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等级证书

一、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及意义

1.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始于1994年,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

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普及,操作和应用计算机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许多单位部门已经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干部录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上岗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近年来,在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同英语等级考试一样被予以重视,计算机等级考试也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们的“必修课”。

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等级及组织实施

1.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共设置以下四个等级。

(1)一级考试科目。一级、一级WPS Office、一级B。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

(2)二级考试科目。QBasic、C语言、FoxBase+、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C++、Java、Access等。二级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

(3)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四个类别。“PC技术”考核PC机硬件组成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PC机使用、管理、维护和应用开发的基本技能;“信息管理技术”考核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基础知识及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维护的基本技能;“数据库技术”考核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技能;“网络技术”考核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4)四级考核计算机专业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项目的分析设计、组织实施的基本技能。

2.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组织实施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组织工作由高校教务处教务科和计算中心共同承担。教务科负责等级考试的整体安排,计算中心负责等级考试的上机环节,包括考试系统的安装调试、监考、评分、成绩回收等工作。

三、高校大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1.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而且能够使用或熟练使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的意义不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当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就业方面来选择考取计算机三级证书。比如三级“信息管理技术”证书,表明持有人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软件工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方法和技术,具备从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能力。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1)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关心最多的还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由于高校大学生已经熟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技能,所以相对计算机一级证书而言,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更为重要。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能让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数据库概念和应用模式,达到计算机应用的较先进水平,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

(2)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应更科学地选择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科目。计算机二级考试科目中比较普遍的有C语言、Visual Basic和Visual FoxPro(简称VFP)等。但是其中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VFP知识点相对集中,在学生毕业后也普遍具有应用价值。而其它考试科目有的过于理论化,有的又过于灵活,知识发散,并且考试通过率也比较低。

四、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程内容上,高校课堂授课内容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有一定的差异

(1)在学习内容上,由于编程语言中的部分内容在实际的编程中应用有限,再加上教学学时的限制,许多高校教师常把这些内容作为学生的自学部分或者仅仅一带而过,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这些内容却屡次出现,造成学生在考试中丢失分数。

(2)任课教师并不是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而是按照校内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在上机实践环节上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侧重点也有一定的差别。这也造成了在考试过程中不少学生失分的结果。

2.学生在备考方面不积极主动

(1)每次等级考试之前,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都会下发模拟考试系统供给各个考点模拟考试使用,这是最直接、快捷的提高上机操作技能的方法,但参加模拟考试的学生却很少。

(2)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每年都会编写出版和等级考试笔试、上机考试密切相关的辅导书籍,但购买相应书籍的学生数目不多,绝大多数学生对考试的重视程度不够,准备不够充分。

五、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1.从整个教学过程角度考虑

(1)教学环节必须熟悉考试大纲。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编程语言,而且能够获得较高的等级考试通过率,任课教师就必须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主动地熟悉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

(2)加强教学环节的责任。任课教师应主动了解考试步骤、机试题型、考试要点、难点等上机考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甚至参加等级考试的模拟上机练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

2.从学生角度考虑

(1)应在掌握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本级别、本语言的应试要求和考核要点,同时全面复习,在抓住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历年失分比例较大的如进制的转换、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程序语言中常用的数据类型等方面上多下工夫。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考试成绩;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055-02

计算机等级考试已运行多年,日积月累,数据越来越多,形成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是否还有意义呢?能否挖掘出些规则、知识反馈到学校教学中,促进教育发展?

1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整的、有噪音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出隐含在其中的,事前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致力于数据分析和理解。其处理对象是大量的日常业务数据,目的是为了从这些数据中抽取一些有价值的知识或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原始数据是形成知识的源泉。数据挖掘包括数据描述、聚类、分类、预测、孤立点分析、关联规则等多方面。其中数据描述又称为数据总结,目的是对数据进行浓缩,给出它总体的综合性描述,实现对原始数据的总体把握。常用数据描述方法是统计学的传统方法,如计算机数据项的总和、均值、所在比例、方差等基本描述统计量,或是绘制直方图、折线图等统计图形。数据分类是指研究已分类资料的特征,分析对象属性,据此建立一个分类函数或是分类模型,然后运用该函数或模型计算总结出据特征,将其他未经分类或新的数据分派到不同的组中,计算结果通常简化为及格离散值,常用来对资料做筛选工作。

2 数据挖掘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应用

大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数据,结构完好,数据全面,但是目前这些数据没充分利用起来,每次的数据都各自成为一个信息孤岛。为改变这种局势,打通信息孤岛的局面,把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等级考试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则或知识。

2.1 数据对象。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涉及的数据繁多,如报名数据,成绩数据,考点数据等等。本文需要挖掘的对象是学生的成绩,成绩数据表包含如下字段,准考证号,姓名,民族、性别、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身份证号等,如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成绩有笔试客观成绩、笔试主观成绩、笔试成绩,上机成绩和总成绩,其中笔试客观成绩和笔试主观成绩都是百分制,笔试成绩、上机成绩和总成绩都是等第数据,笔试成绩由笔试客观成绩和笔试主观成绩组成,总成绩由笔试成绩和上机成绩组成。

2.2 数据预处理。本次挖掘的数据为我校多年形成的全国计算等级考试和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数据。在实际的数据挖掘过程中,还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一系列预处理工作,转为适合的可用的数据。数据预处理方法很多:如数据抽取,数据清理,数据转换等。

2.2.1 数据抽取。首先分别从两个考试数据中抽取出需要的成绩数据,具体信息包括笔试客观成绩、笔试主管成绩、笔试总成绩,上机成绩和总成绩。

2.2.2 数据清理。挖掘的原始数据可能不完整,如某些记录表中有些字段的值为空,对这样的记录要做相应处理,可以将这些字段为空的值补全,或赋最常见的值,或根据数值的分布情况赋其他值等处理。

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数据中有少许社会考生数据,直接做删掉处理,因为我们研究的目的之一为了反馈给我校的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

2.2.3 数据转换数据转换将数据变成统一的格式,以适合数据挖掘。如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中在处里类似分数值之类的数据时,需要转换为等第形式的成绩,因此对前面处里的数据进行如下转化,优秀——100~90,良好——89~80,及格——79~60,不及格——59~0,如表2

3.1 结果分析。由挖掘结果进一步分析,在总成绩未通过的记录中,因为笔试未通过的人数为466人,占未通过人数的7%,因上机成绩未通过的人数为1078,占未通过人数的16.19%,二者合计占总成绩未通过的23.19%,这比较发现:因上机成绩未通过的学生比因笔试成绩未通过的多,且近四分之一都是因为笔试或者上机成绩未通过。

总成绩通过记录中,总成绩分为三档:及格、良好和优秀,大致比例24:5:1。可见通过的学生中绝大部分都仅仅是及格而已。具体为及格人数达到2418人,占通过人数的79.58%,占总报名人数的24.94%;良好人数为512人,占通过人数的16.85%,占总报名人数的5.28%,优秀人数为108人,分别占通过人数的3.55%,占总报名人数的1.11%。由此可见,获得优良成绩的人数太少。

在总成绩为及格的记录中,笔试和上机成绩为均及格的1127人,占此部分的46.61%,另外笔试成绩为及格,上机成绩为优良的929人,占成绩为及格一档人数的38.42%,上机成绩为及格,笔试为优良的仅362人,占成

绩为及格一档人数的14.97%,这说明上机考试只要会做就容易取得好成绩。

总成绩为良好的512人,优秀的108人,分别占通过人数的的16.85%和3.55%,占总报名人数的5.28%和1.11%,二者合计仅20.41%和6.40%。

3.2 建议。通过上面的结果分析发现:首先整个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太低,其次因笔试或上机成绩未通过的大约占1/4,且因上机未通过的大约是因笔试未通过的3倍;再次取得优良成绩的人数太少。因此建议:

第一、计算机的相关任课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相应内容。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国家教育司或省教育厅推出的一种考试,具有至高权威性、科学性和公平性,通过率(通过的人数与报名人数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一个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及制度,加强学生积极报考和备考教育,降低缺考,提高通过率。在我们考试组织工作中,发现缺考现象较重,尤其是省计算机等级考试。

第三、相关计算机教师应加强上机课程的指导。因为挖掘结果表明因上机成绩未通过的人数大约是因笔试成绩未通过的3倍,足以说明需要大大加强上机课程指导。

第四、加强学生课后动手能力学习。在通过的学生中,取得上机成绩优良的人数远远多于笔试成绩优良的人数,因为上机考试的题型大多都是程序题,只要能调试运行出正确结果就容易取得好成绩。

4 结束语

计算机等级考试一般都由笔试考试和上机考试组成,笔试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理论水平,上机考试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动手能力。因此不仅要把理论知识学好,还要加强课堂和课后上机操作练习,才能获得好成绩,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好坏涉及到方方面面,上述分析到的仅仅是少许,成绩数据中潜在的可能还有很多,需要更加科学的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1]聂永红.计算机等级考试信息的数据挖掘分析[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底24卷第2~3期.

[2]王永生.数据挖掘在考试系统中的应用[J].2005年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3]湛德照.基于关联规则的考试数据挖掘[J].五邑大学学报2009年5月第23卷第2期.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是我校中专士官学员必修的一门科学文化基础课,共计100学时。本课程以“夯实基础、适当拓展,重在应用、强化技能”为指导思想,依据士官认知特点,紧贴士官岗位任职需求,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专业培养搭建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公共平台。

一、教学分析

(一)学情分析

1.学员基本情况及知识储备分析

本学期授课对象为电报通信技术专业中专学员,共47人,高中学历20人,占总人数42.6%;初中学历17人,占总人数36.2%,中专学历10人,占总人数21.3%。通过课前准备阶段与学员队的沟通交流,了解到本教学班学员中90%以上都是“90后”,他们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成长,80%以上的学员经常接触计算机,主要是浏览网页、看电影、聊QQ和MSN、开通博客。学员在网络空间里大多关注时事和新鲜事物,且持有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员喜欢通过图片、视频等更加直观、有视觉冲击力的形式来扩展视野;学员喜欢相互交流,也乐于和教员沟通,在交流中发现一部分学员对于计算机知识涉猎较广,兴趣浓厚;个别学员对计算机了解甚少,属于“零基础”。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见图1-1),学员计算机基础普遍较薄弱,知识掌握情况也参差不齐,个别学员只会简单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系统,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图 1-1 学员计算机掌握情况统计表

2.学员学习态度分析

学员普遍存在学习方法单一,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现象,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学员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感到乏味枯燥,学习兴趣不高,但对计算机操作技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喜欢自己动手实践。少数学员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能力偏弱,需要教员加强引导和督促。

3.学员期待的教学方式、方法分析

学员喜欢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希望多学习应用性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员容易接受贴近岗位任职需求和实际生活的案例,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准备案例,趣味引入、以唤起学员学习积极性,并把学员的兴趣和教学内容协调起来。

虽然学员在本课程学习中存在困难,但对学习操作技能仍有较强的求知欲,喜欢自己动手实践,希望教员“精讲多练”,增加上机时间,多贴近任职岗位的实际需要。

(二)设计理念

1.善于应用课堂舞台,激发学员学有成就感

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员创设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我能力的舞台。要求学员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经调查发现学员对于计算机知识了解不系统,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基于上述情况,教学起点应从基础知识讲授着手,帮助学员系统梳理计算机基本知识;扩容实践练习时间,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启发学员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员意识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善于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2.以任务为牵引,倡导分组协作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贯穿教学过程,紧贴岗位任职需要,结合本教学班的专业岗位设计案例,创设真实情境。以“任务”引路,教员的“教”与学员的“学”围绕同一个目标,学员在强烈的任务驱动下,自主进行探索和协作交流学习,充分发挥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显著提高学习效果。针对“任务”设置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倡导学员之间讨论交流,协同合作。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和修正,加深学员对问题的理解,探寻解决方案,完成驱动任务。学员毕业后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部队、服务岗位;学员能够成为信息素质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具备台站脊梁精神的合格士官人才。

3.明晰教学内容体系结构,优化课堂教学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紧跟计算机发展趋势,密切结合士官学员自身学习特点与计算机技能需求,以普及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为主,形成“打牢基础―强化能力―扩展提高”的教学模式。

根据本教学班学员的学习特点以教材为中心,注重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根据学员完成任务情况适当调整和扩展内容。采用模块化,将教学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四个模块,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先安排基础内容后进行应用软件学习的顺序组织教学。

二、教学目标设计

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一般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标准,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

(一)理论基础

1.知识与技能

说出计算机的基本常识、数制和计算机常用编码、指令和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常识、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的基本常识;实现不同数制之间的相互转换;概括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归纳计算机病毒的常用防治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常识的理解。

(2)经历模拟实例,从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方案到最终解决问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操作技能,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

(3)参与综合性大作业的制作,分组协作,互帮互学,学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立学习自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信息化条件下普及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意义,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遵守计算机与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

(2)树立计算机应用意识,关注通信台站岗位发展变化,善于利用信息资源,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实践操作

1.知识与技能

完成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下载网页、收发电子邮件),实现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MS Office一级)和军队职业技能鉴定(计算机操作员初级)水平。

2.过程与方法

(1)情境引入案例,揭示主题,分析案例,提出问题,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通过对疑难问题的深入思考,将知识点扩展到更深层次的内容,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内容整合、融会贯通,知识迁移。将知识扩展到相关内容,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4)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过程,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案例,采用启发式教学,学员经历从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方案到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操作技能,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

(5)提倡分组协作,互帮互学,学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计算机应用意识,善于利用信息资源,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2)学员具有对操作软件加工能力及对已有知识整合能力。

(3)倡导自主学习,组织协同合作。学员有充裕的时间自我学习,交流探讨。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小组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对知识的理解领悟。

三、教学内容设计

纵观课程内容体系分为四个知识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与安全。

教学的重点是实现常用办公软件Office 2003的操作,难点是电子制表软件Excel数据处理的应用。学习电子制表软件Excel数据处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由于中专学员的知识水平所限,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弱,学员接受和理解这部分知识就成了教学中需要重点突破的瓶颈问题。讲授时通过“任务驱动”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贯穿教学过程,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案例,学员经历从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方案到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Excel数据处理操作技能,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进而提升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手段及活动设计

(一)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部分。根据本教学班学员的知识储备,结合中学学员的学习特点,明确四个知识模块采用的教学方法(如图 1-2)所示。

图 1-2 教学方法图例

理论教学:

通过课堂理论讲授,设置疑问,启发思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对于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采用“案例导入+知识精简+提炼巩固”的教学过程,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认知能力。结合“启发式”和“实物展示”教学法,强调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逐步推进,学员易于理解和掌握,进而达到学员掌握知识的目的,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和“分组协作”教学法。

1.以“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

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创设真实情境,结合本教学班的电报通信技术专业设计案例。学员经历从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方案到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操作技能,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教员注重“精讲多练”,主要讲清课程内容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员学习方法,更多具体内容让学员自学体会。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员“多练”,勤思考,多动手,勤总结。

2.倡导“分组协作,合作交流”应用于教学

课堂上分组协作分两个层面实施,一是对于听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同桌两名学员之间及时讨论交流,“一帮一”共同完成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二是每章结束时布置综合性的大作业,每4~6名学员组成一个小组,针对布置的作业任务结合每名学员的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搜集素材、整合资源最终完成作品。

为激发学习热情,在具体实施中,采用“七步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授课质量。

从关注学员“学”的角度出发,将授课过程进行细化,采用“七步教学法”组织实施。学员感受知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主动探索,寻求解决方案,体会到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七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兴趣引入

精心准备引课内容。趣味引入、短小精悍以唤起学员学习积极性,并把学员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协调起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布置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告诉学员在学习结束时将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完成怎样的作品,学员形成学习的心理定势,对学习效果有具体期望。教员提供素材或习题,布置相关任务要求,学员动手操作。瞄准完成方向,灵活运用所学及本节课知识要点处理问题,完成学习目标。

(3)提供示范

讲授内容,提供正确指导示范,引导学员系统梳理知识点。学员既具备了运用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下一步骤节省时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4)知识迁移

教员梳理相关知识内容,引导学员思考。学员的注意力始终放在课堂上,并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回忆,进行知识整合。

(5)分组协作

学员按小组进行讨论,对本小组的作品确定制作方向及细节,做好整体规划。通过这一过程,学员建立分析、设计、合作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效果评估

教员请学员指出学员作品的优缺点,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借鉴;教员总结,再推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提出建议和希望。学员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吸取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

(7)拓展提高

启发引导学员将所学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任职岗位和实际生活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树立学习目标,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教学手段

根据本教学班学员的知识储备情况,结合中专学员学习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实物、网络课程等多种手段展开教学。由于本课程的授课地点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实习室,所以能充分运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势,引导学员形成自主学习、答疑交流、完成作业、效果评价等一系列完整的学习过程。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提高授课速度,扩充单位课时的内容。鼓励学员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获取更多知识,同时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有效途径,利于学员理解和接受,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活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程教学不但传授学员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员养成多思考,勤动手,会学习的良好学习理念。设计教学活动时,不是把结论呈现给学员,而是激发学员思考,引导学员趋向于更有意义、更透彻的思考问题方式。

1.扩展视野

为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和熟悉掌握本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每章结束安排观看相关教学内容资料。

2.互动交流

每节课前安排学员讲授自己熟悉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或计算机前沿发展技术,分享学习体会,提高组训能力。

3.以赛促学

为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每名学员的特长。结合本课程特点,将竞赛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相关技能竞赛。不仅给学员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还是一个相互切磋学习的机会,注重培养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技能,为今后适应部队任职需要奠定坚实基础。

五、教学评价设计

积极开展课堂多元化评价,能帮助教员和学员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易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员自我完善。

(一)对教员的评价

组织召开学员座谈会,填写调查问卷;邀请专家、同事进课堂听查课等多元化评价方法,把教员自评、互评、学员评价、专家评价相结合,最终形成对教员的评价结果。

(二)对学员的评价

1.形成奖励机制,鼓励学员积极参加计算机技能竞赛,成绩优异者可作为课终成绩记录。

2.学员的课终考试成绩。

(1)教学评价方式

本门课程是一门考试课,既考核基础知识,又考核操作技能,为了真实、公正、权威的评价,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方式实施考核,实现教考分离。

(2)课终考试说明

①考试时间:90分钟。

②考试方式、分制与分数解释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方式为上机操作,考试时间在每年的三月份、九月份,由国家教委统一组织进行,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

③题型(各项内容与成绩分布)

选择题20分(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操作题80分:基本操作(10分)、汉字录入(10分)、文字处理(25分)、电子制表(15分)、演示文稿(10分)、网络应用(10分))。

备注:

1.学员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作为课程考试成绩。对于毕业前等级考试不及格的学员,学校组织补考,课程成绩为补考成绩。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计算机基础课;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139-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要靠计算机来辅助完成,根据“智联招聘网”的招聘信息粗略统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应聘者,80%以上的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可见,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条件。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适应将来的就业要求,本文就情境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在中、小学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尤其是在职业高中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更是将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要求学生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而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对于很多的知识似是而非,既做不出像样的文档排版、电子表格的数据处理等,又不虚心学习,使教师处于两难的境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扎实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使其能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是广大高职院校老师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二、情境教学改革内容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采用情境教学法,就要改革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方式及考核方法等。

(一)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教育主要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以感性、感悟、顿悟来学习,创造性地帮助学生通过情境而想象,通过想象而思考,通过现场而记忆。

(二)整合课程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易学易忘。因此,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结合专业特点、根据当前社会岗位实际的需求,将该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共设置七个大情境,相关对应包含30个子情境,将原来教材的章节讲解变为情境教学学习,将各知识点重新序化,融入每一个情境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大情境中可能包含Word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PT幻灯片等知识点。让学生每学习一个情境,就能综合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相应知识点,使学生感觉所学知识实用、实在。

(三)课程环节多元化

面对问题情境,学习者能否一开始就采用积极的态势,对学习的成果影响较大。每个情境教学中,特分别设置有任务单、资讯单、计划单、决策单、实施单、检查单、评价单、任务完成总结单共八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实施,能够及时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跟踪、调整和总结。

(四)服务于专业,制定新课程标准

针对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各专业,通过网络搜索、阅读相关资料、问卷调查并与对应专业教师反复沟通,深入了解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专业技能需达到的水平、行业标准以及就业方向等,力求制定出适合该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为今后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利用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将班级的学生每6个人分为一组,突出学生的主体团结合作地位,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也是学生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强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

(一)成绩评价

学生最后学习成绩的评价,不再以单纯的书面考试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融合多种考核方式,成绩评价是由机考+平时成绩+检查单+任务完成总结单四部分构成。其中机考部分采用黑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进行随机抽题、组题、让学生上机答卷;平时成绩则是学生的出勤情况;检查单是将情境教学中每次的任务单实现效果进行比评;任务完成总结单则是每次进行评价后学生的收获情况。

(二)以考促学

在情境学习过程中,每学习完一个情境,都有对应的检查单、评价单、任务完成总结单的考核,进行测试打分。通过测试检验和分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鼓励考证,促进教学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ACCESS教学 计算机等级考试 教学改革

1引言

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的考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试,其目的在于以考促学,为单位提供一个客观公正的和科学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考试,计算机二级考试中都是按着一般工作对计算机的操作要求,这也是对大学计算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就业竞争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和自身素质是相当重要的,在计算机二级考试中就考ACCESS语言,这是一门数据库知识的语言,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数据库知识显的尤其重要,我们学校属于医学类院校,我们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是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分一学期进行,共68学时,其中前半部分也就是前34学时进行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后半部分便是ACCESS课程,对这一课程的学习由于时间的原因只能讲到查询,所以为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包括创建数据库、建立表、建立各种查询,对模块的操作及编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为了能够更好的使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联系起来,使计算机教学能为计算机等级考试服务,并作为等级考试的前期准备阶段,我们应在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

2 ACCESS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关系

近年来二级考试报名的人数逐渐增加,主要原因一个是为了自己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技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升本科打基础,我们校自从开展二级考试以来,报名人数逐年增加,由开始的一二百人,到后来的七百人左右,经过我们计算,过级率也在增加,一般上机通过率在80%左右,而笔试通过率在40%左右,由此可见,笔试的难度远在上机之上,这些基本知识的积累就应在平时教学中进行,目前的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一些同学的基础也不一样,所以对教学要求就较高,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后续的二级考试打下基础,如让同学熟悉一种高级语言的设计基础及程序框架,并掌握逻辑运算及函数的运用,目前各大高校盲目的跟随潮流,而忽略了自己院校的教学特色,如果我们单纯的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是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所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及二级考试的要求,我们要把平时教学与二级考试紧密联系起来。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教学与上机实验结合起来

新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二级和三级的考试有多种选择,所以我们也要求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选择,特别是二级考试科目繁多,这又给了学生们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所以就对自主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采取更多的方法让同学更多的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二级考试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同时等级考试中上机实践是关键,所以我们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还要重视实验教师的培训,完善教学实验设备,并改善实验环境,另外笔试中的程序占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说程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考试的成败,对于这样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设计思路不清晰,二是上机操作不熟练,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们要认真的审题,将题理解后再认真的细化,并在平时要不断的练习程序的调试,保证程序的运行,最终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不断的提高程序能力与上机操作水平,才能在等级考试中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4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采用任务引领的方法进行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新很快,不光是学生,对我们老师一样有严格的考验,如果我们不重视自身的学习,知识就会老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现在的考试要求,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的收集二级考试的资料,及时掌握二级考试动态,并了解每年考试的深度和难度,并进行归纳总结,不断的将新知识渗透到平时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制定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第一手有用的信息,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更加有素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和问题,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探索和互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为更顺利地通过等级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的进行强化练习,或采用短期培训的方法,这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检查学生的各自水平和能力,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测试,并传授一些答题方法与技巧,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完整,上机操作更加熟练,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做好准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以致用,这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总之,在计算机教学与实践过程中,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大可能的通过各种技能考试,也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积极报名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我们教师要始终把教学与等级考试结合起来,充分了解考试的要求,更为了增加以后就业的砝码,实际上,计算机等级考试就是计算机一种能力的测试,及操作技能的一种考验,只是单纯的获取证书的想法是片面的,而是要不断的实践学习,真正地掌握一种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本领。所以ACCESS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即不能独立,又不能相互依赖,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去探索更多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门技术和技巧。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考试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简介.

[2]谭浩强.把高校计算机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全国计算机教学研究会.

[3]义杰,彭俭.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变革.郧阳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校报.

[4]董葆营.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等级考试的思考.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校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