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海外并购,财务绩效,EVA分析,杜邦分析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逐渐发展壮大的中国企业踏上了海外并购之路。而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我国掀起了一股海外并购的热潮,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纷纷在海外寻求并购目标。中石油中海油的频繁出手,联想拿下IBM的PC业务,工商银行巨额收购南非标准银行股份等案例成了国际金融界被经常谈起的话题[2]。

金融危机以来,鼓励中国企业出海抄底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IT是技术进步最快的行业,企业的并购和重组成为发展的重要途径,跨国并购更是频频发生。本文以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为例[3]进行分析,通过EVA分析对并购绩效进行评价并辅之以杜邦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其原因,从实证角度论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否真正创造价值,对我国IT企业海外扩张战略提供借鉴。

二、相关文献综述

Anand和Delios(2002)结合OIL的分析范式指出投资者自身的核心优势资源和东道国的目标资源性质,决定了跨国并购创造价值的可行性。Aulakh和Kotabe(1997)认为,企业在国外市场经营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受其组织结构、历史经验及目标资源的技术特征等因素制约,这些内生因素对于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后对本国母公司及海外子公司的绩效有重要影响。Kim和Hwang(1992);Hennart和Reddy(1997)从文化差异论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跨国并购整合过程中,并购双方要合理应对民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双重文化差异增大了并购整合的难度,并购双方很容易出现彼此不信任、缺乏合作的情况,这将制约资源转移的效果和效率,限制目标公司财务绩效的提升。

国内外很多学者从实证角度考察并购绩效。Mueller(1980)对1962年至1972年不同国家的兼并研究表明,法国、荷兰及瑞士企业兼并后盈利能力下降企业管理论文,而英国企业的样本则优于对照组。Peer(1950),Ryden和Edberg(1980)等人认为并购后企业的利润减少,而Baldwin(1995),Ikeda和Doi(1983)和Gugler等人(2003)的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后利润增加。李东富(2005)、李祥艳(2006)认为并购后中期企业财务绩效下降,长期利润增加。王燕锋(2007)则对TCL的海外并购进行了实证研究,分角度剖析了TCL海外并购失败的原因。王海(2007)对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前后的研究发现,双方博弈的结果是联想明显处于劣势。

由于上述研究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对中国当前背景分析缺乏代表性和EVA分析方法的缺失,本文主要针对个体案例进行EVA和杜邦分析来评价并购对股东价值产生的影响。

三、本文方法设计

研究公司财务绩效的方法主要有平均股价研究法、积累平均收益率分析法、事件研究法、会计研究法及个案研究法。考虑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尚处于起步阶段,案例个数及其并购前后的财务经营绩效数据都很有限,我们采用个案分析法,配以会计研究法下的EVA分析和杜邦分析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客观深入地研究。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其突出优点是客观具体深入。通过对单个公司并购行为引起的财务绩效变化的分析,深入挖掘并购给公司经营带来的变化及可能的原因,排除多个样本研究中成功与失败案例互相影响引致并购的结果被夸大或缩小的情况,从而得出对于单个公司比较准确的并购绩效判断(李东富2005)。且对于企业决策者和股东,借鉴其他相似公司并购前后业绩变化状况及具体原因,从而完善自身的并购战略显得非常重要。

(一)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也称经济利润,与基于会计指标的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相比,EVA是衡量企业价值和财富创造更加有效的度量标准。从数量角度说,EVA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是所有成本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反映了一个公司在经济意义上而非会计意义上是否盈利;营运的真实情况及股东价值的创造和毁损程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EVA的具体应用公式如下:

EVA=NOPAT-WACC×A

=EBIT×(1-t)-WACC×A

WACC=D×Rd×(1-t)/A+E×Re/A

其中:EVA为经济增加值;NOPAT为税后净营业利润;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A为总资产;EBIT为息税前收益;t为所得税率; Rd为债务资本成本;E为权益资本;D为负债。权益资本成本Re可进一步通过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计算得出,即Re = Rf +β ×(Rm - Rf ),其中Rf 为无风险收益率,Rm 为市场平均回报率,Rm - Rf 即为市场平均风险溢价,β系数反映该公司股票相对于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

(二)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是一种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一种经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经营业绩。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将若干个用以评价企业经营效率和财务状况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最终通过权益收益率来综合反映。

权益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

×(总资产÷股东权益)

=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下面我们主要通过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来进行分析[4]。连环替代法是指确定因素影响,并按照一定的替换顺序逐个因素替换,计算出各个因素对综合性经济指标变动程序的一种计算方法。利用因素替换找出影响分析对象变动的因素及程度,是对传统静态杜邦分析的进一步发展。方法如下:

设F=A×B×C

基数(本分析中设2000年为基数)F0=A0×B0×C0

实际F1=A1×B1×C1

基数: F0=A0×B0×C0………………(1)

置换因素A:A1×B0×C0…………………(2)

置换因素B:A1×B1×C0…………………(3)

置换因素C:A1×B1×C1…………………(4)

其中:(2)-(1)为A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3)-(2)为B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4)-(3)为C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F表示净资产收益率;A表示主营业务利润率;B表示总资产周转率;C表示权益乘数。

四、案例实证研究

2003年2 月12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公司以3.8亿美元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京东方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TFT-LCD核心技术与业务的企业。液晶行业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市场风险较大,且国内的TFT-LCD产业在当时刚刚起步,技术尚不成熟,因此京东方希望通过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后者因深陷财务困境,急于出售其资产)的TFT-LCD业务达到技术和产品升级的目的。

为了剔除行业经营周期性因素可能对结果产生系统性偏差,更准确地反映京东方并购案对其绩效的影响,本文选择并购当年总资产规模与京东方接近的同方股份和行业均值作为参照。[5]

(一)EVA分析:

由于京东方于2001年1月上市,EVA分析法选择并购前2年至并购后5年进行分析,即t∈[-2,5]。本文选择可比企业同方股份及行业EVA值(依据行业中值的各项指标计算得出的)进行比较分析。两企业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及行业均值的各项指标均来源于Wind资讯。Re计算模型中的Rf采用国家当年发行的5年期凭证式国债年平均收益率,Rm - Rf根据美国标准普尔500家股票的回报率相对于1926—1992年长期政府债券收益率的长期集合平均溢价在5%—6%之间企业管理论文,我们取其平均值5.5%为市场平均风险溢价, β可通过Wind数据库计算得出,Rd采用中国人民银行3-5期贷款基本利率[6]。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深入揭示企业的竞争优势,对EVA进一步分解,分为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投资活动产生的EVA、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其他活动产生的EVA。四部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 =营业利润+财务费用 - 生产经营资金×权益资本成本率;投资活动产生的EVA , 即投资收益- (短期投资+ 长期投资)×权益资本成本率;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 , 即(短期债务+长期债务) × (权益资本成本率- 债务资本成本率);其它活动产生的EVA , 即补贴收入+ 营业外收支净额- 所得税费用。

图一显示,在分析期内,全体EVA均呈现负值,电子元件行业利润空间较小,行业风险较大。并购前京东方的EVA略低于行业均值和同方股份的EVA,并购当年位于二者之间,但是并购后第一年开始京东方的EVA值大幅下降,下降速度远超过同方股份和行业均值的降幅,仅仅在2007年有所反弹[7],2008年又下降,说明并购并没有增加京东方企业的整体价值,却损害了投资者的价值,并且并购使其风险加大,具有不确定性。

表一:EVA细分情况

 

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

投资活动产生的EVA

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

其他活动产生的EVA

年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2001年

-15618.7

-5278.1

-10254.7

-2261.8

4754.9

2776.5

-192.0

-4131.5

2002年

-26974.1

-21083.0

-845.8

-2896.3

11288.2

3770.9

-4151.1

-1214.3

2003年

-21942.3

-38182.7

-12639.8

-2803.6

31107.1

7797.6

-3336.0

-3318.8

2004年

-150577.7

-45726.5

6455.9

-9239.3

46443.7

13230.1

381.2

-3212.6

2005年

-292988.0

-60163.5

-14684.2

-4453.6

77942.5

13246.5

-1301.9

-1009.8

2006年

-391415.8

-71395.3

106277.9

-7163.7

44626.2

15771.8

11524.8

2221.7

2007年

-1650.2

-72552.5

-19660.3

2271.2

19618.8

15267.9

30258.8

-1876.1

2008年

-215708.4

-135690.9

-25284.3

-6054.7

23522.9

23550.8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范文第2篇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与世界实际经济联系逐渐加强,对外投资不断地增多,这其中主要是以海外并购为主。所谓海外并购,主要是指一国企业将另一国企业的全部资产全部纳入,并对其实施管理,或是完全控制,海外并购为中国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隐藏着加的风险危机,入不合理妥善解决将对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

1 中国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企业就开始进行海外并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出极好地发展状态,虽然在这一阶段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直到2002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才迎来发展的“春天”,并购的规模与速度与日俱增,得到了迅猛发展[1]。从纵向角度分析,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交易额达到了70亿美元,而在2009年的前2个月,就达到218美元,只是短短的5年时间,增长了311.43%。从横向行业情况分析,我国海外企业并购涵盖两方面内容:一是自然资源,这一方面的海外并购尤为突出,例如:在2009年,中国铝业投入19亿美元,以此获得了力拓的12%的股份,这是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最为成功的一个案例,同时也是最大的并购案。二是技术品牌类,例如:浙江华立集团,他们并购了飞利浦的CDMA业务。

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

2.1 战略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对企业自身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这集中体现在海外并购风险上。很多国内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目的基本都很明确,即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海外并购的内在驱动力,属于战略性并购。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需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首先,发现海外并购目标,然后对并购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估,由于评估时间较短,对于企业海外并购的所有方案,相关人员并未做到仔细核查,进行全面分析,就仓促作出并购决策,继而参与投标。企业在对并购目标分析不明确的前提下试试竞标风险极大,他们对自身并没有准确的估量,而且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长远目标,就盲目进行扩张,在并购之后将会暴露极大的隐患,一旦企业规模过大,企业将难以对其实施管理,面临资金与人力的双重短缺,致使企业并未因此得到发展,反而使其承担沉重的包袱。例如:李东升先生对TCL跨国并购时,曾遭受过巨大挫折,他在进行原因分析时,认为战略不足是导致其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2.2 政治与社会以及财务风险

除了上述风险之外,企业海外并购还面临其他风险,如,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并购实施阶段,通常会涉及到两国政府,他们批准之后方可实施并购,并购方案会适当时机在大众面前亮相,如果涉及到比较敏感的并购,将会遭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对舆论应对不合理,将会使并购面临极大的困难[2]。例如:中铝在收购力拓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收购失败。这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政治与社会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

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整合过程中,也将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巨额的资金投入将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其背负较大的债务负担。除此之外,对于即将被并购的企业,其自身可能隐含着较大的风险,如,债务、未决诉讼等,如果并购企业未能及时发现,将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其债务压力,增加财务风险。因此,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必须清楚了解所并购企业财务状况。

2.3 客户流失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

中国企业在并购海外企业之后,将会在某种程度上流失并购企业的客户,很多客户对于中国企业是否能够管理与经营好并购企业提出了质疑,并且对其产品质量也并不看好。除此之外,并购企业还会竞争对手提供契机,使其挖走企业原有客户资源。例如:联想企业并购IBM的PC业务之后,原IBM的大客户流失很多,基本都转向戴尔。原IBM的竞争对手惠普,他们宣称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之后,对惠普而言是极为有利的因素,为其提供巨大的商机,采取了行之有效地措施,鼓励IBM的客户投入其阵营之下。上述案例说明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客户流失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

3 防范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具体措施

3.1 合理并购

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面临着很多风险,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会使其受到影响,面临经营上的困境。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战略风险,应当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改变现状,在实施并购之前,企业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跨国经营战略,要对自身实际能力有清楚的了解,尤其是针对跨国经营能力,在并购之后,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并制定明确的规划。对于海外并购而言,中国企业不仅要做好战略经营策略,而且还需不断地完善自身建设,核心是围绕以人为本,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具备国际化的经营方针,还需具备重组整合理念

3.2 深入了解目标企业

中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时要对其进行综合衡量,包含并购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企业文化以及战略资产等,上述方面都需要深入核查,同时还需并购对中国企业发展是否能够起到助力作用,借以提升企业竞争力,针对于此展开深入的分析,继而确定并购方针政策,构建合理的并购方案。除此之外,在交易方案中需要渗透下述条款以保证企业利益不受到影响,假设发现交易信息的不真实性,或是存在欺瞒现象,需要进行赔偿,上述条款非常重要,中国企业在实施海外收购时必须引起高度关注[3]。除此之外,中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时还需注意其他问题,比如:了解当地企业运行模式,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以及法律,并且保持高度敏感性。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完成之后,需要聘请当地经验丰富,且熟悉企业目标的机构,比如:当地投资银行、会计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以此弱化海外并购风险。

3.3 实施股权投资基金

就目前而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资金渠道比较单一,基本是依靠本国银行支持,债务融资方式比较单一。对于海外并购企业来说,国际股权融资有一定的优势,由于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并不成熟,特别是对风险的掌控能力,利用股权基金融资,将会使企业风险减半,快速熟悉国外市场,克服种种困难,以此获取被收购方的认可,并在基础上获取更多的资源。例如:,其收购了意大利的CIFA,对于首次实施海外收购的而言,需要考虑当地政策法规,中意文化差异等,这次海外并购需要考虑上述问题。引入曼达林股权基金是对双方而言都是有利的,促进这次海外并购的成功。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并购;风险指数;案例研究

一、 引言

本文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构建并购风险评估体系,并以某并购案为例构建该并购风险指数,以期为企业并购提供一份关于并购中风险分析及度量的操作模式,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对企业并购风险的控制。

二、 国内外并购与并购风险文献综述

1. 国外对并购及并购风险的规范与实证分析。

1999年Alexandra与其他学者编写了《并购指南丛书》,该丛书从调查的角度研究了并购调查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融资的角度研究了影响并购融资的宏微观因素,从整合的角度对并购后的整合进行了全面的阐述。Tetenbaum(1999)认为协同效应的出现必须以相关条件的实施为前提,条件包括要制订好详细的企业整合计划,企业文化能够及时的转变,管理层与企业员工要充分的进行信息沟通,人事整合要得当等。Anderson(2001)研究了客户及供应商对并购绩效的效应,他认为并购中的整合过程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客户和供应商关系的整合。

也有不少学者针对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研究了企业并购与股票价格的关系,(Stevens,1973;Sirower et al.,1988;Jarrell et al.,1989)。例如,Sirower等研究了美国一百多个并购案,既包括大企业也包括小企业,既包括纵向并购也包括横向并购,研究发现并购之后的一年并购企业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利润,股东的价值比并购之前要差,股票价格的表现不尽人意。另一条线是检验并购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Healy、Palepu & Ruback,1992;Switzer,1996;Radley & Jarrel,1998),例如Healy等研究发现1979至1984年间发生的50个大型并购案,研究结果表明并购整合之后,企业的经营业绩整体得到提高。他们在分析这一原因时,认为并购的协同的协同效应发挥了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另外,Switzer研究了300多个案例,结果如Healy的研究结构相似,大多数并购企业的业绩得到不同幅度的提高。

2. 国内对并购及并购风险的规范与实证分析。

首先看规范研究。王一(2000)较为特色的研究了企业并购中国企和政府的行为,分析了并购的动因,并重点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了并购成功与否的原因。他指出企业并购的风险因素主要有:并购战略上的失误、被并购企业并购价格的不合理、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在文化的差异、并购之前的策划不足等。曹永刚(1998)对国际上几个大型的并购案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近几年我国的海外并购增加,这对于本土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了很好地借鉴。国际并购涉及面更广,既包括海外法律也包括不同的文化,还涉及到外国政府的行为,都做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曹永刚研究了国际的并购案例,荆林波(2002)则研究了我国的并购案,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在对并购案的分析中,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设计企业并购的背景、并购程序和策略,对于指导本土企业的并购具有非常直接的借鉴。

中国关于企业并购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也大量涌现。冯福根和吴林江(2001)研究了并购前后企业的业绩变动,为使得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他们采用了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评价方法进行测度企业业绩。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0个并购案中,在并购发生完的一段时间内业绩是下降的,然后业绩会呈上升趋势,,出现了协同效应。所以,对于企业来讲,不能仅看短期,而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并购交易完成后,并购整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很多企业并购之后以失败而收场,主要原因在于并购整合不到位,没有产生协同效应,企业并购应提高对并购整合重要性的认识;在制订战略时,要充分认识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明确本企业的企业重点和优势所在,不能一味的追求规模和多远的扩张;政府不能过于干预企业的并购,企业的并购一般从自身利润最大化出发,而政府的目标可能与企业的目标不一致,比如政府会为了本地区的发展、政绩等目标,而对企业的并购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张文璋和顾慧慧(2002)研究了企业并购对股票价格的效应和并购前后企业的业绩,研究表明:并购时间前后,股票通常会出现超长收益率,也就是说存在明显的内幕交易行为;在并购之后既有企业提高了业绩,也有企业的业绩并没有改善,其中改善的企业比重占到60.8%,没有改善的企业比重占到39.2%。檀向球(1998)也研究了并购案中的企业业绩的问题,样本量为300多家企业并购案,有接近200家企业的业绩得到提升,接近并购案总数的60%。

也有众多学者对并购风险进行了研究。张泓(2002)以实际案例入手,总结了并购进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主要包括:风险、整合风险、谈判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并购风险的对策。黄一鸣(2001)根据并购的先后,把并购分为三个阶段:并购前,并购中以及并购后,并以此提出了并购前中后的并购风险和应对风险的各种措施。王海杰和赵莉(2012)通过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汽车这一案例,详细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转型动因、市场份额动因、协同效应动因和核心技术动因,以及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和整合风险,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王海杰、赵莉(2012)通过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汽车这一案例,详细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转型动因、协同效应动因、市场份额动因和核心技术动因,以及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整合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发现,研究视角比较丰富,研究方法既有规范分析也有实证分析,但是专门研究并购风险定量研究的文献不足。本文试图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并购风险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并购风险进行定量研究。

三、 并购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1. 指标选取的原则。选取并购风险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全面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当力求多角度、全方位测度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尽量能用有限的指标尽量能够反应并购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风险;独立性原则,各指标之间应当尽量存在相互独立的关系,也就是说选取的指标的相关性要尽可能的小;适应性原则,本文研究并购风险指标的设计最终是为了度量中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风险,所以应当适应中国企业的需要。

2. 指标体系的构建。按照企业兼并重组活动的进行顺序,可以把兼并重组过程分为兼并重组前,兼并重组中和兼并重组后的风险,即战略风险、交易风险和整合风险。每种风险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还可以包括更加具体的风险。按战略风险、交易风险和整合风险作为三大主线,对风险进行分类和识别。

四、 并购风险指数的估算—案例研究

这一部分,将以某并购案为例,采用基于模糊数学的层次分析法,构建该并购的并购风险指数,下面首先介绍层次分析法。

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测度方法。侧重于把定性问题定量化,对难于完全定量系统进行决策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层次分析法要求把本层的因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然后利用数学方法来确定这一层次每个元素的相对权重。

2. 风险因素的权重的确定。并购风险A有三大类,分别为战略、交易和整合风险,即A={B1,B2,B3}。战略、交易和整合风险对并购风险的贡献程度各有一个权重,定义其权重为W1,W2,W3。经过对各风险指标的两两对比,可以得到并购风险判断矩阵表、战略风险判断矩阵表、交易风险判断矩阵表以及整合风险判断矩阵表。并购风险判断矩阵表如表1所示(由于论文篇幅有限,其余判断矩阵不再列出)。

根据并购风险判断矩阵表(表1),求得并购风险权重向量W=(0.540,0.163,0.297)。同理,根据战略风险、交易风险和整合风险判断矩阵表,得到:战略风险权重向量W1=(0.144,0.102,0.085,0.233,0.176,0.261);交易风险权重向量W2=(0.062,0.043,0.118,0.271,0.077,0.056,0.110,0.263);

整合风险权重向量W3=(0.105,0.258,0.637)。经过一致性检验,各风险判断矩阵均通过。

3. 确定隶属度。把风险程度划分为风险较小、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严重四个等级,请企业家、财务、金融、法律方面的12专家对本案例的风险进行评判,得出评判矩阵如表2。

4. 模糊综合评价。风险分为三层,要经过两级风险评价。首先是一级评价,采用模糊集对风险程度进行描述。

战略风险B1=[0.144?摇 0.102 ?摇0.085?摇 0.233?摇 0.176?摇 0.261]

2/12 8/12 2/12 0 0 3/12 7/12 2/122/12 6/12 4/12 03/12 9/12 0 09/12 3/12 0 03/12 4/12 5/12 0

=[0.294 0.470 ?摇0.221 ?摇0.017]

同理,得到交易风险B2=[0.134 ?摇0.561?摇 0.279?摇 0.026]

整合风险B3=[0.239?摇 0.350 0.053 ?摇0.053]

接着,进行二级评判。

并购风险A=[0.54?摇 0.163?摇 0.297]

0.294?摇 0.470?摇 0.221?摇 0.017

0.134?摇 0.561 ?摇0.279 ?摇0.026

0.239?摇 0.350?摇 0.053?摇 0.053

=[0.251?摇0.449?摇0.180?摇0.029]

最后,进行加权处理。首先需要把评判集中的各元素量化是加权平均法用于评判非定量指标的必然要求。评语集的数值分别为100、80、60、和30。并购风险指数V=100×0.251+80×0.449+60×0.180+30×0.029=73分。并购风险指数对应的风险等级为:100分~85分对应的风险等级为优秀,85~70分对应的风险等级为良好,70分~55分对应的风险等级为中等,55分~40分对应的风险等级为较差,40~30分对应的风险等级为差。本案例并购风险得分为73分,风险等级为良好,说明此并购案成功率较高。

五、 结论

按照企业并购活动的进行顺序,可以把并购过程分为并购前,并购中和并购后的风险,即战略风险、交易风险和整合风险。求得并购风险权重向量为=(0.540,0.163,0.297)。同理,根据战略风险、交易风险和整合风险判断矩阵表,得到:战略风险权重向量为=(0.144,0.102,0.085,

0.233,0.176,0.261);交易风险权重向量为=(0.062,0.043,

0.118,0.271,0.077,0.056,0.110,0.263);整合风险权重向量为=(0.105,0.258,0.637)。即战略风险中的行业走势风险和政治风险的权重较大,交易风险中融资风险的权重最大,整合风险中人事整合风险最大。另外,根据文中采用的案例,该并购案并购风险得分为73分,风险等级为良好,说明此并购案成功率较高。

参考文献:

1. 曹永刚.并购策略.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黄一鸣.企业并购风险及控制.经济论坛,2001,(23).

3. 张泓.企业并购风险及其防范.湖北财税(理论版),2002,(4).

4. 荆林波.中国企业大并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号:12YJC7

90166);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11工程3期重点项目;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范文第4篇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曹紫婷认为,三一重工事件是历史上美国外资委员会首次面临严重的诉讼,也是美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败诉。三一重工的胜利将为更多外国企业在美投资赢得发言权,企业向海外市场进驻的信心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外管局新的37号文较之前有着诸多较大调整,进一步简化和便利境内居民通过特殊目的公司从事投融资活动所涉及的跨境资本交易,有望为境内居民境外投融资和返程投资打开多扇窗口,便利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确立世界眼光

当前国内行业竞争激烈,甚至到了白热化程度。国内企业要维持公司业绩的高速发展,必须要实现跨国经营,要继续走在行业的前面,参与国际竞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通讯信息交流的方便与快捷,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逐渐加速,各国间经济及贸易联系紧密。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发开,也大大促进中国企业向全球的迈进,走出去是中国企业顺势而为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相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更具备世界眼光与战略思维,当前中国需要一大批民营跨国集团,实现国际化经营。而三一重工作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在海外并购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三一重工最受市场瞩目的海外并购案例当属2012年斥资3.24亿欧元收购其最大竞争对手―德国混凝土泵制造商普茨迈斯特混凝土泵控股公司。普茨迈斯特在业内有着“大象”之称,是全球最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之一,尤其在混凝土泵车制造领域。该企业全球市场占有率长期高达40%左右,市场占有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1994年正式进军重工行业的三一重工成为近年来普茨迈斯特最强劲的竞争对手。2009年,三一重工超越普茨迈斯特,成为世界销量最大的混凝土泵制造商。此次海外收购处于欧债危机爆发的时刻,普茨迈斯特欧洲经济不经济及利润空间被挤压,市场份额出现下跌,进而选择出售。三一重工此次收购既可以迅速提升在国际市场知名度,加快国际化进程;又可以突破企业瓶颈,学习国外技术,吸纳海外专业人才,占领国际市场。

挑战安全审查

曹紫婷表示,在三一重工事件中,美国方面干预外国投资的做法直接触犯了WTO原则,是最近几年在金融危机压力之下所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表现,也直接违反了美国宪法保护财产所有权的规定和法定程序。过去美国向世界描绘的蓝图为全球化时代下,实现完全市场化,充分市场竞争;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彼此可以交换,互通有无。她认为,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的发展是符合西方价值取向和利益的,因为中国大量生产高耗能、高污染、低人工成本、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现在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在一些高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已经显示出竞争力,开始对西方国家形成挑战,与之核心利益产生冲突。于是西方开始实行遏制,用国家安全条款来阻击中企的收购行为,背弃了长期倡导的自由贸易原则。

企业间并购重组在国际资本市场已经常态化,各国间资本的流动应当更加开放。罗尔斯公司在2012年早期就获得了在奥尔良一座海军基地附近建设风力发电机的资格,也得到了美国联邦航空局和国防部的许可,并且该地区也有好几百家外国风力发电机制造商。当初海军因“空间冲突”提出不满后,罗尔斯很配合地改变了风电场的位置规划。曹紫婷认为,美国方面以事关国家安全为借口来阻止三一集团进入美国市场,真正的目的不过是为了阻止中国企业在美国扩大风电市场份额,保护美国企业的利益。近年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针对中资企业在美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案件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中资企业在该委员会能否得到公平对待一直是中方密切关注的问题。此次对奥巴马的裁决是中资企业对美国白宫取得的史无前例的法律诉讼胜利,这意味着美国对外资并购所进行的国家安全审查,有可能发生重大程序调整。

并购前仆后继

随着欧美经济复苏,海外市场将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青睐。根据私募通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共完成案例75起,同比涨幅达92.3%,环比增长25.0%;披露金额的63起案例共涉及金额134.4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96.31亿美元下降31.5%,环比降低28.7%。今年6月共完成9起跨国并购,其中海外并购7起,外资并购2起,披露金额的案例共5起,披露总金额为13.67亿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双汇发展)收购康博菲尔食品37%股权,总金额是2.61亿欧元(约3.53亿美元)。去年双汇发展以71亿美元成功受让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100%股权。康博菲尔食品是欧洲领先的加工肉制品企业,旗下拥有熟火腿、干香肠、干火腿、热狗肠、家禽类产品、冷切肉、肉冻及即食食品等产品;双汇发展是国内日均发货量最大的肉制品企业。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李群认为,本次收购符合双汇发展全球化战略,有助于加快全球化扩张,提高企业竞争力。双汇发展将借助史密斯菲尔德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中美产业链协同效应空间巨大,双汇发展将得以加快全球扩张步伐。

今年6月,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控股股东万达香港通过在欧洲设立的合营企业万达欧洲成功收购西班牙大厦,交易金额约3.60亿美元。西班牙大厦是马德里四大楼商业区中的最高建筑之一,也是西班牙20世纪建筑典范。这是万达集团在欧洲收购的第一个项目。

实现价值最大

近年来,基于国家积极推出走出去战略,国内企业也认识到海外市场将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海外并购因而得以快速发展,尽管如此,由于经验不足,被并购方地区法律审核限制,收购成本高昂等因素,大部分企业海外并购以失败告终。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范文第5篇

在这场出海收购的大戏中,踌躇满志的民营企业出海收购技术、寻觅资源的热情正在不断升温,而品牌卓越的本土PE机构作为新生力量也积极参与到跨境投资收购当中。专家表示,欧债危机带来全球经济环境低迷,不少优质项目存在价值低估,这为有着技术升级、市场扩张等需求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出海并购的良好契机,预计在2012年将有更多的出海并购瞄准欧美国家。

―― 中国并购市场活跃,出海收购再创佳绩

2011年,在中国经济强劲发展和国家并购重组相关扶持政策的带动下,中国并购市场并购数量和并购金额双双翻倍增长,均创下近六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全年各季度完成的并购数量,较2010年各季度均实现成倍增长,交易金额也不断攀升。

清科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1157起并购交易,披露价格的985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669.18亿美元。与2010年完成的622起案例相比,同比增长高达86.0%,并购金额同比增长92.3%。

在2011年的中国并购市场当中,跨国并购强势增长,尤其中国企业出海的海外并购市场表现活跃。在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上资金规模最大的十大并购交易都是跨国并购,其中有8起为中国企业出海并购,2起为外资入境并购交易。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在中国企业出海并购方面,2011年中国企业完成110起海外并购交易,与2010年海外并购57起相比,同比增长93.0%;披露的并购金额达到280.99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12.9%。其中,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以30.70亿美元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交易,是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上规模最大的一起并购交易。

在外资入境并购方面,外资并购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也呈现上升的态势。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外资并购案例66起,与2010年外资并购44起相比,同比增长50.0%;披露金额的41起案例并购金额为68.60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209.2%。外资并购中,雀巢公司以16.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徐福记国际集团60.0%股权的交易拉升了整个外资并购市场整体的并购金额。

―― 欧债危机带来出海并购契机,目标转向技术与品牌

2011年中国企业出海热情高涨,交易量激增,命中率明显提高。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卫卿表示,海外并购的火爆与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和政策导向密不可分。在全球经济阴霾不散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出海收购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直以来,由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对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中国企业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定价权缺乏,促使中国资源类企业的出境并购需求旺盛,能源和矿业的出海收购多年来都是中国企业出海收购的主要对象。2011年中国企业已宣布的出境并购交易有近五成源自能源及矿业。

虽然能源和矿业仍然是中国企业出海收购的主要标的,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收购的目光范围不断扩大,从欧美国家的品牌与技术类的收购也在不断增加。

2011年中国企业完成了多起广受关注的出海并购交易,如联想集团先后收购德国Medion与日本NEC、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以色列农用化工企业马克特西姆・艾根工业公司60%股份、海尔收购日本三洋白电业务、光明集团收购澳大利亚食品控股有限公司玛纳森75%股份、复星国际战略投资希腊雅典的时尚品牌Folli Folle等。

从这些并购案例可见,中国企业的出境并购标的正在从传统的以资源为主,转向海外市场的技术、渠道与品牌,以寻求企业新技术的引入或产业链的扩充。

以光明收购玛纳森为例,玛纳森是澳大利亚排名较前的综合食品品牌运营商和分销商,其主营业务涵盖零售渠道、餐饮服务、分销、体验式销售、生产加工业务及出口业务等为一体,有丰富的“网络”资源。

谈及这次收购,光明集团副总裁葛俊杰表示,渠道网络资源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最大资源。澳大利亚的产品要进入中国,包括中国产品要进入澳大利亚,网络渠道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国内的分销模式仍然停留在纯粹的品牌,而澳大利亚的商业模式已经形成了拥有多业务组合模式的网络体系。“商业模式的先进与否在毛利率上有很直观的表现,比如中国批发式的转手贸易分销模式的毛利率在5%~10%左右,而澳大利亚的商业模式的毛利率达到28%~30%。”

投中集团分析师万格表示,欧债危机逐渐蔓延,使得欧洲大量企业面临产品销量下降、拖欠供应商货款与员工薪资、甚至濒临破产的局面,为存在技术升级、市场扩张等需求的我国企业提供了出境并购的良好契机。

万格表示,预计在2012年将有更多的出境并购瞄准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大或经济持续不景气的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希腊等国。

―― 民企出海热情升温,PE跨境投资将成为趋势

在中国声势浩大的出海收购大戏中,资金雄厚的央企一直扮演主角。而近年来一些新生力量不断崛起。不少颇具实力的民营企业正在从幕后边缘走向台前,国内活跃的PE也借助资金和品牌的优势积极参与跨境投资交易。

万格表示,与动辄操作十几亿美元大型交易的央企相比,民企在出境并购中更加关注交易价格与自身的整合能力,操作更加灵活,效率往往更高,最终将成为出境并购中的重要买家之一。

一位帮中国公司在美国进行收购、投资的美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告诉记者,在美国市场上,有很多中国民营企业正在寻找适合的可收购的标的,关注的范围极广,涵盖技术、服装、咨询服务、汽车零件、酒店等等。

上述律所人士表示,有些企业选择收购对象时比较看中人才资源,包括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与设施;还有企业看中被收购对象的渠道资源,如销售渠道资源。还有企业看中的是用以更新现有产品线、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的产品。“随着这些并购交易的单笔规模通常不大,交易活跃度一直在不断增长,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参与其中。”

强势崛起的中国经济助推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除了民营企业之外,国内不少大牌PE对出海投资也十分热衷,中信资本、鼎晖投资、弘毅投资等都已经开始率先试水。

中信资本旗下已有两只日本直接投资基金和三只国际直接投资基金,在全球寻找可投标的。新希望集团也于2011年11月份募集完成第二只产业基金,该美元基金将帮助新希望集团投资海外的农业及食品行业。

在2011年9月,联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资在上海设立跨境投资基金管理总部,进一步坚定了走出去的步伐。截至目前,弘毅投资已成功投资了意大利混凝土设备制造商CIFA、全球第五大药物心脏支架生产商柏盛国际、日本东海观光株式会社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