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科,计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离不开计算的相关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核心素养是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观,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具体谈一谈在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核心素养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凸显核心素养价值

(一)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政策的新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是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这项课程标准中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其中运算能力是最主要的一项素养。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深入,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方向上,寻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纯地局限于本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这种思想观点与当前新课改的教育政策不谋而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二)核心素养应体现在课堂学习中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在于课堂学习,小学生大部分较为贪玩,在课堂外,许多学生并未树立继续学习的意识。因此,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就十分重要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教师知识传输的多寡。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贯穿其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让其变成一句口号,虚有其表,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

计算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将其他数学知识都学好了,但是唯独计算没有学好,那么学生学习的其他知识,只能是无本之木,毫无用处。数学核心所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这两点是数学的精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了这两点,那么不管遇到了什么类型的计算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成为题。因此,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通过核心素养将计算教学的思想和本质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

小学数学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的紧密,许多计算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见的困难,提升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理念,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并不是盲目的、毫无根据的。计算教学的设计需要有目标、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容易掌握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例如,在讲解《混合运算》这一节之前,教师运用核心素养讲解计算的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要学会有目标的教学,根据班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要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比如说,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要能够掌握简单的计算原理就可以了,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自主探究,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过程设计

万里长城的修建并非一日之功,同样的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和运用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一点一滴的渗透。在教学时,教师运用核心素养必须设计好相应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比如说,在“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两、三位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又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一些教学情景,在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见物品分配不均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处理,这样将生活中的情景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使数学计算的知识生活化,既可以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评价设计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专业 能力本位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TP393.4 文献标识码:A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基于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创新改革,这样,中职计算机教育才能有效实现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才能有效就业。要实现这种教育目标,中职计算机教育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必须要基于能力本位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改革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样的教育才能成功。这里探究基于能力本位进行中职计算教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对于促进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构建教学与实践相统一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能力本位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要构建教学与实践相统一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落实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突出计算机实践教学,通过工学结合,实现学生计算机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够有效的就业。

构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进行有效地安排,把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时间做好安排,保障使学生在一定时间的计算机理论学习的的基础上,能够安排一段时间的实训活动, 最好采用的实训方式的顶岗实习方式,学校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参与实习的机会,通过顶岗实习实现教学,训练与学生参与生产活动的统一,教练结合,促进人才的有效培养。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工学结合,教学与实践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保障。学校要加强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要根据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职业素养发展的需要,进行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文化课程体系建设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等进行建设,完善《应用文写作》、《英语》、《德育》、《心理学教育》等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围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能力进行建设。完善《计算机常用软件》、《计算机应用基础》、《Internet应用》等课程内容,并能够根据学生专业需要,岗位需要,围绕提高学生进行现代办公室应用、计算机硬件与网络维护、平面广告设计、网站开发等专业技能进行相关课程体系建设,要落实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为学生进行实践实习提供有效的支持。

3创新计算机教学方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为了满足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需要,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在计算机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能力的培养把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实践性强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效地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相差很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因此,基于这种情况,在计算机教学方式选择上,要能够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要能够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适当设置教学深度,保障通过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计算机课堂学习中,在实践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收获,提升学生计算机学习实践的积极性。计算机教育要能够根据学生需要综合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地设置一些教学目标任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才能有效推动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另外,随着学校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的不断完善,随着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有效建设,在计算机教育学习中,也需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利用网络仿真实训手段,实现计算机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这对于有效丰富计算机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计算机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创新转变,提升学生计算机学习的主体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4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基于能力本位进行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创新,需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完善课程考核内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考核是以学生计算机水平测试的成绩好坏为主要标准对学生教学进行评价的。这种考核方式忽略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考核,制约了学生岗位能力和岗位素养的培养。任何考核都需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进行内容选择与方式设计,要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考核,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考核的目标与效果。

在中职计算机课程考核内容设计中,不仅要设计理论内容,同时还需要突出对实训项目的考核,通过设置典型的任务,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在考核方式选择上,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能力进行考核,通过实训操作方式、实践报告总结、作品设计对学生进行考核,要实现考核方式的创新,这对于提升考核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5为学生搭建就业跟踪服务平台

在计算机教育中,要能够基于能力本位进行人才培养,通过搭建就业跟踪服务平台有效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教育,促进学生有效就业,这对于提升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认同度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开展就业为服务,尤其是指导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明白有效就业需要掌握的技能与素养,以提升学生平时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另外,要建立就业信息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信息,使学生对岗位信息有所了解和认识,并及时掌握学生工作的动态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跟踪服务,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光.浅谈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学考核评价方式[J].职教论坛,2010(20).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习惯把它与普通高等院校等同起来,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具备从事科研的能力,也没有实际操作的本领,很难适应社会。因此,国家在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一、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制定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适应管理、服务及经营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及财务审计等职业技能,主要从事出纳、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尽管近年来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课程体系还是按照惯有的模式,先理论,后实践,没有很好地将二者融合为一体,没有真正体现教、学、做合一。

第二,尽管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大多数仍然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会计综合技能实训”模式下的稍微变通,或者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分解,实质仍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范畴。

第三,课程的设置还是停留于教育者的局限思维,没有走出去,没有和企业联手,没有工学结合,无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为实现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按照生产活动规律在职业领域中的发展,重新构建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

1.以企业的需求为宗旨。我国会计人才需求总量较大,尤其缺乏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从会计的市场需求状况看,像财务总监类的高级会计人才需求量小且竞争激烈,不可能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层会计人才门槛高、培养周期长,目前也不可能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能定位于培养“做会计的人”即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并具有一定职业发展能力的岗位人才,所以高职会计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以培养第一线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目标。

2.以工作岗位为导向。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根据真实的会计工作过程来构建和开发。首先要确定就业职业岗位,调研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归纳岗位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行动领域,然后根据典型行动领域设置出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

3.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高职会计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应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是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指学生在会计岗位上进行会计操作的能力,即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审计及电算化操作的能力;二是关联职业能力,即为了更好适应会计职业而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如人际沟通能力、电脑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课程开设应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增强职业适应性,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国家高职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体系,完善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评价内容,使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构建。

(一)基础素质课程

首先高职会计专业应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方面进行课程构建。

1.文化素质基础课程。文化素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精神,遵纪守法,健康向上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2.职业素质基础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是培养学生高度的职业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主要设置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概论、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等课程。

(二)职业技能课程

该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及财务审计等职业技能的课程。

职业技能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及主干课程。应在市场调研及对毕业生的跟踪回访的基础上,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在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时,首先分析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职业范围,确定会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其次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工作职责,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结合高职会计教学的特点,开发并不断完善会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我校商学院的专家、教师深入企业,深入会计工作实际,会同会计行业专家,对会计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分析,根据会计的职业范围和岗位群,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三大职业领域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包括会计核算方法、出纳业务核算、往来结算业务核算、供销业务核算、融资业务核算、投资业务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涉税业务核算、股东权益核算、会计报表编制、财务管理活动、会计电算化、审计业务核算、行特业务核算等十四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三)能力拓展课程

该类课程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适应自身个性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能力。

1.文化拓展课程: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势必要参与经济管理,要善于与人进行沟通协调,要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因此需开设公共关系、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统计、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

2.职业拓展课程。高职学生进入社会既要具备实际的职业操作能力,同时又具备实际的生存能力,能将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必须设置将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的会计仿真实训、会计顶岗实习、综合实习课程。

四、结束语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高职会计专业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牛全峰,牟应华.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2]刘萍.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职业技术研究,2010(1).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竞争核心集中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计算机各专业稳步的发展,这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加强师资内涵建设,才能全面提高办学质量,高素质、高技能的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实现长期发展的宏伟目标。

[

关键词 ]师资队伍培养

[作者简介]高冬梅(1977-),女,河北保定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教学;陈利科(1980一),女,河北廊坊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及多媒体教学。(河北廊坊065 00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79-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竞争核心集中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各专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拥有专业技术过硬、职业技能较高的优秀师资团队。计算机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是提高整体素质、优化层次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鼓励计算机教师各尽所能、各展其长,积极学习企业技术工程师的实践技术与教学模式,进行学术研究、竞赛指导、技术开发、创新实验、社会服务。要积极引进技术过硬的企业工程师、学术研究人与校内教师整合成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来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若想长期发展,必须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师资团队,这是现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计算机专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更新专业建设理念,加强专业师资内涵建设,才能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水平和质量。制订切实可行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计算机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重点任务。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专业的优秀师资队伍能够进行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在专业学术研究和教学上有所创新,培养出计算机各个领域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二、加强师德内涵建设

高素质高技能的计算机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竞争的核心力量,也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特色办学实施的决定性因素。计算机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标准。师德建设应放在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也是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基础核心,把计算机师德建设纳入到计算机专业长远发展的长期规划中,有目的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重点在培养计算机创新能力、探索科研合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能力,提高计算机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

计算机师德建设也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内涵建设的重点,师资的好坏涉及计算机专业建设的长期发展,考核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是师德。有教师在校外兼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研究中,业务上不能做到精益求精。这就需要我们严格制定规范的师德保障制度,让教师在各方面利益上得到保障,让教师把所有的精力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同时要解决较高素质的专业骨干教师、社会急需、学院亟待发展的学科人才缺少问题。这是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这是关系到学校计算机各专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性因素。

在计算机教师管理机制上,各高职院校应制定系统、科学、规范、有效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包括以教师资格认证、计算机企业认证制度为核心的用人机制,以效绩考核评估为核心的全国一体化激励约束机制,以育人为核心的师德建设机制,合理、规范的人才流动和竞争机制以及教师的社会保障机制等。

三、提高教学质量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严谨的态度,爱岗敬业,把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同时在业余时间进行社会兼职锻炼,把从企业锻炼中学到的课本以外的知识技能融汇到教学中,以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展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扩招,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各专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各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培养上,追求高学历、具有高技能一线锻炼方面人才的培养,教师的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地被忽略,在深入计算机教学研究上,部分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育教学。对学生大讲理论知识,忽略实践环节,有的学生在一个学期结束,还很难独立完成一个项目。这就体现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欠缺。高职院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计算机各学科带头人的主导作用。以计算机专业建设为主导,根据计算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训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明确计算机各专业建设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做好计算机师资引进与培养工作。同时在计算机教学技能考核方面要注重对教师的计算机各专业基本技能的培训、多观摩示范课、开展计算机专业研讨会。重点强调教师的教学训练(听课、评课、说课、优质课等)。以评促建、努力提高、合理安排,对青年教师进行所任计算机本专业的听课安排,掌握教学水平,制定相应的专业帮教措施;了解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施教情况;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带领青年教师听取全校性的观摩课和探索课,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开课供青年教师们观摩学习,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管理者对教师要制定一些鼓励性政策,将奖励力度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职称评审和年终考核、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等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强调教师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制订师资培养计划

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培育计算机各专业教学名师,提高计算机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

1.加强计算机各专业教师自身素质建设。组织关于各种计算机外出考察学习、计算机专业名师教学讲座、专业教学理论学习、深入企业一线实践学习、计算机教学经验交流研讨等活动,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研究、学习的氛围,为计算机教师培训进修、提高自身专业技术素质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计算机专业技术培养的实际出发提高教师努力学习工作的积极性。

2.做好计算机教学名师培养和选拔。着力构建计算机各专业“名师和带头人”选拔、培养和支持体系,加速培育造就在计算机专业里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教学名师和带头人3~5人。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计算机教师,作为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后备力量给予重点培养。加强计算机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与考核工作,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真正发挥带头和骨干作用。

3.加强计算机各专业及省试点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网络应用师、软件开发师等以提高教师动手操作、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强化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实行教师到企业深入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参与技术研发、技术改造与横向课题研究。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聘请一批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在计算机重点专业建设中,兼职教师承担计算机主要专业课,带动校内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校内师资队伍的成长。

4.实施各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通过加强团队专业建设,培育教师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教师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在计算机日常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竞赛指导、技术开发、创新实验、社会服务等I作中形成特色。采取措施吸引计算机软件、网络等方面校外科研学术人才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加入教学团队,提高计算机专业团队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渗透:等差数列

自“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提出以来,高中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核心素养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上提出的新目标。在2015年刊发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归结为六项: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这六项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1]。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新时期高中数学教育指引了新方向,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的养成,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

1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相关学者研究表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阶段性与持久性[2]。

(1)综合性是指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数学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是表现,数学思考是手段,数学态度是目标。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运用想象、计算、推理等方式结束数学问题,还是探究用什么养的方式能够解决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更方便的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

(2)阶段性是指学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表现在不同阶段与不同层次水平。不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同,对于问题的理解方式也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式。而随着掌握数学知识的增加,同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3)持久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会随着高中生学习的进一步扩展与人生经历的丰富而逐渐完善,并一直存在下去。甚至可以说,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能力,可以帮助一个人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种能力一旦生成,就会一直存在。

2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1)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基本数学技能(包括计算、推理、测量、建模、统计等)上形成的数学思想与态度。体现高中学生站在数学思维上,对现实问题的认知水平与解决能力。一个高中生如果具备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其数学知识技能水平、问题解决能力与数学探究能力是无需置疑的。

(2)有利于正确数学观的培养。从哲学上将,数学观就是回答“数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对数学这个学科的概括认知[3]。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想象、计算、推理、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想成条理分明的数学观。而数学建模与直观想象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构建模型、验证等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有根据的数学观。

(3)有效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提供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核心素养的内容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3 以《等差数列》为例高中数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教学

高中数学在高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4]。在日常教学中,高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态度与价值观融合起来,才能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养成。“等差数列”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就以《等差数列》一节为例,谈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

(1)教学片断

教师:数学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以下三段话,并将其中数据以数列的形式表示:

①众所周知,美国的篮球水平稳居世界前列,这和运动员们的刻苦练习是分不开的。据有关人员统计,某职业球队男篮每日罚球训练次数为:周一:4000;周二:4300;周三:4600;周四:4900;周五:5200;周六:5500。

②某处建筑的楼梯间宽度是不等的,从上往下分别是:第一级90,第二级85,第三级80,第四级75,第五级70,第六级65,第七级60。

③著名数学家高斯曾做过一道数学题:1+2+3+4+…100=?

学生:①400,4300,4600,4900,5200,5500

②90,85,80,75,70,65,60

③1,2,3,4,…,100

教师:非常正确,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数列的基本概念。下面请同学们想想,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A:都是整数组成的数列。

教师:说的没错,还有没有同学发现更深入的问题?

学生B:第一个数列和第三个数列的数值逐渐增大,第二个数列的数值逐渐减小。

教师:基本抓住问题关键了,大家再思考下,这些数值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学生C:第一个数列相邻两个数值差是300.第二个数列相邻两个数值差是5,第三个数列相邻两个数值差是1。

教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用数学语言将这个规律表述下?

学生D:对于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面一项的差都等于一个常数d。

教师:非常好,看碚馕煌学的预习做得非常好,值得大家学习。(鼓掌)这也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讲到的内容:等差数列。凡是满足以上特征的数列我们都称之为等差数列,而常数d叫做公差。等差数列是最常见的数列之一,同学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然后按照课程设计开始进行教学,在完成教学内容以后)

教师:前面说过,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学问题我们不去说它,重点看前两个问题:为什么第一个数列中的数值会逐渐增大,而第二个数列中的数值逐渐减小?哪位同学可以发表下看法?

学生E:在体育锻炼中,锻炼量一般都要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而有规律的增加能够加强锻炼效果;人在上楼梯的时候,体力会逐渐消耗,楼梯间距变窄,不会太累。

教师:非常好!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我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课。

(2)教学分析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很多生活中的问题都要通过数据分析、数理推理来解决,而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据分析都是高中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在本次教学活动中,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明白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连续提问,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强化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数学运算与解决问题能力,最后将问题再回归到生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

4 结束语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对于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核心素养的养成,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促使学生正确数学观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丁琴.突出”三重”发展”三力”――谈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中的渗透[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5):23-24.

[2]杨薇.例谈中职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6,(3):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