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交通设计导则

城市交通设计导则

城市交通设计导则

城市交通设计导则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our municipal road planing and designing construction and elaborates the basic need for municipal road planning and desig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for improvement in municipal road planing and designing.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改进

Key words: municipal roads;planing and designing;imporovement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095-01

1我国城市道路网存在的常见问题

1.1 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造成道路系统功能紊乱路网级配不合理,就会导致城市道路交通功能的紊乱。交通生成点与干路系统缺乏过渡性连接设施,城市交通集中在几条贯通性干路,不仅不利于机非分流系统的形成,也不利于不同出行距离交通的相互分离,更不利于不同类别道路系统交通功能的发挥。

1.2 路网节点不畅,路段与交叉口通行能力不匹配我国传统城市道路设计缺乏交通工程理论的指导,交叉口红线、车道数与路段上完全一样。这样设计的结果,交叉口由于相交道路间的交通流要相互等待或避让而导致通行能力大打折扣。加上交叉口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相互干扰,交叉口的服务水平严重下降。由于路口节点不畅而导致路网整体运行效率大打折扣,同时也造成道路网资源的严重浪费。在我国许多大城市老城区、中心区,由于受自然、人文、环境、经济等因素制约,进行道路大幅度加密及现状道路全线拓宽已不大现实,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交叉口渠化改造,通过增加交叉口的车道数来弥补时间资源的损失,从而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既有道路设施的潜能。

1.3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不合理,导致道路功能效率不能有效发挥道路横断面的设计,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仅仅局限在道路工程设计,缺乏交通工程设计的理念和要求,导致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尤其是横断面设计极不合理。

2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与改进

2.1 道路节点设计①道路节点功能分类。从功能角度讲,城市道路交叉口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快速路系统内的路径转换节点,其规划建设应保障各个流向车辆能高速、连续、顺畅地通过交叉口;第二类为进出快速路系统的集散节点,其规划建设应考虑快速路上、下匝道通行能力与临近路网的匹配;第三类为干路与干路相交的节点,其规划建设应保障“点”与“线”的通行能力匹配;第四类为支路或特殊道路交叉口,其规划建设应考虑交通管制与交通组织。②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原则。针对性原则:交叉口规划设计方案必须符合城市实际情况,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交通政策研究成果。综合性原则: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分向流量、公共交通站点设置、交叉口周围用地性质、管线布置、防灾要求等确定交叉口的形式及其用地范围。协调性原则:干路交叉口必须进行渠化规划设计,通过增大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条数来扩大交叉口空间资源,以空间资源换取时间资源,使路口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系统性原则:路口改造、立交建设必须成系统,不能孤立改造某个路口,将交通矛盾转到其它路口。节约性原则:尽可能通过平交路口渠化来挖掘既有设施潜力,能不建立交尽量不建立交。现有平面环型交叉口应尽可能予以保留,宜采用“环交+信号灯”控制方式。立交设计应保障主流方向的交通顺畅,立交结构形式应美观、简单、充分利用地形地物,以便节约用地、节省工程投资。以人为本原则:道路应根据红线宽度来设置行人过街设施,通过交通岛绿化设置及高架桥绿色挂篮设置来形成城市新景观。远近期结合原则:道路交叉口改造近期实施方案必须考虑远期交通需求,必须研究规划设计方案的近远期过渡。近期无法进行渠化的远期应控制交叉口用地。平战结合原则:立交建设应与城市防灾相结合。

2.2 关于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横断面分配也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的关键。城市道路横断面要素通常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中央分隔带、机非分隔带、路缘带等。这些要素的尺寸分配要根据道路功能,综合考虑道路通行能力、交通安全、交叉口渠化、港湾公交车站设置、地上地下市政管线布设、绿化景观等因素来确定。因此,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实际上交通工程设计、道路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和景观绿化设计的综合体,必须把握好以下关键:①基于对通行能力、行驶速度的适应及节约土地资源的客观要求,确定机动车行驶的合理宽度;②基于对道路交通量的预测及实际管理措施的考虑,原有的车道数也需要调整;③基于车种的变化及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要,各种车道及分隔带在断面上的分配比例需优化;④基于环保及行车、行人安全考虑,要考虑分车带、绿化带的布置形式的调整;⑤基于节约资金及土地资源的考虑,必须考虑分期建设的需要及对现状道路的合理改造;⑥考虑道路附属设施布置的客观要求变化及维修、维护需要,要考虑断面各部分的比例调整;⑦为适应各种先进的交通组织及管理要求,要考虑道路断面与路侧建筑物特性、土地利用性质、公交专用道、公交停靠站、路边停车带、道路交叉口的匹配等一系列问题。

2.3 关于城市快速路规划设计城市快速路是城市道路中的最高等级的道路,是为了保证城市长距离的机动车出行者在相对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其出行目的(或过程)而建设的、能相对快速、连续(也可不完全连续)通行的道路系统。城市快速道路的设置适用于快速疏解现代大城市中大型片区间长距离、大流量机动车流或者穿越大中城市的过境车流。

所谓长距离,也即机动车出行距离至少超过5-7公里,所谓大流量,也即在高峰小时同一机动车交通走廊内,超过5-7公里的长距离单向机动车出行交通量至少要大于1000-1500辆当量小汽车/小时。一个城市是否需要快速路,要综合考虑这个城市的规模、形态、布局、机动车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等因素,必须慎之又慎。如果确实有必要设置快速路,则要解决好四个关键的技术问题:①快速路的选址和布局;②快速路规划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包括其自身的和与整体路网的协同性);③快速路的标准问题;④快速路的几何形式问题等。

快速路的标准问题。快速路建设一方面其成本远远高于普通城市干道,另一方面,它对城市整体路网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因此,其设计年限至少应当按30年考虑,设计规模(车道数)的确定一定要有前瞻性。这样的重大工程,既然要建,就要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参考文献:

城市交通设计导则范文第2篇

摘要:优秀的城市导视系统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城市品牌彰显城市的人文内涵。对设计者来说,如何运用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同时结合城市独有的人文历史、气候地理、经济发展等问题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城市导视系统是设计的核心难点。本文将从造型、色彩、文字信息三方面来阐述城市导视系统视觉形象的设计原则,从而探索城市导视设计的定向规律。

关键词:城市导视;设计原则;造型;色彩;文字信息

1什么是城市导视系统设计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英文名为“sign design”。是指通过最为通识化的标识来引导行人、车辆以最为便捷的方式到达目的地的一种标准化的信息指引系统。城市导视系统的视觉形象设计是一系列系统性的形象设计,主要指通过视觉形象设计促进城市的公共交通智能引导功能,并且通过导视设计展示城市整体地域文化、社会需求、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经济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等多元化的城市形象内涵。完整的城市导视视觉形象系统主要包括城市的整体道路标牌识别系统(停车导视系统、人行导视系统、公共汽车导视系统)、城市行车交通设计系统、城市介绍及旅游信息导视系统等多个城市公共指示系统组成,每个组成部分既是独自成立又是相互统一联系的。

2城市导视视觉形象设计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由经济实力的硬件竞争逐渐转向以城市的文化内涵与生活品质建设的软实力的竞争。城市的特质性与便捷性是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的两大标准。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城市是否具有人性化与亲和力,出行是否便利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与投资环境,而城市导视系统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大出现频率最高的城市标识,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与指示体系。导视系统视觉形象设计的规范便利程度是最直观体现城市给大众的印象。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来到一个城市要想顺利快速去往一个目的地,要想快捷的运用最合理的交通路线前往某地并非易事,外地游客想要第一时间快速知道所处的位置以及周边的有哪些功能区或者前往最近的公交车站或公共厕所都要大费周折,进入城市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脱身。这样的窘境出现是与城市的导视系统不够科学,视觉形象设计不够信息化通识化所照成的。目前虽然在各地城市的发展中政府都在大力推进城市导视系统的建设来提升城市的意象品质,但是城市导视设计的问题仍然很突出。首先,城市基础建设的高速发展与导视系统的视觉设计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城市导视系统更新不及时、指示不标准不统一、指示信息的错位与滞后无法跟上城市的建设步伐这些都是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其次,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是一个需要多元化多学科的庞大的系统设计工程,设计者需要对城市的文化脉络、生态景观、空间比例以及户外材质等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了然于心,是一项学科交叉性极强的设计,对设计者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把握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城市导视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在这方面设计人才的匮乏同样也是制约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快速有效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城市导视形象系统中的设计原则

与一个企业的VIS形象设计系统相比,城市导视系统的视觉形象设计所涉及的范围要广泛的多,设计者(团队)往往需要面对地域政府的法律法规、城市建筑景观规划、城市色彩规划、区域人文历史、当地风俗人情、独特气候变化、户外材质陈列以及节能环保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制约设计,设计者从美学与适用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导视视觉形象系统在造型、色彩以及文字信息识别的设计中有别于普通的导视设计,多方面多角度来考虑设计的细节:

3.1城市导视系统中造型设计原则

(1)符合科学的人体工程学。城市导视系统视觉形象设计有别于其他二维的视觉形象设计,它最终的成果展示将以不同的形态陈列于整个城市的各个公共空间中,面对的主题是不同行为状态的人群。因此在导视系统造型设计时首先要从行人与交通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了解城市使用者基本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形态对各类指示标牌的尺寸从人体工程学、生态物理学以及美学的角度进行科学的计算与测量感知。设计者需要对人体的生理高度、行走速度与步幅以及人体视线角度对外界的感知舒适度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依据从而才能对导视系统的外观造型进行精确的把握,导视系统设计的过大会破坏同一空间区域中的景观视觉效果,浪费资源,过小则无法看清,降低导视系统的识别性。例如;一个标准身高1750MM的男性,高于200MM,低于400MM的高度为最佳视觉中心,因此在设计时1950MM~1350MM这个区域是最适合设计主要信息的位置。

(2)体现城市的人文历史内涵。美国著名诗人爱默生曾经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生存的”。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独特的人文历史,每个城市都有属于每个城市的故事,它是城市文化脉络的传承,是城市的根。在导视设计中设计者应努力挖掘城市的人文特质,通过提炼指代性的图案造型将人们与城市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利用悦目的造型设计营造和谐的城市文化内涵。具有城市人文内涵造型的城市导视视觉形象才能真正有别于其他城市,从而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例如杭州城市行人路标指示系统,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杭州的人文景观,将杭州市民所熟知最具有代表性的“断桥”、“三潭”作为设计元素进行巧妙的结合,使得所设计的导视系统充分的体现了杭州的文化,彰显出杭州特有的江南水韵文化。又如丽江古镇导视系统,在指示牌的设计中将丽江当地著名的东巴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运用东巴特有的图腾造型来展现丽江的民族特性。

(3)考虑城市独特的气候地理。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是一个区域性特点很强的设计项目,在设计思考过程中需时刻从城市区域特点出发,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地理变化,气候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城市导视系统的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城市气候环境变化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造型结构,选用适合当地户外气候的标识材料。面对南方常年多雨湿润的气候,在造型上选料上应尽量考虑设计为抗腐蚀防潮湿的标识材料;北方城市风沙大,空气中颗粒物较多,因此在设计中尽量避免造型变化复杂凹凸起伏面多的造型设计,这样有利于日后的清洁与维护;沿海城市每年夏季为季风性气候,城市导视设施每年易受到台风的破坏,因此在造型的设计上可以采取边缘体块圆滑同时中空或有孔洞的设计方案来减少因台风外力作用对城市导视系统的自然破坏。

3.2城市导视系统中色彩设计原则

(1)与城市色彩建设规划保持一致。城市色彩是城市建设中又一个体现人文内涵的重要外在表现因素,是提高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定位的关键因素。城市色彩能够潜移默化的给人留下这座城市的深刻记忆,是城市居民所共识的城市色谱。例如我们谈到巴黎那亮丽高雅奶酪色就会自然的呈现在眼前,谈到罗马那历史沉积橙黄橙红色就跃然而上。城市导视的设计作为一个城市建筑与景观的结合体,在对城市导视设计的色彩勾画中也应当从城市色彩规划出发,所设计的导视色彩需要与这座城市的城市色谱相匹配,这样才更加容易被城市的使用者所认同。如果一味的为了追求视觉的醒目与冲击力而脱离实际,破坏了整个城市的色彩规划,也就破坏了整个城市色彩的和谐,这样的导视系统将失去生命力与活力。

(2)符合人与环境的视觉和谐。城市导视系统作为城市中最大的指示系统以不同的形态不同的陈列方式或展示于市井巷尾或展示于道路岔口或屹立在景区公园的某个角落,与城市的环境是紧密相连浑然一体的,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导视系统有别于城市雕塑的艺术作品,以服务公众群体为目的,因此所搭配的颜色应当与所展示区域的景观环境色彩保持协调统一的,避免出现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来喧宾夺主强人眼球。例如在杭州城区的京杭大运河景观带两岸的导视系统在视觉色彩的运用上采用古朴雅致的红褐色,同时配以木质造型与运河两岸的历史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宛如一幅跃然古朴的历史画卷。

(3)兼顾夜间出行的可视需求。城市导视系统的设计是立体的全天候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考虑特殊条件下的可视性可读性,例如夜间人行与车行的可视性识别距离。人类眼球对于不同色谱的感光度是不一样的,设计者应当考虑行人与驾驶者在夜间行驶速度对导视牌可视距离的影响进行设计调整,在设计时除了在导视牌制作的材料上可以采取一些夜间照明灯光或者反射材料外,对于导视牌材料的色彩以及信息文字的色彩运用上也是设计时应当考虑的因素之一。例如,在道路行车交通导视牌上由于车行速度通常较快,在设计上尽量避免设计夜景反射能力较弱的黑灰色、深褐色,在字体的色彩上尽量使用白色、黄色这样反光色谱较强的颜色。这样所设计的导视系统在夜间或者可视性不强的特殊气候中也能很好的发挥导视功能,不至于成为摆设品。

3.3城市导视系统中文字信息设计原则

导视系统的文字信息设计要易于识别,不同的使用者对于字体的审美以及心理需求各不相同。首先字体的视觉设计必须考虑到使用者不同的年龄结构、文化背景等综合因素,在不同的展示区域不同的受众对象针对性的运用不同的字体。整体道路智能标牌识别系统适合近距离阅读,通常文字信息量大阅读性强,设计的字体多可为黑体、宋体;城市行车交通设计系统起到的标题式的提示导向功能,面对的是以50p/h~80p/h急速而过的城市驾驶者,这就需要在设计时使用醒目的加粗字体以便于驾驶者在较远的距离即可识别;面向于城市介绍及旅游信息设计系统的文字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区域性质选择合适的字体,例如在儿童公园、海底世界可以采用活泼鲜艳动画形象感强的字体,而这样的字体在一些展览中心、行政中心等正式场合就会显得不伦不类了。其次在导视设计中的信息标识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突出重点位置以及朝向方位的设计,信息内容设计要简洁易读一目了然。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现城市的国际视野,在某些重要的区域指示环境中可适当的配有英文、法文、日文、韩文等常用外语翻译以方便外国游客的出行。

4总结

城市导视系统视觉形象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的设计项目,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理等多层次多范畴的组合。一件能够传承城市文化脉络彰显城市意象的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作品需要在把握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建筑学、景观学、美学等数十门学科的交叉作用下所产生的,这并不是一个企业的视觉形象设计(VIS)所能够涵盖的,要想设计出能够被城市文化所接收、大众所感知认同的城市导视作品需要的是全社会全体城市建设者与参与者共同的智慧结晶。

参考文献:

[1] 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城市交通设计导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东北地区;城市形象;视觉传达设计

就一个城市而言,从视觉传达方面而言,构成城市形象的因素主要涉及城市色彩、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等。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视觉传达设计,能够实现城市形象的全面塑造及提升。本文以东北地区城市为例,总结了其在城市色彩视觉、城市公共交通视觉、城市公共设施视觉等方面的传达设计研究现状,从而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1 东北地区城市色彩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城市色彩直接关系到其形象,每一个城市的基本色调,在城市形象塑造中起着关键作用。城市不同,其在民族历史,具备不同的民族历史方位,不同地区的城市,因民族、历史、风土人情的不同,城市色彩上也各具风格。有东北地区城市而言,受地域以及气候因素(寒地城市)影响,这城市的色彩教为单调。夏季,主要为绿色,冬季较为萧条呈灰色。当前状况而言,需要借助视觉传达设计途径来丰富城市色彩,使其呈现个性化以及独特化。

在对城市色彩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首先,设计的基础应当建立在服从城市功能上。城市环境具备社会化以及公众化,在设计时一定要关注协调性以及统一性。每种设计风格都应该充分呈现城市自身的地区性色彩特点。地区有众多的城市,功能上存在区别,例如商业城市、旅游城市以及文化城市,我在对其色彩进行设计时,就应当突出差异性。

此外,就城市不同区域而言,比如行政区、商业区、文化区以及居住区,其在色彩呈现上会存在稍许的区别。为此,在对城市色彩,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城市色彩规划,即设计好基于城市视觉色彩的规划方案。这就需要调研整个城区,做好相关方案设计,以此来明确城市色彩的规划主旨思想,确定色彩基准以及色彩体系。然后,确定各项建筑分区色彩控制标准,主要涉及色相、明度以及彩度等,是确保执行效果。通过以上城市形象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的实践工作,基本能够妥善东北地区(寒冷区域)各城市的色彩问题,从多元化的色彩上,树立具有一定特色的城市形象。

2 东北地区城市公共交通的视觉传达研究

就一个城市而言,公共交通也是体现其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公共交通工具是城市的一种动态宣传工具,能够呈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整体视觉形象。对比国外的一些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国东北地区现行的,公共交通工具,视觉设计方面处于落后状态,视觉形象较差。

城市公共交通主要涉及公共交通工具、公共交通设施等。包括公交车、出租车、轨道交通、站台、道路、天桥等导向系统。这几项是北地区城市形象塑造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主要工作。首先,应当明确公共交通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则。即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原则、与城市文化相协调原则、色彩搭配原则、色彩心理原则。其次,做好东北地区城市公共交通视觉传达设计框架。对公交车色彩进行设计时,结合东北地区较为寒冷的气候特点,应当主要选择暖色调,以此来缓解城市中存在的寒冷氛围。此外,为了丰富城市色彩,线路的主色调应设计出区别。同时,需要确保车顶、车身广告以及公交车底色保持协调性与融合性,避免产生突兀感。对东北地区的对轨道交通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要做好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做到一线一色,提高辨识度,公众出行提供最大方便,同时又充分呈现出一所城市自身独特的文化形象。对公交站台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应当遵从人性化以及协调化原则,并以此为指导,参照所设计城区的主色调以及文化内涵,来设计公交站台色彩,使其融入站台设施外观形象设计中,构成独具特色的视觉传达效果。

3 东北地区城市公共设施的视觉传达研究

公共设施为一个城市的主要构成部分,其视觉传达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形象。在建设公共设施时,大多数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通常仅关注城市公共设施的物质性以及功能性,而没有充分重视这些设施的识别性以及亲和力。城市公共设施的视觉识别程度不但能够呈现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同时,还能够由此,对城市的人文情感以及文化品位作出科学评价。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在内的形象视觉传达系统,如果其具备合理化、现代化、人性化以及科学化,能够帮助城市树立良好的国际品牌,通过良好的视觉形象,提升其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

通过对东北地区城市照片的采集以及公共设施视觉设计资料的广泛收集,发现,在公共设施视觉传达设计方面,东北地区城市还存在诸多的不足,需要加以不断完善与改进。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对东北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视觉传达设计。因环境、语言等因素,城市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独特性特点。东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醇厚的民风民俗。城市公共设施同城市文化保持协调,构建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从而充分呈现出城市形象的鲜明化以及特色化。从造型要素设计,需要从城市独特文化元素、历史遗迹以及相关器物中挖掘到设计灵感,包括民谣、传说、绘画以及雕塑作品等。就某一城市而言,公共设施中融入历史文化因素,能够提升城市居民对自身居住区域的感情以及凝聚力。通过公共设施有的文化符号,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勾起其对生命以及历史的感悟。在色彩要素设计方面,在对公共设施做财经设计时,一定要借助以及依附公共设施自身造型,实现形状与色彩的高度统一与协调,使公共设施具备极强的感情意识以及表现特征,起到精神影响作用。此外,因为城市公共设施具备数量多、分布特点,故而,在设计其色彩时,还需要关注城市环境,实现两者的协调。在材料要素设计方面,充分借鉴国外城市建设的成熟经验,积极选用创新型材料,将设计以及造型的创新,使城市呈现出具有一定创新性以及生命力、活力的形象。

4 结语

在城市形象视觉传达方面,相比于国外成熟国家,虽然东北地区城市发展较为滞后,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其具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经济发展趋势良好,此外,相关部门也充分关注城市形象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借助以上良好的发展平台与优势,相信东北地区城市形象会日益完美。

参考文献:

[1] 朱雯.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动态化研究[J].艺术科技,2015(08).

[2] 李文婷,等.文化创意产业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5(11).

城市交通设计导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生态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主要是: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譬如什么样的土地可作为公共绿地,什么样的土地应该保留其原始形态,什么样的土地应该用于建筑。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实质区别在城市科学的理论研究中已经逐步理清了。城市规划是城市前进的路标,为创造具有独特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基本保障,可以说为城市规划起到了宏观指导作用。然而,仅仅注重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把城市形象的创造提升到日程上还是不行的。城市的规划、美丽,并不是有些美丽的可供市民游玩的休闲广场,或者是有些优秀的公共建筑,而是整座城市的美丽,小到角角落落,这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所以,城市设计对于整座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尢为重要。形式美原则是景观设计必须符合的客观美学原则。其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将城市的整体美展现出来,即将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这其中关系到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的整体协作。

1、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长期以来,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缺少城市设计这一环节,许多城市在制订了规划之后,就按照特定的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质、直接进入建筑设计阶段。这样做很难把握城市空间环境的总体特征,容易产生城市形象的无序化和城市环境的非人化现象。所以,要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增强城市环境的整体美,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于生存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起就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特色等作出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引导各项开发设,也就是说,必须把城市设计的思想融于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实现整体城市设计的主要手段,把它作为整体城市设计的载体不但可以容纳城市设计的内容,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选择不同的景观侧重点,合理取舍城市设计的内容。

2、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①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当地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②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③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④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3、规划技术路线

3.1 城市规划原则

①区域整体原则: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②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③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④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3.2 规划技术路线

①尤其是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②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③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和方案比较。

4、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

5、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a)坚持生态优先,以环境为本。充分发挥自然基础的功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有效的保护与延续。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b)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碳减排为目标。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城市建筑、交通、绿地系统等建设活动中,以及居民日常活动中遵循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本质。用生态观念能源、环境、建材、废弃物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c)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链。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引导产业发展,结合城市建设的技术与市场发展,积极实现产业由能源消耗指向向科学技术指向转变,建设科技指向的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d)营造生态和谐环境,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低碳生活观念,建立文化设施,加强价值文化的传播。

6、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城市绿地规划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利用自然景色及水体,结合城市性质,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根据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发挥绿地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环境要求。建设园林绿地同时,强调保护措施,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城市交通设计导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交通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0 前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所依赖的重要基础设施。城市道路设计不仅仅要关注几何设计和结构设计,而要更好的关注交通分析和交通设计。因此有必要对城市道路交通分析和交通设计从理论上开展深入和系统研究。

国内很多城市在道路交通工程设计领域开展了大量实践,从各地反馈的情况和经验来看,合理的交通工程措施在缓解道路交通压力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目前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工作仍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这项工作仍然集中在交通拥堵相对严重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而大部分中小城市尚未认识其重要性,因此需要在更广的范围内进一步普及和推广这项工作;二是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工作主要是在产生交通问题之后才开展,这一阶段大部分设施已经建成或者接近建成,往往只能迁就现状而采取一些针对具体节点、交叉口、路段的详细设计措施,总体而言是对既有问题的一种补救。

交通工程设计是介于交通规划与道路土木工程设计之间极其重要的环节,以往一般没有将交通工程设计重点考虑,只是将其置于道路工程设计之中。但是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与道路工程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交通工程设计贯穿于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之中,指导交通设施的土木工程设计与交通管理,具有中微观性质。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视其对象可分为新建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以及改建与治理性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想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工程技术方法,加强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在规划阶段的作用,从源头上尽可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就非常有必要探讨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引入交通工程设计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完善市政道路交通管制方案设计的前期工作。

1 交通工程设计的必要性

交通工程设计简称为交通设计,指的是基于城市及交通规划的理念和成果,运用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以交通安全、通畅、效率、便利及其与环境协调为目的,以交通系统的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交通系统及其设施加以优化设计最终找出改善交通最佳方案,科学地确定交通系统的时间和空间要素及通行条件。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工具多样化及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加使得道路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出现一些滞后现象。问题表现在宏观上规划的滞后、中微观层面道路设计和审批流程的不够合理;微观上城市道路使用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缺乏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综合交通规划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现有的道路审批程序不完善。其次,城市道路使用存在系列问题,主要包括:1) 道路功能划分不够明确。2) 交叉口制约了道路通行能力。3) 公交优先没有得到充分体现。4) 静态交通工程设计滞后。5) 交通诱导监控信息系统建设较慢。

鉴于此,在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与专业的交通工程设计同时进行,这种理念具有如下优点:

1) 防患于未然, 均衡路网饱和度;

2) 提高交通安全与顺畅性;

3) 提高交通便捷性;

4) 寻求交通与环境的和谐;

5) 充分利用道路的空间资源与交通的时间资源;

6) 节省道路建设与管理成本。

2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

2.1 交通组织设计

交通组织设计是一种宏观层面的交通管理措施,它基于现状的道路网布局和交通流特性,从全局出发,通过对路网实行分级管理及对网络交通流进行运行组织,来协调、疏导交通流,并均衡道路交通流量,以充分挖掘现有道路网络的潜在效能,最终缓解交通供需矛盾,并缓解交通拥挤。交通组织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交通组织要求按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通行时规律特点进行交通组织。而不应只考虑机动车交通组织,忽略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2)换位思考原则:交通组织的调整,特别是单行、禁左、禁限措施的调整,要站在道路使用者的角度考虑,能否查找到时空出路。交通压力的转移是否会造成的新的交通拥堵。

3)通行能力平衡原则:通行能力资源配置的核心是上下游相同流向通行能力匹配问题,也就是上游路口最大通行能力应取决于下游路口所能提供的最大通行能力。整条道路的车道配置,不应该出行“瓶颈”。

4)动静态交通组织相结合原则:根据路网各节点流量负荷,进行流量流向的动态调整,即通过不同节点的交通压力转移来达到路网交通压力均分的目的。

5)循序渐进原则:交通组织调整应按调整作用力度大小循序渐进,调整方式的顺序依次为调信号配时,调渠化车道,调禁限流向,调禁限车种。

2.2 标志标线设计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是通过文字、符号、图案等直接在道路现场对车辆、行人和其他交通传递准确的信息、指示有关情况,提出交通要求,公布交通规定等交通设施。正确使用和合理设置交通标志和标线,可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调整运行程序,减少交通事故,便于交通运输,提高交通速度,改善交通状况,节省能源,保护环境。

2.3 公交优先信号设计

科学合理的信号控制方案设计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从而改善交通运行状态,有效地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对于交叉口的控制不作论述,仅对公共交通信号优先策略进行研究。

公共交通信号优先策略的目的是减少公交车辆在信号交叉口的延误。如果交叉口的延误用经过交叉口的全部出行者的总延误来表示的话,那么通过公交优先信号的设置让公共交通在交叉口在时间上具有优先权,则减少全部出行者的总延误,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增强了城市的运输效率。

2.4 停车诱导设计

停车诱导系统是以促进停车场及相邻道路的有效利用为目的,通过多种方式向驾驶员提供停车场的位置、使用状况、线路以及相关道路的使用状况等信息,诱导驾驶员最有效的找到停车场的系统。停车诱导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导停车的。停车诱导系统为达到以下目标:减少寻找停车空间的交通量、平衡系统相关联的停车场的车位占用率、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效率、改善停车场的经营条件、减少中心区的环境污染,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本节只探讨停车诱导设计,主要包括停车诱导系统的组成、诱导信息板的设置、诱导标志设置地点、诱导信息板的设计。

3 结语

我国目前在合肥、南京等城市已经成功引入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的经验,这就证明交通设计是交通规划付诸实施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为了将道路建设达到最佳功能和优化其使用效果,建议在我国更多的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引入交通设计并引入市政道路交通管制方案设计理念。各个城市的道路设计者应当在以后的交通工程设计中再深入研究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动静态交通空间等具体问题,更好地解决道路建设交通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晓光, 等,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