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外代购论文

海外代购论文

海外代购论文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外代购;刑法规制;涉税犯罪;跨境电商;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280-01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3月24日,财务部网站一则《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将跨境电商征税法律规制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作为国内绝对主流的交易方式,跨境电商的征税问题已经不是国内新出现的问题。2013年一宗“前空姐代购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此案涉及进口化妆品,经一审法院审理认为,三名被告人所偷逃的税款数额巨大,构成了走私普通货物罪。2016年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纳税新政一经正式公布实施,即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互联网、电商产业的迅猛发展,现在的网络代购商家数量巨大,并且在这背后涉及到大量的电商以及消费者的权益。海外代购行为的定罪牵扯出太多互联网上的商家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故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对海外代购行为的规制问题成为了极富价值的研究对象。

二、海外代购的含义及性质

海外代购行为作为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兴起的销售方式,主要通过互联网渠道,代替消费者从外国采购商品,通过邮寄或者携带等等的方式交付国内的消费者,并收取一定费用的行为,而国内的海外代购的主体,一是通过个体经营的网店形式根据与消费者的约定,在以各种方式过境后,以邮寄给方式交付;而另一种则是电子商务平台所经营的海外代购,这种方式因平台商誉的保证而更是消费者信赖,但不可能比个体经营的代购更灵活。对于海外代购行为的法律性质目前学界存在几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海外代购作为互联网发展衍生的新兴事物,我国目前尚未全面地规范物联网平台海外代购的秩序,如果行政法规或者是刑法对其规制过于严苛,不免打击了消费者对这一新兴产业的信心,不利于互联网的发展,基于这一考虑,在应制定相应法律规范完善立法的同时,在新法尚未实施之前,海外代购行为应视为合法;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一部分海外代购中存在商家偷税的情形,这部分行为触犯了海关相关法律规范、刑法中相关规定,应据此追究法律责任,刑法的严格执行应当得到切实保证,不应因其他因素牺牲刑法的价值。而笔者认为海外代购行为具有营销手段建基于互联网这一特殊性,而决定其性质的部分则是商家采取的过境手段。目前除了极少数的大型电商交易平台的海外代购是靠销售国内没有的商品以及赚取外国商品折扣差价的方式实现盈利外,广大海外代购产业最盈利的方式还是以不同形式规避关税来挣取差价盈利。根据《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第一条规定,笔者认为,这显露出国家有意向对于海外代购中的涉税犯罪,通过定性为走私普通货物犯罪论处。

三、海外代购刑法规制相关规定的完善

对海外代购行为进行规制,虽然应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和引导。但是就目前来说也离不开刑法对其进行强制性的约束。

(一)司法解释明确定罪量刑标准

对海外代购行为进行分析,以偷税、逃避监管的方式牟利的海外代购行为,其主客观方面均符合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构成要件,海外代购的刑法规制在于规制有偷税、逃避海关监管的行为,适用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把海外代购行为定性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需要以明确具体的偷逃税款为基础。为了司法实践的需要,法律把具体偷逃应缴税额标准修改为弹性的数额标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具体的实施部门的量刑幅度并没有变化。除此之外,法律也没有明确严重情节和特别严重情节的具体内容,需要出台司法解释进行指导。立法机关在对走私犯罪进行刑事立法之时,除乐坚持一贯的惩处与教育相结合、宽严相济的政策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地细化行为人主观的恶性,这样才能掌握好走私犯罪中量刑尺度的问题。

(二)适当放宽本罪的量刑

我国是一个消费大国,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国内市场在某些商品或者服务上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也十分正常。电商海外代购这种新兴产业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应该给予其更多的鼓励政策促进其发展,这不宜打压围堵。跟我国电商电外代购巨大的市场相对应的是携带超额物品进境涉嫌偷逃海关税款的刑事责任。针对此类刑事案件,在关税还未降低,《刑法》相关司法解释对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新的量刑依据还没有出台前,法官的量刑不宜过于严苛,而应予以适当放宽。

综上所言,在电商产业迅猛发展,海外代购成为消费者热衷的购物方式的背景下,海外代购业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购物方式,其存在的优势不容我们忽略。在明确了海外代购是通过互联网渠道,代替消费者从外国采购商品,通过邮寄或者携带等等的方式交付国内的消费者,并收取一定费用的行为这一概念后,参照相关规定得出偷逃税款,逃避监管的海外代购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走私行为,应得到刑法的规制。在分析了上述海外代购行为符合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构成要件后。对于海外代购的规制目前应集中于对有偷逃税款、逃避海关监管的海外代购行为予以规制,而相关制度的完善应当从完应从明确量刑标准、适当放宽本罪的量刑方面入手。相信只要适当引导,海外代购这一产业的繁茂必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昌.刑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2.

[2] 肖瑶.论海外代购走私犯罪的刑法规制[J].经济观察.2015,(11):146.

[3] 陈放.海关对跨境网购代购邮件的监管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13-116.

[4] 李佳琪.海外代购的法律分析[J].民商法理论与实践.2016,(2):31-32.

[5] 徐珊珊.从空姐代购案看海外代购的刑事风险[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6):21-22.

作者简介: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

1.垄断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是指当企业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在某一方面拥有优势并将其适当发挥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在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过程中,垄断优势是重要的并购动机,体现了企业在扩大市场和增加利润中显示出的优势资源。

2.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企业生产规模越大,其单位生产成本越低的经济现象。民营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增加、效益提高,则会选择并购来扩大生产能力,来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

3.价值低估

价值低估理论是指当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被市场所低估,从而不能体现其实际价值,此时就会引起并购活动的产生,这是海外并购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4.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理论是指当两个企业并购之后,通过资源整合和企业内部结构优化,其生产总值要高于两个企业单独运营的产值总和。这一效应被称为“2+2>4”的理论命题。协同效应理论包括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和营运协同效应等。

二、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分析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如表1所示:

三、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应对的建议措施

1.根据并购双方财务状况选择最优整合模式。

民营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的过程中应该对参与并购的双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细致严密的审查:主并企业审查财务管理能力,目标企业审查其资产负债表等情况。经过全面分析目标企业和本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并据此选择最能提升整合效率的方式。例如,当并购双方的财务管理以及偿债能力都处于较弱水平,且资本运营状况较差,则应寻求新颖的财务运营策略来规避财务风险。

2.制定有利于完善风险管理的经营方针

本企业在并购整合过程中为了规避财务风险,可以分析并购双方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而制定一套详尽有效的经营方针,据此撤出企业不良业务,大力发展有利于企业提升效益的核心业务。此外,根方针的指导再列出细致的研发、营销、市场开拓以及未来投资等发展计划,从而调整企业并购后的发展方向。

3.培养有专业素养的财务人员并对其加强绩效考核

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活动完成后,应该对其进行后续的有效监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绩效考核机制,从制度上加强投资各阶段的管理规范。此外,大力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来与国际接轨,从容应对海外并购的财务整合。

四、结语

我国民营企业区别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型海外并购活动,更多的侧重于获取核心技术,以及通过海外并购来规避贸易壁垒和扩大市场规模。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并且融资渠道单一,其并购的对象多为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而另一方面,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条件较为苛刻。这使得民营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的过程中承担了融资支付、价值估值和财务整合的风险。据此应该根据并购双方财务状况选择最优整合模式,制定有利于完善风险管理的经营方针,培养有专业素养的财务人员并对其加强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杨生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6:161-163.

[2]冯银波,刘雨佳.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财务绩效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6,3:97-99.

[3]王箫滢.浅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98.

[4]姚俊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规避案例研究[J].金融经济,2017,2:141-142.

[5]李晓姗.企业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与防范[J].时代金融,2015,15:125.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第3篇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开始站在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起点上。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困难。随着中国社会加速老龄化,“刘易斯转折点”加速到来,要素资源约束加剧。中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同时,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当前中国市场化的进程并未彻底完成,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对中国提出更高的标准。中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

面对中国经济面对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及时作出反应。2015年11月10日,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在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在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个方面。供给侧改革概念的提出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对各行各业如何应对风险,把握机遇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家电企业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内家电市场低迷,“根据奥维云网(AVC)统计,2005年到2015年10年间,中国家电零售规模走势近五年与前五年相比,复合年均增长率从9.1%降低到2.3%。销售额方面,2008年到2011年逐年增长,而此后数年至今,一直与上年保持持平状态”[2]可以看出,家电企业的国内市场已经很难实现高速增长。家电分析师梁振鹏指出中国市场盘子在变小,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导致利润急剧下滑。相比较而言,海外市场竞争更加温和。在此种情形下,很多家电企业纷纷到海外寻求更大的市场。海外并购成为众多品牌海外认可度不高的家电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路径。2015年,海信集团以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全部股权和资产;2016年1月海尔宣布拟以54亿美元现金收购通用家电业务及其相关资产。2016年3月30日美的与?|芝签署协议,美的以4.73亿人民币收购东芝80.1%的股份。家电巨头大手笔海外收购的背后,也留给我们一系列问题: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海外并购究竟效果如何?是否增加了家电企业的价值?是否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个时期的海外并购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经验和教训?是否值得全行业推广?

美的集团是一家以家电制造业为主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2015年实现收入1384.4亿元,同比增长21%。美的集团在中国家电业处于领先地位,2015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美的排名第32位,位于家电业第一。美的集团有着很强代表性,作为国内家电业的三大巨头之一,美的集团拥有国内最为齐全的家电产业链。美的集团同时是一家民营家族企业,其海外并购经验也能为民营企业将来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拟选取近期美的收购东芝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围绕美的并购东芝是否增加了企业价值和竞争力,总结家电企业海外并购和应对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经验。

二、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文献,并购的分析研究中,存在企业并购的“成功悖论”(赵息,2013)。并购行为有时并不总能给公司创造价值。Singh(197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并购使得公司价值创造能力降低。Mueller(1985)研究了近百家大规模并购的公司,发现其市场份额均大幅度减少。李善民、曾昭灶等(2004)以84家境内上市公司企业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发现并购行为并没有给公司带来业绩增长。

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Healy(1992)以50起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发现并购和企业的价值增长有显著关联性。刘笑萍(2009)选取了749个并购样本,实证检验发现并购为股东创造了价值。

总之,理论界对于并购能否给企业创造价值观点不一。不同的实证检验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除了并购能否给企业创造价值,哪些因素影响着企业并购对公司价值的作用也是一个热点问题。Weston(2004)认为,横向并购能带来规模经济,纵向并购降低了交易费用。这些是并购价值的创造原因。Shimizu(2004)则认为并购可以较快占领市场。张新(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动机可以解释并购减少公司价值的现象。赵息(2013)等以153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内部控制与并购价值创造正相关,高管权力与并购价值负相关。

高良谋认为,并购分为两个过程。一个是并购的交易过程,一个是并购后的整合管理过程。对于并购后的整合,Bert(2003)发现整合程度越深,并购创造价值越大。李善民(2010)选取了2000~2006年间的43个并购样本,发现整合速度越快,越有利于企业发展。

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大样本方法,很少有案例性的分析。在家电领域少有的案例分析中,仅有少数如唐旭辉(2013)以海尔并购三洋为例,研究家电行业跨国并购的案例。国内以定量的方法研究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家电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研究暂时是空白,本文试图从定量方法的引入和联系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两方面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为以后企业尤其是家电企业的并购提供借鉴,为其供给侧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三、案例介绍

美的集团是一家以家电制造业为主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2015年实现收入1384.4亿元,同比增长21%。美的集团在中国家电业处于领先地位,2015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美的排名第32位,位于家电业第一。美的集团有着很强代表性,作为国内家电业的三大巨头之一,美的集团拥有国内最为齐全的家电产业链。在国内建设有14个生产基地,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第38位,美的集团以行业领先的压缩机、电控、磁控管等技术为支撑,形成了家喻户晓的领先家电品牌。

东芝是日本的半导体制造商,也是日本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率属于三井集团旗下。1875年东芝开创至今,已经经历了140多年,在20世纪90年代,东芝在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领域突飞猛进,成功从家电行业的巨人转变为IT行业的先锋。另外,东芝从二战至今为日本政府生产各类军用设备。

2016年3月17日晚,美的集团公告称,已与东芝株式会社就收购其白色家电业务达成协议,美的集团同时表示,收购东芝是实现其全球经营战略的一部分,进一步夯实美的全球经营基础,有助于其实现建立全球领先企业的目标,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3个月后,美的收购东芝尘埃落定。6月30日下午,美的集团宣布收购东芝家电业务的股权交易已经完成,美的集团所得到的股权占东芝家电业务的80.1%,美的集团付出的对价为33.2亿元。美的公告显示,截至6月30日,美的集团已经获得包括日本反垄断监管机构在内的监管机构的审批,合并后的美的与东芝期待彼此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理论层面,不少学者对并购能否推升企业价值展开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学说。归纳起来,有些理论主张并购可以推升企业价值;有些理论主张并购会降低企业价值。如协同理论和市场势力理论认为并购会提高企业价值,而理论和自大假说理论认为并购会降低企业价值。

协同理论认为,并购会使得并购双方互相利用彼此优势资源、管理经验和优秀文化,共享平台,实现1+1>2的效应。协同效应进一步又划分为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

市场势力理论认为,并购会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企业竞争力,将其他竞争企业挤出市场。跨国并购一方面可以跨国东道国壁垒,进入东道国市场,获得核心技术和销售网络。另一方面,通过兼并,形成强大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获得高于正常利润水平的利润,从而带来并购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

理论认为,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管理者容易背离股东的目标进行公司经营。公司并购可以增添管理者的业绩,提高管理者的政治成就感和?位保障。因此,管理者可能不遗余力的推进企业的并购,而不顾并购对于企业的经营绩效和价值是否有实质的提升,很多情况下,这样的并购不但不能提高企业价值的,反而会降低企业的绩效和价值。中国的上市公司很大程度上存在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这种情况下,问题更加突出,上市公司并购或难以提升企业价值。

自大假说认为,管理者基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获取的信息,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水平进行过高的估计,盲目自信于自己的并购决策。在这种情形下,公司可能会付出更高的并购对价,进而损害公司的绩效和价值。

五、海外并购的短期经济后果

运用事件研究法计算短期超额收益率和短期累计超额收益率来研究美的集团海外并购的短期经济后果。

具体来讲,取并购公告日为第0天,界定估计窗口为[-150,-31],事件窗口为[-30,30],对美的集团的股价进行分析。选取深圳成指作为市场指数。

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计算市场模型的参数,公式如下:

Ri,t=αi+βi*Rm,t+εit (1)

其中,Ri,t表示第t天,第i只股票的收益率;Rm,t代表第t天大盘指数的收益率。

计算美的集团的短期超额收益率

即求出 ARi,t=εi,t

计算美的集团的短期累计超额收益率

CARt1=Σt1t=-30ARt (2)

如图1,美的集团CAR在宣布并购前后,CAR累计逐渐上升,但上升幅度变化不大,说明并购行为并未引起明显的短期经济后果。

六、海外并购的长期经济后果

本小节我们采用会计研究法研究美的集团并购的长期经济后果。

首先从盈利能力来看,以资产报酬率作为指标,2015年12月31日美的集团资产报酬率为0.10,自并购开始的2016年3月30日,美的集团资产报酬率为0.026,2016年6月30日为0.056,2016年9月30日为0.079,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并购使得美的集团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其次从经营能力来看,以资产周转率作为指标,2015年12月31日美的集团资产报酬率为1.07,自并购开始的2016年3月30日,美的集团资产报酬率为0.26,2016年6月30日为0.46,2016年9月30日为0.71,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并购使得美的集团经营能力显著提升。

因此,无论从经营能力还是盈利能力来看,美的集团的相应指标在并购后都呈上升和改善状态。总体来看美的并购东芝,提升了美的的竞争力。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的 海外并购 经营状况 盈利状况

一、引言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开始站在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起点上。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困难。随着中国社会加速老龄化,“刘易斯转折点”加速到来,要素资源约束加剧。中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同时,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当前中国市场化的进程并未彻底完成,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对中国提出更高的标准。中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

面对中国经济面对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及时作出反应。2015年11月10日,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在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在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个方面。供给侧改革概念的提出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对各行各业如何应对风险,把握机遇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家电企业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内家电市场低迷,“根据奥维云网(AVC)统计,2005年到2015年10年间,中国家电零售规模走势近五年与前五年相比,复合年均增长率从9.1%降低到2.3%。销售额方面,2008年到2011年逐年增长,而此后数年至今,一直与上年保持持平状态”[2]可以看出,家电企业的国内市场已经很难实现高速增长。家电分析师梁振鹏指出中国市场盘子在变小,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导致利润急剧下滑。相比较而言,海外市场竞争更加温和。在此种情形下,很多家电企业纷纷到海外寻求更大的市场。海外并购成为众多品牌海外认可度不高的家电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路径。2015年,海信集团以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全部股权和资产;2016年1月海尔宣布拟以54亿美元现金收购通用家电业务及其相关资产。2016年3月30日美的与|芝签署协议,美的以4.73亿人民币收购东芝80.1%的股份。家电巨头大手笔海外收购的背后,也留给我们一系列问题: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海外并购究竟效果如何?是否增加了家电企业的价值?是否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个时期的海外并购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经验和教训?是否值得全行业推广?

美的集团是一家以家电制造业为主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2015年实现收入1384.4亿元,同比增长21%。美的集团在中国家电业处于领先地位,2015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美的排名第32位,位于家电业第一。美的集团有着很强代表性,作为国内家电业的三大巨头之一,美的集团拥有国内最为齐全的家电产业链。美的集团同时是一家民营家族企业,其海外并购经验也能为民营企业将来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拟选取近期美的收购东芝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围绕美的并购东芝是否增加了企业价值和竞争力,总结家电企业海外并购和应对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经验。

二、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文献,并购的分析研究中,存在企业并购的“成功悖论”(赵息,2013)。并购行为有时并不总能给公司创造价值。Singh(197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并购使得公司价值创造能力降低。Mueller(1985)研究了近百家大规模并购的公司,发现其市场份额均大幅度减少。李善民、曾昭灶等(2004)以84家境内上市公司企业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发现并购行为并没有给公司带来业绩增长。

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Healy(1992)以50起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发现并购和企业的价值增长有显著关联性。刘笑萍(2009)选取了749个并购样本,实证检验发现并购为股东创造了价值。

总之,理论界对于并购能否给企业创造价值观点不一。不同的实证检验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除了并购能否给企业创造价值,哪些因素影响着企业并购对公司价值的作用也是一个热点问题。Weston(2004)认为,横向并购能带来规模经济,纵向并购降低了交易费用。这些是并购价值的创造原因。Shimizu(2004)则认为并购可以较快占领市场。张新(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动机可以解释并购减少公司价值的现象。赵息(2013)等以153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内部控制与并购价值创造正相关,高管权力与并购价值负相关。

高良谋认为,并购分为两个过程。一个是并购的交易过程,一个是并购后的整合管理过程。对于并购后的整合,Bert(2003)发现整合程度越深,并购创造价值越大。李善民(2010)选取了2000~2006年间的43个并购样本,发现整合速度越快,越有利于企业发展。

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大样本方法,很少有案例性的分析。在家电领域少有的案例分析中,仅有少数如唐旭辉(2013)以海尔并购三洋为例,研究家电行业跨国并购的案例。国内以定量的方法研究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家电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研究暂时是空白,本文试图从定量方法的引入和联系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两方面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为以后企业尤其是家电企业的并购提供借鉴,为其供给侧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三、案例介绍

美的集团是一家以家电制造业为主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2015年实现收入1384.4亿元,同比增长21%。美的集团在中国家电业处于领先地位,2015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美的排名第32位,位于家电业第一。美的集团有着很强代表性,作为国内家电业的三大巨头之一,美的集团拥有国内最为齐全的家电产业链。在国内建设有14个生产基地,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第38位,美的集团以行业领先的压缩机、电控、磁控管等技术为支撑,形成了家喻户晓的领先家电品牌。

东芝是日本的半导体制造商,也是日本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率属于三井集团旗下。1875年东芝开创至今,已经经历了140多年,在20世纪90年代,东芝在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领域突飞猛进,成功从家电行业的巨人转变为IT行业的先锋。另外,东芝从二战至今为日本政府生产各类军用设备。

2016年3月17日晚,美的集团公告称,已与东芝株式会社就收购其白色家电业务达成协议,美的集团同时表示,收购东芝是实现其全球经营战略的一部分,进一步夯实美的全球经营基础,有助于其实现建立全球领先企业的目标,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3个月后,美的收购东芝尘埃落定。6月30日下午,美的集团宣布收购东芝家电业务的股权交易已经完成,美的集团所得到的股权占东芝家电业务的80.1%,美的集团付出的对价为33.2亿元。美的公告显示,截至6月30日,美的集团已经获得包括日本反垄断监管机构在内的监管机构的审批,合并后的美的与东芝期待彼此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理论层面,不少学者对并购能否推升企业价值展开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学说。归纳起来,有些理论主张并购可以推升企业价值;有些理论主张并购会降低企业价值。如协同理论和市场势力理论认为并购会提高企业价值,而理论和自大假说理论认为并购会降低企业价值。

协同理论认为,并购会使得并购双方互相利用彼此优势资源、管理经验和优秀文化,共享平台,实现1+1>2的效应。协同效应进一步又划分为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

市场势力理论认为,并购会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企业竞争力,将其他竞争企业挤出市场。跨国并购一方面可以跨国东道国壁垒,进入东道国市场,获得核心技术和销售网络。另一方面,通过兼并,形成强大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获得高于正常利润水平的利润,从而带来并购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

理论认为,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管理者容易背离股东的目标进行公司经营。公司并购可以增添管理者的业绩,提高管理者的政治成就感和位保障。因此,管理者可能不遗余力的推进企业的并购,而不顾并购对于企业的经营绩效和价值是否有实质的提升,很多情况下,这样的并购不但不能提高企业价值的,反而会降低企业的绩效和价值。中国的上市公司很大程度上存在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这种情况下,问题更加突出,上市公司并购或难以提升企业价值。

自大假说认为,管理者基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获取的信息,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水平进行过高的估计,盲目自信于自己的并购决策。在这种情形下,公司可能会付出更高的并购对价,进而损害公司的绩效和价值。

五、海外并购的短期经济后果

运用事件研究法计算短期超额收益率和短期累计超额收益率来研究美的集团海外并购的短期经济后果。

具体来讲,取并购公告日为第0天,界定估计窗口为[-150,-31],事件窗口为[-30,30],对美的集团的股价进行分析。选取深圳成指作为市场指数。

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计算市场模型的参数,公式如下:

Ri,t=αi+βi*Rm,t+εit (1)

其中,Ri,t表示第t天,第i只股票的收益率;Rm,t代表第t天大盘指数的收益率。

计算美的集团的短期超额收益率

即求出 ARi,t=εi,t

计算美的集团的短期累计超额收益率

CARt1=Σt1t=-30ARt (2)

如图1,美的集团CAR在宣布并购前后,CAR累计逐渐上升,但上升幅度变化不大,说明并购行为并未引起明显的短期经济后果。

六、海外并购的长期经济后果

本小节我们采用会计研究法研究美的集团并购的长期经济后果。

首先从盈利能力来看,以资产报酬率作为指标,2015年12月31日美的集团资产报酬率为0.10,自并购开始的2016年3月30日,美的集团资产报酬率为0.026,2016年6月30日为0.056,2016年9月30日为0.079,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并购使得美的集团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其次从经营能力来看,以资产周转率作为指标,2015年12月31日美的集团资产报酬率为1.07,自并购开始的2016年3月30日,美的集团资产报酬率为0.26,2016年6月30日为0.46,2016年9月30日为0.71,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并购使得美的集团经营能力显著提升。

因此,无论从经营能力还是盈利能力来看,美的集团的相应指标在并购后都呈上升和改善状态。总体来看美的并购东芝,提升了美的的竞争力。

七、小结

综上所述,美的并购东芝,提升了美的的竞争力,在供给侧改革和经济下行压力下,美的的并购决策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有益启示,有条件的企业应该捕捉合适的时机,结合企业实际,选取合适的并购对象,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第5篇

从传媒走出去的形式看,海外并购是传媒走出去的最高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对传媒发展而言,传媒跨国并购意义重大。它可以利用被收购媒体的地缘优势、传播团队与传播网络以及现有的广告、新闻渠道和受众群,避免在海外自办媒体所必须经历的诸多创业风险和不确定性,实现传媒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但同时,海外并购对于中国传媒的“走出去”而言,还是一个新鲜事物,面临各种风险。

海外并购的前提

金融危机为中国传媒“走出去”,实施海外并购提供了一个机遇。一些海外传媒机构由于经营遇到困难,利润下滑,会有并购需求。中国传媒选择这个时间段出击,应该说是恰逢其时。但是具体就传媒产业来说,传媒并购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公司并购。由于传媒关系到一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各国政府对于来自境外资本的传媒并购行为都高度敏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措施。中国传媒想要在国际上成功进行跨国并购,不仅要把握好当前有利的时机,还要了解并购对象的相关情况。这就要求中国媒体在着手海外并购时,必须对相关问题做好前期调研工作。

第一,对被收购传媒企业进行细致评估。传媒海外并购需要中国媒体机构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对被并购传媒的各种资源,诸如传媒品牌、传媒技术、营销渠道等进行全面而又细致的分析――看这些资源要素能否最大程度地弥补自身不足,或者用来充实传媒的关键竞争要素。由于传媒海外并购行为本质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市场交易,对于并购主体而言,这种交易首先必须是划算的。这就要求中国媒体仔细了解被并购对象经营运行情况,对其债权情况做详细的分析。

第二,分析所在国的政治、法律、文化等相关情况。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经常面临所在国政府的否决。据悉,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审核机构都会对敏感的入境外国投资进行审查。而对于来自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则会审查得更加详细彻底。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与中国政府密切关联的企业不够信任。中国媒体在海外进行并购时,基于政府背景同样也会遇到这种情况,而且传媒机构不是一般的企业,它本身还关系到意识形态属性问题,任何印有“中国”标签的媒体海外收购肯定会更深程度刺激西方国家一些人的冷战思维,招致更大的反弹和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这些因素很容易导致并购的失败。

海外并购的对象

中国媒体的海外并购必须要在对象选择上具有策略性。当前,中国媒体海外并购重点目标应该是分布在海外的众多华语媒体。这些在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华语媒体与中国国内的中文媒体相比具有一些特殊优势。它们熟谙当地的文化习惯,不仅维持着一大批固定的华人受众网络,其非官方形象、华人视角和民间视角也成为沟通中国和海外的又一桥梁。

更为突出的是,华语媒体对所在国主流舆论的快速反应是中国国内媒体所不具备的,能够为我国的对外传播占得先机,对消除“中国”能够起到独到的作用。例如,2004年,西班牙发生“火烧温州鞋”事件,当地社会一度对华商产生敌对情绪,中国也一度蔓延。我国官方的对外传播媒体由于种种顾虑,没能及时有效地答疑解惑,揭开事件背后的真实情况和文化差异,错失了掌握国际舆论主动权的时机。而某些国外媒体却借机发表“中国”,致使误会没有化解,反而扩大,不仅使中国国际形象受损,许多无辜的海外华人华侨也不得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而恰在此时,西班牙华文报纸《欧华报》特别撰写题为《西班牙企业应当如何理解和应对中国便宜商品冲击》的文章,刊登在旗下的西语周刊《东方望》上,立刻引起了西班牙主流电视媒体的关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①

因此,对中国媒体的海外并购计划而言,尽最大努力收购这些在所在国已经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华语媒体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国内媒体的传播覆盖面,消除覆盖盲点,而且对于我国媒体打入所在国社会主流舆论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收购华语媒体的难度比收购所在国其他媒体的难度要小得多。由于文化的同源性,中国国内媒体对这些媒体的了解程度要高一些。收购的前期准备、谈判过程以及收购成功之后的整合问题都要容易一些。中国的海外并购应该是秉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对那些对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能够快速产生并购效益的华语媒体予以重点关注,先在这方面一试身手,积累一定的经验,然后转变战场,主攻那些在所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当然,如果各种条件都非常成熟,中国媒体也可以直接出击这些所在国的主流媒体,但这种收购难度非常高。

海外并购的手段

中国媒体的海外并购必须在并购手段方面有所创新,要积极吸收当代传媒业并购所通用的一些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改变那种传统的付出代价高、收效又不明显的并购模式。从当前传媒业的并购趋势看,以下三种手段值得借鉴和运用。

合伙型并购。中国媒体可以选择本国的合作单位或者所在国的合作单位,联合起来对目标对象进行并购。这种并购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降低并购所带来的经济风险。由于传媒跨国并购所涉及的时间跨度较长,期间包括财务、运营等在内的各类风险较大,单凭中国媒体机构之力,会面临很大的成本代价。如果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可以共同承担并购失败所带来的经济风险,降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合伙型并购在跨国传媒并购中成功的概率比较高。合伙并购,尤其是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不但能够提高竞争实力,而且可以减轻被并购方政府投资审查机构和民众对我国传媒并购的顾虑,争取到更大的中标概率。

杠杆式收购。近年来,金融资本和传媒产业资本的结合是跨国传媒并购发展的一个新手段。这种结合对于自有资金规模不足的传媒企业来说,为实施跨境并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是从中国传媒的海外并购实践看,主要的手段还是通过自有的积累资本或者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这种融资方式还比较原始,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大。因此,中国传媒并购必须学会的手段是,借助金融资本的力量,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实施杠杆式并购。以中国国内企业京东方为例,收购现代TFr项目耗资3.8亿美元。但京东方真正自有资金购汇仅6000万美元,国内银行借款9000万美元。另外的2.3亿美元,一部分通过BOE―HYDIS以资产抵押方式,向韩国产业银行、韩国外换银行、Woori银行以及现代海商保险借款折合1.882亿美元,另一部分来自HYNIX提供的卖方信贷,通过BOE―HYDIS以资产向HYDIS再抵押方式获得抵押贷款。卖方信贷总额为3963万美元。实际上,京东方凭借高超的融资技巧,以6000万美元的自有资金完成了3.8亿美元的海外收购,演绎了标准的杠杆式收购。

非现金式并购。当前中资传媒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主要的支付手段还是传统的现金支付。这种手段往往会给中资传媒带来现金流断链的危险。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主要并购方式如定向发股、换股合并、股票支付等,中资传媒都还没有试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中资传媒在选择并购的支付方式时可以根据自身获得流动性的能力、股价的不确定性以及股权结构的变动等情况,对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股权与债务方式的各种有效组合,实行混合支付,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汕头经济特区报社与泰国《京华中原联合日报》的合作为中资传媒如何收购海外传媒提供了范例。它所使用的手段是“版面折股”。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泰国的华文报纸均陷入困境。连续五年亏损的《京华中原联合日报》在2001年4月与汕头经济特区报社合作后,该报新闻信息量、发行量迅速增大,广告额上升,印刷水平提高,受到读者欢迎。到2001年底,短短7个月便从原本亏损300万泰币变成赢利500万泰币,一举扭亏为盈。目前,汕头经济特区报社与《京华中原联合日报》的合作值得注意,因为它已具有产业化运作的性质。他们以“版面折股”的方式,将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每天向《京华中原联合日报》输出的版面折合成股份进行投资,以此增加股权,强化“滚雪球效应”,逐步加大控股比例,变无形资产为有形资产,形成自己的资本积累,最终达到控股收购的目的。

海外并购配套措施

中国传媒海外并购不只是传媒机构单独性的行为,同时也需要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密切参与。要整合各种资源,使政府与传媒密切配合,发挥政府在跨国并购中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为中国传媒的跨国并购提供力所能及的各种支持,共同促成并购的成功实现。

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包括传媒投资在内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国内市场也缺乏相应的咨询、担保等中介机构和融资手段。中资传媒进行跨国并购的决策审批程序繁琐,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媒机构跨国并购的顺利进行,使得中国传媒对外投资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失去了很多难得的对外投资机会。因此有必要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使中国传媒在激烈竞争的国际传媒市场上能够把握住稍纵即逝的并购良机。

加强金融支持。中国传媒的海外并购必须发挥金融机构的助推作用,强化金融资本与传媒资本的结合。对于“国家鼓励的境外并购项目”,中国政府要促进国内商业银行与传媒机构的合作关系,两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应专门安排一定规模的境外投资专项贷款进行支持,并享受出口信贷优惠利率。政府还要提供中资传媒并购海外传媒的保险支持。要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扩大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覆盖面,促进对外投资企业加强与风险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的联系,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帮助中资企业防范和化解并购海外传媒风险。

加强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培养。在复杂的跨国并购业务中,复合型、国际型的跨国并购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通过教育与传媒人事制度改革来促进国际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要改变当前传媒人才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以及只重视传播不重视经营的传媒人才培养机制;要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促进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培养和选拔;要选派国内相关领域优秀人才到海外进修,熟悉西方国家的传媒环境,系统地学习传播知识、经营知识、市场知识。在当前中国传媒举目环视之际,中国媒体尤其要重视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商法等专业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