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物质文化展厅设计

非物质文化展厅设计

非物质文化展厅设计

非物质文化展厅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内容设计;陈列特点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8―0087―05

2006年12月26日,甘肃省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隆重推出了三个基本陈列展览――“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展”。笔者作为“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的主创人,在编写和实施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过程中有许多收获和体会。

一、内容设计的宏观构思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内容设计的构思产生于2002年。当时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批示,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物局决定在甘肃省博新馆开馆之际举办三个固定陈列展览,“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即是其中之一。“甘肃古生物化石展”从10多个展览选题中胜出,有几方面的理由:首先,甘肃境内的生命现象存在发展已有近20亿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山河变迁、气候环境变化使得生命在生存发展中经历了物竞天择的演化,形成了今天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生物,古生物化石就是这种变化的最好见证。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变的气候,揭示了其地质历史时期的沧桑巨变和形态各异的生物。因此,古生物化石埋藏非常丰富,有多个全国乃至世界之最。如举世闻名的黄河古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临夏地区发现的三趾马化石动物群是欧亚大陆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地点:巨齿兰州龙为世界上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玉门甘肃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中生代鸟类化石;1922年,法国传教士桑志华等在庆阳地区采集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是我国第一个可称之为化石动物群的地点……其次,甘肃省博物馆是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其前身甘肃科学教育馆是一座以研究自然科学为主、为科普服务的科教馆,收藏有各类古生物化石标本数千件,有一级化石标本400余件、大型动物化石复原骨架10余具,丰富的馆藏为陈列展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以古生物化石作为固定陈列展览有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是人类永恒的研究主题。目前,地球上已知的生物大约有150万种,这样一个种类繁多的生物世界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证明。甘肃地质历史时期埋藏的古生物化石非常丰富,从太古代原始的菌藻类化石到有人类出现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都有所发现,而且门类齐全、分布广泛,尤其是中生代的爬行动物化石和新生代的哺乳动物化石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展示这一丰富的资源,让观众既了解甘肃的优势,又普及科学知识,进而达到陈列的最佳效果,必需确定陈列展览的主题思想。

博物馆作为一座寻求科学知识的殿堂,应当将弘扬科学知识摆在第一位。“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的主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展览采用主题单元陈列的方式,可最大限度地展现甘肃省博物馆现有馆藏古生物化石标本,利用馆藏优势突出展览主题。通过陈列展示保存在岩层中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标本,如古生代的三叶虫,中生代的恐龙化石,新生代的铲齿象、剑齿虎等,概括地揭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生物漫长的演化史,旨在帮助参观者了解过去、启悟现在、探索未来。通过充实的辅助展品和展示手段,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保持统一,力求启发观众,给观众以科学方法的启迪。整个陈列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以及完美的艺术形式,使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展览的主题――生命历程。以这根主线贯穿整个陈列,同时突出甘肃古生物化石的地域特点,重点表现新生代时期即展览中的黄河古象厅和恐龙。采用各种展示手法,介绍各种化石标本的特征以及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进而达到宣传科学、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展览的文字水平定位于初中三年级以上,因为这个水平将涵盖绝大部分观众的水平。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是运用陈列艺术的形式展示科学知识。科学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姊妹,它们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构成人类文明殿堂的基石。这个陈列展览就是用不同的艺术语言来颂扬科学、解释科学,并用生动、绚丽、形象的手段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引导人们走进科学的王国。

根据设计的主题思想,陈列展览分为两大展区、五个展厅。一个展区是举办的陈列展览,包括四个展厅:地球厅、海洋动物厅、恐龙厅(一厅和二厅)、黄河古象厅。另一个展区是观众参与的互动区,即活动厅。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严格遵照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变的历程。另一方面把互动项目集中在一个展厅,内容和形式设计都有别于主展厅,在这里没有什么束缚,完全是为了方便观众的参与,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特点设置了互动项目,如机械恐龙、恐龙下蛋、恐龙拼图、与恐龙比体重、与恐龙赛跑、与恐龙合影等。

二、展览设计的科学内涵

古生物化石为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它们大小不一,用于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化石标本,多属于较大尺寸的物体,主要靠野外采集获取,很多观众较难有机会身临其境。所以,在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营造出整个展厅及每一个单元切合科学主题和具有高度震撼感的环境氛围。

(一)地球厅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又是宇宙中的一分子。在展览开始部分设计了一组版面,内容都与地球有关,如宇宙、大爆炸、地球的形成、不断漂移的陆地、地球的分层、宇宙年历表等。其中宇宙年历表是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将150亿年宇宙大爆炸历程浓缩在一年里,编成一个宇宙年历表:1月10日,大爆炸,宇宙诞生;5月1日,银河系形成;9月9日,太阳系产生;9月14日,地球问世……12月31日零时23分46秒,北京人开始用火。设计这个年历表一方面是通俗地介绍地球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考虑到青少年的特点,用圆形灯箱版面展示每一天(即每一个大事件),增加其趣味性。这个厅的亮点是一个27度倾角并能自转的直径为1.5米的巨大地球仪,被设计在星空(天花板)和代表海洋(地板)之间,背景为太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且神秘(通过纤维灯光系统)的宇宙空间,使观众一步入展厅,似飘入外空,获得美好的视觉冲击和享受。(图1)

从地球厅入下一厅的通道设计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景观箱,辅以复原古动物模型和部分化石标本。与景观箱对应的是标示甘肃主产化石标本的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代表性地层复原,中间镶嵌的展柜陈列着相应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向前走是甘肃发现的重要脊椎动物化石,用六幅大型灯箱照片展示。这种从科学角度出发制作的景观、岩层、巨幅照片和化石标本陈列组合,配以全环绕背景音乐,更烘托了宏观环境氛围。在这段展线上并没有过多陈 列化石标本,其目的是突出展览主题――生命演化的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级,其背景是在生命载体――地球上完成的,而如今地球上有数以千百万计的生物物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过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现在的地球环境,预测将来地球的变化,使地球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二)海洋动物厅

海洋动物厅陈列内容为地质年代古生代时期的化石标本。在设计具体项目时,首先考虑的是生物进化问题。古生代时期,生命在此阶段有一个大爆发,几乎现代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都出现于这一时期,它是生命的第一个里程碑。其次考虑的是甘肃的实际情况,发现的化石与生命进化是合拍的,也有两个阶段。因此,把该厅设计为两个主题单元,即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两个阶段生物面貌截然不同,早古生现的化石主要是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晚古生代裸蕨植物化石和鱼类化石占主导地位。在内容设计上要把握不同,而大趋势又要趋同,否则会脱离展览主题。为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编排具体内容细节上,用了一些辅助展品,如在早古生代单元开始部分设计了化石形成灯箱,利用灯箱景观展示化石形成四步曲。还设计了甘肃奥陶纪海洋示意图、早古生代海底世界景观图等,用科学的推测标示古今甘肃海洋、陆地的变迁。陈列展出的化石标本以三叶虫、角石、珊瑚等海洋动物为主。除了平面辅助展品外,还设计了多媒体触摸式幻影成像,内容为生活在5.3亿年前的奇虾、中华微网虫、奥帕宾虫等,更加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古生代海洋中的生物面貌。

地球生命演化史上曾发生了六次重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其中规模最大、对生物发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发生在2.5亿年前晚古生代的二叠纪末期。此次事件中,海洋生物的种类降低约50%,生态系统也彻底更新,成为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通过对大灭绝的研究,科学家得到了一些关于全球变化、生物保护的可预测性的知识。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事件,针对晚古生代单元馆藏化石标本比较匮缺的现状,内容设计侧重于制作景观。主要有两个大的景观:一个是反映晚古生代生物界一大飞跃的景观――部分植物由海洋过渡到陆地,景观表现的就是植物刚刚登陆时的情景;另一个是晚古生代末期陆地上的古生态环境,其意境是告诉观众这一时期海洋动物已经开始渐渐走向衰落时期,早期的两栖类、爬行类开始称霸甘肃大地。在景观中设计了一棵折断的巨树,它倒在沼泽地中,标示古生代晚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

仅仅是复原景观,展览效果肯定单调,因此在设计展板、展柜时还增加了动感,比如喷绘画面可以照射波纹灯,展柜设计考虑阶梯式或波浪式,展厅基调以蓝色为主,整体上营造出一种海底世界的效果。(图2)

这个厅的最后部分设计了一个开放式展柜,陈列了三件化石标本――三叶虫、鹗头贝和蜂巢珊瑚。标本的块体比较大,展柜也未封闭,目的是让观众触摸,感受冷漠的化石所带有的远古生命的信息。

(三)恐龙厅

恐龙厅的内容非常直观,陈列的是恐龙化石标本以及同时代其他生物化石。由于展室建筑的局限,恐龙厅被分割为两个展厅:第一个展厅在二楼,面积较小,约为300平方米左右;第二个展厅在三楼,面积较大,约为600平方米。内容设计依据建筑特色,在第一个展厅(即恐龙一厅)编排的内容为三叠纪和侏罗纪的部分化石标本以及辅助展品,三楼的恐龙二厅内容则为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时期的化石骨架和标本。恐龙一厅为正方形,根据内容设计需放置三件复原化石骨架,其中一具骨架长度为7米左右。因此,要求形式设计考虑合理地安排三具骨架,尽量少在边墙上搞复原景观油画,而且化石骨架要与复原景观结合在一起,让观众十分直观地看“龙”看“景”。采用45°斜弧形墙面为背景,一方面把看似狭小的展厅一分为二,合理地分割了空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弧形墙背面,制作墙面柜,大小不一,错落有致,与展室的整体氛围十分合拍。(图3)

由于恐龙一厅陈列的三具骨架都是复原骨架和模型,在设计该展厅的辅助展品内容时,考虑要增加互动项目,吸引观众,展厅入口处设计了硅胶制作的感应式霸王龙半身复原像和翼龙头部复原像,配以动物吼叫声,增加了展厅活力。

从恐龙一厅上到三楼即是恐龙二厅。展厅面积约600余平方米,顶部用钢化玻璃制作,展厅全部用自然光采光。按照以往的惯例,内容设计不用考虑用光问题,但从恐龙厅是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一厅用灯光,二厅为自然光,光线不同,展出效果也各异。为了更好地展示化石标本的魅力,在大的内容框架不变的原则下,对局部内容设计需做部分调整,将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安放在三楼恐龙二厅。该化石长22米,肩高3.5米,成为恐龙二厅的主展品。

恐龙二厅主要陈列的是中生代白垩纪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设计时考虑到这段时期的地层多为紫红色或砖红色沉积,展厅比较空旷又是自然采光,制作景观效果比小展室好。编排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山体景观,初步设计复原甘肃典型的发现恐龙化石的白垩纪地层景观,山体内设计展柜,采光用灯光,避免阳光照射,展出效果比自然光好,对化石标本也是一种保护。在山体局部设计了模拟白垩纪地层,有肌理配以原岩色彩,给人真实的感觉。这种艺术处理也照顾到下一个展厅――黄河古象厅山体的制作,彼此呼应,整体展出效果较好。

白垩纪末期,发生在生物界的一件大事是恐龙的灭绝,通常这部分的内容设计是播放有关恐龙灭绝的录像片,依次播放恐龙灭绝的各种假说。由于这些内容设计在该厅的最后部分,观众不难看出其中的内涵。同时在画面的角落设计小哺乳动物形象,通过讲解员的介绍,使观众了解恐龙虽然遭遇灭顶之灾,进步的哺乳动物却在地球上顽强地生存下来,此后进化出种类繁多的各种类型,称霸于陆地和海洋。

(四)黄河古象厅

黄河古象厅展出的内容为地质时期新生现的古生物化石。之所以称“黄河古象厅”是因为1973年在甘肃合水县发现了中国最大个体的古象,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黄河古象”。以前曾举办过“黄河古象展”,这次新陈列依然沿用该名,目的也是为了凸显这部分内容,它们是甘肃的特色,也是这个陈列展览的重点部分。黄河古象厅的陈列内容比较丰富,设计内容具有科学性,按照地质年代顺序编排展线。展厅中央摆放着黄河古象骨架,它的长度为8米,设计在中间位置,是为了突出黄河古象的地位,让观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图4)

该厅入口处为古近纪时期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然后依次为新近纪、第四纪时期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该厅面积并不大,约300平方米,而且两面墙为窗户,一面开拓为展厅通道,只有一面墙可以利用。内容设计的亮点在南面的这堵墙上,墙面上是巨幅新生代景观图,长14米、高5.5米。展厅内有四个建筑柱子,两个靠近画面,用两棵复原古树将其包装,一棵为古槐,另一棵为银杏树。古槐是新生代第四纪常见树种,银杏则是一种 孑遗植物,也称为“活化石”。两棵树寓意新生代为一全新的时代,生物面貌与中生代迥然不同,是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背景画前为新生代复原景观,两棵巨树融于景观中。景观内摆放了两具骨架――三趾马和大唇犀,还有一具复原的带毛披毛犀模型。为了增强景观的现场效果,设计了感应式声控系统,系统内录制有老虎吼声、野马奔跑声、鸟鸣声、松涛声等,观众站在景观前就像步入原始森林一样,耳畔声声嘶鸣声,犹如与野兽同行。

在内容设计中除景观之外还设计了复制LU体。为了与恐龙厅平稳过渡,山体形式也采用巨石叠加法,但是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主要为黄土堆积,岩性不如中生代坚硬,层理松散。山体表面植物的复原也与中生代有明显区别,除了类别区别外,植物疏密度也不同。

为了突出该展厅的黄河古象,在入口处展现了古象发掘现场复原场景。大制作了发掘现场古象化石骨架的埋藏原生态。二级展板上部安置着一复原黄河古象象头,由环保的硅胶制成,配以液动系统象鼻,可以上下甩动。中间配有多媒体触摸屏,内容为象类的进化和以黄河古象为题材改编的小故事。多种形式的内容把黄河古象突现给观众,观众参观后能留下较深印象。

这个展厅最后一个单元是“第四纪”。有人认为古生物化石展就应展示化石标本,旧石器属于文化范畴,不宜放在一起。但是笔者以为,第四纪的时间跨度约250万年,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个崭新时代。甘肃亦不例外,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中共生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他们相互依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古生物影响着古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文化与技术能力、适应生存特点等。因此,尽管旧石器标本代表的文化阶段有残缺,但还是应该把它展示出来,配以人类生存的古环境景观,将远古人类的历史画卷,展现给广大观众。

三、互动厅形式设计的几点认识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的互动厅与国内其他博物馆有所不同,是独立设计的,自成一体。互动厅长16米、宽5米,面积80平方米。在进行互动多媒体构思时有一定难度,因为多媒体互动与传统内容设计有区别,属于一种全新的、比较时尚的内容设计。设计了五组互动项目――机械恐龙、下蛋龙(慈母龙)、与恐龙赛跑、与恐龙比体重和与恐龙合影。这几个项目已经不是国内最前卫的,但却为青少年喜闻乐见。

在设计机械恐龙内容时我们考察了国内多家制作公司,也在网上查了许多资料,它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硅胶和机械制动装置,关键是恐龙的动作和采用材料的耐用程度和符不符合环保要求。经考察后确定机械恐龙动作内容为摇头、抬头、眨眼、前爪动、摆尾、下蹲等。虽然设计的动作并不十分新颖,但整体给观众感觉是一只“活动恐龙”。交给制作公司后,他们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去掉了下蹲动作,增加了喘气动作,形象更生动。

下蛋龙这个项目在原内容设计中没有,后来我们考察了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们特别喜欢看恐龙下蛋,虽然是简单的一个下蛋程序,儿童们百看不厌。最后我们确定下蛋龙与机械恐龙面对面安排,这样可有效地利用空间,共同用一个景观画,制作出的场景也是一个整体。(图5)

与恐龙赛跑项目原设计为一台机器,有六种不同奔跑速度的恐龙分别与游戏者对抗。经过考察得知这个项目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开始设计了一台机器,开馆后观众参与非常踊跃,排了长队在等待游戏,甚至发生争吵,现场秩序也不好维持。馆方立即增加一台机器供观众使用,才缓解了拥挤排队现象。借鉴他们的经验我们也选择两台机器供观众参与。设定恐龙奔跑速度时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分别设计了高速档、匀速档、低速档。为了更能体现博物馆人性化设计,选用多速档健身车,即便是老年观众想参与该节目,也能通过调速实现他的愿望。

与恐龙合影项目其实是图像合成技术,考虑到甘肃实际情况,除了恐龙画而外,增加了新生代晚期和政地区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复原画像背景,有铲齿象、大唇犀、萨摩兽、三趾马等。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古动物合影留念。设计内容除了让现代人与恐龙合影外,还让现代人骑上生存在1000多万年前的铲齿象。为了显示合成技术的微妙,铲齿象的背景是现代非洲撒哈拉荒漠草原景观,有鬣狗在吃腐肉,成群的斑马在河边饮水,远处有几群羚羊在疾驰。观众拿上高科技技术合成的“科幻”照片,会产生无限的遐想。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展厅设计范文第2篇

为了加强新时期民族民间艺术(现在统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20**年至2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工作。我省先于全国启动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20**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在我国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确定我省为全国实施这项工程的综合试点省份。作为这一工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省于20**年8月在全国率先起步,掀起了全面、深入、扎实地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的热潮。至20**年底,历时三年多时间,经过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会热心人士的辛勤努力和细致扎实的工作,普查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这两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和所取得的成效,是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的实际行动,是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省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的具体举措,是我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大省和生态**的重要体现,也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标志。

下面,我就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作较为全面的介绍。

一、普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20**年底,我厅组成有10多位相关专家参加的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验收组,先后赴全省11个市,逐一进行检查验收。通过验收表明,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成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本摸清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家底。摸清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家底,是这次普查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全省在三年多时间里,投入大量普查力量,按照“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的普查要求,走村串户,访问座谈,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和登记,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种类、存量、分布情况、存在环境和保护现状。据统计,这次普查,全省共投入普查工作专业人员17931人次,业余骨干*人次;普查乡镇、街道*个,占全省乡镇、街道数的99%,普查村、社区26**4个,占全省村、社区总数的80%;访问“五老”(即老干部、老教师、老艺人、老工匠、老土地)*人次,召开各类调查座谈会6401次,参加座谈人数*人。经过普查,全省共普查出民族民间艺术种类*种,项目**项,其中新发现民族民间艺术项目*项,面临濒危的民族民间艺术项目26**项,已经失传(或消亡)的项目552项。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家底的基本摸清,为建立比较完备的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制度,加强对珍贵的、濒危的民族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掘了一批民间老艺人。各地在这次普查中,通过以项目找传人的途径,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发现了一大批扎根在山乡水村的民间老艺人。他们中大多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不太好,但对过去所掌握和熟悉的民间艺术仍情有独钟。如衢州市柯城区在普查中发现该区严村一位唱西安高腔的传人严帮镇,已近90高龄,还能唱一些“西安高腔”的片断。江山市在廿八都镇发现如今还能唱当地山歌的村民有五六人,年龄最大的已过80岁,但他(她)们还能以洪亮的腔调歌唱当地山歌。**市**区在普查中发现了已经消失60年的塘栖皮影戏表演老艺人,他仍保留着皮影戏表演的技艺。各地针对普查中发现的民间老艺人生存状况,相应地采取了抢救保护措施。有的通过文本记录、录音、录像等手段,把老艺人的技艺记录保存下来,建立档案库。如武义县为了抢救保护“武义萱昆”,对第一代“武义萱昆”老艺人徐五连先生演唱的昆曲《通天河》等多个曲目进行录音,制作成碟片保存;举办了抢救昆曲专场演出,演出“武义萱昆”折子戏11个,全部进行现场录像。有的开展老艺人带徒传艺活动,培养新的传人,使珍贵的民间艺术后继有人。如长兴县重点抓好百叶龙艺术的传承,在老艺人的倾心指导下,建立了12个百叶龙传承基地。有的对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如嵊州市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尊重和激励民间艺人对越剧艺术的传承;有的建立命名机制,对老艺人发放政府津贴,如**市**区政府在20**年命名了33名“民间艺术家”,并为他们发放每人每年1000元的政府津贴;海盐县也为演唱“骚子书”的老艺人固定发放政府津贴。这些保护措施,既对老艺人以极大的鼓舞,同时对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通过普查,省和各地分别确定了一批重点抢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时公布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年5月,**省政府发文公布了第一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4个项目入围,我省为全国最早公布省级名录的省份。在省级名录公布之后,全省各市、县(市、区)政府相继公布了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目前,全省11个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已经全部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24项;全省90个县(市、区)人民政府都公布了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8**项。现在,我们可以说,全省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进入省、市、县三级名录的项目,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全省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基本建立,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实质性进展。同时,积极做好我省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有44个项目上榜,位居全国第一。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已经经过专家评审并进行公示,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之前,将由省政府予以公布。我省第二批“国遗”项目论证申报工作,也正在进行。

(四)积极开展普查资料建档入库与成果编纂工作。各地在普查中,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内容、特征、传统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曲目、音乐、服装、道具等,进行了全面的登记、摄像、录音。各地普查结束后,对这些普查资料及时进行了归类整理,建立文字和音像档案,逐步建立数据库。全省已经建立普查资料文字档案2317卷,音像档案1264盒;9个市、52个县(市、区)已初步建立数据库。全省各县(市、区)分别将普查资料分类整理,编辑成各县(市、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资料汇编本(简本)》;在此基础上,11个市分别编辑成各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资料汇集本(简本)》;省保护工程办公室已编辑成《**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资料汇总本(简本)》。**、**等不少地方已经将普查成果分类整理,以《民间艺术大观》或乡土文化系列丛书等形式,分步编纂出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编纂工作已于20**年4月启动,**入围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4个项目,每个项目单独成书的编纂工作进展顺利,《丛书》第一批16册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出版,第二批项目编纂工作也已列入计划。绍兴、金华等许多地方,还编辑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画册。既保存资料,也扩大普查成果的宣传和运用。

(五)初步建立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机制。各地结合普查,建立健全各种保护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保护力度,抢救保护濒临消失的珍贵民族民间艺术。一是系统保存。如海宁市对皮影戏采取了“八个一”保护措施,即有一套完整的皮影文字资料,有一套完整的皮影剧本、曲谱、曲牌资料,有一套完整的音像图片资料,有一套完整的道具、乐器、头饰、服装等实物,有一本海宁皮影艺术研究论文集等,加强对海宁皮影戏表演艺术的抢救保护。二是经常展示。不少地方通过建立民族民间艺术场馆,实施有效保存,经常性对外开放展示。如海盐县投入780万元建造海盐腔艺术馆,对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进行形象展示;平湖市建立民俗风情馆,对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进行立体展示;**市**区投资6000多万元,建造了8000余平方米的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其中用4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展示了江南民俗风情和工艺。三是活动展演。各地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大会串、传统民间造型艺术展览等形式,或利用传统节庆、传统庙会,充分展示当地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省文化厅已连续举办七届省广场文化艺术节,每年有所侧重,分系列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举办的大型民间艺术展示活动《风从东海来》,赢得多方美誉;2004年,省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暨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引起广泛反响。**市先后成功编排了大型民族风情歌舞《畲山风》、《畲家谣》,分别参加了第*届、第*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都取得了优异成绩。金华市以当地民族民间艺术为素材,编排成大型歌舞《仙山婺水•金华人》进行演出,充分展示了金华深厚的传统民间文化。各地纷纷举办了中国越剧艺术节、中国西施文化节、全国鼓乐邀请赛、全国渔歌邀请赛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活动。四是建立传承基地。新昌县为抢救保护“新昌调腔”这一“戏曲活化石”,组织了调腔培训班,并在此基础上组建调腔剧团。临海市建立了“黄沙狮子”、“黄沙乱弹”、“黄沙秧歌”传承基地。乐清市把“黄杨木雕”、“细纹刻纸”引进中小学第二课堂,在学校建立民间工艺实验基地。各地特别重视把列入“国遗”、“省遗”项目作为传承和宣传教育的重点,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后继人才,形成了社会各界参与保护的有效机制。

以上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成果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取得的明显成效,也印证了我省几年来逐步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二、普查工作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一)认识到位,保障有力。首先是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识和高度重视,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曾在多个重要文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了强调。200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若干意见》,20**年省政府出台《**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都明确对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提出要求。2004年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通知》。20**年11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专题研究文化大省建设,作出了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并部署实施包括《**省文化保护工程》的工程。20**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加强和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或提出明确要求;省人大、省政协领导以及有关专门委员会、党派团体,对抓紧抢救和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要求,或通过提案呼吁和指导。所有这些,对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党委、政府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普查和保护工作作为加强当地文化建设的实事工程来抓,列入党委、政府以及文化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健全组织保障。各地按照“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普查工作到位”的要求,层层建立保护工程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咨询机构和普查工作班子,制定周密的普查方案,使普查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二是建立普查工作责任制。从省到市、县甚至到乡镇,层层签订普查工作责任书。如金华市将普查工作做到“三纳入”,纳入市政府对县(市、区)政府年度考核的目标,纳入当地东海明珠工程建设考核目标,纳入乡镇文化干部年度考核目标。三是广泛宣传发动。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普查意义和普查内容,动员群众热情参与。如金华市先后召开了8次全市性普查组织工作和业务工作、专题工作会议,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力求落到实处。武义县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并把普查宣传标语张贴到每个行政村,形成广泛的宣传舆论氛围,使普查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落实经费保障。全省许多市、县落实普查专项资金,保证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宁波全市投入经费484万元,台州市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市**区区、乡两级共投入经费70多万元,**市、新昌县分别投入100万和86万,经济比较困难的奉化市、武义县,也千方百计安排专项经费5万元和8万元,用于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

(二)目标明确,工作深入。普查工作一开始,我厅就明确提出普查工作目标,即“查清资源,明确方向,搞好建设,规范管理”,并要求普查做到“三个不漏”(不漏种类、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达目标不收兵。各地围绕这一工作目标,组织专业力量,广泛发动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干部群众,深入农村走村串户,寻找知情人,着力在普查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努力查清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如仙居县经过两次深入发动,全县721个行政村,普查工作村村不漏,普查成果不断扩大,全县已普查整理出民族民间艺术326项。仙居县把无骨花灯作为地方的文化名片,着力挖掘和培育,这次在普查中发现清代流传于民间的无骨花灯单灯品种图样27种,令人惊喜,成为重要历史佐证和恢复、培育无骨花灯品牌的重要依据。临安市组织力量,深入调查了1730余名民间艺人和传承人,发现了许多民间艺术新线索,普查出民间艺术项目393项。淳安县地处山区,崇山峻岭,村落很分散,普查人员翻山越岭,调查了*个行政村的*个自然村,走访了*多名民间老艺人。海盐县为了真实记录传统“骚子书”的演唱过程,专门成立工作班子,召开骚子老艺人座谈会,请来*余位骚子老艺人集中交流回忆,从中掌握了“骚子书”的大量原始资料。海宁市为调查皮影戏,化了半年时间,在全市收集到皮影戏剧目52本,剧目、剧情介绍16余万字,皮影戏人物各类头像、动物、造型、服饰等图片400余幅,记录整理出皮影音乐、各类曲牌唱段40余首,基本掌握了海宁皮影的发展过程。嘉善县召开了12次“三老”座谈会,请全县*多位老教师、老文艺骨干、老文化工作者提供民间艺术线索,为深入普查提供了基础。由于各地的普查工作深入扎实,取得了丰硕的普查成果。

(三)以点带面,加强指导。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在全国起步早,缺乏现成的做法和经验。我厅及时总结基层实践,以点带面,示范引路,加强指导。20**年我厅与省财政厅制定下发了《**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对普查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随后,我厅下发了有关普查工作的一系列指导性、规范性文件,就切实有效开展普查、普查档案建设、普查验收等工作提出要求。随着各地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厅先后召开了6次有针对性的工作会议或培训班,加强对全省普查工作指导。20**年8月,在**召开了全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工作会议(普查动员会),明确普查工作目标、普查内容、普查方法和工作步骤,正式启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20**年10月,在**举办了为期4天的全省普查工作培训班,印发了12万字的《**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培训讲义》,进一步明确了普查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20**年4月,我省民族民间艺术的普查工作进入到关键阶段,为了确保普查质量,我厅在临安市召开了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现场会。会上,印发了《**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登记表范本》,组织专家进行普查工作标准化讲座,省文化厅与各市签订了普查工作责任书,再次进行任务落实。20**年12月,在各地普查工作陆续收尾之际,我厅在临海市召开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验收工作交流会暨现场讲评会,着重对坚持普查目标,严把普查质量,作了再一次的强调,并对各市的普查验收工作进行了部署。20**年5月,我厅在**市**区召开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试点工作推进会暨**经验推广会,交流试点单位工作情况,就深化试点工作成效作进一步要求。在全省整个普查工作过程中,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办公室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总结,进行信息沟通,及时加强具体的工作和业务指导,推动了全省普查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认真负责,甘于奉献。在这次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中,全省许多相关的专家和群艺馆、文化馆(站)的干部,以及一些参加过上世纪80年代民间文艺调查的老群文干部,成为这次普查的骨干力量。他们发扬认真负责、潜心普查,不怕困难、不计得失,甘于寂寞、敬业奉献的老群文精神,放弃休息日,冒酷暑高温,顶寒风雨雪,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访问调查,整理材料,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有的带病坚持工作,为普查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市退休教师斯新亮,身体不太好,为了寻找一位74岁的老艺人,白天连找三趟都没找到,他便改在晚上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把宝贵的资料记录了下来。又如平湖市曹桥街道文化站干部张金生,已经50多岁年纪,在这次普查中,他靠自己的一辆旧摩托车,走村串巷,一遍调查,一遍记录。为了调查丧俗和相关民间吹打,他一方面做好艺人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深入丧事人家,拍照片、记乐谱,获得了大量珍贵资料。平阳县文化馆干部郑金开,为了调查民间艺术“头发吊灯”,他数十次下乡,与制作艺人交朋友,终于摸清了这项民间艺术的所有细节,并帮助恢复“头发吊灯”这一具有独特性的民间艺术。平阳县原文化馆退休干部徐兆格和木偶剧团老团长卓乃金,为了调查布袋木偶表演艺术,跑遍了全县15个乡镇、50多个行政村,采访了40多位木偶老艺人及30多位木偶老艺人的遗属,走访了现存的30多个民间布袋戏班,记下了40多万字的有关资料,拍下了1400多张照片。**县**同志为了普查《飞云湖洞背洞传说》,一天内来回爬了近16个小时的山路,走访当地民间老艺人。该县罗静荣和郑永忠等普查人员,在抢救民间艺术“集锦头通”中,获知珊溪镇有位老艺人已经年高病重,住入医院,为了及时抢救记录这项技艺,他们把“工作室”搬到医院,在老艺人病重时帮助进行生活料理,病情好转时抓紧进行普查记录,通过七天七夜的贴心调查,终于使“集锦头通”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该县女普查员王丽静同志,为了完成普查工作,孩子连续发烧3天都顾不上去照顾。在普查过程中,许多县、乡镇领导直接参与工作,奔走在普查第一线,给广大普查员带来了鼓励和斗志。如磐安县委副书记多次到重点乡镇进行工作督查,县委宣传部长跑遍了20个乡镇,走访了一批民间艺人。海盐县县长3次批示要求有关部门重视抢救海盐濒危民间艺术项目,专题听取骚子歌项目的抢救工作汇报,落实相关经费。为鼓励先进,推动工作,**、**等先行完成普查工作地区,召开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总结表彰会,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正是我们的基层领导和广大普查员的踏实务实、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精神,才保证了各地普查工作的有效进行。

在这里,特别值得褒扬的是,省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等一批老专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专业造诣,更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境界,他们参与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验收的全过程,在全省普查工作各个阶段的专业指导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省文化干部中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五)各方协力,社会参与。我省这次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得益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多种途径,呼吁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抓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并为保护工作献计献策。作为共同负责这一保护工程实施的省财政厅及各市、县财政部门,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给予有力支持,设立专项资金,或安排落实相应经费,为普查和抢救保护工作提供了财力保障,并在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方面及时给予指导。各新闻媒体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跟踪报道普查动态和普查成果,不少记者与普查人员一起,深入乡村、山区,采访老艺人,走访新传人,成为出色的义务普查员。各媒体有的出刊专版、专栏,介绍当地民族民间艺术;有的用较大的篇幅重点宣传报道普查中涌现的好人好事,重彩浓墨、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进一步营造了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的良好氛围。省内各高校,尤其是**大学、**师范大学和**师范大学3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对这次普查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有力的支持和业务指导,有的高校还直接参与到普查工作之中,协助当地进行普查资料的整理、建档和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在这次普查中,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为普查工作提供线索,提供资料,充当向导。不少农村的老干部、老教师、老文艺骨干,既是民间艺术的传人,又是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的积极分子,为普查工作出了大力。

总之,为期三年多来,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富有成果,卓有成效,许多动人的事迹可感可叹,不少成功的经验可圈可点。同时,我们也看到,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方面形势看好,方兴未艾,取得了初步的显著成效;另一方面,挑战严峻,不容乐观,经济快速发展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新农村建设高潮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间艺人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旅游产业迅速发展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下的我省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进一步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依然刻不容缓。

三、下一阶段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任务

下一阶段,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加快进度,加大力度,发扬成绩,干在实处,努力使我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制订和出台高度重视。20**年初,省人大将本条例列入立法一类项目;20**年12月,省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条例》草案,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今年3月、5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第三十二次会议,先后对《条例》(修改稿)进行认真审议;5月25日下午,本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定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们将在认真学习条例的基础上,研究和做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法制宣传和贯彻实施,结合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通过宣传咨询、发送资料、举办展览、专题展演、进行座谈等形式,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抢救保护意识,凝聚社会共识。希望各媒体的朋友给予积极支持,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宣传条例的内容,宣传抢救保护工作。我厅对贯彻实施条例精神,对深化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作出专门部署和安排,逐步推出有效载体,加强我省保护工作力度。

二是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次重要的省情调查。文化部要求在20**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我省已经基本完成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一个重要内容。按照文化部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涉及165个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比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内容更广泛,涉及面更大,工作任务更重。我厅会同省财政厅已经印发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实施方案》,编制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和具有探索性,我厅确定台州市等6个市、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确定金华市等16个市、县(市、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探索普查经验,探寻保护规律。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将于明年初在全省面上铺开这项工作,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普查任务。通过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流布地域、生存状态和保护现状,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明确方向,加强保护与管理,促进传承与发展。

三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这项工作今年要有突破性进展。我厅会同省财政厅已制定下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办法》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贴实施办法》。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条件、权利与义务、补贴对象、标准等作了明确。国家文化部将在今年“文化遗产日”前后公布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省将在今年下半年认定和公布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让一批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老艺人享受政府补贴,尊重民间艺人的社会贡献,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鼓励民间老艺人积极做好传承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四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和成果编纂工作。为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去年“文化遗产日”,我厅会同**大学、**师范大学、**师范大学分别建立**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这是我厅与高校合作的一个创举。今年3月,我厅召开三个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编制、资料数据库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重大研究课题的协作攻关,与有关高校达成了合作协议;我厅并牵头3个高校研究基地与若干市、县(市、区)挂钩结对,力求高校研究基地较为全面地介入县域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研究、决策咨询、业务指导、人才培养、普查成果的编纂出版等方面,我们认真听取和吸纳专家的意见。

在成果编纂方面,我厅将抓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资料的汇编和系列专题出版工作。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发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编纂方案》,并通过招标程序,确定了出版社,第一批16个国遗项目已基本完成编撰工作,将在今年年底出版。我厅并拟定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纂计划,逐步组织编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录》、《**省民间文学集成》、《**省民间表演艺术集成》、《**省民间造型艺术集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集》等集成志书,有效利用普查成果,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发展、建设文化大省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各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和响应,**日报、钱江晚报、**电视台等许多省级和各地的媒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推动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我代表省文化厅,对各媒体和各位记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增强全社会保护的意识,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还有待于做大量的宣传工作。除了我们各级文化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各新闻单位的宣传覆盖面更大,希望各媒体进一步给予支持。我厅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好专题、好专栏、好文章”评选活动,通过这一载体,促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报道工作。

今年6月9日是我国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开展文化遗产日活动,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去年首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我省活动项目多、声势大,效果好。今年,我们总体安排上,活动的规模和声势不亚于去年,并有新的特色。按照这个思路,我厅已确定了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具体活动内容,将在6月初举行专门的新闻会予以公布。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今天,我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成果,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成果的,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展现了**先民们高度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见证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历程和保护成效,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各方卓有成效的努力。

非物质文化展厅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沭阳县博物馆;建设;困难;思考

县级博物馆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地域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保存地方文物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沭阳县作为文化大县,历史文化悠久,地方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地上地下文物资源丰富,形式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县级博物馆作为县域历史文化的承载者,是区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的载体。因此,政府对博物馆的建设越来越重视,然而县级博物馆事业在新的形势与机遇面前也面临着挑战:观念不新、思路不宽、工作方式不活,加上人才匮乏等困难因素。沭阳县博物馆作为新建的博物馆,应该克服困难,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空间,以此谋求自身不断发展。

一、沭阳县博物馆的现状

(一)各级领导的殷切期望。沭阳县县委书记胡建军同志曾对博物馆建设作出指示,要求博物馆设计大纲要严谨扎实,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专家质询。省文化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同志明确表示将沭阳县博物馆布展工作作为南京博物院重点技术支持的两个项目之一,并安排南京博物院专家完成了沭阳县博物馆展陈设计大纲文本的第一稿。

(二)沭阳县博物馆的展区确定和划分。根据沭阳历史及博物馆建设需求,拟设历史综合展区、专题展区、临时展区。其中专题展区设名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临时展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设在一楼。原因如下:一是临时展区为动态展区,经常有文物展品和其他艺术展品布展展出,一楼便于进出,方便布展,也方便观众观赏;二是非遗馆为当地民俗、民风的集中展示场所,贴近群众,易接地气,便于群众观赏,便于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历史展区和名人馆设在二楼。原因是楼展厅相对空间较大,便于展厅联接和展品布置。

(三)展示特色。历史展区与名人馆展区中共同涉及的人物关系处理。历史展区以代表性事件为主,人物放在历史背景和事件中予以展示,名人馆涉及的相同人物重点介绍人物个性特征、生平简介及在当地的历史地位。沭阳历史文物总体数量较少且等级文物较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解决:一是在本县范围内进行征集,重点动员文物收藏者、经营者适量捐献;二是沭阳县相关领导与省文化厅、南京博物院领导商谈,争取调拨部分文物;三是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与省博物院、徐州汉画像石馆等处联系复制部分文物。

二、沭阳县博物馆功能区的划分

正确划分博物馆功能区是提高博物馆度外形象和发挥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根据建筑特征,沭阳县博物馆划分为以下功能区。

(一)功能区的安排。对负一楼现有布局适当调整,减少隔断,扩大整体空间,用做文物库房,以减少人力、财力投入。这样可以便于今后馆藏文物集中摆放,便于集中管理和集中监控;员工办公区、文物周转室、鉴赏室集中在二楼。二楼坡道过厅设计成报告厅,可容纳100人左右,报告厅后区可设计多媒体互动区;序厅(玻璃圆顶下面主入口处)。设计方案含有服务台、存包处、衣帽处、引导处等内容。将原设计的贵宾室调至序厅处,便于领导贵宾观展;中井。将此处设计成休闲茶厅,中井四周玻璃适当挑出,中间建亭,四周植物点缀。这样可以增加博物馆服务功能,提高博物馆档次及有效利用现有空间;馆名位置。原方案将馆名刻在门前大型石块上,建议原方案保留,同时在建筑入口处增加馆名。原因是博物馆为地方文化的标志性建筑,馆名题在石上宜近观,但不适宜远观。

(二)博物馆院落。在博物馆绿化工程带内,适当征集石刻、石雕、石鼓等文物,建成文博公园,增加文化气息,实现博物馆内外协调统一。

三、沭阳县博物馆存在的困难

在众多县级博物馆中,由于管理水平、藏品种类、硬件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导致许多县级博物馆发展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表现为:

(一)文物储藏不够。文物的数量有的很少,而且种类比较单一,年代久远的物品或者精品却非常的稀少,大部分都是普通的一般级别的文物,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博物馆展览的要求,而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经费不足。由于地方财力所限制,沭阳县博物馆业务经费十分紧张,虽然有免费开放经费支持,但免费开放经费只能支持博物馆正常运营。在博物馆文物征集、保护方面,博物馆安防、技防方面,基本陈列改造等方面,资金存在着严重不足,造成县级博物馆建设面临极大困难。

(三)科研能力薄弱。当前,沭阳县博物馆人员多是半路出家,专业水平薄弱,导致研究成果稀少,很长时间也没有发表的专业论文、论著问世,与其他地区及国家的学者缺乏交流,在同行中没有一定的地位,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科研环境,从而造成了现存数量有限的馆藏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使博物馆的应有功能无法合理发挥。

四、沭阳县博物馆的下一步打算

博物馆事业的繁荣是社会公益事业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让沭阳县博物馆在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更好的服务于群众,这是沭阳县博物馆文物工作者所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开展文物征集活动。藏品是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的关键依托,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博物馆的生命线。文物是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藏品,博物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博物馆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说,文物的征集是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基础,是丝毫不过分的。一个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首先是从收集藏品开始的,藏品数量的多寡及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在文物藏品征集工作中,应该摒除重古代轻现代、重珍贵文物轻一般文物的现象。

(二)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非物质文物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独特的语言、文字、工艺、民俗正在消亡,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对此,沭阳县博物馆可以将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丰富博物馆藏品的一个方向。

(三)积极申请财政扶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无论是举办陈列展览、文物征集、文物养护、展览提升等事项,博物馆都需要投入很多财力。虽然免费开放资金给县级博物馆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有限的资金满足不了县级博物馆飞速发展的需要。在资金争取上,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扶持,一方面申请本地财政支持,在资金使用上保证专款专用。也可以积极探索,多方面的加大产业的开发,缓解资金压力。

非物质文化展厅设计范文第4篇

概述

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办公建筑,不仅是一个典型的旧城区功能再生和建筑改造的案例,而且是关于建筑空间的非物质性命题的一次探讨和实践。

项目位于佟麟阁路85号,佟麟阁路位于北京二环内,在长安街和宣武门西大街之间。建筑主体为地上5层、地下1层,约3300m2,前身是北京电视技术研究所,自带一个院子,是典型的1 970年代的办公楼。改造后作为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自用的办公场所。整个改造工程包括市政改造、外立面改造、土建局部加建工程、结构抗震加固、室内空间改造及室内初、精装修等。从选址、设计、到改造装修全部完成一共历时近10个月。在设计和改造的过程中,对当代城市建设的思考和当代社会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一直是墨臣设计工作团队不断探讨的核心问题。

从物质空间到非物质性空间

在今天的城市语境下,几乎所有与设计和创意相关联的领域都对传统和文化的认知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要求,我们认为对传统的表达不能简单地拷贝已有的形式,而是使其符合当代和未来的美学特征,传统应当更具活力。

我们知道人类最早的设计完全是出于实用主义的,满足功能需要是首要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出现,产品越来越复杂和精密,人们对于产品的感性和人情味的需求越来越高。欧美等发达国家先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人的需求及其社会生产的重点第一次由“物”的层面转向“非物”的层面。这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结果。同时,得益于符号学和设计语意学在设计上的应用,到1 970年代,传统的功能主义发生了转变,除实用、经济功能之外、包括“语意功能”在内的“信息功能”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80年代后,随着服务经济及非物质化的发展,体验性需求及其在设计中的位置日渐突显,即人们不仅要求产品能用、好用,而且追求在使用过程中的独特性和愉悦感,并且在使用后产生美好且难忘的回忆,因此,“信息需求”演变成体验性需求,成为当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经济性”则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经济原则是批量生产时代的需要,而对于“定制”、“个性化”生产的体验时代,精神需求占主导地位。

在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等同样强调的是精神感知和需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建筑)的互动,强调的是非物质性因素。在当代城市语境下,研究实体空间之外的非物质性空间应该可以找到与传统精神对接的方法,因为在本质上,它们是相通的和一脉相承的。

空间非物质性的表达与探索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有”与“无”的长久命题是通过虚实相间的空间来诠释的,与当今的物质性空间和非物质性空间相对应。传统中的非物质性更多是用意境和境界来描述的。在传统建筑的空间处理上,通过序列的组织和路径的设计,使人在运动中加强了对建筑的体验,营造出所需要的气势,甚至产生可以强调等级和尊卑的仪式感。另外,对应人们的视觉、触觉、甚至听觉等可能形成感知的因素,运用色彩、材质,和各种构成手段来表现。在我们的这次设计实践中,有意识地借鉴了传统中的造景、借景和其它营造意境的方法,使人的感官与建筑产生交流和互动。

1.幕墙上的“双面刺绣”

建筑主体在4~5层为一个完整的LOFT空间.外表包覆木材形成一个巨大的箱体,漂浮在灰色的基地建筑之上。箱体南面的垂直幕墙设置了26块玻璃肋板,每一块都面向入口方向,考虑到从入口大门到建筑需要穿过近百米的狭长院落,我们使肋板叠加排列组成了一幅墨色的荷花图案。让人们在接近建筑的过程中,体验画面逐渐展开,直至形成完整的图案这一奇妙的视觉历程。墨荷极具传统色彩,我们希望用一种全新的美学语言来诠释这个古老的题材。借助计算机我们重新定义了荷花图案的组成元素,将它们像素化,重新排列整合。由于制作理念和技术的区别使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墨荷不同于以往而具有时代性。肋板背面借鉴了传统的双面刺绣的概念,用红色的郁金香图案来表达中西文化的交融。

2.穿越朦胧的“金属面纱”

首层大厅由黑色的金属幕墙提供了一个介于室内和室外间的模糊空间,它的气质类似于传统建筑中的廊下空间,通过“之”字形的廊道,进入建筑之前必须穿越这道黑色的金属帷幕,我们沿袭了传统含蓄的进入方式,形成某种仪式感。金属幕墙表面为钢制的穿孔板,为了屏蔽水平视线,形成室内不可见的神秘感,同时引导阳光进入大厅使之充满自然的光线,金属板的孔洞被设计为独特的鱼鳞状,试图将东方文化的朦胧感通过这种表皮的处理而体现出来。鱼鳞状的孔板在加工时颇费周折,经过对模具的反复调试多次试验才告成功。金属幕墙的构成方式就像展开的折纸,使冰冷坚硬的金属幕墙变得像柔性的织物一样,将建筑入口掩上一层朦胧的面纱。

3.倒映在水上的“绿色丛林”

转过幕墙沿步道进入到门厅。门厅的设计以厚重的白墙和轻盈的黑色背景为基调,所有设计思想更多地体现在比邻幕墙的一池静水之中。水池颇为壮观,池中无数锦鲤游动。水中若隐若现的石块和用竹捆扎的水踏以及水池上空自上而下悬挂着的一簇簇绿色的不同宽度的纤维织物,幻化出竹林的效果在水面上摇曳,欲语还休地钩起对中国传统中的意境的追忆。当水位下降,步行的栈道浮出水面,此时,水池由一道风景变成了水上的展厅,饶有情趣。

4.空中舞动的“白色莲花”

结合设计工作的创意性思维特点,设计区的家具也更加突出了一种自由思维的创作态度。办公桌根据人体工程学全部被设计成异型曲线,在给设计师提供舒适的环境的同时,开敞的空间格局又创造了大量交流的可能,充满梦幻的空间成为设计师放任灵感、自由飞翔的天堂。白色的由高科技薄膜包覆的灯具与桌子设计为一体,就像一朵朵巨大的莲花从桌面生长出来直至顶棚,在半空中摇曳,为整个空间提供充足的照明,更增添了无限的活力。

在佟麟阁路85号改造设计的实践中,对非物质性空间的追求存在于对触发精神感动的视觉形式和空间体验之中。设计灵感和表现技法全部源于对本土文化衍生出来的探讨。用简约的视觉感来衬托来源于传统文化隐喻的抽象表达,对于”水、竹,山、院”等在意念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相关联的元素的借鉴,已非停留在单纯的符号化的片断式的引用,而是所谓的“寓情于景”.通过序列组织、场所感的营造、新型建筑表皮的处理和更加抽象的视觉表达来传递空间的精神气质,创造出非物质性体验的载体。

占地面积:3526m2

总建筑面积:3396m2

竣工时间:2006年3月

方案设计: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 赖军 赵晖 李昂 苏博

施工图设计:武勇 谭永春 薛建国 苏博 谢明哲 庞展

结构设计:李志军

设备设计:聂亚飞

电气设计:野光明 朱明硕

作者:赖军,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 董事总经理

非物质文化展厅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 人性化设计;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建筑中设计是被注入的理念和灵魂,设计师一定要基于使用者的个性化特点出发,符合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斟酌每个细节,仔细研究建筑的布局,这样才可以设计出以人为本的,适宜人们生活、使用、娱乐、休闲的人性化建筑精品。一定要对建筑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合理设计思路。既从小处着手,又从大处着眼,从而设计出与建筑使用者的人性化需求相符合的产品。人性化设计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关心和尊重,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从人的行为、心理层次角度去关注建筑与人的关系。

一、园林植物的选择以及建筑小区的规划

设计的第一步是对建筑小区的规划。它不但是关于空间的环境品质和物质形态,更是以包括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为中心的人与其存在的环境的关系。为了使其更适于人的发展和使用,要对使用区生活方式场所进行整合。建筑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因地制宜。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二是对场地条件的合理利用。所谓合理利用是指要最大限度地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利用,少动土方。这样不但能够降低维护成本,减少资金投入,而且显得真切自然、朴实无华。比起平面整齐的地形,人们在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中更能感觉到温馨、浪漫和轻松,更富有惬意的感受。除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之外,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还可相应地选取一些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的外地植物,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环境中的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二、如何使使用者最大程度地感觉到方便舒适

(一)、入户花园的设计。入户花园泛指在客厅门和入户门之间设计的一个与玄关概念相类似的花园,在客厅和入户门之间起到了连接过渡的作用。在建筑面积允许的前提下,在设计中嵌入入户花园,使得人们将花园引入建筑的梦想得以实现,真正的形成立体园林景观。它让人们过去的“庭院情结”得以在空中延伸,把小区绿化真正送到了每家每户。例如: 可以在入户花园内摆放一些休闲物品和绿色植物,体现绿色生态的使用涵义,实现人与自然的零接触,与现代人追求使用环境的需求相符合。在打开家门的时候,不再是单调的卧室和客厅展现在面前。通过在入户门与客厅之间形成过渡,在入户玄关处设置花园,增加了家庭的私密性,同时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丰富了室内的空间格局。将花园带入每户内的入户式花园户型,无论在哪个楼层,在家中就能欣赏到美丽的花园景观。同时将生态概念引入家居生活,可在此种植喜爱的花草树木,对家庭的生活品质和景观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形成家庭生活的一处天然场所。入户花园为半开放式,只按照一半的建筑面积进行计算;除此之外,带有入户花园的户型还能够把过去的交通过道转移向房屋的一侧,使其与入户花园融合,再连接入户门、卧室和客厅,用于房屋内的交通面积大幅度减少。从功能上看,在阳台的基础上入户花园进行了升级,一般面积更大、参与性更强且使用功能更广。除了通道和花园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露台的作用,可以作为家庭活动以及小憩的空间。

(二)、在建筑户型设计中厨卫的设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厨房内必须要有足够的贮存空间和操作面积,以确保空间的完整性以及合理布置管线的可能性。由于厨房有家人拿着垃圾和提着菜篮进出,一定要使其靠近入户花园,方便进出。餐厅和厨房要相互比邻,以方便搬出餐具和端上菜肴。要尽可能的为进入厨房的成套厨房设备创造条件。厨房一定要设泄漏燃气报警装置。卫生间一般按脸盆、厕位、淋浴或浴缸等设备的放置来考虑流线设计,最好是可以将浴室和卫生间分开,即所谓的“干湿分离”。面积足够的情况下宜考虑设置双卫,一个与主卧配合供主人专用,另一个公用。必须避免卫生间的开门对着餐厅和客厅。尽量在厨卫设计中做到明卫明厨,并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

(三)、家庭的核心部位是起居厅,它的位置通常在户型的中心,起到组织家庭生活的作用。准确地对起居厅的空间尺度进行把握是住宅建筑设计的关键之一。起居厅的面积要大小适中,过小的空间显得拥挤,而过大的空间却不易营造宁静亲切的气氛。为此,只要能够保证起居厅的空间功能的合理性即能够感觉到合意的尺度感。起居厅内不可以有太多的洞口和门,不然就可能由于没有足够长度的延续墙面而使家具布置发生困难,还会由于在厅内有人来回穿行而干扰会客、休闲、视听等公共性活动。起居厅又是一个家庭的人员集聚点,由于厅内活动人数相对较多,厅内需要有良好的通风、视野和光照。

三、建筑风格的地方性问题分析

建筑风格是指建筑的立面、造型、细部处理和环境空间组织的总和,它和建筑存在的人文、自然、文化和生活有着直接联系。如果忽视这些密切相关的因素,创造建筑风格的目的就不易达到。,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居民习俗、文化传统、地理气象等因素。建筑特色必须要汲取合理的建筑装饰、细节、色彩和符号,寻找当地建筑文化的内涵,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建筑风格。

四、建筑的室内物理环境问题分析

(一)、保证建筑有良好的通风和充足的自然采光。在居室内每个人都希望就能够享受充沛而温暖的阳光。阳光不仅给人们带来好心情,而且还能有利于健康。因此在设计和规划建筑时一定要尽可能的保持建筑物之间相对位置合理,建筑物之间有足够的间距,以保证室内能够获得充沛的阳光。此外,良好的通风对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和营造舒适的居家感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隔声和降噪。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建筑的外部环境变得非常的喧嚣嘈杂,在一个吵闹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和建筑内部房间的布局就显得非常重要。尽量在平面布置上让书房、卧室等远离噪声源,尽量使用隔声性能好的外窗和外墙,这样可以大幅度地减弱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在现代建筑中,建筑物内部往往配置了非常多的机械设备,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要关注减噪隔振,如:电梯不应与卧室、起居室紧邻布置; 如受条件限制需要紧邻布置时,一定要使用有效的减振和隔声措施。水泵房、风机房、管道井一定要采取有效地隔声措施。风机、水泵也必须采取减振措施。

五、节能设计问题分析

节能建筑需要通过对建筑的合理选材、合理设计,提高用能效率,降低建筑物的运行能耗,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在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控制室内自然温度,才能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环保、健康的使用空间。当代环保技术和节能设计的应用相互关联,如风能、地热、太阳能等各种替代能源的利用;各种节水节电设备和新型围护材料的使用等。

六、无障碍设计问题分析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日渐加剧。在这种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特殊情况下,努力创造一种充满自信、健康、向上、自力的老年区环境,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便利,是一项十分紧迫且重要的任务。在中高层以及高层建筑中,每 50 套住房宜设两套符合乘轮椅者使用的无障碍住房套型,。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多,人们已不再是简单地满足于有房而居,而是对建筑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要求。这种要求具体表现在: 生活舒适、方便、环境优美、健康环保和尽量节省投入等方面。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要在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所谓人性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就是应该使得建筑商品购买者和使用者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满足。建筑作为一种人类共同需要的商品,需要满足建筑使用者对建筑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使建筑使用者健康、安全、愉悦和舒适。在未来的建筑发展中,充分的进行合理化以及人性化的设计,为提高人们的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活动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相关期刊更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中国塑料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