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外企业的并购与风险

海外企业的并购与风险

海外企业的并购与风险

海外企业的并购与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海外并购 政治风险 规避

Symbol`@@ 基金项目 漳州师范学院院内课题,项目编号“1007 L21002”。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约三十年的历史。在过去20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以年均约17%的速度增长,已经引起了国内和国际人士的强烈关注。作为我国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活动的主力军,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也日益增多。但是,存在诸多因素影响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治因素。如何正确对待并购中可能遇到的政治因素是国有企业海外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一、国有企业是海外并购的主力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已非常活跃,步伐逐渐加快。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更是在内外部原因的影响下掀起了海外并购的浪潮,海外并购的数量及金额不断上升。就实际并购金额来看,国有企业是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主力军,金额上占有绝对优势。根据《经济学人》杂志的统计,2004年至2009年11月中国企业完成的172宗5000万美元以上的并购案中,81%的海外并购是由国有企业进行的。德勤2010年度报告《崛起的曙光:中国海外并购新篇章》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10大矿业海外并购交易中,国有企业占据6席;2010年上半年中国5大油气业海外并购交易,全部为国有企业;2009年,国有企业交易金额占当年总并购交易额的80%左右。

可见,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力军。然而,国企的政府背景却无形中给企业海外并购带来阻力,特别是容易使得东道国政府和公众将市场化行为误解为政治行为,在并购过程中容易遇到政治风险,导致并购失败。

二、国有企业海外并购中的政治风险分析

(一)相关案例

2009年2月12日,中铝宣布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在铁矿石、铜和铝资产层面与力拓成立合资公司,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如果交易完成,中铝持有的力拓股份最多上升到18%。可以说,这项并购是一项双赢的商业交易。但从2月份宣布收购开始,在澳大利亚内部就一直反对声音不断。澳大利亚许多议员与政府官员,以及一些协会组织甚至一些国际组织都认为中铝是中国国有大型企业,代表中国政府的利益,它对力拓的收购将极大地损害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并不断游说澳政府不要批准这一并购。3月中旬,交易先后通过澳大利亚反垄断机构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FCO)审查后,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批委员会宣布,交易将在原定的30天审查期基础上,再增加90天直到当年6月l5日。而在这期间,由于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以及全球资本市场明显好转,力拓度过了难关。6月,这项交易计划因力拓毁约宣告失败,力拓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

类似的案例还有2003年中石油拟并购俄罗斯斯拉天石油公司、2004年五矿集团收购加拿大诺兰达公司、2008年中海油拟并购英国――俄罗斯合资企业TNK-BP油田服务子公司STU、2009年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买入Lynas多数股权的计划等。

(二)国有企业海外并购中的政治风险

总结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国有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时,除了受经济因素影响外,还受政治因素的严重干扰。“政治风险”是在西方有关企业跨国投资与跨国经营风险的文献中学者们普遍使用的概念。政治风险是各种政治力量使一个国家的经营环境发生异常变化的可能性,它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海外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其实施。

国有企业的官方背景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警惕,它们对与中国政府有关联的企业条件反射般产生的不信任,对企业与政府的密切关系和战略意图感到不安。西方国家担心中国的国有企业的海外收购会危害其国家安全并加深与中国的政治利益冲突,因此对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并购采取了消极态度甚至是反对态度,使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道路更加的崎岖。海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常常会利用这一点来攻击国有企业,有的甚至设置障碍阻止企业在海外并购。

外国的投资审核机构,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审核机构,如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加拿大工业部等相应监管机构,都会对任何敏感的入境外国投资进行审查,无论其来自哪个国家。而对于来自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这些机构则会审查得更加详细彻底。美国财政部副部长Robert Kimmitt在2006年表示,美国虽然对海外企业的投资持开放态度,但和私有企业相比,那些与政府有重大关联的企业将受到美国政府更为严密的审查。同样,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也表示,来自私人产权的任何投资,只要它是合法的和光明正大的实体,澳大利亚都欢迎,但来自国家控制或受国家影响的实体,就持保留的态度。

三、国有企业应对政治风险的管理策略

从根源上看,对企业身份和并购目的的怀疑与争议是政治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需要运用谋略,淡化其国有的身份,尽量打消外国政府的顾虑,尽可能化解政治风险。

(一)做好并购前的尽职调查

国有企业对海外并购中的政治风险要有清醒认识,应该认识到海外并购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政治风险的干扰。对海外并购,尤其是对关乎国计民生或比较敏感资源、技术的企业并购,都要充分考虑到东道国政治因素的介入,做到未雨绸缪,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应对。

国有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前,应通过实地考察、利用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的商业合作伙伴、驻外使领馆和当地的社会团体等政府机构等渠道获得目标公司所在地的法律政策,尤其是对外资投资的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可以借助世界各国投资环境安全评价等级资料,考察东道国政府对本投资项目的可能立场,对可能受到的政治风险做出系统评估,进行相关的可行性研究,尽量避免参与政治阻力大、法律障碍多的并购项目。

(二)合理运用公关手段,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

合理利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获得公司和国家的经济利益是国际商务的潜规则之一,市场营销学之父科特勒认为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是企业进入大市场的重要战略要素。很多时候,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遭遇政治风险来源于外国对国有企业缺乏了解及对并购动机与并购目的的误解。如中铝收购陷入困境的力拓,因宣传不够,受到了澳大利亚民众和一些政客的强烈反对。

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公关活动,最大限度地获得海外政客及媒体的支持,化解在海外并购中可能出现的舆论偏见和政治阻力。企业要与目标企业所在地的政府、政客、公众保持密切接触和友好往来,联络院外游说团体,加强公关活动,充分利用当地提供的合法的政治影响手段,进行适度的沟通和游说,让所在国政府、公众充分了解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情况、中国的对外政策以及企业自身的状况,解释并证明驱动交易的是市场因素而非政治因素,使之充分了解并购动机、背景,尽量消除误解和偏见。企业要善于与媒体沟通,主动传播信息,要让代表企业利益的声音也能在决策中被说出来,把握舆论主导权,使舆论朝向自己利益偏转。进而取得东道国政府和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消除恶意阻挠并购的各种力量的影响,推动并购按市场规则进行,争取宽松的政治环境。

(三)采取灵活的并购策略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开展的海外并购都是非常直截了当的,并购主体、并购资金、并购方式让人一目了然,缺乏隐蔽性。同时国家为国有企业海外并购提供金融、政策等方面的便利。东道国政府和公众会质疑这是国家行为,还是商业行为。因此,应该尽量采用灵活的并购策略以降低政治风险。

国有身份对国有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也给了竞争对手攻击的借口。尽管已经将一些国有企业进行分拆重组,甚至到海外上市,将企业置于外国证券市场的监督之下,但由于这些上市公司被国有母公司绝对控股,并不能改变其受中国政府间接控制的事实。在企业的国有身份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在并购中要采取灵活的并购策略,通过一些方式来淡化或隐藏真实身份,这样既达成了目的,又规避了风险。

首先,可以改变以往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海外并购的做法,联手民营企业或海外资本进行并购,以淡化“国家色彩”,有利于避免在海外并购遇到政治风险。。在2009年天宝集团以北京京西重工有限公司股东身份收购德尔福全球汽车悬架和制动器的研发、生产系统以及2010年北京太平洋收购Nexteer的并购案中,都具有“国资出钱、民资出力”的特色;2008年中铝与与美铝合作,购得力拓12%股份,其中中铝占了9%,这种与他国的企业联手并购的方式,容易获得各方接受。

其次,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可以和一些国内外的私人资本合作,设立相应的专门公司,这样可以避免外国法律对国有企业的限制和竞争对手的攻击。例如中国化工集团和美国黑石集团合作,黑石对中国蓝星(集团)进行投资成为战略,蓝星也成为中外合资公司,淡化了中央企业的色彩,在黑石的协助下,蓝星积极在国外收购,藉此尽量避免外国法律对国有企业的限制和竞争对手的攻击。

最后,国有企业可以先把资金投到境外的私募股权基金上,并实际控制这些基金公司,再通过这些私募基金进行海外并购,借此间接控制海外企业。

另外一方面,在并购资金问题上,我国基本上都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来提供资金支持。这种国有银行在资金上的无限量支持更容易引发其他国家对并购持批评态度和抵制情绪。在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的例子中,反对方的论点之一是因为中海油得到了国有银行和政府的支持,可以获得大量远低于市场价的低息贷款,其资金来源近乎“无限”,因此能开出其他收购方无法开出的高价,是“非市场经济”的行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它通过日本政府成立的“国家石油投资基金”来对海外石油投资项目提供支持。我国于2007年9月成立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应当逐渐替代国有商业银行成为海外并购中资金的主要提供者。

在并购方式上,国有企业可以多采用并购的方式,由国内或国际大型投资银行来完成并购业务。并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东道国及被并购企业往往很难把握其并购的真实动因,可以避免在并购中遇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四)要低调进行并购

在国内,对于一些较大的海外并购,往往是在交易进行过程中,国内的网络、报纸等便铺天盖地、连篇累牍地对其进行宣传、评说,而且言辞间充满着民族自豪感,把一项正常的商业交易弄得人人尽知。中铝并购力拓交易案中,媒体高调和过分的渲染将中国正常的资源需求上升到国家资源战略的高度,从而引发了澳大利亚的反感与戒备。在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中,在完成交易谈判的新闻出现之后,国内的政府部门、官员、国有银行等纷纷表示支持,而这些支持都成为反对交易者眼中的证据。因此,国有企业应吸取以往华丽登场而最后惨淡收场的经验教训,不要过分高调宣传,要低调行事。

四、结论

我国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官方背景,以及外国对国有企业缺乏了解,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警惕,受到安全审查和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国有企业对海外并购中的政治风险要有清醒认识,在准备并购时要充分考虑到东道国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实施海外并购中,要运用灵活的并购策略,淡化国有的身份,打消外国政府的顾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顺利开展,实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程立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非经济风险的凸显及防范[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6)

[2]刘晓岚.中国企业海外资源并购中歧视性干预风险及其规避[J].武陵学刊.201.35(4)

海外企业的并购与风险范文第2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财务风险;识别;控制

1.经济背景

2007年,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并在2008年演化成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对各行业都造成重创,也成为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尚未走出次贷危机阴影的世界经济在欧债危机更强劲的冲击下陷入了持续疲软的恶性循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周期进一步延长。

从目前情势来看,中国持有的欧元区金融资产非常有限,持有欧债、美债的银行大多已计提减值准备,因此,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层面的负面影响有限,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贸易。2009年至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同比上年分别减少34.2%、6.4%、14.5%,贸易顺差连续3年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欧元区的需求放缓,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持续处于低迷状态。

“危”和“机”从来都是并存的,危中有机,机可克危。国内外大量案例表明,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老企业兼并破产和新企业重组重生。欧债危机为中国企业投资欧洲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欧洲大批资金链断裂的企业相比,中国银行资本金充足率良好,大多企业现金流充裕,发展平稳,如果能够寻求到合适的并购机会,以投资带动出口,对于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加速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提升民族产业的世界影响力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数据显示,2010年较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从约300亿美元增加到39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011年海外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4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

但是,在海外投资日趋活跃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潜在的并购风险。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石油失败,到力拓撤销与中国铝业的合作,到腾中收购悍马失败,再到华为并购3Leaf受阻,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其中财务风险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企业应对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及早识别并控制。

2.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定义

企业海外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评估、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相应地,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评估风险、定价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和整合风险,各种风险来源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决定着财务风险的大小。

3.企业并购在不同阶段存在的财务风险

3.1并购准备阶段

并购价格是并购决策的核心,因此,并购准备阶段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即评估风险和定价风险。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不当而导致并购企业财务亏损主要原因在于,海外并购双方处在不同的国家,双方的运营背景有着较大的区别。收购方对目标企业所在地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和居民消费能力等问题了解有限,因此无法对目标企业进行完善的价值评估,导致风险的存在。尤其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经济背景下,资本市场瞬息万变,给企业并购前的评估和定价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3.2并购实施阶段

并购实施阶段的风险主要体现为融资风险、支付风险和偿债风险。

跨国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并购企业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资本结构、财务杠杆、融资成本都是影响融资风险的因素。融资方式单一化一直都是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市场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渐繁荣,融资工具已比较齐全,但是在实际的并购活动中能选择的融资方式非常有限,企业并购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这一外部融资方式和自有资金这一内部方式。

支付风险主要是指与资金流动性和股权稀释有关的并购资金使用风险。支付风险主要在于企业未来的资金结构问题。因此,在充分考虑并购双方资本结构的基础上,企业应充分降低支付成本和未来资金流动性风险,并结合并购动机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三种: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其中,以现金支付比例最大,相应地企业融资来源也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单一的支付方式和资本结构会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困境,不利于海外并购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3.3并购整合阶段

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一方面来自对并购后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存在主观估计误差而产生错误的经营战略,主要来源于企业重组后资本结构的不合理。通常情况下,被合并方在融资方式、资本结构上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性,重组后企业规模的增大,也使得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 导致合并方也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进而导致合并失败。

另一方面来自偿债风险,重组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导致的缺乏足够的资金偿还在并购中支付的大额债务,继而导致新企业资本结构恶化的财务风险。对于企业的偿债风险主要考察以下三个指标: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和产权比率。对于以现金支付为主要支付方式的中国企业,原本在并购过程中就已经使用了大量现金,如果并购后没有足够的现金还债,会导致本就不合理的资本结构继续恶化,负债比例过高而导致破产倒闭。

4.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

4.1针对评估风险

评估风险是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性产生的,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真实信息的了解永远少于目标企业对其自身信息的了解。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方应尽可能加强信息的收集,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要充分利用公司内外的信息,包括对财务报告附注及重要协议的关注。收集的信息越充分、详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越小,并购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

4.2针对定价风险

并购方应对目标企业的经济环境、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合理预期目标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价值评估模型,做出接近目标企业真实价值的定价,从而降低定价风险。

按照并购目的和被并购方实际情况的不同,可参考以下定价方法:当并购目的是取得海外资产或者被并购方为破产清算的企业时,使用以资产价值基础法为主的定价模型比较合理;当并购属于战略性收购时,应采用以收益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为主的定价模型;其他情形下,并购方可以综合运用多个定价模型分别给出定价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取加权平均后的定价为最终定价。

4.3针对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主要源于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单一,因而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合理规划融资结构,改善资本结构状况,是防范融资风险最有效的手段。一方面要控制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要比较不同融资方式的利弊,通过将不同的融资渠道相结合,做到内外兼顾,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顺利推进重组和整合。

4.4针对支付风险

企业在选择并购的支付方式时,需要结合自身的利益,保持公司最佳的财务结构的同时降低资本成本,根据自身获得流动性的能力和各种支付方式的优缺点,对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

现金支付简单、迅速,不会改变并购方原有的股权结构,可以使其迅速获取并购企业的有效控制权。但是如果企业无法通过外部融资取得现金支持,仅以企业内部资金进行支付,短期内巨额的现金支出会给公司运营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股票支付不需要并购方支付大量现金,对企业的营运现金流不产生压力,但是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股本扩张可能稀释每股收益,导致股价下降。混合支付是并购方对目标公司的支付采取现金、普通股、优先股、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及债务凭证等多种组合形式,可以吸收各种支付工具的长处,克服其缺点,优化资本结构。

如果并购方财务状况欠佳,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较差,而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被高估,则适合采取换股等权益交换方式来进行并购,或者采用换股并购为主、现金支付为辅的混合支付方式。如果并购方自有资金充裕并拥有雄厚而稳定的现金流量支持,同时本企业股票处于被低估的水平,适合采用现金支付方式,或者采取现金支付为主,股票支付为辅的混合支付方式。

4.5针对整合风险

控制并购后企业的财务整合风险,首先要管理流动性风险,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不断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关系,以弥补企业债务到期时资金需求。其次建立新的财务管理体系,以对被并购方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

【参考文献】

[1]蒋燕辉.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企业合并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11):34-35.

[2]陈志兵.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不同阶段的财务风险与防范[J].对外经贸,2012(3):150-151.

海外企业的并购与风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外并购;风险;并购策划;并购整合

1 引 言

海外并购风险表现为海外并购的不确定性,是指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实际得到的收益相对于预期的收益之间的差别。海外并购中蕴涵着各种风险,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按照并购的实施过程予以分类,具体可分为并购策划阶段风险、实施阶段风险、整合阶段风险。

1.1 策划阶段的风险

包括决策失误的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制度风险。并购主体是否能够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对并购目标是否有足够的驾驭能力,都关系到海外并购能否取得成功。

1.2 实施阶段的风险

主要包括信息风险、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反并购风险等。在并购交易执行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信息不完全、谈判策略失误等,对并购目标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对目标企业估价偏高,使企业蒙受损失。同时,在财务方面,并购企业存在资金成本过高或现金流量不足等财务上的风险;并购行为还可能遇到目标企业股东的反对、员工的抵触等反并购风险。

1.3 整合阶段的风险

在并购整合阶段,存在因产品链重叠导致效率降低的生产风险、管理人员流失造成的管理风险、资源整合风险、人才流失风险等。

风险控制,是对将要并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之后,根据得到的结果采取全面的、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手段,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本文将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2 并购策划和战略制定阶段的风险防范

该阶段中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自身定位不准确、缺乏明确的海外并购战略、缺乏核心竞争力、对国外公司和投资环境(尤其是政策法规)不了解、对目标企业估价不准等。要防范这一阶段的风险,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1 明确战略,科学决策,仔细筛选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制定科学的并购策略。并购前,要根据并购成本和并购风险的大小制定目标企业的资产、经营规模和赢利水平的范围。在对并购的各种风险进行了识别和分析之后,便可根据得出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风险控制。

2.2 深入了解政策法规

要及时掌握并购目标所在国的经济形势、政策措施、相关法律法规、并购国际惯例等情况,避免在未来的并购过程中发生问题。

2.3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并购过程中要建立完整的风险预警与控制体系,以及时防范风险,按时进行风险评价。要完善对人员、程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保障,使整个并购过程的风险降到最低。

3 并购谈判与执行阶段的风险防范

在该阶段,融资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利率与汇率波动)、谈判风险和反并购风险等构成了我国企业从事海外并购的第二轮风险。要顺利地通过这一阶段,国内企业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3.1 对目标企业价值的准确评估,避免定价风险

价值评估是并购的核心,价值评估的质量直接影响并购的成败。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并购方与目标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在并购之前对目标方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以掌握足够的信息是控制并购风险必不可少的措施。这些调查包括:财务调查、业务调查、法律调查等。

3.2 重点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降低谈判风险

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在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主要扮演收购经纪人和财务顾问的角色,为并购企业策划,参与并购合同的谈判,确立并购条件,协助并购方筹集资金。我国海外并购企业要充分重视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在并购风险防范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加强合作。

3.3 拓宽国际化融资渠道,减少融资风险

我国海外并购的投资母体,虽然在国内是巨型企业,然而在国际上却只是中小企业。除了资金不足外,国际汇率风险、税收风险等都是海外并购面临的融资风险。在进行海外并购的时候,要谨慎选择融资方式。在汇率风险方面,一是要选择适当的币种;二是要扩展资金来源,多元化筹资途径;三是在目标企业所在的东道国举债,借入该国货币;四是运用远期交易和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锁定汇率风险。在利率风险方面,可以在借贷合同中约定利率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也可以利用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利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3.4 选择有利的支付模式,降低支付风险

付款方式一般有现金、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种,而海外并购金额大,具体应该用哪一种方式要根据并购目的,双方进行商定。比如企业并购目标企业不是为了长期占有而是待合适时机将其出售,可以选择短期借款的方式,因为其融资成本低;如果企业并购的目的是长期拥有目标企业,则选择与还款计划相匹配的资本结构是明智之举。

4 并购后整合阶段的风险防范

在并购策划和战略制定阶段、谈判和交易完成阶段及并购后整合阶段的失败风险概率依次是30%、17%、53%。可见,海外并购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应对并购后整合阶段的风险。对于国内企业,该阶段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文化整合困难,人员整合不当,并购后经营优势难以发挥等。针对这些风险,中国企业应采取如下措施。

4.1 制定并实施完善的管理措施

整合的目标是将目标公司融入新公司,以发挥协同效应。因此,并购后要制定实施完善的管理方案,合理有效的进行并购整合。

4.2 控制整合成本

联合证券并购私募总部的分析师韩楚指出“并购中最大的成本是整合成本”。因此,企业要想成功完成海外并购,就要在收购前对交易成本和整合成本作一个准确的估计。然后再以实际测算的数据为依据,进行科学整合。

4.3 确保完整合并企业的资源,加强业务经营整合

并购后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被并企业的资源,明确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提升并购后企业的竞争力。

4.4 注重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

企业并购完成后,要注重人事重组,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升迁体制,培养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加强企业文化的灌输。

5 结 论

只要存在并购行为,就有产生风险的可能,并购风险自始至终都是存在的,并贯穿于海外并购的全过程。风险在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过程中无处不在。充分认识、识别、衡量和控制风险对跨国并购前的决策和并购中的整合非常重要。我国企业要想成功完成并购,关键要充分分析、识别并购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海外企业的并购与风险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外并购 面临风险 应对策略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发展现状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特别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外并购也伴随着国内企业加快对外投资的步伐,成为他们极为热衷的投资方式之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2013年9月的《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正逐渐进入一个高度活跃的发展阶段,据商务部统计,仅2012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41个,企业数目达4425个,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772.2亿美元。其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也逐渐增多,并购的成功率普遍不高,以华为为例,自2007年起,华为分别针对3Com公司、摩托罗拉和美国三叶公司发起了三起不同的并购方案,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二)发展前景

长期来看,在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优势将不断凸显,步伐也将不断加快,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将逐渐形成并购区域国际化、并购对象多样化、并购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中国企业将以全球化的战略视角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在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大展身手。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风险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不高的背后,更多凸显出的是国内企业自身定位偏差、并购经验不足以及国内外大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等问题。以下是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一些常见风险的分析。

(一)民族主义风险

民族主义是一种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尊价值观的思想或者运动,是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追求和理想。[1]海外并购活动中,民族主义对其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有强烈的本民族自我保护意识,而海外并购则极易因为区域选择和产业定位等因素而触发民族主义风险,当东道国政府认为并购行为威胁到自身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时,他们将以经济制裁或政治打压的方式阻扰并购活动的进行。华为公司收购3COM的最终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东道国政府受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导致并购交易的终止。

(二)政治风险

政治和外交作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手段,对一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特别是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与国外萧条的海外并购市场不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市场迎来了巨大的机遇期,这导致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常常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对中国采取敌视、防范的态度,“中国”等一系列敌对言论甚嚣尘上,频频见诸报端。以“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为例,在中方企业宣布竞购优尼克之后,美国国会众议院、媒体、普通大众等纷纷认为中海油的并购会对美国国家经济能源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对中海油的并购活动进行政治阻挠,导致了中海油并购的最终失败。另外,政治风险还包括战争骚乱、恐怖袭击、军事等因素,如利比亚战争、阿富汗恐怖袭击等,都一度使中国企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法律风险

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关于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尽完善,法律法规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海外并购的实施,导致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极易面临一系列的法律风险。除了国内在企业海外并购相关法律建设方面不完善等因素的限制外,企业的海外并购还会受到东道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因此,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国内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障支持和对东道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充分了解,以及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的相关准备,是很难顺利完成并购的。

法律风险可以分为一般法律风险和特殊法律风险两种,一般法律风险是指由已经颁布施行多年、体系相对完善成熟、人们严格遵守的法律所带来的风险,如美国的证券法、公司法等都属于一般法律;特殊法律风险是东道国基于国家安全利益而人为地对并购投资者制定或援用特殊法律进行阻止、限制或监管而导致的特殊风险,如东道国非商界、非投资领域人士控制的人为的法律风险等。这里重点介绍一下特殊法律风险,以“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为例,2005年,中海油(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并购优尼科(美国优尼科公司)的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尽管中海油实力雄厚,而且当时中外专家都一致认为其并购优尼克对中美双方来说都将实现“双赢”,但在各种风险面前,中海油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这其中最重要的风险就是来自美国政界强力介入、人为设置法律障碍而带来的特殊法律风险。2005年8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2005年度国家能源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要求对中国能源战略进行全面的评估与审查,直接导致了中海油并购优尼克的最终失败,自此之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殊法律风险愈演愈烈,成为其海外并购发展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四)文化风险

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是企业必须要面临的实际问题。从宏观上来看,文化差异包括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当今世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文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各种文化的相互关系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但文化的多样性也注定了各种文化在内容、形式和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决定了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摩擦和冲突,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就必须面临这些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风险。从微观上来说,每个企业内部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仅涉及到国家和民族层面的文化差异甚至冲突,还与自己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所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并购双方对彼此企业的文化认同和接受程度也是影响并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五)财务风险

海外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并购过程中因财务方面考虑不周或使用不当而造成财务损失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评估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1.评估风险

评估风险受并购双方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情况预测的准确性的影响,造成评估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信息不对称

对目标企业的环境差异、企业文化、发展状况等各方面信息了解不够透彻、全面,在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可能会为了提高企业价格而隐瞒谎报、弄虚作假,致使收购方做出错误判断。另外,对目标企业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也会影响到收购方的判断。

(2)评估体系不完善

对目标企业评估标准的选取、自身评估能力的高低以及评估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等都会导致评估风险的出现。

2.融资风险

企业海外并购所需的资金数额比较大,容易产生融资风险,另外,企业在利用各种融资方式扩大融资时,容易对并购方原有的资本结构造成破坏,提高了风险发生的概率。

3.支付风险

现金支付是许多企业海外并购首先选择的支付方式,其特点是简单、直接、快捷,容易让目标公司接受,提高并购成功率,但由于现金支付需要准备大量现金,对并购方来说是一项比较沉重的负担。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应对策略

(一)加强对风险的认识、研判和评估,不断淡化民族主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很多企业的海外并购将更加热衷于对发达国家品牌和市场的追求,力图通过海外并购实现企业自身的内部优化和跨越转型,但是,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依旧持有提防、敌对的复杂心态,当海外并购触及到品牌和高科技等敏感问题时,民族主义就会抬头,成为阻碍海外并购的武器。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表现出的过于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海外并购的步伐,许多媒体喜欢从民族主义的视角对企业海外并购行为进行大肆解读和宣传,助长海外并购中的民族主义情绪,这极易导致东道国企业将并购行为和国家政治动作联系起来,从而影响到海外并购的发展。因此,国内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低调的姿态,不断淡化民族主义色彩,以免将单纯的经济行为政治化解读。

(二)运用外交等政治手段,加强政治对话,进行合理的并购区位选择,化解政治风险

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及东道国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遭遇政治风险。一方面,在国家层面,政府间可以加强交流和对话,推动合作与双赢,充分运用外交、出访等政治手段,实现与其他国家的良性互动,努力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努力规避国有企业海外并购控制对方经济的嫌疑风险,进一步简化审批,适度放宽外汇管制,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另一方面,在企业层面,国内企业应该做好前期调查准备工作,对东道国的政权合法性、国内政治环境、政府公信力、政府执政能力以及与我国的友好程度等进行尽职调查,做好对政治风险的评估,同时,要积极转换思维,寻找国外经验丰富的投资公司进行合作,选择各方都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并购;在并购过程中,还可以加强游说宣传力度,增进国外企业对中国企业的了解,消除认识偏见,减少东道国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心理阻力。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制度保障

与欧美等市场经济体制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关于海外并购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健全,外汇管制相对严格,审批程序繁琐僵化,限制了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不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适度放宽外汇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国门,针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建立、修订或补充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海外并购保险制度,保障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在海外并购中,还容易受到东道国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和限制,甚至遭遇安全审查、反垄断调查等,政府和企业应组织人力对东道国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审慎调查,对相关国际商法和贸易规则进行学习研究,力求熟稔通晓并能够灵活运用,知彼知己,做好法律风险的应急预案。

(四)了解双方文化,重视文化差异,求同存异,规避文化风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许多专家学者分析认为,文化风险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诚然,文化整合在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目前,我国国内企业在自身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处于相对劣势,因此,要让西方国家企业接受国内企业的文化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应该积极开展文化审慎调查,对双方文化整合的可能性进行充分分析研判,同时,在并购过程中,国内企业应做好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寻找企业之间的契合点,在充分尊重对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求同存异,寻求合适的文化整合模式,力求将文化风险降到最低。

(五)完善评估体系,优化融资结构,防范财务风险

国内企业应不断拓宽信息获取渠道,降低评估风险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局限,不断改进评估方式,强化自我评估意识,构建和完善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评估误差;企业应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合理融资,尽量避免对自有资金、国内银行贷款等的过度依赖,实现融资结构的不断优化,降低融资风险;在支付方式上,并购双方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沟通协商,采取混合支付的方式来满足双方需要。另外,企业更应该注重自身发展,加强自身建设,任何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的前提和基础都是主并方企业自身要拥有较为雄厚的实力,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科学的分工体系,能够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

四、结语

作为中国经济“走出去”的必经之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将不断展现出勃勃生机的壮阔景象,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风险,海外并购依旧任重而道远。因此,中国企业要成功实现海外并购,除了政府层面加强政治博弈和宏观建构外,企业自身也应努力推进转型升级,把握时机,小心谨慎,有效规避各种风险,不断助力中国经济增长。

海外企业的并购与风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在全球跨国并购浪潮的影响下,中国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海外并购的摸索,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如中信、中化、首钢、华润等,现都已发展为集多行业经营于一体、投资许多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1986年9月,中信加拿大公司利用国际银团项目贷款与加拿大鲍尔公司共同收购了加拿大塞尔加纸浆厂,这是国内有案可查的最早的海外并购案例[1]。此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入和中国企业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放眼全球、进军海外市场,通过跨国经营和海外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寻找新的战略发展空间,加快国际化步伐。

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已经初具规模,以海外并购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2004年和2005年先后有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公司全球PC业务等;而2002年、2003年也有中海油和中石油连续收购海外油田,然后是TCL控股公司出资820万欧元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接着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和韩国HYNIX半导体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等。2009年更有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吉利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达成一致,广东顺德日新收购智利特大铁矿,中国铁建与铜陵有色联合收购厄瓜多尔铜矿。数据提供商Dealogic统计,2005年中国的海外并购额为96亿美元,2007年是254亿美元,2009年海外并购交易总额达到460亿美元[2]。中国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已经成为世界跨国并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板块,并吸引了愈来愈多的世界目光的关注。

然而,中海油高价竞购尤尼科的失败,可以看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之途并非想象的一帆风顺,在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的情况下,海外并购的步伐开始受到了种种阻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着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问题

1.海外并购面临的宏观问题

(1)国内外市场差异,原有理论难以借鉴。

虽然国外学者从外国直接投资(FDI)和企业并购两个角度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由于跨国并购具有FDI和并购双重特点,加之世界经济环境的极其复杂,单一从某一个角度或者某一个理论分析均有失偏颇;而且这两种理论在解释跨国并购的动因时具体扮演什么角色、存在什么关系,几乎是一片空白。此外,国外学者多是从动机方面解释了跨国并购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但就跨国并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却很少涉及,也就是说,目前的研究集中于为什么进行跨国并购,而不是怎么去并购。因此,这些理论观点更多的是停留在宏观层面上,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制定以及企业战略的实施有一定的帮助,但却很难应用到企业并购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来。

(2)信息不对称,影响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双方由于地区和行业等相关差异所造成的信息量的占有不同,其带来的潜在问题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海外并购牵涉到不同区域和地区的目标企业的选择和评估,信息的不对称,无疑会给并购过程中的企业评估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因而引发众多问题。

相关地域、经济、文化以及市场的差异性,使得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和筛选难度增加,加之国内相关中介机构环节的缺失,缺乏对目标区域、目标行业以及目标企业的长期审查,导致国内企业在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中困难重重,往往由于短期利益的驱动而扩大了未来企业的预期收益。这无疑将会给海外并购企业的后期整合以及在发展带来巨大的困难。

第二,信息的不对称还突出表现在企业之间的差异性上。由于地理位置、行业区隔以及历史背景等众多先期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文化的差异性,即:双方企业在价值观以及员工的工作方式上不可避免地存有不同程度的冲突。而并购的目的并不是解散目标企业,而是实现协同效应,因此,并购双方企业之间的融合问题将在并购后期的整合中凸现,而此间,信息的不对称会给文化融合带来众多棘手的难题。

(3)国内金融市场的滞后,限制了海外并购模式的发展。

并购本身就是一个资本集结然后再重新分配的过程,海外并购亦是如此,而且牵涉到双方企业所在的资本市场。国内股票市场的滞后,使得国际上流行的并购模式未能为国内企业所采用,致使目前国内企业在海外并购模式的选择上集中于传统的股票和资产收购,而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杠杆收购等众多收购方式却未能为国内企业所采用。

此外,由于资本市场的限制,国内企业在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的选择上,也未能象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中的企业那样灵活而多样性地选择不同的融资和支付方式,在充分满足并购资金需求的同时,确保自身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股票市场的滞后,迫使企业在资金的筹措上,在企业现金流和自有资金以及银行贷款之间徘徊不定,而在支付方式的选择上多采用了直接的现金支付,这又在客观上造成了银行贷款和自由资金的过度占用。

2.海外并购面临的微观问题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国内外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相关人才的缺乏,导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初容易偏离战略目标;而在并购之时又无相应中介机构的帮助,缺乏制定并购价格的科学依据和有力的融资渠道支持;而并购之初和并购时所积累评估和融资问题等财务风险,后期则可能出现文化整合、法律问题等。

(1) 财务风险。

企业海外并购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并购可行性分析、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支付方式的选择、收购资金的筹措、收购后的整合和债务的偿还等,粗略来看上述各环节中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一般来说,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导致的并购行为的终结或者失败,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3]。但从资金的流动来看,整个财务风险的产生集中于并购的开始和紧随其后的资金配置状况,这一资金的初始化决定了之后一系列资金的运转和流通,与之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企业价值评估、融资和支付策略,这三个方面决定了并购之后的整合和偿债状况:整合的关键之处在于两企业间的融合,这在并购的评估过程中有专项的衡量过程,因此,整合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企业对未来的预期而采取的各项对应措施,而债务的偿还则完全取决于公司资本的安排,即公司为并购而筹集资金的形式,这在融资和支付的过程中已经确定,因此,海外并购过程中整个财务风险的产生集中于前期的资金配置,即取决于公司在评估、融资和支付方式中的策略安排。

(2) 文化整合风险。

企业并购后,原来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一经接触,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和摩擦,甚至相互对立、相互矛盾。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员工由于文化差异,可能造成对企业和管理层的误解,消极怠工,工作毫无效率。企业文化整合涉及双方价值观念、经营哲学、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整合。只有用优秀的文化取代劣质文化,形成一种集二者之长的新文化体系,才能实现并购后企业的整体融合,也才能达到企业并购的目的,实现并购的价值[4]。因此,如何融合两个企业的文化,使并购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成为并购活动的重中之重。尤其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来说,遭遇的情况会更加复杂,对文化整合更应关注。

(3) 人才问题。

人才问题是由于海外并购过程中,由于海外并购人才的缺失而导致的企业对并购流程以及相关问题的无知而引发的并购相关程序的错乱、风险的诱发以及并购征程的失败等问题的集合。就目前国内情况来看,由于国内企业海外并购起步较晚,在人才的储备上太过贫瘠,缺乏海外并购所需要的各类型专业人才,以至于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把握自身企业的并购战略走向;在管理层面临风险问题时,无相关人员予以解决,处于被动承受的局面;在执行层,缺乏具体的实施人员,无法对海外并购的风险及收益进行细致的考量,以至于管理在做决策时缺乏相应依据,决策风险增加,导致并购过程中问题和困难重重,也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4 )法律风险。

由于并购双方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差异而引发的可以导致并购进程的延迟、困扰甚至失败的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共同组成海外并购中的法律风险。法律方面的风险,存在于环境、知识产权、劳务、合同管理、公司治理和母公司责任等方方面面。由于文化、观念、管理方式与法律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中国企业在境外经营的难度与付出要远远高出当初的估计[5]。这一点是国内企业必须充分估计的问题。不同的国际环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会引出不同的法律风险。而目前在国内,法律风险相对较低,但这同时也表明中国企业对法律风险理解和法律风险意识的缺乏,这将导致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并购、投资过程中将面临重大法律风险威胁。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建议及对策

1.企业层面

(1)制定科学合理的海外并购战略。从企业方面来看,海外并购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过程,期间充斥着巨大的风险性,合理的并购战略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实施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或降低潜在风险。作为依然在海外并购中起步的中国企业,最好选取熟悉的、相关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如果目标企业是自己的用户、供应商或者合作伙伴则更加容易成功。同时,在制定企业兼并战略时,不能仅关注短期效益,更重要的是做到海外并购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长期效益相结合,切忌为了并购而并购。

(2)要树立危机意识,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就财务风险来说,应注重并购的评估,这包括企业选择、目标确定和目标价值评估等一系列过程[6],选取合适的并购目标以及评估方法至关重要,它将为整个的海外并购过程定下基调;注意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的选择,在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财务预警机制和风险评估体系,有效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而在法律问题上,要在并购之前要充分地了解对方企业的法律环境以及法律状况,为并购谈判做好准备;在并购合同的拟定和签署过程中,要细致地明确双方的职责所在,尽可能地减少潜在的纷争;而在并购的后期要妥善处理原公司遗留的法律事务。

(3)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CPA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证实并扩大调查取证的范围,并在中介机构与并购收益上建立利益桥梁,将中介机构纳入到并购过程中来。减少信息不对称,合理估计海外并购风险[7]。

同时,需制定并实施完善的整合规划。并购整合的首要问题是中外企业之间文化的融合。通过文化的融合,实施战略的提升,进而留住优秀的团队,才能确保整合的成功。

此外,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也是迫在眉睫。一方面,只有具有一定的国际管理水平,才能够从容地应对各种潜在的海外并购风险,而另一方面,管理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它不同于并购的价格或者支付等竞争手段而独立存在于企业海外企业并购的竞争过程中。

2.国家层面

(1)要建立和健全国内的资本市场,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提供相应的资金源支持,加速与国外资本市场的融合。采取切实措施,拓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融资渠道,提高企业海外并购的融资和支付能力,将是国家目前政策考虑的重点所在。从2004年开始,国家先后颁布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关于调整境内银行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方式的通知》等相关文件,为国内企业并购融资大开绿灯的同时,表明了国家改革国内资本市场的决心。

(2)针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人才缺乏的问题,国家应在教育层面予以支持,营造有利于海外并购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教育制度环境,倡导现有管理者在海外并购中角色的转换,为国内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相关并购人才。

(3)完善我国法律法规,健全审批制度,加强对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的法律环境支持[8]。在先前的分析中,已经看到国内外法律环境的差异性使是发法律风险的最主要因素。而究其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国内企业缺乏相关的法律意识,在海外并购过程中自我保护不足,未能够进行彻底而有效的法律环境调查和目标并购企业的审核,因而导致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屡屡遭受法律挫折。因此,强化和完善企业的法律意识至关重要,而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和健全国内法律制度,将有利于企业形成良好法律的法律意识。

(4)我国政府还应建立统一的海外投资管理机构,对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并且利用我国驻东道国的使馆、领馆建立权威的信息中心,为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服务,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 任改玲.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与战略选择[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4,(10).

[2] 股票中国:2009年中国海外并购依然活跃,总额达460亿美元[DB/OL].http://www.gupcn.com/tuijian/meiti/74622.html.

[3] 陈共荣.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3).

[4] 薛有志,等.并购与企业高成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68.

[5] 能源企业海外扩张 法律风险“十面埋伏”[DB/OL].http://auto.sina.com.cn/news/2005-08-29/0858136580.shtml.

[6] 季红艳.浅析企业并购及其财务风险背景[J].时代经贸,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