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课教学反思

计算机课教学反思

计算机课教学反思

计算机课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基础课程;教学反思

1.转变教学观念

中职校的教育目的是围绕经济性、社会性、岗位性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的实用性能力,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不同,其学习标准简单而又严格,学懂只是第一步,会用才是最终目的,会用要求能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学,是以任课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点为主,为按期完成课程进度,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实现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初衷,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新时期,新的发展背景下,中职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要加快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用性功能,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中心。

2.改革教学方法

中职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这要求中职校教育必须实现岗位与技能的对接,也就是中职校教育要按照社会岗位的需求来培养对口人才,岗位需求具体表现为岗位工作能力、岗位转移能力、就业能力,其中的岗位工作能力就是中职校教育的培养重点,而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是岗位工作能力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要改革变化,以适应发展需求,教学方法改革要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出发点,具体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指把教学内容设计为真实的课堂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拥有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任课教师需要做好的就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任务情境,所设任务能够有效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用探索任务解决的方法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时,任务情境的设计要求与岗位工作相关,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过程中主动学习知识并掌握操作技能,是任务驱动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的体现。具体任务设计有如下实例:例一,Word教学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一份班级课程表或者自我介绍发言稿;例二,Excel教学内容,可以要求学生编排班级成绩汇总表并统计出成绩分布图;例三,网页设计教学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制作有特色的个人主页;例四,AutoCAD教学内容,可以要求学生绘制自己熟悉的建筑平面图与平面布置图。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任务情境的设计要逐步衔接岗位模拟操作,实现中职校教育和岗位需求之间的真正接轨。任务驱动法在教学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学习,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也不可缺少;教学任务的设计,宜粗不宜细,宜实不宜虚;任务驱动教学不能完全丢掉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应贯穿于实践教学。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以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带领学生进入特定教学情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一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前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相关案例操作,使用表格、文字、网页制作、图像等应用软件,充实案例内容,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教学知识点。案例教学的成功要注意这几个问题: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教学案例内容不仅要包括文稿、图表、网页等媒体形式,还要包括案例的制作步骤与相关知识点、操作技能说明,缺一不可,教学案例设计要有实践性、典型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案例讨论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任课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大胆交流探讨思考结论,概括不同的分析结果与解决办法,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按照讨论的解决方法操作完案例之后,任课教师要及时对案例解决的方案进行总结,肯定学生思考过程中的创新,指明方案中的欠缺与不足,让学生完整掌握案例教学中的技能和知识。

3.加强师资建设

中职校教育的起步时间比较晚,师资队伍基础不是很扎实,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教学方法系统,差不多都是学历教育下的产物,适应不了现阶段中职校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一教学能力短缺的矛盾在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群体中尤其明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职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为岗位工作服务的,其开设目的就是为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实用操作技能,中职校计算机教师可能缺少计算机课程对口岗位的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比如室内艺术设计岗位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主要依靠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以体现设计理念与设计效果,如果缺少室内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单纯从计算机应用角度出发来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那么其教学结果就是隔靴挠痒;一方面,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更新非常迅速,而这些新技术从产生到进入教学视野,一般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如果仅仅依靠任课教师的自我知识更新,那么就会造成计算机操作教学上的滞后性,中职校教育就跟不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步伐,抛开这一点不讨论,依靠自我知识更新也存在问题,一是占用任课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另外更新的效果还得不到保证。为切实解决师资队伍与教学需求之间的矛盾,中职校首先要探讨计算机任课教师核心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配套措施和整体规划,目前较为可行的策略是培训和引进双管齐下,强化"双师型"计算机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满足中职校的计算机教学发展需求。具体操作是,通过优惠政策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以吸引一批"双师型"人才,或外聘技能型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减少部分师资队伍建设开支;派送有条件的计算机任课教师进 修培训或参与企业操作实践,通过提高校内教师的教学水平来建设中职校的计算机教师队伍。

4.提高教学水平

中职校由于其培训学校的性质,与公办学校比,经济基础较薄弱,学校的各项配套设施也不是很齐全完备,起步阶段经济基础薄弱尚没有产生较大影响,而随着学校知名度的扩散,开始出现盲目扩招现象,这样一来,前面的基础硬伤就渐渐束缚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教学设备购置、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中职校学生扩招的最大限制,实训设备的转型和升级节奏慢、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速度慢都大大影响了中职校培训教育正常水平的发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如何应招才能有效提高中职校扩招后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要求所有中职校建立各自培训专业全套实训基地,既是一种巨大浪费,也不符合我国的经济状态,中职校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完全凭借自身力量加强建设的不可行性,而靠国家的政策扶持也不是有效的解决之道,必须创新思维走新路,其中,内部资源整合与开展校企合作是很值得借鉴的好办法新路子。

(1)内部资源整合。内部资源整合要求不只是简单重组现有计算机教学设备,而是优化配置所有能够被计算机教学利用的教育资源,要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操作思路是将计算机教育资源的日常维护巧妙地添加整合到计算机教学中来,如学校机房的日常维护添加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校园网的日常维护添加到《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学校网站的日常维护添加到《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等,这样既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了实训场地,又节省了日常维护开支。内部资源整合也可将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与相关课程教学添加整合起来,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为计算机实训教学提供水平更高质量更优的培养教育。

(2)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实现实践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中职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可以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完美接轨,甚至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去向,"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最佳体现,这一合作模式以双赢为目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可以说是对学校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5.变革考试方法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选用合适的考试办法也是不可缺少的。传统考试一般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考查,传统考试办法会将中职校学生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这就违背了中职校教育的初衷。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应以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为考查重点,具体考试形式可以是笔试加机试,且加大机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为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操作能力,可适当布置类似课程内容的作业任务,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同的作业任务,如程序设计课程可布置学生编制一个应用程序系统,程序操作课程可布置学生完成一个制作(或设计)作品,以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为竞赛内容的中英文录入、文字编辑排版、程序设计、网页制作、3DS 动画设计、Auto-CAD 辅助设计等各类比赛也可以是作业任务的形式,平时成绩的评定就依据作业任务的表现评分。

参考文献:

[1]陈小军.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2]项蕾.谈一谈职校《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J].内江科技,2011(09)

[3]吴金桁.中职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2011(12)

[4]杨浩.浅谈中职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国西部科技,2010(32)

计算机课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于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声响图像来传递教学信息。让那些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字幕、信号、生动画面,绚丽多彩地呈现在学生眼里。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时,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枯燥,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首先利用电脑,设计小熊在森林里举行生日宴会。3只猴子、2只松鼠和7只小鹿等许多动物前来祝贺的情境,然后提出问题:谁能够把前来祝贺生日的这些动物和动物的只数整理到一个表格当中,使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出有哪几种动物前来祝贺,分别有几只?学生思考一会,很快就能整理出来。这就把抽象的知识和生动的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二 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形或多维动画反映各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生发挥足够的想象,启迪思维,促进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数学是一门极有情趣的科学。其中,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图像、直线及圆锥曲线等都具有变化美和动态美。精心设计制作课件、借助多媒体电脑展现变化多端的图形和图像,点、线、面、体的动感和互相关系,定会使学生心旷神怡。进而激发潜在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平面解析几何的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使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的面积课程时,可以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个长方体的表面剥离下来,从而使学生感性地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三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件可将抽象变为直观,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不仅如此,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认识角”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点闪烁、闪动红领巾、实物三角的形状,紧接着,把红领巾实物的表象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然后闪烁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从而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学生接受起来就很容易了。

计算机课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学;“一三四三”模式

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思想能够被人们用于管理日常生活,解决各领域问题,并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具备计算思维的人能够通过比较、分类、类比等方法,将计算机科学中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迁移到其他事物之中,以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和准确程度,同时,能够善于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通过规范的方式将复杂问题转化为若干简单事物加以解决,并及时调整方式方法以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在教学领域,计算思维也能够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对所有学科的教学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要求

“大数据”不是单指技术形态,而是针对日益增长的信息量和数据种类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同样面临“大数据”的时代冲击,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方法,都被充分地数字化和网络化。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何实践活动,都伴随相应数据的产生,对数据的分析研究实质上就是计算,这就是计算思维的用武之地。

(二)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的主观诉求

计算思维为高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提供了理解自然、社会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新视角,同时也为高校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强调了创造知识而非简单使用信息,提高了高校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创造和创新能力[1]。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领悟计算思维的思维方式,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为科技的发展创新提供准备。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基于计算思维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其掌握基于计算思维的问题求解方法,为未来利用计算手段进行学科创新研究奠定基础。基于计算思维进行教学课程改革,重点要进行的是用计算机语言表述形式来进行现实问题的转化,而不是单一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技巧[2]。

二、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三四三”模式

(一)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也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焦点。设计一个融入计算思维理念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需要考虑将计算思维各特征点多视角、宽领域、立体化地融入到课程体系设计中。引入计算思维将会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并进行新的剪裁和增删。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从实例出发,紧紧围绕各学科学生在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系列课程进行相关专业的设计、规划、部署、实施、开发和高级管理[3]。一方面,要带领学生熟悉和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并自觉运用抽象、约简、转化等方法,将现实世界的问题转化成计算机世界的描述方式;另一方面,要借助计算机高级语言实现计算机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自动化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思维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现实情景描述,即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实际应用背景,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阐述,激发学生发现并描述问题的潜能[4]。二是概括问题,也就是将实际问题经过分析和抽象,提炼出要素并转化成信息世界的描述方式,培养学生抽象、约简和归纳的计算思维能力。三是处理过程,即运用基础知识对上一阶段中抽象到的问题进行求解,细化处理步骤,确定问题的处理模式。四是确定课程体系的过程,对上述每个阶段中细化得到的处理过程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结构表示出来,设计一个包括主干课程和分级课程的树形课程体系结构。

(二)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确定

课程内容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基于计算思维确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以计算思维的引导、培养和锻炼为目标,从适应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总体上确定三个方面内容: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计算机实践课程。

1.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主要是针对思维方式和主观意识的培养训练,利用计算机计算速度高、存储量大和智能化强等优点,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需要进行思维转换,将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语言在思维与认知方面进行等量转换,在现实中自觉运用这种转换思维的能力就是计算思维意识课程培养的目标[5]。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编程的思维和理论来描述并界定人类的自然语言,同时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为人类解决问题就是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的课程内容。

2.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以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及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教育,应是面向各个领域的应用,而不只是面向计算机学科。在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

3.计算机实践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并体现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合多种计算机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的方式设计实验过程和步骤。设计基于关注点分离的层次化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方法

1.双向互动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从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讲解转向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可灵活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构建主义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并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样性及重构性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抽象、求解思路及方法的探讨中导出计算机在不同学科的应用思想及方法,以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和计算思维能力。

2.实验教学法。融合多种计算机科学思维方法构建实验教学的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具有开放性,教师负责给出参考步骤和引导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

3.反馈递进法。教师指导学生采用递归的思想,把复杂的问题变为与原问题相似的简单问题,减少重复计算,学生利用并行处理和逆向思维,对问题进行描述,反馈给教师,师生双向沟通,进一步设计并确定求解问题的方案。

4.二维教学法。既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广度,又注重其深度。广度教学是指从自然、社会中的广义计算拓展到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将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映射到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并进行概念抽象。深度教学是指基于学生深度理解与思维相关的理论与概念,进一步探讨思维本质和应用,进而强化思维的作用和价值。将广度教学与深度教学有效结合,从广度教学延展到深度教学,形成二维教学法。

(四)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评价

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评价包括三个环节,即评价、反馈和优化。

1.评价是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量化考核,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教学效果。在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中,加强对学生探索发现并构建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求解及系统设计中计算思维能力程度的考核,加大实践成绩权重,重点检测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上的思维能力。

2.反馈是通过教学评价,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教学过程的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在计算思维引导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只有通过反馈信息调节教学行为,及时调控课程计划,才能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

3.优化是在评价与反馈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教学计划和教学行为而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遵循教学规律,合理确定优化教学的标准,开展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的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寻求合理的教学结构,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一三四三”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注重提升教师认识与素质

计算思维对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计算机基础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在工作、教学和生活中都在潜移默化地应用,只不过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或者作为一个系统的理念提出来,并传授给学生[6]。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的讲解、案例的设计的实施最终都将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在本轮改革中将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培训、自身学习、同行之间的讨论交流,在认识、方法上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通过集思广益和研讨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要实现在有限的学时内既使学生的应用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又要在学生的能力结构中融入计算思维的要素,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建立计算机问题求解意识,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更新。在教学内容上,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升信息素养,进而形成问题求解能力。通过上机的实践教学,在讲练结合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从学生的实际应用出发,既要有通识知识,又要符合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另外,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在内容的设置和案例的设计方面要有针对性,确保学生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个递进式的知识的提高和思维习惯的不断养成。

(三)有效融合教学过程思维培养与应用能力培养

很多高校过去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目标,但新的教学改革是在这个目标上更进一步的提升,最终实现思维培养与应用能力培养要融合。“计算思维”应体现出既能感知又能实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方式,科学融合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类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渗透“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并在课程内容编排和体系结构设计方面体现具有“计算思维”特征的创新性。课程内容体系贯穿理解计算机的知识、应用、方法等三个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查找资料、购买东西等,但是学生只是会简单地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而一些高级的搜索技巧几乎都不会。在学生的信息查询的教学中,要将知识(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技术)、应用(信息检索的技巧和高级检索方式)、方法(培养计算思维)进行融合,不仅是具体应用,还要举一反三,归纳分析,总结规律,上升为思维。

参考文献:

[1]耿国华.以计算思维为指导,提升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12-15.

[2]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4):4-8.

[3]罗芳,杨长兴.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9):83-85,89.

[4]葛欣,席景科,等.基于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5(1):159-160.

[5]王文军,等.基于计算思维的数据库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2(12):66-69.

计算机课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1.1课程内容建设

在课程内容建设上,配合教学实施与监控,创造性地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分解、“裁剪”与“重构”。程序设计基础是通过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能,在课堂上讲授过多的语言细节往往影响学生对思想的领会。计算机问题求解课程将传递思想和训练技能分开,不讲语言内容,而是通过学生编程训练技能。离散数学课程的内容主要由逻辑、集合论、图论和代数4部分构成。课程第一阶段,以集合论内容为载体,加强对学生逻辑证明能力的培养,而对图、计数与组合、离散概率、抽象代数等内容的讲解则与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应用尽可能相结合,提高其学习兴趣。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与分析两门课程内容紧密相连,通过问题求解这一主线组织内容,避免了作为两门课程之间分工不明,互相冲突的现象。同时增加了近似算法与随机算法等算法领域的新内容。

1.2课程教学模式与手段

1)教师授课强调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授课重在引导,采用启发性问题将内容串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师讲解内容及材料均是在“深度引导”的思想下设计的,并让学生动手“做点什么”,每周均有解题和编程实现的任务。例如,将主题为“为什么计算机能够解题”分解为两个子问题:①计算机能干什么?②人工如何解题?虽然计算机功能强大,但内部只有简单的“bit操作”。要求学生利用3个最简单的bit操作:bit反转、置零、bit条件反转完成。讨论①为什么会需要像哈希表这样的数据结构?②如何理解哈希表反映了使用数据结构进行效率和空间开销的优化等问题?结果表明,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均有较大提高。2)增设讨论课。在讲授计算机问题求解课程时,教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适时引导是教学的关键。除在授课过程中启发式提问和重点分析式引导,还专门设立讨论课,讨论课与理论课在教学时间上按周同步,分小班进行,确保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位学生,做到人人发言。讨论课的增设在于了解学生自学和听课的效果,回答学生的疑问,通过讨论问题和习题练习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教学手段。(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问题引导,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采用典型案例教学,选择生动例子解剖分析,避免长篇说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1.3课程监督

1)课程监督的概念。对教学过程的监督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监督课程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使教学活动尽可能达到课程设定的目标。具体到课程的教学过程监督,主要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机会,获取学生的反馈,从而了解课程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达成情况。“督”是后行动作,强调在获取学生的反馈后作出修正,使后续教学活动更有利于达成课程设定的目标。2)课程监督内容。围绕课程在意识、知识、能力和技能4个方面设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算法表达的诉求意识、对算法效率的敏感意识、算法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养成进行监督,对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积累以及两者相互衔接的方法积累进行监督,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自我探索学习能力培养、凝练问题能力培养以及技能训练进行监督。3)课程监督方法。(1)在课堂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实施基于问题的教学,进行课堂监督。(2)课后通过学生书面作业和程序设计练习,特别是设计一些容易出错或方法灵活、较有挑战性的程序设计练习,实施作业监督。(3)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意识、知识、能力和技能的系统性考查,综合利用笔试、机试等手段,进行考核监督。(4)课余时间通过面谈与通讯、网络等多种途径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和具体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开展课余监督。

1.4授课效果

课程体系采用自学、授课、讨论与监督为一体的授课体系,贯彻深入引导、自我探索的教学理念,完整两年的教学周期结束时,学生反馈最大的收获就是自我探索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表明,以全新的教学方式实施重组计算机问题求解课程效果良好。在后续教学实施中通过细节完善,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2对当前计算机教育的启发

2.1课程体现了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计算机问题求解课程巧妙地解决了意识、知识、能力、技能等4个层面的内容,是系统工程。该课程以问题引发为核心的顶层设计,比如课程的定位是什么,面向的学生是怎样的,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体现思维层次。课程内容的设计不仅包括各个知识点以及它们的衔接,还包括按照不同层次,不同阶段进行整合。后续的教学实施与监控,反馈与改进,遵循了系统工程规范。对于深度引导,课程将复杂艰涩的知识按照教师的深刻理解还原了问题本质,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课程设计中的具体问题引出“启发式”教学精髓。课堂引导随着知识层面引导的深入,知识落了地,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基础和原始素材。这就是“深”的含义,是“深入”“底层”之意。让学生从感性方面直观且不失科学性地构建其知识体系。启发教师们在计算机教育和课程改革中采取系统工程的方法,在未来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算例,用他们能理解的知识构建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2.2课程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辅以讨论课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积极主动,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气氛好。其学习能力是通过让自身“做”来培养的,课程是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强调对知识的深度掌握,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带动其独立思考并激发创造性思维,加大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新性能力培养。

3结语

计算机课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部分考点可概括为三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又主要包含三部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数据转换。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掌握:基本知识;系统的启动与退出;资源管理器的基本操作;磁盘操作;文件与文件夹操作;计算机网络功能。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考试指FORTRAN语言,主要掌握FORTRAN语言程序结构与基本规定;FORTRAN语言数据类型与运算;FORTRAN语言数据文件;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常用语句;FORTRAN语言程序函数与过程。

2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中,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指导实践”为逻辑,大多先介绍原理,再进行实验,一系列的学科课程完成后进行实习。在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发现:尽管上过理论课,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在实操过程中。学生不会运用理论去思考问题,实习过程中要重复理论的讲解。这正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割裂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是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法能力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实践教学大多是已设定好的验证性实验,难以实现对方法能力的培养,难以形成经验的积累。要开展项目化教学,要考虑基于什么样的载体,即选择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根据一个职业中可以传授的下作关系和典型的下作任务来确定的,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包括工作计划、实施及工作结果的检查和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表现出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具有促进该领域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2]。

3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

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的思考与总结。中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成为任何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高低以及他们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长远发展。笔者在分析“Window XP操作系统”一课教学设计案例时,将案例设计者的实施过程和教学反思与笔者的教学实施过程与反思进行了对比分析,有了如下认识与思考:首先,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转变教学的常规手段,综合运用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问题,辅之以课后练习巩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都注意引入具体地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论从操作系统的开关机等基础操作结合的能力。其次,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指出,判断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老师讲的好坏,而是学生“学”的好坏,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学的任务,而不是让学生的“学”来帮助老师完成“教”的任务,那么在处理教师的“教”助学生的“学”的问题时,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注意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与技能水平,合理的安排各环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教学设计要有足够的预见性,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和变化,这是笔者以后从事教学工作,进行课堂教学亟需改进的地方,教师在充分的预设问题,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的前提下,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保障课堂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3]。最后,教学改革重点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而新的教学理念的创设和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培养是分不开。教学改革以后课时和教学内容不成正比,课时量少,教学内容量大,教师要构建有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在以后从事教学工作中会不断努力,力争在实践教学中落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亚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统计与咨询,2011(04):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