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范文第1篇

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同时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及时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二)社会价值链分析方法。它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三)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企业为实现财务业绩,制定以产品成本为主的目标成本,确定达到这一成本水平途径的一种分析方法。

(四)预警分析的方法。它通过纵向分析和横向对比,事先提醒管理当局注意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潜在机遇和问题,把握机遇,防患于未然。

(五)其它分析方法。如评价分析、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法、质量成本分析等。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

(-)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

(二)注重发挥人的价值和知识的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将成为重要的产权要素,无形资产管理将成为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知识生产力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和关键因素。

(三)实施有效的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

(四)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关注,将成为战略管理会计长期研究的课题。社会责任会计和绿色会计将成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分支,企业将主动追求自身利益与环境效益的融合。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21世纪的发展与完善

展望21世纪,战略管理会计必将有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技术方面,首先技术革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这种快速变化使产品的寿命周期缩短。其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强调知识对企业保持其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日益重视信息工具的大量使用,建立并维护一个能同时提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的系统,将普遍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所接受,这种变化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人和知识要素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将要求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使决策者确定是否对人力及技术进行投资,并评价所作出的人力及技术投资决策的投入一产出效率和效益。(二)经济全球化方面,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使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在分析自身及竞争对手的资源情况时,不能再是静态地分析所处时刻,而要动态地分析资源的未来流动趋势,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一方面要加强收集信息,一方面注意分析企业产品或服务被消费的全球化变化情况,以尽快调整其全球的战略部署和寻找新的客户需求方向。

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竞争对手分析。第二是业绩计量。第三是商品市场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战略管理。企业的战略计划和战略方案在不同阶段各不相同,业绩的评价也各不相同。通过对不同阶段的战略管理,使企业在整个商品市场寿命中获得最好的业绩。

(一)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于企业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不仅对管理会计人员提出挑战,也对于职能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尚不十分普遍的情况下,对于业务部门管理人员的管理会计培训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管理会计系统可以归属于职能管理部门或者会计部门。这种选择的直接目标应是在最经济的条件下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

摘要:战略管理会计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宽了管理会计的范围。

关键词:战略管理;管理会计;企业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 发展; 趋势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 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 2003)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 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 产业边界日益模糊, 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 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 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 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在新的环境下, 企业逐渐认识到, 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 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 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 ,德- 博诺, 1996) 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 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 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 把顾客价值(CV) 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misable Value) 。彼得·杜拉克在40 年前就观察到, 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E. de - Bono , 1996) 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 - zero) ,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 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 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 、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 石军伟,2002) 。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 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 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 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 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 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 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 2004) 。

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 F. Moore)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 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 后者认为, 在市场经济中,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 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 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 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 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 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 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 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 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 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 万健坚, 2002) 。

3. 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 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 Econogy) 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 , 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 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 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 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 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 hole) 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 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 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 2003) 。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 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 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 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 ———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 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 ; 从竞争的性质来看, 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 直至对抗, 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 从追求有形(产品) 、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 、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 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 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由此, 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 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 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 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 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 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 战略弹性一旦建立, 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 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 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 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 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 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 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 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 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 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 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 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 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 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 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 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 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 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 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Iackson ,2002) 。

转贴于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 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高度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

 朱江(1999) 、尹义省(1998) 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研究; 王毅(2002) 、陈劲、许庆瑞(1999) 、刘冀生(2002) 等人对于目前企业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 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 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 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 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 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 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 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战略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 徐二明、许可(2002) 、王开明、万君康(2001) 、陈劲(1999) 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 顾乃康(1997) 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 边燕杰、丘海雄(2002) 、姚小涛、席酉民(2003) 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 沈艺峰(2003) 、贾生华(2003) 、王凌云(2003) 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 简汗权、李恒(1998) 、单汨源(2000) 、徐飞、徐立敏(2003) 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 史占中(2001) 、董川远(2003) 、王光庆(2003) 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 黄江圳, 谭力文(2002) 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 席酉民1989 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 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 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 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 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 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该理论认为, 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 姜振寰、刘艳梅(2002) 、徐全军(2003) 、刘洪(2003) 、蓝海林(2001) 、宋学锋(2000) 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 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

总体上看, 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 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 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 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 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 。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 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 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 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 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 Context) 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 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 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王益民, 刘鸿渭, 2003) 。只有这样, 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 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 迈克尔·波特著.乔晓东等译.竞争战略[N].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9.

[2] 徐二明. 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3] 陈晓红. 战略型资本运营[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6.

[4] 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 复旦大学版, 1997.

[5] 赵国杰, 冯石岗.建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初探[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2,4.

[6] 席酉民, 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 管理科学, 2003,4.

[7] 姜振寰, 刘艳梅. 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3,1.

[8] 姚小涛, 席酉民. 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3,3.

[9] 严建援, 颜承捷, 秦凡1 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J]. 南开学报,2003,6.

[10] 李梅, 金照林. 顾客价值创新: 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新逻辑[J].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3,12.

[11] 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 超越“顾客导向” [J].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4,1.

[12] 徐全军. 企业理论新探: 企业自组织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3,3.

[13] 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1

[14] 姚小涛.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

[15] 王磊, 刘洪涛, 李垣1 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 经济学动态, 1999.

[16] 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8.

[17] 蒋峦, 蓝海林, 谢卫红.企业战略理论研究[J]. 科技与进步,2002,3.

[18] 倪义芳, 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 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1,6.

[19] 项保华, 李庆华. 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 经济学动态, 2000,7.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 发展; 趋势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 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 2003)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 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 产业边界日益模糊, 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 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 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 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在新的环境下, 企业逐渐认识到, 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 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 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 ,德- 博诺, 1996) 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 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 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 把顾客价值(CV) 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misable Value) 。彼得·杜拉克在40 年前就观察到, 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E. de - Bono , 1996) 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 - zero) ,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 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 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 、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 石军伟,2002) 。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 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 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 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 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 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 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 2004) 。

??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 F. Moore)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 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 后者认为, 在市场经济中,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 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 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 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 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 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 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 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 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 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 万健坚, 2002) 。

??3. 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 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 Econogy) 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 , 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 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 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 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 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 hole) 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 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 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 2003) 。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 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 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 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 ———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 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 ; 从竞争的性质来看, 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 直至对抗, 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 从追求有形(产品) 、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 、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 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 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由此, 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 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 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 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 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 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 战略弹性一旦建立, 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 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 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 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 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 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 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 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 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 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 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 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 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 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 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 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 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 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 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Iackson ,2002) 。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 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高度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

?? 朱江(1999) 、尹义省(1998) 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研究; 王毅(2002) 、陈劲、许庆瑞(1999) 、刘冀生(2002) 等人对于目前企业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 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 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 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 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 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 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 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战略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 徐二明、许可(2002) 、王开明、万君康(2001) 、陈劲(1999) 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 顾乃康(1997) 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 边燕杰、丘海雄(2002) 、姚小涛、席酉民(2003) 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 沈艺峰(2003) 、贾生华(2003) 、王凌云(2003) 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 简汗权、李恒(1998) 、单汨源(2000) 、徐飞、徐立敏(2003) 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 史占中(2001) 、董川远(2003) 、王光庆(2003) 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 黄江圳, 谭力文(2002) 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 席酉民1989 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 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 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 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 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 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该理论认为, 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 姜振寰、刘艳梅(2002) 、徐全军(2003) 、刘洪(2003) 、蓝海林(2001) 、宋学锋(2000) 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 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

??总体上看, 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 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比较;企业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战略管理与经 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 管理界出现了三个学派,即竞争位势理论、资 源基础理论和动力能力理论。它们从不同的 角度阐明了企业的性质、企业竞争位势的取 得、利润的来源及企业成长的原因等有关企 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现代西方企业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入WTO后,我国 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热的 国内、国际竞争,如何在挑战中谋求发展,在 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战 略管理理论之后,相信会得出满意的答案.

1战略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 为了全面理解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实 质,我们从企业的性质、利润的来源和企业成 长的动因三个方面对这三种理论进行比较分 析.

1.1企业的性质 这三种理论对企业性质的看法存在着明 显的差异。竞争位势认为企业是同质的,而后 两种理论则认为企业是异质的。竞争位势理 论将企业视为一部资源和产品的投入产出机 器,只研究企业是怎样选择自己的投入,怎样 决定自己的产出,即将企业看作“黑箱”,并是 同质的。至于企业为什么会存在,它的内部运 行机制与市场运行机制有什么不同,则不加 以研究。而资源基础理论引入了芝加哥的产 业组织理论。芝加哥思想强调资源的分配与 使用,因此,这一学派的解释更多地是从企业 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入手。它否定了竞争位 势理论中企业同质的观点,认为在具有行政 管理框架结构的企业中,外部购入的同质资 源进入企业参与经营活动的过程中,由于附 上了企业的专有资源,变得异质了。因此,生 产过程的投入品从来不可能仅仅是外部资源 本身,投入品只可能是外部购入资源和专有 资源的结合体———生产性活动.

动力能力理论更加注重整合企业专有资 源的组织惯例与管理过程。除此之外,动力能 力学派还认为经济是不断进化的,所以企业 能力的创新更加重要,而这种能力的创新来 自不断地学习。因此在动力能力理论中,企业 被定义为多边形式下的产物,是有且只有一 个指挥动作中心的具有广泛分权组织模式 的,并充满了各种各样行为和学习模式的集 合体.

1.2利润的来源 对于企业利润的来源,三种理论也是各 持己见。竞争位势理论认为只能通过战略性 投资,如投入新产品开发(产品差异化战略)、 扩大生产规模(低成本战略),以此提高行业壁 垒和打击竞争者,从而获得垄断利润。而资源 基础理论认为,企业专有资源具有特定的租 金性质,是专有资源为企业带来价值。由于资 源“异质化”的不同,使得各企业的获利程度 不同,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取超出平 均水平的收益,因此产生这种租金的表现结 果是效益差异。能力理论则更上升了一步,认 为实质的市场竞争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创新 特别是能力创新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源泉.

1.3成长的动因 企业如何成长问题也是三种理论争论的 焦点。竞争位势理论认为对租金的不断追求 是企业成长的动力。它强调企业必须不断地 增加战略性投资来维护其垄断地位,同时在 垄断利润逐渐趋向零的现实下,企业又不得 不选择新的发展领域,实行多元经营。在资源 基础理论中,企业成长的动因被认为是企业 本能的一种反映。在企业行政管理框架下,生 成性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与企业专有资源结合 产生生产性活动,而生产性活动发挥作用的 过程则推动企业经营知识的积累,为企业造 就更多的专有资源打下基础,从而获得更多 的利润,企业有了内在成长动力。动力能力理 论摆脱了“资源”分析的定势,认为企业的成 长动因是企业类似于“人”的主观能动反映. 动力能力理论同样赞成资源基础理论的企业 内生动力观,但因为经济不断进化,本能的反 映是远远不够的,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迫使 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能力创新。因此,环境的 压力和企业的能动学习,使企业不断获得创 新租金,这成为企业成长的动力.

2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三种理论的回顾与比较分析,对 于我国企业的发展而言,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2.1企业发展应兼顾战略性与经济性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企业 管理的战略性与经济性相互争论的过程,竞 争位势理论强调战略性,而能力理论强调经 济性。对于企业而言,市场竞争其实有两类: 一类是自然竞争;一类是战略竞争。自然竞争 是缓慢、渐进的过程,按照“优胜劣汰、适者生 存”的规律进行着。因此企业只有满足经济性 要求,才能在自然竞争中获得永久发展;而战 略竞争是指企业主动地集中优势资源、抢占 先机、压缩自然竞争时间,迅速改变力量对 比,因此战略性比重大一些。但自然竞争是一 切竞争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优等企业”才 能长久生存下去,战略竞争应建立在自然竞 争的基础之上。因此,战略管理的战略性和经 济性都是企业战略的两个重要内容,但经济 性应该更是基础。对于我国企业,过分地强调 市场占有和竞争位势,各大企业竞相挑起价 格战,以图以短期的损失获得长远垄断优势 的做法,虽然可以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 淘汰掉劣势企业,但优势企业也会被拖垮。我 国彩电行业过去的状况就是一个十分恰当的 例子。因此,企业战略应兼顾战略性与经济 性,以经济性为本.

2.2企业要增强制度与技术创新能力 资源基础理论告诉我们企业的竞争位势 是在专有资源与共公资源的结合后,由企业 “异质化”的不同产生的。而专有资源的不易 模仿和高效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同时,动力能力理论阐明了企业成长的动因 是类似于人的主观能动反映。因为经济是不 断发展的,市场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时刻发 生着变化,企业必须主动地不断学习以满足 市场的需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地获得 创新佣金。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加入WTO后 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新的形式 下,为了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技术 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企业 在市场竞争中主观能动性的表现,通过技术 创新、制度创新,企业才可获得更多的战略性 资源,才能更加充分地保持竞争力对市场环 境的敏感性,这也正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主要 动力.

2.3注重树立优良的企业文化 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我们 知道企业市场竞争力在机制上主要表现为对 资源的整合,对要素的协调与组织。对于我国 企业来讲,一方面要侧重于组织协调、整合的 技术与方法;另一方面要侧重于调适、权衡、 整合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责、权、利关系,即要 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的很多资源之所 以能够整合起来,一方面固然有组织规划、战 略安排,但很重要的一条是拥有优良的企业 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 部分,优良的企业文化可以培育和增强员工 的忠诚度。成功的企业都理解一个规则:企业 的发展战略要同员工的人生价值追求结合起 来。如果不能把企业追求的目标同员工的目 标整合起来,就很难实现员工的忠诚度。反 之,如果员工与企业二者的追求目标越一致, 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机会就越高.

参考文献 [1]Teece D·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y Management,Strate- gy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最具战略性的资源与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一种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及更新过程,是对知识的一种创造、应用及规划管理过程。面临市场竞争局势的愈演愈烈,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企业要发展,就要创新战略管理,就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就要以知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就要通过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并以新知识为媒介为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就要以适宜知识经济时展的知识管理策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一、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令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得复杂和易变,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无法适存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管理方式过于线性化。

在企业战略管理的传统形式中,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相对单一、理性、硬性,相对极端的管理方式无法及时化解复杂的外界环境刺激和企业内部突变时所产生的矛盾。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在管理的思维线路和模式上呈现机械化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管理思维对于企业发展的环境、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员工的激励作用有限。环境变化是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预见环境的变化性与复杂性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却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其研究的重点仅仅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单一性的分析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的自我完善速度减慢,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一定的科学根基和说服动力。

2.传统的战略管理仅注重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知识管理被狭义地看待,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以其清晰的特性备受关注,并且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根本;而隐性知识却以其隐藏性的特点被忽视、被忽略,被看作是与显性知识相同的性质而存在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也被认为是可以过渡、交流和传递共享的。这种传统落后的、错误的知识观点令企业的战略管理无法展现成果和达成成就,令企业的战略及战略管理方法和框架无法达成创新优化。

3.传统的战略管理将管理的核心归结在企业的竞争上

由于知识经济的盛行和发展,知识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中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养分。知识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已经将管理的核心进行移位,已经由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形态转化为以知识的交换转移和交流共享上,企业管理的发展将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与创新程度上。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在知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需要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就是知识生产、储存、传递和应用的动态性过程,是包含企业所有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过程。

1.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是知识的进化过程。

以传统的经济视角进行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外部环境的变动和竞争形式的刺激。但是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动,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战略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研究,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产生和积累的动态性过程,就是知识的缔造、认知和肯定过程,就是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竞争力相互整合、相互匹配的动态过程。

2.企业战略管理思维逻辑是知识的创新过程。

企业战略管理,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管理思维的适应性、创新性与演进性,是思维逻辑的一种创新与创造形式。企业的战略管理思维逻辑与战略理论过程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趋向于一致,战略逻辑的思维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是在松散化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发展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方案的拟定、实施等都是在知识积累与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优化改善的。

三、以知识管理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以知识管理的视角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是企业环境复杂性与多变性的适应要求,是企业能够正确做出决策和应对市场变迁的根本,是企业重新确定竞争优势的驱动力,是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的不竭动力。

1.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思想的创新。

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过程,是以创新的知识推进企业发展的系统循环过程,是对企业战略思想进行重新定义与建树的关键内容。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中,持续不断的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从知识形态的角度来讲,知识创新就是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作为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中客观有形的显性知识进行梳理,让其以清晰、完整的状态传递给企业员工;针对复杂、隐含的隐性知识,企业可以采用人文战略将其对外传播与共享,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社会化。企业要处理好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与过程,要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合并积累,要对纷杂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总结,并将归结的知识体系融入于企业战略管理思想之中,要摒除以竞争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思想,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实现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创新性研究,实现战略管理思想及时转变。

2.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创新。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战略制定是系统行为的交互式动态过程,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知识创新过程。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战略的制定要以企业知识的理性分析为基础,要从全局、最大化企业价值的角度对企业内外知识进行管理,要对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和统一分类,并将这些知识资源作为企业创新管理决策的依据,作为企业战略创新制定的源泉。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要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企业知识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析与归纳,要用实效性的观点看待企业知识,要注重企业知识的外部引进与内化吸收,以此挖掘出对企业发展和战略制定有价值的知识。企业还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不断地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缺口的补充和管理,以知识缺口发现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阻碍因素,并以理性的分析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有效创新。

3.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实施的创新。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进行企业战略实施,就需要企业以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知识管理,需要将信息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融入到企业的知识管理之中,要利用技术进行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深入挖掘,以技术形式应对知识的多变性、复杂性与分散性,以此实现企业知识的创新管理。作为企业,要对企业知识采取内部创新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策略,要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内部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学习,以学习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文化水平;企业还要充分信任内部员工,以信任提高员工知识转移的能力,实现个体资本递升为组织资本,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过渡;企业还要注重外部人员的引进,要以薪酬与福利吸引外来员工的加入,将新员工、新知识作为弥补和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以新员工、新知识作为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以此完善企业行为主体的知识管理和员工的行为机制,以此实现企业战略的顺利沟通与实施。

四、结语

总之,知识经济发展鼎盛的环境下,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关键。作为企业,要充分认知企业知识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要评估好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要确定好企业知识管理的正确方向,规划好知识管理的复杂过程。只有将知识管理充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之中,只有将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只有将企业的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只有将企业知识与员工知识相互统一,才能推进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文波.浅析企业的“知识管理”[J].现代交际,2010(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