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资源型 创意型 制造型

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同,成为学术界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正确认识广西文化产业现状,深入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对策,确立广西文化产业在全国的有利地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本文中采用冯子标教授的分类方法,即依照文化产业所包含的产业内容将其分为:资源型文化产业,即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文化旅游业,文博业、民俗文化产业等;创意型文化产业,即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演艺业、音像业、游戏业、广播电视业、报业、广告业等;制造型文化产业,即以生产技术和产品制造为基础的产业,包括各类文化产品的制造及经营部门。

一、资源性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资源型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为基础,包括文化旅游业、博览业、民俗文化产业等。这些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地域性强,特色明显,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不可模仿性,因而具有极明显的资源竞争优势。广西具有独特、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文化资源,具有发展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我区近几年来在这一文化产业领域也取得了重大发展。对于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议构建如下的发展模式(见图1)。

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内涵:

1.以广西特有的区域文化资源为基础,辅之于挖掘整理和研究开发,不断丰富广西特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旅游业、文博业、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业等3个文化行业。

2.以旅游业为基础,形成旅游(游览观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朝拜、健身疗养、生态田园、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带动文博业(民族生态博物馆类、自然科学博物馆类、历史文化博物馆类)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业(壮族民俗、苗族民俗、侗族民俗)的产业化发展。

3.面向市场,以企业和文物博览馆、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利益联合,发展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构造特色文化旅游内容和旅游线路,引导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倾向。

4.实施文化资源开发的品牌战略。以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为品牌,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形成品牌链,提高文化资源开发效益。

5.政府和企业联动,共同打造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政府以做好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为主导,企业以开发文化资源的价值为主体。

图1 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示意图

二、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创意型文化产业以知识创造为基础,包括动漫业、音像业、游戏业、广告业等。这一类型文化产业的典型特征是以知识创造为基础,这种特征决定了人才和人力资本在创意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创意型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和产品差异化与文化资源有关,但它的消费有的具有地域消费特征,有的则不具有地域消费特征,这是发展创意型文化产业必须关注的方面。对于广西创意型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广西的具体特征,建议构建如下的发展模式(见图2)。

本质上看,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特征,但其文化内容可以有地域文化特征。因而,这一模式不具有广西的典型特征,它具有一般性,相对于广西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这一模式要求结合广西浓厚的区域特性和知识型人才现状来理解其特色。

广西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内涵:

1.本发展模式要求广西的创意型文化产业要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结合广西特色文化资源和已有的文化知识型人才为背景,形成以文艺创作、文学研究、民俗民风研究、艺术创造和创意理念互动的知识基础,区内外人才资源互补,为广西技术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2.构建文化企业和文化营销公司为广西技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和中心,以文化企业和文化营销公司与创作人才的市场联系为手段,以市场导向为目标,一体化联合发展广西的创意文化产业。以文化企业和文化营销公司为发展广西创意型文化产业的中心,可以促进企业、公司之间的竞争,不仅可以直接面对市场,同时也可以市场机制打破广西文化单位的事业性倾向,为创意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塑造主力军。

3.文化营销公司是联系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一般来说,文化营销公司与市场联系广泛,市场目标明确,市场信息丰富,营销手段专业化,是文化企业走向市场的有力中介。

4.政府要为广西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为此,政府必须在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目标下,为创意型文化产业的知识型人才的成长和知识创造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图2 广西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示意图

三、制造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制造型文化产业是以生产技术和产品制造为基础的产业,包括各类文化产品的制造与经营部门,如旅游纪念品制造、文化用品制造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玩具制造业、娱乐用品制造业和工艺美术用品制造业等。

广西本身的文化产品制造业不发达,相关的企业多是以小作坊的形式存在,基础薄弱。另外,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也不在制造型文化产业上,因此,此类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应该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心所在。

广西文化产品制造业如果要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其发展模式上,应该采用产业开发的“产业循环式发展模式”或“雁行形态发展模式”。因为这一类文化产业属于制造业,不具有所谓的广西特色文化特征,因而遵循制造业发展的一般模式(见图3)。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河南文化;创意旅游产品;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13-02

一、创意旅游产品概念

(一)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广义上是指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形旅游劳动物品和无形的服务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购买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商品。大致可分为工艺美术品、文物及仿制品、风味土特产、旅游日用品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旅游消费结构中购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旅游产品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旅游产品是指在旅游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所需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通常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纪念品及旅游服务等,与一般产品不同的是对于旅游者购买的是主要以服务形式表现的无形资产。

(二)创意旅游产品

本论文所研究的创意旅游产品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服务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它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产物,是旅游独特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化含量高,创新性强,有纪念意义等特点。创意旅游产品不仅仅局限在看得见的商品,而是包含诸如有关旅游的创意概念、创意影视动画、创意文学作品、创意商品纪念品、创意体验等等。

二、河南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

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其中可供开发的旅游产品资源较多,门类广,四大怀药、洛阳牡丹、开封、信阳毛尖、杜康酒、道口烧鸡、洛阳唐三彩、禹州钧瓷、南阳玉器、汴绣等都可作为设计创意旅游产品的设计符号来使用。

河南创意旅游产品的种类包含文化典故、主题公园、舆论传说、影视作品、动漫游戏、文学作品、旅游服务产品、旅游纪念品设计、旅游食品等。

河南创意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必须战略性的考虑事业发展的长久性与时效性。按照经济规律正确地引导市场和良性的培育市场,理解旅游者的消费心理,针对性地开发创意旅游产品,将创意旅游产品纳入为景区的一部分,真正成为河南旅游的形象代言物。发展创意旅游产品,一个有效地途径就是使旅游产品产业与地方经济产业链结合起来,尽量利用地方资源,包括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材料资源、生产资源。将代表河南地域文化的设计符号,融入新开发的产品设计之中。

三、河南创意旅游产品的设计方法

(一)以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基础

做好河南创意旅游产品开发首先要拓展创意产业视野。创意产业的发展同高度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和生态化的时代条件密切关联。因此,不能把创意产业仅仅理解为广告、设计、动漫等一类的文化产业,也不能把它看成依附于制造业的边缘服务业。它是一种提供独创性智慧产品和服务并以此牵动各行各业的新型产业,是一种引领社会各个行业的功能性行业。其次要明确河南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高新技术成果与创意产业结合,提高创意产品生产和创意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创意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创意产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创意产品,使河南的创意产业在开发、制作、传播等各个环节上具有发展优势。

加快支撑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以数字广播影视、数字报刊、数字文化、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游戏娱乐以及数字音像资料等数字内容整合为核心,建设支撑现代创意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

创意产业的关键是人才。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创意产业人才既包括产业链上游的各类设计师、工艺美术家、画家以及为制造业服务的工程技术和研究开发人员,也包括产业链下游的擅长把创意产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为创意产业服务的法律、专利、金融人才。把这些人才吸引聚集并使用起来,才能保证河南创意产业的发展。

以园(区)为依托营造创意产业发展小气候。发展创意产业需要较好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基础,需要有较高文化科技素质的人群结构。加强创意产业的园(区)建设,以此为依托推进创意产业发展是一种必然选择。创意产业策源地英国的菲尔德音乐小区、曼彻斯特的创意小区都是成功的范例。北京、上海的创意产业发展也是采用创意园区的形式并取得良好效果。河南发展创意产业也应借鉴这样的发展形式,关键是选择好试点园(区),然后以点带面取得更多收效。

(二)挖掘地方文化典故、传统

对于大多数到河南旅游的游客来说,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河南地方的文化典故、传说、传统文化,是河南旅游的最大吸引力。所以是否能把这些文化典故、传说很好的挖掘出来,是否能把这种独特的中原文化融入到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当中,对河南的创意旅游产品开发就尤为关键。

河南拥有悠久的历史,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等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诚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就挖掘传统文化来说,在创意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却有些相同的办法。比如我们演绎其中的现代与传统对城市人们生活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的方式表现古代的人在城市之中的传统生活,也可以用现代的方式表现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传统生活等等,在现代城市之中我们保留传统,不断演变传统,形成具有传统的现代化,并形成我们独特文化的表现。例如体现一些中原文化的精神,让游客感受到中原文化的真正意义。比如参与一些祭祖活动、民俗生活等等,配套相关的旅游产品,也一定能够唤起游客心中对中原文化喜爱的共鸣。河南创意旅游产品的研发,要充分利用好丰富的传统文化的优势,要充分从传统文化中获取力量。河南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提炼出属于自己当地特色的文化特征,发展属于自己独有的传统文化,才能使创意旅游产品变得厚重有内涵,才能使创意旅游产品地域性丰富。

努力突出河南地区旅游产品的特色和地位。特色是旅游纪念品的灵魂。一是因为它具有纪念价值,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具有旅游地特色。外国旅游者来中国不会购买其他国家风格的旅游产品,而是专门购买浓郁的中国特色的商品。所以,特色是旅游地的魅力所在。具有旅游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可以引发旅游者强烈的购买欲望。因此,旅游产品开发者要充分利用自己地域文化的特性和垄断性,注意突出自己产品的文化特征,使旅游产品具有自己地域的文化内涵和烙印。在了解市场竞争状况的前提下,注意产品品种和档次的更新,让自己的产品在自己市场上占据优势,让市场上自己的产品为自己地区做广告。这样,既突出了自己地区的文化特征和旅游产品的特点,又节省了旅游者的游览时间。

创意旅游产品体现的是旅游地的文化特色,感觉或形象的组合是设计者在信息接受者的大脑中进行的有关旅游景区信息的再构筑活动。创意旅游产品的设计要针对旅游景区文化特征的设计,也就是将地域性的表象,以物质的、审美的夸张的方式向世人展现它的地域风采。河南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大省,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强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整体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必须与旅游结合起来。因此,开发河南创意旅游产品,必须打好“文化特色牌”,未来河南创意旅游产品的最大潜力,是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根据主题确定不同的设计手法,因事而异

创意旅游产品根据它的主题确定设计手法,创意旅游产品重在体现不同层次的旅游地的旅游形象,进而实现纪念和宣传的功能。突出创意旅游产品的创新性、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及轻便性等特点。

旅游产品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注重设计创作是最好的选择。创意旅游产品的设计师是多元化的,包括造型设计、材料、制作工艺、加工手段及营销方式。创意旅游产品同时也是创意产品,同样追求新颖强烈的视觉效果。

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设计,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改良的基础是发现原有产品的设计方面存在的缺陷,做以一定改造,节省设计成本。河南旅游市场有一些产品稍加改造就是很好的创意旅游产品改良还可以对材料和工艺流程做修正以降低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创意旅游产品可以改变生产方式,将旅游者作为生产加工的直接参与者,在互动体验中完成。好的改良设计可以改变原有产品的命运。

(四)改造传统的工艺水平

河南工艺性的旅游产品存在诸多问题。缺乏包装化观念、包装粗劣、或无包装、规格不统一、缺乏介绍性文字等。比如河南淮阳的泥泥狗,造型古朴雅致,风格浑厚自然,不施雕凿,工艺精美。它们用胶泥捏制而成,多以奇禽怪兽为题材,种类繁多,极富神话色彩。但其材料特性决定了其易损伤的弱点,包装设计应该基于可靠性、安全性的原则,对具体产品进行合理化、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实现。例如,泥泥狗的包装应该提炼其造型特征或色彩特征作为包装图案参考;在包装盒上附有泥泥狗的来历以及对泥泥狗工艺品的保护措施;对泥泥狗进行整体包装化,而不是仅仅对高档旅游纪念品进行包装设计,但高、中、低档产品的包装在风格和材料上应有区分。内包装材料可以采用锦缎、蓝印花布、牛皮纸、稻草等。同样,河南浚县的泥咕咕也是彩绘的泥玩具,它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造型古朴稚拙,色彩对比强烈。如果对泥咕咕增加新的功能,借鉴日本的招财猫的开发途径,用传统造型将其制成小摆件、手机挂绳、小挂件等等。

在材料、工艺和形态上加以创新,设计出仍然具有传统功能的旅游产品。根据现代玩具,玩偶的特征,可以将新的材料工艺应用于泥泥狗、泥咕咕的制作上。用软陶或者橡胶,树脂,硅胶等化学合成材料替代胶泥。新材料较传统泥料具有轻便、不易损伤、便于清洗等特点,更适合陈列或把玩。它们的形象也可以借鉴现代玩具的形态,重新进行提炼、夸张和变形,使其符合现代玩偶的审美特征。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之上进行全新设计。借用能表现传统的形态、颜色或图案,进行形式和功能的创新,随之加工工艺和包装也会更新。例如,借用“方城石猴”形象,采用木料、塑料或布料,应用现代化的加工工艺,将其制成家居饰品、抱枕、香皂等日常用品。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组织文化;创意人才;创意产业

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文化能把战略当午餐吃掉。”创意产业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一些国家和地区提出创意立国或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意产业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产业基于知识的产业部门,主要以人的创意为内容核心,以创意人才为基础,对创意人才的培育和管理是发展创意经济的重要内容。创意企业担负着创意人才的使用性开发的责任。相关学者对其组织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意人才特点

一些学者认为,文化创意人才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创意人才虽然从事的工作各有不同,但他们具有一些普遍的共性和特征。其一,创新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意人才的最大特征,是创意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创意人才惯于打破常规,不受制度的约束,对常规生活保持求新求变的态度,不断尝试用新的、不同寻常的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并由其创意不断生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二,高端创意人才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创意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精创意人才的培育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许多学者从创意人才的胜任力等方面分析其能力构成,但很难寻求一种相对固定的培养模式,高端创意人才往往具有不可替代、难以复制的特点。其三,个性化。创意人才往往对某种艺术或从事的专业有一种近乎痴狂的热爱,有执着追求的特质,不受工作时间等体制和制度地约束,喜欢自由,具有很强的个性。其四,工作成果不易测量。创意人才的工作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而且有很多成果,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成果大部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难以分割,因此给个人的绩效衡量带来很多困难。其五,组织松散。创意人才的自由性较强,很难受体制的约束,不同项目的人员配置也很灵活,人员流动性比较大。

二、创意产业组织文化特点

在创意产业的企业运营中,人才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如何尽可能地把全球顶级智力吸引过来,并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创造更大的职能。创意人才呈现出其独特的群体特征,因而这促使创意产业的组织文化具有包容性、跨文化性、培育性等特点。其一,包容性。组织文化的包容性在创意产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意人才的思维非常开放,个性很强,不愿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因而创意产业的组织文化必须最大限度地包容人才的个性、文化、背景,求同存异,不断促进创意人才地开发与培育。其二,跨文化性。这是我们这个时展,也是创意产业发展所要求的。跨文化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注重多文化氛围的和谐共存,互相促进,有最大限度的包容。二是积极创造跨文化环境,促进多文化的交流、碰撞。“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其三,培育性。创意产业应注重自身软环境的打造,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创意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的空间。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奠基人彼得•圣吉指出,学习型组织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创意产业不仅要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开发培育,还要注重对未来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例如,有的企业和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甚至直接在高校开设课程。其四,激励性。组织文化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公司员工的创意和激情。除了传统管理体制中的绩效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之外,对于创意人才的管理,相关企业更要注意营造宽松自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强调情感的归属机制而非强制性的约束,注重对员工的人文精神和性格的培育,要强调奉献精神、合作精神、进取精神的情感激励,激发其工作的内在动力,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情感归属。其五,合作性。合作是文化产业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相关企业应强调团队的力量,强调不同个体碰撞迸发出的创意火花。尊重个性与强调合作是创意企业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六,灵活性。创意多具有偶发性和随机性,很多利益触发点多来自于不拘泥常规的创意,其具有时间不确定、成果预期不确定、目标达成不确定,人员构成不确定的特点,因而组织管理应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市场反应和项目进展做出快速反应。

三、结束语

组织文化的表现有很多,有外在的,如衣着、举止、做事风格等,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文化,如身份认同、思考方式和工作氛围等。这种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往往是潜移默化、难以觉察,但是至关重要。我们应正确认识创意产业,明确创意人才特征,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健康的组织文化,不断促进创意人才的开发和培育,以此有效促进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澳】约翰•哈特立.创意产业读本[M].赵欣,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英】TerrenceE•deal,AllanA•kennedy.新企业文化:重获工作场所的活力[M].孙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脉络 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政府部门、各机构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其概念一直没能形成统一的认识,这直接导致了计量、比较和与文化创意产业同步的经济研究方面的困难,且对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论探讨很少。因此笔者试图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方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其进行一些探索。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体验产业”、“注意力经济”等,在宽泛的经济学研究中,普遍被视为同一概念,虽然每种定义所包含的产业部门不尽相同。在这里作为概念的回顾,姑且也认为它们是同一产业,对于其区别与联系则在下文的分析中给出。

(一)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回顾

一般认为,对产业进行定义有两种方法:分析式定义和枚举式定义。分析式定义是一种“产业特征+属概念”的定义方法,枚举式定义则是例举出产业所包含的所有产业部门。分析式定义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通过分析式定义可以建立产业的精确界限,并可以根据该定义建立枚举式定义。枚举式定义一目了然,使人易于接受和理解,且利于对产业的统计和计量。目前,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是枚举式定义或分析式+枚举式定义。

凯夫斯(Caves)认为,“创意产业是提供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们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绘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和玩具”。托斯(Towse)对创意产业的定义:“目前,文化产业也叫做‘创意产业’,是批量生产具有丰富创意和文化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其重要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文化内容多数源于生产文化产品时雇佣的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人员(创意艺术家、表演家、匠人等),同时也来源于附着在消费品上的社会重要性”。斯罗索比(Throsby)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1)在生产中融入某种形式的创意;(2)与象征意义的产生或传播有关;(3)它们的产出至少潜在的包含某种形式的智力财富”。霍金斯(Howkins)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类都有自己的法律实体和管理机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每种法律的保护力量粗略地与我上述所列顺序相对应。斯科特(Scott)认为那些生产作为工具服务于娱乐、沟通、怡情养致、装饰、社会地位等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范畴,并且它们存在于两种“纯”艺术中,正如电影或音乐所反映的那样,或是结合更为适用的功能,如家具或服装等。

分析式+枚举式定义主要出现在各国的研究报告和国际组织的文献中,由于枚举产业大同小异,且占用大量文字篇幅,在此不作详述。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但其内容与以上定义类似,也不再赘述。

(二)从定义看文化创意产业特征

由于“特征+属概念”的分析式定义方式,能够明确的划分产业界限,因而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定义的理想方式,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进行分析。凯夫斯的定义中,创意产业的特征是与文化、艺术或娱乐有关,如果将艺术和娱乐归结为广义的文化中,那么凯夫斯描述的创意产业特征即是文化内容。托斯则明确指出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因而,与凯夫斯的定义相比,托斯定义的内涵更加狭窄,因为其多了规模工业生产的限制。与托斯的定义相比,斯罗索比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相对宽泛的,因为他没有提及工业规模生产的标准,可以看作是纯文化产业。但又是相对狭窄的,因为其包含了另外两个标准,符号内容和智力财富。符号内容这一点,指出了创意产业是处理符号、信号等内容的,这与斯科特的认为数字和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符号形式的生产更多地并不依赖于人类体力和智力劳动的大量投入的观点是相一致的。智利财富标准与霍金斯的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相一致,这一标准指出了创意产业是与版权紧密相连的,但笔者认为,智力财富不能作为创意产业的特征出现,因为版权不是一个稳定的概念,其受到版权的实质性修改的影响,且智力财富不仅仅包含文化内容方面的智利财富,也包括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智利财富,因而,智利财富是创意产业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无论哪一种定义都将文化内容这一特点包括在内,因而文化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核心特征,仅用此一项特征来衡量的是最宽泛的文化产业的定义。而符号内容和规模工业生产则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

(三)各种命名方式之间的异同

以上我们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命名方式,在这部分,将对这些名词进行正式的梳理和分析。下表为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命名方法。

透过这些命名方法,针对这些产业所包括的部门进行比较,其所包括的行业大同小异,因而内在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valuechain)方法对其做出分析。波特在书中指出: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的一切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项动态过程称为价值链(Value Chain)。

在分析制造业价值链的过程中,他将整个价值的生产过程分为5个阶段:(1)输入后勤;(2)制造;(3)输出后勤;(4)营销;(5)服务。那么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也可以划分五个阶段:(1)引入:这是将文化内容引入创意产品生产的过程,文化内容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基调。(2)产品形成:这一过程是经理、生产商、编辑、设备供应商、电影和照片实验室、技师等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共同创意,并形成产品的过程。从知识产权的角

度看,这一过程是专利、版权和商标所要保护的核心内容。(3)流通:这是文化产品流通的过程,其中的参与者主要是商、发行人及各种参与促进流通的中间人。(4)发送:这部分是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点,也是产品流通的末端,主要包括剧院、电影院、书店、音乐厅、电视频道、博物馆、杂志等。(5)售后:包括批评家的角色、消费者评价收集等。

根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生产五个阶段的划分,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其所侧重的重点不同。引入阶段,侧重于文化内容的挖掘与导入,是一个“原料”投入的过程,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内容产业。产品形成过程凝结了众多拥有不同技能人员的创意劳动,因而也形成了产品的版权核心,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或将其命名为版权产业。流通是一个产品宣传和传播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眼球,为下一步的发送做必要的准备,所以这一环节可称为注意力经济。最后,发送和售后是将产品交给消费者的过程以及听取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体验,因而可称作体验产业。同样是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将文化内容看做这个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文化产业。将创意过程看做产业核心的人则将其命名为创意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二者的折中,但在价值链这个分析框架下,笔者认为这三个词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

另外,对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词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文化产业(狭义的文化产业,即艺术产业)+创意产业,这是一种包含了传统艺术生产的一种广义理解。另一种是将文化作为形容词,表示以文化为内容的创意产业,这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狭义理解。本文以上关于价值链的分析,也使用了这种狭义的理解。因而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狭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的艺术产业。事实上,传统的艺术生产的生产方式,相当于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产业规模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却为创意产业生产提供了艺术内核,所以笔者认为两种理解都是合理的,只要在使用和统计计量中加以规定了区别就可以了。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

(一)从文化到文化产业

要了解文化产业首先应先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一般来说可以从三种角度进行理解:(1)最狭义的将文化理解为“艺术”,如舞蹈、绘画、表演、摄影等述用“意识”来完成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主观性。(2)人类学或社会学框架下的用来描述一个群体所分享的一套态度、信仰、习俗、价值和实践。这个群体可以被定义为政治上的、地理上的、种族的或者具有其他共同特点的人,如爱尔兰文化、犹太文化、青年文化、企业文化等。(3)文化作为一个产业部门的划分工具,这种定义具有更多功能的导向。斯罗索比在他的著作《文化经济学》中认为这种对文化的定义“由一群人完成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产品起到对人们启迪或教育的作用。这里文化被用作形容词(如:文化产业、文化部门、文化产品等)。如果说文化是一个艺术或社会学的范畴,那么从斯罗索比的定义开始,文化已经具有了经济学的意义,文化产业就是文化和经济的相互融合。关于文化经济到底是文化的经济化还是经济的文化一直存在争论,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之所以叫做文化产业是因为文化的生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或共同价值的创造上面,而是形成了整个的文化生产的产业链。如摄影作品,已不仅仅是由摄影师独立完成,自产自销,而是要经过摄影师的创意拍摄,平面设计人员的技术制作,广告媒体的宣传包装,经济人公司的管理协调,营销人员的推广销售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最终消费品市场。再如文化旅游业,其已经不再停留在对某一种文化信仰、风俗习惯内涵的挖掘,而是通过对一种文化内涵的诠释带动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文化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仅仅是门票收入这么简单,还包括旅游推介过程中摄影摄像行业的发展,广告宣传媒体的业务,旅游图片书籍的出版发行行业,各类相关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餐厅、宾馆、零售、客运等行业的发展。因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更长的产业链条。

(二)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相对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对新的词汇,无论从学术、政策还是产业的角度。根据上文提到的文化的含义,最狭义的文化产业是指的就是艺术产业,这也是最被大众所接受的一种理解。在西方,将商业广播、电视、电影列入文化产业则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而这一时期,我国这些行业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投资、国家经营的。进入90年代,新经济的兴起和ICT产业部门的繁荣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产业已经不再是艺术、或媒体本身,而是与数字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新经济技术和组织优势改变了产业与消费者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文化消费逐步摆脱了以来中央媒体的生产模式和现场消费模式,互动、趋同、网络成为产业的关键。同时,与传统的艺术产业相比,由于创意产业的商业化模式,其产品大多数是工业规模生产的,这一点也是创意产业与狭义文化产业的一个主要区别。另外,创意产业很少是国家层面的,而往往是全球化的或者地方化的。创意产品已成为很多西方国家的最重要出口产品,2007年美国的视听产品出口仅次于航空业和食品业。1998年,英国最大的单项出口为与辣妹相关的产品。1996年英国的摇滚音乐家对英国国际收支作出的贡献已超过了钢铁工业。而在格拉斯哥等欧洲文化之都的创造过程中,每个城市都体现了强烈的地方化风格。总之,创意产业的概念是对原来狭义文化产业概念的生发和拓展,它是以新经济为基础,以工业规模生产,全球化或地方化为特征的产业。但如我们在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回顾中所分析的,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内容,所以其最精炼的经济学概括应该是将传统的文化内容作为中间投入品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产业。

(三)从国有部门到私人部门

这一点只是针对一些国家来讲的,因为在美国,只有极少数部门是国有化的,文化产业最初就是商业化经营模式。其文化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让最好的文化产品流行于市场,为媒体等社会潮流的引领者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大多数民众。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目前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已高达几千亿美元,文化产品出口全球第一。正是美国商业式的文化在全球的流行与风靡,迫使欧洲、日本、韩国包括我国在内,对文化部门进行重新思考,并进行改革。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以前,欧洲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中包含着一

条十分明显的轨迹:一方面,由古典殿堂文化位居主流,到近代市民文化兴起,再到当代大众文化大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由精神活动转变为大规模的文化产品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欧洲国家都经历了文化产业由国有部门到私人部门的逐步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文化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以及各文化团体接受国家资助占其自身收入比例等指标上。例如,德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经营有三种模式:由国家直接投资,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市民业余进修学院等;由集体企业经营,如文化协会、文化联合会、文化基金会等;由私有文化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如私营文化公司、音乐制作公司等。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也紧随其后。90年代以前,我国的剧团、电影院、出版和报刊等行业都是由国家出资,国家直接经营,并从行政角度进行强制性管理,其产品属于一种国家订货。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引进境外图书、影视作品的力度逐步加大,文化产业的外部生存环境急剧变化,而国家也因财政等方面的原因,对文化部门做了商业化调整,众多的文化组织、团体面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同时,一些文化组织、社团,文化公司、广告公司、经纪人公司等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竞争机制的引入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制作手段、制作能力和制作水平,管理也更加科学。虽然此时的文化产品依然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性质,但其从经营主体和运作方式来看,其已经商业化了。

三、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

以上讨论了文化产业中“文化”一词的含义,那么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创意”一词的含义。首先“创意(creativity)”包含着“创新(innovation)”、“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on)”的含义,如“时尚创意”、“艺术创意”、“文化创意”等。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经济学家将创新经济理论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分析,创意产业中的“创意”与创新经济学之中的“创新”有何异同,一般的组织创新是否也适用于艺术组织等问题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托斯强调“创意是文化或创意产业的中心,它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起到的作用于创新在其他产业中起到的作用相同”。舒马克(Tschmuck)认为“现有的创新经济理论几乎不能解释创意”。这些都反映了在狭义的文化经济学当中,“创意”仅仅指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在这里,“创意”用来作为创意产业和其他部门创新的划分标准。而在国内,一些学者就直接将创意与创新等同起来,认为只是中文翻译的不同形式。

(一)创新经济理论回顾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sisSchumpeter)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一种从内部改变经济的循环流转过程的变革性力量,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创新包括以下5种情况:(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者开发一种产品的新属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既可以是出现在制造环节的新工艺,也可以是出现在其他商务环节的新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控制原材料或配件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以前是否存在。(5)实现任何一种产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罗默(P.Romer)在1986年的《收益增长和长期增长》一文中也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索洛(R.Solow)用总量生产函数的方法对技术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作了定量研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则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是知识和知识的流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原料是知识。而后是创新经济理论的大发展时代,创新也被总结为: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等。

(二)“创意”与“创新”

从以上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在创新理论研究中,“创意(creativity)”一词并不常用,但其意义却与“创新(innovation)”具有基本相同,指一种带来新事物的能力,只是“创意”所创造的新事物常常是艺术文化方面的创新,而不是众多学者所指的包括在所有其它经济部门当中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所以从广义上讲,“创意”应该是“创新”的一个部分,一个分支。这种理解既满足文化经济学中认为创意就是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也满足一般创新理论中对创新的理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创意是一种新形式的内容上的创新,如果创意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话,那么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创新。由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于制造业大发展的时代,且制造业以及后来的信息产业又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所以能够极大推动其发展的技术创新一直受到较多人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将RND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而忽略了其他创新来源与创新形式。而笔者认为,内容创新恰恰是一个可以和技术创新并列存在的一种创新形式,它不但可以对文化产业本身(文化艺术创意),也会对ICT等高技术产业(数字技术创意),以及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冯子标等著的《大趋势: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一书,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意人才;胜任力;开发策略;创意指数

自“创新”一词提出以来,创新要素作为工业化进程主要助推力的观点已经得到学界普遍认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演进,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创新”开始与以知识和文化为内核的“创意”相交融。创意是一种原生态的创新,不仅强调了人类智力、知识和创造力的自我更新和变革,更彰显了“创意”与传统人力资本的凝结。创意人才是创意的生产者,创意人才的集聚自然产生技术、投资和就业等经济增长源,能否拥有大量创意人才,汇聚创意源,将成为影响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城市繁荣和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对创意人才研究文献的分析,总结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意人才较为合理的定义,并对创意人才的基本特征、能力构成和开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研究趋势与展望提供借鉴与指导。

一、创意人才定义的研究

“知识”和“信息”是创意的基础来源和应用工具。国外许多学者对那些工作上运用创意的工作者给予不同的定义。主要有行为说、特质说、学历说、职业说和复合说五种观点。例如,行为说的学者们将这类劳动群体称为“知识工作者”,认为他们主要从事知识生产和分配工作。有的学者则将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定义为知识的创造、运用、转化和获取四个部分。从个性特征角度,学者们认为知识工作者是一群具有异常想象力、勇气以及超凡领导力的人,他们的个人需求复杂多样,人们难以理解个人工作动力是为了工作本身、工作绩效、社会地位或者是荣耀,他们认为知识工作者是具有创新意识、热衷创新行为的群体。学历说认为,从事与创意要素有关的工作群体一般具有较高学历水平或者获得较高职业技术等级。这种观点与西方社会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认同是密不可分的。职业说从创意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类型进行分析。他们是引领经济从制造业为主的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的精英阶层,包括科学家、工程师、经理和行政人员等职业。有的学者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工作者的认识,定义为掌握并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主要指专业经理人。结合职业说与行为特质说的观点,提出了知识工作者主要是从事艺术、写作等创意工作,崇尚自由,热衷自己的工作,有独立心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群体。创意与知识工作的结合,既考虑了群体经济地位的优越性因素,又注意到社会阶层文化对这一群体形成的影响,印证了创意群体多元化的显著特质。

目前,国内对创意人才的研究实际上源于创意阶层的研究。有学者从人才类型来界定概念,认为创意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该定义过分强调创意人才的优越性,从而忽略了创意人才的普遍性。有些学者从劳动性质来界定概念,认为创意人才是通过专业技能,发挥创造能力来提供高附加值产品或服务的脑力劳动者。该定义源于对创意阶层的研究,通指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但忽略了创意工作者也可能从事部分体力劳动。最后,学者们借鉴国外职业说和行为说的观点,将创意人才定义为“拥有高水平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为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的群体”。根据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把创意人才分为创意生产者(艺术工作:画家、作家、设计人员等)、策划者(广告策划人、项目策划人等)和成果经营者管理者(项目经理、经纪人、中介人等)三类。这是本研究所认同的观点。我国对创意人才的研究起步较晚,实际使用中与其相近的概念纷繁芜杂,诸如“创新人才”“知识型人才”等。

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创意人才是源于创新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一个溯源概念。创意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事创意(文化创意、科学创造或经济创意)生产、策划和经营管理的劳动群体。首先,在心理特征上,创意人才需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次,在劳动类型上,创意人才是主要从事与“创意”有关的劳动群体,不局限在脑力劳动者,还包括部分体力劳动者;最后,在工作行为上,创意人才不仅是能够从事创意生产的群体,而且包括从事创意策划、经营和管理的相关人员。创意人才的范畴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创意产业逐渐与制造业、服务业甚至是传统农业的融合,创意人才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大量从事体力或者是重复劳动的群体都有可能加入到创意人才这个群体。目前国内外对创意人才的诠释,都是基于本国文化传统和产业现状而提出来的。因此,创意人才的名称、概念和范围还需要随着时展而不断探索。

二、创意人才基本特征的研究

学者对创意人才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传统产业人才的差异性比较上,总体而言,创意人才在性格特征、心理需求、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成果方面存在诸多显著特征。如有些学者通过对某些国家和地区创意产业的实证调查,认为创意阶层具有年轻构成年轻化、受教育程度较高、追求独特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等特征。还有些学者通过领导行为对创意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创意群体对成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高于权力与归属。有的学者在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创意阶层是具有无形创造能力、行为难以预测、崇尚宽松多样和开放团体氛围等基本特征的群体。而我国有的学者认为创意人才具有创新精神、高超的洞察力和悟性、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抗压能力等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创意人才具有七大特征:具有创意与创造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具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能力;对城市生活的便利条件需求较高;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以团队化形式进行创作;在创意城市集聚。

综合分析发现:创意人才虽然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具有普遍特性。首先,创意人才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创意人才大部分都拥有较高学历或技术水平,在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比普通员工突出。高智商的工作也决定了创意人才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其次,创意人才重创新轻规则。为了不断聚集和产生创意,创意人才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他们往往能够通过自我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式来组合新知识、新方法,从而推动创意源的一次又一次的革新。然而,重创新的特性也决定他们崇尚自由、宽松和开放的环境。再次,创意人才与普通员工比较,创意人才自我价值导向更为突出,内在需求呈现多样化,更加关注专业特长的发展和工作成就的认可。

三、创意人才胜任力构成的研究

“胜任力”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他认为胜任力是将某一工作中拥有的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经研究表明员工胜任力的开发是确保企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创意人才的胜任力应该包括综合能力、自信和风险承受能力、丰富的经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四个方面。有学者提出创意人才胜任力模型,即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学习能。

我国针对创意人才胜任力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和全面,有学者构建了包括专业胜任力和基础胜任力两个层面的创意经理人胜任力双素质叠合结构模型,并进一步区分为品德素质、经营管理、创意特质、社会影响力和成就欲望五个维度。有的学者以胜任力冰山模型为依据,以广告创意人才为实证依据,提出创意人才的胜任力主要由门槛类胜任力(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知识)、区辨类胜任力(体现创意人才核心特征的能力)和转化类胜任力(个体的动力源泉)三大部分组成。研究结果显示,门槛类胜任力是创意人才的必备素质,区别类和转化类胜任力是创意人才产生较高绩效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动力源泉。有些学者通过文献分析和对创意企业的开放式调查,构建了以创造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创意人才测评指标体系,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精神意识、性格和工作业绩五个方面。

四、创意人才开发的研究

人力资源是创意经济时代的首要资源,而创意人才又是现代人力资源的精髓,因此,必须注重创意人才的获取、培养、使用和保护。有学者提出环境对于培养创意人才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应从构建创意社区入手,提出通过为创意进行投资,塑造人文气候和构建社会凝聚力,以发挥城市尤其是大学在创意人才开发中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创意人才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主体,而多样的环境和适当的政策支持是创意人才培养的关键。企业是创意人才的使用部分,创意人才的效用能否发挥,既取决于人才基础素质,又受企业管理手段的影响。

我国对“创意经济”的认知起步较晚,因此,创意人才开发的研究方面,主要是集中在对国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介绍、引进与本土化上。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应该从社会、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培养创意人才胜任力,社会层面强调教育部门和社会培训机构的重要性,企业层面集中体现基于胜任力特征的个性化培训方式的必要性,个人层面则突出了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并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培养手段。

五、创意人才竞争力的研究

关于创意人才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创意人才指数方面。有学者认为,城市经济增长与科技、人才和包容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指出教育发达程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并主张通过采用教育指标来测量某个地区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状况,即一个地区拥有学士以上学历的居民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种理论开创了创意人才竞争力研究的先河,但是单纯以教育指标来测量人才竞争力容易夸大高等教育的影响力,而忽视了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创意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以,有些学者通过调查研究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提出创意团体指标体系,其中提出了包括创意教育、组织领导力、政策支持以及投资力度在内的创意人才测评标准。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中国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曾发表了《中国香港地区创意指数研究》,提出了“5C”创意指数支架,包括了创意成果、结构及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资本指数五大部分。该研究接纳了学者所强调的人力资本是创意经济增长源泉这一观点,并提出“创意人力资本”的量度框架。该框架体系以全新、全面的视角对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科学诠释,也对创意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提供了值得参考与借鉴的框架体系。

六、研究评析及展望

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随着时代主题的不断演变和人类认识的逐渐成熟,对创意人才的研究领域和视角正日益深入和多元,但在研究层面上,仍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解决。如政府承担创意人才的投资和转化,高校负责创意人才的孵化和教育,而企业是创意人才最终的使用者。但目前对创意人才培养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政府政策制定的描述与总结,直接立足创意人才特点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仍然较少。又如,目前创意人才指数主要是附属于创意产业、创意城市整体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子项目,直接针对创意人才综合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较少。

本文认为,未来针对创意人才的研究将朝着纵深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创意浪潮正席卷全球,对创意人才的研究不仅正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范式,而且将与经济学、教育学、情报科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相互交融。未来的研究一方面将融入更多的学科知识和理念,以实现创意人才研究视角多元化,推动该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分散于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相互交叉渗透并得以整合,最终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创意人才研究理论框架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津.创意产业人才素质要求与胜任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

术管理,2007(8).

[2]蒋三庚,王晓红,等.创意经济概论[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