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第1篇

(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回民中学 甘肃 甘南 747500)

摘要: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指学生在创新学习中产生的新的看法,新的见解,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也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之所在。从历史教学实践看主要包括自学能力、探索能力、评价能力等。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91-01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朱熔基也指出:“教育和科技事业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党和国家的声音,这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教学,面对世纪挑战,必须毫不含糊的作出自己的应答。必须通过我们的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唤起学生的创新个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给学生的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基础。

1.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1 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在教授中国古代史三国史部分的时候,我们首先肯定要向学生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割据局面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对东汉末年政治形势的分析以及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大势力的形成和他们各自的有利条件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不易理解为什么说东汉的灭亡和三国的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具有了这样一种将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的观念之后,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开动大脑考虑问题。

1.2 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

从调查得知,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结束之后,时常指定出一些知识点或重要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在记忆某些历史知识时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笔者对此举深表担忧。诚然,让学生记得较多的知识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一个必要前提。一般说来,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

2.教学课堂一定要优化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必须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因此教师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这说明兴趣在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也可以激发其积极探索、努力创新的热情,达到点而能通、启而能发、触类旁通的最佳效果。兴趣一旦被唤醒,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就会如饥似渴地去涉猎课内外更广博的知识,享用终身,成为通识型人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可采取多样化、新颖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材中“活动与探究”、“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阅读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关于金字塔的建造者到底是谁,传统的认为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现代有很多人认为它是外星人的杰作。无论对与否,这观点是有创新有突破的,都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如新教材精美的图片,也蕴涵着人文关怀,那生动化的编排设计,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时代呼唤创新,在对历史本体的个性追求中,实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塑造。无个性的共性化历史是毫无生气的“死寂”的历史,无生气的历史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窒息。在教学中多联系一些实际生活,多策划一些启迪、教训、新的认识、有何借鉴等,激发其创新思维。如加入WTO有什么利弊,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仍处于“冷战”之中吗?等等,学生热烈讨论,兴趣浓厚。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构建了一种活泼、新颖、重方法、促思维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它以其独特、新颖的形式,再现历史,有力的渲染了课堂气氛,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发展其创新思维。利用历史教材,激发创新意识。历史教材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创造,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到了近代,由于落后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气对创新精神的压制,加剧了中国的落后等,这些都可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创新才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才是民族进步的动力。

3.鼓励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仅仅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最终还是要落脚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历史老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对书本、教师的盲从。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提出和验证假说,发现其规律性,即让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

判断历史现象能力的综合能力。如学习经济全球化有关内容时,我提出一个假设:“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制度下会出现金融危机,那我国为什么还要加入WTO”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我于是加以引导,归纳,得出结论:“我们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要搞经济建设,要改革开放。”同学们信服地点了点头。然后我又让学生讨论探究“我国是如何应对的”,于是他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阐述观点。学生最后明白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所在。从而加深了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以情激趣,激发创新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231-02

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标志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已经从创建进入执行阶段。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国家将强力实施、稳步推进。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把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大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积极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大力促进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SPT人才培养体系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SPT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许多学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思想”或“具有创新精神”。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因此,所谓创新型人才往往是观念新,行动迅速,出新成果的人才[1]。综合国内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归纳一下,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他们对问题有敏锐的感觉;他们往往有开放的观念;他们的思维发散而灵活;他们对寻常事物有新颖的认识;他们往往具有鲜明的人格。

我院在办学过程中,提出了“和成育秀”校训,提出了“SPT人才培养体系”等概念。围绕“SPT人才培养体系”又提出了“成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一个中心,两个兴奋点”, “三个核心能力”,“四类证书”等概念,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人才培养思路[2]。我院致力于培养有更宽广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他们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我们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并且在充分发挥“听说领先,重在应用”的外语教学特色的同时,注重外语应用能力,专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等“三个核心能力”的培养及“毕业证书、外语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公共技能证书”等四类证书的获得。同时还强调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科学探索精神,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SPT人才培养体系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教学情景,活跃创新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和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活跃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创新情感。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在教学中,本校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激发了我们的参与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本校教师经常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片再现情境,鼓励学生表演重现情境,把我们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这样有利于我们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把我们培养成才。

2.善于从提问和动手实践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高等院校尤其是语言类高校中,应该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动手实践中激发创新潜能。在第一课堂教学中,我们学生欢迎老师多提问。在提问中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反应的好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尤其是同学间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激荡,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学生也愿意动手实践。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制作课堂教学模型,课堂教具和教学辅助资料,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教师全程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而代之以学生积极讨论设计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方式,积极讨论各种教学用的情境、画面,甚至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与渗透等等环节都可以有学生参与和讨论。让课堂从一个老师多个学生的模式转变成一个老师多个教师小助手的模式,从而大大激发了我们学生创新和创意的热情。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计划。目前,学院已经意识到在校大学生是完全有能力参与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计划的。我们学院在借鉴一些其他国内外高校的管理方法以后,逐渐意识到“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可行性。该计划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寻找新的信息,因而把个人的经验转化成知识[3]。现在学校已经推出积极组建大学生科研团队,通过学生自我推荐,任课老师推荐,在校二年级学生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有志于参与科研计划,并具备一些基本科研能力的学生。像学院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就积极组建涉外导游翻译咨询服务中心,该中心主要成员都是在读的本院学生,目前筹备已经接近尾声,学生反响非常热烈。其他专业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老师课题,形成了“我参与,我光荣”的风气。

4.积极提倡学生创新创意活动。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了给我们学生创照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提出了一些很有益的概念。学校积极创建了SPT外语文化街,让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给学生一个施展的空间,学生积极参加文化街上的各种语言沙龙,积极举办各种跳蚤市场,学生以摆小摊的形式实现自己的创新和创业梦想,参与演讲比赛,积极举办各类社团,在第二第三课堂中既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极大地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SPT人才培养体系下如何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一)借鉴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

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有不少大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创业热情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在此以义乌工商学院为例,该学院专门开辟学生创业园鼓励在校生集体网络创业。截至去年年底的统计,其首届高职毕业生创业率超过60%。这种创业模式使学校中形成了一股创业风,创造了自主创业的氛围,大大促进了就业。

(二)SPT人才培养体系下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1.积极利用学生网络优势,提倡网上创业平台。大学生往往存在一些创业的不利因素,缺乏启动资金,缺乏足够的自主时间,创业经验非常缺乏,抗风险能力很弱,创业后续管理不熟悉,创业点子面临挑战时没有足够的心理、资金和其他一些必要的准备。现在学院网络资源丰富,学生亲近网络,喜爱网络,利用网络学习、生活也是事实。学院目前推行积极鼓励学生的网络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依托学院教育环境,进行各种网络创意和创业活动。现在我院下属英语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群策群力,现在已经成功申请到院级学生创业活动―网游网项目的立项和启动。目前已完成筹建、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该项目是学生自发组织,自己策划实施的一个创意项目。项目成员均为本校在读大二学生,通过组建和运营一个多语种的综合旅游服务性网站,不仅大大促进了学生创业精神,也为其他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实习实训的平台。学生还非常热衷于开各种网店,网店由于其启动资金少,回报率高,学生的时间等边际成本比较少,很受学生创业族的青睐。很多学生现在都能够在资金上部分自给,大大提升了学生淘金创业的热情。我院学生还根据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提供很多知识性的外包服务,比如提供网络翻译服务,或者和很多语言类的网站合作提供网上导游服务,把知识真正转化成生产力。

2.建立校友联谊会,创立仿真创业基地。大学生富有激情,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创业经历缺乏,学生往往只有创业点子,而社会中一些力量有富余资金,有成功创业的经验,有富余的精力,可是缺乏大学生的充沛的创业激情,从而也限制了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学院目前正在鼓励学生筹划校友联谊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邀请我院优秀毕业生和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组成校友会,组建仿真创业基地,定期邀请校友会成员来做讲座、讨论,积极开展各种专题演讲和培训,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走出去”,参观优秀校友创业平台,参观其他院校创业园地,积极探讨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等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必然能够拉近学生和社会的距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能力,达到积极的创业效果。

3.长设金点子创业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创意创业。学院现在不但积极关注已经成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活动,而且还特别关注还没有成熟的,停留在想法阶段的创新创业的点子。因为学院认识到只有源源不断的“点子”大军才能保证我们学院每年都出创新人才,才能保证每年都有创业成功的典范。学院正打算鼓励点子公司或者点子教室。这个公司或教室隶属于本院学生社团联合会,通过招聘社员和引进人才,鼓励学生出点子,想主意,并且积极探索把这些点子付诸行动的可能性。社团还会组织专人管理这个金点子创业平台,引导创业走向,引进创业人才。社团也打算积极推出适合学院组织开展的创意和创业活动,定期举办学生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用科研的方式积极参加老师课题,积极申报学生课题或科研立项,鼓励学生针对学生生活,学习和学校管理上献计献策,鼓励学生积极策划学生活动,积极关注社会生活热点。对于有价值的创新创业点子,社团会宣传、评比、奖励,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结束语

在高校中大力推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也是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关于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讨论,必然能积极促进高等院校改革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环境,更新教学模式,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广,刘效梅.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2007,(4).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 创新学习 创新能力 大语文观 评价

新的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产生,逼迫我们革除传统观念,以发展的眼光实施创新教育。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创新。

有了创新意识,还要有创新学习。所谓创新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活动。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往往就能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学生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另外,还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多媒体技术,将相关的画面、视频、声音、文字、情境等诸多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趣的因素引进课堂,烘托课堂气氛,营造一种利于学习和探究的创新氛围。这样可激发创新欲望,使其以一种快乐新奇的心境,进行别具一格的创新学习。

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使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1.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历史典故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知识等。

2.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办专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诗歌朗诵赛”、“我爱中华”讲演,“课文成画”等展览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大胆打破学段界限,跳出课本园囿,以发展的眼光利用教材,引进教材。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把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而为应试死板传授,这不仅局限了学生的认知领域,更禁锢了他们的创新思想。学生进入高一年级时,都会感到手忙脚乱和应接不暇的不适应。反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打破教材约束,以一种大语文教学观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激励学生敢于欣赏和挑战高新知识,为自己的学习打好基础,一改只为应付阶段性考试而进行的被动学习,而为积极主动的前瞻性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更具有预见性和长远意义。

三、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学习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在“善导”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制,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一堂课中可以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引导收到良好效果。当然,学生的疑问和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的一问一答的模式。再如,教师还可经常用“发现法”,通过学生读和听同学说,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这样,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侪辈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拨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真心给他们正确的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第4篇

摘要: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忱;支持并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想法和意见,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营造轻松愉快、平等民主、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思维灵活性,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对学生求优,尤其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意志,重视个性发展等方面入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谁拥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人的创新意识需要从学校,家庭做起,从各种教学环节做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格外重要。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忱

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深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学生也同样,如果毫无兴趣,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新能力。只有学生兴趣被激起,学习积极主动,思维也随之展开,其创新意识才得以发掘。一位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中说道,“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黄羊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不一样,都很纳闷”一句时,提出“狐狸‘往常’是怎么走路的?”老师启发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读课文开头“……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兴趣被激起,纷纷举手,都说狐狸往常走是“窜”,也是乘人不妨,一下子溜过去,它从老虎身边窜过,是怕被老虎逮住。这时老师问学生:“既然狐狸往常走路是‘窜’,这一回为什么‘跟往常不一样,而是大摇大摆’地走呢?”学生兴趣大增,回答:“狐狸走路跟‘往常’走路不一样,说明狐狸很狡猾,它装出管理百兽的架势,借老虎的威风想吓跑百兽。”这样,老师通过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随之展开,创新意识得以发掘。

二、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

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他的“范画”画小红花,一个学生在画好的红花上涂上许多黑点。面对脏兮兮的画面,老师批评了学生,其实这些黑点是学生想象中的蜜蜂采花蜜,可这位老师不知道,就是在这批评声中,一朵未来的艺术之花的萌芽枯萎了,也就是扼杀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当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做出独特的行为时,教师不应该马上就判断其是非与正误,而应先给予支持与鼓励,肯定其态度与行为,不要求学生都用一个模式回答,教师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潜能尽力发挥。当学生有独特想法或行为时,教师应尊重其选择,并鼓励其从事独立学习。这样不但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触动其他学生也勇于独立思考、勇敢表达。

例如,上《丑小鸭》一课时,学生在自读中提出:只有鸭妈妈爱它,为什么它出走后,鸭妈妈不去找它?于是,同学们讨论,讨论后有三种答案:1.丑小鸭的妈妈去找过,但没找到;2.养鸭的小姑娘把鸭妈妈卖了或杀了;3.既然丑小鸭在家时,除妈妈外大家都不高兴,它自己也愉快,说不定它走后有好心人捡到它对它很好,它过得很高兴,这样大家都高兴,所以鸭妈妈没去找它。学生的答案都是经过认真动脑,而且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都应给予肯定。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三、营造轻松愉快、平等民主、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与老师给他们构建什么的课堂氛围有关。教师构建充满活力激情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课堂里就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了,创新精神随之也会培养起来。

比如,上《称象》一课时,针对大臣们提出的造称秤象的方法,学生对课文中有人提出的没有人能提秤展开讨论,有学生说,不需要提秤,找两块石头,石头中间能容下大象,然后用一根大棒穿中秤的绳子上,把大棒的两头放在两块大石头上,这不就不需要人去提了吗?这位教师鼓励学生在积极动脑相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他的这种想法提出质疑。有学生就问,怎样让大象离开地面呢?没有这样的大石头怎样办?大家积极想办法,整个课堂活了起来,在这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创新意识也培养起来了。

四、培养思维灵活性,提高创新能力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和推理,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直觉思维,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延伸于创新领域,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找出与众不同的,最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落花生》一课赞扬花生默默无闻,埋入地里,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挂枝头,教师可让学生换个角度思维,赞扬石榴、桃子、苹果:石榴外表粗糙,果实却晶莹透明,不讲外表只求内里充实;桃子、苹果外表又好看,果肉又鲜美是表里如一的典型;桃子、石榴、苹果高挂枝头,招呼人们享受,愿意为人民服务,这些说法对理解作者要宣传的精神有利,文章并不是要批判落花生、石榴、桃子等孰好孰坏,这样换向思考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创新能力。

五、加强对学生求优,尤其是求异思维的训练

徐利汉教授提出:“详细说来,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如下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思维能力。

比如,可对学生进行如下训练:说出“砖”的不同用途,学生的求异能力越强,说出的用途也就越多。有位求异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说出了以下几种用途:1.可用来建筑;2.可用来压盖某物品;3.有时还可以当作粉笔;4.观看表演,当前边有人挡住视线,可以用砖当板凳用;5.当有狗追来时,可把砖扔出去抵挡。

教学《跳水》一文时,可提问学生:船长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得救,你能想出其他办法吗?学生思考广泛:在甲板上放上气垫子,让孩子往下跳;用一张捕鱼的大网接着跳下来的孩子,让水手们爬上去救孩子等等。这些想法都是求异,都表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分析了当时的条件和各种办法的后果,便会发现只有船长的办法最省时、高效、安全,由此体会到船长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善于思考的人,这是求优,这个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造性训练的空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六、培养学生意志,重视个性发展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范文第5篇

处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和全球合作的时代,中国需要大量优秀人才。上海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要实现上海高科技产业的总体目标,使科技进步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百年树人,不能拖延,必须从现在做起。培养人才既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我从事新闻专业,并且在巴黎法中友好协会主持工作,出于对上海教育事业和培养人才的关切,想结合平时采访中的感触,以及与法国朋友们相处的体会谈一些看法。

一、创新意识要从儿童时期培养起高科技和其它行业的创新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和能力,这需要长期得到开发、培养和发展,儿童时期相当重要,正如邓小平所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去年秋天,我在国内参观一个相当有名的幼儿园,看到教室墙壁上一排排地展览着孩子们的图画作业。走近一看,几十幅画作竟然一模一样。绘画是培养儿童的视觉艺术才能,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按照老师的要求画得规矩、画得像,一样的颜色,一样的规格,那么孩子们的原创力怎样发挥呢?在法国任何一所幼儿园里都不会看到这种情况。老师教给绘画的方法,怎样观察,怎么用画笔,怎么配颜色,注重启发,至于画成什么样儿,那是孩子们的事情。老师出题目,画月亮,孩子们都画,至于把月亮画成圆圆的或者弯弯的,都是可以的。那是儿童的视觉,是孩子们眼睛中的月亮,是孩子们自己心目中喜欢的、想象的月亮。为什么不可以在月亮上加个小白兔或者桂花树呢,把洋娃娃或者小汽车画到月亮里去也是行得通的。老师要鼓励孩子们去想、去画。如果加以限制,一定要这样画或者那样画,孩子们的想象力就被阻碍了,创造力也不能充分发挥。儿童的审美情趣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喜欢的颜色和图案造型与大人不一样,表现着他们的性格、兴趣和情感,有时候甚至反映着健康状况,老师需要注意观察发现他们。儿童一般喜欢鲜艳的色彩,比如,有个小孩喜欢用咖啡色,老师一了解,这个孩子晚上尿床。又比如,一个孩子画房子,把围墙画得很大,总不爱画窗户,原来他患了自闭症,有了心理障碍,窗户是向外的心灵象征,他不喜欢。有个孩子把太阳比作爸爸,月亮比作妈妈,他不喜欢爸爸,就把太阳画得小小的,把月亮画得大大的。孩子们的视觉感受和大人也不一样,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一天晚上,友协举行研讨会,有位当妈妈的会员带着她的5岁的小女孩,这位妈妈很放心地让小女孩干自己的事。整个晚上,小女孩专心致志地画一张画儿,一点儿也没有打扰大人们的讨论。散会时,她完成了一幅画作,把这两个多小时当中对周围人和事的感觉用色彩和线条表达出来。这是一幅儿童抽象画,有趣、活泼,大人是画不出来的。孩子们很小就按照自己的意思在纸上作画,这在法国很普遍,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儿童时期开始,这是法国儿童教育的一个特点。绘画艺术的本质是创新,高科技产业竞争的胜负也取决于创新,淘汰率很高,如果不能超越,就被淘汰。信息时代,创新能力尤其需要。

除了幼儿教育,我们国内中小学和大学教育可能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仍以美术教育为例,国内美术学院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没有意识到创新的重要。专业上注重写实、摹仿、大统一,奉大师为神明,不敢超越。教师按照统一标准教,学生遵循固定模式学,谁画得像,画得地道,谁就是高材生,在画展上获奖。油画方面,教和学的过程都是在重复着欧洲几百年中的技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技艺再高,只能是个不错的画匠,很难发挥独特的创造价值,这不是真正的艺术家。事实上,油画艺术传到中国进入正规的美术院校教育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在中国生根并且培养了几代画家。可是国内培养的人才到欧美国家去明显地落后了一大截,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美术学院研究生在法国很难成才,教师的作品拿到法国画廊很难被接受。画廊经纪人首先要看这个画家有没有自己的特色,是不是在重复别人的方法。与别人的方法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没有前途,画廊不会投入资金和力气去推出。可惜我们的油画家进不了西方的主流艺术市场,为了生存只好改行,或者在街头画肖像。他们缺少的不是专业技巧,而是观念意识跟不上,内涵容量不够丰富,需要有一个从画匠到画家、从技术性到精神性的转变和飞跃。在信息时代,画家之间竞争的不再是技巧手段,而是思维能力。台湾的美术教育界已经感到有压力,有一位教授说,十年前我是五年换一次讲义,后来是三年换一次,最近几乎是年年都得换!《新民晚报》在今年4月21日有篇文章提到,上海油画艺术的新走向是后海派艺术的崛起,上海的画家们很有信心,祝愿他们发挥创新能力,在世界画坛占有自己的位置。

二、创新意识要有社会环境基础

还是举上面那所幼儿园的例子。我去参观的时候正好赶上孩子们吃午餐。我们从后门进入教室,手里捧着饭碗的孩子们一起回过头来看。这很正常,儿童好奇心强,一有动静就会影响注意力。接着,便不正常了,所有的孩子都条件反射似地齐声朗诵:“老?师?好!”我当时心里感到不舒服,像面对一群经过训练的小军人,这太一致了。吃饭时间,孩子们高兴或者不高兴向来访的大人问好,要随其自愿,这与礼貌礼仪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一定要求孩子们一边咽着口里的饭,一边统一高呼什么呢,这会使儿童自然活泼的天性受到限制。这样的限制多了,培养出来的是小绵羊,很听话,但缺少自己的主张和特点,创造能力也被埋没了,甚至会在身心健康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近几年国内青少年盛行统一的校服,这种方式在法国已经被淘汰,几十年看不到了。学生不是军人,衣着统一似乎不太必要。着装适宜而又称心,显出独自风格,这有助于发展审美和创新意识。如果学校教育模式过于固定,学生会有一

个无形的思维框框,不易灵活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再用考试和分数把中小学生束缚起来,出了校门以后新的营养吸收不进去,很难成为各方面都十分健全的人才。从法国的角度看,我们国内统一的东西似乎还是太多了些,我指的是习俗观念上的,不是法律政策、制度规章和许多合乎情理的约束条规。真正的法制观念需要加强,该遵守的一定要遵守,在此范围之内,尽量去发展个人的特点和创造性。改革开放以后,创新意识在人们生活当中处处体现着,还可以更加广泛地展现出来,更加自由地发展这种潜能。先进国家的政府强制人们服从法律,人们是在严格依法行事的前提下尽量体现个人特点。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创性,这种原创性是与生俱来的。你对世界的某一点体验与别人不同,你发现了而别人还没有发现,并且由你证明存在的,那就是发挥了原创性。 法国提倡展示个性特点,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一次,友协主席英梨女士看到中国图片上一排排新建成的二层楼房,惊奇地对我说:“哎呀呀,这么一大片房子盖得一模一样,这是军营,怎么会是居民住宅区呢,走错了门都不知道。”的/:请记住我站域名/确,在法国,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包括最偏远地区,看不到两幢一模一样的房子。如果邻近的几座高楼很相像,那就是廉租屋,是政府提供补贴专门照顾一些低收入多子女的人的。这样的廉租屋比例很少,不会占据一大片面积。居民住房很有特色,房子外形造得有区别,体现了建筑师和住户的个性特点和创新意识。这不在于投资多少,而是动没动脑筋。据台湾朋友讲,他们那里已经注重景观了,盖房子讲求变化,不再一模一样,房屋内部的装修也寻求与别人家不同。其实中国古代的建筑十分有特色,各个时代的风格都不一样。中国人很聪明,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够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在各个方面看到人们创新能力的发挥。如果我们整个民族都在重视动脑筋创新,形成社会风气,那么在信息时代,中国与先进国家的距离将会大大地缩短。

三、求知创新需要广泛开阔眼界

我们看到,欧洲各国不但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独立精神,也非常重视培养他们的多种语言能力,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开阔眼界。见多识广对于开发智力、锻炼思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法国的家长们通过协会的帮助,常常与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甚至更远国家的家长建立联系,以互助互换或者其它方式,利用假期把他们上中学的子女安排住到国外的家庭中去。青少年的适应力很强,在国外的一个家庭生活一段时间,不但提高了外语能力,学会与人相处的方式,并且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国情和环境。

法国有许多中学开设中文课程,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法国朋友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友协帮助一些法国家长安排他们的子女到中国家庭学习语言,体验生活。去年夏天做了一个尝试,从城市转到农村,安排两位法国中学生到北京海淀区的农村家庭,效果同样不错。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法国家长和他们子女尊重不同文化、入乡随俗和接触社会生活所作的努力。这两个法国中学生去年8月初住进北京郊区一对告老还乡的知识分子家中。自然,农村生活条件比起市区有着很多不便,比起他们习惯的巴黎差别更大。法国家长和他们的子女对这些差距根本不在意,也不在乎此举无先例可循。喝二米粥,蹲茅厕,他们都能毫不犹豫地接受。两个法国男孩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到村边的运河中游泳,一起在球场上拼夺,也一起到大田里干点儿什么。他们穿短裤、球鞋,骑着自行车在村子里转来转去,每天定时学习中文,请教问题,开心得很。用中国人的话讲,就是一点儿也无“骄娇二气”。他们认为这种生活很真实,切切实实地体会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习俗。行前,我的顾虑不小,毕竟是第一次尝试,没有经验,一方面再三要求中国家庭不要使他们受不了。我在巴黎跟他们解释“茅坑”是什么,他们根本想象不出来那是怎么一回事。他们的妈妈一再表示放心,没问题,只要中国人能行的,法国孩子就没问题。他们喜欢试试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是出自求知创新意识。负责接待的中国家庭很热情,腾出一间住房,新添了彩电。我把中国家长这种热情转告法国家长时,却引起了他们的担心,每天和彩电在一起,像住旅馆一样,怎么体会真正的中国生活呢?结果,两个法国中学生撇开了彩电,和村里的青少年们玩到了一块儿。尽管不怎么会讲中国话,他们没有因此退缩,而是努力去学习,去沟通。

以上的例子,在法国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他们挺愿意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去增长见识。他们注重学习和创新,进行不同的尝试,只要你是在求知,在探索,大都会得到周围人们的尊重和帮助。这种社会风气是法国的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那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把西方人从神权的迷信中解脱出来,探究宇宙和生命的无穷奥秘,出现了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比如我们都熟悉的达?芬奇,既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又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发明家。弗朗索瓦一世爱惜人才,喜欢艺术,把意大利人达?芬奇请到法国居住,直到他去世。弗朗索瓦一世向达?芬奇提供了优厚的生活和创作条件。如果我们有机会去法国参观卢瓦河畔的“ch@①teau le clos lucé”那就是达?芬奇最喜欢的故居,倚山傍水,秀丽典雅。他在这里作出了40多种科学发明。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故居室内有一地下通道,直达远处山坡上弗朗索瓦一世的城堡,国王随时可以与艺术家相见。法国着名画家安格尔有一幅画作,画面是达?芬奇躺在弗朗索瓦一世的手臂中静静地去世,表达了法国国王对人才和创新的珍惜器重。恩格斯称文艺复兴为“产生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之前,人们以为只有上帝才是创造者,创造天地万物,其他人不敢称言创造者。摆脱了教会的精神统治束缚后,人民获得了思想解放,释放出巨大的创造能量。近代西方强调创新,工业和科技迅速发展起来。几百年来,法国人民一直延续并且发展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求知创新精神,创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创造了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正是我们需要汲取的。法国的特点与美国不太一样,法国不太注意你怎么了不起,怎么有钱,而是注重你有不同于别人的特色,有创新。海外学者对比了这两个国家的特点,得出结论:在美国,你是第一,你就留下来;在法国,你有特点,你就留下来。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向世界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人民很有创造能力,唐朝以前注重创新。唐朝鼎盛时期,思想开放,吸收各国文化,成为世界中心。南宋以后,束缚思想,创造力衰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中国正处在明朝,整个社会精神世界崇尚菩萨神仙,还有形形的各种迷信,人民的创造性被限制住了。于是,500多年来,中国与欧洲文艺复兴提倡的创新精神和科技精神相反,距离西方的进步越来越远,落在后边。落后就要挨打,鸦片战争以后,被帝闹饕辶星科鄹海?敝?0年前,中国站起来了。中国需要进步,需要强大,需要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科技精神,学校和教师担负着很重要的职责。

在法国,我时常想念在国内上中学时的一位数学老师,她创造了一种学习方法。每天45分钟数学课,前半堂课用来训练学生的基本功,然后回答学生的提问,后半堂课让学生做作业,老师进行个别辅导,作业当堂课完成。自习时间用来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课堂提问。如果课下不做预习,上课根本听不懂。这样,学生总是走在老师前面,发挥了主动性,也学会了动脑筋。老师特别注重基本功的严格训练,练就了我们的快速反应能力。这样,初中数学规定学习三年,我们一年半就学完了。数学老师挖掘了我们的潜能,培养了我们的

自学意识。其它学科我们也是这样,走在老师前面。学习兴趣很浓,学习主动而且轻松,进入良性循环。15岁时,“”开始,我们都失了学,到边疆种地去了。由于具备了求知和自学能力,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条件下,我们也有办法发展自己。她培养起来的这种能力,在我们的生命中发挥着作用,影响了我们一生。听说现在国内有的学校把老师的奖金和学生的分数挂靠在一起,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成了分数的奴隶。这样的挂靠,老师和学生都被考试限制住了,怎么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改革是不行的。 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的职责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掌握各种学习能力。欧美教育方式提倡“互动学习”,教与学相互启动,是双向教育。老师教了学生,学生学了以后又激发老师,不同于传统的单向教育。法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轻松,记得十多年前,我在巴黎读研究生的时候,法国导师非常重视鼓励学生能够发问,甚至希望学生思考的范围超过他的授课内容。导师是着名专家,我们提出不同见解时,并不需要顾虑他的面子。有一次上课争论得很激烈,导师干脆把讲台和黑板都让给了我们当中的一个同学,请他在黑板上又写又划,以便更清楚地表达见解,导师自己则一屁股坐在这个同学的座位上仔细听讲。我当时注意到导师的精神好极了,他真是从心底为这争论感到高兴。事实上,好的教育方式是互动的,青出于蓝胜于蓝,学生超过老师,一代胜过一代,世界才得以进步。

五、培养高科技领域人才及决策者

高科技专业人才和领导人才需要经过严格正规的学习和训练,具有高等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对所从事领域具备宏观的决策能力,才可适应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对这一小部份尖子人才的培养,法国有着成功的经验。法国政府十分重视高级人才的培养,以高投入培养国家精英,例如对理工科名牌大学L’X的教育和科研,政府每年投入超过4亿法郎,该校每年招生400人,这个投资比例数不低。

一般来说,传统上三所培养高级人才的院校,好似支撑法国人才大厦的三根顶梁柱,它们分别以培养文、理、商不同领域人才而着称。L’ENA(译音:雷纳),法国国家高等行政学校,以培养高级行政官员为目标,居文科高校第一位。L’X(译音:利克斯),法国高等综合理工学校,培养高新科技工程师和决策人才,居理工科高校第一位。HEC(译音:阿烁塞)法国高等商业学校,培养高级商业主管,居商科高校第一位。

L’X创办于1794年法国大革命时代,为了解决当时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学校由多位着名科学家任教,以快速培养青年精英为目标,此后两百多年,这个宗旨一直延续下来。L’X选拔学生的标准完全根据考生的智力才华,不受其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学生经过短期强化训练后,一部份进入国家机构服务,其余继续在校攻读。1795年,学校命名为综合理工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目标是造就一批具有全面科学知识的人才。对学生侧重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培训,再对他们进行不同专业的深造,培养成高级科技人才。

在学校创立最初十年,学生中涌现出一批颇有成就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1804年,拿破仑把L’X变成军事学校,直到1970年,都是一所军校。目前,L’X虽然不再是军事学校,但仍然直属法国国防部,历任校长均由将军担任。二百多年以来,L’X对法国的政治、军事、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现今,法国50家最大企业集团中的总裁有一半毕业于L’X。1997年5月随希拉克总统访华的大型企业集团总裁之中,L’X的毕业生超过了三分之一。人们不会忘记,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彻底摆脱世界石油危机对法国的威胁,L’X的研究中心成功地开发了核能发电。如今法国的能源消耗将近80%来自核电。法马通核电集团总裁是L’X毕业生,核电领域一半以上的工程师都由该校培养。L’X将法国的核电科技提高到世界首位,扞卫了法国的国家独立。

每一位学生跨入L’X,随之肩负起神圣使命:为祖国,为民族,为社会。这是他们为之终生奋斗和奉献的目标。拿破仑为L’X授了军旗,并亲自题铭“为祖国赢得科学和荣誉”。L’X始终保持着法国人的悠久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学生们应征入伍,学校改为医院,在此期间,共有五届学生中的两百多名青年为祖国奉献了生命。在现代高科技竞争中,L’X位居世界先进水平,为法国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阿利亚娜运载火箭、欧洲空中客车、核能发电、高速火车的研制……,均记录着他们的功绩。L’X培养的学生是忠实于法国的智力精英,走出校门后,他们在科技、经济及国防各个领域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六、科技“通才”和“专才”的培育方式

在访问L’X的时候,我们感触比较深的是该校对“通才”和“专才”的培育方式。L’X选拔新生十分严格,报考者在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后,还要具备在理工科大学或预科学习两年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资格。这个资格起点为理工科大学第三年。选拔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录取率极低,每年招收300名,近年来增至400名,年龄限制在21岁,外国学生占1/10。这每年400个金榜题名者占了全国理工科学生尖子的2/3。

学生入学后要经过为期两年的“通才”培育,这是基础阶段强化训练,每三个月为一期,进行淘汰考试。学生全部住校,每人独用一间带有电脑的房间,国家负担衣、食、宿、读、用,还有数目可观的零花钱。据诺瓦尔将军介绍,学生只要一进校门,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们都是选的理工天才,学习勤奋努力,几乎没有人被考试淘汰。强化训练的课程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摹⒒?笛А⑽锢怼⒒?А⑸?铩⒕?每蒲А⑷宋目蒲А⑸缁嵫Ш土矫磐庥铩T

诘诙?甑慕萄Ъ苹?谢拱??傩懈髦痔致刍幔?约罢苎А⑽难А⒄?巍⑸缁嵫Щ蛞帐醯淖ㄌ饣疃?5比唬??械慕萄?谌荻家??锌际浴3?松峡危?褂兴母鲈率奔涫迪埃?渲腥?鲈掠米髯匀豢蒲У钠裘裳芯浚?桓鲈掠糜谌宋目蒲Х矫妗? L’X的师资力量十分强,授课教师大多在法国和国际上享有名望,他们还在L’X的科研中心工作。师资配备人员充裕,可以经常不断地满足学生的辅导需要,包括个别授课。L’X有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准的科研中心,24个不同学科的实验室均属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法国领先世界的国防工业和尖端科技领域中,不少是L’X研究中心的奉献。

两年时间的多学科强化训练,不分专业,以小组方式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适应多种岗位需要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及决策能力,为今后胜任高级技术或领导职务奠定基础。通过考核后,毕业生获该校工程师文凭。

接着,便是根据毕业生的志愿在“通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造,成为“专才”。一般说,400个“通才”毕业生中,有一半以专业工程师作为其就业方向,他们在学校继续攻读两年,定向培养,还有1/4的毕业生选择科学或者经济方面的学科研读,四年之后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教授和研究员。约有1/3的法国学生进入国家机构各个技术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L’X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各种适应能力,开发潜能,拓展性格。两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们集体生活,以团体方式进行各项活动,学会与不同环境的人们相处,宽容、体谅别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关心他人和自我控制等良好修养。作为高级人才,必须具备开阔的胸怀和优秀的品德。

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们享有很大的创造自由,可以发起且组织、领导文化、艺术、社会或体育等各种活动。每年都有不少活动在L’X举行,例如大型学生节日、世界学生帆船竞赛等等。还有古典音乐、交谊舞等高级娱乐活动和现代音乐及各国艺术表演。

L’X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他们当中将出现指挥年营业额高达成百上千亿美元的企业集团的总裁,除了具有灵活、理智的科学头脑,还要有快速适应实际的本领。一位如今担任总裁职务的毕业生回忆,1976年在校时,两年基础阶段强化训练临近结束,为了开发他的领导潜能,派他到德国境内一个高炮军营任少尉军官,独自领导30多名军人监护机场。这些兵士当中,职业军人占多数,他们的年龄和经验都比他这个23岁学生官的资格老得多。秀才碰上兵,怎么管理?怎么能让他们尊重自己,对自己的命令真心服从?L’X给了他一个无法回避的考验。年轻少尉想尽办法适应现实,挖空心思调动自己的智慧和潜能。这场荷枪实弹的考试历时七个月,结束时,军队上级对他的领导才能给了一个满意的分数。这个分数是他从L’X毕业不可缺少的。

L’X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上述的这个毕业生介绍,1975年,他上二年级的时候,向学校提议,组织一个学生访问团到中国考察。他的设想得到校方批准,并由他领导筹备工作。不久,学生们自行组织的一个十几人的L’X访问团到了中国,费用是学生们从法国电力公司等大型企业争取到的赞助。考察团返校后,学生们集体撰文出版了一本介绍中国的书,其中有他的三篇文章,从经济、工业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时的状况,指出“”不懂经济。L’X还采纳了这个学生一个富有远见的提议:增设中国语言文化课。于是,中文成为该校开设的十门外语课程之一。从 这一侧面也显示出L’X对世界发展的积极适应性和开放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