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战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4-0031-07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已不仅仅限于满足自身的基本生理需求,更在意产品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独特的价值。从“三鹿毒奶粉”到“地沟油”、“瘦肉精”再到“汽车召回”事件,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已经从食品行业蔓延到制造业,企业重视和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了社会焦点话题。2010年五部委联合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对企业在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七个方面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对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作出了强制约束,拓展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范围,强化了内部控制对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控制。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发展战略》提出了企业战略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战略的实施工具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发展战略和社会责任是企业内部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在企业内部控制的统一框架下,战略控制和社会责任控制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与支持下,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已经得到了相应的应用,例如工业行业(如石油、天然气等高风险行业)推行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HSE MS: 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汽车制造业在HSE基础上加入质量管理形成的QHSE管理标准等。尽管这些内部控制活动已经将社会责任考虑在内,但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更重视资产安全性、经营合规性、财务真实性的保障,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对于这些控制目标的关注度远高过其对于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因而其涉及到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不完整的,也是缺乏战略系统性的① 。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Margolis,Walsh(2003)对109篇采用企业社会责任作为解释变量的实证文章统计分析发现,50.46%的文献得出企业社会责任对公司财务绩效有消极影响或者影响不显著。正是由于企业不能从社会责任投资中获得经营上的短期利益,导致企业缺乏对践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实际上,与短期绩效相比,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做出的努力对公司长期财务绩效的积极影响更加显著。企业应站在战略层面看待社会责任承担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拉近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间的距离,形成综合、系统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进而推动企业进行社会责任管理,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朱乃平,2014)。本文将社会责任的践行融入企业经营使命中,构建了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控为中心的内部控制系统,旨在提升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和企业声誉,为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

二、文献回顾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由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1924)提出,阿奇B・卡罗尔(Archie B.Carroll,1999)将社会责任细化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Bowen在1953年出版的《商人的社会责任》推动了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化,开启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大辩论的序幕。在此基础上,约翰・埃尔金顿(John Elkington,1997)提出了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三重底线”理论,亦即企业必须履行最基本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结合度日益紧密,企业社会责任逐步由一种宏观社会理念落实到微观企业行为,从被动社会责任响应向主动社会责任管理]进。现有文献中直接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

1. 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相互作用,一方面内部控制可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则可以改善企业内部环境,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王加灿,2012)。王海兵、伍中信等(2011)提出,“监督、控制企业合理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维护和平衡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是人本经济时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职能”[1],该文将利益相关者合理需求的满足与企业价值增值联系起来,构建了人本内部控制战略框架,诠释了企业运用内部控制系统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企业应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并建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评价体系来提高企业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常艳,2013),并藉此建立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来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决策、执行和处理流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田超,2010)。花双莲(2011)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层面分为战略层、管理层和作业层,并对战略控制层面及控制重点进行了初步阐释。

2. 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

Burke &Logsdon(1996)明确提出“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CSR)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先后对其内涵进行了争论与辨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Baron(2001)提出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涵是企业承载社会责任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战略行为,Porter &Kramer(2006)运用竞争优势理论拓展其内涵为“企业从基于自身战略来思考社会责任,并在企业内部运营和外部环境中,重点选择和业务有交叉的社会问题来解决,从而创造企业与社会共享的价值”。虽然现有文献对SCSR的研究角度不同,但都认同将企业社会责任上升至战略高度能使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统一,并产生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陈爽英,井润田,2012)。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战略框架中能使企业达到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统一(宋雪莲 ,2013),有助于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朱权,2011),同时还能推进企业创新、赢取长期利益、培育顾客忠诚、弱化政府监管以及构建战略伙伴关系(吴毅洲,2011)。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相较于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主营业务、企业战略的关系更为紧密,因此能带来更多积极的社会影响(万琳h,2013)。正是由于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紧密相连,使得企业能够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战略选择的情况下承担不同层次的社会责任(李颖,2012),以责任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邵兴东,2009)。

3. 企业战略与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

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一种战略管理(徐虹,2010),在通过构建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内部控制对于企业战略的依附性。如果企业仅从会计控制角度实施内部控制,忽略组织整体战略的重要性,将减弱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池国华,2009)。战略管理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查剑秋,2009),将战略目标融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可以使得内部控制的各目标与企业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李维安,2013),进而提高战略的执行绩效并最终影响企业的价值。战略目标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起点,是内部控制的高级形式,内部控制向战略延伸有利于整体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和效果。内部控制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其带来的收益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规范提供动力(刘国强,2013),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越好,企业战略的执行就越到位,企业营利目标则就更有保障。战略导向型内部控制以战略为统领,协调整个内部控制体系,解决了内部控制体系之间的隔阂,因此,把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融入战略管理相关理念,有利于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顾瑞鹏,2012)。池国华(2009)构建了基于战略导向和系统整合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杨克智、李睿(2010)则进一步提出将内部控制的重点从纠错防弊转到战略实现上来,构建战略导向内部控制。

综上可知,现有文献多为企业战略、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之间两两关系的研究,三者的融合研究不多见。它们两两耦合,交互共生,能够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为本文研究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推动下,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嵌入到战略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成为最受青睐的核心战略之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不仅受内部控制的影响,同时也受企业战略的影响,更受两者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将企业战略、企业社会责任有机整合到内部控制系统中,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研究社会责任内部控制问题,构建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的结构,扩展内部控制系统的功能,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战略性、系统性、动态性,适应性和前瞻性。

三、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构建

战略是为了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威胁(风险)和机会(价值),战略管理成为现代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手段。企业发展战略风险是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生产能力或企业效益的风险因素,是企业整体发展出现损失的不确定性。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关注和防范企业发展战略风险,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制定和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开展社会责任投资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提升企业声誉,为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内部控制框架,运用内部控制手段管理社会责任风险,将成为人本经济时代企业贯彻落实其社会责任战略的必然选择。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窗口宽度上往社会责任扩展、高度上往战略层次延伸所形成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体现内部控制的社会责任战略意图。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使命与经营目标下的决策结果,作为生产营运活动的行动指南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及其两者间关系有着引导与强化作用。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实施过程与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树立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占领竞争市场。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见图1)包括企业战略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两大部分,横向看,两者之间存在引领与促进的关系,纵向看,两者从上而下依次包括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次。企业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双向互动性及内在分层的对应性,为我们构建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提供依据,是确保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效果、推动战略实施、促进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关键。自此,企业内部控制在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报告方面,以及在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实现方面更加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避免了传统内部控制在社会责任领域和战略目标上的嵌入不足问题。

1. 企业战略引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展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在于降低经营风险,保障企业主要经济目标的实现。强调社会责任践行的战略意义,可以有效避免企业内部控制局限于提高社会责任承担水平而忽视其在促进实现战略管理目标方面的作用。企业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和战略优化四大流程。战略分析为社会责任的融入选择合适的契机,战略选择催生社会责任战略的形成,战略实施则激发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构建目标及运行需求,战略优化进而通过战略升级、战略调整或战略创新来优化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增加内部控制的环境适应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营利性的投资行为,其本身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与资源分配是成功实施社会责任战略的关键。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让消费者获得满意度的同时满足其他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共同利益[2]。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高级目标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因此企业构建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并不是提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水平,而是满足各利益相关者需求并作为一种战略实施的工具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合理确定内部控制目标之前,需要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确定风险偏好并评估风险,因为只有在战略分析的前提下设定的内部控制目标才能发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降低组织的环境压力与社会责任风险,提升企业形象,提供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功效。制度与文化建设、风险评估、质量监督、信息追踪等内部控制成本的投入,是企业远期成本节约的战略准备,是为降低产品召回、赔偿、信誉损失等外部损失成本做出的努力。企业的经营哲学与宗旨体现了领导者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和取向[3],涉及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也影响企业的长远目标能否实现,更关系一个社会的均衡发展问题,企业必须正确对待社会责任融入战略的问题,明确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构建的目的,以战略目标统领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展,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步伐。

2.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促进企业战略的实施

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是企业战略(尤其是社会责任战略)得以科学制定、有效实施的基础。战略目标的加入使得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弥补了COSO内部控制框架逻辑断层的缺陷,但仍然没能解决后者落脚于控制风险而非落实企业目标的逻辑错位问题,使得其缺乏可操作性[4]。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战略实施的工具,应旨在帮助社会责任理念顺利融入企业战略,提升社会责任承担水平,塑造鲜明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并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同时,企业应利用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对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阶段性考评,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调整优化的过程中指导和建议后续的实践活动。

3.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战略融入流程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始于目标设定、止于控制优化,并另含机制设计、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控制活动、控制评价、控制报告② ,要素结合战略融入过程分为内部控制析识、考评和监控三个阶段(见图2)。

(1)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战略融入的析识阶段。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构建首先需要对企业的内部环境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分析,发现企业所处的环境,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析识阶段包括两个环节: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量化分析即利用统计分析软件等对往期的绩效评价数据进行内部环境分析和预测,明晰企业战略的实施情况和所处的环境,制定出适宜现阶段的内部控制目标;质化分析即是对社会责任战略实施效果在经营过程中体现度的分析与预测,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融入对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以及风险偏好等的影响并进行预测,根据分析结果设计内部控制机制、修正内部控制制度、调整内部控制文化。企业通常利用往期的财务绩效指标来判断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应通过顾客、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多个角度的非财务绩效考核量表来分析战略实施所处的阶段,以及同总体目标的差距。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整个过程体现了企业从怎么想到怎么说再到怎么做的思想行为变化过程[5]。在从认知层面、释义层面和行为层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解、动机与行为方式的考评中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6]。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阻碍内部控制开展的隐性因素,如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这些因素能够影响内部控制能否达到合理水平、能否处理好员工的“被动行为”与“主动行为”间的关系、能否实现“强制性规范”与“引导性规范”的有机结合[7]。传统的社会责任测量侧重结果导向而忽视目标和管理行为的测量(Lee,2008),当企业社会责任被视为改善企业业绩底线的战略性资源时(Porter&Krammer,2002;M・Williams &Siegel,2001;M・Williams,2006),企业内部建设条件的不成熟会给社会责任理念的融入、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展、企业战略的实施增加障碍。为此我们应在企业战略引导下设计出合理的内部控制目标,将战略目标作为实施内部控制的目标标准,作为“判断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是否适当、是否发生偏离的标杆”[8],为企业机制、制度与文化的改进提供依据。

(2)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战略融入的考评阶段。该阶段分为量化考评与质化考评两部分,主要针对阶段性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与预测。量化考评主要是对当前的经营管理业绩、员工绩效的考评。与量化分析不同,量化考评重点在于找出企业业绩结果参数与现阶段战略目标的差距,是一种适时考量,而非判断企业所处战略阶段的追溯分析。与质化分析不同,质化考评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职业测评等方式评估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被组织、员工的接纳程度,并对质化分析中机制、制度、文化的修整效果进行评估。内部控制需要保证企业组织结构、机制、制度、文化与战略总体思想保持一致,因此,通过质化考评我们可以发现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在资源配置、机制、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确定控制风险、汇总考评结果、形成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战略融入评估报告。

(3)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战略融入的监控阶段。对于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中企业战略思想的融入过程,我们应当采取“点、面”结合的监督手段。“点”即始点,每一个决策的作出都是一系列活动的开始,从源头给予监督控制能够有效保证内部控制活动为战略实施所需;“面”即过程,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实施从目标设定到机制、文化建设再到评价与报告的形成,整个流程都保持相对全面的监督,这种辐射状的跟踪监控手段有利于企业获取战略融入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后对经营活动持续影响的截面数据,为企业判断战略实施的阶段性成果而进行的量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还体现在推动战略实施的优化与调整,企业通过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战略实施阶段性方案进行思路性的预防调整与内容性的纠偏调整,并根据问题的危害程度、风险的重要性以及战略实施的需求对企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4. 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实施路径

企业战略融入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要经历析识、考评和监控三大阶段,在此过程中要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行为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还需要通过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文化建设、社会责任风险管理、社会责任投资、社会责任营销和社会责任审计等路径来实现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践行承诺。

(1)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文化建设。文化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构成,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的作用,是战略实施的有效保障。要建设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文化,运用文化这一“软资源”来提升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促进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改变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行为的态度和取向是企业将社会责任纳入战略决策的关键,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接受教育和培训,学习国家政策方针、了解时事形态、知悉利益相关者保护权益等相关法律法规,从正面的角度重新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同时,自上而下的员工参与型社会责任文化建设是企业履行承诺的基石,企业内应多开设学习交流平台,员工有效的信息反馈及情感交流有利于企业全体人员共同营造一个道德、健康的工作环境。

(2)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风险管理。企业强化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员工权益保护、慈善捐助等方面的战略性社会责任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提升社会满意度和支持度,有助于落实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创造价值与履行社会责任(价值分配是重要方面)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是指企业不承担或不合理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9]。我们认为,企业过度承担不适宜的社会责任也是一种风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结合自身战略和资源水平,在国家社会责任规制框架下进行。不同于企业的传统风险,社会责任风险重点关注企业内部行为给社会带来的风险及风险可能性转为现实后给自身和社会带来的损失[10],而战略性社会责任风险失控,将会导致企业社会形象急剧恶化、商誉崩塌。企业社会责任风险主要来源于核心企业社会责任风险,以及供应链上的非核心企业带来的社会责任风险[11]。因此,企业应明晰自身的战略定位,积极发挥核心企业所拥有的战略性社会责任主导作用来实现供应链社会责任治理,并鼓励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遵守社会责任并实现其遵守行为的系统化[12-13]。

(3)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投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投资行为,而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则是一种战略投资行为,对企业的长期财务绩效有着积极影响。因此,企业应摒弃对社会责任承担的偏见,正确处理投资与收益的关系,分离部分利润用于社会责任投资及其风险储备金,在通过战略性社会责任投资提升企业商誉进而实现收益的同时保证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广义的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投资包括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投入,企业社会责任危机处理机制的投入,以及战略性社会责任活动投资等。

(4)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营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单是出于道德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提升企业的信誉以及盈利能力。因此企业因开展合理的公关活动,通过媒体对其行为进行监督与报道,使公众看到企业所做的努力,并通过对企业的支持来激励企业更好、更全面的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开展战略性社会责任营销主要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产品或服务、员工、企业形象等载体进行,并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政府评级、媒体报道和社会网络评价等途径得以强化。企业开展战略性社会责任营销,有助于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员工、消费者、政府、供应商、社区等各利益相关者对本企业战略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4)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营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单是出于道德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提升企业的信誉以及盈利能力。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活动能否提升企业商誉、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亦即开展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营销,从而引导和促进社会公众对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的消费。主要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产品或服务、员工、企业形象等载体进行,这部分工作可以由企业内部专门机构来做,通过运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社区公益活动、社会责任公关、媒体报道、各种广告、企业网站等渠道来开展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营销。企业开展战略性社会责任营销有助于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员工、消费者、政府、债权人、供应商、社区等各方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在信息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通过电子信息和网络媒体对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进行监督与报道,能够提升战略性社会责任营销效率,使公众看到企业所做的努力,并通过对企业的支持来激励企业更好、更全面地承担社会责任。

(5)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审计。对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离不开审计。企业管控战略性社会责任风险、优化社会责任内部控制需要审计的介入。无论是自愿性社会责任,还是强制性社会责任,都有审计需求。自愿性社会责任需要审计对其社会责任活动及信息加以鉴证和评价,能够增强其社会责任营销效应。强制性社会责任需要审计对其社会责任活动及信息加以监督,能够为企业利益相关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并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降低企业的社会责任风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需要引入行政监管和市场化的审计监督机制,包括国家制定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规制,并对企业执法情况进行审计,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和第三方外部审计。此外,媒体报道和社会网络评价等也是近年来作用日益凸显的一种重要审计监督机制,且屡建奇功,可以适当采用。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不论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或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都不能独立于企业战略而存在,脱离企业战略、企业使命与目标,一切经营活动行为都如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将企业战略和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加以整合,构建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克服了传统内部控制忽视伦理道德建设、偏离总体战略目标的缺陷,从控制内部固化风险转向控制战略性社会责任风险,为企业提升公众形象、培育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实现提供条件。只有设计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严格执行,才能保证企业面临的风险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14]。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结构的合理性与战略性社会责任控制活动的有效性能够为企业战略及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将传统企业内部控制窗口往社会责任领域扩宽、往战略层次提升,是内部控制研究的创新和发展。本文对企业战略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进行了整合分析,提出了以战略为导向、以社会责任风险管控为中心的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及其实施路径,能够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政府部门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未来的研究需要从更细致的层面对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实现机理与路径进行探索,明晰战略性社会责任承担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中的地位与意义,加强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建设,转变企业员工对社会责任管理的认识,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和取向,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建立战略性社会责任观;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提供行为规范;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与企业战略的整体融合性,有效管控战略性社会责任风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注 释]

① 企业慈善捐助不属于QHSE系统的控制范畴,但显然能够改善企业声誉,具有市场经济后果。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业务来做慈善(例如房地产施工企业捐建小学,直接参与学校的施工建设,而不是单纯的捐款),将慈善投入作为“社会责任投资”来进行管理,并运用内部控制手段使之制度化、流程化。

② 王海兵,伍中信等(2011)构建的人本内部控制战略框架由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文化、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关系、内部控制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八个要素组成,始于内部控制目标,止于内部控制评价,并将评价结论予以反馈,起到对控制目标的校验和矫正作用。文章题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人本解读与框架重构”,载于《会计研究》2011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 王海兵,伍中信,等.企业内部控制的人本解读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7):59-65.

[2] J.Heizer&B.Render.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4th ed [M]. 1996:75-106.

[3] 王昶,周登,等.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展及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2012(3):150-154.

[4] 刘霄仑.风险控制理论的再思考:基于对COSO内部控制理念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3):36-43.

[5] K. Basu&G.Palazz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Process Model of Sense Marketing [J]. Management Review ,2008,33(1):122-136.

[6] 刘娜.企业战略管理中企业社会责任融入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7] 杨雄胜.内部控制的性质与目标:来自]化经济学的观点[J].会计研究,2006(11):45-52.

[8] 刘国强.企业战略内部控制:内控理论和实务的向前延伸[J].财会学习,2013(9):62-64.

[9] 孙伟,李炜毅.基于COSO ERM框架的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2):60-63.

[10] 刘祖斌.论社会责任风险及其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8):9-11.

[11] 李保京,姜启军.食品供应链社会责任风险传导机制分析[J].中国农业通报2014(1):315-320.

[12] 袁裕辉. 供应链核心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复杂网络理论为视角[J].经济与管理, 2012(7):53-57.

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正当性;理论基础

我国法律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民营企业”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其出现时间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即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不可否认,民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同时对中国GDP的增长、市场经济的活跃以及国家税收的增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文化、社会、法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时也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管理体制和公司机制的不成熟,导致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到2009年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事件再到现在影响巨大的瘦肉精事件,无一不折射出我国民营企业在安全生产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思考:民营企业应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文章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基本理论出发,进而考察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为我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寻求一个合理的立法构架和实现机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性质和内容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应当最大限度地关怀和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包括消费者利益、职工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尤其是社会权,也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利益。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缘起于20世纪初的美国,但是这一概念的滥觞并非是理论界探寻的结果,而是实务界的诉求。现代大型企业的出现及规模化经营趋势是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一大动因。虽然企业的社会良知的运动日渐蓬勃,但是法律对公司所采取的放任态度却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如公司法人人格和有限责任的滥用,公司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而导致的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实务界的诉求必然导致理论界对传统公司法理论的思考,各界学者也在为企业承担追求经济利益之外的责任寻找理论上的出口。企业社会责任正是在对传统企业目标的理论的不满中发展起来的。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

对于企业责任的性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有的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除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之外的第三种责任;也有的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基于一定的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的企业道德责任与慈善责任,是企业在遵守法律要求而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所应担负的道德上的义务;还有的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含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其中法律责任是前提,在责任体系中占据最高的位阶,经济责任是基础、道德责任是补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事实和客观上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性,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企业所采取的一些行为兼具自身与社会双重影响属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一种企业自身对人类社会所承担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对企业组织的外在要求。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组织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从世界各国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规范的内容上来看,应当说其既包涵了法律对企业的基本要求,又体现出对企业从给社会本位角度提出的更高价值期待。学界一般将法律责任理解为第二性的义务,即法定义务不履行所引起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或者说“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惩罚性特点,所以企业社会责任更大部分的是要求企业本身基于公序良俗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是一种自律性。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超越了法律的规范,应当属于社会自治或社会性规制的范畴,是无法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企业对政府的责任表现为: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公司支持政府的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慈善事业,服务社会。(2)企业对职工的责任。企业对职工的责任表现为:按照法律和劳动合同实现职工的合法权益,包括支付报酬、保障休息,还包括企业对员工的社会保障。(3)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表现为: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产品质量法》的规范要求,不得以次充好,不得出现欺诈消费者的情况;完善售后服务,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实现。(4)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表现为:诚实信用,不滥用企业人格,不无故拖欠债务。(5)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企业对环境的责任表现为:节约资源,不浪费;合理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大力支持环保公益事业;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公益责任。企业的这项责任的内容最为广泛,包括了向社会公益事业诸如医院、社会福利院、贫困地区等提供捐赠,招聘残疾人、生活困难的人、缺乏就业竞争力的人到企业工作,为教育机构提供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等,举办与企业营业范围有关的各种公益性的社会教育宣传活动等。

二、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下,随着企业社会化进程的深入,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和确立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不仅具有深刻的经济根源,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而且也符合法律体系的演变规律。

1.衡平法理念。衡平的原意就是法院在解决争讼时,有一定的根据公平正义原则进行裁决的权力,主旨是法官有权根据个别案件的具体情况,避免因适用法律条款而使处罚过于严峻和公平地分配财产,或合理地确定当事人各自的责任。衡平法对普通法的两大特殊贡献就是司法自由裁量权和民事藐视法庭行为。大陆法系不承认判例法,只能将英美法系的衡平法救济手段内化于其单一的法律系统内。随着两大法系的融合,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内核都无不渗透着现代化下的衡平法思想智慧的火花。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也是基于衡平法思想追求的实质正义、社会正义精神的体现。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忽略应该承担的相应社会责任,只顾追求自身利益、利润的最大化,那么就打破了衡平法一直追求的衡平理念,不仅损害相关的利益人的利益,对企业发展也是大为不利的。因此,衡平法理念成为了企业立法的重要立足点,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最深厚的理论根源。

2.法的利益价值理论。法理意义上的利益,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利义务的配置。如果说法的内容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那么对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调整和规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利益。当一个国家对反映权利义务关系的法进行修改时,就会预示着国家对某一方面的利益格局要进行重新调整。公司法既然确立了社会责任,那么就是肯定了公司的营利性和社会性的二元目标,就意味着对企业的格局要重新进行调整,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关注自己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在关注眼前的利益的同时也要放眼于长远利益;在关注局部利益的同时更要兼顾整体利益。法律规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无非就是要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实现的同时也要看清一旦违反法律规定追求不该属于自己利益的背后所要付出的代价,令企业望而却步,自觉承担义务。因此,利益价值理论也是对衡平法理念的进一步延伸。

三、我国民营企业确立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一)确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营企业正接受着更为激烈的挑战,在我国,虽然《公司法》第五条规定了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其属于道德性规范,不具有可诉性,其适用范围也很有限。因此,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应对来自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挑战,制定中国本土化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和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建立起有效评价我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评价方法已是当务之急。在对民营企业制定评价体系时不仅要求整个体系能够有效衡量和评价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而且还需要联系企业承担责任的现状,要求过高的指标脱离企业承担责任的实际能力则缺乏评价的意义。同时,评价不仅仅客观度量企业实际现状,其重要意义是能够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灌输正确的责任意识,在经营过程中把握好社会责任的层次性问题,明确企业首要和次要任务。确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从而使我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参照标准,并且在违反义务时,有相应的惩罚标准与之相对应。这样有利于规范企业的行为,减少企业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利于企业自身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确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企业社会责任的衡平法理念,为我们研究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提供了良好的视角。衡平法追求的是实质正义,是一种社会精神的体现。正如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生产厂家出于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的,降低奶粉的生产成本,并且向其中掺杂了对人身体会造成危害的三聚氰胺有毒物质,致使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受到了侵害。虽然这起事件中,企业追求到了其想要的利润,但是同时也付出了应有的代价。这就是衡平法理念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最好体现。

事后的法律规制、惩罚可以使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但是企业带给社会的危害和影响力是无法弥补的,这也影响了社会财富的最大化目标。所以对企业违义务的行为的事前预防尤其重要,一方面企业违义务的代价构成了对企业的威慑;另一方面由于法律规定不妥当时,当企业违义务的违法成本小于违法行为带来的收益时,在法律上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对企业试图侵害社会利益带来一定的约束,给企业遵守社会责任、维护公共利益带来一定的激励。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问题学界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其理论基础基本上已经被衡平法理念、法的利益价值理论、社会法学理念以及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的交融所包容,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确立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江合宁,汪林峰.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社会责任的若干法律思考[J].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暨成都学术研讨会:164~170

[2]孙笑霞,夏立安.法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4

[3]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3):30

[4]王玲.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性质、特征和内容[J].法学家.2006(1):136~142

[5]刘继峰,吕家毅.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扩展与协调[J].法学评论.2004(5):143~147

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国有企业履责范围界定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在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对股东、债权人、职工、环境资源、社区及社会公益事业等利益相关方所负有的责任。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法律与道德义务。国有企业的“国有性”和“公司性”,决定了国有企业实质上具备了“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双重性质。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双重属性中,公益性是首要性质,当公益性和营利性发生冲突时,要以公益性为优先。因为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用国有资产投资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理应更多地承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应当考虑公共利益。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并参照国外对企业责任对象的确定,国有企业的履责范围主要包括六个方面(见下表)。

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履行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作为特殊经济组织的核心特征和基本要求。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效的好坏,对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国有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有效管理自身运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统筹兼顾利益相关各方的期望和要求,协调推进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与和谐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国有企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选择。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抓手。国有企业多处于军工、能源、电信、交通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企业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具有其他企业无法具备的特殊社会影响力。一方面,国有企业树立和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充分考虑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统筹兼顾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可持续发展要求,追求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是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提升,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责任表率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促进其他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整体提升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推动国家竞争实力的提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改革的本质是要理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三方关系。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明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其本质上可以看作一种界定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制度安排。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然涉及到建立符合社会责任理念要求的体制机制,直接影响到企业产权关系、组织形式、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构建和发展。因此,加强国有企业这一特殊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建设,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集中要义。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部分国企履责认识停留在公益层面。目前,仍有许多国有企业认为公益慈善等同于社会责任。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及范围来看,其社会责任包括经济、法律、道德、社会伦理等社会义务,这决定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有法律强制性的,也有出于社会所期望的自愿责任。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包含诸多方面,如果仅停留于做一些公益慈善事业,那么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还远远不够。

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有待加强。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组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在改制和重组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忽视民生问题,侵犯职工权益;二是高管与普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差距趋势逐步扩大;其三,部分国有企业管理层容易出现腐败,侵害社会公众利益。因为公司治理架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一些国有企业容易利用垄断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有待提升,须要把利益相关方理论真正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去。

承担社会责任表现出急功近利。所有社会责任计划都是有绩效的,只不过有些是无形的、长期的回报,人们忽视了它的转化效应而已。如果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急功近利,这意味着它尚未将社会责任理念完全融入公司的经营管理战略中去,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履行社会责任缺乏相应的评估考核体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现行的公司法中可以找到依据。除此之外,国务院国资委了《关于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主要措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起到规范作用。但是,以上依据也只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些指导性意见。目前,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缺乏相应的评估考核体系,什么标准,怎么履行,如何评估等都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规范。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一是拓宽与完善监督机制。利益相关方有着天然的更为持久的监督力和更为强烈的监督意愿。欲对国有企业形成有效的监督,必须引进多元监督的主体,改变政府监督的单一化模式。公众作为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也是最适当的监督主体。但在现阶段,社会公众却很难通过直接参与企业活动来实现对企业的监督。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的结构,发挥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公众舆论监督的力度,从而督促有关企业合理、合规地进行正常经营活动并及时履行社会责任。

由于利益相关方主要通过相关法律规定而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监督,有关法律的健全、完善,是利益相关者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的首要因素。因此,须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完善监督机制,促进国有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

二是建设沟通机制,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沟通是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实践,要加强社会责任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企业应以其社会责任的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措施作为主要内容,定期与相关利益群体保持畅通的沟通,从而推动社会责任实践的改善和企业形象的维护。国有企业应积极做好沟通计划,高效管理与执行,通过多种载体让利益相关方及时了解其履责方式和整体成效。这其中包括定期社会责任报告。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利于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方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自觉接受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监督,也已逐渐成为企业推进其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

三是政府注重发挥重要作用。从现实来看,政府在推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明确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提高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明确国有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对国有企业提出清晰的要求和明确的任务,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采取区别性的指导和要求。此外,还应统筹规划,制定区域性及全国性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战略,将总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发展。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及政策,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终培育起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和运行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国外的发展

依据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欧美国家受关注程度和范围不同进行划分,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个别研究阶段(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20世纪20年代~60年代国外很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探索。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首先由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在1923年提出,欧利文·谢尔顿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还应和企业负有的道德责任相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约瑟夫?W?麦奎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应具有法律和经济方面的义务,还应承担其他方面的社会责任。总体来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还是被排除在人们的视野之外,被视为“外部性”问题,在当时的自由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主要责任还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2.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广泛关注阶段(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观点已经逐渐被颠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念陆续被提出来,如“金字塔”“三个同心圆”“三重底线”等。“金字塔”理论由卡罗尔提出,该理论核心内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自愿责任的总和。(1)经济责任是指投资商能够获得利益,员工能够获得稳定收入,客户能够获得物美价廉的货物。(2)法律责任是指企业需要遵守部级的法律法规。(3)道德责任是指企业要正确合理地进行生产销售,企业的行为要符合社会价值观、社会准则和规范。(4)自愿责任即慈善责任,是指企业的募捐慈善行为,为困难家庭提供生活设施,支助当地学校,支持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等等。

“三个同心圆”理论模型由三个同心“圆”组成,同心圆最里面的“圆”是企业履行经济功能的最基本责任,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社会获得产品,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等;同心圆中间的“圆”是指企业履行经济功能的同时,要注重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不公平对待员工、不能满足顾客的期望值等等。同心圆最外面的那个“圆”则代表应关注一些其他无形的、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三重底线”理论由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提出,“三重底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企业要满足社会的经济底线、社会底线和环境底线。企业满足社会的“三重底线”需要考虑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期望、环境效益等等一系列问题,尽量使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达到制衡点。“三重底线”理论诞生后,逐步发展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理解的基础,它要求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出发,考虑企业应承担的基本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3.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全球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

21世纪初至今,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球企业共同努力和追求的责任。因此,很多国际组织也从各种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定义,具体主要有以下这些观点:联合国中的全球契约要求企业应遵守契约的事项原则和四个方面,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世界银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为改善利益相关方生活质量所采用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方针;欧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企业自觉自愿勤快改下,在运营过程中把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整合到利益相关方的互动过程中。因此,国际化标准组织制定了社会责任标准26000,这项标准通过组织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人行为,符合人类社会利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要遵守法律规范,以道德为切入点,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国内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逐渐对外开放,跨国公司也不断加大对华的投资规模,我国形成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此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也不断得到传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企业开展“工厂守则”运动,并对对耐克、锐步等跨国体育企业进行了社会责任审核。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中国法学界从法律角度出发系统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特别是我国全面实施科学发展的观念以及创建和谐社会理念后,企业社会责任也得到广泛传播,引起企业、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开始引用和大量翻译外文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论述,并提出各种不同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这些定义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社会责任要追求企业股东利润最大化,同时也要对员工、用户和合作商等等承担相关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2006年3月份,我国电网公司首先公布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在这份报告书中是这样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要对与其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所有者、客户、员工、供应商、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等等负责任,达到本企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一致。时至今日,我国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研究的比较彻底和深入,基本已经达到统一的认识,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要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社会自然环境、子孙后代、员工、合作伙伴、政府、社区等等。

二、体育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截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体育企业均不同程度上履行了社会责任,且取得一定成就。但遗憾的是,我国体育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还不到位

目前,我国很多体育企业已然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先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例如,河南省公益体彩2013年正式开展“公益体彩快乐操场”活动。2013年有20所学校在“公益体彩快乐操场”活动中受益,2014年有22所学校在“公益体彩快乐操场”活动中受益,2015年有25所学校在“公益体彩快乐操场”活动中受益。2016年有92所中小学受到资助。受资助的学校大都为农村偏远贫穷地区的小学。虽然如此,但我国仍有部分体育企业对企业责任的认识仍然不是很全面、存在片面性,不能深刻的认识体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甚至于有些体育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影响自身经营效率,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体育企业领导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动力归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号召和要求,说明体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富有政治性的,甚至是被迫的。还有部分体育企业领导对社会责任的说法存在反感和抵触情绪,认为社会责任应由政府承担,结果都被迫揽到自己身上,增加了本企业的负担,不仅不利于企业长远健康发展,还容易培养政府惰性。

(二)社会责任尚未形成内容完整的框架

一些体育企业领导认为企业要想将社会责任真正转化为行动,必须建立专门的社会责任体执行体系,但是目前很多体育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模糊不清,管理者不知道哪些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即缺乏较为成型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具体体现为:(1)体育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没有在高层中建立保障利益相关方的机制。(2)体育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行动时缺乏系统性,只是将一些具体的管理体系罗列出来,没有将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全面、完整的体系来管理,致使管理体系内容不全。(3)体育企业未建立社会责任评价系统,无法对业已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衡量、评价、反思和改进。(4)体育企业社会责任沟通机制有问题,不能经常对外发表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

(三)现行体育企业考核制度未涵盖社会责任

现行的体育企业考核制度没有涵盖社会责任相关内容,这样就不利于体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且现行的体育企业考核制度偏重于经济指标,缺乏体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考评体系和责任体系。因此,各体育企业在没有部级清晰、规范的体系约束下,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也千差万别,有时会出现履行社会责任越多的体育企业承担的成本和代价越大,甚至直接影响体育企业的经济指标,进而出现体育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越多,考核成绩却下降的现象。比较典型的就是某体育企业的总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了公益性投资中,其效益体现了公益性,不能体现公司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些公益设施的折旧和维护都要算到公司的成本中,最终导致无法完成企业的考核指标中权重最大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影响了体育企业的年度考核结果。

(四)外部社会环境存在的障碍因素

我国体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不如国外好,存在很多缺陷,这是影响体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障碍。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舆论给体育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带来很多争议甚至是一些极端争议,让体育企业无法面对。有些人认为体育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甚至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这些过高舆论要求不仅没有促进体育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反而让体育企业感到不堪重负,不论如何做,都满足不了社会舆论过高的期望值,也获得不了应有的好评。

第二,多头劝募盛行,体育企业疲于应付。我国现行《公益事业捐赠法》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覆盖面小,不能很好规范捐款行为和劝募行为,对于什么情况下,谁有资格发起募捐?社会捐赠的主管部门是谁?等等一系列的关键问题都没有明文规定,这样就为慈善组织的劝募行为大开绿灯了。调研过程中很多体育企业反映,经常会有很多组织使用各种手段不分场合、不分时机、不讲条件的登门劝募,使企业疲于应付。另外,我国慈善公益组织缺少透明性,公信力明显不足,服务内容和效率低下,很多捐赠的体育企业和员工都非常担心善款的使用是否落实到位,有些体育企业甚至担心善款是不是被滥用或者浪费了,这种质疑直接导致员工捐赠的积极性,反过来也会影响体育企业捐赠的积极性。

第三,不对称性社会责任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体育企业属于竞争性行业,在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时必然会增加运营成本,相对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体育企业,必然会在产品价格上处于劣势。

三、体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系优化

要想使体育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得到优化,必须要变革管理模式,建立较为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树立和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体育企业领导管理层人员应该认识到体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体育企业也应该认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对企业自身价值的追求,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在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体育企业高层管理者,只有体育企业高层管理者深刻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性,才会把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战略高度,融入企业的管理系统中,这样才能把体育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社会价值观。

体育企业要想把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落到实处,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企业应该对企业的价值观进行价值排序和渗透。价值排序就是指公司的伦理宪章,一个体育企业如果想要长盛不衰,就必须要进行正确的价值排序,正如企业正确的决策会使企业能够长久昌盛发展。其次,体育企业应该对公司的骨干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科学发展观。最后,体育企业要注重道德教育,建立企业文化网络。其实,一个体育企业最高明的管理就是将企业管理转变成为一种文化氛围,体育企业只有形成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文化氛围,才能落到实处,达到效果。以安踏集团为例,安踏集团近年来为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实践植入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战略中,引导每一位员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并成为其中的先锋力量。正因如此,安踏集团才最终荣获第十四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年度企业奖”、2019金旗奖“企业社会责任金奖”等一系列光荣称号。

(二)从企业战略高度认识企业社会责任

体育企业必须从企业战略高度去认识企业社会责任,这样才能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成功的走出去,面对其他体育企业的挑战。体育企业应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并且把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就是说体育企业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就业状况、社会稳定等内容,只有这样,体育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体育企业应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的整个发展战略目标中,从而获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差异优势。例如,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除了向公众提供精彩的体育文化服务以外,还要承担为国争光、教育青少年运动员等多重社会责任。同时,体育企业应以长远的眼光立足全局,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形成一体化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体系。另外,体育企业的管理层要去积极地探索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要能够从战略高度把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管理体系有机融合,形成制度化、程序化、系统化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三)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管理体系

目前,实施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已成为体育品牌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声誉的重要途径。体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就是将社会责任观念融入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持续系统改进企业的各项业务和指标。事实上,只有切实将这种理念落实到体育企业的方方面面,成为员工自觉遵守的信念,才能最终将社会责任工作发展得更好。欲实现此点,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社会责任管理组织网络

体育企业应在企业社会责任最高治理结构的领导下建立社会责任管理组织网络,这种管理组织网络要覆盖各个经营单位和职能部门,并具体规定它们的具体职能、权限和职责,定期报告实践内容并提出修改意见,确保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能够切实得到履行,同时得到改进。

2.制定社会责任保障政策

要想使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将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传达到每个人、每个岗位和每个部门,必须制定相关社会责任保障政策,如财务保障政策、人力资源保障政策、内部沟通保障政策等等。

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责任意识

体育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成效主要来自员工的责任意识。因此,体育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普及责任知识,让他们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价值观,自觉投入到履行社会责任义务中,达到理解、规范行为并增强责任意识的作用。

4.对企业运营流程进行全方位社会责任管理

体育企业应把对社会责任管理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不留死角的梳理每个产品生命周期,使社会责任和企业生产运营紧密整合,把社会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和细节。

5.建立沟通机制,吸收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意见建议

体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伴随着各种利益的发生,因此也避免不了冲突性。因此,体育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管理,进行改善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要建立相关的员工沟通机制以及与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收集并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建立反馈系统,达到更好促进本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目的。

6.内部审核评估,持续改进

体育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工作时,要及时进行内部审核评估,要向管理者及时报告审核结果,并及时加以纠正和补救。

(四)探索建立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体育企业在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时遇到的难点主要就是难以考核和评价社会责任,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涉及的范围太大。因此,建议体育企业应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体育企业要想建立一套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必须建立包含以下这些内容的框架:

第一,体育企业概况指标。主要包括体育企业基本情况、经营规模、主要服务和产品、组织结构说明以及在国内外的地域分布等。

第二,利益相关方信息指标。主要包括利益相关方清单、识别和选择利益相关方依据、主要参加的国内外社会团体清单、和体育企业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内容、沟通方式和频率等等。第三,治理和管理体系指标。主要包括体育企业治理的框架、董事会情况、最高层决策程序、员工和股东向最高层提出建议机制、最高层管理企业风险程序、签署的涉及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原则和章程、体育企业内部制定的和本体育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关的价值观、战略目标和行为守则等。

第四,基本经济业绩指标。主要包括体育企业的收入、成本、员工薪酬、税收、各种福利待遇以及未分配的利润、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提供服务的发展与影响等。第五,环境业绩指标。包括使用原材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消耗基本情况、节能降耗的主要业绩和产生的效益、原材料中可以循环使用材料的比例、有害气体排放、水的使用量和其中可以循环使用水量比例、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对环境和动植物影响的处理等。例如,近年来我国著名体育企业361°尝试用可回收的废弃物当成产品制作材料,变废为宝,便充分展示了体育行业领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第六,社会业绩指标。包括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覆盖率、不同雇用类型和雇用性质的比例结构和分布、员工男女比例、全体员工和管理层性别比例、员工培训、相关的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业绩和制度管理机制、促进部级体育科技产品技术进步投入和创新活动、产品安全质量保证制度和做法、服务城乡统筹等等内容。

第七,社会慈善事业指标。包括社会捐赠的数量和项目、发起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件、员工参与社会慈善情况、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的管理机制、支援中西部发展的情况。(五)加强社会责任沟通体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必须加强多方面的沟通。因此,体育企业要想有效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必须建立起相应沟通机制。

1.加强企业责任沟通,产生品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

体育企业通过和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可以使双方在多个方面达成共识。同时,加强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也是认同双方价值观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对内部流程效益和系统进行定期的评估与测量将有助于体育企业社会责任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交流、沟通。建议体育企业应和利益相关方代表就本企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成果和相关方进行沟通交流,体育企业管理层可将企业内部审核以及外部沟通的结果向利益相关方组织的团队报告,同时报告企业获得的社会责任绩效以及后续跟进改进情况。一般主要包括如下沟通内容: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状况、责任目标和指标实现情况、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政策变化等等。

2.积极社会责任报告,创新沟通形势

体育企业通过发表可持续发展报告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加强与外界的沟通,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对外沟通方式。例如,李宁体育公司从2009年开始,每年均坚持对外公布《李宁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通过《李宁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让外界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现状,此举亦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值得注意的是,为提升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成效,建议体育企业编制报告需遵循以下原则:

(1)界定报告内容应遵循的原则

体育企业在撰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时要有选择性,报告的内容需要遵循三个主要原则:①关键性原则,就是指的报告内容能够反映出体育企业对国家经济、环境和社会的重大影响,或者报告的内容都是对利益相关方有决定性影响的重要指标;②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是指体育企业要知道谁是本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以及如何回报他们的期望;③完整性原则,是指体育企业所做的报告能够全方位的反应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

(2)确保报告质量应遵循的原则

体育企业在进行企业社会报告之前,必须保证报告的质量,编制报告过程需遵循以下原则:①准确性原则。是指报告的信息要详尽准确;②中立性原则。报告的内容需要客观反映企业绩效的正、负两面,不能只报告成绩,不报告负面因素;③时效性原则。是指定期及时更新信息,使利益相关方能够了解本体育企业社会责任的最新动向;④比性原则。是指报告形式应前后一致,报告内容应符合国际惯例,连续不间断,这样有利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⑤可靠性原则。报告所获得的信息质量要有保证,所获得的信息具有可追溯性;⑥清晰性原则。报告所有表达的信息应具有逻辑性,易于理解,便于利益相关方理解。

四、建立体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保障机制

体育企业是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都有重要意义。为更好推动体育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仅依靠体育企业自身的努力仍远远不够。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体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保障机制:

(一)加强政府规范和引导

各级政府应通过各种不同的宣传手段向体育企业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风气,达到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正确方向目的。还可统一部署,联手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来共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另外,各级政府还需要统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并制定相关的符合我国现行国情的体育企业社会责任的国家战略。而作为体育企业,应推行如下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战略内容:一、明确我国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完成每个时期的社会责任。二、明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以及履行社会责任对国家经济、政治和环境以及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并认清企业社会责任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三、体育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国家具有广泛影响的经济龙头体育企业,政府更应该明确其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对这些体育企业提出清晰的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和要求。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虽已颁布体育法,为体育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护,但是体育法对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实施领域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另外,我国的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在激励和限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的作用不明显,仍然以纯粹的经济利益增减作为银行信贷法、企业纳税行为的评价基础。事实上,国家应该把很多特殊的税种征收加以转化,比如说把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制性收费和罚款转化成为环境税、社会保障税以及资源税等等。国家对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的体育企业,要给这些企业更多获得信贷优惠,或者减免税收等等实体权利,通过这种修改税法、信贷法、税收征收管理法、担保法等等为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体育企业获得更多的便利和实惠。值得强调的是,部级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就是部级执法部门能够严格进行执法监督,各个相关部门需要严格围绕执法公正主题,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法律公正力和监督力。

(三)发挥各种社会力量促进体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体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一定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来自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显示社会上的各种力量都有利于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如工会组织、企业和行业组织、消费者组织、媒体渲染等等。这些力量通过和政府建立合作,动员社会舆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自觉履行,同时能够监督和评价企业活动状况,起到了营造良好社会责任的环境条件。比如说行业和行业组织可以通过制造舆论压力、制定企业行为规则等等来促进体育企业积极的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林业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组织中的一种形式,既有普通企业的共同特征,又有其独特特点。因此,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也有特殊性。

    (一)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极端重要性

    林业和农业一样,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林业不仅要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林业产品,还肩负着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林业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林业基础产业的地位决定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极端重要性。林业企业的产品一般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如果林业企业提供给社会的产品存在安全问题,将给人们造成直接的伤害。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消费者对林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都格外重视。

    (二)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物质基础的薄弱性

    林业与农业一样,是一个弱质行业,部分林业企业(尤其是种植型林业企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较强,林业企业的经营业绩除了受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影响外,还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由于自然条件的客观性和不可控性,使得林业企业经营风险大、效益不确定,使得大部分林业企业缺乏广泛实施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直接导致林业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物质基础薄弱性的特点。

    (三)环境责任地位突出

    有学者指出,林业企业社会责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蔡剑辉、张春霞(1999)认为,狭义的社会责任就是林业企业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应承担的责任。由此可见环境责任在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突出地位。林业在构建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林业企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及其加工产品,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因此,保护社会生态环境是林业企业的重大责任。林业企业不仅要考虑物质财富创造问题,追求经济利益,更要考虑如何实现林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分析

    林业企业是现代经济组织的一种企业形式,因此,林业企业首先要承担所有企业都应该履行的共同的一般社会责任。由于林业企业的特殊性,它还应该承担一些特殊的社会责任。由此,我们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内容;从林业企业的产业链来分析其特殊内容。

    (一)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内容

    企业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因此,林业企业应该追求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需要承担对股东、消费者、商业伙伴、员工、政府、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内容如表1所示。

    (二)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内容

    在分析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时应考虑林业企业的特殊性,林业企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产销链上。因此,笔者基于林业企业产销链角度分析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内容。我们认为,林业企业的产销链主要包括采购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内容如表2所示。

    三、提升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和措施

    提升林业企业社会责任,首先需要考虑林业企业自身的特点,针对林业企业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需要政府完善法律、法规,需要消费者进行监督,需要企业提高认识,采取必要的行动。

    (一)原则:根据林业企业的特点提升企业社会责任

    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林业企业有两个典型的特点。一是林业企业以森林资源为依托。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开发利用适当,森林资源可以做到永续利用。但是,森林资源的生产周期比较长,在整个过程中,林业企业不仅投资回报期较长、资金周转慢,而且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高,经营风险大。二是林业企业的产销链具有不同特点。如上文所述,林业企业的产销链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等过程。在不同的过程,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和表现形式差距比较大。因此,在研究如何提升林业企业社会责任时,要充分考虑到林业企业的特点,要充分考虑林业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要求与特征,在行动中,要始终遵循这一原则,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最终目的是实现林业经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