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能力的特征主要表现

创新能力的特征主要表现

创新能力的特征主要表现

创新能力的特征主要表现范文第1篇

一、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

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更加注重研究材料的表现性,对于装饰材料艺术特征的研究和分析也很重要。装饰材料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室内设计环境及人们的心理感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造成心理影响,形成一些有寓意、能够引起联想的特征。材料自身存在着柔软、坚硬、光滑、粗糙、光泽、色彩等特性,对其进行合理的组合与运用,可以充分展现室内设计的氛围、主题,促使室内设计空间具有明显的特征,从而传递出不同的信息。装饰材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艺术特征:装饰材料的色彩特征、装饰材料的规格特征、装饰材料的机理特征及装饰材料的质感特征。①

二、装饰材料艺术特征的创新应用

创新实际上是描述新发明和新思维的过程,包括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及改变三方面的含义。艺术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思维和创新意义上。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需要合理运用材料的质感、色彩、规格及机理等特征,来体现不同的艺术形态,达到创新设计的标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一)图形的创新组合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要想很好地体现设计的视觉效果,应该将装饰材料作为主要媒介。色彩是表现材料的基础,人们在欣赏设计作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图形和色彩的组合,尤其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图形和色彩的组合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充分体现设计的创新性,需要特殊组合创新设计材料的图形,因为材料自身的机理、色彩等具有较明显的特点,非常容易从中发现图形元素,从而形成不同的表面材料图形。在对材料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材料图形进行不同的设计,遵循一定的规律来进行适当的组合,或者把多个图形进行一定的重复结合,从而构成不同的效果。此外,设计师还可以依据不同材料的机理,适当地重新组合图形,如在镶嵌石条的时候,合理地设计成具有方向感的线条,可以适当改变平衡感,产生一种运动感,使设计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二)质感转换一般情况下,材料的质感可以表现出事物的本质,从而使人们更加理解材料的意义,这是材料的一种再现性艺术特征。在运用再现性特征的时候,应该充分了解材料的表现性,以便于更好地进行创新设计。瓦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材料,具有坚硬、冰冷的质感,要想创新性地利用瓦片,需要让其体现出一定的温暖和柔软,适当地打破传统的约束,击碎过去的触觉感知框架,形成现代的、全新的审美观。例如可以适当增加瓦片的排列范围,形成曲线排列,用集合的方式合理表现出瓦片的柔软性。因此,可以不断创新材料的变化和排列,改变质感,使其形成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从而增加材料的艺术特征,更加强烈地展现空间情感和环境。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可以适当保留材料的原始属性,改变某一种属性,达到创新设计的目的。如在表现竹子特性的时候,适当地变换质感,不需要改变竹子的形态或者色彩,用金属来替代竹子,利用金属质感来代替竹子的木材质感,既增加了竹子的艺术特性,又保留了其自然的属性,表现出竹子的自然魅力。

(三)模拟自然形态视觉艺术需要充分利用自然,人们最开始的艺术设计都是来自于大自然,通过感受大自然的一切事物来进行艺术设计,因此,室内艺术设计与自然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设计师在享受自然的时候,应该找到自然的独有特性,对其进行一定的模仿,经过不断的加工、设计及创新来展现一定的自然形态,还原原始自然。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是最典型的室内设计创新,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鸟巢”,就是模拟自然形态、融合自然元素的典型设计;再如乌克兰的龙卷风餐厅,在设计的时候充分利用了龙卷风的特性,模仿和再现出龙卷风的情境。因此,合理地使用装饰材料,结合自然特性进行自然形态的创新模拟,从而让室内设计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美感,打破原有的设计方式,展现设计的创新性,让使用人员充分体会自然、好似身处自然中,是一种独特的创新方式。

三、结语

创新能力的特征主要表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绘画色彩;时代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J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35-01

一、继承创新的时代特征

一门艺术进行不断发展其动力源泉主要就是继承与创新,绘画发展到现在也是继承与创新进行不断的推动而实现的,尤其是在色彩上的体现更加明显。

(一)继承

我国当代绘画其色彩继承了博大精深的内容,可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壁画,而国外可追溯到其文艺复兴时的油画。绘画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国当代的绘画积累了大量宝藏般的素材。我国当代画家从中选取最适合自己的一部分,将其和自身主观认识以及艺术风格结合起来,从而应用到创作的作品中去。将我国传统色彩的技法创造性应用到当代绘画中,能够获得一个全新艺术效果。这样具有针对性的运用和继承,对于我国当代绘画多元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①。

(二)创新

我国当代绘画者将色彩的创新当作是绘画的生命,并且提出构建当代色彩的审美标准体系口号,不断出现新的尝试和运用。利用色彩的本身表达出炽热情感和对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许多别样创新的形式和开拓与创新新的领域,这种继承与创新显然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绘画色彩时代特征的主要表现。色彩属于一门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与特征,彰显时代性的特征必须要建立在对与色彩本身艺术规律尊重的基础上,不管去尝试怎样的变革,都不可以去违背色彩所具有的根本艺术规律。

二、重构再生的时代特征

重构和再生值得就是把构成事物的体系打破,同时注入新元素,随后使其能够呈现出新特点。在绘画中,就是将原有色彩的规律与体系完全打乱,重新的进行构造的这一过程。重构再生不是继承与创新之间的结果,而是向内部深入,将其从本质上变革,从而创造出色彩使用方法的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种重构的方式:

(一)中西的色彩重构

由于中西绘画在用色的观念与技法的使用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代许多作者将二者结构,随后再将其进行全新的组合。将两种色彩的体系完全的打破,随后根据作品实际的需要将其色彩体系重新的建构,这样使作品能够显现出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古今的色彩重构

由于我国绘画具有几千年发展的历史,已经形成了色彩运用的法则。许多创作者将其全新结构,将其中优秀元素选取出来,同时将这些优秀的元素与现代绘画融合,从而能够体现古今色彩上的重构,能够体现出古今结合后的意境与美感。

三、科技多元的时代特征

想要了解科学对于色彩带来的影响可追溯到其印象派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家以科学的角度系统的研究了光色。并且还开始了将科学与色彩结合的这一历程。当前社会属于科学时代,不仅是绘画,还有很多艺术均受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强烈影响,这也使我国当代绘画的色彩更加趋于多元化。科技属于我国的第一生产力,其发展对于色彩观念以及技术快速的流变具有直接的影响。若没有研究光学的发展,很有可能美术史中将不会诞生印象派,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推动,才使得我国当代绘画的色彩呈现出一种科学以及多元化这种魅力②。

四、自由独特的时代特征

我国当代绘画目前正处于一个史无前例的开放时代当中:即言论自由与思想解放。和全世界范围的各个国家地区的交流十分密切且频繁。在这中具有开放性以及多元性时代环境背景下。使艺术家们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创作上的自由,同时自我意识以及个性均受到了尊重与释放。而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的较为明显的就是色彩的独特性与自由性。它们能够不受到所有艺术传统的种种限制,能够借鉴世界上所有优秀的色彩,并且可以通过利用色彩来表达其个性以及独特情感,能够体现出作者主观精神的能动性,而这种自由与独特也彰显了绘画色彩的时代性。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叙述我们了解到,色彩始终是绘画艺术发展与变革中最为敏感的那个要素。有些绘画的发展与变革甚至都是由色彩开始。这也能够充分的体现色彩本身具有的时代特征。而目前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迎来了空前的变化,使绘画艺术处于全新发展的环境当中,一定要牢牢的把握住色彩的时代性,这样才能抓住绘画中的主要部分。笔者希望我国当代绘画在色彩方面能够拥有更多新的时代性突破。

注释:

创新能力的特征主要表现范文第3篇

装饰材料的肌理特征装饰材料表面的纹理走向称之为肌理,它不限于自然形成还是人工创造的。在室内设计中,肌理语言是营造空间氛围很好形式,是艺术效果的主要体现之一。肌理与人的视觉感官紧密相连,人对环境的细节感知往往就是来源于肌理的视觉感受。空间设计利用不同肌理特征可以打造具有美感的空间形式韵律和节奏,通过肌理特征获取空间情绪和意境的变化。

二、装饰材料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的应用

可用于室内设计的装饰材料多种多样,在设计的时候要正确、合理运用装饰材料的色彩、质感、肌理和规格等艺术特征,才能营造空间的艺术美感;采用创新的设计方法,根据装饰材料的特征、遵循设计要求,打造出无限魅力的空间。

1.对装饰材料进行图形组合设计方法

运用装饰材料的色彩和肌理可以组成各种图案组合,营造出装饰材料的表面图形。在设计手法上有重复、夸张、对比、韵律等。根据装饰材料纹理的不同方向变化,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形成变化多端的图形结构,通过这些图形图案传递出设计的理念和意蕴。装饰材料的肌理大小和方向变化多式多样,各有特色,在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比例、节奏等艺术手法重新组合成新的图案,凸显变化和活力。只有打破材料固有的图形因素,利用其色彩、肌理特征,运用拼接、镶嵌、重复等构图手法,重组材料的表面图形符号,把材料图形的构成更加丰富、更加有层次。

2.转换装饰材料质感设计方法

装饰材料的质感是体现事物的真实性,艺术的再现特征。通过装饰材料的质感来表现设计艺术,可以采用“改变”的手法进行设计。比如可以通过改变装饰材料的质感,将冷冰、硬质的材料变成柔软、温暖的质感,突破触觉感知的框架,创造出全新的审美意境。转换装饰材料质感,可以采用排列、变化、集合的手法改变材料的材质,从而设计出新的视觉体验。转换材料的材质往往更能提升材料的艺术表现力,更能凸显出环境和空间的情感,收到意外的艺术效果。

3.再现和模拟自然形态设计方法

人类进行创造的灵感往往来自于大自然,对大自然的形态进行提取模仿,经过艺术的设计加工、再创造来设计新的作品,将自然形态真实的再现在室内的设计中,这是室内设计的一种新的创作途径。比如北京奥运会场馆的鸟巢,龙卷风主题的餐厅,这些都是通过模拟大自然的形态和空间形态,通过色彩、质感等特征再现了自然形态的意境,营造一种充满自然意境的氛围,从而让观赏者有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4.废旧材料再生利用和创新设计法

经过岁月的沉淀,废旧的材料会表现出一种难得而又独特的色彩、肌理和质感,如果能够将这些独特的特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便能体现出另有一番意蕴的审美价值,所以对这些废旧材料进行在发现利用,也是室内设计的一种新途径。同样的材质在不同的阶段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艺术价值,只要能加以利用、运用的妥当,将其情感内涵和形成经历用设计手法表现出来,赋予新的生命力。废旧材料在诠释新的意义、表达设计理念和体现空间趣味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节省材料成本,不愧为一种新环保设计趋势。

三、结束语

创新能力的特征主要表现范文第4篇

写实素描是设计基础造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种表现形式以模仿客观事物作为出发点,以事物的客观现实形态为依据,在过程中注重物象视觉形象的全方位表现,强调对客观形态的再现性描绘,从而对物象的造型样式展开研究与表现。写实素描的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为创意构思的实现做好准备。写实素描不同于传统素描的练习,既要求学生掌握构图、透视、空间、造型因素,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写实表现能力,运用特殊的绘画工具和技法将物象的质感肌理进行微观化的表现,使所画内容精细逼真。在作品的构思上,尽可能引导学生将作品进一步做意象化处理,突出物象的结构特点,将最动人的、最能引起观者注意的部分作深入具体的描绘,以达到学生绘画造型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可以参考西班牙超写实大师克劳迪奥•布雷沃的绘画方法,画家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的深入观察研究,将物品从表面的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注入了新的元素。他运用写实物象的手法,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和灵性,升华其韵味和内涵,赋予其圣洁的魅力。写实素描不仅是外在的观察体验过程,也是内在心灵的构造过程,包含着一种心灵见之于物质形式的审美创造。素描写生是锻炼学生内心营造审美意象,通过一种形式传达出来,实现艺术表现的物化过程。因此要求学生从中剥离出主体的感性符号,以“物”作为艺术创造的基点。在素描写生过程中,随着物象体验的深化,学生创造表现的灵感得以激发,共同构成一个神奇的世界,以绘画语言构成形、色、景、意、情等多种变化的情感表达样式,从而完成写实素描审美再创造的最高境界。在写实素描训练中,对物象形式特征的把握与观察的生发是相辅相成的,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仅仅抓住了一种物象的表面形式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对内在的意义进行探索,使其产生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对于物象特征的把握,必须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绘画技巧,使内容与形式达到统一。

二、设计素描的解构表现训练

设计素描主要训练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由于学生入学前是以具象素描训练为主,其思维模式和绘画表现受到束缚,因此如何突破具象造型困扰,开发学生设计能力是本环节教学的重点。要正确理解“解构素描”这个词的含义,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解构,解构就是在确定传达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对视觉图形元素的创造和构成来传达这一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解构是将所画物品进行分解后重新组成新的画面,但与构成有所不同,解构还需具备构图、造型、空间等绘画基本常识,进一步运用点、线、面等元素构成新的视觉语言,以此达到设计创新的目的。解构素描训练,是培养学生从模仿绘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通过直觉和理性认知物象,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归纳,通过物体变换重构画面的形式,结合构图进行设计创新实践,使形式逐步多样化。解构需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完成:第一,从描绘一组客观具象的物品入手,比如水果、蔬菜、日用品、化妆品等系列物品。通过观察,深入了解所描绘的客观物体,彻底了解物体内部与外部结构的构造。第二,通过客观具象的形态派生出抽象过渡的思维状态和想法,从研究自然形态中培养深入观察表象和内在生命的洞察力,从而超越模仿,变为主观性的认识与创造。第三,以描绘的具象形态作为切入点,从中发掘潜在的表现元素,在原形的基础上进行打散,重新添加组合,或者置于新的空间,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从物象的形中抽取符号,用构成的形式将主观的思维意念固定在画面上,脱离写实的绘画形式,通过再造的形态和构成表达作者的审美感受。解构素描练习与写实基础练习在观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区别,必然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如物象如何转换?意识如何产生?意象怎么把握?这些问题集中在一点,就是如何创造意味的画面。对于物象特征的理解,在以往的绘画基础练习中往往以物象外形的特点为依据,对其夸张、变形,但这些都类似构成练习。分解与重构的学习,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物象的联想,提炼意趣,并以素描手法将物象进行解构和重构,交织于“内在意味”的意象之中,使“联想”能够“妙得”。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重点在于从物象中提炼和驾驭形式语言转变,从客观再现物体向形式美转变,从被动塑造向重新认知、解构物象转变,在这一系列转变过程中向更高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迈进。因此,设计专业的学生从开始就应当进入创意状态,从传统的素描中走出来,开启设计艺术的创新之门。

三、设计素描的创意表现训练

设计素描是为设计服务的,是学生表达设计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手段和语言。设计素描旨在拓展学生的视角、丰富和发展其想象力,拓宽其设计表现路径,增强其创意表达能力,最终实现通过三维空间展现奇妙的艺术构思。创意素描的特点主要是借助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启发学生在原型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运用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创意理念,从而发现新的创意元素,形成新的表象,创造新形象,形成新的视觉图形。即通过创意素描练习,调动和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打开创意之门,增强创意的表现力,提升创意内涵。具体来讲,创意素描的实施还需以下四种方法。

(一)观察联想法

通过对客观事物表象的观察和分析,个体产生丰富的联想,这是创意性素描过程的内在操作性程序,联想的丰富性同时又折射出寓意的多样性。个体的联想在由一物向另一物转换时,注意物象间的形似特性和造型特征,即它的表象结构形式是重要的基础,也是物象转换的原型。清代画家郑板桥通过对竹子观察联想,不仅创造出了新的表现形式,并赋予竹子深刻的寓意,一枝一叶都喻示着对普通百姓的深厚感情。

(二)想象构思法

想象是对眼前的客观事物在现有直观感知和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大脑内在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为新形象是在已有直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内在加工创造形成的,所以想象是比联想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想象的意义在于它的独特性、创新性和灵活性,它突出了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如荷兰画家埃舍尔,他的作品充满幽默、神秘、机智和童话般的视觉魅力。他如同一个魔术师,拥有超乎常人的独特想象和传神的画技,能够将极具精妙魅力的想象内容和内心世界立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意识转换法

观物的意识转换,需要学生在把握物象形式特征与了解物象概念转换的基础上,由被写生物象的形式特征联想到另一个与其置换的物象形式特征,通过对二者间具有相似性、关联性和共通性的各种元素的内加工,再加上个体的主观经验、文化背景和个性特征的共同作用,组合构成意象形。因此,使二者精妙结合、神形契合的关键在于找到物象间形式特征的共同特征,并在个体大脑中进行抽象、概括和综合。同时要紧扣物象特征和内在意趣的合成,做到严谨而不板滞,细致而不繁琐。换言之,只有抓住二者的形式特征和相互转换的共用形,才能使思维与实践形式得以实现。如西班牙画家纳兰霍,他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联想,以及结合意识的转换,创造出富有诗意般的艺术作品。在他的作品中,美感无处不在,无论是素描或创作,都给人一种迷蒙淡雅的美感。

(四)直接表现法

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表现方法。它将创意主题直接如实地表现出来,充分运用绘画的写实能力,给人以逼真的现实感,拉近了创意主题与观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该手法由于直接将创意主题表现在观者面前,所以要十分注意画面的主题展示角度,应着力突出最容易打动人心的部分,运用色光和背景的烘托,使创意主题置身于一个极具感染力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四、结语

创新能力的特征主要表现范文第5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起着推动作用。创新的理论之所以新,关键就在于它借助社会实践的平台,以实践为根本动力和出发点,提出不同于以往理论的新概念、新思想和新观点。党的理论要想保持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要以实践的创新为基础,在实践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理论,用发展的观点指导发展的实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七大,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一直深刻地体现着实践性的本质特征,无不是改革开放以来伟大历史实践的凝结。邓小平同志一直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五大期间,形成并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从此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将这一科学理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十五大之后,同志结合新时期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和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思想,同时还注人了“与时俱进”这一新的思想内涵。十六大以来,同志结合新时期的社会实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见,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经验总结。实践既是理论认识的来源,又是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实践既是理论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又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任何脱离实践的理论,犹如一口枯井,了无生趣,自然也就没有生命力。同的主题要求,因此需要人们对此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回答,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结合当时的时展需要作了重要报告,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五大正式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如何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等问题,这些都是时代赋予我们党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十六大以来,同志结合时代特征,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课题,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十七大以来,同志牢牢把握时代特征,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社会经济从快速增长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时代性

任何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在时代的历史背景产生和发展的。当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也都有它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并科学地反映其发展方向。任何离开时代背景的理论和真理,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列宁曾说过:“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l]每个时代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必然有着不同的主题要求,因此需要人们对此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回答,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结合当时的时展需要作了重要报告,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五大正式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如何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等问题,这些都是时代赋予我们党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十六大以来,同志结合时代特征,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课题,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十七大以来,同志牢牢把握时代特征,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社会经济从快速增长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人民性

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伟大变革力量,其主体地位始终贯穿于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创新之中,具有人民性的特征。从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提出的改革开放,其核心是要让人民满意;然后到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到十七大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这些都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前面,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结束后,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z]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著名论断,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从社会价值取向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党的根本宗旨进行了更加明确地阐释。十七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人,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其实质就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行新的提升。尤其是在科学发展观中,更是把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理论的核心内容。这样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证明它不单纯是一种简单的理论原则。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

四、继承性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七大的召开,每一历史阶段都是在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地继承和发展,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所要追求的是对客观存在的真理科学的分析,认真学习新知识、新认识,对实践经验进行新总结、新概括。理论创新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要具有“扬弃”精神,要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理论创新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发展过程的阐明”[#]。只有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才能使理论创新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中国共产党就一直坚持这条道路。党的十五大指出,由于“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讲科学发展观等新的理论时也指出:“它们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历史的实践证明,没有继承,也就没有创新。一切科学理论的发展,都继承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离开前人或他人理论知识的积累,就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取向。

五、民族性

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发展体现了民族性,主要是因为其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着力解决中国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问题,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充分显示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所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理论也都是不可能离开民族性而谈发展,当然也不会脱离孕育我们生长的民族土壤。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的民族理论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但符合我们国家民族发展需要,而且还能体现我们国家的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呈现出来的蓬勃的生命力,同样也是因为遵循民族性的基本特征,能紧密地联系中国的具体民情,能够适应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要把握好我们的具体民情。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和中国的特点相结合,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不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它才符合本民族的基本国情,而这种结合就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化,才能为我们所用,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从党的十二大至今,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深打上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烙印,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例,2006年4月21日,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中谈到科学发展观时说:“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5〕他通过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思想、注重社会和谐建设等民族文化的基本理念,阐明了科学发展理念的民族性特征深人民心。这些使我们有了坚定的信念,使得我们深深地相信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理论,通过不懈地努力和奋斗,一定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果实。

六、整合性

党的十七大理论创新是一大理论成果,其显著的特点就是整合性。所谓整合性,即就是通过对已有的不同人的思想和观念进行的概括整合,从而提出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思想路线,就是在总结整合十二大的理论内容,以此类推,每一次党代会的召开都是前面的整合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三代领导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来认真整合,先后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三者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的关系、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等方面整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6]“这就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出了新的概括,创造性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外延”「3〕。因此,党的指导思想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时刻体现着整合性特征。

七、创新性