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零售业态业态演化双驱因素趋势特征

零售业态演化是近十多年来理论界关注的问题,它涉及到零售商业的经营方式与消费者购物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对于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对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现象作了一般性的描述,对演化的趋势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文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原理与趋势特征,较之于其他学者的发现,更能精准地揭示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动力机制、规律与趋势。

一、多种业态渐次出现与发展

我国零售业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何佳讯、卢泰宏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国营百货商店与供销合作社为主要零售业态。1979-1992年,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个体、私营零售商店得以发展,超市、连锁店出现。1993-2001年,百货商店由盛而衰,连锁店高速发展,超市、大卖场进一步发展。2002年以后为第四阶段,购物中心、连锁店进一步扩张,便利店与网上商城得到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以1992年为界,此前发展缓慢,以后则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货商店、连锁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制会员店、便利店、购物中心和折扣店等多种多样的零售业态。零售业的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革与演化成为许多学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与本世纪初讨论的热门话题。

林勋亮(1998)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零售业态的发展情况,认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百货商店大型化;超级市场再度兴起;专业店、便利店连锁经营发展;仓储式商店超前发展;购物中心崭露头角。张素丽(1998)仔细比较分析了百货商店、折扣店、专业店、类型专业店、仓储俱乐部、超级购物中心六种主要零售业态在市场中的表现,提示了零售业态依次发展的趋势。何云、王芳(1999)考察了广州市大型零售业竞争与发展情况,发现大型百货商店独占鳌头的局面被打破,新的业态得以发展,形成多态并举格局。大型国营商店效益下滑,而外资零售业增长较快。方虹(2001)讨论了零售业态的生成机理与我国零售业态结构调整问题,认为零售业态生成演变有其内在规律性,每一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与人口、购买之间保持合理比例。各业态之间也要有合理的比例结构。近年来我国零售业打破业态单一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并呈现四种趋势:突出规模经营效益主题;实行专业化经营;大型仓储商店发展潜力大;无店铺销售方式特别是网上销售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导。

杨森林(2002)对“无店铺销售将成为零售业的主导”表示怀疑。他认为零售业态结构遵循着一条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道路,并基本上与社会多元化、多样化、差异化和个体性发展进程同步。每一种新的业态出现后,原先的业态没有被取代,而是与新的业态共同发展,形成了一种业态互补的关系。史锦梅(2003)基本上坚持了消费需求是零售业态发展的先导的主张,她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提出零售业态发展理论的“需求满足论”的新假说,按照这一理论,零售业态发展的内驱力是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每一个都有其生命周期,但在其衰落后不会完全消失,新的业态产生的起点比旧业态高,能向消费者提供更大的让渡价值,表现为提高的消费层次与质量。我国零售业态依次由乡村杂货店、百货店向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以及未来提供更多顾客让渡价值的业态发展。可见,众多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我国零售商业发展突破了单一业态格局,多种业态渐次出现,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举的态势。

二、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

一般来讲,各个国家的商业零售业态的演化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因而有许多学者提出若干理论假说,以揭示这些规律。在众多的理论假说中,主要有六种假说最为引人注目。美国学者McNair(1958)提出了“零售之轮”假说,认为“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始终驱动新的商业零售业态取代旧的商业业态。丹麦学者Nielen(1966)则提出了“真空地带”假说,他认为零售业主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必然将自己的经营范围选择在较少或无人经营的真空地带,从而导致新的零售业态的出现。美国学者Davidson(1976)等人认为零售业态都将历经改革,加速发展、成熟、衰落的生命周期,因而不同业态次第发展。此外,“进化论”引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解释业态发展中的竞争选择机制;“辩证过程论”则借用哲学之辩证规律,认为零售业态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新的业态是对旧业态的扬弃。商品结构综合化与专业循环假说认为商品的丰富发展导致了新的零售业态综合化与专业化交替循环发展。

这些理论假说,无疑对欧美经济发达、较早进入商品经济的国家中零售业态的发展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当然也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我国零售业在改革开放多年的演进规律。但是,仅仅依据这些假说去认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是不够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商业经济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化相对欧美国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一些外商逐步进入我国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起到了示范与带动作用,促进我国零售业态的迅猛发展,在短短不到30年时间,就完全打破了单一的业态,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而不象西方国家那样,通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才依次经历了百货商店、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与无店铺销售四个大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建立了关于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见图1),以解释零售业态在我国能够快速发展的社会原因与动力机制。同时,还可以通过该概念模型进一步探索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零售业态发展与演化的最根本的环境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商业流通在“一、二、三、零”的格局中,由国营一、二级批发单位几乎掌握了全部日用品的购销调运,并实行统一渠道、统一价格、统一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开始进行重大改革,打破了原来的统购统销制度,原来由国有批发商业依靠计划指令集中的货源,部分地由工业企业自销,各地区和部门新办的批发企业,大型零售企业兼营批发和个体(私营)经营批发分流。

流通体制的改革,催生了非公有制商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集体、个体经营的食杂店、便利店与专业店等。有研究表明,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短短几年,就取得明显变化。到1992、1993年,国营商业零售额分别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1.3%与39.7%;集体零售业占27.9%和26.3%;个体(私营)零售业占20.7%与22.6%。零售业已基本形成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的格局。1992年,国有商业零售机构、人员分别占3.2%与17.9%;集体占12.2%与30.19%;个体(私营)占84.6%和51.8%。

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1991年,第一家外资零售商日本八佰半进驻深圳;1992年,第一家外资便利店7-11投资上海;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城市与深圳、珠海等5个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零售企业。家乐福是最早进入我国的商业零售巨头,1993年进入,1994年在我国的销售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2月,在我国内地开设42家分店;沃尔玛1996年在深圳开了头两家店,然后东莞、昆明、大连开设了8家店,投资9.05亿元人民币,2003年在我国销售额达到150亿美元。由于外商投资零售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手段,在与国内零售企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这必然在经营观念、经营业务范围、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等方面带来极大冲击,从而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领引业态的演化。

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多元化零售业态的产生与发展,而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又提供了现成的学习模板。双因素共同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改变了我国商业零售竞争结构。首先是商品超市对国营商店的渗透。超市在我国的原始形态是大中型百货商场里设立的自选商场或自选柜台,以及城市小商品批发市场里的自选摊位,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后期得到迅猛发展。1998年,以“超市”命名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超市公司全国就有22家,拥有门店1530个。然后是连锁经营的大发展。1992年,北京诞生了幸福连锁店,它是全国国有零售商业领域的第一家连锁企业;到1995年底,全国实行连锁经营的企业达到400多家,有各种类型的门店6000个。再后是购物中心的攻城掠地。1994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连锁经营会上,购物中心作为一种新的业态被正式引入我国。上海港汇商城、北京国茂商城、广州天河城广场、中华广场是国内购物中心的排头兵。进入本世纪,随着上海正大广场、厦门“SM城市广场”、大连和平广场、宁波天一广场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摩尔相继开业,带动全国各地的摩尔热。

双因素共同作用的另一结果是为我国消费者购物提供了自由比较、自由选择的多样化购物场所。1990-1996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市场转型逐步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到1997年,完全进入买方市场。商品消费交易方式从“供给决定型”转变到“消费决定型”。多种业态竞争态势中,零售企业新业态只要能向顾客提供比对手更多的顾客让渡价值,就能在竞争中取胜。消费者在层出不穷的新业态中,尤其是外商进入提供的新型业态或经营方式,迅速学会了改变其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新的消费观念与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与接受,新的业态逐渐取代旧业态成为零售商业主要的经营方式。

三、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化在两个外在环境因素的驱动下,通过两个中间变量因素的转化,共同作用,形成了特定的演化轨迹。由此不难发现,在零售业态演化过程中,商业企业经济实力、经营的商品品种与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变化是零售业态的演化最基本的因素。即商业零售业态实际上是一种商品或服务达成交易的经营方式,而业态的演化说到底是零售经营方式从企业、商品与顾客三个基本角度出发进行改变的。在企业方面,日益扩大的零售商业投资导致其规模化演化;商品的极大丰富促进了零售商业的进一步专业分工;顾客消费需求与购买准则的改变决定了细分营销成为零售企业的战略选择。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正是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一)规模化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决定交易达成的企业因素,不可能像制造企业那样拥有某种独特资源或科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而只能将其资源实力与形象等因素综合地通过业态表现出来,进而提升对顾客的吸引力与信任感,这种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就是规模化。越来越多的投资引导零售企业规模扩张。规模化可以区分为集中规模化(即大型化)与分散规模化(即连锁经营)两种。

(二)大型化

大型化是指各种业态的单体面积在扩大。一方面由于现代商品经济的商品种类和品种的极大丰富,需要较大的店铺面积予以展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也需要较大面积来陈列商品,以建立足够的挑选性和一次购足的能力。大型化的演进趋势主要表现为传统百货店向大型综合百货店演化,购物中心与商业摩尔的出现与发展。以上海为例,到2005年底,上海开设大型综合超市115家,营业面积合计达100万平方米;已建成购物中心36家,实现营业总收入250亿元。

(三)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

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是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另一表现。零售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活动将复杂的商业活动中的商店面积、业态、商品、服务、店名店貌等要素标准化;将采购、送货、销售、经营决策等职能分离,形成专业化;将经营活动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中化;将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商业活动程序化、简单化,最终体现出连锁经营的规模经营经济效益。我国零售企业的连锁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却在几年内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我国零售商业发展一种重要趋势与方向。1990年,我国开始引进连锁店,到1994年上半年,全国连锁企业达到150多家,2500多个店铺。

(四)专业化

差异化营销是大规模营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思路。这在零售业态的演化中主要体现为专业化趋势特征。通过专业化,零售商业企业不仅可以集中某类商品采购到品种齐全的商品,而且可以向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与可充分比较选择购买的同类型商品,因而比综合商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明确的购买需要。

专业化的趋势特征首先表现为专业市场的形成。专业市场是指以现货批发交易为主,集中交易某类商品或若干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其次表现为专营店的发展,形成了以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专业店,以专门经营或被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为主的专卖店,和以专门销售建材、装饰、家居用品为主的家居建材商店。专业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示在由传统百货店演变成的大型百货商场、大卖场通常在业态上要与超市区别开来,往往以经营服装、家居用品为主;而以苏宁、国美等大型电器商场的出现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大型卖场的专业化发展。

(五)细分化

消费者决定型的成交类型是买方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从消费者需求入手建立与发展新型业态是零售业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细分化的趋势特征不同于专业化那样,基于商品的门类来设计与调整零售经营方式,而是以细分顾客购买来设计与发展零售业态,所谓细分化,是指按照购买者所需要的个别产品和/或营销组合,将一个市场分为若干不同的购买者群体,并描述他们的轮廓(Kotler,1999)。细分化首先反映在城市中心商业与社区商业在业态上的差异,中心商业街,无论是大厦的品牌厅房,还是品牌专买店,突出的是品牌系列;而在社区商业的大卖场、超市、百货店,多为大众产品与服务,缺乏品牌色彩。即使是中心商业街,也表现出细分化的特点,例如在上海,南京东路讲繁荣,淮海中路定位时尚,四川北路讲热闹,南京西路讲三高。

又如上海红星眼镜公司年销售1.6亿元,占上海眼镜市场份额的20%,它在淮海路中路红星眼镜公司旗舰店经营的是卡地亚、范思哲、登喜路、古姿等30多种国际一线品牌。在南京东路、四川北路、徐家汇等中心城区新辟出的2020眼镜馆连锁店经营的伊保罗、阿玛尼、毕堡士、蒂安加等世界二线时尚眼镜,锁定阳光青年消费群。在市区郊县及长三角的闹市地段的校园密集的学区及新楼众多的社区,开出以实用镜更多些的专业眼镜店,为学生及中老年提供独到的服务。细分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现为新型百货商场、服装商城也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年龄、性别等因素区分为高档、中档与大众,以及儿童、青年、中老年等不同商场类型。

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作为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在理论上也可以作为衡量零售业态演化的三个基本维度。一些业态如家乐福、人人乐等连锁超市,苏宁、国美等连锁家用电器,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规模化、专业化两个因素;而如西武商场、太平洋百货这一类,则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三个因素。因此,本文与其他学者提出多种趋势的观点不同,认为只要抓住了该三个趋势特征,就可以从理论上较好地认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规律与基本趋势。当然,本文的观点也只是一种归纳与命题假设,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骏阳.零售商业业态发展前景分析[J].上海商业,2007(1)

2.朱连庆.摩尔的演进轨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J].上海商业,2006(5)

3.俞稚玉.中国的购物中心,融合中创新,变异中发展[J].上海商业,2006(5)

4.汪建成等.中国零售业的环境指数,业态生命周期与业态变迁[J].当代经济管理,2006(3)

5.韩沌,陈功.零售业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商业,2005(9)

6.黄芸飞.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我国零售业的对策[J].上海商业,2004(7)

7.夏春玉,张闯.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理论解读[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1)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朱寒松:(你所描述的情况)应该差不多。但是跨国并购看这么短时间的数据很难看出趋势来。举个例子,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这个项目你算在哪个区间,你不能说因为有这个项目,那年就是并购的高峰年,之后并购量就下降了,那个项目是很多年的跟踪谈判出来的。可以看数据,但不要太拘泥于数据。

这些年中国海外并购有一个什么样的趋势性变化?

朱寒松:若说趋势,最早的并购是以自然资源为主,之后以大型国企为主,然后慢慢并购对象越来越丰富。这是因为,中国企业需要升级换代的产业、高档消费品和农业都丰富起来,这是中国市场需求跟企业发展阶段变化所推动。

第二个变化是,现在民营企业参与并购的热情也慢慢高起来。这与民营企业发展的阶段有关,国内市场高增长的时候,在国内做就可以,现在过度竞争,大家眼光看到海外去了。国家的政策比如说银行贷款,以前主要支持国企,现在也可以支持民营企业。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是否有持续到现在还可行的一些收购机会存在?

朱寒松:自然资源并购不存在产业升级问题,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但其它一些行业,确实出现了以品牌或技术为目标的并购,比如工程机械行业。

第二个变化是,原来中国很多企业都以国内为主要目标市场,现在国内市场增速放缓,必然要全球化,建立全球的品牌和销售网络,这些东西自己建可能花费时间比较长,也不一定能成功,现在有合适的并购机会的话,当然是好时机。欧债危机确实给中国这些企业到欧洲的并购创造了一些机会。

并购的标的物,以前可能是能源矿产,现在延伸到了制造业和消费类?

朱寒松:这个是大趋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不可持续,中国自身的消费需求也需要升级换代。

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肉的最大生产企业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就是考虑到将来城市的中产阶级对高质量肉制品的需求。未来一些海外高档品牌都有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的并购目标。

我们的宏观经济已经放缓,对中国企业出海并购是否会有影响?

朱寒松:这个要看行业。有些行业需求是持续性的,比如自然资源是需要每年替代,石油这一类的并购很难减弱。

但有一些行业,比如铁矿石,随着国际铁矿石价格下降,国际上供给相当充足,而且未来几年的供求关系,价格趋势是下降的,这种情况下并购就没多大意义。不是为了并购而并购,是有需求才并购,有投资回报才去并购。

中国在资源、能源这种大宗商品收购上存在什么样的得失?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购物中心 城市化 郊区化 社区化

目前,中国经济正高速发展,GDP每年以11%的速度递增,人均收入大幅增加,消费能力明显增强,交通网络四通发达,人均汽车拥有量逐年增加,城市发展日趋大型化、郊区化。在经济繁荣、人口骤增、城市日益扩大化的中国,购物中心郊区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然而,购物中心在中国大都是在城市中心区发展,郊区化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并且投资巨大,占用极大的资源,一旦失败,关系到投资商、政府以及消费者等多方的利益。因此,对于购物中心在中国的发展,应该多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中国特色的购物中心的发展之路。

一、国外购物中心的发展模式

由于具体条件的差异,北美洲、欧洲、澳州和亚洲国家的购物中心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以美国为代表的郊区发展模式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城市市区发展模式。

1.城市郊区发展模式

在郊区发展模式中,购物中心最初立足于城市郊区,石油危机之后被迫转向城市市区,经历了从郊区到市区的过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最初优先发展郊区购物中心。在北美国家,城市郊区拥有大量廉价土地,高速公路交通发达,汽车普及率高,城市郊区化明显。因此,购物中心以郊区中高收入居住区和高速公路交叉点为立足点,因为这里服务人口密集,购买力强,汽车交通方便。而澳州国家,由于地广人稀,结合草原新城建设,其购物中心主要出现在新城市区或郊区空旷地上。

郊区购物中心依据规模可以明显地分为邻里中心、社区中心、区域中心等,除邻里中心之外,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需要大片的郊区用地才能运转。 邻里中心作为基本的购物设施,在许多国家的郊区居住区中大量存在。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郊区社区中心在美国非常盛行,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也相当具有代表性。澳州的郊区发展与美国有相似之处,因此社区中心普遍存在,它们大多与高速公路网有关,或者为郊区居住区服务。日本的社区中心与郊区铁路网关系密切,它们大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东京和大阪郊区或卫星城。

2.城市市区发展模式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出于防止城市无限膨胀的需要,通过立法保护郊区的城市绿带,因此购物中心发展之初就立足于城市市区。 英国购物中心的发展速度明显超过欧洲其他地区,第一阶段主要结合城市重建和更新进行。战后,英国城市无论是否受到战争破坏,旧的城市结构已经破旧,也不能适应汽车的需要。城市街道汽车交通堵塞,商业街购物和服务交通混杂,人车混流,环境非常恶劣。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保障购物者安全,考文垂、普利茅斯和南安普敦等城市结合城市更新建成了第一批购物中心。第二阶段主要在新城新建商业中心区中建设购物中心。第三个阶段是运用封闭式购物中心大面积更新城市市区。

3.两种发展模式的融合

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的郊区区域中心非常少,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区域中心已经逐渐从城市市区解脱出来。继1976年布伦特・克罗斯(The Brent Cross)建成开业之后,1986年,第一个真正的郊区区域购物中心在盖茨黑德(Gateshead)开业。

英国开发商追求这种典型完美的北美式购物中心。就在此时,美国的开发商却已经把开发目光转向城市市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美国城市市区开发购物中心是难以想像的,而今天,许多购物中心都扎根在城市市区。在英国和美国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购物中心建设舞台上出现了不同的趋势,其郊区发展模式和市区发展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二、国内购物中心的发展模式

在我国2O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京沪粤三地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作为商业竞争进入经济垄断、资本高度集中的综合产物一Mall在京沪粤两地也程蓬勃发展之势。广东是MALL这种全新的零售业态在我国的发源地。广州正佳广场、东莞华南MALL、佛山东方广场等一个个超级SHOPPIHG―MALI再一次揭开商业发展的新篇章。上海购物中心的发展也不亚于广东,截至到2005年上海市已有34家购物中心投入运营,预计到2010年上海市规模不一的各类购物中心将超过40家。而北京作为首都,同时2008奥运会的举行为北京购物中心的发展都创造了无限的契机,购物中心的数量都在其他两个城市之上,我们熟知的有赛特购物中心、丰联广场、国贸商城、恒基商城、中粮广场、新东安广场、时代广场等等购物中心。

京沪粤三地的购物中心都是在引进欧洲和美国购物中心先进理念的基础之上,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依据中国消费市场的特点进行市场化的调整。对京沪粤三地的购物中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化理解购物中心发展模式,为其他大型购物中心提供借鉴。从选址方面来看,三地存在差异。广东的大型购物中心的选址目前已由城市中心转入郊区,由单一的户内集购物、娱乐、饮食等于一体转入利用郊区广阔的空间。而上海的大型购物中心的选址则由城市中心逐步转入社区,更加贴近于老百姓的生活。北京私车拥有量较高,且北京的城区较大(比上海大几乎一倍)。故北京的摩尔都选址在郊区5环路上,且规模较大(20万至60万平方米),走的是美国摩尔的模式。对于大型购物中心的建设,选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决定了购物中心的生存发展。京沪粤三地各自的选址策略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利用了各自的城市空间的优势。广州市内的天河城、正佳广场等都是位于城市中心.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东莞华南MALL,则选择了东莞市万江区,地处珠三角中心腹地,广、深、港经济干线中段,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充分利用其广阔的空间打造了国内首个超大型主题式购物公园,吸引了珠三角的众多消费者。广东省正在利用其周边地区的空间优势为购物中心在本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上海市委建成国际化“购物天堂”的总体目标。根据其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市的商业布局中居住区商业建设成为其商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社区购物中心则是居住区商业建设的一大亮点。北京的购物中心在发展上则与她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有关。北京城历史悠久,文化景点很多,而开发购物中心必然要对历史遗留的文化造成破坏,而且北京的发展空间很大,购物中心向郊区化发展是符合各方面利益需要的。所以,北京将在5环路的东西南北建造4个20万至60万平方米的MALL, 这4家MALL分别为:大地集团的大地MALL、春天MALL、西单商场和法国欧尚合作的摩尔项目、王府井集团的摩尔项目。

三、购物中心发展模式的思考

1.购物中心城市化

购物中心城市化势必在中国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中国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更喜欢住在城市,城市内工作、生活、娱乐、休闲、体育锻炼、上学、看病等事情都相当方便,能节省很多时间、精力,因此城市住宅的价格总是一路攀升。如果购物中心向郊区化发展,将会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交通拥挤的状况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时间上的浪费将是购物中心郊区化最大的障碍。

2.购物中心郊区化

购物中心郊区化的趋势也是很明显的。首先,城郊地域广阔,土地成本低廉,购物中心的面积可以建的很大,从而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其次,由于高速公路、地铁以及铁路网的交叉运行,郊区的交通越来越方便快捷,而且很多大城市的飞机场也有郊区化的趋势,这样四通发达的交通网将给出行的消费者极大的空间与时间的方便,特别对于有车一族来说,极大提高了他们购物、娱乐以及休闲的兴趣。另外,郊区的购物中心由于要吸引城市居民来消费,其价格优势与促销幅度也要高于城市中心的购物中心,对于一些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来说,时间就显得不太重要了。

3.购物中心社区化

目前,城市居民郊区化的趋势还没有形成,绝大部分居民回选择住在城市中心。尽管很多城市在郊区发展别墅,但真正的入住率很低,而且只有周末会在别墅度过,目的是告别城市的喧闹与环境污染,郊区化的购物中心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城市化的购物中心的确为城市居民带来了方便,但是拥挤的城市交通,数量有限的停车位,大量的排队等候时间以及昂贵的商品价格都在考验城市居民的耐性与忍受能力,但他们也不愿意去太远的地方购物、休闲,所以城市居民渴望更多的购物中心出现,但又不能太偏远。于是,位于城市中心与郊区之间的社区型购物中心就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在这里建立购物中心,能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要求:交通方便、价格便宜、省时省力。

四、购物中心发展模式的展望

关于购物中心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发展国情下,城市化的购物中心发展将放缓,郊区化的购物中心只能承担补充的功能,而居于城市与郊区间的社区化发展模式能结合两者的优势,能充分发挥购物中心多功能的作用,在5年~10年担当购物、娱乐及休闲的主要角色。

参考文献:

[1]赵红红:对国内大型购物中心的评点与建议[J].城市开发.2005,(7)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西华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市场改革的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并购将深刻的改变我国的金融秩序。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商业银行并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介绍了并购模式及特点以及各并购模式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我国银行并购的发展。针对目前并购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认为我国未来应当注重银行并购发展战略的制定、选择合适并购模式,并深化银行并购的对外合作,以期我国银行业在并购方面取得更好成绩。

关键词 :商业银行;并购模式;并购行为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4-0058-05

收稿日期:2015-03-15

基金项目:1.本文为西华大学重点科研基金项目“后金融危机时代财务灵活性与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研究”(zw1321542);2.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后金融危机时代财务灵活性与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研究”(w1421522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郝以雪(1982-),女,河南南阳人,财务管理学博士,西华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杨小娟(1982-),女,四川阆中人,博士,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边境贸易。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银行并购的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各个商业银行已经步入了银行并购的“战国时代”,要么并购,要么被并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国内并购,还是在海外并购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一个个银行并购案的发生,都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银行并购也逐渐成为银行间竞争的无形战场。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研究,有助于总结商业银行并购特征,把握商业银行并购脉络,并从宏观层面对商业银行并购进行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模式及特点

出于各种原因及不同方面的考虑,不同的商业银行采取了各自的并购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并购其他商业银行,其呈现出来的特点也有所不同。我国商业银行并购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城市商业银行并购信用社。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关闭海南省5家已经实质破产的信用社,其债权债务关系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其余29家海南省境内的信用社,有28家被并入海南发展银行。这一事件其实构成了我国较早的商业银行并购。又如青岛银行(原青岛市商业银行),在1996年11月,以原青岛市内21家城市信用社为基础而成立;威海市商业银行于1997年8月由5家城市信用社整合而成。这是银监会鼓励各地城市商业银行与信用社的联合重组以优化配置的结果。

在这种并购模式下,一般以某一城市的多家合作社整合形成新的金融机构居多,而新设的金融机构大多数情况下为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其规模小、业务少、抗风险能力低的弊端就凸现出来。一方面,他们谋求发展,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的发展亟需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性银行的支持。因此,并购的发生就成为必然。这种模式的并购,通常存在政府的行政命令色彩。

2.股份制行业银行并购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兴业银行收购佛山市商业银行,兴业银行佛山分行于当年12月6日正式挂牌对外营业。这是我国首个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购并城市商业银行的案例。该项购并历时近一年,采取的是资产收购模式,佛山市国资委先将佛山商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兴业银行收购的是正常类信贷资产及其他有效资产,并承接佛山商行的存款债务。此次收购属于吸收合并,因此收购后原佛山市商业银行法人资格被注销。此次收购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快速发展探索了新路,也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受制于技术、规模、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业绩良好并快速扩张,为了扩大业务范围以及拓展市场资源,希望通过并购其他银行的方式实现快速扩张。这种情况下,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并购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这一类的并购模式,其主要特点往往是,并购双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谋求更大的经营范围和更高的竞争力而为之。

3.各城市商业银行合并为一家商业银行。2005年12月28日,徽商银行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由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联合重组设立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徽商银行采用了“6+7”重组的模式,即由原来合肥、安庆、马鞍山、芜湖、蚌埠、淮北的六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六安、淮南、阜阳、铜陵的七家城市信用社重组而来,以合肥市商业银行为主体,吸收并购其他十二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

有别于之前所讲的信用社间并购形成城市商业银行,这种并购模式主要发生在一个省份内的城市之间,不同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合并形成了一家省级的商业银行,例如徽商银行,又如浙商银行,均是以省份命名。但是其并购的特点与信用社合并类似,都是以谋求发展并在政府主导下完成合并。

4.商业银行间的参股与并购。2006年,南京银行参股日照银行,收购其18%的股份,成为日照银行第一大股东。2008年9月,北京银行与原廊坊商业银行(现廊坊银行)签署入股协议,北京银行斥资1.275亿元收购廊坊商业银行19.9%的股份,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2012年6月,深圳发展银行完成吸收合并平安银行的所有法律手续,深发展和平安银行已经正式合并为一家银行,标志着中国史上最大金融并购案完美收官。随着股份制的发展与日益成熟,绝大多数银行均为股份制商业银行,这就为各银行间参股形成了条件,商业银行间的参股越来越频繁。

这一类的并购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表1列出了山东各个城市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股东情况。这其中,有的银行已被其他银行所实际控制,有的尚未形成控股股东。不管怎样,股份制商业银行间的参股方便了并购,可以预见,将来我国商业银行间的并购越来越普遍。

5.外资参股我国商业银行。自1999年起,外资银行就迈开了参股我国商业银行的步伐。2003年12月,中国银监会宣布允许外资参股中国商业银行,股份最高不超过25%。2004年1月,《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自此,外资银行陆续踏入我国国门,参股中国的商业银行。通过引进外资参股,我国的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了海外先进的银行管理理念及风险控制机制,并完善了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对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表2展示了部分有外资参股的商业银行。

外资银行参股我国商业银行,这一类的并购模式,往往是外资银行出于想拓展国内市场业务而为之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其核心竞争力不足,在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之中处于劣势,急于引进国外的先进经营理念与风险控制技术,于是积极引入外资对自身进行控股,顺便也充实了股本或资本量。

6.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海外并购越来越频繁。如中国工商银行在2012年的7月和11月,相继收购了美国东亚银行80%的股权和阿根廷标准银行80%股权。中国工商银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对美国银行业机构的第一次控股权收购,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则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首次进入拉美地区。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频繁的进行着海外并购,但这一并购模式也彰显出其独特的并购特点。一般并购着以老牌国有银行为主,很少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并购身影。另外,并购的发展虽然很快,但其规模仍较小,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史上金额最高的并购案——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其规模也不过54.6亿美元,明显小于西方的大部分商业银行并购案。并购的方式趋于多元化,最早的并购多采用现金收购股权,逐步发展到现在,普遍采取了股权和现金结合的支付的方式,来实现银行间的并购。2003年,中国工商银行以9%的股权作价7.4亿港元,并辅以现金支付,收购了华比富通银行,这是我国银行业首次通过股票配售方式收购境外银行。

二、并购动机及问题分析

(一)商业银行并购动机分析

1.来自银行内部的动因

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各个银行在并购方面的自主权越来越大,逐渐摆脱了行政命令的束缚。商业银行毕竟也是企业,其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标而开展。无论哪种并购模式,来自商业银行内部的并购动机,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追逐利润。银行作为一个股份制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其首要目的。为了能在日益激烈的银行同业竞争中谋得一个席位,银行采取各种竞争手段。这其中,并购不失一种行之有效的竞争手段。银行通过并购,减少了竞争对手,扩大了自身经营规模,实现产品整合与业务互补。通过并购,整合了机构,优化了人员配置,实现了多元化经营并降低了经营风险。其次,如果采用证券收购股权的方式进行并购,股东还可享受二级市场上股票的溢价收益。

(2)补充资本。通过并购重组,商业银行可以整合资源,充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大对呆账的核销力度,改善资产质量。同时获得更为广泛的资金来源,有利于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而且可以使银行无形资产增值,降低风险资产比率。在资金来源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远不如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这一并购动机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并购中得到凸显。

(3)降低成本。通过银行间并购,各银行的资源和技术得到整合,可以大大降低各种成本。并购还会带来规模效应,一系列费用都会得到有效降低,从而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各银行的客户、渠道的整合使银行产品的销量得到提升,成本得到进一步稀释。此外,银行还可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合理避税,降低缴费支出。

(4)谋求战略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银行业竞争,银行亟待扩大自身规模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市场影响力以及社会关注度。通过并购,可以不断拓展银行自身的规模,而且银行规模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经营也更具持续定性和稳性。通过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海外银行的各种业务与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并且为一站式银行的形式探索道路。

(5)实现多元化投资。大型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手握雄厚的资金,需要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通过并购这一方式,这些银行实现了激活闲置资金、拓宽投资领域目的。

(6)实现跨区域经营。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成立的初衷是服务地方经济,支持地方发展,其经营的范围往往局限在其所在的地市。但当发展到一定规模,地域的限制极大地制约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地方的各大企业,这些企业难免会在其他地区有着子公司或者往来密切的合作单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会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兼并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是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设立跨区域分支机构方式,因此逐渐被各大城市商业银行所采用。

(7)实现海外经营。对于一些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其发展的眼光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国内,他们也积极地贯彻“走出去”的战略方针。然而一些国家的金融行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进入壁垒,通过海外并购这一途径,可以绕过这些壁垒,进入海外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商业银行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比起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海外并购是一条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海外扩张的捷径。

2.来自银行外部的动因

(1)客户海外跨区域的需求。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跨区域经营乃至海外经营在广大企业中越来越普遍,而这些企业往往是银行的优质客户,是其主要的利润来源。为了完善对客户的服务,防止客户流失,银行需要实现跨区域经营以及海外经营,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一些寻求国际化的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步伐中,存在着融资、金融咨询和结算业务等一系列的需求,这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随企业一起出走海外。

(2)金融全球化。金融行业的全球化和自由化是不可抵挡的未来发展趋势。世界上各个国家为了迎合这种趋势,纷纷放松了管制,这在淡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界限的同时,也为银行实现海外并购和海外经营打下了基础。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越来越多的银行选择了海外并购,以此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当前,世界的银行业呈现出资本集中、规模扩大、业务全面、走向国际的几大趋势。海外并购成为了银行机构扩宽市场、提高竞争力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有效渠道。

(3)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击垮了海外为数众多的银行机构,使很多海外银行濒临倒闭。历史经验表明,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经济衰退,商业银行经营不景气,股价严重被低估,机构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并购。这次金融危机中,为挽救中小银行,促进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并购案例不断涌现。可以说,金融危机为我国广大商业银行提供了低成本海外并购的良好机会。

(4)政府的支持。中国的贸易部门、银行监管机构、证券监管机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在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问题的态度明确,纷纷支持我国商业银行的“走出去”战略,有的政府部门还为我国银行业的海外过并购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支持。

(二)并购中的问题分析

1.政府干预过多。纵观西方银行业并购历程,他们的银行并购是商业银行的自主行为,政府在整个并购过程中充当监管人的角色,审查并购是否违法或侵犯公众利益。反观我国的银行业并购,却更多的体现了政府机构的意志,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并购信用社,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合并形成商业银行等集中并购模式中,政府干预的痕迹十分明显。我国银行并购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并购,银行业面对政府的并购指令没有选择余地。这种非市场主导的并购行为很少考虑并购双方资源的整合和经营管理机制的协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并购对于银行低成本扩张的实际效果,并使银行并购市场秩序受到破坏。

2.并购效果差强人意。出于政府行政命令而实施的并购,虽然达到了化解金融风险等目的,但却忽视了合并完成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经营,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负面效应大。同时,以政府意愿主导的并购,未必契合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利益诉求,这就带来了两者的貌合神离,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和经营机制上的矛盾与摩擦在所难免,徒增内耗成本。

3.法律有待完善。银行并购只有在健全而规范的制度框架内运行,并购双方银行及其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才会得以保障。我国银行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落后于实际发展的需要,真正涉及银行并购的法律散见于《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法律法规中,而且这些法律太过笼统而且较为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和适用性,无法指导银行并购实践。

4.并购后经营战略尚不明晰。我国商业银行在并购活动中只是考虑单纯的规模扩大,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经营定位以及很明确的发展战略,这一点在大型商业银行上体现的更为突出。多个大型商业银行相继进行并购,这在扩大自身规模时,也导致了同质化竞争,并且形成恶性循环。这对我国整个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相对来说,西方国家的银行并购更显成熟,每一个银行并购案的背后都是银行机构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定位而深思熟虑的结果。

三、建议及结语

(一)商业银行并购对策及建议

1.制定合理的并购发展战略。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正确定位,根据总体发展目标确定区域重点、业务重点以及发展先后次序,合理有序逐步进行并购活动。尤其是在海外并购活动中,要结合银行自身的海外扩张路径,对未来的潜在业务增长区域准确把握,合理布局,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并购活动。另外,还要注重通过并购,学习引进国外新型银行业务,以达到扩展我国银行业务领域、增强我国银行创新能力的双重目的。

2.选择合适的并购模式。不同的商业银行类型,其客观条件差别巨大,受政府控制的程度也有区别,所适合的并购模式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的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条件,结合并购发展战略,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并购模式,以积极发挥正面影响,消除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向前发展。

3.加强并完善并购后整合。在商业银行并购活动中,能否加强并购后的整合十分重要,决定着并购交易能否取得成功。实践证明,经济危机、银行内部危机和经营困难都是商业银行介入并购的较好时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并购,对于并购后的整合来说增加了更多的困难和阻碍。并购交易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并购的成功,在并购完成后对银行进行整合,并促使被并购银行逐步回到合理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才是成功并购的标志。

(二)结语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商业银行并购起步较晚,但呈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并购的规模和数量迅速提高,并购的方式和目的日趋多样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研究,有利于对商业银行并购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着城市商业银行并购信用社、股份制行业银行并购城市商业银行、各城市商业银行合并为一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间的参股与并购、外资参股我国商业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六种并购模式。虽然并购较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并购中还存在着例如政府干预过多、并购效果差强人意、法律有待完善、并购后经营战略尚不明晰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商业银行并购行为进行支持,使之展开公平竞争,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并购将改变我国银行业格局,随着我国银行业的放开,外资银行会大举参股或并购我国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来自国际市场上的更为严酷的竞争环境。在这一并购过程中,我国的金融安全将会受到足够重视,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会借助海外并购,广泛参与国际银行业务。为应对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自身也需要制定合理的并购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并购模式、深化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以便在未来的商业银行并购浪潮中占据主动地位,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戴维斯.银行并购:经验与教训[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 张秋生,崔永梅.并购论坛2007:占率并购、产业重组与网络协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 史建三.跨国并购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4] 陈璐.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并购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5] 贾国森.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并购模式及效率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6] 田景.我国商业银行跨境并购动机及其战略实现[D].西南财经大学.2012

[7] 蒋蓓华.我国银行并购的行为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8] 王雪,徐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觅境外并购之“机”[J].中国货币市场.2010,(05):38-42.

[9] 胡挺,刘娥平.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经济后果研究--以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为例[J].金融论坛.2009,(12):37-42.

[10] 张金鑫,宋希亮.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战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0,(01):142-144.

[11] 张颖.交易所与银行间市场国债利率行导性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1):699-72.

[12] 赖传文.论我国商业银行境外并购策略[J].时代金融.2010,(03):38-40.

[13] 詹骏萍,王志强.我国商业银行并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10):140-141.

[14] 蒋竞静.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现状及策略研究[J].企业导报.2009,(11):128-129.

[15] 段常瑞,孙蕾,陈菊红等.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购的动力与条件[J].企业家天地.2010,(01):219-220.

[16] 隋平.后危机时代的银行业结构监管[J].社会科学家,2014,(10):83-87.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自1997 年的“爱加悦网络代购中心”网站推出 “网络代购”服务后,这种绕过了国内物流、资金流以及直接购买时语言交流障碍的服务并未吸引大多数人的注视,因为当时国内的整个网络购物环境并不成熟。

从21世纪初的风生水起,到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下的逆流而上,网络代购正在国内悄然发展。网络代购中的个人代购开展得风生水起,而专业的代购网站却一直不温不火。为了促进我国网络代购的发展,我们需正确认识网络代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纠正这些不足的前提下制定未来发展策略。

一、我国网络代购的发展现状

1.网络代购的发展优势

自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兑美元稳健走高,在国际上直接体现为购买力的提升,能够带动国民财富效应和进口的增加。海外代购一般用美元结算,而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意味着国外商品在不断降价。人民币已经步入了上行通道,而由此带来的对内财富效应将引爆海外代购。

2006年,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了5.6%,06年也正是海外代购出现转折性变化的一年。2007年,海外代购的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28.95亿元,较06年增长了691%。“海外代购”、“美国代购”等词慢慢开始在百度竞价里变热。自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逼近6.62关口,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竟达到了78.2亿元,专家称有望在2010年底达到110.3亿元。

网络代购势头强劲,专业的代购网站却一直不温不火。CNNIC的《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网购消费者大多集中在18~30岁,月收入则集中在1000~3000元。在作者针对代购网的调研中发现,被调查者收入在1000~3000元的只有6.57%的人经常性在代购网购物,偶尔在代购网购物的人群占23.74%,而有27.27%的人甚至从来没有浏览过代购网。因为锁定购物目标太麻烦、费时而不愿在代购网购物的比例占到44.1%。可见专业的代购网站未能强势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其本身的经营模式、营销策略、网站技术等方面存在问题,不论是在便捷性以及完整性方面都不能贴合消费者需求。

代购分享着人民币升值的优势,正在开启它强劲的“长阳线之旅”。而今年9月关税制度的调整也将为海外代购营造出更好的环境,这也是中国网络代购发展的有一个契机。为了促进我国网络代购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正视代购网市场份额低、未能形成在行业中有代表性的大型代购网、未能引起强烈关注等问题,除了通过调整关税政策来规范个人代购,更要分析代购网的内在问题,纠正不足以制定未来发展策略。

2.代购网站功能与特点

目前,国内代购网主要代购某区域各类商品或代购某类各区域商品。例如美国购物网()专门代购美国的各类商品,而美妆时尚代购网()则代购世界各地的平价美妆产品。区域性代购多集中在欧美、日韩等国,而奶粉或化妆品是主要的代购物品。

消费者可以直接在代购网站上选购,也可以通过代购网提供的国外品牌网站的链接进行检索,并开出代购单,委托网站代购,代购网则收取一定的代购费用。这类网站往往调用Google翻译,为消费者提供中文页面,虽然翻译存在某些缺陷,但也足以让消费者有选购的能力。

二、当前代购网存在不足之处

1.市场定位模糊

模糊的市场定位将导致代购网的经营零散,无疑会增加成本,从而价格也变得难以控制。

现今的代购网经营趋向于网络超市模式,一个代购网站中的商品从玩具、化妆品、服装到IT产品等,应有尽有,而价格也从几十到几千不等。商品跨度大,市场定位模糊,妄想网罗所有人群,却也增加了海外物流费用等。

2.搜索引擎的功能问题

消费者除了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还有追求方便、快捷的心理。在网络代购网站中,同其他电子商务网站一样,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搜索引擎。

随着网站内信息量的日益剧增,使得准确找到网站内相关信息变得越来越难。一个好的站内搜索应该尽量实现准确、快捷、方便和智能化的查找。目前,相当一部分站内搜索引擎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要进一步结合相关先进技术发展完善。

(1)搜索速度慢。多数代购网使消费者的搜索操作与数据库查询直接挂钩,网站数据库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当信息日益增多,数据库日趋庞大,频繁数据库访问,将使得查询速度日渐缓慢,进而会影响网站的整体性能。尤其在大量消费者同时访问的时候,会导致信息堵塞。如此,大大增加了消费者商品选择的时间成本。

(2)没有采用本体搜索。站内搜索引擎关键词匹配问题是国内众多代购网的硬伤。如输入一品牌的英文名与中文名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且有些网站只接受英文名查询。如若在拼写中出现缺少一字母等问题,也不能得到需要的结果。在只知道商品用途而不知道该商品的确切名称的情况下,更是难以搜索出该商品。

由于文化水平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能使用合适的关键词来进行搜索。我国网购人群中,多数人并不能完整地拼写出该品牌的英文名。他们输入的往往是一些简单的短语,甚至是一句话。此时,往往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