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识图能力是一项最基础的美术技能,也是学生学好美术,形成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能力。由于美术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比较高,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十分吃力。美术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创设有效的美术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入情境之中进行充分的感受,加强学生对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吸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身心发展规律、性格爱好等,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例如,在教学“魔幻的颜色”相关内容的时候,笔者围绕该内容的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认识并运用三间色和三原色,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识并对相关的调色进行练习。笔者按照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将一些基本的生活图像分别发放给每个小组,让每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从图片中寻找出其包含的色彩,从而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色彩带来的魅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给每个学生一张空白的图片,让学生利用三间色和三原色进行上色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笔者还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轻缓的音乐,让学生在这样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创作,享受绘画所带来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的识图能力,还能扩充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善于利用科技,明确学生审美态度

所谓的审美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实现了科学技术与美术课堂的结合。在美术教学中,鉴赏的过程至关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科技的力量,寻找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展示生活中不常见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美术作品形式的多样,从而明确学生的审美态度,让学生能够正确人生和欣赏美术作品。在《金色的浮雕》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对浮雕的了解,并且,使学生能够利用身边的工具将锡纸加工成立体变化的浮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网络资源的收集和查询,为学生展示了希腊人物浮雕、城市雕塑、大理石雕塑、青铜雕塑等多种浮雕的图片,然后,教师提出了问题:这些作品与我们平常画出来的画有怎样的不同?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和探讨了平面作品与浮雕作品不同的特点以及浮雕作品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这时,学生就能够在两者的对比中掌握浮雕作品的特点。并且,学生在深入分析和探索这两者的不同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就有了一定的提高。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具:锡纸。废旧电线、泡沫等。同时,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手中的材料设计出凹凸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这些锡纸自主制作了浮雕作品。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设计出了非常有创意的作品。最后,教师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逼真写实的蜡像,其中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过丰功伟绩的人,也包括李小龙、张国荣、梅艳芳等娱乐圈的艺人,学生在观看这些蜡像的过程中,就感受到了艺术对他们心灵的震撼,而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态度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核心素养 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57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各种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美术课程,其价值主要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创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那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创设有效情境,提升学生识图能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教材纲要和教学实际情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如,在三年级《魔幻的颜色》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认识并运用三原色和三间色,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色彩知识学习及相关的调色练习。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之后给每个小组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图像,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寻找图片中的色彩,感受生活中色彩的魅力。教师还可以将空白的图片发给学生,请学生“借”来三原色和三间色进行上色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心情,更好地享受绘画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美术素养。

二、巧妙应用教学技巧,增强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高年段的美术教学中,都会渗透一些基本的美术基础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论性太强的技能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巧妙运用一些教学技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将这些技能由难变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轻松掌握。

例如,在《主次分明的构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绘画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拼图或添画的方法将画面中的主体放在显眼、重要的位置上,还可以搭配上动画课件的巧妙运用,将构图知识进行生动化、形象化。如首先将蔬菜、水果的图片运用复制、粘贴等手法进行导入,接着运用移动和自由变换的功能来改变画面的构图。通过不同角度的演示,让学生看到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构图,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构图方式。画面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不断地将抽象的知识概念变成具体、客观的可视现象。

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技巧,整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美术教学内容安排得生动、有趣、形象,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表现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评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不断提升。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还是在学生的作品展示中,教师都应该及时地给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自身的存在感,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创作热情。同时,教师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思考,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美术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大部分客观的事物都能够成为学生进行描绘的对象。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要有针对性,不要流于形式,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而积极的审美观。如在《染纸》的教学中,学生对宣纸的特殊浸染效果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调一调。教师对学生这一热情行为应给予肯定,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操作平台,适当地给予指导,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动手尝试,从而积极自主学习新知识,更好地完善自身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素养。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美术;作品创作;作品表达;鉴赏课程;乡土美术资源;讨论

一、立足作品创作,推动学生的图像解读

所谓图像识读,是指学生对美术作品、图像以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解读能力。其中,主要涉及对用色、线条、配比以及造型特征等方面的解读。在现代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及解读能力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解读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按照图像反映客观物象的程度来划分,美术作品可以分为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从鉴赏美术作品的角度,教师应针对这三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特点的图像解读。例如,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材中的鉴赏课“走进具象艺术”中,例举了《贵妇人像》这一享誉世界的美术作品,这一作品是具象美术作品的代表。该作品的作者安格尔基于一种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画中人物的质感,使得人物无论是在神态,还是在气氛渲染及空间暗示等方面,都显得极为真实,仿佛作品中的人物并非存在于画中,而是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可见,对于具象派的艺术家来说,“真实”是他们对作品最主要的追求。除此之外,具象派美术作品对人物体态的衬托往往较为鲜明。《贵妇人像》中的贵妇人莫特西埃本是安格尔一位亲友的女儿,画家选择让莫特西埃夫人站立的姿势,配以暗红色花纹背景和深色衣裙衬托人物鲜明丰满的体态,将夫人椭圆形的面孔与裸露的圆润肩部及手臂描绘得十分和谐,人物形象的塑造隐约可见拉斐尔式的造型。虽然此肖像画整体显得极为明快,但有色块的配置而无色彩的变化。安格尔认为,对绘画而言,色彩是次要因素,使用颜色的目的是让画面整体显得新鲜夺目,因此必须画得快。然而,画得快则很难从细节上体现形体,所以要想获得形象的准确就必须靠素描。因此,安格尔的作品可以说是用颜色画的素描,准确、深刻又细腻。又如,教学“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中国古代人物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设计作品精读。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色彩运用的角度进行探讨,如分析古代工笔画中的色调搭配,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姿态的剖析逐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提高学生的图像解读素养。

二、结合创作表达,强化学生的美术表现

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教师不但要借助传统的美术技术和美术语言,还要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新视觉形象,充分彰显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在高中美术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与现代的美术技术、媒材及语言结合到一起,切实构建既富传统韵味又不乏现代意趣的教学环境,有效增强学生的美术表现意识和能力。同时,为了达到培养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目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美术基础,采用赏析和实物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教学“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瓷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瓷器的制作工艺入手,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实物展示,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瓷器制作品专业名词及其技术特点的了解,而且能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瓷器欣赏方法,进而在夯实学生美术基础的同时促进学生良好美术素养的初步形成。紧接着,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媒材与技术的结合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当前,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每一名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又能为美术表现空间的拓展提供理想的工具。因此,教师若能将美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结合到一起,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表现创作意图及思想,则不仅能让学生的美术创作形式更加丰富,而且能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出更为饱满的视觉形象,进而切实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通过鉴赏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在高中阶段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无疑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与德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需要让学生“知美丑,明善恶”。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是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例如,开展“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中国古代花鸟画”这一内容的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同时展示工笔画与油画作品,如李嵩的《花篮图》和卡拉瓦乔的《水果篮》,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赏析并分析这两幅作品的不同点,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线条让学生了解何谓美。首先,教师可以歪歪扭扭地用线条画出小动物,并询问学生的感受。对此,学生感受到了“别扭”与“丑态”。随后,教师可以画一只线条优美的小动物,再让学生谈谈心中的感受。对此,学生一致认为小动物很漂亮、很可爱。借助这两者的对比,学生不仅能了解到“美”与“丑”的区别,还能理解“美”的存在价值,从而逐步建立正确的审美理论体系。

四、充分挖掘乡土美术资源,促进学生的创意实践

若将核心素养视作当代教育的灵魂,那么有关教材及课程内容便如同肌体一般发挥着承载教育灵魂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外,还需要全力挖掘乡土美术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感受本土美术魅力的同时,增加创意实践的机会,进而提升美术素养。以江苏常熟为例,其花边艺术已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且当地的“元四家”之首黄公望、虞山画派、虞山印派等在美术史上地位突出。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乡土美术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进行创意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和学习独具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有效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保障了融入的可行性

青年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并伴随信息化一同成长,视野宽阔,接受了来自众多领域的信息,知识庞杂,情感丰富,艺术气息浓厚,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身处价值多元的时代,面临社会的急剧转型,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明显表现出困惑和迷茫,诚信意识淡薄,个人的道德行为失范,甚至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质疑。但是08年的奥运会被外国人亲切地称为“鸟巢一代”的青年志愿者和汶川地震中青年大学生的表现也展示了大多数大学生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能够自觉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也有高度的认同。故而,要切实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中,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向,确保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保证大学生政治方向的坚定,道德素质的高尚,进一步使其明辨是非,明确荣耻,如此,不仅能有效达到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更易于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发展规律。

艺术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

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熏陶和感染人,达到净化心灵、健全人格、启迪智慧的目的,从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在春秋末期,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就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极力倡导以艺术教育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到了近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更是倡导将民族艺术融入课堂教育,其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旨在优化国民教育,切实培养国民的健全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人的精神上塑造人、感染人和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旨在通过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艺术修养,熏陶、濡染、浸润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也包含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各项内容。由此可知,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方面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高度的吻合,这就更进一步确保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之必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形形的社会观念不断涌入国门,古今中西文化在不断碰撞,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致使一些大学生在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失去了自我。“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上所述,多数大学生只注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道德素质下降,而艺术教育则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方式,有强烈的感召力,“可以培养大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真、善、美的优良品德,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最好形式”。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的国民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高校是培养国民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在高校和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群体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度有些差强人意。这固然受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社会环境趋利化等社会因素影响,但同时应看到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种种不足。艺术教育与社会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可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路径。因此,在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便可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法进行。

(三)是有效满足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逐步提高了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和认识,明确了艺术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通过积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使艺术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娱乐时代的到来,一些年轻人尤其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明星梦”的追求已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有理想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的理想过于功利,将学艺术、走艺术路作为发财、成名的唯一选择,那这样的人生观无疑是一种消极,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如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无疑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头脑,使其自觉抵制错误的、功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一)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艺术专业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觉强化自身的审美情趣与艺术素养。在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使之贯穿艺术教育的整个过程,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确保他们能够坚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对于实现艺术教育教学的目的,完成艺术教育任务,强化艺术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要切实发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阵地作用,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优势,突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自我教育的作用,以此逐步引导青年大学生主动接受社会主旋律教育,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洗礼。

(二)优化外部环境,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教育的目的旨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之能够正确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增强自我建构的意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一起努力优化外部环境、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部教育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当代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热情,建立社会实践平台,才能促使其在亲身的实践中感悟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或否定,形成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取向,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建构意识,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全过程,关键是要发挥高校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职能,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指导,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凝聚力,以各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向心力,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校园文化的道德约束力,明荣辱、知廉耻。通过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各种文艺竞赛,使青年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有力地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既达到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又实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字: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 审美教育 创造力 技能

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校庆百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引起强烈反响。专家们强调指出:“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要建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创新教育体系和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而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性与心理发展》中指出:“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孩子运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现代素质教育下,拿技能与创造力比,创造力重要得多,创造力的培养应该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当今新的教育形势下,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责无旁贷!

一、培养审美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为纽带,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新的图像化(视觉艺术化)时代。视觉信息的便捷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品位,人们不再会仅仅满足于人工技艺产生的精湛,而更加注重作品产生的个人审美体验,这样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也显得更为迫切。美术教育尤其是其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

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小学美术课开课不足;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很多孩子们不爱美术课,美术课的教学效益低下……要知道:现代绘画艺术早已超越了“再现”的时代而进入了“表现”的时代,摄影、录像、电脑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不允许绘画停留在“再现”的时代。

在此形势下,艺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们才强烈呼吁:“艺术教育的特殊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以艺术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并强调指出,这不但是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目的。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活动是以审美需要和动机为动力、以审美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为基础的欣赏和创作过程,知识也好,技能也好,它们只是欣赏、创作这些审美活动的条件,只有欣赏和创作活动中饱含的创造才是审美活动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确信:培养审美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实现创造力与技能的统一

“创造力以某种心理、行为能力的静态形式存在,它从主体角度提供并保证个体产生创造产品的可能性。”认知能力构成创造力的“心理能力”要素,技能则是创造力“行为能力”要素的主要成分。这就是说,创造力是整体,技能是这个整体的部分:美术教育的目标不能定位在部分上,但不意味着排斥这一部分,否则整体必将受损。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创造力与技能的统一。

那么,在我们平时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挖掘和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呢?以下是应对策略:

1、遵循四项原则

我觉得在教学中除了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外,还要遵循四项原则:

创造性原则: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性的有造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区别美与丑的能力,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

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美术双基,通过参与实践,大胆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眼的观察力、脑的思维力、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

2、大胆改革课程内容,部分乡土教材纳入其中

在美术教育中,大胆开展第二课堂,有利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可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及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如竹编、麦秸画、剪纸等,使学生对家乡增进了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使学生学会结合生活,联系实际。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术技能在活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开展第二课堂,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

人类的发展始于教育,人的素质发展更需要适宜的教育。教育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积极地参与各种实践和体验、从实践体验中来感受、认识、理解和发展人的认知、技能、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承担这个重任,而且在这个方面对人的培养是独特并有效的。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创造能力,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我们充满信心,和美术教育界的同仁一道,继续遵循这些原则,为提高全民族的审美素质,为提高全民族的创造力,把美术教育提高到新的水平。

注释:

(1)引自魏传义主编《艺术教育学》

(2)引自《创造力心理学》

(1寿光第五中学 山东寿光 2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