遭到退稿,让读者了解到科研工作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酶有意思”栏目中将生化课程中七种酶的重要特性比喻为七种武器,让读者在了解七种酶的催化特性的同时,感悟到坚持、创新、团结协作等精神。在“脑黄金(DHA)”一文中既讲述了DHA的结构与功能,又渗透了健康生活等理念。2020年以来,在疫情的冲击下,网络在线学习进行得如火如荼。线上教学除了需要实现知识传授的基本功能外,也为在线课程如何思政提出了新的命题。本课程组从2017年开始建设生物化学MOOC课程,并于2018年在爱课程——中国MOOC上线运行。在线上教学大纲中,除了包含生化课程各知识点内容外,还增加了多个拓展知识点,录制了如“跑步与ATP”“蚕豆病与PPP”“核酶与癌症治疗”等近30个科普性内容的拓展知识视频,涉及身心健康、探索精神等思政元素,在加强科普的同时,扩大了受益面。

4实际成效

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课程组修订了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实验大纲,将课程思政融入大纲的教学要求中,并已经在2018年开始使用。在生物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中,我们通过挖掘内涵,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了课堂教学。同时,思政元素的渗透也反哺了专业知识教学,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分别对2018级和2019级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认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优秀的分别占54%和63%,教学质量良好的分别占46%和34%,认为混合式教学过程对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明显提高的分别占39%和41%,有一定提高的分别占58%和59%。学生反映在学习生物化学课程后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状态,对社会上的一些与专业有关的传闻消息,会考虑以更为专业的方式探究其真相,思维更加理性。此外,通过对课程微信公众号和MOOC线上资源的持续建设,发挥新媒体特点,引入思政元素,也明显扩大了受益面。课程微信公众号——“ZJUT生物化学”目前关注人数近6500人,关注者中既有本校的师生,也有外校的学生和其他高校教师、医生、相关从业人员,其中外校关注者约占90%。已原创文章近100篇,文章点击量最大的有12000余次,说明具备了较强的影响力。本课程建设的生物化学MOOC上线5期以来,总计学习人数近43000,在全国同类课程中名列前茅。

5总结与展望

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其主体是老师,而成效在学生。当前,虽然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仍有不少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比如专业课如何避免陷入“泛思政化”的困境,线上课堂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具体学科实现思政的路径和示范研究仍显得不足等。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责任[11]。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仍有必要不断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和主动思政意识。只有认真做好教学设计,解决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时容易形成的“两张皮”问题,才能将课程思政真正落于实处,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我们相信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不断加强与改进,将进一步创新和拓宽思政教学的路径,让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而行,最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柳叶,胡佳杰,张胜威.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微生物学为例.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168-1177

[3]冯美,张宁,姚文孔,等.OBE理念下果树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探索.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8):278-282

[4]王然,刘永,侯筱宇.诺贝尔奖史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985-987

[5]王长林,陈岩,魏力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学通报,2013,40(11):2123-2127

[6]张云霞,邱逸敏,蔡望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医学生诚信教育理念的探索.海南医学,2014,25(10):1537-1538

[7]程旺开.基于云班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18,45(4):927-933

[8]邱乐泉,汪琨,汤晓玲,等.基于移动学习的生物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初探.微生物学通报,2019,46(10):2787-2793

[9]张艳君,武丽萍,刘林.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现.教育现代化,2017(35):181-182

[10]安然,王伟,安丽平,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生物化学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生命的化学,2018,38(6):860-865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第3篇

研究目的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将"体育品德"列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3个主要方面之一。党的也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高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统领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灵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学》作为体育类专业培养人才的重要课程,如何充分挖掘其课程思政的育人潜力,强化课程中隐性教育部分,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格局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

研究结果

1.《学校体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学校体育学》课堂思政的建立应在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技能两个主要方面的指导下,从“学会”与“教会”入手,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德育目标,充分发掘体育教学与教学案例中包含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在向学生传递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信息外,也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培养学生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学校体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内容:第一,设计与课程思想相关的《学校体育学》教学常规。《学校体育学》教学常规一般包括课前常规、课堂常规和课后常规,课前常规主要通过教师在教案编写时,引入相应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增强其思政观念;课堂常规主要通过“注重-引导”的二元结构,注重学生思政教育与思想道德水平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引导学生向分享身边的案例,引起学生间共鸣;课后常规主要通过提问或课堂小论文的方式要求学生对师德修养等教育素质进行反思,或以某一具有争议性的案例为中心抒发自己的意见及看法。第二,挖掘《学校体育学》课程思政内容。教师从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教材中不同性质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并贯穿在教学始终。如学校体育产生与发展可引入历史尊重、重视历史、探究历史、贴近并还原国内外学校体育学发展历史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学校体育史观。第三,创新“以生为生”《学校体育学》课程思政教学反思。“以生为生”指以学生为教学反思之生命,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程度以及学习体验为评价对象,节在总结反思环,通过随机点名的方式使学生自主构建课堂框架、总结难点重点、讲解学界最新进展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让学生直接参与进教学反思的环节中。研究结论:《学校体育学》课程思政教学优化路径有:第一,形成“思政种子专业教师”培养模式:“思政种子专业教师”的培养主要以专题研修的方式来实现。通过“课程思政专题研究”、“思政专家专题培训”、“教师思政互助交流”等途径,为种子教师提供改变自身思想认识和更新自身教学理念的机会。第二:优化“三步走”教学方法:“三步走”即教学过程中课前引入、课外拓展、自主选择接纳三个方面。课前引入指教师选择具有思政教育接入点的课堂导入内容;课外拓展指教师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的同时,引入思政课程部分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接纳指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学习兴趣,选择多数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辅之以思政教育。第三:构建课程思政专业课课程群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专业课课程群的建设即在思政育人这一大目标下,各学科明确分工意识,充分发挥本课程群分类下代表性教材的强势思政元素,如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群主要代表性教材为《学校体育学》,强势思政元素为“人文素养”“自觉意识”和“时代精神”;运动人体学科课程群主要代表性教材为《运动解剖学》强势思政元素为“健康基础”“尊重生命”和“科学精神”;另参考《大中小学德育总目标》及《体育教育专业总体课程思政元素机构体系》,设置“思政星级手册”“思政小课堂”等,使教师在校本课程的研发中重新明确自身知识结构,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构建起独具本校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学校体育学》课程思政体系,坚持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道路。

作者:何心 李明洋 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等数学在立德树人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拥有鲜明的先导性与基础性的地位。文章结合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探究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在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策略,能够为高等数学教师更好地将思政元素与高等数学教学充分地融合起来提供条件。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精神及家国情怀,推进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进程,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

同向同行是推进立德树人任务完成,增强思政教育实效,丰富各类课程内涵,确保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法治教育全面开展的关键和基础。高等数学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对象是大学新生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还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高等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知识传授与讲解的过程中,肩负起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路人、指导者责任,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而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抓手,对高等数学完成立德树人任务,提升育人实效,推动学生健康发展,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要发挥好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首先应明确课程思政是什么,当前已经形成的基本共识为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新增设的课程,也不是课堂教学中的某项活动或环节,而是将思政教育元素渗透并融入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贯穿到人才培养的不同过程中,形成思政理论课与各类课程相互协同、相互呼应、相互映衬的育人格局。在课程思政推进的过程中,大学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目的和内涵,确保课程思政能够得到充分的实施和建设。首先,课程思政的建设主体是各类课程的专业教师,专业教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学生培养和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肩负好育才与育人的职责,让思政意识在内心扎根,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崇高而正确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其次,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是各类课程。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技能提升、知识传授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课程思政构建的关键媒介。专业课程由于拥有课程种类多、授课时间长及开设比重大等基本特征,教师应结合专业特色,积极挖掘并渗透思政元素,从而形成思政课程的“明渠”与课程思政的“暗渠”相互融合的显隐结合格局。最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保障评价机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规划和设计,形成以立德树人为主的保障评价机制,包括教师评价、协同体系、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互联互通机制等内容,从而帮助高等数学教师更好地以德育德、以德施教、以德立学、以德立身,提升学生培养和教育的实效性。总体来讲,课程思政是将“教书育人”作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将价值引领与专业教学紧密地融合起来,推动并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让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思想引领紧密地结合起来,优化并丰富各类课程的内涵,提升课程建设与学生培育的整体质量。高等数学主要由几何学、代数学、微积分学以及彼此相交叉的内容所形成的基础学科,内容涵盖线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基线、微分方程、级数等内容,是财经、理科、工科类学科重要的课程之一。因此,高等数学教师应在紧紧围绕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的课程目标下,深入挖掘并分析高等数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充分地融合起来,形成全课程育人的新态势,切实实现润物无声与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1]。

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的问题

(一)认知误区及思政素养不高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数学教师拥有决定性的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作用,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和抓手。然而,由于部分数学教师存在认知误区及思政素养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其育人育才目标的实现及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首先是认知误区。根据“实地访谈”“理论探究”及“实践分析”发现,一些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认为高等数学与思政教育缺乏紧密的内在联系,价值观塑造、思想教育、道德指引是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高校领导的义务和责任,与数学教师无关。因此,在该思想理念的影响下,数学教师难以充分地挖掘出数学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致使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受到影响。其次是思政素养不高。高等数学教师的思政素养不高主要体现在缺乏对思政知识、思政理念的全面理解和认识;缺乏应用思政元素,开展价值引领工作的方法和素材,导致数学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与推进中,普遍以嵌入式、插入式的方式将思政知识、概念及理念,叠加到数学教学的不同环节中,从而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在高等数学中渗透思政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不能长篇大论、单刀直入,而是要通过数学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切合点,循序渐进地融入价值塑造、思想指引等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层层推进的教学中受思政理念、思想及知识的感染和熏陶。然而,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数学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通常以知识灌输、概念阐述的方式,使数学与思政叠加起来,致使学生的价值塑造、思想引领工作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譬如,在数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会插入没必要的说教,让课程思政教育流于形式。而部分数学教师则出现为思政而思政的错误理念,导致毫不相干的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生硬地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不适和反感。此外,高等数学的课程容量较大、课程内容抽象,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难度较高,如果教师出现为思政而思政的错误倾向,将导致教学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无法充分地理解和学习高等数学知识,进而使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三)思政元素挖掘效率较差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探索的最大难点在于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利用,如果数学教师难以挖掘出高等数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会导致专业教学与思政内容难以得到充分的融合与衔接,致使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流于形式,难以充分发挥和彰显自身的价值引领、思想塑造的功能。而在高等数学思政元素探索中,很多数学教师普遍将数学人物、数学精神及数学文化作为特定的思政元素,将其与思政教育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思政元素挖掘与利用形式,能够实现思政教育与数学教学的结合,但结合程度相对有限,教师必须在渗透相应的数学文化、人物及思想的前提下,引入思政内容。如果高等数学教学任务紧,教学压力大,教师便难以积极地、自主地引入数学文化、数学思想及数学人物等理念,从而导致相关的思政内容很难全面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所以,在思政元素挖掘上,数学教师必须挖掘出能够融入专业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呈现在数学教学的不同环节中。不过根据实践调查能够发现,我国很多数学教师在此方面的探索能力相对有限,致使高等数学思政元素难以得到有效挖掘[2]。

三、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策略

(一)加强对高等数学教师的指引首先,帮助并引导数学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与数学教学工作的内在联系,认识到思政教育在高等数学专业教学中所拥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新时期背景下,专业教师的人才培育任务和责任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从传统的“育才”逐渐延伸为“育人”,使“育人和育才”成为当代教师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的核心与抓手。而思政教育作为教师“育人”的重要抓手和媒介,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应通过文化建设、会议召开及宣传教育等方式,帮助数学教师明确自身同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及高校领导一样,肩负着学生价值观塑造、思政教育、品德教育的责任。从而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其次,增强数学教师的思政素养,使其掌握正确的思想指引、价值观塑造的方法。学校应积极组织以思政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培训活动,鼓励思政教师通过理论传授的方式,增强数学教师的政治认同度,提升其思政素养,使其能够结合时展需求,系统地、全面地为学生呈现各类思政元素、思政内容和思政知识。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数学教师对热点问题或话题进行集体学习,传授其将热点问题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的途径、方法;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教师及时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深入生活,为课程思政建设积累经验[3]。最后,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高等数学内容多、学时长,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做事风格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教师应从考试阅卷、作业批改、课后答疑、课堂授课等教学环节出发,为学生做出表率,在课前要对熟悉的、多次讲授的知识认真备课;在课堂要提前走进教室,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教师在工作上的严谨和认真。在授课中应教态端正、板书工整、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引导“溜号”的同学步入学习的正轨。由于课程思政的隐 性教育不仅包括思政元素的渗透,还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所以学校应指引数学教师,端正工作态度,优化做事风格,通过自身道德和思想的呈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发展学生。

(二)革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将思政教育渗透并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不能向思政理论课那样长篇大论,开门见山,而要找到数学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切合点,自然而然地将思政元素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思政元素能够在教师加工和挖掘的前提下,更好、更全面、更有效地展示出来。而在实践中,数学教师应结合高等数学的应用性、逻辑性、严谨性及广泛性,循序善诱地将数学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起来,通过思想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塑造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坚持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为主,渗透德育元素,不本末倒置、不喧宾夺主,通过坚持“少而精的基本理念”[3],让思政元素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育方法革新上,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规避应试教育思想对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传统的理论灌输,逐渐转变为“循序善诱”,让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形成探索兴趣和动机。譬如,教师可通过任务驱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等形式,提出相关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了解或接触到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其次,提炼高等数学课程中蕴含的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价值理念,将思政元素渗透到考核、教学及课程大纲中,使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充分地融合起来。特别在教学大纲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中,教师能够将种类繁杂的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性、分类化处置,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了解到不同的思政内容和思政思想。然而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社会热点问题、话题作为思政元素呈现的载体,让学生在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及话题的过程中,了解到相应的思政知识和思政元素。最后,补充式教学。补充式教学主要指依托国际学术界及产业界等资源优势,补充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内容,改变教学形式能够打破专业教学对课程思政教学所带来的限制,让各类研究成果、应用成果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抓手和媒介,提升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

(三)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是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数学教师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数学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并利用数学文化、数学精神及数学人物等资源,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需要结合专业教学实际,让思政元素与日常教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首先,巩固并深化传统思政元素。高等数学中的传统思政元素,包括古代数学成就、当代数学理论研究及实践成果、优秀的数学家及数学文化。这些与高等数学相关的内容和资源,拥有鲜明的人文属性,数学教师能够从其所蕴含的社会制度、文化理念及道德操守等层面上,渗透思政教育内容。譬如,在数学人物讲授上,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数学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崇高的道德修养及感人的事迹,为学生更好地感受、体悟思政教育的思想魅力奠定基础。然而在思政元素的探索中,教师还需要明确数学人物、研究历史的渗透渠道,如在讲授定积分和导数时,教师应在内容讲解中,渗透牛顿研究物理问题、莱布尼茨研究几何问题的过程,随后渗透数学人物所蕴含的道德、思想及价值观念,使思政元素渗透更加自然。其次,将辩证法渗透到数学教学中。高等数学是哲学在数学领域的实践和应用。微积分探究的是积分与微分的矛盾,教师应在讲授微积分定理时,阐述积分与微分的既统一又对立的规律;在讲解级数理论时,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从有限到无限的角度认识世界的。而在讲授积分时,则需要强调积分的定义是“取极限、近似和、常代便、大化小”的否定之否定过程。通过将辩证思维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哲学精神和辩证思维,与此同时也能让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未来的探索中,教师需要通过思政教育中的方法论、辩证法与数学教学过程的结合,使思政知识更潜移默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4]。

四、结语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充分融合。在建设实践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对自身道德理念、思想观念、政治素养及工作作风的优化,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与高等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明确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通过自我提升的方式,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基础”。而在教学形式上,应探索思政元素的呈现方式,让思政元素能够自然而然、科学有效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至于思政元素挖掘和利用,数学教师必须探索出能够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思政元素,通过嵌入思政教育中的方法论、辩证法,优化思政元素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融入形式,提升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

作者:朱聿铭 单位:琼台师范学院

数学课程教育研究2

一、引言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学生教育、培训方面的问题也陆续出现。一方面,技术类院校的学生人数占很大比例。另一方面,与大多数本科课程相比,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基础设施。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学生资源质量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学生本就相对薄弱的文化功底更显寒碜不堪。因此,长期以来,高校数学教学一直陷于费时费力的困境。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对分类学习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有学者认为,分类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因材施教,大学高等数学课程实行全方位分类教学,即在教材、教学内容、考核形式上分类教学,同时辅以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学者通过分析当代高等数学分类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数学基础、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式,从设计分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实现的教学目标,然后提出了一些分类教学策略。这些学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都是在认识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的教育者对分类教学的鉴定不同,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在对分类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本文引入分类教学的概念,在分析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分类教学的基本形式和实施分类教学的原则的基础上,借助对学生实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等教学管理理念,使用文献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某高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二、高校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分类教学探讨

(一)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上大学之前,学生基础薄弱,教育水平低,数学成绩差,不及格率逐渐上升,对学数学的恐惧更加严重,对学数学厌倦的心态更加强烈;学生不了解学习数学对个人在未来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学习数学的热情不高,继续学习数学的愿望较弱。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高级数学课程对许多学生来说很无聊。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对于在前所未有的科技进步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学生来说,这使得他们对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减少,甚至没有学习的渴望,因此,这种传统的单一枯燥、机械的教学方式需要改革。3.教材及教学目标与专业契合度不足。《高等数学》教材无法与专业技能知识体系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研究,后期学习效果不明确,教材内容理论上难度较大。为此,我们将加强数学教材内容改革,推动数学向现代化和实际应用方向发展,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建设稳定的数学基础技能社会,为将来走上社会提供扎实的数学基本功,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分类教学的基本形式1.班内分类模式。班内分类是指教师在讲授学科前,调查班内学生的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表现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别,而不对原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整,在相同的教育计划中教育他们。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组织形式,但如果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衡量,则需要注意不同的处理方式。此外,要观察不同空间的上升和潜力。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后,观察学生表现的变化,随时更新教学计划,强调计划的实施要坚持分类而不是固定的层次形式。2.班级分类模式。班级分类模式又称走班式教学,它是指不解散原有的行政课,而是在学习某些文化学科时,在教学中获得适合自己的知识,其余知识保留。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课,实现自己的“近开发区”发展,减轻教师的负担。

(三)实施分类教学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指评价课堂教育的指标和标准有明确的方向。需要与新课改目标相契合,对课堂教育整体产生指导性影响。在教育中,及时了解学生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和开展能力,灵活调整教育活动的方向和节奏,激发学生潜能,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就是指要正确认识到师生之间主体关系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师生之间双方的教育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师生之间协调、相互推动的教学过程。在教育中,既要针对全体同学制定自己的培养方案计划与教育目标,又需要根据同学们的兴趣喜好开展对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给予学生尽量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维,培养他们的认知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勤奋的态度和思维的能力,创造一种自主革命的感受,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3.鼓励性原则。用励志的语言、友善的行为和热情的鼓励,达到师生情感交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完成课堂教育目标的提示。培养学生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形成积极探索和创新的学习习惯。

三、实验

(一)样本分类分类是否合理是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本文对某高校201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与化学、市场营销以及教育学四个专业进行分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在为期一个学期的分类教学后,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2019级学生的成绩以及对分类教学的看法进行调查,并将2019级不同专业学生高等数学的成绩同2018级同专业学生的成绩进行对比。

(二)数据处理在相关回归层面,本研究采用相关性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填充结果比较包括50次模拟相关系数的平均累积绝对偏差的均值和标准差,以及50次模拟的回归系数。平均累积绝对偏差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每个模拟选择数千个变量和尺度分数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

四、数据分析

(一)分类教学的成效研究发现,在每年的考试题目难度均等的情况下,201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分别为83.5%和16.5%,及格率与2018级同专业的学生相比提高了10.3%;2019级材料与化学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分别为87.6%和12.4%,及格率与2018级相比提高了15.8%;2019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分别为82.1%和17.9%,及格率与2018级同专业的学生相比提高了9.2%;2019级教育学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分别为78.3%和21.7%,及格率与2018级同专业的学生相比提高了9.9%。此外,201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高等数学平均分为67.43分,比2019级的学生低11.12分;2019级材料与化学专业的学生高等数学平均分为74.52分,比2018级高8.68分;2019级市场营销与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平均分也分别比2018级的学生高出9.05分和6.46分。由此可以看出,实施分类教学模式的效果比传统授课方式效果要好得多,分类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和学习乐趣。

(二)分类教学建议1.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类是高等数学分类教育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为了尽可能多地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和信任感,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隐式归类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高等数学分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直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如果教师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备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对于课堂上每一个知识点的介绍中,教师都可以考虑通过从一个基础上进行向下辐射来降低课堂教学的困难程度。在对课堂整体进行总结时,教师们就可以从一个基础上往前辐射,适当地增加课堂教学的难度,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于课堂中所教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另外一个层次。五、总结分类教育改革是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来完善学分制。这是现有软件和软件资源与现有材料和材料资源相对不足时的信用体系的有机结合,鼓励所有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促进所有学生成长的有效手段。通过“高等数学”分类改革实验,最终目标是将数学作为解题工具,解决各个领域的定量问题,使数学成为今后工作的利器。

作者:陈武鹏 单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数学课程教育研究3

为了响应国家高中教育改革的号召,缓解中学地理教师紧缺的问题,百色学院于2019年开始开设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并且为了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设计了支撑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了面向产出的评价机制,形成了促进专业持续改进的体制机制。该专业的基本学制是4年,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一般为3~8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一、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教师职业道德,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既系统地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理论、知识和技能,又熟悉中学教育相关理论和中学生成长规律,具备一定的教学与研究能力、较宽广的学科视野、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一定的人文素养、百色精神特质和创新创业意识,愿意扎根基层,能在地方中学、自然资源局、旅游开发公司及地理信息企业等相关部门及行业从事中学地理教学、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管理、旅游资源管理、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地理科学专业在构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核心、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实践创新等6个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百色学院人才培养实行学分制,将OBE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当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通过成绩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专业素养、专业教育能力和育人能力的要求,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至少修满170学分,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准予毕业。学分制在提高百色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百色学院的学分制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前提,在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稳定的基础上,将因材施教和以成果为导向的机制引入教学工作中。其核心理念是“学生为本、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以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求为原则,强调目标管理,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学习自主权交回学生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百色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力争建成科教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1]。围绕项目所需的各类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科学研究,把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契机,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将科研资源、教学资源应用于创新创业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到地理科学专业,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继续学习的能力,掌握开展野外调查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并且具备分析、处理地理教材的能力,设计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板书设计、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开发与运用微课、翻转课堂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能力。为了锻炼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百色学院与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百色一中、百色高中等学校合作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为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了平台。科教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百色学院在学分制基础上实施的,要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教学技能的训练,还要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培养良好的教师素养,并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践,将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等相关的基本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与时俱进,成长为具有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建设

(一)构建理论与设计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课程建设实行理论与设计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遵循注重通才教育、个性发展和办学特色等教育理念。地理科学专业设置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核心、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实践创新等6大课程平台,坚持“学生为本”,在开设社会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教师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的同时,开设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地质与地貌学、土壤与植物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等课程设计。

(二)构建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1.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课程百色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公共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创业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思维训练等12门课程,共计37学分632课时。2.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百色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地理科学专业导论、自然地理学概论、人文地理学、地球科学概论、遥感概论、地图学等课程。3.专业教育课程百色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属于新办专业,目前是在借鉴广西师范大学地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来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教育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发展限选课程、专业发展任选课程。其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下表所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上表必修课中的前面10门课,共计22学分364课时;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上表必修课中的后面8门课程,共计18.5学分296课时;专业发展限选课程主要有9门课,共计18学分348课时;专业发展任选课程主要有15门课,共计30学分508课时。4.教师教育课程百色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教师的教育课程主要有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教师礼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概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普通话训练、书写训练(三笔字)、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地理学科信息化教学、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资格考试实务、地理网络课程开发、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师语言、教师专业发展、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地理教育创新与创业等21门课程,共计26学分496课时。

(三)开展实践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不仅能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其知识面,丰富其知识内涵,还能增强其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实践创新教育分公共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3个部分。开设公共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军事训练,了解国际与国内形势,接受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安全教育,参与社会实践和学校运动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公共实践课程共计8.5学分,完成需要11周的时间。开设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开设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教师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的同时,开设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地质与地貌学、土壤与植物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等课程实习,共计25.5学分,完成需要30多周的时间。其中,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课程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为期1.5周,主要是结合百色的红色革命基地进行课程设计。地质与地貌学课程实习安排在第二学期,为期1周,主要是让学生逐渐加深地貌观察印象和开展地质实习。土壤与植物地理学课程实习和气象与气候学课程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分别为期1.5周和0.5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广西主要的土壤类型、植物种类和气候类型,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能够直接运用。教师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安排在第六学期,为期2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教学技能的有关知识、方法和基本要求等,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为将来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见习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五学期,各为期2周,将学生分派到与百色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签有实习协议的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百色一中、百色高中以及百色市下属的其他高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教学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教育工作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为期12周,让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还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另外在第八学期还安排了为期2周的教育研习时间和为期10周的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百色学院通过上述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技能,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另外,创新创业实践为选修内容,主要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包括考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学科竞赛、文艺体育竞赛,参加科研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申请专利,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等,至少需要修满8学分,超过8学分的多修学分可用于冲抵选修课对应的学分。

三、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方法

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教学,除了可采用传统的多媒体讲授法外,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方法开展教学。

(一)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教师围绕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互相联系的专业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不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思路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过程变成提升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过程,并锻炼学生分析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针对专业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开展启发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比如在开展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内容讲授时,通过理论讲授和具体实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现场教学法教师围绕专业课的教学安排,在完成课堂教学后,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让学生获得直观的亲身体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专业知识。比如开展地质与地貌学课程讲授时,除了讲授岩石的辨认方法、断层的判断方法,还利用课程见习到学校实验室和周边有露头的区域,再次实地讲解岩石辨认和断层判断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四、地理科学专业的考核方式以期末的闭卷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却难以把握。地理科学专业的很多课程,需要积极推广开卷考试、课程小论文、调研总结、学习报告等考核方式,探索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2]。比如,对于学生写得较好的课程论文或者调研材料,教师要多加指导,修改后向杂志投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五、结语百色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建设采用以学分制为核心科教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将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培养成创新实践型人才。文中从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和加强能力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培养模式的探讨。在加强课程建设方面,采用理论与设计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从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创新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尤其是在专业实践课程方面,利用30多周的时间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探索更有效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唐拥军,罗志发,兰翠玲.百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D-TSO”模式发展报告:2017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数学课程;思政策略

1课程思政的背景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教育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同时,也是教育部门重点支持的一项创新型综合教育改革举措。历史时期不同,教育思想也有所差异。但是,“德育”一直是国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德”与“才”,汉代的“孝德教育”,唐代的“德主刑辅”,宋元时期的“伦理道德教育”,明清时期的“知行合一”……这些思想可谓是课程思政的早期雏形。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一直活跃在任何时代,与国家发展不可分割,相互促进。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相统一,如何将教育功能发挥应有之义,不畏困难、积极调研、深入研究,总结出“课程思政”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教育纲领。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不同类型专业课程,该纲要分别明确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设性意见。《纲要》指出,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该论述对中国青年寄予厚望,同时,也为课程思政明确方向———不负殷切期望,争当有志青年。

2职校数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理论学习能力弱。数学属于理学类课程,其自身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脉络和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与文科课程相比,数学课程内容抽象、逻辑关系强,这正是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同时吸收知识和提升素养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利用数学课堂主渠道对学生同时进行知识教学和思政教育,以期能够实现隐性教育。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统筹教育工程,既需完成知识传授,又要体现价值引领。此过程,学生进行知识储备,教师实施思政教育。鉴于此,课程思政融入职业院校数学课堂刻不容缓。

3数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策略

3.1挖掘以“四观”为基准的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既是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也是课程思政的内容支撑。思政元素决定课程思政的特色性、先进性和时代性。职业教育阶段,学生正值树立世界观、牢固政治观、强化道德观和培育人生观的黄金时期。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学生不仅丰富学识、增长见识,也塑造品格、坚毅品性,为将来投身于国家发展建设奠定自身条件基础。

3.1.1世界观教育

作为认识论的一种存在,世界观是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马克思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柏拉图的“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黑格尔的“客观精神”和“主观精神”;波普尔的“第三世界”……哲学家对世界观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哲学与数学息息相关,数学课程中存在大量概念和定理,概念的总结,定理的推导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观点;反证法是数学学习常用工具,通常用来证明“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

3.1.2政治观教育

政治观教育贯穿于个人生命全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爱国主义精神是根本,更是重中之重。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国家;探索创造精神,践行奋斗精神,弘扬团结精神;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国家传统节日,提高人文素养与文化自信。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之父,贡献卓越,放弃高薪,在祖国最需要人才之时毅然归国,开创数学学派,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陈景润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中学时受教师启发,立志为民族强大而钻研数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精致优美,灯笼、刺绣等中国传统文化工艺品隐含多种数学知识,展示了国家多彩多姿的独特传统文化。

3.1.3道德观教育

道德观教育指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加强自身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未来职业并为之努力奋斗;诚实守信,信守承诺,与人交往坦诚待人;遵纪守法,生活工作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肃工作纪律。数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是科技进步的必备学科,与航天航空等高端技术领域联系紧密。无数科技工作者充满热情奋斗在一线岗位,遵守工作纪律,秉承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工作;校园贷款时有发生,利用数学知识计算可知,贷款金额虽小,还款金额巨大,非法贷款不仅触犯法律,结果也是后患无穷。

3.1.4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人生过程中的一种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似阳光,消极懈怠的人生观似阴雨,生命这场旅行气候由自己决定。人生跌宕起伏,面对困境,有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有人畏首畏尾,原地踏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人生轨迹如同函数图像,变幻莫测,跌宕起伏,有欢笑,有痛苦,有成功,有失败。成功不自傲,失败不气馁;吴文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躬耕祖国,勤学不怠,攀登数学高峰,凭借刻苦学习与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在拓扑学、数学史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桑德森,盲人数学家,命途多舛,顽强拼搏,凭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进入剑桥大学学习,被学生称为“不用自己的双眼却教会他人如何使用双眼的人”。

3.2提高师资力量,增强思政能力

(1)自我学习,丰富学识

教师育才和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实践的关键。浓厚的知识底蕴是一名数学教师的基本功,“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自身实力不容小觑。课程思政是新兴理念,被提出时间有限,正如此,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显得刻不容缓。教师多角度关注国内外时政热点,将相关热点与数学知识融合,贯穿教学设计,融入数学课堂;多维度学习课程思政书籍,洞悉思政前沿思想,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应用教学实践过程;多方位研读各类科目课程思政学术论文,了解不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状况,深度剖析成功思政案例,对比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分析、归纳、总结并创新符合本学科本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明确落实“一课一创新一课一思政”的思政理念。

(2)集体学习,分享交流

教学经验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基石;思维观念是引导教师教学实践的前进灯塔;沟通交流是加强教师相互学习的中间桥梁。一个人的思维单一、能力有限,分享交流不仅是教师思维的碰撞,更是教师思维的升华。专业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集体学习,观摩课程,共同研究,分享经验,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加以改进,进而完善数学思政课堂。不同院校相同科目教研室携手共同建设网络平台,克服时间与空间限制,利用网络快捷性、时效性等特点实时沟通、交流与分享,力争完善数学课程思政流程,创建独特数学思政特色课程。

(3)专题培训,开阔视野

课程思政是一个大课题,教师自身学习和教研室研讨学习难以做到细致入微、面面俱到,所以,专题培训必不可少。学校加强顶层设计,邀请课程思政领域知名专家定期开展讲座,组织各科教师认真聆听,分享心得;学科教研组加强校间交流,定期组织学科教师观摩区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增强本校学科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思政精神内驱力,强化课程思政行动力。

3.3创新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

(1)组间式讨论,畅谈想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受其性格特点、思维认知等因素影响,个人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也有所差异。为提升教学质量,各学校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学方法改革也正处于积极探索之中。学科不同,性质不同。数学属于理科类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大量概念和定理推导,抽象难懂。因其学科属性特点,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趋势。鉴于学生思维活跃,组间讨论式教学模式注重小组交流,尊重学生自身想法,锻炼学生沟通能力,提升抽象思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信心。

(2)混合式教学,培养自律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教师充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混合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醒学生利用好“碎片化”学习时间。课前,教师将学习资料上传至相关学习平台,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预习任务,上传学习过程存在的疑惑;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教学内容与多媒体完美结合,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课后,学生将作业上传至学习平台,教师根据作业情况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3)实践类活动,增长本领

数学广泛应用于航天工程、建筑工程等国家重点研究领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术的最高境界是应用,任何理论都无法脱离实践。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是基础,牢固基础,加强磨炼,勇攀高峰,服务社会。选修课与社团课教师将数学知识融于实践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当前时政热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学校组织开展数学模型制作大赛,主题类型丰富多彩,“中国名胜古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参与制作,将自身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同时,深入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文化自信。

3.4多元评价引领,促进思政效果

(1)学生评价,洞悉实情

教学效果是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提升与否是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最佳衡量标准。在数学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访谈法的形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深入洞悉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数学课程思政实践前后,教师采取问卷调查法分析学生“四观”的变化,检验课程思政效果。

(2)同行评价,发散思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行间的点评可以客观地分析教师思政实践的优劣势,以便教师针对性改正,从而提升思政育人育才能力;可以多维度开拓思政思维,打破思维定式,丰富课程思政元素,充实课程教学过程;可以多角度观察学生上课状态,切实感受数学思政课堂,作为“学生”真实反应课堂教学效果,明确课堂问题,提供方向指引。

(3)督导评价,反思过程

督导一般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专家,其知识水平高,授课能力深,学科前瞻性强。由此可知,督导的评价更具权威,提出的意见更具有建设性。督导按照课程思政模板客观评分,梳理课程思政要点,给出建设性意见。教师按照要点耐心钻研,打磨课程,提升教学专业能力和思政综合素质。此外,教师可以与督导沟通交流,虚心请教,深入了解,积极学习,增强自身实力,发挥课程思政“主力军”作用。

(4)教务引领,彰显效果

以数学知识模块为单位,教师按照规范流程设计教学案例,参考学生、同行和督导的评价结果研磨课程,反思教学过程重难点,凝练思政精华内容,化枯燥为有趣,化过程为成果。教务处等学校职能部门组织相关教师参与思政微课竞赛、思政教学设计和思政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采用网络评选方式,展示学校数学课程思政特色,彰显学校数学课程思政效果。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