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艺术讲座

文化艺术讲座

文化艺术讲座

文化艺术讲座范文第1篇

实施辅导,是群众文化艺术辅导的核心。要把编辑的辅导信息变为实际辅导行为,辅导者需要使用有效的方法传授辅导内容,并根据辅导对象的理解和体现状况,调整辅导方式和进度;辅导对象则要努力领会和接收辅导内容,从进一步领会辅导者新的启示中加快接收速度;准确把握好双方的信息反馈和进行调整.是顺利实现辅导目标的保证。为了巩固辅导内容,检验辅导成绩,有不少辅导项目、特别是表演性项目,一般都会在结束辅导时组织汇报性活动,如举办美术作品展览、戏曲演唱会、器乐演奏汇报,以及参加文艺演出等。汇报演出前的指导训练,采取的是一种“精加工”方法,能有效提高辅导水平。

相对讲,专题讲座的过程比较简单,大致按照研究确定讲题、主讲人员和时间、地点,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发通知,组织听课人员,按时开讲等顺序进行。其中,有几个环节需要特别注意。

1.明确主题。选题,是做文章的第一要素。举办专题讲座也一样.,只有选准了主题(也称为“讲题”),才有可能把讲座办成功。可供选择的讲题多种多样,那么,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应选择哪些专题讲座,所选择的讲题是否切中肯綮、雪中送炭,能否引起人们的关注,会产生什么效应,有何种学术价值等等问题接踵而至:只有通过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认真研究群众文化活动趋向,确立的专题才有可能比较适宜与准确。

2.聘请主讲。立意固然重要,但再好的讲题也得靠演讲者生动的阐述去传递,所以,聘请主讲便成为办好专题讲座的关键。文化艺术各个门类都有不少优秀人才和专家,他们往往各有特长。当确定某一门类讲题后,还得考虑聘请该门类哪位专家主讲比较合适。通常学术修养、专业特长、技能水平、演说能力以及社会影响是选聘的基本因素。

3.准备教材。在一些举办的讲座中,或许是时间匆忙,或许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可能是由于理解上的差别,讲座材料准备不充分或不切题的现象时有出现,影响了讲座的实效。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教材准备是讲座辅导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讲座组织者应该跟主讲进行详细交流,明确讲座主题,商定讲稿要点,给予充裕的准备时间,并打印好讲座提纲,在开讲时分发给辅导对象。

文化艺术讲座范文第2篇

1938年11月,日本的飞机曾飞到延安狂轰滥炸了一番,为安全起见,中央机关就迁到了这里。在沟口靠西的半山坡上,有一排错落的窑洞,那就是的住处。

一住到这里,杨家岭便成了文化人频繁出入的地方。

1939年5月12日这天晚上,新近回国的萧三来到这里。与他深情地谈起了在10年内战中牺牲的同志。萧三转告,他在莫斯科见到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杨之华请他代向问好。

说到这里,感慨地插话:秋白假如现在还活着,领导延安的文艺运动,多好啊!

的确,在延安,很需要一位像瞿秋白那样当过中共的“一把手”,熟悉党的领导工作,又有浓厚的文人气质,懂得艺术运作规律的人,把复杂的文坛统起来。可是,当时没有寻找到这样的人,文艺界的不少事情,就只好常常由他亲自出面来处理。

1

1942年的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的春天,总是要呈现出一些骚动的气象。延安文艺界的春天,也很不平静。

这一年前后,延安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大致有成百上千,知识分子就更多了,大概有六七千人。这些人的到来,明显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自己同延安这一特殊的环境相融合。

当时的延安文艺界,引起注意的,主要有两种倾向。

一个是文艺理论上的争论。诸如文艺的出发点是人类之爱;文艺作品从来是写光明和黑暗并重,一半对一半,或从来文艺的任务就在于暴露;还是杂文时代,还要鲁迅笔法;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重复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的错误;等等。对“鲁艺”的文艺教学方针,也是有看法的。例如,他就很不满意那里的文学课一讲就是契诃夫的小说,以及一些文艺家只注意提高,而不注意普及,等等。

另一种倾向反映在一些公开发表的文章或作品当中。主要是对延安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特别是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消极面提出了批评,有些批评还是比较尖锐的。这当中,王实味的《野百合花》和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引起特别注意,大概是因为这两篇文章是最有代表性的吧。

除了更深沉的背景外,要说召开对中国现当代文艺影响非常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有什么具体的起因的话,这两种倾向大概就是。

4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正式同意的提议,准备以、博古、何凯丰的名义,召开延安文艺界的座谈会,拟就作家的立场、文艺政策、文体与作风、文艺对象、文艺题材等问题交换意见。

为什么要专门召开一个座谈会?曾作过说明。他说:党中央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已有了,但是对于文学艺术工作,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很好的决定。要让文艺家与在党政军经工作的同志结合,否则,总是格格不入。最近一个时期,某些文章和作品,对一些事情不满意,提出一些意见,是对的,因为那些同志根本上都是革命的,至于某些时候,某些文章作品没有弄好,是属于部分的性质,不难解决。严重的问题是,有的文艺家离彻底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达到革命性、党性与艺术工作的完全的统一还差得很远,不破除他们头脑中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让它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他们最基本的问题,是文艺要不要为工农大众服务,忽视革命也是严重一些的偏向。其他偏向是太强调革命性而忽视艺术性,认为只要是革命的东西,标语口号式的也好,这就把文艺降到和普通东西一样没有区别了。没有艺术性就不叫文学,这个偏向在俄国曾经发生过,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听说也有过,似乎只要讲几句马列主义,讲几句无产阶级,就是好东西,不注重艺术形式问题,只重作品的政治内容。说艺术工作在革命工作中不是一个特殊部门,这是一种偏向。

既然要开文艺问题的座谈会,就必须要有更具体的针对性。此时集中时间做的一件事,就是找文艺家们了解情况。这也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定下的“个别谈话”的方针。这年四五月间,大概是一生中同文艺家们接触最频繁的日子。如果我们按日程排一下的话,仅4月间,他找文艺家们谈话或给他们写信,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一二十起。

2

从上到下,从弄清问题到酝酿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切似乎都准备得差不多了。

4月27日,和何凯丰联名发出了邀请延安文艺工作者参加文艺座谈会的请柬:

为着交换对于目前文艺运动各方面问题的意见起见,特定于5月2日下午1时半在杨家岭办公厅楼下会议室内开座谈会,敬希届时出席为盼。

5月2日,是个晴朗的日子。延安文艺座谈会如期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两层西式楼房的楼下会议室举行。会议由何凯丰主持。当时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任弼时、王稼祥、博古、康生也都来了。被邀请的文艺工作者及中央和一些部门的负责人,共100多人。

首先是由讲开会的目的。他说:“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为此目的,就需要解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学习问题。接着,对这些问题分别作了论述,提出:革命文艺工作者应该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歌颂人民群众及其政党和军队,暴露敌人,特别是他们的残暴和欺骗;革命文艺工作的对象,在根据地是工农兵和革命干部,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家要使自己的作品受他们欢迎,必须熟悉和了解他们,让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文艺工作者应该学习文艺创作,这是对的,但还要学习社会,学习马列主义。

这个开场白,即后来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引言”部分。

这个开场白,无疑是为大会定了调子。但争论随着展开。这说明当时的文艺界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分歧是多么大,文艺工作者真正从思想上接受党的文艺政策、观点确实需要一个绝不平静的过程。

5月16日,文艺座谈会举行第二次大会。没有发言,主要听取与会者对文艺问题的意见,并不时做记录。指定在大会发言的,总是有些代表性的。可争论一如前往。这样争论下去,不是法子。总要有个结论的。这个结论自然也是来做。

为此,5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文艺座谈会的问题。说了很长的一段话:我与凯丰召集的文艺座谈会已开了两次,本星期六要结束。现在许多作品描写的东西是小资产阶级的,对小资产阶级有同情,把自己当做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对工农及工农干部有恐惧心理。……要注意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以普及为基础来提高,在提高指导下实行普及,同时注意吸收外国的东西,从群众中吸收新的东西。报纸要提倡与指导群众的文艺作品,不登打击工农群众的东西。有的人对新的事物没有敏感。要写代表时代的东西,如苏联描写游击队的《毁灭》。在我们的军队中,群众中,是能够写出许多有时代意义的作品的。必须达到文艺和群众的结合。

这段话,是向中央通报文艺座谈会的情况,也是介绍准备给座谈会作结论的大致内容。

5月23日,文艺座谈会举行最后一次大会。

先是由与会者发言,到下午,最后发言,要求文艺家们要看得起工农兵,中国第一,世界第一,都得由工农兵来批准;不要怕说“转变”思想立场,不但有转变,而且是投降,他说自己就是从一个旧军人投降共产党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了国家民族流血牺牲,既有功又有德,为什么不应该歌?为什么不应该颂?”

发言后,趁着落日的余晖,由摄影家吴印咸为与会者摄影留念。照相的时候,四处张望,问丁玲在哪里?看见丁玲隔他3个人挨在旁边,才放心坐了下来,开了一句玩笑:“照相坐近一点,不要明年再写《三八节有感》。”

晚饭后,由作“结论”。这个“结论”,他是作了准备的。由于来听他讲话的人数增加了不少,他讲话时就把会场挪到了楼外的广场上面了。在汽灯下,他手里拿着和其他领导人以及身边工作人员商量的提纲,侃侃而谈。

他把问题归结为一个中心:革命文艺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提出:“我们的文学文艺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说这是个原则问题、根本问题。由此,就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源和流: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更强烈、更集中、更理想。

2.关于普及和提高:当前,工农兵迫切需要的是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是普及,然后才是提高,二者相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

3.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4.关于文艺批评:这是文艺界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为第一,艺术标准为第二,但政治并不等于艺术,一般的宇宙观也不等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方法。我们的要求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在“结论”中,还根据他此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和三次座谈会上与会者的发言,具体分析和批评了延安文艺界存在的几个观点:“人性论”;“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爱,是人类之爱”;“从来的文艺作品都是写光明和黑暗并重,一半对一半”;“从来文艺的任务就在于暴露”;“还是杂文时代,还要鲁迅笔法”;“我是不歌功颂德的,歌颂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伟大,刻画黑暗者其作品未必渺小”;“不是立场问题,立场是对的,心是好的,意思是懂得的,只是表现不好,结果反而起了坏作用”;“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重复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的错误,就要妨害创作情绪”。

这个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结论”部分。

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就这样结束了。

3

在当时,对他的这篇《讲话》,还是相当谨慎的。他根据提纲讲,讲的时候有人速记,胡乔木又根据速记稿作了整理,给看后,是很满意的。

可他并没有让立即发表,一直到第二年10月19日才在《解放日报》上全文发表。前面还加了一个编者按:“今天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周年纪念。我们特发表同志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纪念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

即使整理花去一两个月的时间,也不致等到次年10月才发表,如果为了等到合适的时机,如鲁迅逝世纪念,那1942年10月也是一个机会的。因此,唯一的解释,恐怕是对这篇稿子刻意求精,反复修改。建国后,收入《选集》时,又作了一些修改。

这篇讲话发表的第二天(10月20日),《解放日报》又发表了中央总学委向全国播发的一则电文,即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通知》,其中说:这个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事业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是同志用通俗语言所写成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教科书。此文件绝不是单纯的文艺理论问题,而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具体化,是每个共产党员对待任何事物应具有的阶级立场,与解决任何问题应具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典型示范。

半个月后,又发出《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其中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党对于现阶段中国文艺运动的基本方针。全党都应该研究这个文件,以便对于文艺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获得一致的正确的认识”。

文化艺术讲座范文第3篇

奇石艺术——发现与表达并重

奇石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是真正天人合一的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奇葩。

谈到奇石艺术,首先得从艺术特征入手。我们知道,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一定的形式规则,它是一个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规则系统。“凡是可真正称得上是艺术的东西,都是一种按照一定形式规则系统而人为创造的优美化表达”。如音乐,人们将声响的各种要素:声音的高低、长短、缓急、节奏按照一定形式规则组成优美旋律、乐章。

奇石艺术的基本形式规则是:奇石+底座,它是通过天然奇石及底座(配件)来表情达意的。严格意义上讲,奇石,指裸奇石,不是艺术品,虽然它也具有艺术性,或具有类似艺术品的艺术形象,但它是天然之物。然而给奇石配座后就可称为艺术品了,原因是注入了人的发现、想象、情感与创作。

不可否认,奇石艺术的艺术形象主要是通过天然奇石呈现出来的,然而,这种艺术形象与人为艺术形象明显不同,它属于天然的、无意识的、人为不可控的偶然形象,这种与世间物象相像,可以表情达意的奇石,是天然性、奇特性和艺术性机缘妙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是需要石友们以艺术家般敏锐的眼光审读发现的,不然它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无怪乎,人们称奇石艺术是发现的艺术。然而,正因为奇石艺术形象属于天然无意识的偶然形象,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天然性客观导致了多数奇石在形象完整性、主题突出性、情景生动性、意象明确性等方面显得牵强或先天不足,这就需要人们在深化主题的要求下,立意构思,在后期配座时下足功夫,如配件使用、组石呼应、营造空间、置石配座等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丰满形象、强化意境、烘托主题。这也可能是近年来小品组合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这种欢迎的背后不代表大家更喜欢小石头,而是因为这种形式更生动、更丰满、更艺术。

所以,针对奇石艺术来讲,我认为发现与表达并重,石头好固然好,表达得好才算真的好。

奇石艺术创作——创作者与艺术技巧不可或缺

艺术的另一特征是具有高度技巧性,具有情感,是现实生活关系优美化的表达。这又引申出了创作者是谁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当前的奇石艺术来讲仍然很尴尬。“石头配上座就成了艺术品”,国外某位艺术品收藏家感到很新奇,其实新奇背后更多的是疑虑。无论贝多芬的音乐、伦勃朗的绘画还是李白的诗歌为什么会成为不朽的艺术作品,除了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等因素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他们的作品是他们高超艺术技艺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艺术技艺就没有艺术。一位德国美学家也说过“掌握技术是创造一件艺术作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每个时代,真正的艺术家都能意识到,技艺能力以及对自我表现的那些技术手段,对创作来讲是多么重要”。

文化艺术讲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艺;交流;形式;风格

景德镇在近十年来陶瓷艺术逐渐走向活跃,有些部门将国际间的交流逐渐形成一种常态化,如学术交流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该校专门成立了国际学院,接纳外来留学生,学校也广泛的联络国际陶艺家来景德镇从事创作、展览和讲座交流活动。并为丰富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开设了陶冶讲堂,邀请国际上知名的陶瓷艺术家来讲座。如:2016年11月8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副主席TorbjørnKvasbø和美国著名陶艺家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BruceDehnert主讲的轨迹讲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主席JacquesKaufman(雅克考夫曼)于2016年11月7日讲述的从材料到空间讲座等等。陶冶讲堂还邀请了许多外籍华裔来陶瓷大学进行讲座,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理事-中国代表周光真教授做了《开拓陶艺的理想之路》,再如执教于加拿大麦迪森学院视觉交流系的王育林教授、美籍华裔画家孟昌明教授等。这些艺术家了解中国艺术发展的状况,也在国外生活了一二十年,因此能够清晰的比较中外艺术的特点。这种类型的讲座一年当中仅陶瓷大学就有上十个之多,学院派的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些讲座在最前沿的位置接触了外来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家的创作。中外的陶瓷艺术文化交流在景德镇既有像陶瓷学院这种官方的,也有如陶溪川、乐天陶社、三宝国际陶艺村等民间的。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也作为一种国粹走向了世界,先后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希腊、美国等地进行展出。引进来、走出去的这些交流活动广泛的影响到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

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是一种有着近千年的工艺,它的传统艺术一直是值得景德镇人骄傲的地方,但是它作为一种工艺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又过于保守,在表现的内容上有着厚重的历史感。但是伴随着近十年来的交流活动,景德镇地区陶瓷艺术创作的风格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可能跟时代、社会环境、以及外来学院派的创作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国际间的交流活动也成为风格变化的强大外在动力。这种变化使得景德镇出现了多种风格并存的现象。景德镇的主流陶瓷艺术,仍然是以传统为主。它的彩绘形式中规中矩,雕塑创作仍然是以传统题材为主。而这种传统的风格主要出现在老艺术家和民间的作坊里,老艺术家的风格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已经形成,他们受传统的影响较重,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加之当时的对外交流也不是很多,并且有着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将传统艺术在延续的基础上,在传统艺术的范围内将表现形式最大化的个性化了。而民间作坊的学徒由于文化程度不高,采用师徒相承的形式延续传统艺术,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画种都严格的按照传统工艺的程序进行,同时对外来的事物有一定的排斥性,故而变化不大,当然他们的存在也是景德镇传统艺术的重要担当。

在景德镇活跃着一批中青年艺术家,他们大多出生于70年代之后,没有经历过老一代人的上山下乡,也没有经历过,他们从出生、上学、考大学、研究生、工作便一切顺畅,在大学期间可能也接触到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特别是来景德镇之前没有接触过陶瓷的艺术创作者,对工艺没有太深厚的情感,觉得陶瓷只不过是创作的一种材料,他们来景德镇之后迅速的剥离了陶瓷艺术传统的表现形式,同时在大量的交流活动中接触了很多的外来事物,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开放,他们可以把陶瓷作为纯表现形式的艺术,也可以把陶瓷作为纯概念艺术,在轻松的艺术表现中又具有时代的特点和个性化的风格特征。他们甚至有部分艺术创作者有国外留学的经历,回国后会将不同地域的陶瓷艺术创作方式带回景德镇,如日本的九谷烧、有田烧,也接触到日本的茶道文化,日本的陶瓷在粗犷的创作中注重细节的表达。再如美国有陶瓷艺术家将尼龙纤维掺在陶瓷材料中,防止泥土开裂,有了这种技术就可以模仿各种皮件。也有艺术家将水溶性金属盐在陶瓷中的应用,形成丝绸般的质感。这些都是我们传统的陶瓷艺术中未从接触到的,不仅仅对于我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创作者的思想。年轻的一代认为传承一种艺术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呈现一定的时代特点,而不是固守着传统的工艺,所以他们可以挑战工艺的极限;也可以将原本很严格的工艺进行混搭实验;还有的艺术家将陶瓷制作成单元素的符号,再通过其他的手法串联成自己想要的艺术;甚至有艺术家将景德镇的传统符号拿来进行批判性的对待,使得原本两种在景德镇历史上堪称经典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一定的违和感。而这种种的表现形式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加入,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会沿着自己的惯性继续着自己的传统往前发展,因此中外文化交流在其转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便作为一种国粹在世界的舞台上不断的出现,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在进入当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时就认为当时存在着中外交流,“当时陶院是个颇具国际色彩的陶瓷高等学府,有德、捷、波、越等外籍师生”。在当时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在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也先后在巴拿马、前苏联、波兰等国家进行展出,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陶瓷文化,而正是这种交流致使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开始思考陶瓷的艺术表现形式,从传统的工艺中走出来,才出现了何念祺创作的披纱少女和周国桢创作的芭蕾舞,但是这种良好的开端却因为社会时局的变化而中断了。

文化艺术讲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延安文艺座谈会 讲话 历史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67-02

1942年的5月2日到23日,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一次延安文艺工作者盛会,也即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作了重要讲话。70年来,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精神指引下,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自觉投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创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政治立场正确、内涵深刻、艺术魅力感人的优秀作品,推动了文艺事业繁荣与发展,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背景

1.1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前提

(1)从革命背景来讲,1941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已经3年,正是这场民族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再加上对解放区的物资等方面的封锁,这时,我们急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指导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真正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给内忧外患的人民带来战胜敌人、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2)从现实问题来讲,延安文化人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需要及时厘清与解决。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延安的自由、开放、民主、平等,社会风气清明吸引了大批的文艺工作者,这些人来到延安,并从延安走向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运用美术、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种形式,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血祭上海》)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但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群众看不懂、也不适应抗战需要的作品在延安时有发生,有的人心中瞧不上工人农民,即便是穿着农民的衣服表演,演出来人物还是说着、做着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话和事。同时,文艺界长期积累的宗派主义等问题也被带到了根据地。延安文艺界存在的问题在各根据地具有普遍意义,是“五四”以来文艺大众化被许多人片面理解,文艺与工农结合的问题不被重视的集中体现。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切实解决。

(3)从人的角度来讲,这时的延安急需要一位,既熟悉党的领导工作,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同时兼具文人气质,懂得艺术运作规律的人,把复杂的文坛统一起来。这一责任只有能担负起来。而且早在土地革命战争结束后,他就分出一部分精力来研究文艺工作,到这时,他的文艺思想已经基本成形。

从政治环境来讲,整风运动促成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到1942年,思想基本成熟,用之统一全党思想开始提上历史日程,这一年2月1日,以此为根本任务的整风拉开了序幕。整风对象包括各个部门的各级干部,中央领导在分工时,文艺界的整风由负责,这是召开座谈会的直接原因。

1.2 关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准备

(1)现实的准备,座谈会前约请了三四十位知名作家、艺术家谈话,在非常宽松的谈话氛围里他收集了大量的文艺方面的问题以及各种各样的文艺观点。和艾青、刘白羽他就分别有过三次深入的谈话。

(2)理论的准备,当时委托《解放日报》社长博古翻译了苏联的一系列文艺政策以及马克思、列宁关于文艺的经典著作。座谈会期间,在《解放日报》特设“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专栏刊出,为会议代表的讨论学习提供理论材料,配合了座谈会的召开。

1.3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历程

4月27日,以和时任部长凯丰个人的名义,发出请柬。出席会议的包括中共中央有关方面负责人和知名的文艺界工作者。

(1)会议的经过及《讲话》的发表

座谈会分三次召开:议题分别是:提出问题,广泛讨论,归纳总结。这是一次名符其实的座谈会、讨论会,与会者围绕文艺的立场、态度、对象、材料、生活、学习等六个问题,先后有40多人次发表意见,相互争论,畅所欲言。作主旨讲话和最后总结,也是以平等的身份,商量探讨的语气进行的。

5月2日下午,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小洋楼一楼会议室,召开第一次会议。发表了主旨讲话(即后来公开发表的正式文本“引言”部分)这次会议的气氛还有些沉闷。5月16日第二次会议,争论得就很激烈了,也很活跃。始终在边听边记,偶尔插话,没有正式讲话。争论之后,没有任何人追究责任,真正做到了文艺方面的事情,由文艺界自己来讨论解决,发扬了艺术民主。5月23日下午第三次会议,因为来的人太多,会议临时将会场移到了外面的广场上,依旧是讨论。到了晚上,在三根木椽支起架子挂悬的汽灯下,一气讲了4个小时。也就是《讲话》的结论部分。据参加会议的姚时晓回忆,吃晚饭的时候,还坐在自己窑洞前的石桌旁对讲话提纲作删改。座谈会后的5月30日,又在延安鲁艺文学院提出了“小鲁艺”、“大鲁艺”的观点。

(2)《讲话》的公开发表

在座谈会上的两次讲话,事先只有一个提纲。后来在记录稿的基础上和一个阶段的实践检验后,为适应当时的形势要求,深入贯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方向,由经过认真地思考、修改于1943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七周年纪念日,在延安《解放日报》全文发表。并发行了单行本。

1953年4月,中共中央编辑出版的《选集》在第3卷收入了这一讲话,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本,它和1943年最初发表的文本相比,在篇幅、内容、文字方面进行了266处修改。

1944年、1945年,1946年讲话先后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海的《新文艺》、及香港发表,将讲话的影响扩大到了国统区,极大的促进了国统区革命文艺的的发展。1945年直到建国后,讲话先后被30多个国家翻译出版,为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讲话也由此成为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文艺发展的重要理论文献。

讲话共计19000余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通俗易懂,举例生动风趣,论述由浅入深,深刻蕴含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是理论从实际中来,又在实际中指导实践的一个典范。

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意义

的《讲话》虽然针对的是文艺工作,但其实质是以文艺工作为核心发动的一场文化建设运动,是以文艺建设为切入点,探讨与解决文艺工作者如何代表中国抗战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问题,也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问题。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运用了用先进的文艺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式,取得了超越文化领域的伟大收获。

(1)开创了延安文艺时代。讲话联系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文艺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们党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对那些最个性张扬、特立独行、自由散漫的文化人进行了思想改造,使其真正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队伍里的文艺战士,并由这些战士影响了更广泛的工农兵群体和人民大众,从而提高了革命队伍的绝对执行力和战斗力。讲话吹响了我们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号角。

在讲话思想的指导下,在整风、及大生产运动的大背景下,“文抗”、“鲁艺”的作家、艺术家们下农村,进工厂,到军营,投身大生产运动。

紧接着,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以新的文艺理论体系,新的人物、新的生活,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令黑暗的旧中国耳目一新。在40年代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用文艺统一了思想,唤起了民众的力量。从而使文艺成为与敌人作战的又个一战场。对抗日战争以至整个民族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党的先进文化思想,就这样统一了当时的文艺界并带来了文艺界的大繁荣乃至整个国家面貌的新变化。也给我们展示了先进文化的伟大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讲话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认识更全面,更科学,也更符合发展了的中国国情。再次用党的先进文化思想解决了国人思想上的困惑,统领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同样,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存在先进文化的建设问题。在四大危险与四大考验的执政背景下,我们在文化建设当中遇到了不少新的问题,腐败文化盛行,社会道德滑坡,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如何站在历史的视角,用战略的眼光来分析中国的现实国情与世界环境,认清找准什么样的文化才是今天的先进文化,我们党要怎么做才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也即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应该走怎样的一条道路,以及如何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凝聚人心,正确的文化指导方针引导人心的问题,如何保持理性的思维,克服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偏颇甚至是错误,是当前党也包括我们大家应当认真思考面对解决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的文化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在先进文化的引导下实现我们的党长期执政,我们的国家也才有长远的未来。

(2)指导中国文艺革命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讲话》是对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在此后解放区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中成为了纲领性文件,是我们党领导文艺事业的经典文献。直至今天其对于我们的文艺工作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提出的一些观点对我们如何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于不断克服文艺工作中的不良倾向,应对各种腐朽文化的冲击,以及我们研究问题等方面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讲话发表的过程可以看出,一个伟大的理论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列宁的文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大量的调查研究、与文艺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结合当时中国革命实际和延安文艺最具体的实际,在实践中又进行检验与修正,才形成了科学的、经受住了实践与历史考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伟大的文艺理论,才成就了指导中国文艺革命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一理论,又是集体智慧结晶的一个典范。还有座谈会中自始至终洋溢的开放、民主、开放的研讨风气,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我们的国家在出台制定政策制度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秉持这样严谨的态度?我们的党员干部是不是能沉下身子安下心扎扎实实的做调查研究?我们组织的会议与活动可不可以也持这样的一种开放平等的心态?我们从一些形式上打破常规,对于会风甚至于党内的一些风气是不是会有积极影响呢?

《讲话》的社会历史影响。放在整个中国文化的进程中来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治理结构是“道统”、“文统”和“政统”三统分立、相互制约的,从这个会议开始实现了“道统”、“文统”归并于“政统”。在当时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直接的组织保障和思想保障,这是中国的革命实践的必然。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今天我们可以齐心协力地办大事,我国的政治结构,社会治理结构具有非常强大的效率,跟它直接相关,我们的国家也已经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深厚的文化基础。现在,我们的这种政治体制、社会管理结构、文化体制已经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近些年来取得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与此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今天搞改革,要站在我们国家的文化基础之上。要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探寻适合我国文化基础的改革方式,要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创新,否则就会出现南桔北枳的现象。我们国家现在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很尖锐。遇到问题不可怕,关键是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我们能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正视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明确改革思路,继续发扬这一制度的优点,着力克服这种体制内中存在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2] 张明胜,郭林.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3] 张志忠.政与文,权与经流与变――关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断想[J].文艺争鸣,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