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教育学

计算机教育学范文精选

计算机教育学

计算机教育学范文第1篇

这门课程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是课程内容的应用和变化。虽然高校在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和改革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仍然面临一个严峻的形式。基本上来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问题如下。

1.教学内容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和社会需求。计算机教学需要一个内容创新、适用性强、水平适宜的教材。但是目前计算机教材很难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能充分反映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通常,本科教学重在理论知识,创新性和实用性非常缺乏。

2.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之间的矛盾。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依靠书本和教室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很多学校,大部分教室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实践课程。因为缺乏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只能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但不能处理实际问题。这种方法也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并且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3.教学力度不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电脑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需要计算机教室不仅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掌握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教师的理论更新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致使他们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4.滞后的评测方法。目前,计算机水平评估方法是以理论考试为重要部分。虽然大学已经做了一些改革,添加了一些实验测试分数,但这些只占了一小部分。事实上,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强,他们会试着做一些创新的尝试,但是在理论测试中,他们可能会表现得并不让人满意。或许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测试方法更适合其他的学科,但是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理论和实践应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改革。随着国家大力推广计算机教育,学校对计算机教育也是相当重视,目前大部分大学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必修课程来对大一的新生普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该课程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为讲述计算机的发展、软硬件组成、Office软件的基本使用、网络基础知识以及IE操作等方面的内容。然而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高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不大,这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并且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普及。目前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内容大多数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基础,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常用工具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等为主。如上文提到,这些科目大多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有所接触,甚至很多学生已经可以熟练掌握了,这些课程的再次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可以从就业市场直观地观察出来。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关于计算机方面知识,一般用人单位比较看重两个方面: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两个方面,大多数学校开设的课程只有C语言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在全球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环境下,Java更具备了显著优势和广阔前景。Java更适合团队开发,软件工程可以相对做到规范,这是一个很难比拟的优势。将目前最新的MCC(MobileCloudComputing)、Ubuntu等课程纳入教学,可以供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对满足以后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有很大帮助。

2.教学方法改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了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只要我们提供适当的教材和适当的帮助,并且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教学时间,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者达到明确的学习目标。基于这个理论提出了一种分层教学理论。分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测评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来确保教学质量。它解决了统一教学和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并且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会克服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还将克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不同的矛盾。要以学生为起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很多专业课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应各专业对计算机的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能够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很多学校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取统一教学的形式,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与后续的课程和以后的工作有效地结合。这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学习期望,高校可以开设一些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课题,供学生凭兴趣自行选择。这些不同课题的设计,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且可以将这些开放性实验设为学生的特别成绩,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3.教学模式改革。一般情况下,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在教室中进行,同时将讲课内容用多媒体投放在屏幕上,在这种课程上,学生只负责听教室讲解和看教室演示。这种教学模式只适合一些理论基础知识,但计算机技术是理论和实践兼备的,这就说明这种听和看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在传统的计算机实验课中,通常都是由教师给出实验任务,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后交给教师检查。随着教学人数的增多以及课程进度的加快,这种方法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教师不能在一个课时中完成对每一位同学的指导检查,而天生的惰性也导致很多学生互相抄袭,马虎完成实验任务。要改善这种情况,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的方式,设立一些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同一个团队的学生合作完成某一个课题的具体设想、设计和开发。在每一个实验课结束的时候只需要对该课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将本团队完成的整体设计成果上交,每一位同学注明自己所负责的部分,教师对此作业成果进行检查,也可以通过检查结果了解各个同学掌握的情况。同时,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步凸显,高校也可以合理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在网络上共享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下载教学资料等。在课程结束之后将优秀的作业在网上共享,供学生从中学习一些好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4.师资力量及教材改革。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专业计算机技术的教师应当时刻跟紧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时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高校应该增加投资,加强培训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不仅要吸取新的年轻教师来充实自己的师资队伍,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教师创造有利的条件,供他们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来适应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雇佣专业的教授举办学术讲座拓展教师的视野;组织一些教师进行实践工作研究来充实他们的经验。同时高校也要时刻更新教材库,要独立准备实践课教学资料,也要选择优秀的基础理论教学资料。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面,应当派出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审核,并及时匹配合适的教学资料。

5.教学测评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发下试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交上试题答案。这种评测方式适合一些重于理论的课程,并不适用于理论和实践兼重的计算机技术教育。2012年举办的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提出了一个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及课程建设的议题。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而不是计算机的思维,也不意味着能为计算机编程,更不意味着机械重复的刻板技能,而是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计算思维是从学科思维这个层面直接讨论学科的根本问题与学科的思维方式,而计算机方法论则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讨论学科的根本问题和学科形态。除了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纸上测评,应当将计算机的实践课程得分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并且为学生准备开放性实验课题,在学生完成此类开放性实验后,根据检查结果也可以计入学生的总成绩。这些实践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同时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计算机教育学范文第2篇

我们采用了比较研究法和理论建构法等进行实践,以大学素质教育为中心,围绕“教育之目是什么”?“进行实践素质教育之实质是什么”?“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将大学素质教育的观念以及课程和任务等从实践层面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

1)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①计算机科学中的人本教育内涵;

②人本教育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关系;

③如何整合计算机教育中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

④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

⑤怎样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课程教学过程寻求知识广度和深度平衡

①共性教育的设置与选择,通过为学生提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力求实现知识的广度的要求;

②知识分类与教学计划的制定,规定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方面的要求。

3)专业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如何培养学生的表现与交流能力的研究。

5)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从事或参与研究课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

2具体措施及效果

1)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了实施计算机人本教育,建立大学生创新活动的一体化保障模式。配备创新实践教师管理干部,为学生提供活动场地、图书资料和开放设备。采用项目驱动的创新实践活动。对创新活动采用立项管理,学生经过答辩争取项目,通过交流制度实行过程监督,通过答辩与项目展示进行考核。通过“导师+项目”的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2)调整选修课程模块我们将部分前后关联比较紧密的课程聚合在一起,设置为选修模块。目前我院共设置了5个专业选修课程模块:①“Java程序开发”;②“.Net程序开发”;③“硬件开发技术”;④“软件工程技术”;⑤“网络工程技术”。模块①和②是具体的技术型课程;模块③以硬件相关技术为主;模块④着重进行软件开发的规范化训练;模块⑤着重于网络系统的规划与集成、维护与管理。无论哪个模块,教学中选用的演示项目和实验项目均应与计算机相关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相结合。考虑到总学时和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目前暂时只允许学生选修5个模块中的1个。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申请,经批准后可以再选修1个模块。另外,我院已开设“计算机系统维护”、“Oracle数据库系统”、“高级网络程序设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15门课程作为专业任意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3)学生的个人定位和因材施教我们将第四年学习主要划成三大模块和六个模块方向。三个模块是:①理论学习深造;②校外实习实训;③校内实习实训。其中理论学习深造模块是专为报考计算机专业类研究生的学生设置的,这部分学生可以不参加最后一个学年的实习实训。校外实习实训模块又细分为学院安排和自行联系二个模块方向。校内实习实训又可分报考公务员、报考外专业研究生和补修学分三个模块方向。这五个模块方向,均根据学生的志愿填报进行安排。对于不及格学分达到10分及以上的学生,学院本着对其学业负责的态度,尽可能地动员其选择另一个补修学分模块方向。

4)实践成效目前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共申请立项30多项。其中4项为部级科技创新立项,6项为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在部级和省级各类竞赛中有80多人次获奖30多项,其中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3结语

计算机教育学范文第3篇

关键字:职业教育计算机改革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在当前某些职业技术院校中,相当一部分院校都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职业技术教育,其教学模式和结构还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看来,深化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当今世界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21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怎样教育学生能学会学习,进而学会生存,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多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相比的最大差异:中国学生虽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比美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动手能力,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因为猎物总有被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旦有了“一杆枪”,它就可以靠自己不断地去捕猎,而继续生存下去.由此可见,改革现行普通中、高等教学中的弊病,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一定模式、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它的特点是思维敏捷、思路灵活、具有创造性。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计算机语言具有逻辑性强、处理问题周密、严谨的特点。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在给计算机特长班上课时,经常进行编程训练。这时,我们就注意利用程序设计及算法自身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分析试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算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

2.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观念

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思想、功能目标、操作要领等,它是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一方面,它来自教学实践,是教师和学生对某些有效的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和加工的结果。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实际执行者是教学的实践者和实践对象,即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当代的一些教育理论家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在课堂上讲很多理论,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面对计算机却手足无措。有的学校教师只管上课,而上机却由实验员负责或教师只备上课、不备上机,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了很不起眼的配角。这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学习方法死板教条,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学科中,在面临21世纪的挑战面前,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不能不引起深思。

国外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预言,21世纪最伟大的产品不在科学技术,而在新型的学校教育。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一名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计算机教师,在面临“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再用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就难以培养出智能充分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因此,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手段、方法,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

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的作法是,利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用计算机教“计算机”。在教学中,教师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当然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等,在诸多种教育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中,采用那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当然,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改革教学模式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某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

3.针对职教和专业特点,大胆进行课程整合

两年制势必降低学生的文化基础,但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必需的文化基础已经在高中阶段形成,进入高等教育层次后,学生的文化基础更多表现为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后续的学习能力。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终其一生的知识,只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职业技术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优秀教育,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我们培养的是计算机操作员而不是计算机工程师,所以授课课程应以实用为目的,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特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精讲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加大职业能力训练的比例。比如可以将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适当压缩,仅仅将其引入门而不做深入的研究,也可将其作为限选课(也要考虑照顾部分专升本的学生)。同时重点开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实践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如3DMAX、网页制作,这些课程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做到精通,并能够举一反三,自学与之类似的其他课程。

(2)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并可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教学计划。

(3)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的特点,教学计划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已毕业就业的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回炉”——回学院进行新课程的短期学习,使知识及时更新。

4.加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现代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尽管基础科学的分科分类越来越细,但是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社会职业则呈现综合性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日益变细,职业知识、技能的交叉面日益加大。交叉职业和新兴职业所要求的许多技能和知识已大大超过了传统职业所界定的内容范围,它们不只是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已经呈现了一个强有力的态势,它的普及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求职场上逊色于熟悉计算机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作为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现在就业的渠道大大降低了。

因此,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学习手段,会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作为计算机专业,我们更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加大其他学科在计算机专业的融合,当然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提高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认知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鼓励他们学习第二专业。

参考文献:

[1]陈文力试论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旅游教育增刊1997年8月

计算机教育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在现代教育行业体系改革背景下,德育教学已经融入到中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并以此实现教育行业的发展目标。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证明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代表着时代的需求,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计算机应用的教育中,还有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教育理念,其关乎学生计算机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安全意识,而此理念就是德育教学。现代计算机应用教学时,教师一般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课堂中德育内容的融入,导致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不足,此举与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基本初衷相左。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将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等良好品德,融入到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职教育以社会需求为育人宗旨,在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的同时,秉持着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的生活与实际应用,并蕴含爱国情怀、文化传承等人文精神,使其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加强德育方面的教育,才是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计算机与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各行各业。网络上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资源是多元化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现今,中职学校招生要求较低,不注重学生的生源质量,导致中职学生出现了缺乏学习兴趣的普遍现象。此种现象的解决办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将计算机教学作为中职学生学习的“基石”。中职学生本身思维处于活跃阶段,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部分学生会产生盲目从众心理,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世界观,发挥计算机教育的真正作用。

二、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策略

(一)融入爱国教育,培养爱国情怀。爱国教育是德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爱国的定义有许多,不能将其单一标准化,正如教师教学一样,很难制订统一标准的教育环节。德育包含爱国教育,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将教学课程的实际内容与德育中爱国教育相结合,而后在课堂中传授知识时一并融入爱国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实际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时间特点或者是事件特点进行教学选材分析,尽量做到贴合实际,使学生可以感同身受,更容易理解。举例说明,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制作“我的祖国”幻灯片的作业,在学生制作之前,教师还需提出相关制作范围,同时引导学生以“春节”“国庆节”等节日方面的内容或者国家相关大事件为制作题材,而后鼓励学生自行搜集相关图片、文字、音频素材,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认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融入情境教育,培养感恩之心。提及教育,许多人都会以“严肃”来形容对教育的态度。如今社会的改革影响着教育事业与现代化接轨,现代智能化科技的普及,使学校的教育方式更加多元化。中职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运用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更好的引导学生对知识及情感的感知能力,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国具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有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可充分利用其含义进行德育教学。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特殊日子里,教师可以根据基本课程,演变成情感互动课程。例如,教师安排学生设计电子贺卡送给长辈的课堂作业,学生设计电子贺卡时可将心里话写在其中,也可以将照片、图片添加至其中,在学生思考与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心底的感情会不由自主的触动。当学生完成作品后,将贺卡送于长辈,增加了学生与长辈之间的互动,也使两者之间的感情得到升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亲情、感恩意识,使其日后不论是对人或者事物都会更加有爱。所以,情境教育的融入必不可少,学生心存感恩,才会有责任意识,使其热爱生活,并拥有健康的成长心态。

(三)融入道德观念,规范职业道德。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影响较大,教育的内容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影响更深。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对教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产生一些误导性质的语言或者行为。当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的时候,学生会对教师的教学信服,只有教师的以身作则,才能做到真正的言传身教。部分教师在面对课堂纪律管理问题时,感觉非常困难。尤其是个别上课迟到的学生,教师处理方式不外乎两种,且没有解决学生的迟到问题,长期如此,学生自然会失去了应有的约束感,更甚者会肆无忌惮的旷课、逃课。为了改善不良现象,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去考虑,怎样处理该事件效果最好。因此,要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就要在自身做转换。针对迟到问题,教师可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规范课堂纪律,而后对于缺课学生查明原因并认真记录。并不过多苛责学生,只是将其化为教师的行动力,教师每堂课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对学生起到间接影响,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提前5分钟上课的认知,可有效避免上课迟到等类似事件发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愉快学习,还会从心底产生敬佩之心,通过教师的行为表现,深刻体会教师的责任感、职业规范等良好的思想观念,其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融入理想信念,培养成才认知。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注重专业技术培养,对于文化素质的要求不高。许多学生进入中职学校是出于无奈选择,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少信心。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必须从正面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可向学生介绍本校优秀的毕业生及其典型事迹,使学生明白,中职学校所教授的技术与知识在社会中拥有一定的实用地位;教师也可以分享著名人物的光辉事迹及创业经历,教育学生想要拥有成功,必须从现在开始学习充实自己,正如古诗词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教师不仅要刺激学生的上进心,还要一直予以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五)融入法律教育,培养法律意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融入法律法规观念,使学生尽早了解法律的严肃性,让学生明白面对法律不允许逾越半分。教师需要规范约束学生过激的叛逆行为,使其拥有健康的成长方向。在计算机安全讲解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我国计算机方面相关的法律,使学生明白法律不仅是惩治犯罪行为,更主要的是预防犯罪行为发生。学生通过学法、知法、懂法,知道法律禁止的行为,并有效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清楚自己身为公民应履行的义务。举例说明,教师讲授计算机病毒时,可根据实际案例向学生进行讲解,其中被病毒入侵的电脑数量、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病毒制造者受到法律制裁等细节可进行深入说明,表明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与犯罪的严重性。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

(六)融入集体观念,培养团队精神。人虽然是个体,但又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总会在群体中生活,而和谐的生活就是对人际关系处理的考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后,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测试,教师统一安排课堂作业标题,而后由各小组成员配合完成。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渺小且虚弱,团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将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相融合,同学之间相互监督,共同学习,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美好品德。

三、结语

在计算机教育中,基础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这并不能因此弱化德育教学。教师在教学方面要做到“双管齐下”,将德育理念融入于专业知识中,通过课堂练习主题的变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提升个人素质。因此,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教学中需要德育教化,学生拥有良好品德,才能在社会上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仙.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200+203.

[2]仲小娟.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讲解方法分析[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2):205+231.

计算机教育学范文第5篇

搭建一个很好的网络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环境的搭建是很有用的,具体而言:分为资源层次,功能层次和管理层次。资源层次的东西只是一些资源,包括一些数据,电子数据库或者学习信息。功能层次的东西滴为我们的学生或者老师提供一些有好的使用方式,这样一来,大家就更加上喜欢我们的网络学习环境。

2网络在教育教学当中的应用

2.1网络教育教学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支持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差,他们不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去完成相关的实验。这个中原因,一是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过程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很多学生一开始感觉新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活动也就丧失了原本的兴趣,对于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课堂作业也就是敷衍了事而已。二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老师也是有责任的,他们很难调动课堂的活跃度,一般来说,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过程就是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老师演示一遍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方法,然后再由学生自己操作一遍,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集中,加上一些玩手机的,开小差的,这样一来,他们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还有,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消化老师所讲的东西。很多问题都被忽略了,这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的教学水平不够,他们有些甚至都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而是半路出家,担任了计算机网络课的教学任务。这就使得教学水平下降,很多学生难以学到好的东西。

2.2网络教育教学成为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