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

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

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

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30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practice to cultivate and promo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brand, fully play a vanguard role of Party member teachers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chieve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 the form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核心价值观分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立于2006年,2011年被确立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14年被确立为武汉市属高校品牌专业。专业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创业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为特色,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当地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课程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优秀员工素养培训结合的工学结合专业建设模式。通过项目管理、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的教学形式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成为有影响力有特色的重点品牌专业。

(3)创新。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就是必须提供原创性的思想或产品,而不是模仿和简单的加工改造。形式创新意味着提供新理念、新思维、新学说,提供新产品、新模式、新流程。创新的过程,首先是提出新理念和新思想,然后将新理念新思想付诸实施,形成新产品、新模式和新流程。

2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宣传形式创新的实践研究现状

查阅相关文献和期刊发现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近年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在新媒体技术时代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新的方法和途径。如:《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宣传教育网络建设》,丁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发表于《教育研究》2015年04期;《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探究》,贾咏梅,北京城市学院,发表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19期;《新媒体条件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陈F,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发表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03期;《推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陆海霞,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发表于《教育观察》2014年11期等。

二是研究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在思想宣传工作中的学习和创新。如:《关于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模式创新的研究综述及启示》,夏建国,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年01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艳,西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2013, 博士论文;《加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干部能力与素质建设》,李冬梅,东南大学,《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01期;《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三个意识”和“一种精神”》,叶雄坤,福建农林大学学工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4期等。

三是研究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盛云,大连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2015, 博士论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石海君,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01期;《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杨振斌,吉林大学党委,《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等等。

综上所述,将高校的思想宣传与具体专业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及成果还未见有具体论述。因此探索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具体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教学相结合是对高校宣传思想路径拓展与形式创新,是新形势下特色人才培养的体现,是深具独创性和研究价值的。

3 在专业教学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实践的意x

自党的十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从严管党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我们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大力倡导“精准理念、工匠精神、武城情怀”,带领全校教职员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方法。

作为基层党支部兼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数字媒体技术党支部全体党员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力争在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宣传工作中开拓创新。根据数字媒体技术品牌专业的建设特色、教师团队和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党的文化建设中的先锋作用,找准结合点,科学定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融入到品牌专业建设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当中。创作和改造专业教学中案例和实训项目内容,将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的素材作为载体充分体现和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在教学过程、工作过程及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实际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案例和实训内容,让思想宣传工作融入高校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训中,而不是单一地被动地通过传统的宣传方式接受思想教育。借助专业特色及新媒体技术手段实施宣传形式的创新,在开展教学的同时也进行了思想教育工作。

4 在专业教学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实践的目的

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文化建设部分讲到:要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而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全体教师既是共产党员又都是专业教学一线的教师,是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在专业教学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研究的目的正是要探索实践将党的文化建设的思想精髓融入到我们日常实施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目前已被评为武汉市的品牌建设专业,专业的培养方向包括:“平面设计制作”,“网站开发”,“三维动画制作”和“影视编辑”。这些专业方向对口的职业岗位是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技术人员。因此在我们的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将设计和创作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信息素材与专业课程的实践任务相结合,让我们未来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职业技术人才在接受技术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的教育。

5 在专业教学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实践的实施步骤

(1)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案例素材和实训项目内容进行创作和改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材编写制作实训项目内容和教学案例;

(2)实施结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创作和改造的教学案例及实训项目,分析并研究项目实施的效果并进一步完善;

(3)研究并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出现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探索新形式新手段新方法,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在做好技术教育的同时做好思想教育;

(4)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更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相关案例素材和实训项目并推广。

6 结束语

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党的十又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C,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研究的创新点正在于将专业技术的教育内容巧妙地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体会真正从背口号变为实际的学习内容,通过具体的课程实践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领悟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宣传和教育,运用多种媒体手段承载文化内涵,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来传播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新华网,2014.10.

[2] 丁凯.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宣传教育网络建设.教育研究,2015(4).

[3] 贾咏梅.新媒体条件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9).

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范文第2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投入在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创业扶持政策的健全等创业服务性工作方面。然而,在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属于创业过程中的启蒙阶段,相比服务工作与能力提升显得更为关键。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会由于缺乏系统的创业意识教育,出现理想信念动摇、社会责任感丧失、诚信道德意识淡薄等一系列价值观取向扭曲的现象。由此可见,全面展开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工作迫在眉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进行了高度概括,代表了全国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建设民族精神阵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加强教育的实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席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唤起学生的“创新创业生涯心态”。1.对于实践教育的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能增加理工类学科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并以此为契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进而提升其实践能力,既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体现,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高校立身之本,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措施。2.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能为培养当今社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保驾护航。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储备和保障,我们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技能和优秀的管理能力,而且还应当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奉献精神、有社会责任担当的新“四有”青年,其价值取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能明确大学生的奋斗目标,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创业价值观的重要策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内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汲取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高度概括了所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框架内不断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学生自我价值追求的精神支柱。只有将价值层面的认识与创业过程的践行相统一,才能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性,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2.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着陆点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概括,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不能准确把握抓手而无法落实的情况。因此,需要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综合实践教育中寻找突破口,将思想政治理论与有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机融合,切实做到“因势而新”。当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不仅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主旋律,同时也是关乎学生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在此背景下,让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着力点,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程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中,从而真正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无缝衔接。依托创新创业实践,将价值认同融入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途径

1.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不断改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精神贯穿至创业培育教材编写的始终,从而进一步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铺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协同效应。2.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创业型社团建设。专业型人才聚类是理工类创业型社团形成的鲜明特点,其成员专业知识技能突出,动手能力出众,能够通过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是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聚集的重要阵地,这一特点使得社团成员之间往往拥有共同的创业愿景,更容易激发其创业热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细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创业型社团成立的引导标志;第二个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创业型社团管理的根本准则;第三个层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创业型社团建设的基本要求。深刻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高校理工类创业型社团的可持续发展。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搭建线上线下创业平台。以众创空间和孵化基地为载体,通过课外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使创意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创造条件,合理配置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充分发挥易班新媒体技术,搭建学生线上互动平台,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生动性和吸引力,有针对性地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在项目团队中挖掘具有凝聚力的优秀品质,推进精品项目建设,厚植创业型人才聚集的热土,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作者:王顺锋 单位:东华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云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作用和路径选择[J].湖北: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

[2]黄琳,钟磊,吴蓝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5(6).

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范文第3篇

这其中有两大根本性改变值得关注:一是企业站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理念上对社会责任内涵有了全新的理解与把握,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日益主动地从战略层面加以规划和推进;二是企业在组织运行方式上引入利益相关方参与(如图1所示),这不仅使企业透明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还使企业管理的边界从组织内部向社会问题延伸。这些变化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价值共享创造了条件。

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显然不应停留在编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水平和阶段。中国的企业家更应着眼于未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有深刻领会和机遇把握,打造更多更优的中国百年企业。沿着迈克尔・波特培养价值链与竞争优势和创造共享价值的思路走下去,企业社会责任还是企业通向价值创造及与利益相关方共享价值,共同提升社会福祉并共创和谐社会的有效路径与管理工具。在共享价值的过程中,企业竞争力得到加强,同时还改善了经济和社会环境。

我们看到,一些崇尚创新的跨国公司已经在创造共享价值方面实施了重大举措,他们通过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多种途径获得共享价值的机会,为自身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这些企业管理新思维和新方式的出现反映出全球企业管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对于处于“十二五”开局之年,正积极谋划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国企业而言,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和价值。

企业通过全方面履行社会责任,转变发展方式,创造共享价值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提升企业在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中的贡献和影响

基于专业化属性和技术特点等优势,许多先锋企业都直接参与了国家、行(产)业政策、标准的创建和推进。在某些专业领域,存在着“企标”高于“行标”、“行标”高于“国标”的情况。这充分体现出企业在社会资源占有、利用以及价值创造方面的独特优势,也更显现出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担当的角色和肩负的责任。

大企业由于占据的社会资源丰厚,产业链吸纳的就业、资金、技术资源巨大,社会关系广泛,产生的社会影响巨大。他们在政府相关政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中,往往会参与其中,并发挥专业化优势,甚至起到直接引导或影响作用。比如许多国家的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石油管道法、食品安全法和相关监管政策措施等的出台都经历了企业广泛参与的过程。

在参与过程中,企业不仅在行业标准提升、道德自律和社会资源优化组合,推行绿色、安全的行为方式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带来广泛的社会示范效应,更可以藉此起到增强对政府和社会的影响力,争取有利的政策环境,提升政府的监管水平,保护自己的行业地位,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增强交易的可靠性和公平性,促进提升社会的运行效率,降低市场竞争的成本等作用,达到多赢的结果。

二、重构市场与创新产品

今天的社会需求可谓是包罗万象、日新月异,企业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着眼于对客户服务和对人类生活品质提升的创新做法,往往可以为企业和客户、甚至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高的价值,而这其中的市场空间也常常是超出预料的巨大。在产品研发和提供服务过程中,除了技术因素之外,企业是否对各种社会需求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危害进行评估和预判,决定了该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市场空间。

当商家挣钱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发生变革时,市场规则、产品以及大众的消费习惯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提供高品质或具有特质的产品,获得极大的社会认可,甚至引导消费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回报和社会价值。在速度经济时代,速度成为新的生产力和竞争优势。每个产业或行业都存在着一些新的核心要素,这些核心要素通过企业的各种创新途径引入行业,导致客户价值观的颠覆性变化,共创造价值的方式和结果也都随之产生巨变。乔布斯和苹果公司创造的几代电子产品正是帮助人们实现了一种梦想而大受追捧。在负责任企业家精神的带动下,一批致力于创新服务模式的公司相继崛起,随之一批投机保守的商人应声倒下。

这种负责任的投资还有助于企业独立开拓新的市场,引领新的社会行为方式。比如,一些传统的资源型企业,正在通过技术研发,转向风能、生物质能源、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领域。而清洁能源的经济开发利用无疑将改变人类能源消费方式,产生超越传统能源的生态价值和社会需求,并成为未来能源发展方向而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三、重新界定并提升价值链的生产率

波特的价值共享理论认为,企业价值链与许多社会问题密切相关,比如自然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员工健康与安全、环境保护和公平运营、平等就业机会等,通常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企业支付昂贵的成本,并为企业带来经济负担。但许多企业的责任实践都表明,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是可以协调解决的,并能实现价值共享。

就企业生产率与社会资源、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而言(如图2所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用共享价值的思路解决价值链中涉及的社会问题。通过履行对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引入利益相关方参与,可以带来外部性问题的改善,价值链管理也由单向支出变为双向循环,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创造实现了同步提升,企业也增强了投资的动力。比如,通过创新技术和改进工艺流程,企业既可以实现减排目标,达到监管要求,又可以降低成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实施更高标准的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提供更加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员工满意度和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使安全环保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对周边社区和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减至最低,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

企业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的孵化器、储备库和生产车间。在价值链运行过程中,企业的前沿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可以延伸到社会公共领域,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和社会公共行为。因此,以提升价值和共享价值为方向引导的企业价值链管理,在自主创新过程也完成了提升社会福祉的过程,带来社会生产效率的整体提升和社会、环境效益的改善。

四、促进属地化产业集群发展

任何企业都无法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因而企业的发展和成功也受到社会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影响。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围绕核心业务形成的供应商、承包商、物流基础设施及周边区域就会形成一个产业圈,如北京的中关村、上地科技产业区和美国的硅谷等。产业集群包括核心产业及其带动下的支持服务系统以及社区的公

共资源、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市场环境等。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繁荣中,产业集群的贡献尤为突出,它促进当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效率的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竞争优势的培育。

负责任的企业能将自身的商业运营目标、经济社会价值创造过程和当地政府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不仅可以改善投资环境,获得更多的商机,也有助于企业自身改变“只知赚钱的冷血动物”形象,成为有企业人格、有使命和价值追求,对社会、人类有益,受人尊重的企业公民。

大企业在带动属地化的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示范效应又可以产生社会辐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与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共同创建公开、公平和透明的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质量和生产效率,改善公共设施、大幅度增加当地就业和提高产业工人劳动技能及薪酬福利,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重新认识和实现员工的多重价值

在庞大的企业组织运行中,对“员工”这种活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仍有重新认识和挖掘的必要。与“物”的生产力要素不同,人是兼具情感、道德、思想和创造力(同时也具有破坏力)和广泛社会关系的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近几十年里,世界上不乏通过人性化管理给企业带来创造力和创新价值的案例。但在人口大国的中国,企业对员工价值的认识由于所处发展阶段等原因,仍是相对滞后甚至是受到忽视和低估的。一些代工企业一方面从廉价劳动力身上获得巨大的剩余价值和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又视员工为机器,对员工生产力的维护或保护仅限于最低限度的薪金。这种情况在劳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演化为极端悲剧的案例,由此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和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负责任的企业要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和创造力,在每个岗位上挖掘、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培训、培养、奖励、激励等多种方式,使员工在组织中释放巨大的管理效率。让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密切结合,让员工赢得企业更多的信任及获得与企业发展成果相匹配的回馈,实现企业与员工价值共创和共享。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看到,员工兼具企业内外部资源双重价值属性。员工的就业、劳动技能与文化素养的积累和提升、家庭供养能力与水平的改善、心理和身体健康程度、向善乐活的心态和生活艺术品位都是社会文化构成的基础,是家庭和睦幸福的保障,更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尊重和善待员工,引导他们守法合规,增强劳动技能、鼓励创造发明,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激发并肯定他们的创造力,获得他们劳动带来的巨大财富,将会得到更加稳定的员工队伍,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成本损失,更会在广泛的社会资源中分享由分工不同的人群创造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实现社会价值的提升与共享。

六、以负责任的社会(社区)投资促进企地和谐

以价值共享理念来理解和设计企业的社区融入,企业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效果就会大不同于往常。社区的诉求不再是企业的负担或拖累,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企业在管理复杂事务和流程方面的经验在社区发展规划中也可以得到创造性的应用。

近些年来,一些矿业企业在商业项目中标之初就着手开展社会投资项目,这反映了对社区规划、主动融入当地社区的重视。通过采取多种积极举措,实现了企业与社区的共享价值,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范文第4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从理论层面落到实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深入展开。新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建设提供了一个更新、更直接的有效途径,所以探讨该理论体系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意义和具体实施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38-01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终极建设目标是要获得全社会的认同和接受。在这个理论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的认同对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是不可小嘘的。

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等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断升级,因此新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建设提供了一个更新、更直接的有效途径,所以探讨该理论体系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意义和具体实施是有必要的。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观点中“人的全面发展观”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则,更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观的理论创新,更是教育实践上的思想指南。

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创业教育已取得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共识。广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从大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开发和整合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思路出发,对大学生进行的以创新和创业精神为核心、以创办企业为载体、以创建事业为最终目标的创新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人才观。该研究不仅能培养大批创业型精英,并造就大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中坚力量,同时促进全新人才观的形成。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创业教育包含了专业教育的大部分内容,并与其相互渗透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同时,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符合我国当前社会要求的创业奋斗目标。并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反作用,激励大学生们更好、更扎实的学习和专研专业理论,进而为构建我们创新型国家培养成百上千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3)有利于充实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丰富大学生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实、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施

(1)教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不仅包括一定的理论深度、历史文化沉淀,还具有理想的设计与价值体系。所以要实现该意识体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转化为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指导思想与精神动力,首先需要一个认知了解的过程,然后才能取得大学生们的认同。而这些都始于对大学生们的教育引导,必须借助各种教育手段的力量来实施。在给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理论基础。

(2)环境营造。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沃土,也是教育实践的基地。尤其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在情感上要加强引导,在思想上积极互动。逐渐的将理论灌输过渡到学生们的创业实践体验,不断尝试从课堂空间拓展到与社会接轨。在营造校园外环境的过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

(3)道德规范。从内容上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宏观层面涉及创新创业精神、知识和实务,在微观层面深入到了创业过程中各个细节。所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道德规范,不能只依赖于生硬的思想道德说教,而是要联系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寻求创业教育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规范作用点。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关注高校的思政工作,虽然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已逐渐取得一定的实效,大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越来越高,但是在对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或创业教育过程中,还是能发现不同程度的核心价值观偏差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为我们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充分发挥其实践性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型劳动;价值创造;创新型国家

一、创新型劳动的内涵

创新概念最早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强调,创新并不等于发明,而是创造发明的商业化、产业化,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1]。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指出,这种“新的组合”包括:(1)采用新的产品或产品的新的特性;(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2]。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动荡年代的管理》中指出,创新的含义是:“(1)有系统地抛弃昨天。(2)有系统地寻求创新机会——在一种技术、一个工序、一个市场的薄弱之处寻找机会,在新知识的萌芽期中寻找机会,在市场的需求和短缺中寻求机会。(3)自觉自愿地以企业家精神来组织企业的创新活动,以开创一个新的工业为目标,而不是以发明一个新产品或修改一个旧产品为目标。(4)自愿在现在的管理结构之外……独立地建立一个开创性的冒险事业;自愿更新统计口径,以适应经济学和创新管理,以及为创新者制定合适的补偿政策的需要。”[3]

有经济学家把人类劳动划分为创新型劳动和重复劳动两类。认为创新型劳动是创造人类尚未有或部分尚未有的新使用价值的劳动;而重复劳动则不创造人类尚未有的新使用价值,也不创造部分尚未有的新使用价值。一些学者认为,创新劳动是与常规劳动相对而言的,划分二者的依据是劳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是否先前已经存在。创新劳动的成果过去从未有过,在当前独一无二,具有不可模仿性、不可重复性、不可预知性、不可程序化的特点,而常规劳动则是可模仿的、可重复的、可预知的、可程序化的[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劳动定义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5]借鉴上述各种关于创新型劳动的论述,把劳动和创新的涵义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创新型劳动就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过程中,以更高的效率创造现有使用价值或新的使用价值的劳动。创新劳动范围广泛,既有产品的、技术的创新,也有市场的、管理的创新,直至政府部门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在基本形式上,创新型劳动可以分为技术(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四种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人类的劳动划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但没有提到创新型劳动。笔者认为,复杂劳动并不等同于创新劳动。创新劳动往往表现为复杂劳动,但大多数复杂劳动也不属于创新劳动,只有那些有创造性成果的复杂劳动才是创新劳动,即创新型劳动是复杂劳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创新型劳动的价值创造作用

对于创新劳动的价值认定,当前仍存在分歧。如一些企业老总的年薪极高,一些企业科技人员的奖金可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元,有人认为这不公平,有人认为无法理解,也有人认为这很正常。产生这些疑问的根本,在于创新劳动的价值是否能用传统的方法来衡量。

笔者认为,创新型劳动的价值是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来衡量的。首先,创新劳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如睡梦中、休闲娱乐中或其他偶然情境中出现的灵感,对创造发明或改进生产经营管理的构想等创新活动常常成为关键性因素。其次,重复的劳动是不能被认可为创新劳动的,即创新劳动不存在重复劳动那样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再次,创新劳动及其成果被推广普及以后,就变成“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普通价值的重复劳动,就形成了充分的市场竞争,由此产生的利润不断下降并趋向于无利润。因此,创新劳动实际上直接表现为创造剩余价值,在形式上则表现为边际生产力的提高,对创新劳动者来说则往往表现为剩余索取权。最后,创新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计量仍然与重复劳动有内在联系,因为重复劳动创造的价值为创新劳动的贡献提供了一个计量基准,没有重复劳动所决定的市场价值,就无法衡量创造劳动所直接创造的剩余的大小。

那么,创新型劳动到底是如何创造价值的?它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是如何表现的呢?应当说,创新型劳动能使较少劳动创造较多价值。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应该从质和量上去界定商品的价值。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即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种交换关系充满竞争,竞争表现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也表现在商品的买者与卖者之间乃至买者之间。正是这种竞争关系决定了同类商品一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个别劳动耗费量即个别价值,另一方面,却只能有一个为市场确认的社会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是这种不一致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不同命运,通过优胜劣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

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呢?说到底是他们拥有的生产条件是先进还是落后。而创新型劳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竞争的压力下,率先使用比社会平均技术优越的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和组织管理,不断进行市场创新和采用灵活机制的商品生产者,能使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从而能够以较少的劳动创造较多的社会价值。因此,创新性劳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使企业在生存、发展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创新型劳动在供过于求的经济环境中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重要来源。

创新型劳动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这是创造和填补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部分的根源所在。但是,作为推动经济进步基本因素的先进技术并非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而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并不是一般劳动的产物,是创新型复杂劳动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中,创新劳动通过作为它的智慧结晶的先进技术的特殊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在商品世界普遍存在着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中,永不停歇地起着拉动各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价值不断降低,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的历史火车头作用。

应该指出,一种创新型产品刚生产出来投入到市场上销售时价值很高,一方面,创新型劳动需要创造复杂的生产线,它的生产成本比较高,需要短期收回成本;另一方面,一种创新型产品刚投入市场时人们会感到它的新颖、新奇性,有些人对时尚的追求,尽管价格高也会买,从而有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进而导致它的价格高于价值。又由于这种创新型产品在市场上一时还处于独家垄断的有利地位,因此,还可以在一定幅度内以高于自身价值的垄断价格售出,即进行创新型劳动创造的企业,在短期内获利颇丰。但随着该先进技术广泛的使用,新产品就会供过于求,新的创新就是必要的了。 转贴于

在现代市场条件下,企业充满机会和风险,需要进行各种创新劳动。如科学地预测市场,并做出相应决策;科学地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并认真组织实施;科学地设计制订企业营运方案和规定制度,并合理进行操作;及时准确地掌握国际国内各种信息,并据此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营运方案,等等。不难看出,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创新型劳动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保持活力的驱动力。

三、充分认识创新型劳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创新型劳动的积累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源泉。创新型劳动是人类特有财富不断增多的原动力。创新型劳动,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源泉,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创新型劳动所创造的成果,转化成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提高着人类的劳动效率,增强着人类驾驭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创新型劳动是提高社会财富力量之源。如前文所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现象,而创新劳动则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劳动形式,并向人们提出了从理论上认识创新劳动的时代课题。

发展创新型劳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党中央提出,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综上,创新型劳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它是人类特有财富不断增多的原动力,是提高社会财富力量之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和革命性变革的主导力量。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设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7]。这是高瞻远瞩的。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8;73-74.

[2]彼得·德鲁克.动荡年代的管理[M].屠端华等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126.

[3]参见:创新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http://philosophy.cass.cn/chuban/zxdt/dtgqml/02/0206/dt020604.htm.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0;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