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it入门教学

计算机it入门教学

计算机it入门教学

计算机it入门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 it知识体系 信息应用系统 it课程体系

1 经管类专业it知识体系

近几年,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大胆探索,面向应用,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与企业无缝连接,是这一改革的目标。在具体实施上,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的实践性课程或环节,如市场营销专业沙盘模拟,会计专业手工会计模拟,旅游管理专业的调酒训练等,这类课程本质上就是未来就业环境的一个模拟或缩影;另一类是it类应用课程的开设,随着it技术和互联网的深入广泛应用,it在企业中的地位也更加凸显,学生到企业必定与电脑、网络、应用系统打交道,所以这类课程不可轻视,本文的着重点也在这里,即探讨经管类专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it类实验课程体系。

1.1 经管类专业it类实验课程界定与目标

经管类专业的it类实验课程除了如计算机基础这样的通识课程之外,还包括一些课内含有上机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上机学时至少应占课程总学时的四分之一,且上机不是简单的查资料,也不是完全的验证性实验,而应有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内容,要能让学生动脑筋,这样的实验课程才能为培养创新能力服务。像会计专业这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开设的单设实验环节(如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也归为it类实验课程。

开设it类课程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也不是为应付各种职业证书考试,它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与专业培养方向这个大目标是一致的,是为提高就业能力服务的。认识这点,对经管类专业it类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十分重要。

经管类专业it课程的具体目标是:要使学生能应用本专业的各种信息系统,能使用常用软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进而提高对it在本专业的认识,对it在本专业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使自己始终能够跟上技术应用的步伐,甚至能提出好的应用建议,做一个懂it应用的管理人才。

1.2 经管类专业it类知识层次

尽管经管类专业的it类实验课程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但it类课程自身有一定规律,it类课程技术性强,课程间逻辑联系紧密,在经管类专业中,它自身应构成一个子系统,它的层次关系如图1。

第一层次:it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主要通过学习计算机的最基本的知识来完成。包括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运行软件的过程;了解数据库的概念与构成,了解数据库是经管类信息系统核心部分。涉及的课程主要是两门,即计算机基础和一门数据方面的课程,这两门课程都有大量的实验课时,是一个很好的入门基础训练。

第二个层次是对it在本专业应用技术的掌握,可通过学习本专业的一个信息系统来完成。经管类专业的信息应用系统在使用顺序上,有很多共性,一般为:系统设置基础数据输入期间数据输入各种查询输出各种分析输出等。在学习信息系统时,不能简单的弄几个数据模拟一下了事,而应该用有实际意义的数据,数据量至少应跨三个期间,因为很多细节问题在少量数据上无法体现,在一个期间也看不出来,在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中,按部就班的过程谁都会,高手在于能解决问题,这一点在学习时就应刻留心,这对实验课指导教师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第三个层次是it的深化应用层,这是由企业应用需求而提出的。何谓深化,就是没有专门的信息系统来解决应用中的问题,或者信息系统没有企业所需的功能,或者企业所需功能需在信息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才能实现。一般会认为这不是经管类专业的工作,应属于it专业范畴。实际不然,企业的应用需求是千变万化的,而软件的功能在一个时期相对稳定,软件的功能经常显得不足,这就需要企业工作人员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it专业的人员不懂企业业务,无法胜任,企业也不可能经常拿钱去请it工程师,所以企业工作人员自己要能掌握一些it深化应用的能力。

经管类专业it深化应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常用软件的较高级的功能,如excel的函数来解决企业中的应用,许多小

企业都用excel来管理业务;二是在信息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如用友财务软件提供的月末结转公式定义功能,可以来设计各种报表。要很好地掌握这两者,对it技术和经管业务都要很熟悉,可能在学校只能做到很少一点,但应作为一个目标去追求。

从第一个层次到第三个层次是从it技术到管理类专业综合应用的过程,也是技术与经管业务相结合、以技术支持管理的过程。只有具备了这三个层次的知识和能力,才可以说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工作挑战。

2 经管类专业it类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对经管类专业it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知识层次的分析,经管类专业it实验课程应具有如下图(图2)的体系结构。

对数据库原理类课程,一般在经管类开设《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是在是太老了,也许极少数企业还用vf来做些工作,但绝大数企业不会用这个系统,本人觉得应该讲授一些关系数据库和sql知识,不需要讲得太深,但要结合现在应用系统的实际,最好能分析一两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并用sql语句写一些基本应用,不要求懂数据库设计,只要求懂原理,有应用能力。

不同专业具体的应用系统课程视专业不同而不同,如市场营销专业可开设《销售管理系统》,会计专业可开《会计软件的应用》、旅游管理专业可开《酒店管理系统》,金融专业可开《证券投资分析系统》等,课程名称可能与此处不同,但应有相近的内容。一般开设一门课程,对it依赖较强的专业也可开设两门。在课程的学习上,应力求使学生了全面掌握信息系统的应用,能解决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如果系统有二次开发功能,还应会根据要求进行一些二次开发,掌握了一个系统,对类似的其他系统应具有自学能力。如果只是简单会用,可能达不到开设这些课程的目标,也对不起花大价钱购回的软件应用系统。

信息系统基本原理与构成课程一般开设《管理信息系统》,也有的高校开《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不管是哪门课程,都应将重点放在信息系统的原理与功能结构、数据流程上,而不应过多地去讨论开发过程,经管类专业对此并不需要有过多的理解,也无法理解。信息系统的原理是什么呢?我想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信息系统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协调运作的;企业的业务流程如何反映在信息系统中,如何变成了数据流程;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如何组织的,最后又如何变成了各种输出;信息系统有哪些共性的东西,又有哪些特殊性;从一个手工业务到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需要做哪些工作。总之,从原理上共性上来理解信息系统,为更好地应用信息系统服务。

深化信息系统的应用课程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可能认识上还没有到这一步。它的重要性前面已经叙述,这门课程可以以选修或开放式教学方式进行,如果组织得好,这门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3 课程体系执行中的几个问题

3.1 谁来讲授信息系统的使用规律

很显然,第一层次的课程属于it基础类,不会涉及信息系统的使用规律,这个任务在第二层次,即具体应用系统课程和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讲授具体应用系统的教师,一般是专业教师,对it技术的理解并不深入,可能自己只在软件供应商处接受了一个短期的培训,自己也只是会用,没有在企业做过,对企业的实际应用也不是很了解,对软件的原理也没有透彻认识,所以只能将软件的简单使用过程教给学生。讲授信息系统原理的教师则倒过来,他们往往是计算机专业毕业,陶醉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原理,而忽视应用,或者认为应用很简单,不愿意去过多探讨,或者对经管类专业业务不熟悉,不能深入探讨应用问题。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但这可能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责任心,有交叉学科背景,有到企业交流学习的机会。当然,首先是学校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与经费。

3.2 深入应用的难点

前面已叙述,深入应用就是能根据企业变化的应用需要解决企业的问题。深入应用的难点就在于变化,准确点说,是企业对原始数据加工的变化,从算法的角度看就是对数据分类、排序、统计的变化。excel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软件,它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分类、排序、统计功能,不过有时需要编写一些函数来完成。函数是什么呢,本质上是系统提供的一段具有某种功能的程序,会用函数,excel的

使用就达到了另一个高度。excel这种函数模式,被许多具有二次开发功能信息系统模仿,能理解这一点,对这些问题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的专业教师真不多,但课程体系设计者应有这方面的认识,否则,设计出来的课程体系肯定达不到这个层次。所以深入应用的难点有两个:一是认识,二是师资,解决这两个问题可能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3 学生对it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与学习能力

经管类专业学生以文科背景居多,即使招收的是理科生,一段时间学习后,也会养成文科的学习方式,光看书,不愿动手。而it类课程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看书,认真理解概念,认真上机摸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才能对it课程有悟性。逻辑性强、微观思维为主,这是it类课程的特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略显不足。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需要提高认识,二是需要认真的态度和时间的付出,做到这两者,it类课程就不愁学不好。

计算机it入门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就业工程项目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计算机it入门教学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计算机it入门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IT人才;民族地区;普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

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都较缓慢,高等教育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与其他地区院校相比,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院校的经费、人才、生源等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必然会进一步影响民族地区IT人才培养的质量,更难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IT人才的需求。如何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与信息时代相融合,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根据本课题组对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工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大理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四川理工学院、西华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以及新疆农业大学等12个西部民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普通院校的生源、师资和教学等的调研情况,力图从多个角度分析和发现问题,探讨相关应对策略,以提高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院校本科IT人才的培养质量。

1 主要问题分析

本文所谈的IT人才指“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也就是按照教育部的计算机专业划分标准,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多个专业的人才。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部,近年来急需大量高素质的IT人才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尽管西部地区高校IT人才的培养数量在日益攀升,但长期以来,用人单位常对刚进入工作岗位的IT毕业生不能迅速胜任工作不满意。随着近年我国IT行业的迅猛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进一步暴露出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培养的IT人才竞争力不足,特别是软件人才缺口大和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凸显了学生就业困难与企业招聘不到可用人才的两难窘境。该问题的实质不是培养的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失衡,是高校IT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造成的。它的原因涉及教育体制、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下面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1.1 师生质量状况较差

1.1.1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民族地区普通院校IT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普遍落后,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师数量少、学历和知识层次较低、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和职业倦怠问题突出等方面。这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也将造成教与学的恶性循环。

1.1.2 整体生源质量低

据本课题组对西部民族地区的12个最具代表性的普通本科院校近年IT专业的招生情况和大学生学习状况调研发现,这些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生源质量整体不高,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较薄弱、领悟能力差、学习效率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大部分学生要想扎实学好多学科交叉且知识更新较快的计算机类专业显得力不从心。

1.2 专业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偏失

尽管当前计算机类专业已经在规模上快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但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的内涵并未能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快速转变,因此,作为计算机类专业大众教育主要承担者的地方高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受传统精英教育和当前重点大学的影响,目前很多民族地区普通院校的专业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主要仿照研究型大学来设置,虽也有少数院校在尝试以培养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IT人才,但因高校间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趋同性过强、缺乏自我特色、与社会实际需求不一致等,或因领导与教师的观念、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而未能切实按计划进行,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

1.3 教学体系建设落后

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还受美国“91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影响,不能解放思想,教学体系建设存在诸多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的发展,造成其培养的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本课题组对前述12个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院校教学体系情况调研发现,很多学校存在如下不足:课程设置不严谨(如未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面向实际工程的教学与实训以致学生难以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意义,更无法具体应用于实践;教学方法落后、教师的教学改革观念不强,教学管理保守呆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编程与开发能力普遍较低等。

2 提高民族地区普通院校IT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2.1 科学制订专业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分成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3类。生源质量、师资队伍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经费等多方面原因决定了民族地区普通院校难以按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要求来培养人才,应定位于着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由于不同地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发展战略及优势、发展方式和途径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科学地制订民族地区普通院校IT相关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

2.1.1 调整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学校要找准其为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即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然后,根据其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IT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使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企业的需要相对称。广西师范学院地处南宁市,由于广西的IT产业比较落后,而周边珠三角地区IT产业旺盛,IT人才需求量大,往年计算机类毕业生主要在两广地区就业,其社会服务空间主要是“立足广西,面向泛珠三角,辐射全国”。学校需要把握该社会服务空间的区域社会发展动态和趋向,深入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合理与可行的人才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1.2 制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不同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不一样,高校之间不应盲目攀比。学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服务方向、办学优势与办学条件等校情客观地进行专业定位,制订具有自身特色的满足IT产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IT人才,从而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在高等教育大系统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因此,根据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布局情况,民族地区普通院校应该坚持面向地方,把地方区域发展需要和行业用人需求作为IT专业教育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打造民族地区高校自身学科优势与特色,才能培养和造就大量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地方IT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不断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实现学校和地方区域社会发展的双赢。

2.2 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改革

下面结合笔者在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院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以及到软件企业顶岗锻炼和对IT市场调研的体会与总结,谈谈对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2.2.1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工程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情,占全国高校总数90%以上的地方高校,包括西部民族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应该以培养这类人才为己任,应切合实际转变教学观念,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培养不但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IT人才为目的,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2.2 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

学校要及时把握社会和行业发展动向,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例如,未来软件行业的热门发展方向有web与分布式应用、移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嵌入式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在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密切结合培养方向有所偏重有所取舍地设计课程,构建相应的课程群;学校宜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在不删减和压缩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尽量加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对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有相应的课程设计引导和课程设计实施环节,课程设计内容应与时俱进,紧扣行业当前和将来的需要,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能迅速进入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应用提升对知识理论的理解和吸收水平。

应注意的是,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不能任意和随意,更不能急功近利,而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且必须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否则就会导致把本科院校变成技能培训基地。

2.2.3 作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学习引导教育工作

根据本课题组对西部民族地区多个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各学校普遍没能给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指导和专业思想教育,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低、专业自豪感不断下降,更谈不上对未来的职业或学习生涯有所规划,从而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生活较迷茫,甚至消极,这将对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学习的引导教育非常必要。引导教育老师的选择非常关键,应该选择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对本专业与行业市场的发展动态比较了解的老师来担任,以便引导教育的具体内容能更好地与专业教学密切结合、紧跟社会发展动向,学生更有目标和科学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

2.2.4 强化学生计算思维,提高编程能力

编程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检验计算机类毕业生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此外,软件企业选拔人才也主要考查编程能力。我们的市场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普通院校(包括民族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独立编程能力普遍较低,对前述12个代表性院校的广大师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教师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上多侧重于语法等表面知识的灌输和识记,忽视对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工程项目思想的教导和训练;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编程能力和工程项目开发能力较低,在学了多门程序设计课程后到将毕业时还难以独立完成编程工作。

培养IT专业学生的良好编程能力和软件设计开发能力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专业课程,特别是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上,要充分重视教会学生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复杂问题与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的重点不只是编写代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算法思想与问题求解的思路,并最终形成计算思维。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偏重理论的模式,加强上机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外的程序设计和实际工程项目案例的学习和实践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大量的编程实践和项目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论、在学习过程中拓展思维,逐步巩固和提高编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2.2.5 加强工程教育,建设实践实训平台

民族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的IT教育普遍仍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不足,尤其是缺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实践训练。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IT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实践和工程训练。学校可以探索由教授或有工程项目经验的教师组建专业工作室,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加强工程实训教育。

开展校企合作,可聘请企业专家人校指导和参与教学,把学生送入企业,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项目实施过程,紧跟前沿技术,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掌握业界最新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实践的机会,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锻炼沟通与协作精神等。

民族地区普通院校多位于偏远的中小城市,1T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有限,很难能把所有学生都送到软件企业实习和实训,需要寻找其他途径给部分学生提供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训平台。通过由专业水平较高、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创建专业工作室或实验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项目为主导开展工程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办法。

2.3 主动创造条件,努力提高生源质量

2.3.1 以实力吸引好生源

西部民族地区院校要密切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学校自身条件和特色,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想方设法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的办学实力和影响度,赢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创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区域特色品牌专业,甚至全国的特色品牌专业,以实力吸引更多优秀生源。

2.3.2 发展专升本教育

在庞大的高职学生群体中,存在不少因各种原因而未能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学生。如高考发挥失常的、通过了三本分数线但家庭条件不允许的、贫困地区教学条件差影响学习成绩等。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强,求知欲旺盛,在经过高职阶段的学习后,尽管文化课基础比普通本科学生要薄弱,但动手能力较强,职业意识强。因此,发展专升本教育,既能使部分优秀高职学生有望继续深造、满足家长让子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又可为西部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良好生源。

2.3.3 科学地主动宣传

媒体对学校招生工作的_报道直接关系到该校的社会形象,因此,一般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院校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小,进行科学的主动宣传,树立良好形象,扩大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可吸引一些优秀生源,从而提高生源质量。学校需要重视对社会媒体宣传口径的引导,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新闻点展示其教学、科研、师资、设备、实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色和亮点,展示学校在IT专业教育中的优势。当然,学校主动宣传工作须务实,切忌浮夸和无中生有,否则结果必得其反。

计算机it入门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认证;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049-02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甚至包括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育,当前一些教育界人士、社会以人士及学生们颇有一些想法,比如:

一些教育界人士争论:编程、原理性的内容、DOS命令以及具体的应用软件的操作等内容该不该讲,该讲应讲到什么程度?

有的学生认为:教材落伍,内容不实用,上机时间少,学了跟没学差不多,拿了毕业证,还得上计算机短训班。认证要不要考,考哪个实用呢?

有的社会人士反映:动手操作能力太差,名不副实。

这些看法实际就是:

对于教材来说就是:要怎么编写教材,要选择什么内容,具体的内容又要包含、覆盖到什么程度。

对于教育界来说就是:要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对于社会来说就是:谁来严格要求,谁为这些学生把关,培养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1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教?学生又该怎么学?谁又来为这些学生把关,培养出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呢?

对此,我们要铭记一点:计算机是为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服务的,是个重要的工具,不管他是否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我们培养的当然是满足个人、社会需求的人才。当然,不同个体、不同行业,在不同时期,对计算机的需求可能是不一样的。那么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首先,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教给学生所有应对终生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给他们一个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而不是一大堆金子。也就是说,我们要传授给他们自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满足自己学习、生活及企事业单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需求。

其次,我们要传授给他们一些基础知识,也就是说识别石头的能力,连石头都认不出来,谈何点石成金?虽然不同个体、不同行业在不同时期的需求的侧重点可能不同,但必定有些基础的、共同的需求,这些基础的、共同的需求就应该是我们教育的主要内容。考虑到学生自学的需求,我们还要传授学生一些虽然看起来没用或暂时没用的内容,但却不能忽视的内容,比如原理性的内容、编程性的内容以及DOS命令等,要考虑到系统性,为以后的自学奠定基础。

此外,我们还要既考虑国内的情况,又要考虑到国际的需求。不能孤立地,局限于中专、大专、本科,就事论事。而应该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按部就班,制定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因材施教。并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现实变化及时进行修订,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也就是既要满足现实的需求,又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求,要用系统的、发展的眼光来选材。其它的那些额外的不同的需求该怎么解决呢?可以借鉴“专业英语”的概念,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再开设“专业计算机”课程。而且最好的情况应该是在中、小学到高中阶段我们就应该解决掉计算机普及的基本问题,在大中专以及高校就可以用心地进行“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即便是现在做不到,我们也应该在以后编撰中小学、大中专以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材的时候,能够通盘考虑,并逐渐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向中、小学计算机教材中转移,最终完成这一转变,避免总是“烫剩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2 计算机课程的认证

有了好的教材,才能教出好的学生。怎么才算好的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才算好,要达到什么标准,那就需要认证了。通过认证来把关,来检验。事实如此,学生热衷取证,社会也需要认证。据统计,参加软件水平考试的考生中,60%是在校学生。

IT领域,永远是社会体系中知识与人才流动最快的地方。所以,对于已经走入或即将走入IT围城的大、中专毕业生来说,考取各种认证是快速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捷径。但前提是——你的证书当之无愧、名副其实。当前,全球经济不太景气,竞争就更为剧烈,认证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IT业高端专业人才仍非常短缺,要进入IT业的某一领域,取得相应的认证证书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本身是非计算机但又想在计算机界发展的学子来说尤其如此。但在IT领域没有任何一种认证证书是IT行业的“万金油”。由于IT行业自身的特点,其分工非常精细,新的领域不断出现,新的认证也应运而生。实际上,在校大学生所能学到的课程往往难以适应IT技术的快速发展,而IT认证作为他们就业的重要手段,正被他们所接受。

在国内,由于主管认证机构的政府各部门间缺乏统一的认识,各办各的认证项目,而且互不承认,导致国内各种认证项目普遍叫不响。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少儿NIT),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组织实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同时,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又主办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还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国家职业资格信息技术双证考试,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国家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管理中心也主办有国家网络技术水平考试(NCNE),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和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联合主办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项目(CEAC),而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自己还主办有全国电子商务技术水平考试(NECE)。

名目是如此繁多,而且还都打着“国字”招牌,实在让人难以选择,难以辨别。就连国内最权威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也不得不在其宣传材料中明确写到“少数IT社会化考试在宣传时冠以国家考试、政府认证等名义混淆视听……其他IT社会化考试没有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的政策规定,没有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用印的证书,个别IT社会化考试在证书封面上违规印制国徽或盗用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的印鉴”。

我们毕业需要计算机等级证,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需要参加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持证上岗需要参加高新技术认证。即便是通过了这些名目繁多的认证,学得的知识在社会上也不一定实用。这些“本本”只不过是我们暂时的内部“粮票”,只用于职称、技术等级的评聘而已。可以这样说,凭这些“本本”要想去找工作是万万不能的。

为什么呢?时至今日,我们的学生还在苦学C语言、FoxPro等,应付毕业拿证。平心而论,C语言、FoxPro等对我国的计算机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毕竟社会是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也是在夜以继日地飞速发展,我们怎么能在这里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呢?

社会上,尤其是国外的企业、公司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立名目繁多的专业技术认证项目,比如:微软认证、Cisco认证、Oracle认证、Ciw认证、Adobe认证、Hp认证、Intel认证、Lotus认证、Novel认证、Linux认证、Java认证、Cit认证、华为认证等等,其中的每一种认证又根据专业、技术水平不同进行细分。由于这些认证项目多由其产品开发公司开设,并随产品的更新而及时更新认证内容,因此非常实用,特别对外企来说更是重要的“敲门砖”。而且,对于许多IT企业、公司来说,拥有经过认证的工程师也是企业实力的一种重要标志。因此,这些认证项目一般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而且被昵称为国际认证。当然,这些认证项目的花费一般也非常昂贵,但它的实用性、高含金量仍吸引了很多学子倾囊学之。

与之相比,我们国内的认证项目却开办的不是很成功,尤其是政府部门间缺乏合作,各霸一方,整个社会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就像我国的英语学习一样,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了一二十年英语,最后的水平还赶不上人家小学生的水平。你搞四、六级英语考试,我搞职称英语考试,他又搞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但一个也不实用,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出国还得考GRE、托福、雅思。当然,作为中国计算机类考试中专业技术水平最高的考试项目,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已与部分国家实现了互认。但距离真正的国际认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因此,有必要将国内现有的认证机构合并为一个政府各个部门共同认可的统一认证机构,并根据社会需求制定认证标准,各部门共同努力去把它打造成国际认可的认证项目。

同时,围绕这一统一的认证标准,选择内容、编撰教材、实施教学,最终又将教出的学生通过这一认证标准进行考核,检验教学效果,最终培养出服务于社会,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